政治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变革
唐宋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改革
唐宋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改革随着中国历史的漫长流转,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经济、文化、政治高度发展的时期,其特色之一便是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改革。
从唐朝的大一统到宋朝的寓治于民,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与改革。
唐朝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在政治制度上继承了前代的传统,最大的特点是“大一统”。
在唐朝的政治制度中,中央政府负责全国的行政、立法和审判等事务,而地方行政则分为道、州、县三级。
唐朝的制度中,主要官员职位分为三十种,其中丞相、少傅等高级职位较为重要。
然而,由于长时间的统治,唐朝的政治制度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
由于长时间的亲戚关系和权力逐渐集中,唐朝后期朝廷腐败、官僚主义严重,导致国政日益混乱。
这一方面使得士族家族的实力严重削弱,但同时也加剧了藩镇割据。
唐朝末期,宦官发动了“神龙革命”,通过武力推翻了唐室,建立了君主专制的唐朝末代后梁。
这一事件也为后来五代十国的政治混乱埋下了伏笔。
宋朝政治制度的改革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时期,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期。
宋朝的政治制度也是根据唐朝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的改革与创新。
宋朝承袭了唐朝的官制,但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措施。
宋朝在政治制度上提倡“寓治于民”,即将权力下放到地方,实现中央和地方相对分权。
宋朝在行政区划上,把道省改为路、府、州三级,县改为县、乡两级,实现了更加精细化管理。
宋朝在官制上还进行了许多创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设立了尚书省。
宋朝的尚书省是专门负责中央政府的行政管理、智库建设、议政等重要职务的部门。
宋朝还废止了丞相、少傅等高级职位,设立了宰相、参政等职位。
此外,宋朝还注重选官制度的改进。
宋朝的选官制度是博采众长的,既有科举制度,又有官僚制度,还有蒙学制度。
这三者结合在一起,使得宋朝的选官制度更加科学、公正。
结语总的来说,唐宋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改革可谓令人瞩目。
尽管唐朝政治制度在末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但宋朝政治制度的改革却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准则。
唐代和宋代之间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唐代和宋代之间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唐代和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
虽然他们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但在政治和社会变革方面却有着很多的不同。
本篇论文将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文化变化等多个方面对唐代和宋代进行比较和分析。
首先,唐代和宋代在政治制度上有很大的差异。
唐代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王朝。
唐太宗设立的三省六部制度使得皇帝对国家事务有着绝对的掌控权。
而宋代则采用了更为分权的政治体制,设立了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等中央机构,明确了各级官员的职责和权限。
这种制度改革使得宋代政府更为高效和稳定。
其次,唐代和宋代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唐代是一个以士大夫阶层为主导的社会。
士大夫们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取官职和社会地位。
然而,宋代则出现了以商人和地主阶级为主导的社会。
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虽然仍然存在,但对社会地位的影响相对较小。
商人和地主阶级在宋代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经济发展也是唐代和宋代的重要差异之一。
唐代是一个繁荣的经济时期,对外贸易、农业和手工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唐代的繁荣不仅给国家带来了丰厚的财富,也为人民带来了相对富裕的生活。
然而,宋代的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内部市场的发展。
宋代实行了多种经济政策,如直接征税和国有企业等,同时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了推动和改革。
这些政策和措施对宋代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在文化变化方面,唐代和宋代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唐代是一个文艺复兴的时期,著名的文人如杜牧、杜甫和白居易等在唐朝的文化繁荣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唐代的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一个顶峰。
而宋代则更加注重实用主义的思潮和文化。
宋诗的特点是婉约和典雅,反映了宋代社会经济状况和人民心态的变化。
综上所述,唐代和宋代之间的政治和社会变革表现出了许多的不同和差异。
唐代是一个高度集权、以士大夫阶层为主导的政治体制,而宋代则更为分权,以商人和地主阶级为主导。
唐代的社会结构以士大夫为主,宋代以商人和地主阶级为主。
历史论文题唐宋之变
历史论文题唐宋之变唐宋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它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然而,唐朝后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导致了唐朝的覆灭,随之而来的是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和文化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宋朝的建立则标志着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又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
唐宋之变从政治上来看,是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变革。
在唐朝后期,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导致了唐朝的覆灭。
而五代十国时期,各个地方的割据势力相互争夺,导致了政治的分裂。
而宋朝的建立则标志着中国政治又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
宋朝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科举制度等,这些改革使得宋朝政治更加稳定、强大。
在经济上,唐宋之变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发展较为繁荣的时期,它是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然而,唐朝后期的政治动荡导致了经济的衰退。
而宋朝在经济上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推行市易法、发展海外贸易等,这些措施使得宋朝的经济得到了发展。
在文化上,唐宋之变也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
唐朝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它在文学、美术、建筑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唐朝后期的政治动荡使得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而宋朝在文化上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推行新制诗、发展宋词等,这些改革使得宋朝的文化更加繁荣。
总的来说,唐宋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
唐朝的覆灭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而宋朝的建立则标志着中国政治和文化又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
唐宋之变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变革,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在政治上,唐朝由于后期政局动荡,导致了统治的瓦解,最终崩溃;而宋朝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重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唐宋变革论名词解释
唐宋变革论名词解释唐宋变革是指中国历史上从唐朝到宋朝这一时期的历史变革和社会转型。
唐宋变革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新时期,标志着农业经济向商业经济过渡、社会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文化思想向新风尚转变的重要历史节点。
唐宋变革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变革和发展:一、政治制度变革: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隋朝的统一战争和唐太宗的迁都洛阳都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然而,唐朝中后期由于战乱和官僚专权,国家逐渐走向衰败。
而宋朝则通过一系列的变革和制度创新,建立了相对于唐朝更为稳定和健全的政治制度。
宋朝实行科举制度,使社会上升的机会变得更加公平,扩大了知识分子的参政权,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效率,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农业经济向商业经济的过渡:唐朝是中国封建制度下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开封作为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商业活动。
宋朝则进一步推动了商业经济的发展,专业分工和市场经济在宋代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宋代的城市商业繁荣,盐业、丝绸业、瓷器业等行业都得到了较大发展,财政收入和国家财富大幅增加。
三、社会制度的转型:唐朝还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但随着时代的推移,封建制度的内在矛盾暴露出来。
宋朝则有意识地推动了封建制度向官僚封建制度的转型,将地方地主和官僚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相对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封建制度。
宋朝还重视商人阶层的地位和作用,封建社会开始发展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四、文化艺术的创新与繁荣:在唐宋变革时期,中国文化和艺术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创新。
唐代的诗歌、绘画和文学作品达到了顶峰,唐代的文官和文化名人如鱼之多。
宋代则继承了唐代的文化传统,在写实绘画、骈文创作、词牌音乐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的来说,唐宋变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中涉及政治制度、经济社会和文化艺术的变革与创新。
唐朝为宋朝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而宋朝则以创新的精神和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唐宋变法与政治制度改革
唐宋变法与政治制度改革引言:唐宋变法与政治制度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它们对于当时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唐宋变法的回顾和分析,探讨其对政治制度改革的影响。
1. 唐朝变法:重用文臣与韩愈的新法唐朝变法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这个时期,李世民重视文臣,改变了以武将为主导的统治方式,大量提拔文人。
他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新法,如贞观之治、永徽之制等,瞄准国家治理中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
这些改革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社会秩序和国家统治,提升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韩愈的新法,他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建议,并为实施这些新法起到了重要作用。
唐代变法虽然有其不足之处,但其对于后来的政治制度改革有着积极的影响。
2. 宋朝变法:以法治国与王安石变法宋朝时期,由于国家发展迅猛,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需要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王安石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变法者,他的变法被称为“王安石变法”,以法治国成为变法的核心理念。
王安石变法主要包括推行新法、实施青苗法、编修《新唐书》等。
这些改革旨在解决土地问题、调节财政收入、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等。
虽然王安石变法遭到了一些保守派的反对,但其对于政治制度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仍起到了积极作用。
3. 唐宋变法的意义与启示唐宋两个时期的变法对于后来的政治制度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启示。
首先,它们强调了政治制度改革的重要性,为后来的改革铺平了道路。
其次,唐宋变法强调了以法治国的理念,使政府能够更加公正、有效地行使权力,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此外,唐宋变法还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和控制力,使得国家能够更加统一和强大。
然而,唐宋变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局限性,如社会改革的不彻底、统治者权力的过度集中等。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反思,以便更好地推进政治制度改革。
结论:唐宋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制度改革时期。
它们通过重视文臣、推行新法、强调法治等措施,为后来的政治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唐宋交替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研究
唐宋交替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研究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而宋朝则是唐朝的继任者,两朝之间的交替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本文将研究唐宋交替时期政治制度的变革,并探讨这种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首先,唐朝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核心,重视皇权的发扬。
太宗贞观等年间,皇帝积极推行王朝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察举制度,打破了世族势力。
然而,随着唐朝的衰弱和农民起义的频繁发生,政府开始采取外放政策,将一些地方权力下放到地方政府。
这一政策虽然缓解了中央集权过于集中的问题,但也导致了地方割据的产生。
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又一次变革,相较于唐朝,宋朝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首先是政治制度的变革,宋朝采取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以实现选拔人才的目的。
这一制度的实施有效地降低了世族势力对政权的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同时,宋朝还加强了监察制度,通过设立御史台等机构来监察官员的行为,确保政府的廉洁和公正。
其次,唐宋交替时期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的实行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实行普遍教育制度的国家之一,促进了国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在地方管理方面,宋朝加强了县级政府的建设和管理,推行了均田制和免役法,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提高了生产力。
这一政策使得中国走上了儒家文化的道路,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然而,唐宋交替时期政治制度变革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宋朝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的独立性受到了限制,这给地方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同时,科举制度使得文官居于社会地位的顶峰,导致了社会的精英化,阻碍了社会的流动和发展。
此外,尽管科举制度使人才有机会选拔,但同时也存在弊端,比如富贾豪强通过贿赂和权力干预能够获得高官厚禄。
这种情况使得整个制度出现了糜烂现象,对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构成了挑战。
综上所述,唐宋交替时期政治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变革
史才、诗笔、议论”,成为日后学者审视唐人笔记小说的名句。
宋人笔记中有大量关于唐五代的记述,但由于有一个时间差,笔记数量在宋代又有一个飞跃,于是,研究唐史的学者因为没有系统的汇集和索引,无法广泛利用,研究宋史学者,也没有系统的参照物,两相不便。
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笔记小说逐渐分途,其发展趋势,纪实性、专题型、百科型笔记逐渐兴盛,应该说除了与社会政治文化变迁密切相关外,城市的发展,城市商品经济的活跃,官僚士大夫的生存状态、心理因素,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这些变化蕴涵的社会、经济、文化的深刻变化,也给纪实性笔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有关唐宋城市研究的重要著述,如宋人宋敏求著《长安志》,清人徐松著《唐两京城坊考》,阎文儒、阎万钧著《〈两京城坊考〉补》,邓之诚校注《东京梦华录》,杨宽著《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日本学者妹尾达彦唐两京系列研究,周宝珠著《宋代东京研究》都搜集了大量笔记小说材料,其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城市社会历史信息。
前辈学者对笔记小说的深入研究,丰富了城市社会史的研究。
唐宋时期社会总体变化、不同社会群体心态变化、城市面貌变化等研究,需要历史研究学者综合发掘。
我们今天研究唐宋城市社会,笔记小说的作用不仅仅是拾遗补缺功能,而且是堪与诗文、碑刻呈鼎足之势的重要史料来源。
五、唐宋城市经济社会的关注点唐宋城市社会经济的研究,还大有发掘的余地。
我认为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还可以对以下几方面多加关注。
1.城市消费领域市场化的深度问题:城市消费领域对市场倚赖程度的逐渐加深。
2.城市商品结构的变化问题:物质性商品范围的扩大和精神文化性商品的新兴。
3.城居官民收入结构的变化(包括政府财政收入和个人收入)问题:官民个人收入的货币化趋势的发展。
4.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问题:温饱型支出比例下降,精神文化需求支出上升的趋势。
5.城市商业经营结构与经营内容、经营方式的变化:城市商品市场的发展与特性,不断促进经营结构、经营内容和经营方式的变化。
政治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变革
唐 宋 城市 社会 经济 的研 究 , 大 有发掘 的余 地 。 还
我认 为在 以往研 究 的基础 上 还可 以对 以下 几方 面 多
加关 注 。
1 城 市消 费 领域 市场 化 的深 度 问题 : 市 消 费 . 城
2 城 市商 品 结构 的变 化 问题 : 质性 商 品 范 围 . 物 的扩 大和 精神 文化 性商 品 的新兴 。
3 城 居 官 民收 入 结 构 的 变 化 ( 括 政 府 财 政 收 . 包
入 和个人 收 入 ) 问题 : 民个 人 收入 的货 币化趋 势 的 官
发展 。
化变 迁 密切 相关 外 , 城市 的发 展 , 市 商 品经济 的 活 城
步开拓 的空间 。
政 治制度史视野 下的唐宋变革
刘 后 滨
( 国人 民 大 学 历 史 学 院 副 院 长 , 京 大 学 中 国 古 代 史 研 究 中心 兼 职 研 究 员 , 京 1 0 7 ) 中 北 北 08 2
唐宋 之际 的 中国社会 发 生 了多方 面 的深层 次 的 变 革 , 种 变革 始于 隋 和唐前 期 , 这 基本 完成 于北 宋前 期, 而安 史 之乱 以后 的 唐 中期则 具 有转 折 意 义 。从 政治 制 度 的 发 展 演 变来 看 也 是 如 此 , 6世 纪 以前 和 1 0世 纪 以 后 的政 治 体 制 和 官 僚 形 态存 在 着重 大 的 区别 。南 北朝 以前 , 族集 团对 政治 具有 强 大影 响 , 贵 官吏 的任命 基 本 以 门第 为 标 准 , 方 佐 官 由长 官 辟 地 举, 中央 与地方 在具 体 政务 运 作 的 层 面 上 并 未 完 全
唐宋变革历程解读
唐宋变革历程解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唐宋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转折的重要阶段。
从政治、经济、文化到社会生活,唐宋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深刻而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塑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方面,唐朝的政治制度在初期呈现出高度的中央集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势力逐渐崛起,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的权威。
而宋朝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如收兵权、削相权、设三司等。
宋朝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的兵权,将兵权收归中央,实行更戍法,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防止了武将专权。
在中央,宋朝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此外,宋朝还完善了科举制度,扩大了录取名额,提高了文官的地位,形成了“重文轻武”的政治格局。
经济方面的变革同样引人注目。
唐朝虽然经济繁荣,但仍以自然经济为主。
到了宋朝,商品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城市的功能发生了转变,不再仅仅是政治中心,更是商业中心。
坊市制度被打破,店铺可以随处开设,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也被取消,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海外贸易也十分发达,广州、泉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币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农业方面,宋朝引进了占城稻,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人口也随之增长。
文化方面,唐朝文化繁荣,诗歌达到了鼎盛时期。
但宋朝在文化上也毫不逊色,宋词与唐诗并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璀璨明珠。
此外,宋朝的理学兴起,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新的阐释和发展,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
书院的兴起也为文化的传播和学术的交流提供了重要场所。
唐宋时期的科技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唐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宋朝则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指南针在宋朝被广泛应用于航海,火药也被用于军事。
社会生活方面,唐宋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唐朝社会等级较为森严,而宋朝社会的流动性增强,平民通过科举等途径可以进入上层社会。
唐宋时期的政治改革与社会变革
唐宋时期的政治改革与社会变革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和繁荣的时期。
在政治和社会方面,唐宋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矛盾的出现、大地主地位的巩固、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士人的地位提升等几个方面,探讨唐宋时期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变革。
首先,在唐宋时期,社会矛盾逐渐浮现,这也导致了政治改革的出现。
在唐朝中期,大量的新兴豪族崛起,与地方豪强和地主形成了强烈的对抗。
这些新兴豪族通过资源和人脉的积累,逐渐对朝廷产生影响力,并成为朝廷的重要力量。
然而,这也引起了地方势力的不满和抵抗,逐渐破坏了王朝的统治秩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朝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试图削弱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其次,唐宋时期见证了大地主地位的巩固和农民的痛苦。
在唐朝晚期和宋朝早期,地主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
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以致于农民的土地被剥夺,导致了农民的生活困境。
同时,政府对地主的优惠政策也让地主阶级赚取了更多的财富。
然而,这种不平等的分配和社会阶级的加剧,也激起了农民的不满和反抗。
在宋朝,农民起义的规模更加庞大,迫使朝廷采取改革政策来安抚农民的情绪并维持社会稳定。
第三,科举制度的发展在唐宋时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是唐朝开创并得到宋朝继承的一项重大政治改革。
通过科举制度,所有的人都有了参与政治的机会,这也为社会流动提供了更多的渠道。
唐宋时期,士人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士人也成为朝廷的助手和智囊。
同时,科举制度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减弱了地方势力的影响。
然而,科举制度带来的也是社会等级的固化和官僚体制的不断扩大成长。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唐宋时期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变革不仅限于以上几个方面,还有很多其他的方面。
例如,唐朝的制度建设和法律修订,在社会文化、经济贸易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宋代则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这些都是政治和社会改革的结果,也为中国历史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思想史视野下的唐宋变革
思想史视野下的唐宋变革万历年间写《宋史纪事本末》的陈邦瞻曾说,有明一代“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这时距宋亡已经三百余年。
二十世纪初,严复谈道,“中国所以造成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
这时距宋亡已经六百余年。
宋以后各时代不断有人认识到,宋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后来数百年间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果要建构一个中国近世的原点,那么许多问题的追溯可能都会集中到宋代,赵宋一朝实际为十世纪以后的中国奠定了基本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格局,直到二十世纪前期,这种大格局在根本性的方面基本没有改变。
胡适曾说主张中国的现代阶段是从公元一千年(十一世纪)的宋代开始的。
如果要深刻理解中国的现代性转换,我们没有理由不关注这一前现代的原点。
刘复生先生的新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辽宋西夏金元卷)》就是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对这一原点进行的辨识和描述。
在辨识宋代文化特点时,各家都从不同角度进行表述。
陈寅恪先生有华夏民族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的论断;日本人提出了“唐宋变革”(the Tang-Song transformation)的范式来讨论唐宋之际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转型,将宋代视为中国近世社会的起点。
自内滕湖南提出唐宋变革这一范式以来,它一直是理解宋代社会的重要概念,前人重在从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对这一变革做深入研究,而对这一变革中唐宋思想文化的转换,虽有蒙文通“天宝、大历以降直到仁宗庆历新学术兴起”、傅乐成“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陈植锷“唐宋士人不同知识结构决定唐宋不同文化模式”以及包弼德(Peter Bol)关于“斯文”的论述,但我们对唐宋思想文化变革的细节仍然有待辨识。
在刘先生的思想史研究视野中,思想不是存在于人头脑中的抽象观念,思想总是借着某种物质形式表现出来,它贯穿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体现在广阔、丰富的生活世界里,凭着历史学者敏锐的洞察力解读缤纷世界的种种物质和文化现象,就能把握到时代思想变革的深沉脉动。
唐宋时期的制度与社会变革
唐宋时期的制度与社会变革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朝代,这一时期的制度调整和社会变革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阐述唐宋时期的制度改革和社会变革。
一、政治制度的变革在唐宋时期,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从封建制向官僚制转变。
唐代通过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建立了一套官员选拔制度,这对于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廉政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而宋代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实行乡试、省试和殿试,选拔了一大批人才进入政府。
此外,唐宋时期还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偏远地区的统治体系,增强了封建皇权的稳定性和行政效能。
二、经济制度的变革唐宋时期,经济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唐代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逐渐向商业经济转变。
在唐朝,随着商业的发展,私人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私人财产逐渐保护起来。
而宋朝则进一步推动了商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对商人的保护,发展了银行业和交易所等金融机构,为商品交换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文化制度的变革唐宋时期,文化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文化的繁荣成为了这一时期的显著标志。
唐代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人墨客,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唐诗和唐画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到了宋代,文化更加繁荣,宋词和宋画的出现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同时,宋代积极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众多科学家和发明家,对农业、制造业和军事技术有了重要的贡献。
四、科技制度的变革唐宋时期,科技制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在农业方面,唐代推广了汉代的水利工程,并引入了新的作物和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宋代在农业方面进一步创新,推广了田块的整理和深耕技术,改进了种植方法和农具,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制造业方面,唐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有利于书籍的大规模传播。
宋代更进一步完善了印刷技术,并发明了指南针和火药等重要科技。
综上所述,唐宋时期的制度与社会变革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唐宋变革论的看法
对唐宋变革论的看法
唐宋变革既是一次规模宏大的文化运动,又是一次朝代变革,它不仅改变了政治制度,而且对中国的精神文化以及实践思维观念等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研究者们对唐宋变
革论有着不同的看法,由此也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结论。
首先,有学者认为,唐宋变革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促使社会从封建等级制度走向议会制度,也就是从单一统治走向多元社会。
社会观念传统有着中国封建统治在其中扮演的重要
角色,而唐宋变革反映出社会观念的变化,反映出新的政治议程,使大多数人拥有了选举
的权利,甚至可以进行议会和准宪法政府的试行。
其次,一些学者认为,唐宋变革引发了中国文化和宗教繁荣的变革。
由于变革,唐宋
晚期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流派,如农村文学和古典文学,清晰地反映了社会问题的变化,
如生活贫穷、宗教压抑、农村负担等。
唐宋时期,文学、哲学、宗教和绘画都取得了长足
的进步,中国诗歌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再次,有人认为,唐宋变革对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思维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般
而言,这次变革将重点放在传统文化观念和思维观念改革上。
除了改变传统文化以外,唐
宋变革也使中国在自然科学、数学等领域有了重大进步。
在这次变革过程中,中国发明的
科学发明被视为历史的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唐宋变革是中国古代文化变革的一次重要运动,其影响和意义巨大。
它不
仅改变了政治制度,而且引领了文化繁荣和科学发明的变革,其思想影响了后人数百年,
成为中国古代变革和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唐宋变革论观点
唐宋变革论观点
唐宋变革论观点是指对唐朝和宋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变革的分析和解释。
关于唐宋变革的观点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以下列举几个主要观点:
1. 政治变革:唐朝和宋朝都经历了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有人认为,唐朝的政治变革主要体现在中央集权的强化和地方行政的规范化,形成了高度集权的封建君主制度;而宋朝则出现了官僚集团的崛起和专权,使得中央政权变得更加集中。
2. 经济变革:唐宋时期都经历了经济的繁荣和变革。
唐朝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之一,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尤其是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商品经济的兴起。
宋朝则进一步发展了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推动了农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商业的繁荣。
3. 社会变革:唐宋时期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发生了重要变化。
有人认为,唐朝社会结构更加稳定,世族士大夫占据统治地位,社会阶层固化;而宋朝社会结构相对松动,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负担加重,同时官僚和商人的崛起也改变了社会的格局。
4. 文化变革:唐宋时期都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唐朝文化以诗词曲赋为代表,宋朝则以文人士大夫的儒学和绘画为主导。
唐朝的文化以开放包容为特点,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宋朝则更加内向,注重经世致用和实用主义的精神。
总的来说,唐宋变革论观点认为唐朝和宋朝都是中国历史上重
要的时期,经历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宋变革中的政治与文化
唐宋变革中的政治与文化唐宋变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文化变革和文艺复兴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和宋两个时期之间隔了五十多年时间,这期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中国的发展影响深远。
一、唐宋变革中的政治唐代是一个盛世,但在唐朝后期,由于一系列的因素,如政治腐败、战乱频繁等,唐帝国开始走向衰落。
唐末五代时期,中国的政治变得越来越分裂和动荡,这时期虽然创造了一些成就,但更多的是表现出了混乱和动乱。
到了宋朝,政治上的变化就明显了。
宋朝当时负责国家大政方针的是宰相,而不是皇帝。
这样的安排有利于限制皇权,增强中央集权。
宋朝还推行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
这种方式让人民有了进入仕途的机会,也使得宋朝政府的人才不断涌现,有利于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宋朝也是文化中心,人文精神和风气得到了提升,这也有利于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唐宋变革中的文化唐宋变革中文化的变化也是很明显的。
唐代是一个文艺复兴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很多文学、建筑、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
这是因为唐朝时期是一个宽松自由的时代,有名士雅客、诗人和文人墨客,对于文化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宋代也是文化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宋朝时期,文化的重点由唐朝的制度性和草根性转向了基于地位和财富的商业性文化,这样的文化和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关联。
宋朝文化强调历史和传承,而唐朝文化则强调生活和自由。
这种文化变化是带来了一个新的文艺复兴,也是文化与社会的统一和分离。
综上所述,唐宋变革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变化包括政治和文化两方面,它们的变化彼此作用,相互影响,推动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唐宋变革时期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为后来的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中外学者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深入、全面、精准的素材。
政治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变革
政治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变革■刘后滨《新华文摘》2006年第14期文摘类期刊-历史唐宋之际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多方面的深层次的变革,这种变革始于隋和唐前期,基本完成于北宋前期,而安史之乱以后的唐中期则具有转折意义。
从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来看也是如此,6世纪以前和10世纪以后的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存在着重大的区别。
南北朝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官吏的任命基本以门第为标准,地方佐官由长官辟举,中央与地方在具体政务运作的层面上并未完全联结为一个整体。
而到北宋时期,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对帝国政治运作的影响力基本消退,就连此前皇室内部影响皇权运作的宗室、外戚、后宫、亲王甚至皇太子等力量,也基本从政治上淡出。
官吏全部由中央政府按才学标准和官职资历加以任命。
中央与地方在各方面具体政务的运作中走向一体化,皇帝本人也走到了处理国家政务的前台,“朝廷(皇帝与宰执为首)—州县—百姓”架构下的国家形态基本成型。
一政治体制上,唐后期在许多方面都与五代宋初更为接近,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发展阶段。
唐前期的中枢政治体制是三省制,但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之后,中枢体制就发生了重大转变,进入到中书门下体制的阶段,尽管三省机构依然存在,而且在皇帝诏命的起草和审核等方面的运作机制更加完善,并一直延续到后世。
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还与宰相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情况下,三省长官皆由宰相兼领,尤其是中书、门下两省的名义长官必须由宰相兼领。
但从机构建置上看,宰相与三省发生分离,宰相府署超然于三省之上。
宰相的职衔也从共为宰相的三省长官,发展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的唯一署衔,这种职衔完全是以最高政务裁决机关中书门下为依托的。
尽管中书门下体制下还是集体宰相制度,但宰相裁决政务,实行宰相轮流秉笔决事的制度,并逐渐向首相制度过渡。
穆宗长庆(821—824年)以后,宰相的身份有了新的等级标志,即以馆阁职的加衔作为依据,不再以两省侍郎为宰相分工的依据。
唐宋变革历程解读
唐宋变革历程解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唐宋时期是一个具有重大变革意义的阶段。
从政治、经济、文化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中国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上,唐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在宋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在实际运作中,宰相的权力仍然较大。
到了宋朝,通过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等官职,进一步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使得皇权得到了更大程度的集中。
同时,宋朝还推行了文官政治,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了大量的文官进入官僚体系,改变了唐朝以来武将跋扈的局面,有效地巩固了统治。
在地方行政区划上,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而宋朝则改为路、州、县三级制。
宋朝的路级机构不仅有行政职能,还负责监察和财政等事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宋朝还通过设立禁军和实行更戍法等措施,将地方的军事力量收归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经济方面,唐宋时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后期由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这两种制度逐渐瓦解。
宋朝则不再推行均田制,而是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私有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同时,宋朝的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如引进了优良的水稻品种、推广了新式农具等,使得农业产量大幅增加。
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繁荣起来。
宋朝的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出现了许多专业化的生产作坊。
商业方面,打破了唐朝以来坊市制度的限制,店铺可以随处开设,商业活动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区域和时间。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了许多繁华的商业城市,如开封、临安等。
此外,宋朝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文化方面,唐宋时期也有着明显的变化。
唐朝文化气势恢宏、多姿多彩,诗歌达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等一大批杰出的诗人。
而宋朝文化则更加注重理性和思辨,儒学在吸收了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理学,强调道德修养和内心的自我约束。
史学史视野中的唐宋变革问题
史学史视野中的唐宋变革问题模式及其变迁——史学史视野中的唐宋变革问题罗祎楠(哈佛大学历史系)“唐宋变革”问题自1910年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氏正式提出后,逐步成为唐宋史领域内吸引众多学者关注的一个问题,时至今日依然如此。
近年来,对“唐宋变革”理论本身发展历史的回顾也在进行。
美国方面,包弼德(Peter Bol)先生的《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史的变化为主》一文对美国学者的研究情况做了比较详尽的说明。
[1]发表在《中国史研究动态》上的日本学者宫泽知之的《唐宋社会变革论》一文简要介绍了战后日本学界有关唐宋变革论中涉及经济关系层面问题的研究情况。
[2]日本学者丸桥充拓的《唐宋变革史研究近况》一文对最近的日本学者唐宋变革的研究做了分专题的说明与论述。
[3]在大陆,近年来有关唐宋变革的问题正逐步吸引不同领域内学者关注的目光。
一些学者开始比较全面的介绍西方和日本有关唐宋变革论的研究成果,同时在唐宋变革论的关照下对涉及唐宋史领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认识(参见张其凡的《关于“唐宋变革期”学说的介绍与思考》,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以及他的《两宋历史文化概论》第43—52页的相关介绍,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值得关注的是在2002年这一年中,大陆的厦门大学与浙江大学都召开了有关唐宋历史的学术会议,其主要议题都与唐宋社会变迁相关。
在会议中,许多学者对唐宋变革论做了回顾性的探讨,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对此理论作出相应探讨。
相对近期大陆而言,港台学者对唐宋变革论的关注显得并不充分,而主要集中于各相关领域内具体问题的研究。
比较直接的讨论唐宋变革问题的文章如钱穆的《唐宋时代的文化》(《世界文化的前途》十五),傅乐成的《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汉唐史论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年版),邱添生的《论唐宋变革期的历史意义——以政治、社会、经济之演变为中心》(《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第7期),林瑞翰的《转变与定型:宋代政治、社会的历史特色》,《转变与定型:宋代社会文化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主编,1990年版)。
唐宋时期的社会政治形势与变迁
唐宋时期的社会政治形势与变迁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两个朝代,它们在社会政治形势和变迁方面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等多个角度来探讨唐宋时期的社会政治形势与变迁。
首先,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一定的变化。
唐朝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王朝,强调礼制,皇帝权威凌驾于一切。
然而,长时间的战乱和内忧外患导致了唐朝的衰落,而宋朝则实行了相对宽松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士人政治开始兴盛。
尤其是宋朝实行了科举制度,这种选拔官员的制度不仅确保了政府的相对稳定,也为社会提供了上升通道。
其次,经济发展也对社会政治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时期,中国经济繁荣,边疆贸易和海上贸易兴盛,使得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加。
而宋朝则以农业为基础,技术革新和商业贸易的兴起改变了社会结构。
同时,宋朝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农民权益,缓解了社会矛盾,从而为社会稳定打下了基础。
社会结构在唐宋时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唐朝的社会结构中,贵族地主和文士阶层占据主导地位,农民和手工业者则处于社会底层。
唐朝宫廷内部也出现了宦官势力的崛起,他们对政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宋朝时期,士大夫阶层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他们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同时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社会阶层流动性开始加大。
文化变迁也是唐宋时期社会政治形势变迁的重要方面。
唐朝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诗词、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达到了顶峰。
然而,唐朝文化的繁荣也伴随着社会道德的沦丧,一些文人墨客开始追求享乐主义。
而宋朝则强调儒家思想的复兴,提倡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宋朝文化不仅注重传统的道德伦理,也重视实用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开始得到重视。
综上所述,唐宋时期的社会政治形势与变迁从多个角度展现出鲜明的特点。
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唐宋时期的社会面貌。
尽管唐朝和宋朝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时期,为后世的政治发展和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唐宋时期的社会政治形势与变迁
唐宋时期的社会政治形势与变迁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颇为重要的一个时期,不论是社会还是政治方面都经历了许多变迁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内,中央集权逐渐强化,封建制度逐步完善,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进步带来了不少改变。
一、政治形势的变迁在唐朝时期,政治形势相对稳定。
太宗李世民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唐朝国力强盛,政权稳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唐朝政权受到了严重动摇。
安禄山与史思明的叛乱让唐朝陷入内乱之中,国力大幅削弱。
宋朝时期,政治形势也经历了一些变化。
宋太宗赵光义意识到唐朝由于内乱导致的政治动荡,决定加强国家的中央集权,推行多项改革措施。
而这些措施,奠定了宋朝政权的稳定和国力的增强。
二、社会形势的变迁在唐宋时期,社会的政治形势也伴随着变迁。
在唐朝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完善,官僚阶层与地方豪强的权力逐渐并驾齐驱。
唐朝皇权渐弱,大臣权力逐渐上升。
官僚集团与地方豪强的利益之争,也成为唐朝社会内部关系的重要方面。
宋朝时期,政治形势的变迁也直接关系到社会格局的变化。
宋太宗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对地方贵族进行削弱,并进行一系列改革,加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军事实力,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此外,宋代的科举制度也进一步扩大了统治阶级,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力。
三、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唐宋时期,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唐朝,科技进步如火箭般腾飞,尤其是在冶铸、纺织、造纸等领域。
此外,当时还出现了许多文学巨匠,如杜牧、杜甫等,他们的作品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
宋朝时期,科技和文化同样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科技方面,宋代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催生了印刷业的进步,大幅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此外,在宋代,诗词、绘画、篆刻等艺术形式达到了巅峰,成为时代的代表。
总的来说,唐宋时期的社会政治形势与变迁关系重大,对于后来的历史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唐朝的政治动荡到宋朝的中央集权,再到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都让这个时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才、诗笔、议论”,成为日后学者审视唐人笔记小说的名句。
宋人笔记中有大量关于唐五代的记述,但由于有一个时间差,笔记数量在宋代又有一个飞跃,于是,研究唐史的学者因为没有系统的汇集和索引,无法广泛利用,研究宋史学者,也没有系统的参照物,两相不便。
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笔记小说逐渐分途,其发展趋势,纪实性、专题型、百科型笔记逐渐兴盛,应该说除了与社会政治文化变迁密切相关外,城市的发展,城市商品经济的活跃,官僚士大夫的生存状态、心理因素,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这些变化蕴涵的社会、经济、文化的深刻变化,也给纪实性笔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有关唐宋城市研究的重要著述,如宋人宋敏求著《长安志》,清人徐松著《唐两京城坊考》,阎文儒、阎万钧著《〈两京城坊考〉补》,邓之诚校注《东京梦华录》,杨宽著《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日本学者妹尾达彦唐两京系列研究,周宝珠著《宋代东京研究》都搜集了大量笔记小说材料,其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城市社会历史信息。
前辈学者对笔记小说的深入研究,丰富了城市社会史的研究。
唐宋时期社会总体变化、不同社会群体心态变化、城市面貌变化等研究,需要历史研究学者综合发掘。
我们今天研究唐宋城市社会,笔记小说的作用不仅仅是拾遗补缺功能,而且是堪与诗文、碑刻呈鼎足之势的重要史料来源。
五、唐宋城市经济社会的关注点唐宋城市社会经济的研究,还大有发掘的余地。
我认为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还可以对以下几方面多加关注。
1.城市消费领域市场化的深度问题:城市消费领域对市场倚赖程度的逐渐加深。
2.城市商品结构的变化问题:物质性商品范围的扩大和精神文化性商品的新兴。
3.城居官民收入结构的变化(包括政府财政收入和个人收入)问题:官民个人收入的货币化趋势的发展。
4.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问题:温饱型支出比例下降,精神文化需求支出上升的趋势。
5.城市商业经营结构与经营内容、经营方式的变化:城市商品市场的发展与特性,不断促进经营结构、经营内容和经营方式的变化。
6.城市商人结构的变化:唐宋商人群体具有复杂性、多面性的特点,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群体。
7.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近年对生态环境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以往这方面的专门研究比较薄弱。
由于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结构的城市化特点,城市的变化往往是社会变化的集中反映,而都城的变化又具有更加典型的意义。
在隋唐五代宋这个大的历史转型和变迁时期,城市尤其是都城的变化,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问题,都城研究虽然蔚为大观,但仍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余地,仍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开拓的空间。
政治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变革刘后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100872) 唐宋之际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多方面的深层次的变革,这种变革始于隋和唐前期,基本完成于北宋前期,而安史之乱以后的唐中期则具有转折意义。
从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来看也是如此,6世纪以前和10世纪以后的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存在着重大的区别。
南北朝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官吏的任命基本以门第为标准,地方佐官由长官辟举,中央与地方在具体政务运作的层面上并未完全联结为一个整体。
而到北宋时期,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对帝国政治运作的影响力基本消退,就连此前皇室内部影响皇权运作的宗室、外戚、后宫、亲王甚至皇太子等力量,也基本从政治上淡出。
官吏全部由中央政府按才学标准和官职资历加以任命。
中央与地方在各方面具体政务的运作中走向一体化,皇帝本人也走到了处理国家政务的前台,“朝・6・廷(皇帝与宰执为首)—州县—百姓”架构下的国家形态基本成型。
一政治体制上,唐后期在许多方面都与五代宋初更为接近,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发展阶段。
唐前期的中枢政治体制是三省制,但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之后,中枢体制就发生了重大转变,进入到中书门下体制的阶段,尽管三省机构依然存在,而且在皇帝诏命的起草和审核等方面的运作机制更加完善,并一直延续到后世。
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还与宰相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情况下,三省长官皆由宰相兼领,尤其是中书、门下两省的名义长官必须由宰相兼领。
但从机构建制上看,宰相与三省发生分离,宰相府署超然于三省之上。
宰相的职衔也从共为宰相的三省长官,发展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的唯一署衔,这种职衔完全是以最高政务裁决机关中书门下为依托的。
尽管中书门下体制下还是集体宰相制度,但宰相裁决政务,实行宰相轮流秉笔决事的制度,并逐渐向首相制度过渡。
穆宗长庆(821—824年)以后,宰相的身份有了新的等级标志,即以馆阁职的加衔作为依据,不再以两省侍郎为宰相分工的依据。
此后展开的两党之争,实际上是一种首相轮流组阁的形式。
在这种背景下,中书、门下两省职权重新归位,以中书舍人和给事中为核心的中书、门下机构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并一直影响到宋朝甚至明清时期。
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宰相通过中书门下对行政事务的干预越来越强,甚至直接下行过去由尚书六部和寺监处理的事务。
宰相的职权进一步朝着掌管具体政务的方向发展,宰相政务官化。
这是宋代以宰相职权的分化为核心的制度得以建立的前提。
经过安史之乱以后的调整,就朝着宋代那种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分掌行政、军政和财政的体制过渡。
唐代中后期的政治体制,不仅在中枢体制上不再是三省制,而是中书门下体制,而且在中央行政运作中也不再是尚书六部体制,而是与北宋制度更接近的使职行政体制。
在行政运作机制上,唐后期的变化趋势已经奠定了北宋初年行政体制的格局。
到贞元、元和时期,不同于尚书六部制的使职行政体制已经基本确立下来。
在中央行政的实际运作中,不仅财政、军事等系统行政事务的运作完全依赖于使职,户部和兵部的职权已经不在国家政务中居于重要地位,而且,其他行政系统如司法系统、选官系统、礼仪事务系统等,都有了完善的使职体系和明确的职权范围。
户部和兵部以外的部司和寺监,虽然保留了部分原有职掌,但也纳入了使职系统,采用了使职的运作机制。
使职系统和使职化的部司寺监一并在中书门下的统领之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使职行政体制。
随着唐代中后期中枢政治体制的变化,国家权力运作方式也发生着变化。
在中国古代帝国体制中,皇权和相权共同构成了国家权力的主体,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的变化是以二者关系的变化为主线的。
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开元以后和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不仅是宰相机构名号的变化,而且也是君相关系和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的重大转变。
三省制是从尚书省宰相制到中书门下宰相制的过渡形态,中书门下宰相制并非向尚书省宰相制的简单回归,而是纳入了三省制的运作机制,使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力运作更加一体化。
皇帝在不断强化最高决策权的同时,逐渐走向处理国家政务的前台,宰相逐渐纳入到政务裁决和执行部门的体系之中,宰相与君主的联系更多地作为“参总庶务”的政务官而不是“坐而论道”的咨询者。
随着皇帝走向处理国家政务的前台,国家的主要政务都要经过皇帝的批准和决策,对皇帝裁决政务进行拾遗补阙的工作就显得日渐重要。
这是唐宋间从武则天时期补缺、拾遗之职的设立到北宋台谏合一的体制性前提。
在唐代,谏官和御史台官员是分工明确不同的两套系统,谏官主要针对皇帝进行谏诤,在皇帝与宰相之间进行缓冲协调,御史台官员则是以监督百官为其职掌的。
随着皇帝更多地处理由各级官僚汇报的政务,谏官和御史的职权界限逐渐在淡化,在皇帝加强专制的背景下,北宋时期形成了台谏合一的制度,总称台谏官。
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法令体系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唐宋间呈现出从律令格式到敕令格式的转变。
基本线索是律的定型与令的废弃,作为皇帝命令文书的敕和赦文具有了越来越强化的立法意义,皇权的扩张在立法方面也得到体现。
尽管说宋代法律体制是唐律令制的延续,但是隋唐以来的律令制,进入中唐以后发生变化,律令格式停止修订,而主要通过编集格后敕的方式,对律令格式进行修正补充。
・7・二科举、铨选及考课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唐宋间官僚形态的演进。
隋唐之际科举制度的建立及其后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不断调整,是宋代那种新型官僚形态形成的前提。
正是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官僚队伍的自我更新源源不断地提供了新鲜血液。
与科举制度发展完善的同时,文官铨选制度也不断得到调整。
通过官员选任、考课、迁转等各个环节上制度的完备,以保证进入到官僚队伍的士人能够随着时代变迁和自身地位的变化,不断适应现实的需要,成长为符合治国需要的合格人才。
设立科目、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是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其中考试是核心。
科举制比以往任何选官方式都更强调考试的作用,考试朝着排除其他因素干扰的方向发展。
但是,选官制度中的才学标准,并非在短时间被能够完全贯彻,门第也不会随着王朝的更替自动推出历史舞台。
只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般地主经济的发展成熟,全社会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才学选官的原则。
才学取代门第,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要到宋朝才基本完成,而整个唐代都大体处于这个过渡进程之中,其间还经历了一些反复。
不过,从发展趋势看,唐代的取士和选官制度中,才学日渐受到重视是显而易见的。
选官原则从看重门第到只问才学的转变,带来了隋唐之际由贵族社会向官僚社会的过渡。
政治体制的变化与此相关。
尽管隋唐政权中门荫出身的官僚还占很大比例,但同时还必须具有才学已经成为官员升迁的一条重要原则。
尽管科举制在唐代出现了曲折,甚至如进士科也在唐后期被高官新贵利用,作为其世袭高位的工具,但是,公平原则在实际操作中的破坏,并没有冲毁科举制标示的考试原则,而且考试原则不断深入地贯彻到选官制度的各个环节中,官学生徒参试、门荫及斋郎品子出身,甚至胥吏出职等都要经过考试。
从这方面说,唐宋社会应是大体一致的,而与此前的贵族社会存在着根本的不同。
当然,总体上看,到宋代则才学标准和公平原则落实得更加有效和实际一些。
文官考课制度在唐代的变化趋势,主要是随着长名榜和循资格的设立,年资越来越被重视,年资与课绩共同构成了被查核的两项要素,考课在操作上也日渐程式化。
而在常规考课中程式化倾向发展起来的同时,各级监察机构、中央按察使者在考核中所起的作用也逐渐突出。
考课与监察的紧密结合,最终促成了文官考核尤其是对地方官的考核由考课到考察的演变。
官员选任中越来越看重资历,是唐宋间选官制度的一个明显趋势。
其中地方历练是官员升迁资历中极为重要的方面。
唐代开元年间提出的“凡官,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选官原则,就是在强调地方历练,体现了官僚体制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机制。
如果说科举制从源头上为官僚队伍的更新提供了新鲜血液,那么,“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选官原则便从流通环节上保证了更新机制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