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全高中物理重点知识点集合
最全最新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高考必备)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一、力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进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5.物体的受力分析(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6.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共点的两个力(F 1 和F 2 )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 1 -F 2 |≤F≤F 1 +F 2 .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7.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 x =0,∑F y =0.(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二、直线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 . 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 .
(2)速率:①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
②平均速率 : 质点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
的平均速率 . 在一般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
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
运动,二者才相等 .
5. 加速度
( 1)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矢量
方向为正方向,凡是跟正方向一致的取“ +”值,跟正方向相反的取“ - ”值 .
8. 重要结论
(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
Δ S=Sn+l
–
2
Sn=aT
=
恒量
T 内的位移差值是恒量,即
(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 在某段时间内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
均速度,即:
.
(4)牛顿第二定律 F 合 =ma,F 合是矢量, ma也是矢量, 且 ma与 F 合 的方向总是一致的 .F 合
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 m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 .
4. ★牛顿第三定律 :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
一直线上 .
(1)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指出了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
.
④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反向 .
⑤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
; 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
加速运动 .
三、牛顿运动定律
★ 1. 牛顿第一定律 :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
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
第 5 页 共 81 页
高中物理知识点全部
高中物理知识点全部一、运动的描述。
1. 质点。
- 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 条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例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可看成质点;研究地球自转时,地球不能看成质点。
2. 参考系。
- 定义: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 选取原则: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但选取不同的参考系,对物体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例如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乘客,以汽车为参考系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考系是运动的。
3. 时间和时刻。
-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如第3s末、第4s初(二者为同一时刻)。
- 时间:是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如前3s内、第3s内(第3s初到第3s末的1s时间间隔)。
4. 位移和路程。
- 位移:是矢量,大小等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 路程:是标量,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例如物体做圆周运动一圈,路程为圆周长,位移为零。
5. 速度。
- 平均速度:v = (Δ x)/(Δ t),是矢量,表示物体在某段时间或某段位移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 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
当Δ t趋近于零时,平均速度趋近于瞬时速度。
- 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6. 加速度。
- 定义:a=(Δ v)/(Δ t),是矢量,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 单位:m/s^2。
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
- 速度公式:v = v_0+at,其中v_0为初速度,v为末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
- 位移公式:x=v_0t+(1)/(2)at^2。
- 速度 - 位移公式:v^2-v_0^2=2ax。
2. 自由落体运动。
- 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 特点:初速度v_0 = 0,加速度a = g=9.8m/s^2(一般计算取g = 10m/s^2)。
高中物理知识点大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力 学.1 第一章 力 第四章 物体的平衡1.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注意]:①受力物和施力物同时存在,受力物同时也是施力物,施力物同时也是受力物. ②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产生力,例如:重力等. 2.[注意]:①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而是改变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②物体的受力〔不〕改变,它的运动状态〔不〕改变.〔×〕[合力改变,运动状态才跟随改变,如一运动物体只摩擦力至静止]3.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能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做法叫做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只表示力的方向,作用点.[注意]:效果不同的力,性质可能相同;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能相同.4. 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受到力叫做重力.地面附近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重力简称物重.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为9.8N/kg.含义:质量每千克受到重力9.8N.[注意]:①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物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②重力不一定严格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但近似相等.③重力大小:称量法〔条件:在竖直方向处于平衡状态〕.④重力不一定过地心.5.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注意]:①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形规那么的重心,在它们几何中心上〕;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内质量分布有关.②采用二次悬挂法可以确定任意薄板的重心.③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质心也是一样〕.④物体的重心和质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当物体远离地球而不受重力作用时,重心这个概念就失去意义,但质心依然存在,对于地球上体积不大的物体,重心与质心的位置是重合的. ⑤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重心不一定改变.6.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注意]:①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产生在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的物体之间.〔两物体必须接触,与重力不同〕②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不能发生形变的物体是不存在的.③通常所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弹力.弹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绳的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速度大小运动方向力的作用效果力积④两物之间一定有弹力,假设无弹力,绝无摩擦力.假设两物体间有摩擦力,就一定有弹力,但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⑤杆对球的弹力方向:方向不沿杆的方向方向与杆同方向图B 方向与杆反方向⑥胡克定律F=kx -,负号表示回复力的方向跟振子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方向相反. ⑦弹簧的弹力总是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应在弹性限度内]7.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直接接触且接触面上是粗糙的;接触面上要有挤压的力〔压力〕;接触面上的两物体之间要有滑动或滑动的趋势.F =μ〔动摩擦因数〕F N 〔压力大小〕[注意]:①摩擦力方向始终接触面切线,与压力正交,跟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不是阻碍物体运动〕②相对运动趋势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互为参照物时所具有的一种运动趋势.③动摩擦因数是反映接触面的物理性质,它只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材料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和接触面上的受力无关.此外,动摩擦因数无单位,而且永远小于1.④增大/减小有益/有害摩擦的方法:增大/减小压力;用滑动/滚动代替滚动/滑动;增大/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⑤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能相反,但与相对运动或趋势方向相反. ⑥皮带传动原理:主动轮受到皮带的摩擦力是阻力,但从动轮受到的摩擦力是动力.8. 静摩擦力的作用:阻碍物体间的滑动产生.[注意]:①静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趋势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②静摩擦力可能与运动方向垂直.〔例:匀速圆周运动〕③运动物体所受摩擦力也可能是静摩擦力.〔例:相对运动的物体〕④一般说来,F MAX 静>F 滑.⑤当静摩擦力未到达最大值时,静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无关,但最大静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9. 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力的合成要遵守平形四边形法那么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标量.10. 物体的平衡的状态:静止状态;匀速直线状态;匀速转动状态.1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一是合外力为零;二是所受外力是共点力.[注意]:①几个共点力在某一条直线的同一侧合外力不可能为零,物体受这样几个力的作用不可能平衡.②三个等大而互成120°的合力为0. ③两个共点力F 1 和F 2的合力计算公式:F 1 和F 2的夹角为θ,那么:F = F 和F 1的夹角α=arctan )sin arcsin(cos sin 2211θθθF F F F F =+;θθαθαcos sin tan ;)180sin(sin 2122F F F AC OA BC OC BC F F +=+==-=θcos 221222F F F F ++C④在F 1、F 2大小一定时,合力F 随θ角的增大而减小,随θ角的减小而增大.〔θ= 0,F Max = F 1+F 2;θ= 180,F =F F F ∆=-21; F 的范围F ∆≤F ≤F 1+F 2⇒力的矢量三角形〕合力F 一定,随夹角θ减小而减小;随夹角θ1一定,那么F 2随夹角θ减小〔增大〕而减小〔增大〕,合力F 随θ角的增大〔减小〕而减小〔增大〕.⑤F 有可能大于任一个合力,也可能小于任一个分力,还可能等于某一个分力的大小〔共点力最小合力为零,最大合力同向,即所有力之和〕.12. 一个力有确定的两个分力的条件:两个分力的方向一定〔两个分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一个分力的大小、方向一定〔两个分力一定要互成一定角度,即两个分力不能共线〕.[注意]:①两个分力的大小,没能唯一解〔立体〕.②合力F 和分力F 1的大小及F 2的方向,设F 2与F 的交角为θ,那么当F 1<F sin θ时无解;当F 1=F sin θ时有一组解;当F sin θ<F 1<F 时有二组解;当F 1≥F 时有一组解.13.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⑴正弦定理:三个共点力平衡时,三力首尾顺次相连,成为一个封闭的三角形,且每个力与所对角的正弦成正比. 即:332211sin sin sin θθθF F F ==即:332211sin sin sin αααF F F == [注意]:静止的物体速度一定为零,但速度为零的物体不一定静止〔即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2 第二章 直线运动1. 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注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2. 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3.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4. 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是路程〔标量〕.如果质点运动的轨迹是直线,这样的运动叫直线运动.如果是曲线,就叫做曲线运动.[注意]:①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平行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平行时,物体作曲线运动.②直线运动的条件:加速度与初速度的方向共线.5. 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是位移〔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注意]:①在一直线上运动的物体,路程就等于位移大小.〔×〕[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只有在单方向直线运动中,路程才等于位移大小]②物体的位移可能为正值,可能为负值,且可以描述任何运动轨迹.6. 速度的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公式:t s v =[注意]:①平均速度用v 表示.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之比值;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之比值.〔速率定义:物体的运动路程〔轨迹长度〕与这段路程所用时间之比值〕对运动的物体,平均速率不可能为零.瞬时速度与时刻〔位置〕对应;平均速度与时间〔位移〕对应.113②速率是标量.③速度方向是物体的速度方向,不是位移方向.④瞬时速度是描述物体通过某位置或者某时刻物体运动的快慢.7. 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的快慢与改变方向的物理量.加速度公式:tv a ∆∆=,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一致〔或速度的变化方向〕,加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每二次方秒,符号m/s 2.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注意]:①加速度与速度无关.只要运动在变化,无论速度的大小,都有加速度;只要速度不变化〔匀速〕,无论速度多大,加速度总是零;只要速度变化快,无论速度大、小或零,物体的加速度大.②速度的变化就是指末速度与初速度的矢量差.③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方向一致,速度随时间增大而增大,物体做加速度运动;方向相反,速度随时间的增大而减小,物体做减速度运动;加速度等于零时,速度随时间增大不变化,物体做匀速运动.④在“速度-时间〞图象中,各点斜率 ,表示物体在这一时刻的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应为倾斜直线]〕. ⑤速度为负方向时位移也为负.〔×〕[竖直上抛运动]8. ⑴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 t =v 0+at[注意]: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①连续相等时间t 内发生的位移之差相等.△s =at 2②初速度为零,从运动开始的连续相等时间t 内发生的位移〔或平均速度〕之比为1:3:5…..③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一段时间t 内发生的位移为s ,那么 2t v )2(0t v v +<2s v )2(220t v v +④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即v 1:v2=t1:t2〔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反之〕⑤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即s 1:s 2=t12:t22〔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反之〕⑥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经历连续相同位移所需时间之比1:)12(-: )23(-…)1(--n n 〔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反之〕⑦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连续相等时间内末速度之比为=n v v v v ...::3211:2:3…〔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反之〕 ⑧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212n N S S n N -=〔N S 表示第N 秒位移,n S 表示前n 秒位移〕⑵在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20)(21t t v v v t s v =+== tv k ∆∆=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v0t+1/2at2[注意]:v t2 -v02=2as9.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只有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才能发生〕.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匀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用g表示.在地球两极自由落体加速度最大,赤道附近自由落体加速度最小.[注意]:不考虑空气阻力作用.........,不同轻重的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10. 竖直上抛运动:将物体以一定初速度沿竖直方向向上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运动〔不.考虑空气阻力作用........〕.[注意]:①运动到最高点v= 0,a = -g〔取竖直向下方向为正方向〕②能上升的最大高度h max=v02 /2g,所需时间t =v0/g.③质点在通过同一高度位置时,上升速度与下落速度大小相等;物体在通过一段高度过程中,上升时间与下落时间相等〔t =2v0/g〕.§.3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注意]:①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②力不是产生物体速度的原因,也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或者方向的原因.③速度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速度方向的改变,只要其中一种发生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发生了变化.〔例: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它的速度方向在变,有加速度就一定受到力的作用〕2. 一切物体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注意]:①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不管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都具有惯性.②“惯性力〞或“惯性作用〞的提法是不妥的.③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④物体越重,物体的惯性越大.〔×〕[同一物体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其重力是不同的,而质量是不变的,且物体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受力、速度大小等因素无关]⑤物体的惯性大小是描述物体原来运动状态的本领强弱,物体的惯性大,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本领强,物体的运动状态难改变.反之,亦然.3.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注意]:①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②牛顿这个单位就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定义的;使质量是1kg 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做1 N.〔kg·m/s2=N;kg·m/s2·m=J;1 N=105达因,1达因=1g·cm/s2〕③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即只有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④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4. 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合= ma[注意]:①a与F同向;且a与F有瞬时对应关系,即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②当F=0时,a=0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③假设一物体从静止开始沿倾角为θ的斜角滑下,那加速度a=g〔sinθ-μcosθ〕.〔斜面光滑,a=g sinθ〕④一个水平恒力使质量m1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产生a1的加速度,也能使质量为m2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产生a 2的加速度,那么此力能使m 1 + m 2的物体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产生加速度a 等于a 1a 2 / a 1+a 2或m 1a 1/〔m 1+m 2〕、m 2a 2/〔m 1+m 2〕.⑤惯性参考系:以加速度为零的物体为参考物.非惯性参考系:以具有加速度的物体为参考物.5. 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注意]:①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同之处: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同大小,同性质;不同之处:方向相反,作用的物体不同.②二力平衡两个力的性质可相同,可不同;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两个力的性质一定相同. ③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直观区别:看它们是否因相互作用而产生.〔例:重力和支持力,由于重力不是由支持力产生,因此这不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6.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注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同性质.7. ⑴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即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⑵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 即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这种状态,叫做完全失重状态. 即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a = gP=ρgh 和F 浮=ρ液V 排g 只有在液体无加速度时才成立.假设当液体有向上的加速度时,g+a 当液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ga 当液体处于完全失重,g 等于9.8-9.8=0〕[注意]:①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地球作用于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大小也没有发生变化.②匀减速下降、匀加速上升⇒F N -G =ma F N =m 〔g +a 〕;匀加速下降、匀减速上升⇒G -F N =ma F N =m 〔g-a 〕③一只有孔且装满水的水桶自由下落,下落过程中水由于完全失重而不会从桶中流出. §. 4 第五章 曲线运动1. ⑴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的方向是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⑵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或所受合外力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⑷曲线运动的特点: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质点的路程总大于位移大小;质点作曲线运动时,受到合外力和相应的速度一定不为零,并总指向曲线内侧.[注意]:①做曲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是变化的.〔×〕[此力不一定变化]②两个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合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③两个分运动都是匀加〔互成一定角度,不共线〕那么合运动是:1合合与v a 共线是匀加直线运动;2合合与v a 不共线是匀变曲线运动.④一个分运动是匀速,另一个是匀加〔初速度为零〕,那么合运动:1合合与v a 共线⎪⎩⎪⎨⎧-=+=atv v at v v 00合合反向,同向,2合合与v a 不共线:匀变速曲线运动.2. 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注意]:平抛运动性质:是加速度恒为重力 加速度g 的匀变速曲线运动.轨迹是抛物线.结论一:y x tan tan 2=结论二:B 点坐标)0,21(x . 3. 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圆弧的长度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注意]:①匀速圆周运动〔性质:非匀变速曲线运动〕是瞬时加速度、速度矢量方向不断改变的变速运动.〔“匀速〞指速率不变〕②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可以用线速度来描述. 〔v 为线速度大小,s 为弧长〕线速度的方向在圆周该点的切线方向〔不断变化〕.③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可以用角速度来描述.〔国际制单位:弧度每秒,符号是rad/s 〕t ϕω=〔ω为角速度符号,ϕ为半径转过角度〕④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可以用周期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周期性的运动〕符号:T 〔N tT =,t 为时间,N 为圈数〕.周期长说明物体运动的慢,周期短说明物体运动的快.周期的倒数是频率,符号f .频率高说明物体运动的快,频率低说明物体运动的慢.⑤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可以用转速来描述.转速是指每秒转过的圈数,用符号n 表示.单位转每秒,符号..r/s ...〔n 换成这个单位才等于f 〕. ⑥T f 1= n f T πππω222=== r rf Tr v ωππ===22 ⑦固定在同一根转轴上的转动物体,其角速度大小、周期、转速相等.............〔共轴转动〕;用皮带传动、铰链转动、齿轮咬合都满足边缘线速度大小相等.⑧匀速圆周运动是角速度、周期、转速不变的运动,物体满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有向心力、初速度不为零.向心力只改变线速度方向,不改变大小〔向心加速度的作用: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快慢〕.4. 向心力定义:使物体速度发生变化的合外力.[注意]:①向心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圆心〔与线速度方向垂直〕,方向时刻在变化,是一个变力.②向心力是根据力的作用的效果命名的.它可以是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各种性质的力,也可以是某个力的分力. ③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小F 向心= 5. 向心加速度方向总是指向圆心.r n r Tr f r v r m F a 22222)2()2()2(πππω====== [注意]:①向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只是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②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总是指向圆心,但时刻在变化,是一个变加速度.③作曲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与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速度方向是轨迹的切线方向,加速度方向是合外力方向〕v =s t r n m r f m r T m r v m r m 22222)2()2()2(πππω====6. 匀速圆周运动实例分析:⑴火车转弯情况:外轨略高于内轨,使得所受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以减少火车轮缘对外轨的压力.①当火车行使速率v 等于v 规定时,F 合=F 向心,内、外轨道对轮缘都没有侧压力.②当火车行使速率v 大于v 规定时,F 合<F 向心,外轨道对轮缘都有侧压力.③当火车行使速率v 小于v 规定时,F 合>F 向心,内轨道对轮缘都有侧压力.⑵没有支承物的物体〔如水流星〕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过最高点情况: ①当2R v m mg =,即Rg v =,水恰能过最高点不洒出,这就是水能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 ②当2R v m mg ,即Rg v ,水不能过最高点而洒出; ③当2R v m mg ,即Rg v ,水能过最高点不洒出,这时水的重力和杯对水的压力提供向心力. ⑶有支承物的物体〔如汽车过拱桥〕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过最高点情况:①当v =0时,02=R vm ,支承物对物体的支持力等于mg ,这就是物体能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 ②当Rg v 时,2R vm mg ,支承物对物体产生支持力,且支持力随v 的减小而增大,范围〔0~mg 〕 ③当Rg v =时,2Rv m mg =,支承物对物体既没有拉力,也没有支持力. ④当Rg v 时,2Rv m mg ,支承物对物体产生拉力,且拉力随v 的增大而增大.〔如果支承物对物体无拉力,物体将脱离支承物〕7. 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合外力突然消失或者缺乏以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的情况下,就做离心运动.反之,为向心运动.§.5 第六章 万有引力定律1. 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要互相吸引,引力大小与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注意]:①万有引力定律公式:221rm m G F =〔G ×10-11N ·m 2/kg 2〕 ②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用扭秤装置,比拟准确的测出了引力常量.③天体间的作用力主要是万有引力.④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壳一质点的万有引力合力为零.⑤天体球体积:V =334R π;天体密度:3233r GT R πρ=〔由R m R GMm 22ω= T πω2= ρπ234r M =,r 指球体半径,R 指轨道半径,当R =r 时,23GTπρ=〕 ⑥从牛顿做的“月—地〞实验得出:地面上的重力与地球的吸引月球、太阳吸引行星的力是同一性质的力.2. 重力和万有引力:物体重力是地球引力的一个分力.如图,万有引力F 的另一个分力F 1是使物体随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越靠近赤道〔纬度越低〕,物体绕地轴运动的向心力F 1就越大,重力就越小;反之,纬度越高〔靠近地球两极〕,物体绕地轴随地球一起运动的向心力F 1就越小,重力就越大.在两极,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在赤道,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加上向心力.⑴物体的重力随地面高度h 的变化情况:物体的重力近似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即近似等于2)(h R Mm G +,可见物体的重力随h 的增大而减小,由G=mg 得g 随h 的增大而减小.⑵在地球外表〔忽略地球自转影响〕:22gr GM r Mm G mg =⇒= 〔g 为地球外表重力加速度,r 为地球半径〕⑶当物体位于地面以下时,所受重力也比地面要小,物体越接近地心,重力越小,物体在地心时,其重力为零.3. 人造地球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叫做宇宙第一速度.〔/s 〕⑴当物体速度大于或等于/s 时,卫星或脱离地球引力,不绕地球运行,称这个速度为宇宙第二速度.宇宙第三速度:大于或等于/s.⑵卫星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半径关系:r GM v r v m r Mm G ==,22;322,r GM r m r Mm G ==ωω;GM r T r T m r Mm G 32224,)2(ππ==;开普勒第三定律:32/r T =k=⇒24π中心天体GM k 由中心天体的质量决定. ⑶地球的同步卫星轨道只有一条,它到地球的高度是一定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转速度r gR v /20=〔R 0为地球半径,r 为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min 85,km/s 9.7min max ==T v ⇒即轨地r R =时〕;人造卫星周期GMr T 32π=〔M 为中心天体,r 为轨道半径〕,可见人造卫星的周期和自身质量无关,只和中心天体的质量和圆周轨道半径有关.人造卫星的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等于重力,重力加速度等于向心加速度,在卫星里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密度计、电子称、摆钟等. ⑷“双星〞问题:角速度相等.2221ωR Gm r =、22121ωR Gm r =;212211R m Gm r m =ω…①;212222R m Gm r m =ω…②;R r r =+21…③;由①②③解得.§.6 第七章 机械能1. ⑴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⑵功〔符号w 〕是一个标量,W=Fs cos α〔α是力和位移的夹角,F 应是恒力〕①如果力是直接作用在物体上,那么s 为物体的位移.②如果力是间接作用在物体上,那么s 为作用点的位移.[注意]:①1J 等于1N 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1m 的位移时所做的功.②当α=π/2时,cos α=0,W=0;当α<π/2时,cos α>0,W >0〔正功;力做正功该力是动力〕;当α>π/2时,cos α<0,W <0〔负功;力做负功该力是阻力,例:重力对球作m 2。
高中物理总复习提纲知识点超全
高中物理总复习提纲知识点超全力学:1.力和动力学:-力的定义和性质-牛顿三定律-力的合成和分解-质点的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平衡和力的平衡条件-虚拟功和功率2.运动学:-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直线运动的匀速和变速运动-抛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圆周运动、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力的作用下的运动3.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分解和合成的原理和方法-平面内的合力和分力-斜面上的力的分解-物体的平衡和力矩4.力学定律与公式:-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弹力和摩擦力-弹簧振子和简谐振动-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变化规律-势能、功和能量守恒定律热学:1.温度和热量:-温度的定义和测量-热平衡和热力学平衡状态-热量的传递和测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2.热力学定律和热力学过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等温、绝热和等容过程-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和理想气体定律-理想气体的内能和焓的改变-單純物质的相变3.热动平衡和热机:-热机的基本原理和热效率-卡诺循环和卡诺定理-热机的分类和工作原理光学:1.光的传播和反射:-光的传播和光速的测量-光的反射和反射率-镜面反射和球面镜原理-成像方程和光学仪器2.光的折射和透镜:-光的折射和折射定律-透明介质的折射率和全反射-薄透镜和球面透镜原理-成像方程和透镜组成像3.光的波动和光的干涉:-光的波动性和光的干涉-单缝干涉和多缝干涉-条纹间距和衍射极限-杨氏双缝干涉和牛顿环电学:1.静电场与电势:-电荷的性质和库仑定律-电场的概念和电场强度-静电场的叠加和电场线-电势能和电势差-等势线和电势的计算2.电流与电路:-电流的概念和电流强度-电阻、电压和电阻率-欧姆定律和电功率定律-简单电路的组成和分析-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性3.磁场与电磁感应:-磁场的概念和磁感应强度-磁场的叠加和磁力线-安培定律和洛仑兹力-磁场对电荷运动的影响-电磁感应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以上是高中物理总复习提纲的一些主要知识点。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超级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进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5.物体的受力分析(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6.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共点的两个力(F 1 和F 2 )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 1 -F 2 |≤F≤F 1 +F 2 .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7.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 x =0,∑F y =0.(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二、直线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本文总结了高中物理学科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以下为主要内容:
力学
- 牛顿三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作用在其上的力;
- 动能定理:物体的动能等于其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的一半;
- 动量定理:物体的动量变化等于作用于它的力乘以作用时间;
- 弹力定律:弹簧的伸缩力与其伸缩程度成正比;
- 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热学
- 温度和热量:温度是物体内部粒子运动状态的度量,热量是
物体与外界之间传递的能量;
- 热传导:热量在物体内部的传递方式,遵循热量从高温区到
低温区的传递规律;
- 温度与热量的变化:物体的温度变化与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相关;
- 热膨胀:物体受热后体积膨胀,遵循热胀冷缩原理;
光学
- 光的反射和折射:光在反射和折射时遵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或折射角的定律;
- 光的色散:光通过透明介质时会发生不同波长的光的偏折现象,形成光的色散;
- 光的干涉和衍射:光通过干涉和衍射现象呈现出干涉条纹和衍射图样;
电学
- 电流和电阻:电流是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数量,电阻是导体阻碍电流流动的程度;
- 电压和电功率:电压是电流在电路中的推动力,电功率是电流在电路中所做的功;
- 电阻和电流的关系:电阻随电流的增大而增大,遵循欧姆定律;
- 并联和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电流分流,串联电路中电压分压;
以上为高中物理学科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所有知识点(全)
高中物理所有知识点(全)一、力及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物体。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进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5.物体的受力分析(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6.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共点的两个力(F1和F2)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 1 -F 2|≤F≤F 1 +F 2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7.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3)★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 x =0,∑F y =0.(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二、直线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高中全部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全部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力学1.1 运动的描述1.1.1 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1.1.2 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的计算公式1.1.3 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和计算1.1.4 直线运动图像的绘制1.1.5 二维运动的描述和计算1.2 牛顿运动定律1.2.1 牛顿第一定律1.2.2 牛顿第二定律1.2.3 牛顿第三定律1.2.4 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1.2.5 弹力、摩擦力、重力的性质和计算1.3 动能和动能定理1.3.1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1.3.2 动能定理的概念和计算1.3.3 动能定理的应用1.4 势能和势能定理1.4.1 势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1.4.2 势能定理的概念和计算1.4.3 势能定理的应用1.4.4 弹簧弹力的势能和应用1.5 力的做功和功1.5.1 力的做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1.5.2 功率的定义和计算1.5.3 功的计算和应用1.5.4 功的加减法第二章:热学与物态变化2.1 物态变化和热量2.1.1 基本概念:凝固、熔化、气化、凝华2.1.2 物态变化的热量计算2.1.3 变态物质的能量转化2.1.4 水的异常膨胀2.2 热力学定律2.2.1 热平衡和热传导2.2.2 火焰的构成和燃烧过程2.2.3 热的传播和传热的应用2.2.4 热功当量和物质内能的计算第三章:波动3.1 机械波3.1.1 波的概念3.1.2 机械波的特点和参数3.1.3 立体波和平面波的传播3.1.4 波的叠加和干涉3.1.5 波的频率和波长的计算3.2 声波3.2.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3.2.2 声波和噪声的特点3.2.3 声速的测量和计算3.2.4 声的反射、折射和衍射3.2.5 声的共振和声音的应用3.3 光波3.3.1 光的特点:直线传播、波粒二象性3.3.2 光的波动理论和光的波动模型3.3.3 光的反射、折射和衍射3.3.4 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第四章:电学4.1 电荷和电场4.1.1 电荷的带电特点4.1.2 电荷守恒定律和库仑定律4.1.3 电场的产生和描述4.1.4 电场的强度和公式计算4.1.5 电势差和电势能的概念和计算4.2 电流和电路4.2.1 电流的定义和计算4.2.2 电阻和电阻率4.2.3 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分析和计算4.2.4 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和计算4.2.5 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4.2.6 电源和电路的能量转化4.3 磁场和电磁感应4.3.1 磁场的产生和描述4.3.2 磁感线和磁场的强度计算4.3.3 洛伦兹力和安培环路定理4.3.4 电流产生磁场和磁能4.3.5 电磁感应现象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4.4 电磁波和电磁谱4.4.1 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4.4.2 电磁谱的组成和特点4.4.3 电磁波的应用和危害第五章:光学5.1 光的传播和折射5.1.1 光的直线传播和光速5.1.2 折射定律和绝对折射定律5.1.3 透镜的成像和应用5.2 光的成像和透镜5.2.1 成像规律和公式计算5.2.2 成像的特点和应用5.2.3 透镜的种类和功能5.3 光的干涉和衍射5.3.1 光的干涉现象5.3.2 干涉条纹的间距计算5.3.3 光的衍射现象5.3.4 衍射格的规律和应用5.4 光的偏振和波粒二象性5.4.1 光的偏振现象5.4.2 光的波粒二象性5.4.3 光的量子论和光的粒子性第六章:原子与分子6.1 原子结构和粒子模型6.1.1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6.1.2 原子的构建和粒子模型6.1.3 原子的尺度和电子云6.1.4 原子的质谱和元素周期表6.2 电子和核的结构6.2.1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6.2.2 原子核的结构和尺度6.2.3 原子核的组成和放射性6.2.4 放射性的装置和应用6.3 分子结构和化学键6.3.1 分子的结构和形状6.3.2 化学键的类型和特点6.3.3 成键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6.3.4 分子的种类和性质第七章:一维运动7.1 平抛运动7.1.1 平抛运动的概念和参数7.1.2 平抛运动的计算和规律7.1.3 平抛运动的应用7.2 圆周运动7.2.1 圆周运动的概念和参数7.2.2 圆周运动的计算和规律7.2.3 圆周运动的应用7.3 万有引力7.3.1 万有引力的概念和公式7.3.2 行星运动和人造卫星的动力学7.3.3 引力场和引力的关系第八章:流体力学8.1 流体的性质和参数8.1.1 流体的密度、压强、密度和速度的关系8.1.2 流体的连贯和牛顿流体力学定律8.2 流体的运动和压强计算8.2.1 流体的运动和速度计算8.2.2 流体的压强和流速计算8.3 流体的压力和浮力8.3.1 流体的压力和压力计算8.3.2 流体的浮力和浮力计算8.3.3 流体的应用和压力控制总结:以上就是高中物理的全部知识点总结,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力学、热学、波动、电学、光学、原子与分子、一维运动和流体力学等多个领域,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力一、力1、力的定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2、力的测量(一般用弹簧秤)力的单位: 牛顿,简称牛,符号N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通常用力的图示将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力的三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这种表示力的方法称为力的图示.做力的图示时,先选定一个标度,再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按力的方向画出力的作用线,将力的大小与标度比较确定线段的长度,最后加上箭头.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表示物体在该方向上受到了力4.力的分类:按力的性质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等.按力的效果分类:拉力、压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性质相同的力,作用效果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反之,作用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二、重力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重力不是万有引力,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重力的作用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垂直于水平面向下),重力大小和方向与物体运动状态无关。
3、重力的测量:使用测力计。
重力大小计算:G=mg.4、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实际上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
5、决定重心位置的因素:质量分布和物体的形状。
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
6、悬挂法求薄板重心位置:任意选择两个不同的点,先后用选取的两个点作为悬挂点,两次悬线所在直线的的交点即为重心。
三、弹力1、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2、弹性形变: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
3、塑性形变: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
4、形变的种类:通常有拉伸形变、压缩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等。
高中物理知识点大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大全物理是一门探究自然界运动的科学,对于高中生来说,物理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中物理的重要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学。
1. 运动学1.1 位移、速度、加速度1.2 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1.3 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1.4 速度-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2. 力学2.1 牛顿三定律2.2 质点的平衡条件2.3 力的合成与分解2.4 动量、冲量2.5 机械能守恒定律、功与功率2.6 弹簧力、摩擦力2.7 平抛运动3. 能量与功3.2 功与能量转化3.3 功率的计算公式3.4 功率单位的换算4. 电学4.1 静电现象、电荷、电场 4.2 电流、电阻、电势4.3 欧姆定律4.4 串联与并联电路4.5 电功和电功率4.6 电容、电感4.7 磁场与电磁感应5. 光学5.1 光的反射、折射、散射 5.2 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5.3 光的波粒二象性5.4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6. 热学6.1 温度与热平衡6.2 热传递与传热方式6.3 热膨胀与热收缩6.4 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7. 原子物理7.1 基本粒子及其属性7.2 量子力学基本原理7.3 原子结构和原子能级8. 核物理8.1 反应堆与核能8.2 激光与核聚变8.3 放射性衰变与辐射防护以上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知识点大全。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同学们在学习物理时,可以结合课本和教师的指导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并通过实验和练习题来巩固知识。
祝愿同学们在物理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完整版)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类平 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
抛运动 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a=F/m=qE/m
注:
(1)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
(2)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相交,切线方向为场强方向,电场线密处
2.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
{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
}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此W=Q=UIt=I2Rt=U2t/R
,顺着电场线电势越来越低,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
(3)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见图[第二册P98];
(4)电场强度(矢量)与电势(标量)均由电场本身决定,而电场力与电势能还与带电体
(5)处于静电平衡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
,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外表面;
(5)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
(超详)高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汇总
(超详)高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汇总
1. 力学
- 基本概念:力、质量、加速度、牛顿三定律
- 运动学:位移、速度、加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
运动
- 牛顿定律与运动:惯性、力的合成、平衡、斜面静摩擦、弹
簧力、万有引力定律
- 动量与能量: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功与功率、机械能守恒、碰撞、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2. 热学
- 温度与热量:热平衡、热膨胀、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 热能传递:传导、对流、辐射、功与热的转化
- 理想气体与热力学:理想气体的分子速率与平均动能、分子
碰撞频率、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理想气体定律
- 热力学第一定律:内能变化、等容过程、等压过程、等温过程、绝热过程、焦耳定律
3. 光学
- 几何光学: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光的全反射、光的成像
- 光的波动性: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光的偏振
- 光的光电效应: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玻尔模型与能级、
激光
4. 电磁学
- 静电场:电荷与库仑定律、电场、电势能与电势差、静电场
中的运动带电粒子
- 电流和电阻:电流、电阻、欧姆定律、电功率、串联和并联、电阻的温度效应
- 磁场和电磁感应:磁场、洛伦兹力、电磁感应、电磁感应定律、自感与互感、交变电流
5. 原子物理
- 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原子核结构、玻尔模型、量子力学模型
- 放射性与核能:放射性、半衰期、核反应、核能的利用
- 核物理与粒子物理:核聚变、核裂变、粒子的分类、强相互
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
6. 特殊相对论
- 狭义相对论:光速不变原理、相对性原理、时空间隔、洛仑兹变换、质能关系
以上是高中物理的主要知识点归纳汇总,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完整版)高中物理必备全部知识点总结.docx
让“无理”变得有理物理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 F 大+F 小 F 合 F 大-F 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的角120 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理力学的一种方法、手段。
4F1F2F3(拉密定理)。
.三力共点且平衡,2 sin 3sin 1sin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tan。
6.两个一起运的物体“ 好脱离” :貌合神离,力零。
此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不可伸,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上各点力大小相等。
因其形被忽略,其拉力可以生突,“没有力” 。
8.簧两端力大小相等,簧的力不能生突。
9 .杆能承受向拉力、力,能承受横向力。
力可以生突,“没有力” 。
10、杆一端,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二、运学:1.在描述运,在运学中,可以任意取参照物;在理力学,只能以地参照物。
2.匀速直运:用平均速度思考匀速直运,是来方便:V1V2S1 S2V V t22T23 .匀速直运:等分,S n Sn 1aT 2,位移中点的即速度V12V 22, V S V tV S2222点痕求速度、加速度:V t S1 S2,a S22S1,a S n S1 2T T n221 T 4 .匀速直运,v0= 0:等分点:各刻速度比: 1 : 2 : 3 : 4 : 5各刻位移比: 1 : 4 : 9 : 16 :25各段内位移比: 1 : 3 :5 : 7 :9位移等分点:各刻速度比: 1 ∶ 2 ∶ 3 ∶⋯⋯到达各分点比 1 ∶ 2 ∶ 3 ∶⋯⋯通各段比 1 ∶ 2 1∶( 32 )∶⋯⋯5 .自由落体:(g取 10m/s 2 )n 秒末速度(m/s):10 , 20 ,30 , 40 , 50n秒末下落高度 (m) : 5 、 20 、45 、 80 、 125第n 秒内下落高度(m):5、15、25、35、456 .上抛运:称性:t上=t下,v上v02 v下, h m2g7.相运:共同的分运不生相位移。
关于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重点)超详细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力学部分1.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个物体若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或者受到的外力合力为零,那么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身上的外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 力学基本概念•位移: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速度: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加速度:速度的变化率,即速度与时间的比值。
•力:导致物体加速度改变的原因。
3. 动能与势能•动能:物体的运动状态所具有的能量。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的关系所具有的能量,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4. 动量与冲量•动量:物体的质量与其速度的乘积。
•冲量:力对物体的作用时间。
5. 浮力与压力•浮力: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力。
•压力:单位面积上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
热学部分1. 温度与热量•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能量的转移量。
2. 内能与热力学第一定律•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热力学第一定律:一个系统的内能变化等于外界对系统做的功加上系统吸收的热量。
3.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有多种表述,其中之一是: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电学部分1. 静电学•库仑定律: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沿着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直线。
•电场:在某一点上,电荷所受到的力与它的电荷量的比值就是该点的电场强度。
2. 电路与电流•串联电路:元件依次连接,电流相同。
•并联电路:元件并行连接,电压相同。
3. 磁学•安培定律:通过导体的电流产生的磁场与电流强度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闭合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 (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
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
k 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 力学1.1 牛顿运动定律: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
1.2 功与能:功是力在位移方向上的分量与位移的乘积,能分为动能、势能和机械能。
1.3 动量守恒:在没有外力作用的系统中,系统总动量保持不变。
1.4 能量守恒: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 热学2.1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在热力学过程中的表现。
2.2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2.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描述理想气体在压强、体积和温度变化下的状态关系。
3. 电磁学3.1 库仑定律:描述点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定律。
3.2 高斯定律:通过闭合曲面的电通量与曲面内电荷量的关系来描述电场。
3.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描述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的现象。
3.4 麦克斯韦方程组:描述电场和磁场如何相互作用和传播的一组方程。
4. 光学4.1 光的反射定律:描述光在不同介质界面上的反射现象。
4.2 折射定律:描述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变化时的折射现象。
4.3 干涉与衍射:描述光波在相遇或通过障碍物时的叠加和分散现象。
5. 原子物理5.1 原子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以及电子在不同能级间的跃迁。
5.2 放射性衰变:描述放射性元素自发地放出粒子或射线的过程。
5.3 波粒二象性:光和物质粒子既具有波动性也具有粒子性。
6. 现代物理6.1 量子力学:研究微观粒子行为的物理理论,包括波函数、量子态和不确定性原理。
6.2 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和广义相对论(引力与时空曲率的关系)。
7. 实验技能7.1 基本测量:包括长度、时间、质量、温度等的测量方法和误差分析。
7.2 物理实验:涉及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等领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以上总结了高中物理的主要知识点,涵盖了从基础概念到复杂理论的各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学习框架。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重点)超详细
光的偏振现象
解释光的偏振特性,以及 偏振片如何影响光的传播 方向和强度。
20XX
20XX
光的波粒二象性
描述光的双重性质,即它 既可以看作是波,也可以 看作是粒子。
20XX
20XX
光的粒子性
讨论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 射,展示光的粒子方面。
20XX
20XX
理解赫兹的实验
分析赫兹如何通过实验证 明光是一种电磁波。
色和影响。
交流电与直流电
区分交流电(AC)和直流电 (DC),并解释它们在电磁感应
中的不同应用和表示方法。
电磁感应的应用
探讨电磁感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例如发电机、变压器等设备中的
使用。
谢谢观看
力的单位
牛顿第二定律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定义为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²加
速度的作用力。
独立性与同体性原则
定律中力和加速度是对应同一物体的, 且各个力的作用效果独立存在,互不影
响。
应用实例:曲线运动
在曲线运动中,加速度变化,需先求出 物体在每一点的合力,再应用牛顿第二
定律。
解析题:多物体系统动力 学
热膨胀系数
$350
绝对零度与 热膨胀
$400
不同物质的 热膨胀特性
$450
热膨胀的应 用
$500
热膨胀的实 验观察
热膨胀描述物质的 体积随温度升高而
增大的现象。
热膨胀系数是物质 的属性,用于量化 温度变化对物质体
积的影响。
绝对零度是热力学 温度的基点,此时 所有物质的热膨胀
系数均为零。
不同物质的热膨胀 系数不同,因此在 温度变化时,它们 的体积变化也会不
运动的图像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力物体的平衡二、画龙点睛概念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⑴力是一种作用,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实现(如弹力、摩擦力),也可以通过场来实现(重力、电场力、磁场力)⑵力的性质: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相互性(成对出现,遵循牛顿第三定律);矢量性(有大小和方向,遵从矢量运算法则);效果性(形变、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⑶力的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共同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描述:描述一个力,应描述力的三要素,除直接说明外,可以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方法。
⑷力的分类:按作用方式,可分为场力(重力、电场力)、接触力(弹力、摩擦力);接效果分,有动力、阻力、牵引力、向心力、恢复力等;接性质分,有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等;按研究系统分,内力、外力。
2、重力: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1)重力的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重力的大小:G=mg,可以用弹簧秤测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加速度无关。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4)重心: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测定方法:悬挂法。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形状的关系: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位置只与物体形状有关,其几何中心就是重心;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其重心的位置除了跟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
3、弹力(1)弹力的产生: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产生的条件:两物体要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①压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
②绳对物体的拉力总是沿着绳收缩的方向。
③杆对物体的弹力不一定沿杆的方向。
如果轻直杆只有两个端点受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则轻杆两端对物体的弹力的方向一定沿杆的方向。
重心在P,静止在竖直墙和桌边之间。
解析:由于弹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在A点,弹力F1应该垂直于球面所以沿半径方向指向球心O;在B点弹力F2垂直于墙面,因此也沿半径指向球心O。
注意弹力必须指向球心,而不一定指向重心。
又由于F1、F2、G为共点力,重力的作用线必须经过O点,因此P和O必在同一竖直线上,P点可能在O的正上方(不稳定平衡),也可能在O的正下方(稳定平衡)。
例题: 如图所示,重力不可忽略的均匀杆被细绳拉住而静止,试画出杆所受的弹力。
解析:A 端所受绳的拉力F 1沿绳收缩的方向,因此沿绳向斜上方;B 端所受的弹力F 2垂直于水平面竖直向上。
由于此直杆的重力不可忽略,其两端受的力可能不沿杆的方向。
杆受的水平方向合力应该为零。
由于杆的重力G 竖直向下,因此杆的下端一定还受到向右的摩擦力f 作用。
例题: 图中AC 为竖直墙面,AB 为均匀横梁,其重为G ,处于水平位置。
BC 为支持横梁的轻杆,A 、 B 、C 三处均用铰链连接。
试画出横梁B 端所受弹力的方向。
解析:轻杆BC 只有两端受力,所以B 端所受压力沿杆向斜下方,其反作用力轻杆对横梁的弹力F 沿轻杆延长线方向斜向上方。
(4)弹力的大小:对有明显形变的弹簧、橡皮条等物体,弹力的大小可以由胡克定律计算。
对没有明显形变的物体,如桌面、绳子等物体,弹力大小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共同决定,根据运动情况,利用平衡条件或动力学规律来计算。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或收缩)的长度x 成正比,F=kx ,k 是劲度系数。
除此之外,一般物体的弹力大小,就需例题:如图所示,两物体重分别为G 1、G 2,两弹簧劲度分别为k 1、k 2,弹簧两端与物体和地面相连。
用竖直向上的力缓慢向上拉G 2,最后平衡时拉力F=G 1+2G 2,求该过程系统重力势能的增量。
解析:关键是搞清两个物体高度的增量Δh 1和Δh 2跟初、末状态两根弹簧的形变量Δx 1、Δx 2、Δx 1/、Δx 2/间的关系。
无拉力F 时 Δx 1=(G 1+G 2)/k 1,Δx 2= G 2/k 2,(Δx 1、Δx 2为压缩量)加拉力F 时 Δx 1/=G 2/k 1,Δx 2/= (G 1+G 2) /k 2,(Δx 1/、Δx 2/为伸长量) 而Δh 1=Δx 1+Δx 1/,Δh 2=(Δx 1/+Δx 2/)+(Δx 1+Δx 2)系统重力势能的增量ΔE p = G 1∙Δh 1+G 2∙Δh 2整理后可得:()⎪⎪⎭⎫ ⎝⎛+++=∆22121212k G k G G G G E P 4、摩擦力(1)摩擦力的产生;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时产生摩擦力。
(2)作用效果:总是要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3)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相互接触且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4)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5)摩擦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外力的变化有关,而与正压力无关,要计算静摩擦力,就需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动力学规律来计算求解,其可能G 1 Δx 2 k 2 G 2 Δx 1Δk 1的取值范围是0<F f ≤F m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即F=μF N ,其中的F N 表示正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G ;μ为动摩擦因数,与接触面的材料和状况有关。
例题:如图所示,用跟水平方向成α角的推力F 推重量为G 的木块沿天花板向右运动,木块和天花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木块所受的摩擦力大小。
解析:由竖直方向合力为零可得F N =F sin α-G ,因此有:f =μ(F sin α-G )例题:如图所示,A 、B 为两个相同木块,A 、B 间最大静摩擦力F m =5N ,水平面光滑。
拉力F 至少多大,A 、B 才会相对滑动?解析:A 、B 间刚好发生相对滑动时,A 、B 间的相对运动状态处于一个临界状态,既可以认为发生了相对滑动,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其大小等于最大静摩擦力5N ,也可以认为还没有发生相对滑动,因此A 、B 的加速度仍然相等。
分别以A 和整体为对象,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拉力大小至少为F =10N(研究物理问题经常会遇到临界状态。
物体处于临界状态时,可以认为同时具有两个状态下的所有性质。
)例题: 小车向右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物体恰好沿车后壁匀速下滑。
试分析下滑过程中物体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速度方向的关系。
解析:物体受的滑动摩擦力的始终和小车的后壁平行,方向竖直向上,而物体的运动轨迹为抛物线,相对于地面的速度方向不断改变(竖直分速度大小保持不变,水平分速度逐渐增大),所以摩擦力方向和运动方向间的夹角可能取90°和180°间的任意值。
5、矢量和标量(1)在物理学中物理量有两种:一是矢量(即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力、位移、加速度等;另一种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体积、路程、功、能等。
(2)矢量的合成均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而标量的运算则用代数加减。
(3)一直线上的矢量合成,可先规定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矢量方向均为正,与之相反则为负,然后进行加减。
6、力的合成(1)一个力如果产生的效果与几个力共同作用所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2)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如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F1、F2的合力,可以把表示F1、F2的线段作为邻边,作一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即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3)共点的两个力F1、F2的合力F的大小,与两者的夹角有关,两个分力同向时合力最大,反向时合力最小,即合力的取值范围为F 1F 2 FO 2121F F F F F +≤≤-。
7、力的分解(1)由一个已知力求解它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2)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也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3)由平行四边形法则可知,力的合成是唯一的,而力的分解则可能多解。
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力的分解必须依据力的作用效果,答案同样是唯一的。
(4)把力沿着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分解叫正交分解。
如果物体受到多个力的共同作用时,一般常用正交分解法,将各个力都分解到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然后分别沿两个方向上求解。
平行四边形定则实质上是一种等效替换的方法。
一个矢量(合矢量)的作用效果和另外几个矢量(分矢量)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就可以用这一个矢量代替那几个矢量,也可以用那几个矢量代替这一个矢量,而不改变原来的作用效果。
由三角形定则还可以得到一个有用的推论:如果n 个力首尾相接组成一个封闭多边形,则这n 个力的合力为零。
在分析同一个问题时,合矢量和分矢量不能同时使用。
也就是说,在分析问题时,考虑了合矢量就不能再考虑分矢量;考虑了分矢量就不能再考虑合矢量。
矢量的合成分解,一定要认真作图。
在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时,分矢量和合矢量要画成带箭头的实线,平行四边形的另外两个边必须画成虚线。
各个矢量的大小和方向一定要画得合理。
在应用正交分解时,两个分矢量和合矢量的夹角一定要分清哪个是大锐角,哪个是小锐角,不可随意画成45°。
例题: A 的质量是m ,A 、B 始终相对静止,共同沿水平面向右运动。
当a 1=0时和a 2=0.75g 时,B 对A 的作用力F B 各多大? 解析:一定要审清题:B 对A 的作用力F B 是B 对A 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合力。
而A 所受重力G =mg 和F B 的合力是F =ma 。
当a 1=0时,G 与 F B 二力平衡,所以F B 大小为mg ,方向竖直向上。
当a 2=0.75g 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先画出重力(包括大小和方向),再画出A 所受合力F 的大小和方向,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F B 。
由已知可得F B 的大小F B =1.25mg ,方向与竖直方向成37o 角斜向右上方。
例题: 轻绳AB 总长l ,用轻滑轮悬挂重G 的物体。
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2G ,将A 端固定,将B 端缓慢向右移动d 而使绳不断,求d 的最大可能值。
解析:以与滑轮接触的那一小段绳子为研究对象,在任何一个平衡位置都在滑轮对它的压力(大小为G )和绳的拉力F 1、F 2共同作用下静止。
而同一根绳子上的拉力大小F 1、F 2总是相等的,它们的合力N 是压力G 的平衡力,方向竖直向上。
因此以F 1、F 2为分力做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一定是F F 2菱形。
利用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性质,结合相似形知识可得d ∶l =15∶4,所以d 最大为l 4158、两个力的合力与两个力大小的关系两力同向时合力最大:F =F 1+F 2,方向与两力同向;两力方向相反时,合力最小:F =21F F -,方向与两力较大者同向;两力成某一角度θ时,三角形每一条边对应一个力,由几何知识知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即此合力的范围是2121F F F F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