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化石在环境分析报告中地作用

合集下载

各种沉积构造的环境意义概要

各种沉积构造的环境意义概要

各种沉积构造的环境意义(地质意义)地质11203 班35 号张航宇沉积构造 (sedimentary structure )是指沉积岩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

它是沉积物沉积时或沉积之后,由于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及生物作用形成的。

在沉积物形成过程中及沉积固结成岩之前形成的构造,叫原生构造,例如层理及层面构造;固结成岩之后形成的构造为次生构造,例如缝合线等。

研究沉积岩的原生构造,可以确定沉积介质的营力及流动状态,从而有助于分析沉积环境,有的还可确定地层的顶底层序等。

沉积构造用来描述沉积岩各组成部分的这种分布与排列,是沉积作用与过程、古环境以及矿床发育的重要标志。

本文接下来将分别按其构造类型中的物理成因构造、化学成因构造、生物成因构造三大类分别进行分类阐述。

一、物理成因构造物理成因的原生沉积构造是由于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时以及沉积后不久在流体、重力等因素作用下产生。

可以分为三类:流动成因构造、同生变形构造、暴露成因构造。

1 、流动成因构造所指示的各种沉积环境意义流动成因构造系指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时在流体(主要是水和空气)的流动作用下形成的构造。

包括层面构造、层理构造、叠瓦状构造。

(1)层面构造层面构造是岩石(沉积岩)的一类构造。

在沉积岩层面上保留有自然作用产生的一些痕迹,统称层面构造。

它常常标志着岩层的特性,并反映岩石的形成环境。

层面构造又分为波痕、冲刷痕、压刻痕。

波痕( ripple mark )波痕是非粘性的砂质沉积物层面上特有的波状起伏的层面构造。

其中,浪成波痕( wave ripple )波峰尖锐、波谷圆滑、形状对称,由产生波浪的动荡水流形成,其指示的环境为海、湖浅水地带;流水波痕( current ripple )波峰波谷均较圆滑,呈不对称状,其中陡坡可以指示水流方向,其指示的环境为河流和存在有底流的海、湖近岸地带;风成波痕( aeolian ripple) 呈不对称状,不对称度比流水波痕更大,其指示的环境为沙漠、海、湖滨岸的沙丘沉积环境。

古生物学研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指示作用

古生物学研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指示作用

古生物学研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指示作用古生物学是研究过去生物群落和环境的科学,通过对化石和其他古生物遗迹的分析,可以了解生态环境的演变和变化。

古生物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示,揭示了地球历史上生物群落和环境的复杂关系,对如何解读和应对当今生态环境变化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古生物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地球上存在大量保存完好的化石和化石遗迹,这些古生物的存在记录着不同时期的生物多样性、气候和地质环境。

通过对这些化石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过去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从而推测出环境的变化和生物群落的适应方式。

例如,研究显示了恐龙灭绝与地球上一次大规模灭绝事件有关,这引起了人们对当前生态系统崩溃的思考。

其次,古生物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的生态环境变化。

通过研究不同时期的古生态系统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找到类似的模式和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当前的生态系统。

例如,过去某些时期的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和生物演化情况,都可以为我们提供预测未来环境变化的线索。

古生物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变化的趋势,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

此外,古生物学还可以提供对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参考。

当今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正受到严重的破坏和剧烈的变化,包括物种灭绝、生态平衡破坏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

通过研究古生态系统的灭绝和恢复过程,我们可以获得对生态系统重建和保护的宝贵经验。

古生物学研究的成果告诉我们,生态系统具有自我修复和恢复的能力,而我们可以从中借鉴方法和策略。

最后,古生物学的研究结果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了解过去自然环境变化的规律和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策略。

例如,古生物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力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在制定环境政策时,可以借鉴古生物学研究的结论,加强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系统的措施。

总之,古生物学研究对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古生物化石对古地理环境的指示作用

古生物化石对古地理环境的指示作用

古生物化石对古地理环境的指示作用在探究地球漫长历史过程中,古生物化石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化石是指被保存下来的古生物遗体、遗迹以及痕迹,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地理环境的变迁,揭示古地球的面貌,并为地质学和生物学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首先,化石能够提供关于古地理环境的直接证据。

比如,化石的分布、特征和种类可以告诉我们当时的水深、水温以及沉积物的类型等信息。

例如,发现海生生物的化石层可以推断出当时地处于海域,而陆地上的古生物化石则说明那个地区是陆地。

通过对化石遗址的研究,地质学家们可以重建地球的历史地理面貌,追溯地球发展的脉络。

其次,古生物化石还能提供关于古地理环境变迁的时间框架。

不同的生物种类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出现和消失,这种时空分布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地球的演化过程。

地质学家会根据不同地层的化石组合进行年代测定,从而建立起地层的时间序列。

这些时间序列不仅可以揭示地球历史上的生物演化和生态系统的变化,还可以为其他地质事件的研究提供时间框架,比如古地震、冰川活动以及火山喷发等。

此外,古生物化石还能为古地理环境重建提供气候和生态的线索。

通过分析植物和动物的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对环境的耐受能力,可以推测出古地球的气候条件。

例如,叶子化石的大小、形态以及气孔密度可以用来推测当时的气温、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

通过研究植物的胚囊和花粉化石,我们还可以推断古地球的植被类型和生态系统结构。

这些推断为我们了解地球的过去气候和生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古生物化石不仅对地质学有重要意义,对生物学也有深远影响。

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可以追溯物种的起源和演化历程。

化石记录了生物进化的关键阶段,为我们还原生命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证据。

另外,研究古生物化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灭绝事件的发生机制和影响。

比如,恐龙灭绝的原因和过程就是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逐渐解开的谜题之一。

综上所述,古生物化石作为研究古地理环境的重要线索,对我们了解地球演化过程和生态环境非常重要。

化石的意义和作用

化石的意义和作用

化石的意义和作用
化石的意义和作用
化石是生物的遗迹,一种由多种来源的物质构成的岩石,
其中有动物残骸或植物化石,也有岩石化石以及微生物化石。

它不但是解释过去生命演化史的有力证明,而且为解决自然界
现存植物和动物分类及系统学研究问题提供重要信息。

化石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可以让我们获取古代生物和环境
的知识,帮助我们了解历史。

比如杰出的生物学家达尔文,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中的有关构想,就建立在他的对化
石的研究成果之上。

如今,泰勒和派图等著名科学家发现当年
的化石,正是创建了达尔文有关物种起源的理论的证据基础。

另外,化石也可以帮助我们解答多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比如探
究微生物能否在大气层中发生演化,判断物种进化带来的影响,探索物种分布及对环境的反应等。

除了在科学研究上的作用,化石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它可以在古藏中展示出历史的流变,展现历史的瑰丽,令人俯
首仰望。

作为一种文物,化石不仅具有古物的珍贵价值,同时
还能让人重拾对过去生活方式的认识,发现那些遗失在历史洪
流中的宝藏。

综上所述,化石有多重意义和作用,无论是作为科学研究
的证据还是为文物收藏所珍视,它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校及相关高等教育从技术层面上为研究者提供培养机会,协助
学者们更有效的洞悉生命的真相,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研究古生物化石的意义。

研究古生物化石的意义。

研究古生物化石的意义。

研究古生物化石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下几个方面为主要方面:
1. 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过程:古生物化石
是地球历史上生物存在的珍贵证据,通过研究古生物化石,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过程,从而更好地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

2. 揭示地球环境变化:古生物化石可以反映地球历史时期的环
境变化,如气候、地质条件等,通过研究这些化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环境的变化规律和历史。

3. 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古生物化石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如生物分类、演化、生态学等领域,通过研究古生物化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学的本质和规律,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4. 保护文化遗产和人类共同的自然资源:古生物化石是人类文
明和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古生物化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些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它们。

综上所述,研究古生物化石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过程、揭示地球环境变化规律、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保护
文化遗产和人类共同的自然资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船蛆遗迹化石的古地理分布及指示意义

船蛆遗迹化石的古地理分布及指示意义

船蛆遗迹化石的古地理分布及指示意义发布时间:2021-06-16T16:31:16.23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6期作者:李若霜[导读] 船蛆遗迹化石Apectoichnus longissimus(原名 Teredolites longissimus)指海相钻木类双壳动物船蛆科(Teredinidae)在漂浮或沉入海洋中的浮木中造成的钻孔遗迹。

李若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摘要:船蛆遗迹化石Apectoichnus longissimus(原名 Teredolites longissimus)指海相钻木类双壳动物船蛆科(Teredinidae)在漂浮或沉入海洋中的浮木中造成的钻孔遗迹。

本文整理了共 30 篇Apectoichnus longissimus遗迹化石相关的现有文献,研究了其在地质历史中的分布和古地理分布,研究发现该类遗迹化石最早出现于侏罗纪早期,随后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现存标本较集中地分布于大西洋两岸的浅海沉积地层;该类遗迹化石可以指示温暖气候条件下具有较高生物多样性的浅海沉积环境;可以提供船蛆的分类信息以及生活习性;保存沉积环境中的含氧量信息;其木质基底可以指示木化石的种类信息以及古地理分布信息。

因而Apectoichnus longissimus遗迹化石对于恢复古环境、古氧相及古生态群落有着重要的指示意义。

关键词:Apectoichnus longissimus;船蛆钻孔遗迹化石;古地理;浅海沉积环境1 引言遗迹化石(Trace Fossil)指生物活动过程中在沉积物表面和沉积物内部造成的生物成因的特殊行迹构造。

从沉积学角度来说遗迹化石也可以看做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如各种生物扰动、足迹、移迹、潜穴、粪化石,以及生物侵蚀构造,如钻孔等。

遗迹化石不但可以反映生物的习性和活动特征,还可以反映环境的氧含量、盐度、温度等古环境信息,因而遗迹化石的研究对恢复古环境和古生态具有重要意义[1]。

古生物学技术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发现古代生物形成的矿产资源

古生物学技术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发现古代生物形成的矿产资源

古生物学技术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发现古代生物形成的矿产资源古生物学技术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发现古代生物形成的矿产资源古生物学技术是研究古代地球生物和古生态的学科,它通过对化石、岩石、地层和地球化学元素的分析,揭示了地球历史上的生物演化和地球环境的变迁。

近年来,古生物学技术在资源勘探领域广泛应用,为寻找和开发古代生物形成的矿产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一、古生物化石在矿产勘探中的应用古生物化石是保存了古代生物信息的矿物化遗迹,它对于矿产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古生物化石可以作为寻找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指示器。

由于古生物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生存,因此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地球历史上的古生物演化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不同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可以确定地层的年代和古气候环境,从而指导矿产勘探工作。

此外,古生物化石还可以作为金属矿床勘探的线索。

一些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古生物群落和生态环境有关,例如含铜矿床常出现在古海洋沉积物中。

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分析,可以了解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演化过程,从而找到有利于金属矿床形成的地质构造和地球化学条件。

二、古生态重建在矿产勘探中的应用古生态重建是通过研究古生物化石和地层记录,恢复古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古生态重建对于矿产勘探非常重要,它可以为资源富集的形成机制提供理论解释和勘探指导。

例如,古生态重建可以揭示沉积岩中的金属元素富集与古水体环境、生物成因和再生作用的关系。

通过分析古植物、古动物和微生物遗迹,可以了解过去地球表面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为地质富集带的勘探提供依据。

古生态重建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生态特征,预测潜在的矿产资源分布。

例如,种子植物化石在寒武纪的地层中非常稀少,而在石炭纪和侏罗纪丰富多样。

因此,通过对这些化石的分析,可以预测这些地质时期的煤炭资源分布和富集程度。

三、古地理和古气候重建在矿产勘探中的应用古地理和古气候重建是通过研究地层、岩石和化石记录,恢复古代地球表面的地理和气候变化。

考古学在环境演变和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考古学在环境演变和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考古学在环境演变和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人类活动遗迹的学科,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文明和历史,还可以为环境演变和生态系统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介绍考古学在环境演变和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以及一些相关实例。

一、重建古环境1. 岩层分析通过对不同岩层进行分析,考古学家可以揭示出古代地质变化和环境演变情况。

例如,考古学家在一座古代水井中发现了不同层次的泥沙,通过对这些泥沙进行粒度分析和化石鉴定,可以推测出当时的气候状况和植被类型。

2. 植物和动物遗存分析考古学家常常从考古遗址中发现植物和动物的遗存,通过对这些遗存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古代环境中存在的植被类型、动物种类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例如,考古学家在一处古代居住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骨骼,通过对这些骨骼的鉴定,可以确定当时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进而推测出当时的环境条件。

二、揭示人类适应环境的方式1. 食物获取方式通过考古遗址中的动物遗存、种子和植物残片等发现,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类的食物获取方式。

例如,考古学家在一处古代定居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渔网和渔具,可以推测出当地的居民主要依赖渔业为生,而这也反映了当时的环境条件和生态系统。

2. 居住环境的选择通过对古代人类定居点的分布和遗迹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古代人类选择定居的环境条件。

例如,考古学家在一片河流旁边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陶器和农具,可以推测出当时的居民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为生,并且这片地区的水源丰富。

这些信息对于揭示古代环境演变和生态系统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了解环境对文明兴衰的影响1. 气候变迁与古代文明通过对考古遗址和文献资料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气候变迁对古代文明兴衰的影响。

例如,考古学家在一座古代城市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冰层沉积物和干旱线标志,推测当时的气候条件发生了剧烈变化,导致该城市的灭亡。

这种文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今天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2. 生物多样性与社会发展通过对考古遗址中植物和动物遗存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西藏定结、定日三叠系遗迹化石及其地质意义

西藏定结、定日三叠系遗迹化石及其地质意义
双壳 类 。 中上 三 叠统 曲龙 共 巴组岩 性 主要 为灰 色 页
及 双壳 类 化石 。土 隆 群 中部 的 遗 迹 化石 丰度 极 高 , 但 分 异 度 较 低 , 有 一 属 , 细 枝 C odis3 仅 为 hnre¨ t
( 25 属树 枝 状 分 枝 潜 穴 系 统 , 穴 平 行 层 面 或 图 。) 潜
发育 的地段 , 物扰 动构 造 发育 , 见有 大量 的遗 迹 生 除
中凝 缩段 。这类 遗迹 分子 的出现 说 明该 区早 三 叠 世
由于 快速 海侵 存在 着 短暂 的缺 氧事件 。
化石外 , 缺乏其它沉积相标志 , 给沉积相的判别带来 了一定 的困难 。本文 旨在 通 过对 遗迹 化石 的分析 研
文献标识码 : A
中 图 分 类 号 :5 P2
西 藏定 结县 、 日县 一带 三叠 系 发育 , 定 自下 而 上 分 为土 隆 群 、 龙 共 巴组 和 德 日荣 组 ¨ 』 曲 。 。下 三 叠 统 土隆 群岩性 为 灰色 中厚 层生 物碎 屑 灰岩 夹深 灰 色 页 岩和 泥岩 , 灰岩 中菊 石 、 双壳 类 、 足类 及 介 形 类 腕 化石 非 常丰 富 , 页岩 中化石 较 少 , 主要 产菊 石 和少量
究 , 复该 区三 叠纪 沉积 环境 。 恢
2 曲龙共 巴组 中的遗迹化石
曲龙 共 巴组 在 定 日、 结一 带均 有 出露 , 定 以萨 尔

带 出露较 好 , 达 千余 米 , 部 为 灰 黄 色页 岩 , 厚 下 粉
1 土隆群 中的遗迹化石
定 日县扎 西 宗 土 隆群 下 部 为灰 黄 色 泥 质 灰 岩 、 泥灰 岩及 粉砂 质 泥岩 , 菊石 和腕 足类 化石 , 产 中部为 灰色 薄一 中层 微 晶灰岩 夹 泥灰 岩及 深 灰 色 页岩 , 页岩 层 中产 丰富 的遗 迹 化 石 。上 部 为 灰 色 中一 层 含 生 厚 物碎 屑微 晶灰 岩 、 黄 色钙 质泥 岩夹 页 岩 , 腕 足类 灰 产

古生物化石的作用和意义

古生物化石的作用和意义

古生物化石的作用和意义古生物化石是指保存有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的石头、矿物或其他物质。

它们作为地球上生命演化的见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意义。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古生物化石的作用和意义。

古生物化石为我们研究生命演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通过分析不同年代的化石,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上物种的起源、演化和灭绝过程。

古生物化石的发现揭示了地球上不同时期生物的多样性和变化,帮助我们理解生命的起源和多样性演化的机制。

古生物化石可以用来研究古环境和地质历史。

通过对化石所在地层的地质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气候、地形、水文等环境条件。

古生物化石还可以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和划分地质时代,为地层地质学提供重要依据。

古生物化石还可以为地质资源勘探和矿产资源预测提供参考。

某些古生物的存在与分布与地质条件和地球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可以推测出某一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层特征和沉积环境,进而为石油、煤炭、金属矿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指导。

古生物化石也为生物学和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形态、结构和遗传物质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古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和进化过程,为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同时,一些古生物化石中保存有古代生物的遗传物质,如DNA和蛋白质等,这些遗传物质的研究可以为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和医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古生物化石还具有文化和教育意义。

古生物化石作为自然历史的珍贵遗产,可以展示地球上生命的演化历程,展示古代生物的多样性和美丽。

它们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也是人们了解地球历史和生命奥秘的窗口。

古生物化石的展览和教育活动,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对自然和生命的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古生物化石作为地球生命演化的见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意义。

它们为我们研究生命演化、地质历史和古环境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为地质资源勘探和矿产资源预测提供了参考,为生物学和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时还具有文化和教育意义。

遗迹化石对沉积环境的指示意义

遗迹化石对沉积环境的指示意义

遗迹相与古环境重建
水动力、食物源、氧含量
据曹斌, 2007
蛇形迹
Skolithos(石针迹)遗迹相
动荡滨浅海; 垂直管状构造、 食悬浮动物为主、 氧气充足 似砂蠋迹
石针迹
Ophiomorpha,日本四国中新世临滨相
双杯迹 MacEachern et al., 2007
Ophiomorpha,日本四国中新世临滨相
遗迹化石对沉积环境 的指示意义
遗迹化石标志
波兰维斯瓦河冲积物现代生物遗迹
遗迹化石:地史时期生命活动留下的遗迹。 A trace fossil is a morphologically recurrent structure resulting from the life activity of an individual organism (or homotypic organisms) modifying the substrate (Bertling et al., 2006).
Zoophycos,新疆西准噶尔,D3C1
Nereites(类砂蚕迹)遗迹相
日本四国古近纪浊积岩相地层
雕画迹
MacEachern et al., 2007
Paleodictyon(古网迹)
Helminthorhaphe(蠕线迹)
遗迹化石标志小结
u 遗迹化石三大属性:代表行为、改造沉积物、原地埋藏; u 遗迹化石的保存形式、行为习性和形态功能分析; u 四种典型的海相遗迹相:石针迹遗迹相、克鲁兹迹遗迹相、
Thalassinoides suevicus Spongeliomorpha iberica
Taenidium serpentinum
Ancorichnus ancorichnus

陕西富平上奥陶统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陕西富平上奥陶统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Tr c o sl n di e t r vio me t f a e F s i a d Se m n a y En r n n s o s Up erO r o i in o pig i a n iChn p d v ca fFu n n Sh a x , ia
peo i tne o g d i n ,hp m fa o d h i ie nii . hs s m— r m n hl y foi c i sae fa ict n n e g d f et t n T ia e d n a i t o of nh a o r i i a t h h f r ao s
L p ot im— rtp l dc o ohc nu P o ae iyn遗迹组合 . e o o t 该组合遗迹 以觅食迹 占绝对优势 , 形态 以分 枝迹为主 , 分异度较 高. 此类
特征反映出遗迹形成于海水较深且较为宁静的低能环境 , 推测形成 时的海水深 度大约在 2 0 1501 之 间 , 0 0 I T 为半 深海 一 深海斜坡环境 . 沉积底质 的溶解氧含量相对较高 , 不是典 型的缺氧地层 . 关键词:Neee; ris 遗迹化石 ;沉积环境 ; t 赵老峪组 ;富平 中图分类号:U 4 8 2 4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3 7 X(0 7 0 —1 1 0 5 ~3 4 2 0 ) 8 18—0 4
Ke r s y wo d :Ne e ts r c o sl e i n a y e v r n n ;Z a l y o a i n r ie ;t a e f s i;s d me t r n i me t h o a u f r t ;F p n o o m o u ig
陕西省 富平县 赵老 峪 、 灵殿 沟 、 金粟 山及小 峪一 带发育 的赵老 峪组 , 以薄 层 灰 岩夹 角砾 灰 岩 以及 少

化石的科学价值

化石的科学价值

化石的科学价值化石是地球上古老生物的遗迹,它们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信息,对于研究古地理、古生态、进化和地球历史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本文将探讨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并介绍几种常见的化石类型及其意义。

一、化石的科学研究意义化石记录了地球上生物的演化历程,对于理解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化石所提供的信息包括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环境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这些信息对于推断古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化石,可以重建过去的生态系统,探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化石也是研究地球历史和地质演化的重要证据。

通过对化石的分析和比较,科学家可以了解地球上不同时期的生物组成和地理变迁,进一步推断地球的演化历史。

化石记录的地质事件和地质变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过去,预测和解释地球未来的演变趋势。

二、常见化石类型及其意义1. 化石动植物遗骸化石动植物遗骸可以提供过去生物的形态特征和进化的线索。

通过对恐龙化石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恐龙的体型、生活习性以及与现代动物之间的关系。

同时,植物化石也为我们揭示了古代植物的分布、结构和进化提供重要证据。

2. 化石微生物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形式,其化石是研究生命起源和演化的重要证据。

通过对古代海洋沉积物中微生物化石的研究,科学家可以了解到古代海洋环境的特征、气候变化以及微生物群落的演变。

3. 化石脚印和痕迹化石脚印和痕迹是古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证据。

它们可以帮助科学家重建古代生物的行为习性和生活方式。

通过对恐龙脚印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恐龙的行走方式、身体大小以及生活习性,进而推测古生态系统的特征。

三、化石研究方法和技术为了更好地研究化石提供的科学信息,科学家们开发了多种化石研究方法和技术。

其中,化石的采集、鉴定和分类是最基本且重要的工作。

科学家通过采集化石标本,并进行准确的鉴定和分类,建立了丰富的化石数据库,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答案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答案

《古生物地层学》知识点一、填空1、石化作用的方式有充填作用、交替作用、升馏碳化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四种方式。

2、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和遗迹化石。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和由海洋到陆地、空中。

4、生物进化的特征为进步性、阶段性、不可逆性和适应性。

5、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趋同、趋异和并行。

6、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多次生物绝灭事件,三次较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分别发生于泥盆纪晚期、二叠末期、白垩末期,这些时期都处于太阳系G值曲线的特征点时刻。

7、就控制物种形成的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的方向。

8、物种的形成方式有渐变成种、迅变成种和骤变成种。

9、就物种的绝灭方式而言,类人猿的绝灭属于世系绝灭,恐龙的绝灭属于集群绝灭。

10、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有游泳、浮游和底栖。

11、由于生物进化具有阶段性,因此,可以利用地层中化石的阶段性表现,来划分地层的新老。

12、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表明,各种生物在地球上只能出现一次,绝灭以后,决不会重新出现,因此,不同时代地层中的化石群是不会完全相同的。

13、由于大多数遗迹化石是原地埋藏的,因此遗迹化石对分析古沉积环境的极好样品。

14、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

15、侏罗纪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时代、爬行类的时代、菊石的时代。

16、中三叠世晚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人称拉丁期大海退。

17、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

18、地史上构造旋回的概念,是指地壳上的地槽区由到上升,由相对而转变为相对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叫做构造旋回(或褶皱旋回)。

19、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块。

20、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深断裂带等方面。

21、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岩性以变质岩为主。

遗迹化石在环境分析中的作用

遗迹化石在环境分析中的作用

沉积环境和沉积相课程读书报告课题名称:遗迹化石在环境分析中的作用班级:064091姓名:吴浩学号:20091004040指导老师:杜远生、颜佳新遗迹化石是指地史时期生物的生命活动在沉积物和其他底质中留下的痕迹,生物的生命活动主要包括运动、觅食、潜穴、钻孔、休息、捕食、耕作、住居、孵化、新陈代谢等。

同古生物实体化石比较,遗迹化石具有其特殊性质。

(1)绝大多数遗迹化石都是原地保存:绝大多数遗迹化石都是原地保存,不像许多实体化石会被水流搬运,无论是产生于沉积物表面的足迹、移迹或产生在沉积物内部的潜穴、钻孔,都会随着沉积物的成岩固结作用而保存在原地。

水流作用只能导致其侵蚀和破坏,并不起搬运作用。

遗迹化石的这种性质,可以用来更准确的恢复沉积环境。

因此多数遗迹化石是可靠的指相化石。

地层中同一个化石产地所发现的遗迹化石组合称为遗迹群落,它是一个生物群落中造迹生物活动的证据;(2)遗迹化石的地史分布一般比古生物实体化石长:不像许多实体化石那样可以作为标准化石,这主要是因为代表生物习性特征的遗迹化石不像各种生物形态特征那样演化迅速。

这一方面降低了遗迹化石的生物地层学价值,另一方面却提高了它们的指相意义。

在地史时期相类似的环境条件重复出现时,一些相类似的遗迹组合就会在不同地质时期重复出现。

赛拉赫把这些在地史时期重复出现的遗迹组合称为遗迹相;(3)同物异迹:同一种造迹生物由于习性行为不同可以形成几种完全不同的遗迹(同物异迹),例如三叶虫在海底上爬行产生的足迹称双轨迹,三叶虫在底层形成的停息迹为椭圆二叶形,称皱饰迹,三叶虫的觅食潜穴称二叶石或克鲁斯迹。

相反的情况是不同门类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环境可以形成相同的遗迹(异物同迹),例如在近岸强烈水动力条件下的砂岸,不同门类的生物可以造成垂直管潜穴石针迹,或者不同的生物可以形成U形潜穴;(4)遗迹化石产生的多样性:遗迹化石既可以同古生物实体化石共同产生,也可以在缺乏实体化石的地层中产生,具有硬壳的生物可以造成遗迹,缺乏硬体只有软躯体的生物(例如蠕形动物)也可以造成遗迹。

松辽盆地姚家组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松辽盆地姚家组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收稿日期:1999211205作者简介:郑玉龙(1966-),男,黑龙江甘南人,工程师,现从事石油地质研究工作。

文章编号:100023754(2000)0620012203松辽盆地姚家组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郑玉龙,陈春瑞,黄清华(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摘要:通过对姚家组5类8属12种的遗迹化石研究,划分出Scoyenia 、Skolithos 、Planolites 和G ordia 4个遗迹化石组合,并分析了每个遗迹化石组合代表的沉积环境。

关键词:松辽盆地;姚家组;遗迹化石;沉积环境中图分类号:P539 文献标识码:A 遗迹化石作为地史时期特定环境条件下一种特殊的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其指相意义正日益得到石油地质学界的重视。

笔者在松辽盆地姚家组6口井的岩心观察中发现了大量的遗迹化石。

本文通过对姚家组遗迹化石的研究,划分出4个遗迹化石组合,并分析了每个组合代表的沉积环境。

1 地质概况松辽盆地是中新生代大型近海陆相沉积盆地,是开展陆相遗迹化石研究工作的良好场所。

姚家组属盆地主要坳陷阶段的沉积,全盆地均有分布。

本组岩性、岩相变化很大,盆地中心上部以深2半深湖相黑色泥岩为主,下部为绿色泥岩夹砂岩;向南、向东相变为以红色泥岩为主;向北、向西变为浅湖2三角洲相的砂、泥岩互层,西部超覆于前白垩系之上。

泥岩、粉砂质泥岩呈致密块状,普遍含有钙质结核,见似角砾状构造和干裂纹,具波状、斜波状层理和揉皱构造,反映了动水浅湖相、滨湖三角洲相沉积特点(图1)。

姚家组生物化石丰富,见介形类、双壳类、叶肢介、鱼、轮藻等化石。

与下伏青山口组在坳陷中部为整合接触,在北部和西部呈假整合接触。

厚度为0~228m [1]。

2 姚家组遗迹化石组成通过对松辽盆地姚家组6口钻井岩心的仔细观察,发现了大量遗迹化石,但属种较为单调,经分析鉴定计有8属12种。

本文采用生态分类为主、形态分类为辅相结合的方法,将这些遗迹化石分为5种类型,即居住迹类、觅食迹类、爬行迹类、牧食迹类和逃逸迹类(表1)。

化石对地质学研究的意义与应用

化石对地质学研究的意义与应用

化石对地质学研究的意义与应用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历史和地球内部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科学。

在地质学的研究中,化石作为重要的证据和指示器,对于揭示地球演化的历史、恢复古生态环境、研究生物进化以及矿产资源勘探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应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化石在地质学研究中的意义与应用。

首先,化石作为地质学研究的主要证据之一,能够为科学家提供地球历史的可靠记录。

通过研究化石,我们可以了解到过去地球上存在过的生物群落、气候条件、地质事件等重要信息。

例如,不同地层中的化石组合可以帮助确定地层的时代,从而建立地质年代学和地层学的基础。

化石记录了过去生物的存在和灭绝,通过对化石的系统分类和研究,可以推断地球的演化历史、生物进化以及地质事件的发生时机等重要信息。

其次,化石在地质学研究中有助于恢复古生态环境。

通过研究化石携带的信息,我们可以重建过去的生态系统、了解古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食物链结构及生态位等。

例如,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古植物化石,可以了解古代气候变化的情况,以及生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和响应能力。

此外,通过分析古生物的年龄和空间分布,也可以判断不同地区的古地理环境,如古水域、古陆地等,为研究古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此外,化石还可以帮助研究生物进化和演化过程。

通过对不同年代的化石进行比较,我们可以追溯物种的起源、发展和分化路径。

例如,古人类化石的发现使得我们对人类的进化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对古代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化石的系统研究,科学家们得以重建生物演化的系统树,揭示了物种的分支、异变和灭绝的过程。

这些研究对于了解物种的多样性和生物进化机制,甚至对于人类的进化、疾病研究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此外,化石还对于矿产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矿产资源勘探中,通过研究不同年代的化石沉积,可以找到与矿产成矿有关的古沉积环境、构造背景等,有助于指导勘查工作。

另外,通过对化石记录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自然环境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遗迹化石与实体化石的古环境意义

遗迹化石与实体化石的古环境意义

遗迹化石与实体化石的古环境意义摘要:遗迹化石同实体化石比较,在某些方面有其特殊的优越性,首先,它们同实体化石比较,遗迹化石更好的反映造迹生物的行为习性,是沉积环境良好的指示者一般来说遗迹化石局限于较窄的岩相范围内,并且它们常在不含其他化石的“哑地层”中产出,基本上所有的遗迹化石都是原地埋藏,这些均有利于对环境分析。

遗迹化石不像实体化石需要有坚硬的外壳或硬体骨骼才能形成化石,因此遗迹化石在群落研究中是很有价值的信息,它涉及到软躯体生物的进化历史,提供有关古代群落的营养结构和种群分异的资料,同时也有利于古生态学恢复的研究。

关键词:遗迹化石;实体化石;古环境意义1遗迹化石1.1定义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留在沉积物表面或沉积物内部的各种生命活动的形迹构造形成的化石。

不包括由生物体变成的实体化石,更不包括各种自然应力(物理的和化学的)所形成的无机沉积构造。

1.2用遗迹化石来解释沉积环境。

根据遗迹化石区别陆相、过相和海相。

对于那些含有古生物实体化石的地员区别海相或陆相比较容易,陆相含有古脊植动物、古植物、孢粉、谈水软体动物及一些节肢动物等化石,海相地层含有正常盐分的一系列无脊椎动物一三叶虫、古杯类、研现头足动物、棘皮动物、具校纳腕足动物等,因此根据化石不难识别。

这可以从其中所含遗迹化石类别和保存情况来分析。

陆相红层或砂丘主要保存脊稚动物足述和节放动物昆虫等爬行迹,遗迹化石主要保存在岩层顶面上,称为表生述,相反滨海水下沉积物表生迹很难保存,产生在沙滩上的表生迹很快会被游水湖沙作用或波浪冲刷干净,不易保存,只在稀有的情况下,由于迅速拖埋而保存下来。

根据遗迹化石确定古海水的深度、温度、盐分、溶解氧和气体环境、水的流动性。

潜穴生物对于温度和盐度大的急剧变化行为反应是相近的,沉积物盖层对阻止温度变化也是有效的,因此深而垂直的潜穴是近岸环境的特征,但并非唯一。

当我们讨论沉积物缺氧或富氧环境时,遗迹化石的有无是重要的证据,缺乏遗迹化石是说明缺氧环境有力的证据。

遗迹化石的古环境和古地理意义

遗迹化石的古环境和古地理意义

遗迹化石的古环境和古地理意义遗迹化石是指在古生物学研究中所发现的化石,它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还对古环境和古地理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古生物学研究中,遗迹化石是我们了解远古生态环境的唯一窗口,同时也是了解古生物地理环境和地质学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

遗迹化石和古环境从遗迹化石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生态环境的构成和演变。

遗迹化石是古生物学中最为直接的证据,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生态系统的组成、能量转换和物种的相互关系。

比如,遗迹化石中发现的化石植物和化石动物说明了当时的生物多样性,而它们的存在则说明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另外,遗迹化石还可以揭示古生态环境的演变。

化石对周围环境具有很高的适应性,通过对遗迹化石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生物群落的变化和生态系统的演化,尤其是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古生物学界著名的大灭绝事件中,通过对遗迹化石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断这是一次全球生态系统的大规模演变,导致了绝大部分生物的大量死亡。

遗迹化石和古地理遗迹化石在古地理学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能反映出每个时期地球的构造和地貌变化。

通过对遗迹化石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的地球气候、地形和洋流等重要信息,再通过这些数据的对比得出区域和全球范围的变化趋势。

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对古地理环境的研究。

以侏罗纪为例,在侏罗纪时期,我国的西南部为一个大陆陆块,目前我们称之为“扬子陆块”。

通过对扬子陆块的遗迹化石研究得知,当时扬子陆块是一个热带雨林环境,处于一个热湿气候环境之下。

而侏罗纪属于一次整个地球发生的极暖期(又称侏罗纪小温暖时期,俗称“侏温纪会暖”)。

通过分析遗迹化石的组合,可以了解到当时生物群发生的重大变化,不仅是大型恐龙、鱼类、两栖动物等,还包括一些微小的琥珀和蘑菇等微生物。

同时,在古地理学上,遗迹化石还可以判定不同区域的地质年代和岩相,可以建立地层序列,推断出地质作用的性质和程度。

通过对遗迹化石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地层序列中某层的年代是多少,从而推断地质中测年方法的可行性和精度。

化石的功能主治是什么

化石的功能主治是什么

化石的功能主治是什么概述化石是指古生物经过长时间的埋藏和地质作用,形成的石化遗骸或痕迹。

作为地球的长久见证,化石具有不可忽视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文化意义。

除了作为历史遗迹和美术品收藏之外,化石在地质学、生物学、古生物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化石的功能主治,并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

1. 地质学研究•化石可用于确定地层年代和构造环境,帮助地质学家了解地球演化历程。

•通过分析植物和昆虫化石,可以了解古气候和古环境的变化。

•古生物群研究可以揭示生态系统演化和灭绝事件。

2. 生物学研究•化石记录了古生物的形态结构和进化过程,帮助生物学家了解物种演化的历史。

•通过对化石的DNA和蛋白质分析,可以揭示不同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

•化石也被用于研究现代物种的起源和进化。

3. 古生物学研究•古生物学家通过化石的研究,可以了解古生物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性等。

•化石可以揭示生物的适应性和生态位的变化。

•对化石中化学元素的分析,可以获得古生物的饮食习惯和生活环境。

4. 考古学研究•考古学家通过化石的研究,可以了解人类和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化石记录了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使用工具和制作技术等重要信息。

•通过对人类和动物骨骼化石的比较,可以了解古人类的生物特征和进化过程。

5. 教育与展示•化石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生物演化和地质变迁的过程。

•化石在博物馆和展览中展示,能够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增强群众的科学素质。

•化石的鉴赏和收藏也是一种艺术欣赏和文化传承。

总结:化石作为古生物遗存的化石记录了生物演化的历史,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从地质学到生物学、从古生物学到考古学,化石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化石还能够用于教育、展示和艺术欣赏等方面,为人们带来科学知识和文化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积环境和沉积相课程读书报告课题名称:遗迹化石在环境分析中的作用班级:064091姓名:吴浩学号:20091004040指导老师:杜远生、颜佳新遗迹化石是指地史时期生物的生命活动在沉积物和其他底质中留下的痕迹,生物的生命活动主要包括运动、觅食、潜穴、钻孔、休息、捕食、耕作、住居、孵化、新陈代谢等。

同古生物实体化石比较,遗迹化石具有其特殊性质。

(1)绝大多数遗迹化石都是原地保存:绝大多数遗迹化石都是原地保存,不像许多实体化石会被水流搬运,无论是产生于沉积物表面的足迹、移迹或产生在沉积物内部的潜穴、钻孔,都会随着沉积物的成岩固结作用而保存在原地。

水流作用只能导致其侵蚀和破坏,并不起搬运作用。

遗迹化石的这种性质,可以用来更准确的恢复沉积环境。

因此多数遗迹化石是可靠的指相化石。

地层中同一个化石产地所发现的遗迹化石组合称为遗迹群落,它是一个生物群落中造迹生物活动的证据;(2)遗迹化石的地史分布一般比古生物实体化石长:不像许多实体化石那样可以作为标准化石,这主要是因为代表生物习性特征的遗迹化石不像各种生物形态特征那样演化迅速。

这一方面降低了遗迹化石的生物地层学价值,另一方面却提高了它们的指相意义。

在地史时期相类似的环境条件重复出现时,一些相类似的遗迹组合就会在不同地质时期重复出现。

赛拉赫把这些在地史时期重复出现的遗迹组合称为遗迹相;(3)同物异迹:同一种造迹生物由于习性行为不同可以形成几种完全不同的遗迹(同物异迹),例如三叶虫在海底上爬行产生的足迹称双轨迹,三叶虫在底层形成的停息迹为椭圆二叶形,称皱饰迹,三叶虫的觅食潜穴称二叶石或克鲁斯迹。

相反的情况是不同门类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环境可以形成相同的遗迹(异物同迹),例如在近岸强烈水动力条件下的砂岸,不同门类的生物可以造成垂直管潜穴石针迹,或者不同的生物可以形成U形潜穴;(4)遗迹化石产生的多样性:遗迹化石既可以同古生物实体化石共同产生,也可以在缺乏实体化石的地层中产生,具有硬壳的生物可以造成遗迹,缺乏硬体只有软躯体的生物(例如蠕形动物)也可以造成遗迹。

许多实体化石贫乏的砂岩系或复理石建造往往含有丰富多彩的遗迹化石。

前寒武纪在具有硬壳的化石出现之前也已经有大量的遗迹化石被发现。

遗迹化石不仅在各种沉积岩中可以形成,即便是在变质或者火山岩中也可以有钻孔化石存在;(5)遗迹化石很少同造迹生物一起被发现:遗迹化石很少同造迹生物一起被发现,因此除去较高级的脊椎动物足迹化石或少数停息迹(如五辐射的海星或三叶虫等),容易确定其分类位置以外,大多数遗迹化石很难确定其造迹生物的系统分类。

因此必须对遗迹化石的构造进行仔细的形态功能分析和同现代生物遗迹进行类比。

多年来对遗迹化石的分类沿着三个方面进行。

①遗迹是由各种生物造成的,因此,自然希望遗迹的分类同生物的系统分类吻合。

但是既然遗迹化石很少同造迹生物共同保存,并且遗迹化石随着生物的行为习性而容易变化(同物异迹或异物同迹),因此根据遗迹来判断造迹生物的系统分类和彼此的亲缘关系在目前很难作到。

当前对于脊椎动物的足迹可以划分到纲一级,对于某些无脊椎动物遗迹也只能划分到门(或纲)。

对于已经绝灭的动物和软躯动物的遗迹分类也很难准确。

因此目前只能采用遗迹形态特征的人为分类,基本上不考虑它们的系统进化关系;②遗迹化石的保存分类。

既然遗迹是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因此有些地质学家希望根据遗迹的保存情况进行分类。

保存在岩层表面的遗迹称为外生迹,而埋藏在沉积底层内部的称为内生迹,内生迹发育为三度空间的构造称为全浮雕,遗迹保存在岩层上表面时称为上浮雕,保存在岩层底面的称下浮雕等。

这种分类对区别遗迹的野外产生情况非常重要,也是判断沉积环境必不可少的分类,然而却和造迹生物的分类无关;③遗迹化石的行为习性分类是目前比较广泛被人们采用的遗迹化石分类。

由于遗迹是生物活动的证据,每种遗迹都反映一定的行为习性,因此根据形态特征可以判断相应的生态习性。

赛拉赫1953年提出的遗迹化石习性分类目前仍被广泛采用,它分为停息迹、居住迹、觅食迹、牧食迹、爬行迹。

除去上述赛拉赫的5 种习性分类以外,英国辛普逊1975年曾经补充了一种逃逸迹,是指动物随着当地沉积作用或侵蚀作用的变化,为了逃避不利的环境适应合适的环境而向上或向下作一定距离的移动形成的。

由于遗迹化石几乎完全是原地埋藏,所以在决定沉积环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应用遗迹化石组合确定古环境最典型和广泛流行的是赛拉赫1967年提出的遗迹化石深度分带。

他区分出6个按深度划分的遗迹相:①Scoyennia遗迹相,近岸红层或非海相主要是两栖性的甲壳类,叶足类和肢口纲遗迹及昆虫幼虫潜穴。

②Skolithos遗迹相,滨海上部潮间砂体环境,以分异度很低的垂直潜穴,泥质沉积中往往以“U”形潜穴为主,坚硬的岩岸以大量钻孔为特征。

③Glossifungites遗迹相,滨海侵蚀面以近岸滤食性动物潜穴为特征。

④Cru-ziana 遗迹相,产于大陆架正常浅海环境,以各种无脊椎动物停息迹、爬行迹和觅食迹混合。

⑤Zoophycos遗迹相,产生于大陆斜坡附近波浪基准面以下浊流沉积以上,以系统觅食迹为主。

⑥Nereites遗迹相,产于较深海浊流沉积和深海扇出现各种复杂的系统觅食迹。

以雕画迹(Graphoglyptida)占主要位置。

中国遗迹化石研究经历了零星( 1929) 1978) 、系统( 1978) 2004) 和创新( 2004) ) 研究3 阶段。

在前寒武纪- 寒武纪之交遗迹化石研究; 海相遗迹化石及其古环境和古生态意义研究; 陆相遗迹化石及其与能源形成环境关系研究; 前寒武纪遗迹化石与后生动物的起源与演化研究; 拓扑遗迹分析; 遗迹化石在浊流、风暴事件和层序地层研究中的应用; 复杂遗迹化石的地球生物学研究和遗迹化石模拟与可视化研究8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就。

遗迹化石的的特征及代表生物的生活习性对古环境有着指示作用,下面通过国内外的一些实例来进行说明。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纪Paleodictyon遗迹化石,属于耕作迹的一种,第一次被Menghini ( 1850)描述为六边形网格状,一般出现在沉积物近表层,造迹生物采用圈闭式捕食方式,吸取穴内微生物或其它有机营养物(胡斌等, 1997) ,具有特殊的网格状进食潜穴,通常发育在半深海—深海区远源浊积岩的底面,以印模形式出现,形成于浊积岩沉积之前。

Pa leodictyon的网状遗迹在寒武纪出现于浅水环境(Crimes andAnderson, 1985) ,自寒武纪之后这类遗迹化石几乎都见于深水环境中,是典型的深水浊流相遗迹类型(McCann and Pickerill, 1988) 。

就网状遗迹Paleodictyon而言,主要分布在海相地层,据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Paleodictyon 遗迹化石及其围岩中甲藻甾烷分子化石的发现,推测研究区在该时期曾受到过海水波及或一度与海连通。

东营凹陷在大地构造区划上属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

沙四段上亚段的咸化不仅在东营凹陷,在整个渤海湾地区都可以作对比。

藏北比如中侏罗世马里组遗迹化石8属8种( 其中包括1个新遗迹属和2个新遗迹种): 表面光滑无饰、具有较薄管壁和密集新月形回填构造的不分枝水平潜穴Beaconites biruensis ichnosp nov, 沿层面分布的哑铃形潜穴Bifungites cf hanyangesis Yang, 圆柱状厚管壁的分枝并构成假网状的潜穴Biruichnus maliensis ichnogen et ichnosp nov , 窄长的、内肢抓痕的二叶形遗迹Cruziana ichnosp, 以垂直于层面的圆管为中央放射出排列不规则且粗细变化较大细管的多分枝潜穴系统Micatuba cf verso Chamberlain,平行或微斜交于层面的圆柱状微弯曲或弯曲的潜穴Palaeophy cusichnosp, 栖管段有规律地交替向两侧分叉呈Z字形或锯形的三维潜穴系统Treptichnus cf bifurcus Miller, 平行层面的、具有蹼状构造的简单U 形潜穴Rhizocorallium ichnosp。

西藏比如地区马里组的遗迹化石主要以浅层内生迹为主。

略与层面斜交的U 形Rhizocorallium被普遍认为是内生滤食动物(可能为节肢动物)的潜穴,杨式溥(1989年)认为Rhizocor allium 为G lossifungites Lomnick i的同义名, 常见于水动力条件中至高能相的沉积环境中。

放射状多分枝的潜穴系统M icatuba 被认为是造迹生物的居住潜穴, 主要见于边缘滨海的浅水沉积环境和滨海三角洲沉积环境。

呈哑铃状的Bifungites在我国多产自细碎屑岩地层中, 被认为是水动力较低的近海浅水的沉积环境。

三维空间的分枝系统潜穴Trep tichnus c.f bifurcus常见于湖相环境和浅海相环境中的相对低能环境。

对近平行于层面的潜穴P alaeophycus 的造迹生物尚无统一的认识, 可在多种环境下出现。

潜穴管具管壁和新月形回填构造的B eaconites多出现在浅海环境。

节肢动物的爬痕Cruziana 广泛出现于台地陆架上部的滨海至浅海相沉积环境中。

柴达木盆地南缘石炭系Chondrites遗迹化石,在柴达木盆地南缘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 在祁曼塔格山前石拐子剖面的下石炭统石拐子组和乌图美仁庆华铁矿剖面的上石炭统缔敖苏组中发现了大量Chondrites遗迹化石。

Chondrites遗迹化石对贫氧或缺氧沉积环境具有指示作用, 主要证据包括: (1) 在一系列缺氧和富氧事件交替出现的层序中, Chondrites 总是最后在缺氧和缺生物的纹层沉积之前消失, 而后又会在生物扰动重新有所改善的环境中首先出现(机会种); ( 2) Chondrites遗迹化石常常出现在以单种或少数种为主的黑色岩系中或其他富含有机质的贫氧事件层中; (3) 在氧化条件很好的沉积物中,Chondrites遗迹化石总是占据着阶层(杨式溥,1999; 杨式溥和徐永兴, 2003) , 可以出现在不同类型的岩石(砂岩、页岩或灰岩) 中和不同的沉积环境(从滨海到深海盆地) 中。

石拐子剖面石拐子组顶部实体化石分异度低,丰度高, 加上大量Chondrites遗迹化石的存在, 说明沉积条件稳定; 岩性为深灰色含生物碎屑灰岩和白云岩, 代表了一种较封闭的碳酸盐岩台地环境,为碳酸盐岩台地上最低洼的区域———台洼沉积环境。

此种环境为还原环境, 其中的深灰色灰岩富含有机质, 有利于生烃(杨平和胡勇, 2006)。

贵阳花溪下三叠统大冶组中富产遗迹化石, 产出18个遗迹属: Beacon ichnus, C irculichnis, Cosmorhaphe, Dendro haphe, Glockerichnus, Gyrochorte, Gordia, M aeandropo lydora, Micatuba, Mammillichnis, Megagrapton, Planolites, Palaeophy cus,Phycodes, Phycosiphon, Rhizocorallium, Thalassinoides 和Undichn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