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笔记解析

合集下载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与社会发展)【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与社会发展)【圣才出品】

第3章教育与社会发展3.1 复习笔记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性质与领导权;(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目的和内容;(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管理体制的特性。

总之,教育的性质、宗旨,领导权与受教育权,乃至于教育的内容、结构与管理体制都是受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所制约的。

因此,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或“超政治”的教育是根本不存在的。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文化,即一定社会民族的文化,它包括长期形成的共通的语言、知识、价值、信仰、习俗及其成员的行为范式、生活样式等;但文化概念主要包括文化观念和文化模式两个方面。

同政治、经济相比,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的背景与模式;(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传统的特性。

此外,人口因素、地域环境等因素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影响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1)教育的经济功能①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②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③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鉴于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在当代被人们视为一种投资,一种人力资本,是提高国民收入和个人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2)教育的政治功能①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②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④教育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学(下))【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学(下))【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9 章 教学(下)
9.1 复习笔记
六、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 (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①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今天,我国学校的教学仍以班级上课制为基本组织形式。这是因为它具有其他教学形式 无法取代的优点,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上仍能起主要的作用。 a.主要特点与功能 第一,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教学制度; 第二,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第三,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的系统科学知识; 第四,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五,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b.缺陷 第一,班级上课制要求教学面向全班学生,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第二,教学领域主要局限于课堂,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第三,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新的发展,以扩大他们的科学视野的一种教辅活动。 b.意义:能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可以满足那
些对某些学科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的求知需要,发展他们的志趣和特长,为国家发现和培养特 殊人才;能活跃学校的学术气氛,使学生关心文化科学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联系及发展,养成 良好的学风与校风。
第五,将班级上课、分组学习、个别辅导恰当地结合起来;
第六,防止班的人数超限,逐步实现小班教学;
第七,允许成绩优异或有特长的学生跳级、选班或选课等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②课的类型和结构
a.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一般有两种分法:
第一,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和检查
知识课。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又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教育学原理重点笔记归纳

教育学原理重点笔记归纳

教育学原理重点笔记归纳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关于教育学原理的重点笔记归纳:
1. 教育的定义和目的: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通过引导和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社会成员。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道德、社交等方面。

2. 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具有社会功能,它可以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社会凝聚力等。

教育还可以帮助个体适应社会,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和生活做好准备。

3. 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促进个体的身体、智力、情感、道德和社交发展。

教育应该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

4.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教育的方法应该多样化,包括讲授、实践、探究、合作等,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5. 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角色包括教育者、引导者、组织者和评价者等。

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6. 教育的环境和条件:教育的环境和条件对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教育环境应该包括安全、舒适、和谐、富有刺激性的学习氛围,以及充足的教育资源和设备。

7. 教育的评价和改革:教育的评价是对教育质量和效果的评估,它可以帮助改进教育实践。

教育改革是对教育制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需求的变化。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学(中))【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学(中))【圣才出品】

第8章教学(中)8.1 复习笔记四、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启发性原则(1)含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启发性原则看似强调教师的启发,实则更重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重学生的领悟、融会贯通与觉醒,让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智能与品性的全面发展。

故这个原则亦可称探究性原则,或启发与探究相结合原则,更能反映时代的精神。

(2)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③注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获取知识;④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⑤发扬教学民主。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1)含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将理论运用于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发展动脑、动手能力,并理解知识的含义,领悟知识的价值。

(2)基本要求①注重联系实际学好理论;②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③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④面向生活现实,培养学生的对策思维。

3.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1)含义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核心价值观教育。

(2)基本要求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4.直观性原则(1)含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绪论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

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6、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法的研究步骤: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

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7、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查阅资料、问卷8、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

《教育学》听课笔记(重点知识点)1

《教育学》听课笔记(重点知识点)1

《教育学》听课笔记(重点知识点) 《教育学》听课笔记(重点知识点) 绪论教育与教学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汉语中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西方教育一词来源于 deucare,本意是引出、导出,对人实和引导。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完美生活作准备。

美国教育村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等。

无论东西方,都把教育看作是对人的引导活动。

二、教育的定义:广义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广义教育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出现的教育活动,它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明组织的、自觉的、系统的。

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按照一定社会(或阶段)的1/ 3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出现在奴隶社会早期。

狭义教育的特点:第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专门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它的对象主要是少年儿童;第三,它是在受过专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社会活动。

教育有时也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此时教育就是指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的基本要素:学校教育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三要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或矛盾。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提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的最基本、一般的问题,诸如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途径等。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这一时期,教育学都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读书笔记模板

《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分析
绪论 第1章教育的概念
第2章教育与人的发 展
第3章教育与社会发 展
1
第4章教育目的
2
第5章教育制度
3
第6章课程
4
第7章教学(上)
5
第8章教学(中)
1
第9章教学(下)
2
第10章德育
3
第11章美育
4
第12章体育
5
第13任
第16章学校管理
读书笔记
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 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第版
实践
教育学
郭文安
教材
综合
教学
王道俊
教育学
王道俊 第章
班主任
习题
教育
德育
活动
发展
体育
目的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王道俊所著的《教育学》(第6版)的考生,也可供 各大院校学习教育学的师生参考。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是我国高校采用最多的教育学权威教材之一,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第6版)》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 研参考书目为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第6版)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 题规律精心编写了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1.王道俊《教育学》 (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2.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3.王道俊《教育学》 (第6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47.8小时高清视频】4.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配 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本书是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第6版) 教材的配套e书,参考大量教育学相关资料,对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第6版)教材每章的课后习题进行了 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扩展。课后习题答案久经修改,质量上乘,非常标准,特别适合应试 作答和临考冲刺。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德育)【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德育)【圣才出品】

第10章德育10.1 复习笔记一、德育概述1.德育的概念“德育”一词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

根据现代的教育观,可以将德育定义为:德育是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中国,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在西方,德育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价值观的教育。

学校德育,一般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观察、感受、判断、体验、践行和改善,以形成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2.德育的特点与地位作为全面发展教育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德育,具有自己的特点:(1)与其他各育不同,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和人生观,形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主要属于伦理领域。

(2)与人所面对的其他矛盾不同,德育面对的学生德性发展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德育要解决的矛盾主要不是求真,不是学生对事物的知与不知,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而是求善、知善、行善,回答人应当怎样生活才有意义的问题。

(3)品德是个性素质结构的重要要素之一,在个性素质结构中起着价值定向的作用。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的社会性质的根本标志。

它与智育、美育、体育既各有特点,对学生个性素质的发展又各有价值,不可偏废。

3.德育的历史发展(1)中国德育的历史发展①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目的与职责在于道德教化。

学校德育的基本框架是教育学生以忠孝为本,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个人没有独立人格。

②以1905年清朝政府“废科举,兴学堂”为标志,道德教育一育独尊的传统教育日渐式微,智育、美育、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了重要地位。

此后,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五四运动倡导“科学”与“民主”等,都对学校德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学校德育。

在1957年以前,学校德育主要是“五爱”教育、国民公德教育和形势教育,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并重。

王道俊 王汉澜 《教育学》笔记)

王道俊 王汉澜 《教育学》笔记)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笔记绪论一、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个阶段)教育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1.我国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战国末期,儒家思孟学派,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

包括:‘道而弗牵’----引导而不拉;‘强而弗抑’---鼓励而非批评;‘开而弗达’---启发而非直接告诉;‘教学相长’---教学与学习相互促进2.①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内容:A.提出普及初等教育 B.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 C.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 D.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 E.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 F.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评价: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

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②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9C50y以来)①1861年英斯宾塞《教育论》著名实证主义者他提出了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他主张启发性学生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

②“实验教育学”---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出现了“实验教育学”,于1901年由德国的梅伊曼首次提出。

而德国教育家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评价:但是,实验教育学者把人和动物同等看待,把儿童的发展解释为纯生物学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③19C末20C初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他的这种学说是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中心,带有狭隘的经验主义的色彩西方教育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综合实践活动【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综合实践活动【圣才出品】

第13章综合实践活动13.1复习笔记一、综合实践活动概述1.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现实背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时代发展对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克服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局限性的要求。

(1)时代发展对中小学生素质的根本要求①经济全球化时代对中小学生素质的要求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面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都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要求人们学会学习、交往、合作、分享,具有处理社会事务的基本能力。

这些能力不仅应在各科教学中培养,更需要在开放的学习情境中,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增设“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是全球化时代的客观要求。

②信息时代对中小学生素质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对每位社会成员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具有信息意识和信息价值观,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a.信息意识和信息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信息本身的一系列认识和观念。

在信息时代,一方面要认识到信息是一种重要资源,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信息是无处不在的。

b.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信息能力结构的核心。

一般来说,信息能力包括六个方面的要素,即信息的搜集、处理、分析、利用、管理和传播交流能力。

其中,信息搜集能力,不仅仅是随机浏览信息,还包括对各种信息源的把握能力,对各种信息设备的操作能力,能够利用各种信息源和信息设备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基础,以解决任务为取向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中小学生必备的四大基本技能之一,课程计划则要求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基本要素来加以设计,特别强调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具备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知识经济时代对中小学生素质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实质上是一个强调创新的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

这就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养成探究的习惯和态度,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

王道俊《教育学》(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王道俊《教育学》(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9.1复习笔记
9.3考研真题与强 化习题详解
10.2课后习题详解
10.1复习笔记
10.3考研真题与强 化习题详解
11.2课后习题详解
11.1复习笔记
11.3考研真题与强 化习题详解
12.2课后习题详解
12.1复习笔记
12.3考研真题与强 化习题详解
13.2课后习题详解
13.1复习笔记
13.3考研真题与强 化习题详解
精彩摘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萌芽期的主要特征:教育学尚未形成独立的形态,还没有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中分化出来。 教育学不同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和教育艺术 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 育学》(1806)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 指一种专门组织的不断趋向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教育现象”为基础,在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其目的在于探索和 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性联系,以服务于教育实践。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要受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与它的教育发展程 度成正比的,这是教育的规律之一。14.2课后来自题详解14.1复习笔记
14.3考研真题与强 化习题详解
15.2课后习题详解
15.1复习笔记
15.3考研真题与强 化习题详解
16.2课后习题详解
16.1复习笔记
16.3考研真题与强 化习题详解
作者介绍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班主任)【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班主任)【圣才出品】

第14章班主任14.1 复习笔记一、班主任工作概述1.班的地位和功能班是学校为了学习和发展的目的,将一定数量的年龄和学业水平相近的学生编成的相对稳定的基层群体,以这个群体为单位来组织教学和管理活动,是班级授课制的基本单位,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1)生态功能与归属功能分班活动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交往群体和有规律的生活环境,满足了他们的归属感、稳定感等需求,使他们拥有了开启新生活的家园。

班级生态环境的创建会使学生自然的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这为他们积极参与班级活动注入了活力,推动了他们与新环境之间的互动。

(2)教导功能与自主功能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一系列系统的教学和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来引导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并且关注学生品行的规范,发挥了教导功能。

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主体,而班是有着相对独立性的群体,学校教导功能的效果需要和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参与和支持才能落到实处。

只有发挥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两方面的能动性才能促进学生和班积极向上的发展。

(3)社会化与个性化功能班有着共同的学习目的、学习任务和活动规范,班级共同体中的学生都要互相尊重、民主平等、团结协作,为了班的成就和荣誉而努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化;学生在班上分担着不同的工作,有着不同的定位,处理着不同的人际关系,形成了各自的技能和性格,这就加速了学生的个性化。

2.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1)班主任工作的意义班是学校的细胞,既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

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

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学校的教育任务,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与影响,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学生的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对他们的学习、劳动、工作、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等全面负责,把班培养成为积极向上的集体,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育【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育【圣才出品】

第11章美育11.1复习笔记一、美育的概念1.美育内涵认识分歧的原因(1)从美育的学科归属来看,它是属于美学还是属于教育学,或者是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人们的看法往往不一样。

(2)从美育的具体实施来看,由于它与教育的其他组成部分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导致人们有意无意混淆其区别,甚至取消美育。

此外,审美教育的发展水平必然要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教育发展的一般状况的制约。

因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主体就会有不同的美育观。

2.美育内涵的几种主要看法(1)审美教育是人格教育;(2)审美教育是情感教育;(3)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4)审美教育是精神教育。

3.美育的内涵(1)美育内涵的确定一般而言,只有从人的审美活动出发,并结合人们对美和审美的主张来认识审美教育的属性,才能真正揭示出审美教育的内涵。

①美育内涵的确定应该体现手段与效果相一致的原则理解审美教育的内涵要求从艺术和美的根本性质入手,并结合艺术和审美在人生实践中的独特作用来决定:a.美育不同于一般的艺术鉴赏或美学理论,它不是以知识性内容的获取为目的,而是以充分有效地实现对象的审美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审美的教育作用为旨归。

b.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它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就在于它是以艺术和美作为其特殊的教育手段,它既要服从于审美教育的目的,又要以其特殊性反过来制约审美教育的目的。

因此,必须处理好审美与教育的关系,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正是确定审美教育独特内涵的基本出发点。

②美育内涵的确定还应遵循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兼顾的原则a.直接效果,主要是指通过审美教育,在个体身上所产生的性情陶冶、意气风发、心灵愉悦等直接的成果效应。

b.间接效果,主要是指通过审美教育直接效果的不断积累,从而导致个体心理结构的重大变化以至形成完美人性的终极性的成果效应。

确定美育的内涵,必须同时兼顾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两个方面,把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才能为确定审美教育的内涵找到坚实的立足点。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科学,它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和领域。

下面是对《教育学》各章知识点的整理总结:第一章:教育学的定义和地位-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的地位: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问题-教育的本质及其特征: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实践,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目标。

-教育的功能:教育有塑造人格、培养人力、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提高人的自我满足等多重功能。

第三章:教育规律与教育原理-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教育原理:教育原理是教育规律在教育实践中的准则和方法,是指导教育实践的基本规范和原则。

第四章: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的哲学基础:教育的哲学基础包括唯心主义教育观、唯物主义教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观。

-教育的心理基础:教育的心理基础包括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等。

-教育的社会基础:教育的社会基础包括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观、社会文化人类学教育观和社会学教育观等。

第五章: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教育目标的分类和特征:教育目标包括个人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国家发展目标等,具有多样性和可塑性特征。

-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的原则,体现个性化和终身教育的理念。

第六章:教育的方法-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个别差异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启发式原则和激励原则等。

-教育方法的分类和特点:教育方法可分为教学法、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第七章:教育过程-教育过程的结构与特点:教育过程包括教育对象、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多个要素,具有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教育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教育过程的管理和控制要求科学规划、有效组织、精细操作和持续评价。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育)【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育)【圣才出品】

第11章美育11.1 复习笔记一、美育概述1.美育的概念美育就是引导学生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理念和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

从学科来看,它是属于美学还是属于教育学,或者是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人们的看法往往不一样,同时美育也容易与其他的一些概念相混淆,因此有必要对下述概念进行辨析。

(1)美育与人格教育人格教育主要属于德育的范畴,强调通过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修养,践行道德规范和提高修养来形成与发展健全的人格。

美育除了陶冶学生性情、进其人格的完善,还有着独特的任务,即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2)美育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但美育功能的范围要比艺术教育宽得多。

艺术教育多是通过音乐、美术、舞蹈和开展的各种课外文艺活动等来进行,美育则不仅通过艺术教育进行,而且通过其他各科教学、通过观赏大自然来实现,尤其要通过日常生活来开展。

(3)美育与情感教育情感在审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不能简单地将人们的快乐情感等同于审美快乐,因为审美愉快并不等于情感的激动,它渗透着审美认识、评价等理性因素,又融合于想象力和理解力之中,这是一种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

2.美育理论概述(1)孔子的美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关于美育的论述,他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主张。

游于艺是指学习乐器、音律和才艺,成于乐是指用音乐来完善人的性情的陶冶,兴于诗是指通过学诗来振奋人的精神,艺教、乐教、诗教都是美育的范畴。

孔子提倡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要讲一个人内在的性情气质美和外显的风度文采美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文质彬彬的美好高尚的君子。

这种审美观对我国后来的教育和为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2)席勒的美育思想席勒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美学家,他认为,通过审美,一方面在人的动物式的感性物质欲望中灌注进理性的精神,另一方面又使人抽象的理性形式获得具体的血肉,使人能够克服自身的分裂状态而趋向内在的完整与丰富。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与人的发展【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与人的发展【圣才出品】
2 / 2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人 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 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2)能动性 人是能动地、自主地完成和完善的。人的发展是一个自觉能动的过程,这是人的发展区 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性。 人在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人的能动、自主、 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方面,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 不同,这也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等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它 为教育提供了合理的人性假设,为教育活动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也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的 依据。 3.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从形式上看,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 别差异性和整体性。这些规律性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规律性。 (1)顺序性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般认为,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能动性等方面。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3 / 2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 地发生变化。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性,但并不决定人的发展。否认社会生活条件 和教育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交往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 部世界。根据其性质可以把它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类。儿童发展的环境是儿童个体 所生存和活动于其中的,经过一代一代的前人以自己的劳动和活动为后代所创造的那个环 境,它包括自然环境,但主要是社会生活环境,这是儿童得以发展的现实条件。 (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环境的给定性指的是由自然、历史,由前人、他人为儿童个体所创设的环境,它对于儿 童来说是客观的、先在的、给定的,是不能选择的。 但是,环境对人的发展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力度却因人而异,因为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 即使是初生儿,他也本能地会通过哭闹来影响、调动他的母亲和亲人,以改善他的生活处境; 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人的能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在逐步增长,其对环境的反 作用与相互作用的活动也在逐步增强,即主体对环境的能动性、选择性在逐步增强。 因此,对环境概念的理解不能一般化、抽象化、静态化,应该对其作深入、具体而动态 的分析,应当把环境与人的生活和活动联系起来理解。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班主任【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班主任【圣才出品】

(2)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
(3)做好偶发事件中的个别教育。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 (1)基本内容 ①了解学生个人情况,主要包括个人德、智、体的发展,他的兴趣、爱好、特长、品质、 性格,他的家庭状况和社会交往情况; ②了解学生集体情况,它是在了解学生个人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包括全班学生的 年龄、性别、家庭等一般情况,以及学生德、智、体发展的全貌,班风与传统等。 (2)主要方法 ①观察。观察学生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班主任只有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劳动、课外 活动和课余生活中去,才能全面而真实地观察到学生的各种表现。 ②谈话。与学生的谈话方式很多,班主任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谈话时,班主任的态度 要亲切、和蔼、真诚;内容应当能增进学生的知识,富有教育意义;方式上要注意引导学生 敢于敞开思想,虚心听取他人意见。 ③分析书面材料。有关学生的书面材料大致有学生档案资料、班级记录资料和学生个人 写的资料三类。分析资料可以掌握学生德、智、体、美及其家庭、社会交往等全面情况,可
4 / 2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以了解他们的每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及其发展变化的情况与趋势。 ④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主要适用于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或弄清有关学生教育的某个问
题。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学生,此外,还可以是学生的家长、亲友、任课教师、母校教师和原 班主任以及其他有关人员,应根据具体调查任务来确定。调查的种类可分为综合调查和专题 调查。
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
传统。
(2)学生群体
①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a.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学》复习笔记题型:1.单选(10X 1分=10)2.判断(10X 1分=10)3.简答(5X 6分=30)4.论述(2 X 10 分=20 )5.案例高等教育发展简史1.西方文明古国很早就在一些城邦中建有各种图书馆是古代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2.中国古代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3.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是“六艺” 即:礼、4.春秋私学中,最著名的是齐国的“稷下学宫”,它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中世纪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大学。

5.西汉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6.中世界大学的特点:①行会性;②自治性;③国际性_______7.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主要有四大学科:文学、法学、医学、神学。

8.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德国人洪堡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洪堡思想的基本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学术自由的原则。

从洪堡开始,出现了两个新词,即“教自由”和“学自由”9.通过“莫利尔法案”、“赠地学院运动”建立的名校:康奈尔大学、威斯康辛大学。

10.范海斯提出高校的基本任务应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被称作威斯康辛思想,是高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

(19世纪以前,培养人才;19 世纪初,发展科学;19世纪末,服务社会。

)11.1862年成立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同时也是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

12.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等人合拟《奏定学堂章程》,同年颁布,故称卯学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学制。

“癸卯学制”纵向将教育机构划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

在高等阶段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高等学堂,相当于大学预科;第二级是大学堂,招收高等学堂和大学预科毕业者;第三级是通儒院,招收大学堂毕业者,修业五年为限,通儒院开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最后三章1.高等学校组织的“二重性”①教育性, ②学术性,2.《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3.高等学校管理原则:①目标性原则;②整体性原则;③民主性原则;④效益型原则。

4.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三大模式:选扌—①集权模式(中国)②分权模式③并重模式。

5.高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

6.高等教育制度中的学历是指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

7.我国学位制度分三级: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8.高等教育大众化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把西方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3阶段:①精英教育阶段:一国高校在校生人数占该国适龄人口的比例(毛入学率)在15%以下②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在15〜50%之间;我国③普及高等教育阶段:在50%以上。

9.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一国适龄青年(15〜50%之间,这是马丁•特罗提出的件。

判断:但不是唯一标准,还有其他标准。

也包括与规模增长相应的教育观念的改变、模式的多样化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入学条件、管理制度、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质的变化。

10.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第一单元高等学校教学原则1.选择题:1)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2)《学记》(中国第1部教学文献)提出了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的原则;3)夸美纽斯提出教学原则是一个体系。

4)朱熹提出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判断:知识与能力并不成正比。

(V)直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 2.结合任教的学科,对教学原则体系加以评述。

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2X 15 分=30 )博物馆和图书馆。

这些博物馆和3000年前就已出现。

乐、射、御、书、数。

选择“癸2002年跨入中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比例在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显性条18〜22岁)量化标准,(V)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多样化、综合化、私营化。

CH7 § 2(V)①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②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③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④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正确理论教学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和掌 握教材,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比较完全 的知识,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知行统一(美教育家杜威)的规律。

⑤ 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 ⑥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提出, 以发展,面向全体,孔子提出“有教无类”;b.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⑦ 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要求:a.明确专业教学目标和计划,使每门课程、 或间接地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来组织;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 ⑧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以上八条教学原则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它必须在高等学校 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各项教学目标的实现。

给一个材料围绕一个原则回答, eg:钱学森之问: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 结合所任教的学科,对教学原则体系加以评论“文以载道”----寓思想性于教学之中; 英国教育家、哲学家罗素强调只有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才能教育别人。

互动合作式教学意味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 等中的首席”。

4.孔子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认为教学应 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第二单元高等学校教学方法 CH8 § 31.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传授与学习教学内容所运用的手段和途径, 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个方面。

判断教学方法是教师施教活动方式的总和。

(X )三增三减(新增)3. 高校常用(基本)教学方法,包括:① 运用语言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讲授法、回答法、讨论法);② 通过直观感知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 ③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自学指导法、练习法)。

3. 讲授法以及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

讲授 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的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教学效率较高,在目前仍然是最基本、最常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① 明确的目的性 (教师的讲授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来进行,突出重点 和难点);② 内容的科学性;③ 内容的逻辑性 (要运用准确的概念和教学语言,内容要有系统性、条理清 楚、重点突出、逻辑严密、层次分明);④ 语言的感染性 (语言要科学、准确,又要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4. 《学记》曰:“君子之教,喻也。

”所谓喻,即要求教师讲授,要善于打比方, 明了易懂。

(2)演示法开始于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实验实习法始于19世纪初的德国大学 案例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18年首创的。

发现教学法 是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首先提出的。

程序教学法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斯金纳提岀)。

4. 高校其他的教学方法(综合教学方法) :① 案例法:美国哈佛大学于1918年首创;② 发现教学法: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岀: ③ 程序教学法:20世纪50年代美国斯金纳提出。

5. 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要求:a.使全体学生都得 个别差异,有的放矢,不同的每种教学活动,都要直接b.在专业教育的前提下, 拓宽专业口径,1) 2) 3. 2•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殊性① 学生自主作用递增, ② 教学的发现性递增, ③ 参加直接实践递增, 教师教的作用递减传习性递减 接受间接经验递减 选择①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②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简答第四单元 高等学校教学组织形式及环节 CH8 § 1 § 2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活动诸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组合方式和工作形态。

1.班级授课制是在17世纪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并在理论上进行说明的; 在我国,班级授课制始于 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

☆ 2.试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第五单元1. 在西方,2. 课程:教学科目、教学活动及其安排进程的总和。

判断:教学科目仅仅是课程的一部分(V )课程就是指教学科目(X )③ 依据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④依据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 ⑤ 依据教学时间和教学效率的要求。

判断: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V ) 启发式不是一种教学方法。

(V ) 6.为什么说启发式教学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 (简答或判断) 启发式教学 是指教师遵循认识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 作用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主动获得知识的教学形式。

它不具有一套固定模式和具体环节,所以不是一种 具体的教学方法,而仅仅是一种教学原则、教学思想。

优点: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育对象;② 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 ③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使班级内的学生有更多的“相观而善” 的机会。

缺屈:①不能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②不利于因材施教;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的关系,同时注意班 级授课制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配合。

2. 远程授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首开先河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第三单元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 CH7 § 1 1.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 造主观世界,形成和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

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①小规模化;②短学程化;③场所多样化。

4. 高等学校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实习实践、毕业论文(设计) 。

5. 课堂教学课前---备课(预习);课中---上课;课后---辅导与答疑、考核与评价。

☆.备课的基本要求 (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特殊性); (双边性); (发展性)。

① 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②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 ③ 教学过程是实现人的发展的过程 ☆ 2.怎样理解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① 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与一般认识活动的对象不同; ② 教学认识的 条件和形式与一般的认识活动也有所不同; ③ 教学认识和人类一般认识活动的认识时限不同,科学家和人类的认识活动 是无限的,而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

3. 判断:I 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而是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和掌 握知识的过程,亦即再发现的过程。

判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