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八年级下全集
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集
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集一、教学内容1. 第1章:三角形1.1:三角形的性质1.2:三角形的判定1.3:等腰三角形1.4:直角三角形2. 第2章:不等式2.1:不等式的性质2.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2.3:不等式的应用3. 第3章:函数3.1:函数的概念3.2:一次函数3.3:二次函数3.4:反比例函数4. 第4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4.1:数据的收集4.2:数据的整理4.3:数据的描述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和应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2. 使学生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和应用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函数的性质和图像2.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判定和应用不等式组的解法一次、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计算器2. 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实物,引入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入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函数关系,引入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 例题讲解:对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和应用进行讲解和示范。
对不等式的性质、解法和应用进行讲解和示范。
对一次、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应用进行讲解和示范。
3. 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不等式的解法。
让学生通过练习,理解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4. 课堂小结:对学生进行提问,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和应用2. 不等式的性质、解法和应用3. 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三角形性质和应用练习题不等式解法练习题函数性质和图像练习题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集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1. 第十三章:平面几何图形详细内容:三角形、四边形、圆的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
2. 第十四章:方程与不等式详细内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
3. 第十五章:函数及其图像详细内容: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四边形、圆的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理解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为学习高中数学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像。
2.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1)平面几何图形:讲解三角形、四边形、圆的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结合实际图形进行演示。
(2)方程与不等式: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函数及其图像:以实际例子引入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讲解其性质和图像。
3. 随堂练习:针对新课内容,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第十三章:平面几何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圆的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2. 第十四章:方程与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3. 第十五章:函数及其图像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平面几何图形:判断下列图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2)方程与不等式:求解下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一元二次方程。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共110页)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表格式)课时授课计划年月日、性质二:)课时授课计划 06 年 2 月 17 日②课时授课计划 06 年 2 月 20 日课 时 授 课 计 划06 年 2 月 21 日课时授课计划 06 年 2 月 22 日A D E BC1:0.8,滑梯CD 。
一男孩从扶梯走到滑梯的顶部,然后从滑梯滑下,他经过了多少路程(结果要求先化简,再取近似值,精确到A BCD课时授课计划年月日课 时 授课 计 划 年 月 日课时授课计划年月日课时授课计划年月日课时授课计划年月日课时授课计划年月日课时授课计划年月日提示:(1)若以接到台风警报开始,经B1,那么船是否受到台风影响与什么有关系?(2)当B1C1符合什么条件时,船会受到台风的影响?(3)你能用关于t的代数式表示(4)你能用一元二次方程表示船开始受台风影响的条件吗?(学生4人一组进行充分讨论并利用多媒体动画制作,易理解)第三章频数分布3.1频数(1) (2)3.1频数与频率(2) (6)3.2频率分布直方图 (8)3.3频数分布折线图 (10)3.1(1)频数和频率教学目标:1、理解频数的概念,会求频数;2、了解极差的概念、会计算极差;3、了解极差、组距、组数之间的关系,会将数据分组;4、会列频数分布表。
教学重难点: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频数的概念。
难点:将数据分组过程比较复杂,往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准备:1、收集全班男女生身高的数据;2、各小组自制一个转盘(课内练习2)。
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以闯关的形式,先通过选拔赛,全班参与,速度最快者胜出。
共3关,3题中只有一次求助机会,可求助其他同学。
若闯过两关加个人分10分,若闯三关加个人分20分。
帮助闯关者解答一题加5分。
(人人都参与,机会属于你!)(选拔题)求数1、2、3的平均数和方差。
第1关:我们已学过哪些反映数据分布情况的特征数?第2关:平均数与方差分别反映数据的什么特征?第3关:县人民医院2006年2月份,在该院出生的20名新生婴儿的体重如下(单位:kg)4.7, 2.9, 3.2, 3.5, 3.6, 4.8, 4.3, 3.6, 3.8, 3.4,3.4, 3.5, 2.8, 3.3,4.0, 4.5, 3.6, 3.5, 3.7, 3.7。
2024年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集
2024年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集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平行四边形与矩形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1.2 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1.3 梯形2.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2.1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2.2 方差与标准差2.3 频数与频率3. 第七章: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3.1 一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3.2 一次函数的应用3.3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与应用4. 第八章:几何图形的相似与证明4.1 相似图形的性质与判定4.2 位似图形4.3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与面积比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
2. 学会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分析,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频数与频率的计算方法。
3. 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图像与应用,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与应用。
4. 理解相似图形的性质与判定,掌握位似图形的变换方法,以及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与面积比。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的性质与判定。
(2)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分析。
(3)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与应用。
(4)相似图形的性质与判定。
2. 教学重点:(1)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性质、判定与应用。
(2)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方法。
(3)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4)相似图形的判定与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几何图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讲解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
(2)讲解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分析方法。
(3)讲解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与应用,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与应用。
(4)讲解相似图形的性质、判定与面积比。
浙教版初二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数学全册资料汇编教案(教学设计)第1章二次根式1.1二次根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用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二次根式意义的过程,并能观察思考得出二次根式的特点。
2.通过探究,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3.培养与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准确计算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二次根式,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2.通过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从交流中获益。
3.通过对二次根式特点的归纳,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二次根式的概念和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难点:确定较复杂的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知识回顾求一求:(1)3的平方根;(2)3的算术平方根是;(3)有意义吗?为什么?呢?归纳:①一个正数有个平方根,负缨;一个非负数a的算术平方根可以表示为_o②情景导入根据图1.1-1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和圆的条件,完成以下填空:2cm(h-3)cm-a cm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是;解诵的边长;圆的半径是学生写出表示算术平方根的式子。
问:你认为所得的各代数式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二次根式的特征,从而引出课题。
探究新知1.二次根式的概念引导学生概括二次根式的概念:像.疽+4.£这样表示算术平方根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
2.深化二次根式的概念:①提问:9,a/g+1是不是二次根式?yja+1呢?②议一议:二次根式表示什么意义?此算术平方根的被开方数是什么?被开方数必须满足什么条件的二次根式才有意义?其中字母a需满足什么条件?为什么?经学生讨论后,让学生回答,并让其他学生点评。
③教师总结:强调二次根式根号内字母的取值范围必须满足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0。
④巩固练习一:下列式子,哪些是二次根式?.r-13.讲解例题例1求下列二次根式中字母。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十三章:平面几何初步13.1 直线与射线13.2 角13.3 三角形13.4 全等三角形13.5 多边形2. 第十四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4.1 不等式14.2 不等式组3. 第十五章:函数及其图像15.1 函数的概念15.2 一次函数15.3 反比例函数15.4 二次函数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平面几何初步的相关概念,如直线、射线、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和多边形等。
2. 学会运用不等式及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掌握函数的基本概念,了解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像特点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不等式组的解法函数图像的理解2. 教学重点:平面几何初步概念的理解不等式的解法及应用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像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直尺、圆规、三角板等。
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直尺、圆规、三角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地图上的直线距离、物体形状的识别等,引入平面几何初步的相关概念。
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例,引出不等式的概念。
通过实际案例,如气温变化、物体运动等,引入函数的概念。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平面几何初步的相关知识。
通过讲解不等式的性质和不等式组的解法,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以函数图像为例,讲解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性质。
3. 随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教学内容的框架和关键词例题的解答过程课堂小结2. 板书要求:结构清晰,逻辑性强字迹工整,表述准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十三章:完成课后练习题1、2、3;思考题1、2。
第十四章:完成课后练习题1、2、3;思考题1、2。
第十五章:完成课后练习题1、2、3;思考题1、2。
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5.1 三角形的边5.2 三角形的角5.3 三角形的分类5.4 三角形的性质2. 第六章:全等三角形6.1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6.2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6.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2. 学会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性质及分类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熟练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2. 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三角形形状的自行车架、房屋结构等,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三角形的边、角、分类及性质(2)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及判定方法3. 例题讲解:(1)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2)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证明全等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强化记忆。
六、板书设计1. 三角形的边、角、分类及性质2.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及判定方法3. 例题及解答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边相等。
B. 两个等腰三角形,底边相等,腰相等。
C. 两个等边三角形,两边相等。
(2)已知:在△ABC中,AB=AC,∠BAC=40°,求∠ABC和∠ACB的度数。
2. 答案:(1)A. 是全等三角形B. 是全等三角形C. 不是全等三角形(2)∠ABC=∠ACB=70°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三角形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掌握程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十一章平面几何初步1.1 直线与射线1.2 角1.3 相交线与平行线1.4 多边形2. 第十二章数据的分析2.1 平均数2.2 中位数和众数2.3 方差和标准差2.4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3. 第十三章概率初步3.1 事件的确定3.2 概率的计算3.3 概率的性质与应用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了解数据的分析方法,理解概率的基本性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计算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面几何中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概率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重点:掌握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数据的分析方法,概率的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直尺、圆规、三角板等。
2. 学具:练习本、直尺、圆规、三角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平面几何、数据分析、概率等概念。
2.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1)平面几何初步:直线与射线、角、相交线与平行线、多边形等概念及性质。
2)数据的分析: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和标准差等计算方法。
3)概率初步:事件的确定、概率的计算、概率的性质与应用。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针对难点和重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第十一章:平面几何初步1.1 直线与射线1.2 角1.3 相交线与平行线1.4 多边形2. 第十二章:数据的分析2.1 平均数2.2 中位数和众数2.3 方差和标准差2.4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3. 第十三章:概率初步3.1 事件的确定3.2 概率的计算3.3 概率的性质与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平面几何初步:判断下列命题的正确性,并说明理由。
完整浙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集
完整浙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浙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具体章节内容如下:1. 第五章三角形1.1 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1.2 三角形的判定1.3 等腰三角形1.4 等边三角形2. 第六章四边形2.1 四边形的定义及性质2.2 矩形2.3 菱形2.4 正方形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及特殊三角形,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及特殊四边形的相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特殊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与应用。
2. 教学重点: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特殊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判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和四边形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
2. 知识讲解:1)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及特殊三角形2)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及特殊四边形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2. 特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3. 四边形的定义、性质4. 特殊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图形是否为三角形,若为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2)求证: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垂直平分顶角。
3)已知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求证:该四边形为菱形。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特殊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应用。
2024年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集
2024年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集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平行四边形与矩形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1.2 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1.3 梯形2.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2.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2 频数与频率2.3 数据的表示3. 第七章:一次函数3.1 一次函数的定义与性质3.2 一次函数的图像3.3 一次函数的应用4. 第八章:分式4.1 分式的定义与性质4.2 分式的化简与运算4.3 分式方程二、教学目标1. 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以及梯形的性质与应用。
2. 学会收集、整理、表示和描述数据,掌握频数与频率的概念,了解数据的处理方法。
3. 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掌握一次函数的应用。
4. 掌握分式的定义、性质与化简方法,学会解分式方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判定方法、一次函数图像的绘制、分式方程的解法。
2. 教学重点: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应用、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一次函数的应用、分式的化简与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三角板、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矩形等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3. 随堂练习:针对教学内容,布置适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集2. 知识点:按照教学内容,分章节列出重点知识点。
3. 例题:选取典型例题,展示解题过程。
4. 练习题:布置随堂练习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证明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2)已知一次函数的图像,求解析式。
(3)化简分式,并求值。
2. 答案:在作业批改后,提供详细答案和解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针对教学内容,布置一些拓展性的题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024年八年级下数学全套教案浙教版八年级下数学全套
2024年八年级下数学全套教案浙教版八年级下数学全套一、教学内容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1.1 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1.2 三角形的判定1.3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第二章:全等三角形2.1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2.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2.3 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判定方法。
2. 学会使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运用。
2.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判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
2. 学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三角板、直尺等教具,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征,引出三角形的定义。
2. 例题讲解(1)三角形的性质通过实例,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外角性质等。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结合图形,详细讲解SSS、SAS、ASA、AAS、HL五种判定方法。
3. 随堂练习(1)判断下列图形是否为三角形,若为三角形,指出其内角和。
(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判断另一个三角形是否与之全等。
4. 知识巩固通过课后习题,巩固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
2.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判定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已知三角形ABC,AB=AC,求证:角B=角C。
(2)已知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AB=DE,AC=DF,BC=EF,求证:三角形ABC≌三角形DEF。
2. 答案:(1)证明:由已知,AB=AC,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角B=角C。
(2)证明:由已知,AB=DE,AC=DF,BC=EF,根据SSS判定定理,三角形ABC≌三角形DEF。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新教材浙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数学全册教案
新教材浙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数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十一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1.1 数据的收集11.2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2. 第十二章:概率初步12.1 随机事件12.2 概率的计算12.3 概率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方法,能运用图表、统计图等形式表示数据。
理解随机事件的含义,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增强数据分析和概率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数据整理与表示的方法选择与应用。
概率的计算及应用。
2. 教学重点:数据收集、整理与表示的能力培养。
随机事件的含义及其概率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与数据收集、整理相关的事例,引出本章学习内容。
2.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典型例题,讲解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示的方法。
结合随机事件,讲解概率的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合作交流(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互相学习。
六、板书设计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收集:调查、问卷、观察等。
数据整理与表示:图表、统计图、频率分布等。
2. 概率初步:随机事件:定义、分类。
概率的计算:概率公式、树状图、列表法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完成课后练习题1、2、3。
结合实际生活,设计一个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调查。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据与概率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实践活动,提高数学素养。
2024年完整浙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精彩教案全集
2024年完整浙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精彩教案全集教案一:《平行四边形》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基本性质和判定定理。
2.培养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难点:运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2)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
2.探索新知(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引导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推导出判定定理。
3.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2)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讲解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案二:《特殊角的锐角三角函数》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特殊角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特殊角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难点: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2)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特殊角。
2.探索新知(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特殊角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性质。
(2)引导学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2)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发现特殊角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讲解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案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
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一次函数、三角形、不等式、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旋转与中心对称、平移与旋转等基本概念和性质。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一次函数的应用、三角形的不等式证明、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旋转与中心对称的性质。
2. 教学重点: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三角形的稳定性、不等式的解法、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旋转与中心对称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
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直尺、圆规、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通过介绍一次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出一次函数的学习。
2. 新课:讲解教材内容,结合例题,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性质。
3. 课堂讲解:(1)一次函数:讲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图像与性质,结合例题讲解求解方法。
(2)三角形: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讲解不等式证明的方法。
(3)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讲解不等式的解法,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4)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介绍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方法,进行实例操作。
(5)旋转与中心对称:讲解旋转与中心对称的性质,展示实际应用。
(6)平移与旋转:讲解平移与旋转的变换规律,结合图形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置相应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2. 内容:以章节为单位,列出每个知识点的关键性质、定理和公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求解一次函数的图像,并分析其性质。
(2)三角形的稳定性:证明三角形的不等式。
(3)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求解不等式组,并解释其意义。
(4)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收集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
(5)旋转与中心对称:画出旋转与中心对称的图形,并解释其性质。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集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1. 第1章:实数1.1 实数的概念与性质1.2 平方根与立方根1.3 实数的运算2. 第2章:一元二次方程2.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与解法2.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与公式法2.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法与图像法3. 第3章:数据分析3.1 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3.2 方差与标准差3.3 数据的分布二、教学目标1. 理解实数的概念与性质,掌握实数的运算方法。
2. 学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 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对数据进行合理的描述与推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实数的运算、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数据分析方法。
2. 教学重点:实数的性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数据分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数部分(1)引入:通过实际情景,让学生理解实数的概念。
(2)例题讲解:讲解实数的性质与运算方法。
(3)随堂练习:让学生练习实数的运算。
2. 一元二次方程部分(1)引入: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
(2)例题讲解: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随堂练习:让学生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
3. 数据分析部分(1)引入:通过实际数据,让学生了解数据分析的重要性。
(2)例题讲解:讲解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3)随堂练习:让学生对数据进行描述与推断。
六、板书设计1. 实数的概念与性质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3. 数据分析方法七、作业设计1. 实数运算题:(1)计算题:(3)²、√9、2√3+3√2(2)简答题:比较实数的大小:2、0、3/22. 一元二次方程题:(1)求解方程:x²5x+6=0(2)实际问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2,面积为20,求长和宽。
3. 数据分析题:(1)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2)根据方差、标准差分析数据分布情况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讲解清楚,学生是否掌握。
八年级下数学全套教案浙教版八年级下数学全套
八年级下数学全套教案浙教版八年级下数学全套一、教学内容1.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6.1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6.2 方差、标准差6.3 用样本估计总体2. 第七章:平面几何7.1 对称图形7.2 旋转7.3 平移3. 第八章:一元二次方程8.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与求解8.2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8.3 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数据的分析方法,能正确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并会用样本估计总体。
2. 掌握对称图形、旋转和平移的基本性质,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 学会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掌握因式分解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数据的分析、旋转与平移的性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
2. 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计算与应用,对称图形的识别与性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几何模型。
2. 学具:练习本、直尺、圆规、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数据的分析、平面几何、一元二次方程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多媒体课件、几何模型等辅助教学。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针对性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数据的分析:列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计算公式,给出典型例题。
2. 平面几何:展示对称图形、旋转和平移的性质,给出相关例题。
3. 一元二次方程:列出因式分解法、公式法的步骤,给出典型例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3)解方程:x^2 5x + 6 = 0。
2. 答案:(1)平均数:6,中位数:6,众数:无,方差:5.6,标准差:2.36。
(2)略。
(3)x1 = 3,x2 = 2。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精品教案全集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精品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第六章:数据的分析6.1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6.2 方差、标准差第七章:平面几何图形7.1 四边形7.2 面积的计算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数据的分析方法,能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和标准差。
2. 掌握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以及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
教学重点: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几何模型。
学具:练习本,直尺,圆规,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以班级学生身高数据为例,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例题讲解:讲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具体例子演示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通过例题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结合实际图形,讲解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以及面积的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随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知识拓展介绍数据分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统计学、经济学等。
拓展四边形的性质,探讨特殊四边形(如矩形、菱形)的性质。
对学生的随堂练习进行点评,解答疑问。
六、板书设计数据分析部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平面几何图形部分:四边形的性质、判定面积的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给定数据集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和标准差。
根据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判断给定图形的类型,并计算其面积。
2. 答案: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结果。
四边形类型的判定及面积计算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反思: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加强学生对难点知识的理解。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其他数据分析方法,如线性回归、概率等,以及平面几何图形的更多性质和应用。
2024年八年级下数学全套精彩教案浙教版八年级下数学全套
2024年八年级下数学全套精彩教案浙教版八年级下数学全套一、教学内容1. 第1章平行四边形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1.2 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1.3 中心对称2. 第2章一元二次方程2.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与求解2.2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2.3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3. 第3章一次函数3.1 一次函数的定义与图像3.2 一次函数的性质3.3 一次函数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
2. 学会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
3. 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与性质,能够绘制一次函数图像,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与根的判别式,一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2.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一次函数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直尺、圆规、三角板。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
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与性质,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判定平行四边形。
1.2 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引导学生发现矩形、菱形、正方形的特点,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掌握它们的判定方法。
1.3 中心对称:讲解中心对称的概念,让学生学会识别中心对称图形。
2.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4. 2.12.3 一元二次方程:从定义、求解、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四个方面进行讲解,配合例题与练习,使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
5. 3.13.3 一次函数:通过定义、图像、性质、应用四个方面展开教学,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完整)浙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集
法来判断?(2)如果你认为轮船会进入台风影响区,那么从接到警报开始,经多少时间就进入台风影响区?(3)如果把航速改为10 Km/h,结果怎样?提示:(1)若以接到台风警报开始,经t时轮船到达C1,台风中心到达B1,那么船是否受到台风影响与什么有关系?(2)当B1C1符合什么条件时,船会受到台风的影响?(3)你能用关于t的代数式表示B1C1两点之间的距离吗?(4)你能用一元二次方程表示船开始受台风影响的条件吗?(学生4人一组进行充分讨论并利用多媒体动画制作,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五)课堂小结:提问: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六)布置作业:作业本2.3(2)课本P40:作业题1 ,2必做。
4,5,6选做教后反思录课题3.3频数分布折线图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频数分布折线图的概念;2、会读频数分布折线图;3、会画频数分布折线图。
教学设想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频数分布折线图。
难点:画频数分布折线图的过程比较复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程序与策略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投影)如图统计图表求某时段经过某高速公路测速点的汽车的速度。
某日7:00—9:00经过某高速公路测速点的汽车速度的频数分布折线图师师:观察右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只要与题目有点联系,教师便给予鼓励。
)师:此图比频数分布直方图更能直观地反映频数分布的情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频数分布的另一种形式的统计图——引出课题:3.3频数分布折线图二、解决疑问、探索新知1、探索频数分布折线图的画法。
象这样的频数分布折线图到底是怎样绘制出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下面我们就以上节课的例题(20名学生每分脉搏跳动次数的频数分布直方图)为例。
如图,顺次连结图中每个长方形上面一条边的中点,并且依次分别连结虚高的附加组62.5—67.5和92.5—97.5的组中值65和95所在的点,就得到所求的频数分布折线图。
2、概括画频数分布折线图的主要步骤①计算极差,确定组距、组数,并将数据分组;②列出频数分布表,并确定组中值;③根据组中值所在的组的频数在坐标系中描点,依次用线段把它们连成折线。
2024年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2024年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第五章:平面几何(5.15.3节,包含三角形、四边形、圆的基本性质与计算)第六章:二次方程(6.16.3节,包含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应用及根的判别式)第七章:相似与证明(7.17.3节,涉及相似图形的性质、相似比的运用及证明方法)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面几何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熟练解一元二次方程,理解根的判别式,并能应用于实际情境。
3. 使学生理解相似图形的概念,掌握相似比的运用及证明相似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平面几何中的证明过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相似证明。
教学重点:三角形、四边形、圆的性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相似图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几何模型、圆规、直尺、三角板、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呈现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引出平面几何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新课呈现:6.16.3节:通过例题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强调根的判别式的应用。
7.17.3节:展示相似图形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习相似比的概念及证明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知识巩固: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深化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将包括:章节、小节及关键概念。
例题解答步骤、重要公式及性质。
练习题及答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5.1节:已知三角形两边及一角,求第三边和其余两角。
6.2节: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判断根的情况。
7.3节: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
2. 答案:作业答案将提供详细的步骤和解释,帮助学生自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反思:教师针对课堂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探索平面几何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补充阅读和网上资源,加深对相似概念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二次根式目标: 1.理解二次根式的含义,掌握二次根式中根号内字母取值氛围的求法。
2.能运用二次根式的概念解决有关问题。
3.体会数学知识的不断拓广是为了工作、生活的需要,提高学好数学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二次根式的概念。
教学难点:例1的第(2)(3)题学生不容易理解。
教学过程:(1)4的平方根是 ; (2)0的平方根是 ; (3)-16的平方根是 ; (4)9的算术平方根是 ; (5)面积为5的正方形的边长是 . 答案:(1)2±;(2)0;(3)没有;(4)3; (5)5. 师:(5)面积为5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呢? 生1:2.5。
生2:2.5的平方等于6.25,生1把25.2算成5.25.2⨯了。
师:生2分析得非常不错,那么哪个正数的平方等于5呢? 生(部分):找不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1.1二次根式,象“5”一样找不到一个数的平方为5时,我们就用符号“”来表示。
“5”的算术平方根用“5”表示。
设计目的:让学生通过填空,回忆起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5)的主要设计意图是为符号“”的引入埋下伏笔(当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无法用学过的数表示时,必须引进新的知识)。
平方根的概念: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平方根。
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数的正平方根和零的平方根,统称算术平根。
用)0(≥a a 表示。
合作学习:根据下图所示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条件,完成以下填空: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是: ; 正方形的边长是: ; 即课本P 4 的填空:s 2。
师:你认为所得的各代数式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各代数式的共同特点:(b – 3)cm²)(2cm s1.表示的是算术平方根; 2.根号内含有字母的代数式。
象42+a ,3-b ,s 2这样表示的算术平方根,且根号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根式。
如32,5。
例1 求下列二次根式中字母a 的取值范围: (1)1+a ; (2)a211-; (3)2)3(-a .解:(1)由a+1≥0 得,a ≥-1 ∴字母a 的取值范围是大于或等于-1的实数. (2)由a 211->0,得 1-2a >0。
即a<21, ∴字母a 的取值范围是小于21的实数. (3)因为无论a 取何值,都有(a-3)2≥0, ∴a 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师:求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的基本依据是什么?生:①被开方数不小于零;②分母中有字母时,要保证分母不为零。
例2 当4-=x 时,求二次根式x 21-的值。
解答:将4-=x 代入二次根式,得: 39)4(2121==-⨯-=-x . 谈谈收获:1.二次根式的概念:表示算术平方根的代数式。
2. 如何求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注意:(1)二次根式的双重非负性:0≥a ,0≥a 。
(2) 分母不能为0。
3. 求二次根式的值。
作业布置:1.2 二次根式的性质(1)【教学目标】1.经历二次根式的性质:()a a =2(a≥0), aa =2= ⎩⎨⎧-≥)0()0(πa a a a 的发现过程,体验归纳,猜想的思想方法 2.了解二次根式的上述两个性质.3.会运用上述两个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节的重点是二次根式性质:()a a =2(a≥0),a a =2= ⎩⎨⎧-≥)0()0(πa a a a难点:aa =2= ⎩⎨⎧-≥)0()0(πa a a a【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提问:2的平方根是什么?什么数的平方是2?(2±)得到:(2)2=2 (-2)2=2提问:(2)7=? (?)21?()2122=-= 选三个中下游的学生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二、 新课讲授1.由上面的提问得到什么样的结论?()a a =22、那么对于上面的性质,a 能小于0吗?(不能,a 必须大于等于0)()a a =2(a≥0)3、提问:?22= ?2=?)5(2=-=-5??0?02==请几个中游的学生回答。
( 2,2 ;5,5 ;0,0 ) 4、议一议:2a与a有什么关系?当a≥0时,2a=?当a <0时,2a=?经学生讨论后,指定一名学生(程度中下)回答,再指定一名学生(程度较好)点评。
教师总结:2a ==a ⎩⎨⎧-≥)0()0(πa a a a5、提问:π-=-?)7(2=??)(=-23π 三、讲解例题例1、计算 (1)22)15()10(--(2)[]222)2(22+•--按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解题过程交替进行的方式教学,问题设计: 1) 应用哪一个性质?具体怎么算? 2) 计算顺序应该怎样?第一题选择中下游学生回答,第二题选择中上游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计算时应看清符合哪一个性质?a 是大于0还是小于0? 例2 计算3254)3253(2-+- 对于此题,学生可能会先算括号里的,讲解时可以把两种方法作比较,以体现二次根式的性质。
3253)3253(2+-=-的优点。
在这里应强调判断2a 中a 的符号。
练习:22)174()2174(-+-由学生独立完成解题过程,指定一名中等水平的学生板演。
老师点评板演结果。
完成课本“课内练习” 四、小结师生共同完成: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困惑? 五、布置作业 课本作业本1.2 二次根式的性质(2)【教学目标】1.探索二次根式的性质的由来,体验归纳、类推的思想方法. 2.会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化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二次根式的积和商的性质.难点:例3中(4)及探究活动涉及的较复杂的化简过程与技巧.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动手做一做:填空(可用计算器计算):49⨯_49_45⨯=_45_;916_916=_;32=_32=_. 比较每一组左右两边的等式,结果相等吗?多试几组类似的计算,想一想能否推广到一般形式?如果能,请用字母表示你发现的规律。
二、 新课讲解一般地,二次根式的积与商的性质:ab a b (a≥0,b≥0); 商的性质:a b a b( a≥0,b>0)性质深化:练习: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成立?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并改正:(1(2)(a 为任意实数)解:(1(2)不成立。
因为a 作为分母不能为零,所以a 不能为任意实数,即a 的取值 范围是不等于零的任何实数。
3、讲解例题:化简:(1(2(3 (4(5)解:(1(2;(33;(417(52.注:①一般地,二次根式化简的结果中分母中不含根号,而且根号内的数就是一个自然数,且自然数的因数中,不含有除1以外的自然数的平方数。
②被开方数为带分数时,还要先化为假分数再利用性质化简 先化简,再求出下面算式的近似值(精确到0.01)≈1.01;=210-≈0.02总结:化简的结果要求:①根号内不再含有可以开方的因式;②根号内不再含有分母练习:先化简,再求出下面算式的近似值: ⑴ (结果保留4个有效数字);0.01). 三、 小结:师生共同完成: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或困惑? 四、 布置作业见作业本1.3 二次根式的运算(1)【教学目标】1.了解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是由二次根式的性质得到的. 2.会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难点:例1第(3)题和例2的计算过程中涉及多种运算和运算法则, 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1、二次根式有哪些性质。
()),(),(),(0,00,0||022≥≥=⋅≥≥⋅==≥=b a ab b a b a b a ab a a a a a2、怎样化简二次根式。
化简下列二次根式:12,313,311,48 3、怎样计算?是否有简便方法?109.0⨯,303.04、引导、启发把二次根式的乘除性质公式左右交换一下。
概括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法则。
)0,0();0,0(>≥=≥≥=⨯b a bab a b a ab b a 39109.0109.0==⨯=⨯1.001.0303.0303.0===例 1 计算62)1(⨯1027321)2(⨯ 97103.1102.5)3(⨯⨯(2)中被开方数是带分数要先化成假分,运算结果。
或不能写成25.12211223 解:(3)51102104103.1102.5297===⨯⨯=原式 5、乘除运算的一般步骤。
(1)运用法则,化归为根号内的实数运算; (2)完成根号内相乘、相除(约分)等运算; 6、屏幕显示例2,帮助学生审题。
(1)AD 作⊥BC ,则2222121=⨯===BC CD BD (2)由勾股定理算出AD628)2()22(2222=-=-=-=CD AC AD(3)路标的面积32126222121==⨯⨯=⨯⨯=AD BC S (平方单位) 说明计算结果能化简的,则应化简。
没有精确度要求,结果用化简的二次根式表示。
7、问:这一节课学习了什么 ① 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法则。
)0,0();0,0(>≥=≥≥=⨯b a bab a b a ab b a② 被开方数是带分数要先化成假分。
③ 规范书写。
如。
或不能写成25.12211223 ④ 二次根式的简单应用——三角形面积算法。
1.3 二次根式的运算(2)【教学目标】1.会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四则混合运算.2.通过整式运算的某些法则在二次根式四则运算中的应用,体验迁移、化归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次根式的四则混合运算. 难点:例3的计算思路的形成比较困难是本节的难点.【教学过程】 一、 课题引入a a a 32312--计算并回答问题:你是应用什么知识解决上面的计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解题过程aa a a a =--=--)32312(3231222)32312(23223122=--=--上题中的a 若用2替代,即: 你认为运算是否正确?(答案是肯定的)〖教师归纳〗我们发现整式中的合并同类项法则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也适用.猜想: 那么整式中的其它运算法则或运算律或运算次序是否也适用于二次根式的运算呢?(教师作肯定回答后) 导出课题: 二次根式的四则运算.二、 进行新课1. 复习回忆: 整式中的有关法则、运算律、运算次序.(通过复习对例3的计算思路的形成有所帮助,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例3的教学难度) 2. 举例分析:先化简,再求出近似值(精确到0.01)3113112--启发提问: ⑴ 这是一题二次根式的什么运算?能否适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进行合并?(学生会做出否定回答)⑵ 上面的二次根式是否还可以化简?请同学们试一下.然后再回答提问⑴ 归 纳: ⑴ 二次根式加减之前,应先化简二次根式;再把所含二次根式完全相同的合并成一项.⑵ 在二次根式加减(或其它运算)时,把根号前的乘数看作它的系数.如中62的2就看作6的系数牛刀小试: 先化简,再求出近似值(精确到0.01)).12232461(32--例2. 计算:⑴ 226327⨯-⑵ 6)3383(•-⑶ 3)2748(÷-例3.计算:⑴)2233)(3322(+-.⑵ )223)(22(+-.提 问 : ⑴ 这两题的计算与整式中的什么运算相近?⑵ 第⑴题又有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解题过程)课堂小结⒈ 整式中的各运算法则、运算律各运算次序在二次根式运算中也能适用. ⒉ 二次根的加减运算时,应先化简二次根式;然后合并二次根式完全相同的.⒊ 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相乘,可以把它看作多项式相乘,运用多项式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 ⒋ 适当运用运算律简便计算. 三、 布置作业1.3 二次根式的运算(3)【教学目标】1.会应用二次根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坡比的意义.2.进一步体验二次根式及其运算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次根式及其运算的实际应用.难点:课本上的例7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和综合运用,思路比较复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言二次根式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如图,我们规定斜坡的铅直高h 与水平长度l 的比叫做坡比(或坡度),即:坡比 i=hl已知斜坡的坡比为3:4,且其高CE=2dm,宽AB=1dm.一只蚂蚁从A 点爬到C 点,最短路程多少? 说明:设计本题有以下目的: ⑴介绍预备知识“坡比”; ⑵激发学生的兴趣;⑶会用二次根式表示未知量.在Rt△BCE 中,BC 的长宜直接表示为:BC=BE 2+CE 2;⑷建议用投影机播放此题目和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答过程宜板书而弃PowerPoint.以下例题同. 二、应用举例〖例1〗(课本15页例6)如图,扶梯AB 的坡比为1:0.8,滑梯CD 的坡比为1:1.6,AE=32,BC=12CD,一男孩从扶梯走到滑梯的顶部,然后从滑梯滑下,他经过了多少路程(结果要求先化简,再取近似值,精确到0.01米)? 分析:㈠从已知看!已知什么?扶梯AB 的坡比为1:0.8,且AE=32能得什么?可求得BE 和AB㈢已知滑梯CD 的坡比为1:1.6有何用?说明:以上的分析过程显示了求解问题的格式化的程序,学生必须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 〖练习一〗(课本18页A 组3)〖例2〗(课本16页例7)如图㈠是一张等腰直角三角形彩色纸,AC=BC=40 cm.将斜边上的高CD 四等分,然后截出3张宽度相等的长方形纸条. ⑴分别求出3张长方形纸条的长度;⑵若用这些纸条为一幅正方形美术作品镶边(纸条不重叠),如图㈡,正方形美术作品的面积最大不能超过多少cm 2?分析:⑴①如图㈠,从已知能得什么?在Rt△ABC 中,CD⊥,AC=BC=40,易求得AB 和CD 长(让学生求),则CE 3 =E 3F 3 =F 3G 3 =G 3D = 14CD,纸条的宽度可求. ②怎样求纸条的长度?纸条的总长度=E 1E 2+F 1F 2+G 1G 2 ,如怎样求E 1E 2(让学生想一想)? E 1E 2 =2CE 3.,F 1F 2和G 1G 2 呢? 同理,F 1F 2=2CF 3 ,G 1G 2=2CG 3 .⑵如图㈡,由⑴得纸条的总长度为602,它被四等分,每条长AC=152,它们所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AB 多少? AB=AC –BC=10 2 .2.1一元二次方程 课 时 教 学 目 标1、 经历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发生过程.2、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3、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辨认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教 学 设 想 本节教学重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包括它的一般形式.难点代数式的变形和等式变形两个方面,计算容易产生差错,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 学 程 序 与 策 略图㈡CAB ㈡从所求看!求什么? 求AB+BC+CD缺什么? BC=12CD .怎样求CD? 图㈠E 1 E 2 E 3F 1 F 2F 3G 1G 2G 3一、合作学习,探究新知1、列出下列问题中关于未知数x 的方程:(1)把面积为4平方米的一张纸分割成如图所示的正方形和长方形两个部分,求正方形的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