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尿的生成和排出
![尿的生成和排出](https://img.taocdn.com/s3/m/2fa01819e009581b6ad9ebde.png)
2、两套毛细血管网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特点:血压高,利于滤过。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特点:血压低,利于重吸收。
(二)肾血流量的调节方式
1、自身调节: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 (80mmHg—180mmHg)变动时,肾血流 量仍然保持相对恒定。
(二)肾血流量的调节方式
①肌源学说:当A压↑→A管壁平滑肌紧 张性↑而收缩→血流阻力↑→肾血流量 保持稳定。 意义:在安静情况下维持肾血流量的相 对稳定和正常的泌尿功能。
(二)Cl-的重吸收
方式:除髓袢升支粗段 为主动重吸收外,绝大 部分为被动重吸收。
(一)Na+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后半段 少部分被动过程
∵Cl-顺浓度差经紧
密连接处重吸收→ 管两侧电位差→Na+
正
顺电位差经紧密连
Na+
负
接处重吸收。
髓袢中Na+的物质转运
●髓袢降支细段: 对Na+不通透。
●髓袢升支细段: 对Na+高度通透:顺浓度差被动重吸收。
●髓袢升支粗段: 主动转运。
髓袢升支粗段 Na+的转运:
②管-球反馈: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 率↑→致密斑感受到远曲小管液 [Na+][Cl-]↑→致密斑将此信息反馈至 肾小球→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恢复。
2、神经-体液调节:
①神经因素 应急反应时交感N兴奋→NE释放↑→肾血管 收缩→ 肾血流量↓。 ②体液因素 应急反应时NE、Ad、 AⅡ 、VP 、 ET等体液 物质分泌↑→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
2、 尿的化学成份
水分:95%~97% 固体物:3%~ 5% 无机物:氯化钠、硫酸盐、磷酸盐,钾盐、铵盐等 有机物:尿素、肌酐、马尿酸、尿胆素
生理学课件: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课件:尿的生成和排出](https://img.taocdn.com/s3/m/e6db27f5de80d4d8d05a4f87.png)
2、囊內壓
● 正常時比較穩定 ● 結石、腫瘤壓迫等 囊內壓
3、血漿膠體滲透壓
●正常時變動不大; ●營養不良、實驗中快速注射NS 血漿膠 壓
3.腎血漿流量
●主要影響濾過平衡點的位置。
●腎血漿流量 血漿膠壓上升速度慢
濾過平衡靠出球端 反之,GFR
有效濾過長度 GFR
●嚴重缺氧等 交感神經(+)
腎血漿流量 GFR 尿量
3.HCO3-的重吸收
● 近 端 小 管 重 吸 收
80%-85%
4.K+的重吸收
● 小管液中65-70% K+在近端小管,25%30%在髓袢重吸收;終末尿中的K+主要是 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
5.葡萄糖的重吸收
●100%葡萄糖被重吸收,部位僅限於近 端小管,尤其是其前半段; ●是一種繼發性主動轉運; ●近端小管對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
二、 排尿反射
● 排尿活動是一種反射過程; ● 感受器為膀胱內壁壓力感受器; ● 初級中樞是骶髓; ● 高位中樞包括腦幹和大腦皮層; ● 排尿反射是一種正回饋過程。 ● 尿頻(尿路刺激) 夜間遺尿(大腦皮層未完善)
➢ 腎血流量減少,GFR降低 ➢ 刺激球旁細胞釋放腎素增多 ➢ 增加腎小管重吸收NaCl和水
二、抗利尿激素
● 由下丘腦視上核和室旁核中的內分泌神經元釋放 ●作用:
➢ 提高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通透性
●作用機制
(二)抗利尿激素分泌、釋放的調節
1. 血漿晶體滲透壓
❖滲透壓感受器 下丘腦第三腦室前腹側部
(二) 腎血流量及其調節
1. 自身調節
在沒有外來神經支配的情況下,腎血流量 在動脈血壓一定的變動範圍內能保持恒定 的現象。
生理学 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 尿的生成和排出](https://img.taocdn.com/s3/m/353e4009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06.png)
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生理学:尿的生成与排出一、引言在人体生理学中,尿的生成和排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
尿的生成涉及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和排泄作用,以及膀胱逼尿肌的收缩。
而尿的排出则涉及到尿道括约肌的协调作用。
本文将详细阐述尿的生成和排出的生理学原理及其在人体生理中的重要性。
二、尿的生成尿的生成主要发生在肾脏中。
肾脏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将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形成尿液,再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排泄作用,最终形成尿液。
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球是肾脏中的一个重要结构,它的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形成原尿。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由于压力差的作用,血液中的部分成分会被过滤出来,形成原尿。
这个过程主要依赖于肾小球的半透膜性质。
2、肾小管的重吸收和排泄作用原尿经过肾小管时,会发生重吸收和排泄作用。
肾小管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将原尿中的葡萄糖、氨基酸、电解质等物质重新吸收进入血液,而将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肌酐等排入尿液。
在这个过程中,肾小管还能根据身体需要,调节水分的排泄量。
三、尿的排出尿液在膀胱中积聚,当达到一定量时,会刺激膀胱壁上的压力感受器,引发排尿反射。
排尿反射通过神经系统调节尿道括约肌的舒缩,将尿液排出体外。
1、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膀胱逼尿肌是排尿反射中的主要肌肉。
当膀胱内尿液达到一定量时,膀胱逼尿肌的收缩会带动膀胱壁的排尿感受器兴奋,进而引发排尿反射。
2、尿道括约肌的协调作用尿道括约肌的主要功能是控制尿液的排出。
在排尿反射过程中,尿道括约肌舒张,允许尿液排出体外。
随后,尿道括约肌逐渐收缩,防止尿液回流。
这个过程需要协调膀胱逼尿肌的收缩,确保尿液顺畅排出。
四、总结尿的生成和排出是人体生理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
肾脏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形成原尿,再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排泄作用形成尿液。
尿液在膀胱中积聚,当达到一定量时,通过排尿反射将尿液排出体外。
这个过程需要肾小管、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等结构的协同作用。
生理学ppt: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ppt:尿的生成和排出](https://img.taocdn.com/s3/m/5f524540cf84b9d528ea7a53.png)
尿生成的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生成原尿
肾小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的分泌和排泄
生成终尿
H2O
通过渗透被动转运
近端小管: 65% 等渗重吸收 跨细胞途径: AQP1( aquaporina ,水孔蛋白 ) 细胞旁途径 髓袢(降支细段):20% 跨细胞途径: AQP1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 12% 跨细胞途径: AQP2
存在于集合管管腔膜 由抗利尿激素( antidiuretic hormone , ADH )调节
ClHCO3-
K+ Cl
近端小管重吸收Na+的特点
① 等比等渗重吸收 65~70% 与机体是否需要Na+无关 ② 2/3 跨细胞 1/3 细胞旁路 主动形式 被动形式
③ 伴随H+的分泌以及营养物质重吸收
2、髓袢升支粗段NaCl和水的重 吸收机制
降支细段:对NaCl的通 透性低,对水通透性高 ——小管液NaCl浓度 高 升支细段:对NaCl的通 透性高,对水通透性低 ——小管液NaCl浓度 低 升支粗段:同向转运体 Na+: 2Cl: K+
第一节
肾的功能结构和肾血流量
一、肾的功能解剖
(一)肾单位和集合管 (二)球旁器 (三)滤过膜
一、肾的功能解剖
(一)肾单位和集合管
肾小体 肾单位 肾小管
肾小球 肾小囊 近端小管 近曲小管 近曲小管直段 髓袢细段 髓袢降支细段 髓袢升支细段 髓袢升支粗段 远端小管 远曲小管
第七章尿的生成与排出
![第七章尿的生成与排出](https://img.taocdn.com/s3/m/38e98564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c9.png)
物尿液一般呈碱性;肉食动物尿液一般呈酸性。
第二节 尿的生成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循环血液流经毛细血 管时,除蛋白质外的 血浆成分,经滤过膜 进入肾小囊的囊腔中 形成滤过液(原尿) 的过程。
(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持相对恒定。
肾脏血流量自身调节机制一般用肌源学说和管-球
反馈来解释。
肾脏自身调节
(二)原尿中溶质的浓度
渗透性利尿:如果小管液中的溶质浓度增高,并超
过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限度时,小管液渗透压 升高,使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的现象。
临床:甘露醇利尿消水肿
(三)球-管平衡
1.概念:无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多或减少, 近曲小管对水 和Na+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 ~ 70%。
抗利尿激素(ADH)↑ 远曲小管、集合管 对水的通透性↑ ,重吸收↑
尿量↓
(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第五节 排 尿
一、输尿管和膀胱的结构与功能
二、 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尿的生成是连续的,尿的排放是间断的 。
神经支配丰富
三、排尿反射
第六节 家禽泌尿特点(了解)
1.家禽尿的理化特性和组成 2.尿的生成 (了解禽类肾脏功能结构)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例。 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是衡量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 指标。
(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改变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2)血浆胶体渗透压 (3)囊内压 (4)肾血流量 2、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能的改变 (滤过面积和滤过膜通透性)
初一生物《尿形成和排出》课件
![初一生物《尿形成和排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c62026e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68.png)
初一生物《尿形成和排出》课件1. 尿的重要性和功能尿是人体新陈代谢废物和过多水分的主要排泄物,对维持体内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尿的主要功能包括:•排除代谢废物:尿液中含有尿素、尿酸等代谢产物,排泄这些废物有助于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和新陈代谢平衡。
•清除过剩水分:通过尿液排出体内过剩的水分,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调节体内离子平衡:尿液中含有各种离子,如钠、钾、氯等,通过调节尿液中离子的浓度,帮助维持体内离子平衡。
2. 尿的形成过程尿的形成主要发生在肾脏中,经过以下几个步骤:2.1. 滤过在肾小球中,由于毛细血管内血压的作用,使得水分和溶解在其中的多种溶质通过肾小球的滤过膜,进入肾小球囊内形成初尿。
2.2. 重吸收初尿通过肾小管系统,经过肾小管壁的重吸收作用,使得一部分有用的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被重新吸收到血液中,以保证体内重要物质的保留。
2.3. 分泌同时,肾小管壁也对一些废物和过剩物质进行分泌作用,将它们排泄到尿液中。
例如,肾小管能分泌尿酸、某些药物等。
2.4. 浓缩和稀释通过肾小管的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将初尿进行浓缩和稀释,以调节尿液的浓度和体液的稳定。
3. 尿的排出过程在尿形成完成后,尿液通过以下路径排出体外:1.肾盂:尿液从肾小管汇聚到肾盂,形成肾盂尿。
2.尿输送管:肾盂尿经过输尿管流入膀胱。
3.膀胱:膀胱是容纳尿液的器官,尿液在膀胱中暂时储存。
4.尿道:尿液从膀胱经过尿道排出体外。
4. 尿的调节尿的排出需要受到神经和内分泌的调节。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调节作用:•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主要有抗利尿素葡萄糖素(ADH)和醛固酮,它们能够增加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血液渗透压和容量感受器:当血液渗透压过高或血容量不足时,感受器将产生相应的信号,促使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分重吸收,减少尿量。
•神经调节:神经系统对尿液的排出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如刺激膀胱收缩排尿。
5. 相关疾病与健康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中,如果出现功能异常或疾病,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尿道感染:尿道感染是指细菌感染引起的尿道炎症,其主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等。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https://img.taocdn.com/s3/m/b4c47e9e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a8.png)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尿的形成: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尿的排泄:肾脏形成的尿,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由输尿管流入膀胱。
膀胱位于盆腔内,有暂时储尿的功能。
它有一个出口,与尿道相通,出口处周围有环形的尿道括约肌。
平时尿道括约肌收缩,出口呈关闭状态;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就要排尿。
这时候,尿道括约肌舒张,出口开放,尿就从膀胱里流出,经过尿道排出体外。
肾小球的过滤器促进作用:肾小球的结构类似过滤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
比较原尿和血浆的化学成分,可以证明原尿中除了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其他成分几乎都与血浆相同。
肾小管的重吸收促进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
综上所述,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一些成分被过滤到肾小囊腔而成为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球管时。
其中一成分由肾小管重新吸收,最终形成了尿液。
特别告诫:①尿的生成是连续的,尿的排出是间歇的,而且膀胱的储尿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因此一旦有了尿意,就应该及时排尿。
如果膀胱积尿太多,会使膀胱过度膨胀而影响其功能。
②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一昼夜产生的原尿约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液量仅为1――1.5升这主要是由于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对人体有用的一些物质如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等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
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的比较:主要成分血浆中(克/100毫升)原尿中(克/100毫升)尿液中(克/100毫升)水909896蛋白质8.000.030.00葡萄糖0.100.100.00无机盐0.720.721.10尿素0.030.031.80排尿的意义:人体内产生的废物必须及时排泄,否则可以影响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甚至损害生命。
尿的生成和排出-医学生理学课件1-08PPT课件
![尿的生成和排出-医学生理学课件1-08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52fbe95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bf.png)
详细描述
肾病综合征的典型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水肿。这些症状通常 由肾小球基底膜受损引起,导致蛋白质大量流失。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多样,包括原发性 肾小球病变、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治疗需要根据具体病因制定,主要目标是减少
尿道的功能
输送尿液
尿道是连接膀胱和尿道的管道, 其主要功能是输送尿液。当膀胱 收缩时,尿液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
控制排尿
尿道括约肌在排尿过程中起到关 键作用,它可以控制尿液的排放 ,防止尿液漏出。
排尿反射
定义
排尿反射是一种非条件反射,是指当膀胱内尿液达到一定量时,刺激膀胱壁上的感受器,引起的一系列神经反射 反应。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酐等。
无机盐
尿中含有少量无机盐, 如氯化钠、硫酸盐等。
气体
尿中还可能含有少量气 体,如二氧化碳、氨气
等。
尿的形成
血液流经肾小球
01
血液通过肾小球滤过作用,将血浆中的水分和溶质滤入肾小囊
中形成原尿。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02
原尿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大部分水和电解质被
重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部分形成最终的尿液。
用或不良反应。
02
尿的排出
膀胱的贮尿与排尿
贮尿
膀胱是一个囊状器官,主要功能是贮存尿液。当尿液在肾脏生成后,通过输尿 管流入膀胱。随着时间的推移,膀胱内的尿液量逐渐增加,膀胱壁会随之扩张。
排尿
当膀胱内的尿液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大脑会发出排尿的指令。此时,膀胱肌肉 收缩,将尿液从膀胱中挤出,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肾小球滤过膜由内皮细胞、基底膜和足细胞裂孔膜三层结构组成,具有分子屏障和 电荷屏障作用,这些屏障作用受损可导致尿中出现蛋白。
生理学课件: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课件:尿的生成和排出](https://img.taocdn.com/s3/m/dc5002caa26925c52dc5bfa2.png)
一、肾脏的功能
● 尿的生成与排出由肾脏完成
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 收及分泌三过程。
肾脏通过泌尿过程实现排泄功能
● 排泄:是指机体通过某些器官把体内 的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无机物和进入机 体的异物等排出的生理过程。
● 肾脏的排泄作用有: ➢ 排出机体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
2、囊内压
● 正常时比较稳定 ● 结石、肿瘤压迫等 囊内压
3、血浆胶体渗透压
●正常时变动不大; ●营养不良、实验中快速注射NS 血浆胶 压
3.肾血浆流量
●主要影响滤过平衡点的位置。
●肾血浆流量 血浆胶压上升速度慢
滤过平衡靠出球端 反之,GFR
有效滤过长度 GFR
●严重缺氧等 交感神经(+)
肾血浆流量 GFR 尿量
2. 神经体液调节
● 神经调节 肾交感神经
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
● 体液因素 * Ad、NE、AVP/ADH、血管紧O、PG 舒张肾血管 肾血流量
第二节 尿生成过程
三个环节:
❖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血浆胶压+肾小囊内压
微穿刺法测的大鼠肾小球有关压力值 (mmHg)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压 肾小囊内压 有效滤过压
入球端 45
25
10
10
出球端 45
逐渐加大
10
逐渐下降
● 滤过平衡
(filtration equilibrium) 指有效滤过压为零时滤过停止的状态
● 有效滤过长度/面积
入球小动脉端到滤过平衡点的肾小球 毛细血管长度/面积。
●转运方式
[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https://img.taocdn.com/s3/m/c050cf31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d8.png)
03
尿的排出
膀胱的储存和排尿功能
尿道的功能
排尿的调节
04
尿的成分与功能
尿的成分
水分:约 占尿液的 95%,是 尿液的主 要成分
尿素:约 占尿液的 2%,是 蛋白质代 谢的产物
尿酸:约 占尿液的 0.5%, 是嘌呤代 谢的产物
无机盐: 约占尿液 的1%, 包括钠、 钾、钙、 镁等
葡萄糖: 正常情况 下尿液中 不含葡萄 糖,但在 糖尿病患 者中可能 含有葡萄 糖
其他物质: 如氨基酸、 肌酐、胆 红素等, 这些物质 在尿液中 的含量较 少
尿的功能
排泄废物:尿液 中含有人体代谢 产生的废物,如 尿素、尿酸等, 通过尿液排出体 外。
调节水分:尿液 的排出可以调节 人体内的水分平 衡,保持血液浓 度的稳定。
维持酸碱平衡: 尿液的酸碱度可 以影响人体内的 酸碱平衡,维持 正常的生理功能。
排出药物和毒物: 尿液可以排出人 体内摄入的药物 和毒物,减轻其 对人体的伤害。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尿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尿 的 生 成 03 尿 的 排 出 04 尿 的 成 分 与 功 能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尿的生成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球是尿液生成的主要场所
肾小球滤过膜由内皮细胞、基 底膜和上皮细胞组成
滤过膜对血液中的物质进行选 择性过滤,形成原尿
滤过膜上的孔径大小决定了哪 些物质能被过滤,哪些不能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肾小管和集合管 是尿生成的主要 场所
重吸收作用:将 原尿中的水分和 营养物质重新吸 收回血液
重吸收的主要物 质:水、葡萄糖、 氨基酸、电解质 等
尿的生成和排出课件
![尿的生成和排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2bcad69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26.png)
肾功能障碍与尿液生成
急性肾衰竭
慢性肾病
由急性肾损伤引起的肾功能丧失, 可能导致尿液生成障碍。
肾功能逐渐下降,可能影响尿液 生成和水平衡。
肾结石
堆积在肾小管或尿管中的物质阻 碍尿液生成和排放。
尿道感染及其危害
尿道感染症状 危害 预防
尿频、尿急、尿痛、尿中有血、尿滴沥、尿失禁 等。
容易引起膀胱感染、肾盂肾炎等严重疾病。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戒烟限酒、多饮水、及时 排尿等。
催Hale Waihona Puke 剂的应用催尿剂是一类药物,可增加尿液的排出量。
利尿机制
通过调节肾脏的滤过、再吸收和分泌功能实现增加尿液量。
应用范围
常用于治疗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等疾病。
药物分类
根据作用机制分为利尿酮酸类、袢利尿剂和噻嗪类利尿剂等。
远曲小管
主要负责物质的分泌,将废物和 过剩物质排出。
集合管
将多个肾小管的尿液根据需要进 一步浓缩或稀释。
肾小管的再吸收和分泌功能
1
再吸收功能
近曲小管可再吸收大量的水和溶质,确保体液的稳定。
2
分泌功能
远曲小管对多种离子和药物具有分泌作用。
3
协同作用
两种功能相互协作,维持体液的正常成分和浓度。
尿道的结构和功能
尿道的构成
尿道由膀胱颈部、前尿道和外尿道括约肌组成。
尿液排放
通过尿道将尿液从膀胱排出体外。
尿液的存留和排放时间
尿液在膀胱中存留的时间和排放的频率因人而异。
尿检的常规方法介绍
尿常规
1. 检测尿液的颜色、酸碱 度和透明度。
2. 检测尿液中的蛋白质、 糖、酮体、胆红素和亚 硝酸盐等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肾脏的功能
尿的生成与排出由肾脏完成,包 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
吸收及分泌三过程。肾脏通过泌尿过
程排泄大量代谢终产物。
肾脏是机体最 重要的排泄器官, 也是维持内环境相 对稳定的最重要器 官之一,因为,通 过泌尿,肾脏可以:
肾脏的功能主要是: 1、排出机体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以及 进入体内的异物; 2、维持内环境自稳态 (1) 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 (2)保留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排出 氢,维持酸碱平衡。
● 小管液中99%的水、100%的G及不同 量的钠、尿素等被重吸收;肌酐、尿 酸、钾等被分泌入小管腔。
● 重吸收:指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
血液中。
● 分泌: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 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
●转运方式: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原 发性、继发性)
一、近端小管中的物质转运
●
近端小管重吸收67%的Na+、Cl-、K+、
H2O;85%的HCO3-;100%G、AA;同时分 泌H+入肾小管。 ● 重吸收的关键动力是上皮细胞基侧
膜上的Na+泵。
(一)Na+、Cl- 和H2O的重吸收
● 近端小管前半段,
Na+主要与HCO3-、 G、AA一起被重吸收,以跨上皮细胞 主动重吸收为主;并与H+分泌相耦联, 吸收量占总量的2/3。
第七章 肾脏生理
●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第二节 尿的生成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
●第四节 尿生成的调节
●第五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第六节 尿的排放
第一节
概述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排泄:是指机体通过某些器官把体内
的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无机物和进入 机体的异物等排出的生理过程。 排泄途径:肾脏为主,呼吸器官、 皮肤(汗腺)以及消化道亦有排泄功能。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一)、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 滤过膜的面积(见前述)
● 滤过膜的通透性的变化可致尿液性质出现异常。
如肾脏疾病时,可因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使正 常
不能被滤过的大分子蛋白质甚至红细胞被滤出而 出 现蛋白尿或血尿。
(二)有效滤过压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Bpcap)
● BP在80-180mmHg范围内时, Bpcap相对稳定,
GFR基本不变。 ● ● BP<80mmHg时, Bpcap下降,GFR BP<40-50mmHg时,GFR=0,无尿。
2、囊内压 ● 正常时比较稳定
● 结石、肿瘤压迫等 肾盂内压 囊内压 GFR
输尿管阻塞 有效滤过压
3、血浆胶体渗透压
● ● 过压 正常时变动不大; 营养不良、实验中快速注射NS 血浆胶压 有效滤 GFR
管的重吸收。
肾脏血流特点:血流量大
两套毛细血管网 多种调节机制
(二)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肾的血供非常丰富,其中94%供应
肾皮质,故肾血流量常指肾皮质血流 量。
1、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表现为动脉血压在一 定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仍保持相对恒 定。 自身调节的机制: 肌源学说
● *
* 管-球反馈:指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肾血 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现象。
一、肾内自身调节
(一)小管液中溶质浓度
●小管液中溶质所形成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管重 吸收水分的力量。
●溶质浓度 利尿 渗透压 水、NaCl的重吸收
● 渗透性利尿:通过提高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来达到利尿消 肿目的的利尿方式。
(二)球-管平衡
● 定义:是指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或 减小,近端小管小管都是定比重吸收,其 重吸收率始终为肾小球滤过率的65~67%左 右(即重吸收百分率为65~67%)的现象。 ● 生理意义: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和水不 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 变动。
*
K+的分泌—与Na+的重吸收密切相 关 ,见图8-10B
其动力有:
① 管腔膜两侧的电位梯度;
②
③
管腔膜两侧的浓度梯度;
Na+泵功能增强可K+的浓度梯度。
*
①
H+的分泌
近端小管通过 Na+- H+交换泌H+;
②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闰细胞通过H+ 泵泌H+。
③ 泌H+的生理意义:
△ 促进HCO3-的重吸收,排酸保碱,维持体内酸 碱 平衡;
(二)肾小球 旁器
1、球旁细胞
分泌肾素
2、致密斑
钠感受器
3、球外系膜细胞
(间质细胞)不明
(三) 肾的神经调节
肾交感神经(胸12-腰2脊髓节段) 腹 腔神经节 NE 肾动脉(尤其是入、出
球小动脉的平滑肌)
肾小管和球旁细胞 调节肾血流量、
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肾素释放。
肾的各种感受器 髓 中枢
小分子溶质透过肾小球 滤过膜而进入肾小囊腔
形成肾小球滤液(即原
尿)的过程。
微穿刺实验证明,肾小球滤过液就 是血浆的超滤液。 肾小球滤过率(GFR):指单位时
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正常成人为125ml/min。
滤过分数:是指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 比值 正常值约为125/660×100%=19%; 表明流经肾的约有1/5由肾小球滤出而形成原 尿。
小囊内压)
● 微穿刺法测的大鼠肾小球有关压力值 (mmHg)如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压 肾小囊内压 有效滤过压
入球端
出球端
45
45
25
逐渐加大
10
10
10
逐渐下降
●
滤过平衡:指有效滤过压为零时滤过停止的状源自。 ●有效滤过长度/面积:指从入球小动
脉端到滤过平衡点的肾小球毛细血管
长度/面积。 动画\尿液滤过.swf
用,可限制带负电的分子(如血浆白蛋白)
的滤过,促进正电荷分子滤过。
3、滤过面积:
● ● 成人两肾总的滤过面积约为1.5㎡。 正常情况下,两肾全部肾小球都起滤
过作用,滤过 面积保持相对稳定;急性
肾小球肾炎时,有效滤过面积下降,GFR
降低,结果出现少尿或无尿。
二、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 =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压+肾
●
乙酰唑胺可抑制CA活性,使Na+- H+
交换减少,Na+、 HCO3-重吸收减少,
NaHCO3、NaCl和水的排出增多,引起
利尿。
(三)K+的重吸收
●
小管液中67% K+被重吸收,尿中的
K+主要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
● K+的重吸收是主动转运过程,机制
未明。
(四)葡萄糖的重吸收
● 100%葡萄糖被重吸收,部位仅限于近端 小管,尤其是其前半段; ● 是一种继发性主动转运;
2、肾血流量的神经体液调节
● 神经调节 肾交感神经 ● 体液因素 * Ad、NE、AVP/ADH、血管紧张素 、内皮素 肾 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 ; 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
* NO、PG、Ach、ANP
舒张肾血管 肾血流量 。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 肾小球滤过是指当
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
管时,血液中的水分和
(五)其他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
二、髓袢中的物质转运
●
髓袢重吸收20%的Na+、Cl-、K+。
● 髓袢升支粗段以Na+:2Cl-:K+同向转
运模式继发性主动重吸收NaCl。(具体
过程见下图)
● 速尿、利尿酸等可抑制Na+:2Cl-:K+同向 转运体的功能,管腔正电位消失,NaCl的 重吸收受抑制从而干扰尿的浓缩机制,导 致利尿。
● 远端小管初段: * 通过Na+-Cl-同向转运体,在Na+泵供能下, 主动重吸收NaCl。噻嗪类药物可抑制Na+Cl-同向转运体,导致利尿。(图8-10A)
* 对水的通透性很低,水重吸收量 很少,但其仍重吸收NaCl,故而继 续保持小管液低渗状态。 ● 远端小管后段和集合管:
* 主细胞重吸收Na+和H2O,分泌K+ ; 闰细胞主要分泌H+。 (图8-10B)
● 近端小管后半段, Na+主要与Cl-一 起被重吸收,以细胞旁路被动重吸收 为主,吸收量占总量的1/3。
● 水是靠
渗透作用进 行被动重吸 收的。
(二)HCO3-的重吸收和H+的分泌
HCO3-的重吸收与Na+- H+交换密切相 关(见下图)
●
● 肾小管重吸收HCO3-是以的形式进 行,速度大于 Cl- 的转运速度;因 此HCO3-的重吸收率明显大于Cl- 的重 吸收率。
△ 可调节尿液酸碱度。
* NH3的分泌—促进排H+及HCO3-的重吸收 △ NH3由谷氨酰胺脱氨而来 △ NH3可自由扩散,扩散量取决于管腔膜两侧的PH 值
第四节
●
尿生成的调节
机体对尿生成的调节是通过对滤
过和重吸收、分泌的调节来实现的。
●
本节主要讨论肾小管和集合管重
吸收和分泌的调节,包括肾内自身调 节和神经、体液调节。
● 髓袢升支粗段对水的通透性很低,水重吸 收量很少,造成小管液低渗,组织间液高 渗,有利于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后述)。
三、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中的物 质转运
●
可根据机体需要重吸收约12%的NaCl、
不同量的水;分泌不同量的K+ 、H+。
●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盐的转运是可调节 的。水的重吸收主要受ADH,而Na+、K+的转 运主要受醛固酮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