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第12章炙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炮制学
4.大黄炭:大黄片或块→武火→ 外表呈黑色 。 5.醋大黄:大黄片或块+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 尽→文火炒干→片面呈深棕色或棕褐色。(醋15%) 6.清宁片——煮、蒸法 ①大黄片或块+水→煮烂→加30%黄酒搅拌→煮成泥 状→取出→晒干→粉碎。 ②细粉(过100目筛 )+黄酒+炼蜜混合成团→蒸透→取 出→揉搓成14mm的圆条→50~55℃烘至七成干→闷 10d,至内外湿度一致、手摸有挺劲→切厚片→晾干。 (大黄100㎏,用黄酒75㎏,炼蜜40公斤)
中药炮制学
三、炙法与加固体辅料炒法的区别
中药炮制学
四、炙法的分类 酒炙法 醋炙法 盐炙法 姜炙法 蜜炙法 油炙法 炙法常用的辅料及用量 酒炙法:黄酒10~20% 醋炙法:米醋20~30% 盐炙法:盐2% 姜炙法:生姜10%(干姜用生姜的1/3) 蜜炙法:炼蜜25% 油炙法:羊脂油20%
中药炮制学
中药炮制学
[质量要求] 1.黄连:不规则薄片或碎块,片面黄色,周边 暗黄色,粗糙,附有残存细小须根,质坚硬, 气微,味极苦。 2.酒黄连:色泽加深,味苦,略具酒气。 3.姜黄连:表面棕黄色味苦,略具姜的辛辣味。 4.萸黄连:暗黄色,味苦,略具吴萸的辛辣味。
中药炮制学
[炮制作用与应用] 黄连:苦寒,泻火解毒,清热燥湿。 1.生黄连 苦寒之性较强,长于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用 于湿热泄泻、痢疾、黄疸、呕吐,高热神昏,心 烦不寐,神昏谵语,血热吐衄,疔疮肿毒。外治 湿疹、耳道流脓等。 2.酒黄连——酒炙法 引药上行,缓和寒性,长于 清心除烦,善 清上焦之火。用于目赤肿痛、口舌生疮、失眠心 悸。
中药炮制学
6.适用药物 1)清热泻火药 2)活血化瘀药 3)祛风通络药 4)动物药 7.注意事项 1)酒的选择:黄酒(除蟾蜍用白酒外)。 2)闷润:闷润时加盖,以免酒挥发。 3)稀释:酒的用量较少,不易与药物拌匀时,可 先将酒与适量水混匀后再与药物拌润(以能吸尽 为度)。 4)火力火候:宜用文火,源自文库免酒迅速挥发,勤翻 动,炒干、颜色加深 。
中药炮制学
4.酒炙目的 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协同增效, 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而增强疗效。 3)矫臭矫味
中药炮制学
5.酒炙法的基本操作方法 1)先拌酒后炒药(多用) 药物+酒(拌匀闷润 酒吸尽)预热炒制 容器(文火)炒干或色加深,出锅放凉。 2)先炒药后加酒(少用) 药物置制容器预热炒(文火)一定程度 (喷定量酒)炒干出锅放凉表面颜色改变有腥 气逸出。
中药炮制学
3.姜黄连——姜炙法 黄连片+姜汁→拌匀→闷润至姜汁被吸尽→ 文火炒干→片面呈棕黄色→取出→晾凉。 (生姜12.5%,或干姜4%) 4.萸黄连——吴茱萸汁炙 吴茱萸汁+黄连片→拌匀→闷润至药液被吸 尽→文火炒干→片面呈暗黄色→取出晾凉。(吴 茱萸10%) 吴茱萸汁:10%吴茱萸加5倍量的水煎煮。 姜黄连、萸黄连又称药汁制。
五、炙法操作方法 药物 + 液体辅料——拌润——文火炒制。 药物文火加热——加入液体辅料——拌炒。
中药炮制学
第一节 酒炙法
1.含义: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定量的 黄酒拌 炒至规定程度的方法。 2.酒的特性:辛甘大热—— 能降低药物寒凉 之性。 气味芳香—— 能矫臭矫味。 能升 能散—— 能引药上行。 3.酒的作用:活血通络、祛风散寒、矫臭矫味。 酒炙法所用酒以黄酒为主 (除蟾酥用白 酒外)。
中药炮制学
(二)大黄
[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 特大黄 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 或药 用大黄Rheumofficinale Bail.的干燥根及根茎。
中药炮制学
[炮制品种及方法] 1.大黄 除杂→润软→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 2.酒大黄——酒炙法 大黄片或块+黄酒→ 拌匀→闷润至酒被吸尽→ 文火炒干,色泽加深→取出→晾凉。(黄酒10%) 3.熟大黄——酒炖或清蒸。 大黄片或块+黄酒→拌匀→闷1~2h至酒被吸尽 →密闭容器 →炖或蒸约24~32h至大黄内外均呈黑 色→取出→干燥。(酒30%) 用酒量:酒大黄—少(10%);熟大黄—多(30%)
中药炮制学
(一)黄连
[来源]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 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n C.Y. Cheng et Hsiao或云 连Coptis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分别习称“味连”、 雅连”、“云连”。
中药炮制学
[炮制品种及方法] 1.黄连:除杂→润透→切薄片→干燥。用时 捣碎(多用)。 注意:宜抢水洗,否则有效成分流失,以慢 火烘干 为宜,不宜阴干(小檗碱等易溶于 水) 。 2.酒黄连——酒炙法 黄连片+酒→拌匀→闷润至酒被吸尽→ 文火炒干→片面色泽加深→取出→晾凉。 (酒12.5%)
第十二章
炙
法
第一节
概
述
一、炙法含义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 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 部的炮制方法。 即液体辅料与药物拌炒的方法。 二、目的 药物加入液体辅料炒制后,其性味功效、 作用趋向、归经和理化性质均可发生某些变 化。降低毒性,抑制偏性,增强疗效,矫味 矫臭,使有效成分易于溶出。
中药炮制学
3.姜黄连——姜炙法 缓和苦寒之性,善于 清胃和胃止呕。 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泄 泻等。 4.萸黄连——吴茱萸汁炙 抑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 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为主,善于舒肝 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积 滞内阻之胁肋胀满、下痢脓血等。
中药炮制学
[炮制研究] 1.黄连主要含小檗碱、黄连碱、药根碱等。黄连经辅料炮制 后——生物碱的溶出率增加——抑菌作用增强。 2.水溶性浸出物含量:酒制品高于生品。 3.软化处理对黄连理化性质的影响 1)黄连主要有效成分小檗碱等易溶于水,在热水中溶解度 更高。 2)减少浸泡时间,以免药效损失。 3)黄连用时再捣碎,可避免有效成分在切制过程中流失。 4)应注意炮制温度对黄连质量的影响: 黄连在加热过程中,可生成一种红色小檗碱(小檗红 碱)。加热温度越高、时间越长其含量越多,同时小檗碱相 应减少。
4.大黄炭:大黄片或块→武火→ 外表呈黑色 。 5.醋大黄:大黄片或块+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 尽→文火炒干→片面呈深棕色或棕褐色。(醋15%) 6.清宁片——煮、蒸法 ①大黄片或块+水→煮烂→加30%黄酒搅拌→煮成泥 状→取出→晒干→粉碎。 ②细粉(过100目筛 )+黄酒+炼蜜混合成团→蒸透→取 出→揉搓成14mm的圆条→50~55℃烘至七成干→闷 10d,至内外湿度一致、手摸有挺劲→切厚片→晾干。 (大黄100㎏,用黄酒75㎏,炼蜜40公斤)
中药炮制学
三、炙法与加固体辅料炒法的区别
中药炮制学
四、炙法的分类 酒炙法 醋炙法 盐炙法 姜炙法 蜜炙法 油炙法 炙法常用的辅料及用量 酒炙法:黄酒10~20% 醋炙法:米醋20~30% 盐炙法:盐2% 姜炙法:生姜10%(干姜用生姜的1/3) 蜜炙法:炼蜜25% 油炙法:羊脂油20%
中药炮制学
中药炮制学
[质量要求] 1.黄连:不规则薄片或碎块,片面黄色,周边 暗黄色,粗糙,附有残存细小须根,质坚硬, 气微,味极苦。 2.酒黄连:色泽加深,味苦,略具酒气。 3.姜黄连:表面棕黄色味苦,略具姜的辛辣味。 4.萸黄连:暗黄色,味苦,略具吴萸的辛辣味。
中药炮制学
[炮制作用与应用] 黄连:苦寒,泻火解毒,清热燥湿。 1.生黄连 苦寒之性较强,长于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用 于湿热泄泻、痢疾、黄疸、呕吐,高热神昏,心 烦不寐,神昏谵语,血热吐衄,疔疮肿毒。外治 湿疹、耳道流脓等。 2.酒黄连——酒炙法 引药上行,缓和寒性,长于 清心除烦,善 清上焦之火。用于目赤肿痛、口舌生疮、失眠心 悸。
中药炮制学
6.适用药物 1)清热泻火药 2)活血化瘀药 3)祛风通络药 4)动物药 7.注意事项 1)酒的选择:黄酒(除蟾蜍用白酒外)。 2)闷润:闷润时加盖,以免酒挥发。 3)稀释:酒的用量较少,不易与药物拌匀时,可 先将酒与适量水混匀后再与药物拌润(以能吸尽 为度)。 4)火力火候:宜用文火,源自文库免酒迅速挥发,勤翻 动,炒干、颜色加深 。
中药炮制学
4.酒炙目的 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协同增效, 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而增强疗效。 3)矫臭矫味
中药炮制学
5.酒炙法的基本操作方法 1)先拌酒后炒药(多用) 药物+酒(拌匀闷润 酒吸尽)预热炒制 容器(文火)炒干或色加深,出锅放凉。 2)先炒药后加酒(少用) 药物置制容器预热炒(文火)一定程度 (喷定量酒)炒干出锅放凉表面颜色改变有腥 气逸出。
中药炮制学
3.姜黄连——姜炙法 黄连片+姜汁→拌匀→闷润至姜汁被吸尽→ 文火炒干→片面呈棕黄色→取出→晾凉。 (生姜12.5%,或干姜4%) 4.萸黄连——吴茱萸汁炙 吴茱萸汁+黄连片→拌匀→闷润至药液被吸 尽→文火炒干→片面呈暗黄色→取出晾凉。(吴 茱萸10%) 吴茱萸汁:10%吴茱萸加5倍量的水煎煮。 姜黄连、萸黄连又称药汁制。
五、炙法操作方法 药物 + 液体辅料——拌润——文火炒制。 药物文火加热——加入液体辅料——拌炒。
中药炮制学
第一节 酒炙法
1.含义: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定量的 黄酒拌 炒至规定程度的方法。 2.酒的特性:辛甘大热—— 能降低药物寒凉 之性。 气味芳香—— 能矫臭矫味。 能升 能散—— 能引药上行。 3.酒的作用:活血通络、祛风散寒、矫臭矫味。 酒炙法所用酒以黄酒为主 (除蟾酥用白 酒外)。
中药炮制学
(二)大黄
[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 特大黄 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 或药 用大黄Rheumofficinale Bail.的干燥根及根茎。
中药炮制学
[炮制品种及方法] 1.大黄 除杂→润软→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 2.酒大黄——酒炙法 大黄片或块+黄酒→ 拌匀→闷润至酒被吸尽→ 文火炒干,色泽加深→取出→晾凉。(黄酒10%) 3.熟大黄——酒炖或清蒸。 大黄片或块+黄酒→拌匀→闷1~2h至酒被吸尽 →密闭容器 →炖或蒸约24~32h至大黄内外均呈黑 色→取出→干燥。(酒30%) 用酒量:酒大黄—少(10%);熟大黄—多(30%)
中药炮制学
(一)黄连
[来源]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 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n C.Y. Cheng et Hsiao或云 连Coptis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分别习称“味连”、 雅连”、“云连”。
中药炮制学
[炮制品种及方法] 1.黄连:除杂→润透→切薄片→干燥。用时 捣碎(多用)。 注意:宜抢水洗,否则有效成分流失,以慢 火烘干 为宜,不宜阴干(小檗碱等易溶于 水) 。 2.酒黄连——酒炙法 黄连片+酒→拌匀→闷润至酒被吸尽→ 文火炒干→片面色泽加深→取出→晾凉。 (酒12.5%)
第十二章
炙
法
第一节
概
述
一、炙法含义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 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 部的炮制方法。 即液体辅料与药物拌炒的方法。 二、目的 药物加入液体辅料炒制后,其性味功效、 作用趋向、归经和理化性质均可发生某些变 化。降低毒性,抑制偏性,增强疗效,矫味 矫臭,使有效成分易于溶出。
中药炮制学
3.姜黄连——姜炙法 缓和苦寒之性,善于 清胃和胃止呕。 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泄 泻等。 4.萸黄连——吴茱萸汁炙 抑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 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为主,善于舒肝 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积 滞内阻之胁肋胀满、下痢脓血等。
中药炮制学
[炮制研究] 1.黄连主要含小檗碱、黄连碱、药根碱等。黄连经辅料炮制 后——生物碱的溶出率增加——抑菌作用增强。 2.水溶性浸出物含量:酒制品高于生品。 3.软化处理对黄连理化性质的影响 1)黄连主要有效成分小檗碱等易溶于水,在热水中溶解度 更高。 2)减少浸泡时间,以免药效损失。 3)黄连用时再捣碎,可避免有效成分在切制过程中流失。 4)应注意炮制温度对黄连质量的影响: 黄连在加热过程中,可生成一种红色小檗碱(小檗红 碱)。加热温度越高、时间越长其含量越多,同时小檗碱相 应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