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第12章炙法

合集下载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总结]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总结]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中药炮制方法——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的炮制方法称炙法。

根据所加辅料不同,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和油炙6种方法。

炙法均用液体辅料,盐、生姜等需制成盐水和姜汁方可应用。

要求辅料渗入药物内部,其加热温度比炒法低,多用文火,炒制时间较长,以药物炒干为宜。

一、各类炙法的目的(一)酒炙目的(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大黄、黄连、黄柏等。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当归、川芎、桑枝等。

(3)矫臭去腥——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

(二)醋炙目的(1)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作用——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经醋炙后可增强活血散瘀止痛的作用;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等,经醋炙后能增强疏肝止痛作用。

(2)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

(3)矫臭矫味——五灵脂、乳香、没药等。

(三)盐炙目的(1)引药下行,增强疗效强补肝肾的作用——杜肿、巴戟天、韭菜子。

增强理气疗疝的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

增强缩小便和固精作用——益智仁。

(2)增强滋阴降火作用——知母、黄柏等。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四)姜炙目的(1)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如黄连姜炙可制其过于苦寒之性。

免伤脾阳,并增强止呕作用。

姜炙竹茹则可增强止呕功效。

(2)缓和对咽喉的刺激性,增强宽中和胃功效,如厚朴。

(五)蜜炙目的(1)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百部、、枇杷叶、马兜铃、款冬花、紫菀、麻黄等。

(2)增强补脾益气作用——黄芪、甘草、党参等。

(3)缓和药性——麻黄、桂枝、升麻等。

(4)矫味和消除副作用——马兜铃、百部等。

(六)油炙目的(1)增强温肾助阳作用——淫羊藿。

(2)利于粉碎——豹骨、三七、蛤蚧。

二、各类炙法的操作方法(一)酒炙、醋炙、盐炙、蜜炙的操作方法均有两种,即先拌辅料后炒药和先炒药后加辅料。

第一种方法适用于一般性的药材,需通过先加辅料拌匀闷润的过程使液体辅料被药物所吸尽,然后置锅内炒至所需程度。

十二章炙法

十二章炙法
2
概述
一、含义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定量的液体辅
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的 方法称为炙法。 二、分类
3
第一节 酒炙法
一、含义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酒拌炒
的方法称为酒炙法。 二、辅料简介 行药势,通血脉,散寒,矫臭矫味
4
三、酒炙的目的
1. 改变药性,引药上行。 2. 增强活血通络的作用。 3. 矫嗅去腥。 4. 减少副作用。
14
乌梢蛇 〖来源〗 来源 本品为游蛇科乌梢蛇
Zaocys dhumnades(Cantor)的干燥体。 〖炮制规格〗 乌稍蛇、乌梢蛇肉、酒乌梢蛇。
15
〖炮制方法〗
炮制品名
操作要点
乌梢蛇
取原药材,除去头、鳞片及灰屑,切段。
乌梢蛇肉
取乌梢蛇,除去头、鳞片,用定量黄酒闷透后,趁湿除去 皮骨,切段,干燥。乌梢蛇每100kg,用黄酒20kg。
1.引药入肝,增强疗效。 散瘀止痛类药物,如延胡索、三棱、莪术、
土炒白芍 土炒可借土气入脾,增强柔肝和脾、止泻作用。
26
续断 〖来源〗 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Dipsacus
asperoides C. Y. Cheng et T. M. Ai的干燥 根。 〖炮制规格〗 续断、酒续断、盐续断。
27
〖炮制方法〗
炮制品名
操作要点
续断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取汁去渣,煎液与黄连片拌匀, 稍闷润,待药液被吸尽后,文火炒干,取出放凉。黄连片每 100kg,用吴茱萸10kg。
9
〖成品性状〗
炮制品名
鉴别要点
黄连
为不规则的薄片或碎块,周边暗黄色,粗糙,附有残存细 小须根,片面金黄色。质坚硬,气微,味极苦。

中药炮制学蜜炙

中药炮制学蜜炙
• 通常每100kg药物,用炼蜜25kg。
• (三)注意事项
• 1. 蜜炙药物所用的炼蜜不宜过老,即用手拈之甚粘手,能拉出白丝 的老蜜不能用,否则粘性太强,不易与药物拌匀。
• 2. 蜜的用量应视药物的性质而定。一般质地疏松、纤维多的药物用 蜜量宜大;而质地坚实,粘性较强,油分较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小。
水分除去,避免发霉。 • 6. 蜜炙药物须凉后密闭贮存于阴凉通风干燥处,以免吸潮发粘或发
酵变质。
甘草
• 【处方用名】甘草 粉甘草 炙甘草 蜜 甘草
• 【来源】为豆科植物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 甘草G. inflata Bat. 或 光果甘草G. glabra L. 的干燥根及根茎。春、 秋二季采挖,除去须 根,晒干。
退肿。常用于表卫不固的自汗或体虚易感, 气虚水肿,痈疽难溃或溃久不敛。 • 蜜炙黄芪甘温而偏润,长于益气补中。多 用于脾肺气虚,食少便溏,气短乏力、久 泻脱肛、便血崩漏。
【炮制研究】
• 黄芪主要含有黄芪甲苷、磷脂类成分及氨基酸等。 • 1.对化学成分的研究 • 黄芪炮制后黄芪甲苷含量均比生品含量低;蜜炙黄芪较
【炮制方法】
• 1.甘草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 透,切厚片,筛去碎屑。
• 2.蜜甘草 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淋 入净甘草片中拌匀,闷润至蜜汁被吸尽, 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老黄色、 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 每00kg甘草片,用炼蜜25kg。
【炮制作用】
• 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胃经。 • 甘草生品甘凉,长于泻火解毒,化痰止咳。
• 1.黄芪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开, 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 2.蜜黄芪 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 淋入净黄芪片中拌匀,闷润至蜜汁被吸尽, 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 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中药炮制学炙法

中药炮制学炙法

[炮制作用]

生品——擅于养阴敛阴,平抑肝阳。 多用于血虚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头 痛,眩晕,耳鸣,阴虚发热,烦躁易怒 以及自汗,盗汗等证。 酒炙——降低酸寒之性,善于和中缓 急,调经止血,柔肝止痛。多用于胁肋 疼痛,腹痛,产后腹痛尤须酒炙。如用 于脘腹挛痛,喜温喜按的小建中汤;治 胸腹疼痛,四肢挛急的当归芍药散。
六、注意事项 (1)稀释:若酒的用量较少,不易与 药物拌匀时,可先将酒加适量水稀释后, 再与药物拌润。
(2)闷润:闷润过程中,容器上面应 加盖,以免酒被迅速挥发。 (3)火力与火候:药物在加热炒制时, 火力不宜过大,一般用文火,勤加翻动, 炒至近干,颜色加深时,即可取出,晾凉。



[处方用名] 黄连、川连、 酒黄连、姜黄连、吴萸 连、萸黄连。 [来 源] 本品为毛茛科 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 或云连的干燥根茎。以 上三种分别习称“味 连”、“雅连”、“云 连”。 [历史沿革]现行,有姜 炙、吴茱萸炙、酒炙等 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1.黄连
——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 抢水洗,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碎 屑;或用时捣碎。
2.酒黄连
—— 先拌黄酒,再用文火 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黄连片:黄酒=100:12.5
3.姜黄连——
先拌姜汁,再用文火 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黄连片:生姜(或干姜)=100: 12.5(4),绞 汁或煎汁。
颜色
气味 特点
无色澄明液体
棕黄色透明液体
醇香特异,较强 醇香特异 刺激性 辛甘、大热,散寒活血
用量
主行散,易伤神 入血分,性滞留, 耗气 易生痰湿。 白酒为黄酒的一半
3.质量要求 (1)性状:透明,无沉淀或杂质,具有 酒特有的芳香气和味,不应有发酵、酸 败、异味, (2)乙醇含量:应符合标示浓度, (3)其它物质含量:甲醇量不得超过 0.04g/100ml,杂醇油≤0.02g/100ml, 二氧化硫残留量≤0.05g/kg, (4)微生物:黄曲霉素B1≤5μ g/kg, 细菌数黄酒≤50个/ml,大肠菌群≤3个 /100ml。

炙法的炮制方法

炙法的炮制方法

炙法的炮制方法
炙法是一种传统的中药炮制方法,它可以使药材在高温下加热,达到
除去水分、增强药性的效果。

炙法适用于很多中药材,如黄芪、人参、附子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炙法的炮制方法。

一、准备工作
1.选材:选择质量好、无虫蛀、无霉变的中药材。

2.清洗:将中药材放入清水中浸泡30分钟,然后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干净。

3.晾干:将清洗好的中药材摊开晾干,去掉表面水分。

二、具体操作
1.加温:将晾干后的中药材放入锅内,加盖,并调节火力使其温度逐渐升高。

2.调整火力:当锅内温度达到80℃时,调整火力为小火,并保持锅内
温度在80℃左右。

3.搅动:每隔5分钟左右需要搅动一次中药材,以免局部过热或过焦。

4.掌握时间:根据不同的中药材和要求不同,掌握炙制时间,一般为
30分钟至1小时。

5.关火:当炙制时间到达后,将火关掉,让中药材自然冷却。

6.晾干:待中药材完全冷却后,将其摊开晾干。

三、注意事项
1.火力控制:炙制时要注意火力的控制,以免过度加热导致中药材过焦或损失药性。

2.搅动均匀:在炙制过程中要不断搅动中药材,以保证其受热均匀。

3.避免污染:在操作时要保持环境清洁,并避免其他物质污染中药材。

4.保持干燥:在晾干过程中要保持环境干燥,以免水分再次渗入中药材内部。

5.掌握时间:不同的中药材和要求需要不同的炙制时间,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掌握。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的炮制方法‎称炙法。

根‎据所加辅料‎不同,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和‎油炙6种方‎法。

炙法均‎用液体辅料‎,盐、生姜‎等需制成盐‎水和姜汁方‎可应用。

要‎求辅料渗入‎药物内部,‎其加热温度‎比炒法低,‎多用文火,‎炒制时间较‎长,以药物‎炒干为宜。

‎一‎、各类炙法‎的目的‎(一)‎酒炙目的‎(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大黄、‎黄连、黄柏‎等。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当‎归、川芎、‎桑枝等。

‎(3‎)矫臭去腥‎——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

‎(二‎)醋炙目的‎(‎1)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作用‎——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经醋炙后‎可增强活血‎散瘀止痛的‎作用;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等,经醋炙‎后能增强疏‎肝止痛作用‎。

‎(2)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

‎(3‎)矫臭矫味‎——五灵脂‎、乳香、没‎药等。

‎(三)‎盐炙目的‎(1‎)引药下行‎,增强疗效‎强补肝肾‎的作用——‎杜肿、巴‎戟天、韭菜‎子。

增强理‎气疗疝的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

‎增强缩小便‎和固精作用‎——益智仁‎。

‎(2)增强‎滋阴降火作‎用——知‎母、黄柏等‎。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四)‎姜炙目的‎(1‎)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如黄连姜炙‎可制其过于‎苦寒之性。

‎免伤脾阳,‎并增强止呕‎作用。

姜炙‎竹茹则可增‎强止呕功效‎。

‎(2)缓和‎对咽喉的刺‎激性,增强‎宽中和胃功‎效,如厚朴‎。

‎(五)蜜炙‎目的‎(1)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百部、、‎枇杷叶、马‎兜铃、款冬‎花、紫菀、‎麻黄等。

‎(2‎)增强补脾‎益气作用‎——黄芪、‎甘草、党参‎等。

‎(3)缓‎和药性——‎麻黄、桂枝‎、升麻等。

‎(‎4)矫味和‎消除副作用‎——马兜铃‎、百部等。

09中药炮制学第12章炙法

09中药炮制学第12章炙法
大黄:苦寒,攻导积滞,泻火解毒。
1.生大黄
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 焦,长于泻下峻烈,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用 于实热便秘、湿热黄疸、跌打瘀肿,瘀血经闭, 痈肿疔毒。
2.酒大黄
苦寒泻下作用稍缓,并借酒升提之性 引药 上行,善清上焦血分热毒。 ——用于目赤咽肿, 牙龈肿痛。酒蒸后寒凉之性缓。
五、炙法操作方法 药物 + 液体辅料——拌润——文火炒制。 药物文火加热——加入液体辅料——拌炒。
中药炮制学
第一节 酒炙法
1.含义: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定量的 黄酒拌 炒至规定程度的方法。
2.酒的特性:辛甘大热—— 能降低药物寒凉 之性。 气味芳香—— 能矫臭矫味。 能升 能散—— 能引药上行。
3.酒的作用:活血通络、祛风散寒、矫臭矫味。 酒炙法所用酒以黄酒为主 (除蟾酥用白
酒外)。
中药炮制学
4.酒炙目的 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协同增效,
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而增强疗效。 3)矫臭矫味
中药炮制学
5.酒炙法的基本操作方法 1)先拌酒后炒药(多用)
药物+酒(拌匀闷润 酒吸尽)预热炒制 容器(文火)炒干或色加深,出锅放凉。 2)先炒药后加酒(少用)
4.醋炙目的
1)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
2)降低毒性,缓和药性
3)矫臭矫味
中药炮制学
5.操作方法 1)先拌醋后炒药 药物+米醋(拌匀闷润 醋吸尽)热锅 炒
干(文火)出锅摊晾
2)先炒药后加醋 药物(文火)一定程度(喷定量米醋)微
干或表面油亮 出锅摊晾。
中药炮制学
6.适用药物 1)散瘀止痛药:延胡索、莪术、乳香、没药等 2)疏肝解郁药:柴胡、青皮、香附等。 3)攻下逐水药:甘遂、大戟、芫花、商陆等。 4)具有特殊气味的药物:树脂类、动物粪便类药材

中药炮制学试题库

中药炮制学试题库

中药炮制学试题库第一章绪论l.中药炮制的历史可追溯到EA.汉代B.秦代C.周代D.春秋战国E.原始社会2.提出雷公炮炙十七法的是AA.雷敩B.陶弘景C.缪希雍D.陈嘉谟E.李时珍3.提出三类分类法的是AA.陈嘉谟B.陈师文C.张仲景D.王好古E.张元素4.中药发展史上,第一部具有炮制规范性要求的书是DA.神农本草经B.备急千金要方C.新修本草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汤液本草5.第一部炮制专著是D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肘后备急方D.雷公炮炙论E.炮炙大法6.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是DA.汉代B.唐代C.宋代D.元、明代E.清代7.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BA.炮制文献研究B炮制原理研究C.炮制工艺研究D.炮制设备研究E.炮制品质量研究8.葛可久的《十药神书》提出了CA.炮制解毒理论B.净制理论C.炭药止血理论D.归经理论E.以上都不是9.《修事指南》的作者是BA.李时珍B.张仲岩C.陈嘉谟D.张仲景E.陶弘景10.提出生熟异用学说的人是BA.孙思邈B.张仲岩C.陈嘉谟D.张仲景E.陶弘景11.提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的作者是CA.缪希雍B.张仲岩C.陈嘉谟D.张仲景E.陶弘景12.中药炮制的理论依据是AA.中医中药理论B.五行学说C.藏象学说D.现代医药理论E.归经理论13.“酒制升提”是谁归纳总结的?EA.李时珍B.张仲岩C.陈嘉谟D.陶弘景E.缪希雍14.炮制品种的扩大应用时期是CA.元代B.明代C.清代D.梁代E.现代15. 强调“凡有修合,依法炮制……”的是AA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B .本草经集注C .雷公炮炙论D .五十二病方E .修事指南 填空题29.“治半夏”最早记载在__黄帝内经_________。

[答案]30.中药炮制形成的关键是____火的发现_______。

[答案]31.“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是 ___张仲景____提出的。

[答案]32.中药炮制起源于__用药实践_____。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炙法——油炙法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炙法——油炙法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炙法——油炙法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炙法——油炙法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炙法——油炙法1.含义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与一定量的油脂共同加热处理的方法称为油炙法。

又称酥法。

2.辅料的选择及用量油炙辅料包括植物油和动物脂(习称动物油)。

常用的有麻油、羊脂油、菜油、酥油亦有应用。

3.油炙的操作方法
油炒将羊脂切碎,置锅内加热,炼油去渣,取药物与羊脂油拌匀,用文火炒至油被吸尽,药物表面呈油亮时取出,摊开晾凉。

油炸取植物油,倒入锅内加热,至沸腾时,倾入药物,用文火炸至一定程度,取出,沥去油,粉碎。

油脂涂酥烘烤将动物类药物锯成短节,放炉火上烤热,用酥油涂布,加热烘烤,待酥油透入骨内后,再涂再烤,反复操作,直至骨质酥脆,晾凉,粉碎。

4.注意事项油炸药物温度不宜过高,否则易将药物炸焦,导致药效降低或失效。

5.油炙的目的
增强疗效。

如淫羊藿,经羊脂油炙后能增强温肾助阳作用。

利于粉碎。

质地坚实的三七、蛤蚧,经油炸或涂酥后,质变酥脆,易于粉碎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炙法——油炙法相关内容:。

(完整word版)中药炮制学试题库

(完整word版)中药炮制学试题库

中药炮制学试题库第一章绪论l.中药炮制的历史可追溯到EA.汉代B.秦代C.周代D.春秋战国E.原始社会2.提出雷公炮炙十七法的是AA.雷敩B.陶弘景C.缪希雍D.陈嘉谟E.李时珍3.提出三类分类法的是AA.陈嘉谟B.陈师文C.张仲景D.王好古E.张元素4.中药发展史上,第一部具有炮制规范性要求的书是DA.神农本草经B.备急千金要方C.新修本草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汤液本草5.第一部炮制专著是D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肘后备急方D.雷公炮炙论E.炮炙大法6.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是DA.汉代B.唐代C.宋代D.元、明代E.清代7.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BA.炮制文献研究B炮制原理研究C.炮制工艺研究D.炮制设备研究E.炮制品质量研究8.葛可久的《十药神书》提出了CA.炮制解毒理论B.净制理论C.炭药止血理论D.归经理论E.以上都不是9.《修事指南》的作者是BA.李时珍B.张仲岩C.陈嘉谟D.张仲景E.陶弘景10.提出生熟异用学说的人是BA.孙思邈B.张仲岩C.陈嘉谟D.张仲景E.陶弘景11.提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的作者是CA.缪希雍B.张仲岩C.陈嘉谟D.张仲景E.陶弘景12.中药炮制的理论依据是AA.中医中药理论B.五行学说C.藏象学说D.现代医药理论E.归经理论13.“酒制升提”是谁归纳总结的?EA.李时珍B.张仲岩C.陈嘉谟D.陶弘景E.缪希雍14.炮制品种的扩大应用时期是CA.元代B.明代C.清代D.梁代E.现代15. 强调“凡有修合,依法炮制……”的是AA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B .本草经集注C .雷公炮炙论D .五十二病方E .修事指南 填空题29.“治半夏”最早记载在__黄帝内经_________。

[答案]30.中药炮制形成的关键是____火的发现_______。

[答案]31.“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是 ___张仲景____提出的。

[答案]32.中药炮制起源于__用药实践_____。

《中药炮制学炙法》课件

《中药炮制学炙法》课件

炙法的临床应用
炙法在中医临床中有广泛应用,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中风、风湿病等。
炙法的质量控制
炙法的质量控制包括药材的质量、炙热过程的控制、以及炙法后的成品检验 等方面。
炙法的安全注意事项
在进行炙法时,需要注意操作规范、防火安全、防护措施等,确保人身和药 材的安全。
炙法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炙法研究的深入,炙法将会在质量控制、操作便捷性等方面有更大的发展和应用。
待药材炙热后,进行冷却处理,使药材达到适合使用的状态。
炙法的炉具和工具
炙炉
采用传统炙炉,可以控制温度和 炙热过程。
研钵和研杵
炙刷
用于炙法前的准备和炙后的研磨。 用于刷洗药材,清除杂质。
炙法的常用药材
人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炙法能够提高人参的活性成分含量,增强其补 益作用。
肉桂
肉桂经过炙法处理后,具有更好的发散作用和 温经作用。
炙法的国内外现状和比较
炙法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各国在炙法方面的发展和运用也存在差异。
炙法相关研究和成果
近年来,关于炙法的研究日益深入,涌现出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
炙法的未来挑战和问题
炙法面临着未来的挑战和问题,如质量控制、标准制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 困扰。
炙法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和应用
炙法的经济意义和前景
炙法作为传统中药炮制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药产业的发展和经济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炙法的文化价值和影响
炙法嵌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医药的智慧和独特魅力,对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 影响。
炙法在中药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炙法在中药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和丰富的产业链。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序论第一节概述一、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1、中药炮制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

2、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二、中药炮制的基本任务1、探讨炮制原理及理论*炮制原理: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

在一定工艺条件下,药物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理化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药理作用改变和这些作用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价。

2、改进炮制工艺*科学、简单工艺——机械化、标准化、程控化3、制定饮片质量标准*系统、规范、科学、客观、现代根据饮片的特点,制定具体检测项目。

三、中药炮制学的特点1.对单位味中药进行炮制,临床用药是复方2.是工艺课,实践先于理论3.直接观察效果不容易4.炮制工艺要求依法炮制第二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一、中药炮制的起源:1.起源于用药实践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人类为了服用药物,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洗净、劈开、打碎、用牙齿咬成碎粒等,这样就产生了中药炮制的萌芽(净制、切制)。

2.火的发现是中药炮制形成的关键3.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酒作为辅料被应用于炮制药物,充实了中药炮制内容(辅料制)。

此时,为中药炮制形成具备了条件。

4.陶器的发明与应用如砂锅、陶罐等烹饪器和储存器的发明为早期中药炮制的蒸法、煮制尖、煅制法以及存放中药汤剂等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丰富与拓展了炮制的内容。

二、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①《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②《炮炙大法》明代缪希雍第二部炮制专著③《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第三部炮制专著。

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第一节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1.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临床施治的基础。

2.中药成分复杂,常一药多效。

3.炮制品种的选用,应明确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第二节炮制方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一、净制与临床疗效1.清除杂质;2.去除非药用部位,如:菟丝子,含有约18.0%的泥沙;3.各个部位作用不同,若一并入药,则难于达到治疗的目的;如:麻黄—茎与根作用不同。

中药炮制学习题参考答案

中药炮制学习题参考答案

中药炮制学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中药原始社会2 .炮制3 .净制切制炮炙4 .制造适中功效难求气味反失5 .中药的发现和应用火的发现和应用酒的发明和应用陶器的发明与应用6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 .《黄帝内经》中的《灵枢·邪客》篇8 .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二、选择题( 一 )A 型题1 . C2 . B3 . D4 . C5 . D6 . E7 . A8 . B9 . D 10 . A( 二 )B 型题11 . B 12 . C 13 . A 14 . D 15 。

E 16 . D 17 . B 18 . C 19 . E 20 . A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第二章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炮制2 .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3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4 .药物的偏性5 .饮片二、选择题( 一 )A 型题1 。

E2 . A3 . A4 . B5 . A6 . A7 .8 . D9 . B 10 . c 11 . B 12 . C 13 . C 14 . A 15 . A 16 . B 17 . A 18 . B 19 . B20 . B 21 . B 22 . A 23 . B 24 . D 25 . A 26 . B ,( 二 )B 型题27 . A 28 . C 29 . B 30 . E 31 . D第三章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滑肠致泻去油制霜2 .配伍炮制转变或缓和3 .辛散解表辛散止咳平喘4 .炒麸炒蜜炙5 .活血化瘀止血清热解毒补中益气6 .化痰止咳润肺止咳协同7 .制剂调剂煅煅淬砂烫 8 .发汗止汗9 .沙土杂质芦头粗皮头足10 .有机酸无机酸鞣酸盐草酸盐醋酸复盐11 .槟榔碱季铵类生物碱少泡多润 12 .还原剂氧鞣红13 ,油树脂胶树脂油胶树脂 14 .巴豆白扁豆蓖麻子15 .碳酸锌氧化锌二、选择题( 一 )A 型题1 . C2 . B3 . B4 . E5 . E6 . B7 . D四、简答题1 .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游离生物碱一般不溶或难溶于水,而能溶于乙醇、氯仿等有机溶剂,亦可溶于酸水 ( 形成盐 ) ,大多数生物碱盐类则可溶于水,难溶或不溶于有机媒 , 所以常用酒 , 醋等作为炮制辅料 . 大多数生物碱不溶于水,但有些小分子生物碱如槟榔碱易溶于水,一些季铵类生物碱如小檗碱也能溶于水,在炮制过程中如用水洗、水浸等操作时,应尽量减少与水接触L …在切制这粪药材时,宜采取少泡多润的原则—尽量减少在切片浸泡过程中生物 - 碱的损失 , 以免影响疗效。

中药炮制学炙法

中药炮制学炙法
食盐性味咸寒,有清热凉血、软坚散结、润燥 的作用。 4.适用药物
多用于补肾固精、疗疝、利尿和泻相火的药物。
中药炮制学炙法
姜炙:厚朴 竹茹 盐炙:知母 黄柏 车前子 砂仁 来源 炮制方法 炮制作用
中药炮制学炙法
三、盐炙目的
1.引药下行,增强疗效 增强补肝肾作用:如杜仲、巴戟天、韭菜子等。 增强疗疝止痛功效:如小茴香、橘核、荔枝核
将鲜姜切片煎汤,加入药物煮2小时,待姜汁 基本被吸尽,取出,进行切片,干燥。
药:生姜=100:10 干姜用量为生姜的1/3。
中药炮制学炙法
五、注意事项 1.制备姜汁浓度1:1为宜。 2.先加辅料,应待姜汁完全被吸尽后,再用文火
炒干。
中药炮制学炙法
厚朴
[处方用名] 厚朴、川厚朴、姜 厚朴
[来 源] 本品为木兰科植物 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根 皮及枝皮。干皮沸水中微烫,堆 置阴湿处“发汗”至内表面紫褐色。
炒干,取出晾凉。 含粘液质较多的药物一般均用此法。 药物:盐=100:2
中药炮制学炙法
五、注意事项
1.食盐的溶化 一般以食盐的4-5倍量为宜。防过多与拌不匀。
2. 注意操作顺序 含粘液质多的车前子、知母等药物,宜先拌炒
药,再喷盐水,以防发粘,且盐水不易渗透。
3.注意火力 一般宜小,采用第二种方法时更应控制火力。
的药材,扎成捆,置姜汤中,反复浇淋,并用微 火加热共煮,至姜液被吸尽时取出,切丝,干燥。 筛去碎屑。
厚朴丝:生姜=100:10。
中药炮制学炙法
厚朴
中药炮制学炙法
姜厚朴
[炮制作用]
生品——辛辣峻烈,对咽喉有刺激性,故一般内 服都不生用。
姜制——消除对咽喉的刺激性,并可增强宽中和 胃的功效。多用于湿阻气滞,脘腹胀满或呕吐泻 痢,积滞便秘,痰饮喘咳,梅核气。如平胃散; 厚朴三物汤。

2021年中药炮制学炙法整理

2021年中药炮制学炙法整理

2021年中药炮制学炙法整理
酒炙法
【炮制目的】:
1、引药上行,改变药性
2、增强活血通络的作用
3、矫味矫臭
大黄:
【规格】: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醋大黄、清宁片
【辅料】:酒,醋,蜜。

【作用】:
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直达下焦,走而不守,泻下作用峻烈,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酒大黄:苦寒之性稍缓,借酒升提之性,善清上焦血分热毒。

熟大黄:泻下之性稍缓,腹痛之副作用减轻,增强了活血祛瘀的功能。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的功能。

醋大黄:泻下作用减弱,具有消食化积的功能。

清宁片:泻下作用缓和,具有缓泻不伤气,逐瘀不败正。

黄连:生黄连,酒黄连,姜黄连,萸黄连。

生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能,酒炙黄连能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头目之火。

姜炙黄连其苦寒之性缓和,止呕作用增强。

吴茱萸制黄连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为主。

乌梢蛇:去头和鳞片,酒炙乌梢蛇能增强祛风通络止痉作用,并能矫臭、防腐,利于服用和贮存。

白芍:生白芍、酒白芍、粗白芍、土炒白芍。

当归:
【规格】:全当归,归头,归身,归尾,酒当归,土炒当归,当归炭
【作用】:
全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归头:止血
归身:补血
归尾:破血
酒当归:增强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能
土炒当归:增强入脾补血作用,又能缓和油润而不滑肠
当归炭:以止血和血为主
蕲蛇:
【辅料】:
黄酒,每100kg蕲蛇20kg黄酒。

中药炮制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中药炮制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第一节中药饮片生产工艺程序 第二节中药饮片厂的设计 第三节中药饮片工业的管理 第四节中药饮片工业的改革方向
第十章饮片切制
第九章净选加工
第十一章炒法
1
第十二章炙法
2
第十三章煅法
3
第十四章蒸煮 燀法
4
第十五章复制 法
5
第十六章发酵 法、发芽法
第十七章制霜 法
第十八章其他 制法
第一节净选加工的目的 第二节清除杂质 第三节分离和清除非药用部位
精彩摘录
这是《中药炮制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 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中药炮制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 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部分
中药饮片
行业
要求
影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研究
原则
中医药
炮制
内容 炮制
特点
全国
中药
专业
方法
技术
饮片
目的
内容摘要
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论述了中药炮制的发展脉络、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等内容;各论 采用炮制工艺与辅料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列举了代表性中药的炮制历史沿革、炮制方法、质量要求、炮制作用、 炮制研究等内容。本教材延续了上版教材的编写目标与宗旨,对部分章节进行了改动和补充,如各论部分,在各 药“质量要求”项下,均以《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为依据进行了修订;在“炮制研究”论述部分,更新 了近年的研究成果,并对相关段落进行了归纳总结,使内容更为精炼突出;此外,经过慎重考虑及讨论,增加了 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


第一节


一、炙法含义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 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 部的炮制方法。 即液体辅料与药物拌炒的方法。 二、目的 药物加入液体辅料炒制后,其性味功效、 作用趋向、归经和理化性质均可发生某些变 化。降低毒性,抑制偏性,增强疗效,矫味 矫臭,使有效成分易于溶出。
中药炮制学
3.姜黄连——姜炙法 黄连片+姜汁→拌匀→闷润至姜汁被吸尽→ 文火炒干→片面呈棕黄色→取出→晾凉。 (生姜12.5%,或干姜4%) 4.萸黄连——吴茱萸汁炙 吴茱萸汁+黄连片→拌匀→闷润至药液被吸 尽→文火炒干→片面呈暗黄色→取出晾凉。(吴 茱萸10%) 吴茱萸汁:10%吴茱萸加5倍量的水煎煮。 姜黄连、萸黄连又称药汁制。
中药炮制学
3.姜黄连——姜炙法 缓和苦寒之性,善于 清胃和胃止呕。 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泄 泻等。 4.萸黄连——吴茱萸汁炙 抑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 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为主,善于舒肝 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积 滞内阻之胁肋胀满、下痢脓血等。
中药炮制学
[炮制研究] 1.黄连主要含小檗碱、黄连碱、药根碱等。黄连经辅料炮制 后——生物碱的溶出率增加——抑菌作用增强。 2.水溶性浸出物含量:酒制品高于生品。 3.软化处理对黄连理化性质的影响 1)黄连主要有效成分小檗碱等易溶于水,在热水中溶解度 更高。 2)减少浸泡时间,以免药效损失。 3)黄连用时再捣碎,可避免有效成分在切制过程中流失。 4)应注意炮制温度对黄连质量的影响: 黄连在加热过程中,可生成一种红色小檗碱(小檗红 碱)。加热温度越高、时间越长其含量越多,同时小檗碱相 应减少。
中药炮制学
6.适用药物 1)清热泻火药 2)活血化瘀药 3)祛风通络药 4)动物药 7.注意事项 1)酒的选择:黄酒(除蟾蜍用白酒外)。 2)闷润:闷润时加盖,以免酒挥发。 3)稀释:酒的用量较少,不易与药物拌匀时,可 先将酒与适量水混匀后再与药物拌润(以能吸尽 为度)。 4)火力火候:宜用文火,以免酒迅速挥发,勤翻 动,炒干、颜色加深 。
中药炮制学
[质量要求] 1.黄连:不规则薄片或碎块,片面黄色,周边 暗黄色,粗糙,附有残存细小须根,质坚硬, 气微,味极苦。 2.酒黄连:色泽加深,味苦,略具酒气。 3.姜黄连:表面棕黄色味苦,略具姜的辛辣味。 4.萸黄连:暗黄色,味苦,略具吴萸的辛辣味。
中药炮制学
[炮制作用与应用] 黄连:苦寒,泻火解毒,清热燥湿。 1.生黄连 苦寒之性较强,长于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用 于湿热泄泻、痢疾、黄疸、呕吐,高热神昏,心 烦不寐,神昏谵语,血热吐衄,疔疮肿毒。外治 湿疹、耳道流脓等。 2.酒黄连——酒炙法 引药上行,缓和寒性,长于 清心除烦,善 清上焦之火。用于目赤肿痛、口舌生疮、失眠心 悸。
五、炙法操作方法 药物 + 液体辅料——拌润——文火炒制。 药物文火加热——加入液体辅料——拌炒。
中药炮制学
第一节 酒炙法
1.含义: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定量的 黄酒拌 炒至规定程度的方法。 2.酒的特性:辛甘大热—— 能降低药物寒凉 之性。 气味芳香—— 能矫臭矫味。 能升 能散—— 能引药上行。 3.酒的作用:活血通络、祛风散寒、矫臭矫味。 酒炙法所用酒以黄酒为主 (除蟾酥用白 酒外)。
中药炮制学
(一)黄连
[来源]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 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n C.Y. Cheng et Hsiao或云 连Coptis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分别习称“味连”、 雅连”、“云连”。
中药炮制学
[炮制品种及方法] 1.黄连:除杂→润透→切薄片→干燥。用时 捣碎(多用)。 注意:宜抢水洗,否则有效成分流失,以慢 火烘干 为宜,不宜阴干(小檗碱等易溶于 水) 。 2.酒黄连——酒炙法 黄连片+酒→拌匀→闷润至酒被吸尽→ 文火炒干→片面色泽加深→取出→晾凉。 (酒12.5%)
中药炮制学
(二)大黄
[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 特大黄 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 或药 用大黄Rheumofficinale Bail.的干燥根及根茎。
中药炮制学
[炮制品种及方法] 1.大黄 除杂→润软→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 2.酒大黄——酒炙法 大黄片或块+黄酒→ 拌匀→闷润至酒被吸尽→ 文火炒干,色泽加深→取出→晾凉。(黄酒10%) 3.熟大黄——酒炖或清蒸。 大黄片或块+黄酒→拌匀→闷1~2h至酒被吸尽 →密闭容器 →炖或蒸约24~32h至大黄内外均呈黑 色→取出→干燥。(酒30%) 用酒量:酒大黄—少(10%);熟大黄—多(30%)
中药炮制学
4.酒炙目的 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协同增效, 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而增强疗效。 3)矫臭矫味
中药炮制学
5.酒炙法的基本操作方法 1)先拌酒后炒药(多用) 药物+酒(拌匀闷润 酒吸尽)预热炒制 容器(文火)炒干或色加深,出锅放凉。 2)先炒药后加酒(少用) 药物置制容器预热炒(文火)一定程度 (喷定量酒)炒干出锅放凉表面颜色改变有腥 气逸出。
中药炮制学
4.大黄炭:大黄片或块→武火→ 外表呈黑色 。 5.醋大黄:大黄片或块+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 尽→文火炒干→片面呈深棕色或棕褐色。(醋15%) 6.清宁片——煮、蒸法 ①大黄片或块+水→煮烂→加30%黄酒搅拌→煮成泥 状→取出→晒干→粉碎。 ②细粉(过100目筛 )+黄酒+炼蜜混合成团→蒸透→取 出→揉搓成14mm的圆条→50~55℃烘至七成干→闷 10d,至内外湿度一致、手摸有挺劲→切厚片→晾干。 (大黄100㎏,用黄酒75㎏,炼蜜40公斤)
中药炮制学
三、炙法与加固体辅料炒法的区别
中药炮制学
四、炙法的分类 酒炙法 醋炙பைடு நூலகம் 盐炙法 姜炙法 蜜炙法 油炙法 炙法常用的辅料及用量 酒炙法:黄酒10~20% 醋炙法:米醋20~30% 盐炙法:盐2% 姜炙法:生姜10%(干姜用生姜的1/3) 蜜炙法:炼蜜25% 油炙法:羊脂油20%
中药炮制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