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精品讲义

合集下载

董氏奇穴特效针灸速成班讲义[最新版)--左常波精选全文

董氏奇穴特效针灸速成班讲义[最新版)--左常波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董氏奇穴特效针灸速成班讲义[最新版)--左常波1997.12.9师公董景昌先生左常波与恩师杨维杰博士摄于台北市●董公云:“病非人身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杨师曰:“只有一流的人品,才能成就一流的学问。

”●常波语:“董氏奇穴,永远相信奇迹。

”共45 页第2页目录1.绪论: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 (3)2.董氏奇穴特效核心奇穴 (9)3.董氏奇穴特种针法 (23)4.董氏奇穴针道原理 (26)5.董氏奇穴特效刺血术 (33)6.董氏奇穴临床应用 (35)董氏奇穴疏导促通法治疗痛症 (35)董氏奇穴特效美容针拨术 (36)董氏奇穴治疗妇科病 (36)董氏奇穴治疗疑难病 (36)7.附录:董氏奇穴系列培训班 (44)8. 后记 (45)共45 页第3页共45 页第4页共45 页第5页深入的研究,才会独创数百奇穴,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有很深的渊源。

杨师在十四经穴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对五输穴的应用发挥,更是出神入化,妙趣横生。

恩师常常告诫:“要想精于董氏奇穴,必须读通《灵枢》,董氏门生不可不知。

”董氏奇穴看似繁杂,却有其内在规律可遵循,易于掌握。

杨师常说:“真正悟透了董氏奇穴之精神,常用奇穴二、三十个足矣。

”2.2 针法特色董氏针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与十四正经传统针法迥然不同。

董氏特种针法有四种:倒马针法、动气针法、牵引针法、不定穴针法。

所谓“倒马针法”,即采用两针或三针并列的方式,加强疗效的一种特殊针法。

两针并用为小倒马针,三针并用为大倒马针。

具体操作可依序扎针,均以得气为度。

董氏奇穴有很多穴本身即是组合穴,需要倒马应用。

每穴均以得气为要。

十四经穴亦可应用倒马针,如内关、间使同时取穴。

倒马针法的应用.是董氏奇穴的独创,临床治疗各种痛症及脏腑病变,疗效非凡。

所谓“动气针法”,即动引其气之义,即在某个特定穴位进针得气后,边捻针边令患者活动患处的方法,病痛往往可立即减轻,表示针穴与患处之气相互通应,起到疏导与平衡作用,停止捻针后,视情况留针或出针。

董氏正经奇穴学讲义

董氏正经奇穴学讲义
2016年12月16日星期五7时18 分20秒
简单有二
• 1、部部为赢:分“一一”至“十 十”加胸背一共十二部位。 • 2、施针手续简便,对初入门者不 要求繁复手法,仅用正刺、斜刺、 浅刺、深刺、皮下刺与留针各种手 法。配合动气针法与倒马针法--即可达到治疗的效果。另有所谓 “指挥针法”,杨维杰老师将其要 旨发展成“牵引针法”。
2016年12月16日7时18分


倒马、动气、牵引
• 倒马:运用临近的区段的针两三针形成促进疗效
• 动气:针刺主穴的同时运动患侧肢体和胸腹呼吸。 即在患处加以血液的重新灌注,意念的吸引另有 与患者心意相通,以意领气之势。
身口意结合,天地人相通
• 牵引:健侧远处取治疗穴 患处近取一穴输穴 、 井穴(输主体重节痛、井主心下满)循经取或者 形成引导之势 如中药之引经药
2016年12月16日7时18分
经验: 赖氏: 1. 一、二、三重穴为董师治中风之重要穴道,具 有破气行血之功,尤其对于脑部具有强烈作用。 2. 三重穴配木留穴治舌强言语困难。 3. 三重穴配六完穴治半身不遂。 4. 三重穴治肩关节痛、上臂痛、下臂痛、手腕痛。 5. 三重穴治小儿睡中咬牙。 6. 三重穴治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具有特效。 7. 三重穴配通天、通关、通山治甲状腺机能亢进 特效。 8. 三重穴治脑震荡头痛后遗症有神效。 9. 三重穴治乳房硬块特效(二十次以内可愈)。 10. 董师用三重穴治乳癌、食道癌、舌下腺癌之初 期皆有良效(但癌症愈后忌食鱼虾) 邱雅昌教授建议老年痴呆症 加灵骨大白
2016年12月16日7时18分
远取 “区段” 近取“色结”
• 赖金雄医生说此法取穴范围 大,取穴方便,且各穴往往 成组或倒马使用,效果更佳。 例如足三重穴组(足一重、 足二重、足三重共三穴), 虽谓在腓骨前缘,外踝骨尖 上三寸、五寸及七寸处,但 只要在该线段上倒马(成为 三穴并用的大倒马)取穴即 可生效,不需太拘泥于尺寸。 •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精品讲义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精品讲义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精品讲义导读代序董氏奇穴为我国山东省平度县人董景昌先生家传绝学,代代单传,至董先生在台湾行医,始允许学生在其诊治病人时侍诊学习,间亦回答学生发问,虽有讲义油印本,从未以上课形式传授,故门下诸生各人所得不尽相同,但其学生编书时,均以董先生之《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为蓝本,再加入自己所闻及经验。

本讲义穴位用法经验系以赖金雄师伯所编之“董氏针灸奇穴经验录”为本,删除部分罕用穴位,而本人经验部分及诸多董先生门人分别发表之病案,将以课堂讲述为主。

董氏奇穴按董景昌先生定名为《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盖有不自囿〞奇穴〞一隅,而认为是正统针灸之意。

今附上董先生于1973年出版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一书时自序的部分内容,以为读者一窥董先生将其「祖传之秘」公诸社会之意。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自序针灸治病,历史悠久,至宋仁宗时,铸有「俞穴铜人」,确定十二大脉,设三百六十五针穴,颁行「五脏图」,供世人参证,针术更趋昌明,垂今历二千五百年,医圣辈出,遗着亦伙,惜以文字深奥,语意含蓄,非躬亲体验,实难领悟真谛,是以面授口传,居于重要地位,但囿于私相传习,秘而不宣,致高深医理,每失所传,良可惋惜!一般所传之针灸医学,循十四经脉络,订为三百六十五穴位。

但观历代名医遗着,经穴经废弃者有之,经外再发现者亦有之。

不独「俞穴铜人」未臻完备,十四经脉络穴位亦迭有鼎革,针灸医学仍须继续研究与发展,乃不争之论。

景昌先祖所传针术,异于「十四经」脉络,所设穴道部位亦与「三百六十五穴」者大不相同,且重针轻灸,治法简便而功效显著,甚多诊断为难治之症,均经景昌以祖传针术神速治愈。

吾董氏针灸另有渊源,自成一派。

奈先祖遗着毁于兵燹,至深遗憾!所幸景昌记忆力强,对先祖面授之针术尚能牢记要诀,来台以后施行义诊,计有三十万病患同胞深受董氏针术之惠,复因三十万人次之临床验证,董氏针术之疗效乃无可置疑者也。

为响应政府复兴中华文化之号召,发扬我国传统而优良之医术,景昌之奇效针术虽属祖传之密,亦愿公诸社会,贡献人群,一则复兴中华文化,再则亦为先祖「救世济人」传统医德之发扬。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胡光医师医案中常用的董氏奇穴(资料来源:董景昌先生著《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绘图:鸿儒.张林杰一、手指部1.还巢穴部位:在无名指中节外侧(靠近小指之侧)正中央。

解剖:肝副神经、肾副神经。

主治:子宫痛、子宫瘤、子宫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输卵管不通、子宫不正、小便过多、阴门发肿、安胎、通鼻气。

取穴:当无名指外侧正中央点是穴。

手术:五分针,针深一至三分。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2.心膝穴部位:在中指背第二节中央两侧。

解剖:正中神经,心脏分支神经。

主治:膝盖痛、肩胛痛。

取穴:当中指背第二节两侧之中央点共二穴。

手术:针深半分。

3.木火穴部位:在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

解剖:正中神经、心脏及肝分支神经。

主治:半身不遂(此穴曾用于治疗高棉国总统龙诺元帅之半身不遂,奇效。

)取穴:当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点是穴。

手术:横针皮下半分。

注意:第一次限用五分钟,五日后限用三分钟,又五日后限用一分钟。

时间及次数均不可多用。

4.胆穴部位:在中指第一节两侧中点。

解剖:桡尺神经皮下枝,胆神经。

主治:心惊、小儿夜哭。

取穴:当中指第一节两侧之中点,共二穴。

手术:以三棱针扎出血。

5.木穴部位:在掌面食指之内侧。

解剖: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肝神经。

主治:肝火旺、脾气躁、鹅掌风。

取穴:当掌面食指之内侧,距中央线二分之直线上,上穴距第二节横纹三分三,下穴距第二节横纹六分六,共二穴。

手术:针深半分。

6.眼黄穴部位:在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

解剖:尺神经、胆神经。

主治:眼发黄、黄疸病。

取穴:当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是穴。

手术:针深半分。

7.妇科穴部位:在大指第一节之外侧。

解剖:桡神经、正中神经、子宫神经。

主治:子宫炎、子宫痛(急、慢均可)、子宫瘤、小腹胀、妇人久年不孕、月经不调、经痛、月经过多或过少。

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之中央线外开三分,距前横纹三分之一处一穴,距该横纹三分之二处一穴,共二穴。

手术:五分针,针深二分,一用两针。

8.制污穴部位:在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一一部位)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一一部位)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一一部位)董氏奇穴为董师景昌绍衍祖学狭心症,研究发展,自成一派之。

一家之学,其效果与境界较之“十四经穴”尤有过之而无不及心绞痛治疗,若能与“十四经穴”相辅为用,当更能发挥针灸疗效,使针灸医术发扬光大。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计设740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区分为十个部位,即:一、手指部称“一一部位”。

二、手掌部称“二二部位”。

三,小臂部称“三三部位”。

四、大臂部称“四四部位”。

五、足趾部称“五五部位”。

六、足掌部称“六六部位”。

七、小腿部称“七七部位”。

八、大腿部称“八八部位”。

九、耳朵部称“九九部位”。

十、头面部称“十十部位”。

除以上十个部位外,尚有“前胸部位”及“后背部位”,此胸背两部多以三棱针刺之,无需毫针深扎。

董氏奇穴虽有部分与“十四经穴”位置相同,然用法与治效完全不同,董师有独特创见者,概从董氏命名,并加以对比说明心绞痛症状心绞痛的治疗,以资区辨。

至于其它“解剖、主治、取穴、手术、应用、注意”等亦就原文照录,再分项说明,“解剖”部分与实际之神经解剖颇有出入,原书之意义系指该穴作用之部位及脏腑而言。

本文不做删补,读者可就该穴所在位置之解剖自行参考。

其它“手术、主治、取穴、应用”等有必要特别补充者,均详加叙述心绞痛治疗,无特殊作用或应用机会较少者,则暂且从简。

董氏针法与一般所传之针法相较,计有下列多项优点:一、在四肢、耳朵及头面部位取穴用针,足可治疗全身诸病变异性心绞痛,如必需刺胸腹及腰背部时,亦仅以三棱针浅刺即可心绞痛的症状,危险性少。

二、施针手术简便心绞痛治疗,仪用“正刺”、“斜刺”、“浅刺”.“深刺”、“皮下刺”与“上转”、“下转”、“留针”各种手法即可达到所斯望之治效。

不采“弹”、“摇”、“捻”、“摆”等手法,可减轻患者之痛苦,减少“晕针”的情况,亦不必拘泥于“补”、“泻”等理论。

三、董氏针术乃循“正经”之“奇穴”刺之,如诊断正确心绞痛的原因,认穴准确,手法精确,则奏效神速,立除沉疴心绞痛的原因,其治效之宏,非一般所传之针术可比拟。

董氏奇穴 穴位学ppt课件

董氏奇穴 穴位学ppt课件
8、木穴和胆穴合用治疗更年期的烦躁很有效。 *杨维杰医案:曾治一严重手足干燥翻裂出血之妇人,已
在数家医院治疗三月无效,手不能触物,足不能着地,经 其子背负而来,仅在尺泽及委中三棱针点刺,二次即皮肤 收口而愈,见者无不称叹刺血之妙。
编辑版pppt
34
皮肤病的治疗:
1、从肺论治 2、从肝论治 3、从瘀论治 4、从心论治, 5、调脾胃,收尾达到不复发。
3.除治上述病外,尚能治睪丸炎及腮腺炎 (原理见2.)也可治对侧手指麻木。
4.「手术」之针一、二分治心脏病变,针二、 三分治小肠病疝气及膝痛,这说明针浅治 近,针深治远,其它穴都可以此类推,十 四经穴亦同此理.
编辑版pppt
14
第一章 一一部位
小间穴
编辑版pppt
15
第一章 一一部位
小间穴取穴:平卧、手心向上、取食指第 一节外上方,距大间穴上二分是穴。
3.所谓禁忌双手取穴,尽量少取穴,减轻进针痛 苦,一般可采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两边皆病, 以男左女右为主。据经验本穴双手取穴并无大碍。
编辑版pppt
20
第一章 一一部位
【外间穴】
编辑版pppt
21
第一章 一一部位
外间穴取穴:当食指第二节正中央线外开 二分,距第三节横纹六分六是穴。
主治:疝气、尿道炎、小肠气、牙痛、胃 痛。
编辑版pppt
35
第一章 一一部位
综论:从上述食指之六穴看来,皆与木有关, 印证了肝与大肠通的理论。故能治心脏, 或为“种木生炎”之故。
编辑版pppt
36
第一章 一一部位
【脾腫穴】
编辑版pppt
37
第一章 一一部位
脾肿穴取穴:掌面、中指第二节、中央线 上,三分法、共二穴。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原稿)一一部位1、大间穴部位: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偏左外开三分。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枝,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心脏病、膝盖痛、小肠气、疝气(尤其特效)、眼角痛。

取穴:平卧,手心向上,取食指第一节中央偏左三分是穴位。

手术:五分针,正下一分心脏分支神经;正下2~2.5分大小肠经。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2、小间穴部位:食指第一节左上方,距大间高二分。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枝,肺分枝神经,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支气管炎、吐黄痰、胸部发闷、心跳、膝盖痛、小肠气、疝气、眼角痛。

取穴:平卧,手心向上,取食指第一节左上方,距大间上二分是穴位。

手术:五分针,正下一分治心脏,1~2.5分肺分支神经。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3、浮间穴部位:食指第二节中央线外开二分,去第三节指横纹三分三。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枝、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疝气、尿道炎、小肠气、牙痛、胃痛。

取穴:食指第二(中)节正中央外开(向大拇指)二分去第三(末)节指横纹三分四处是穴。

手术:针深1~2分。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4、外间穴部位:食指第二节正中线外开2分,去第三节横纹六分六。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枝、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疝气、尿道炎、小肠气、牙痛、胃痛。

取穴:当食指第二节正中央外开2分,去第三指横纹六分六是穴。

手术:针深1~2分。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5、中间穴部位:食指第一节(本节)正中央。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枝,肺分支神经,心脏及六腑神经。

主治:心跳、胸部发闷、膝盖痛、头晕、眼昏。

取穴:当食指第一节正中央是穴(手掌向上)。

手术:针深1~2.5分。

效用:(治疝气成方)外间、大间、小间、中间四穴同时用针,为治疗疝气之特效针,单手取穴可也。

注意:禁用两手同时取穴。

6、还巢穴部位:在无名指中节外侧(靠近小指)正中央。

解剖:肝副神经,肾副神经。

主治:子宫痛、子宫瘤、子宫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输卵管不通、子宫不正、小便过多、阴门发肿、治流产、安胎。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导读:董针是一种高效、安全的针刺疗法,该疗法的穴位分布及应用,既源于传统的古法针灸又合经络系统,又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是目前行之有效的众多针灸新法中的一个新的体系,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重要的研究和发展前景。

董氏奇穴为什么「简、易、效」摘自《董氏奇穴针灸学》1特点骨缘分布组合穴位背部七线同穴异名1骨缘分布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进针时均紧贴骨缘。

如“一一部位”及“二二部位”的穴位均贴骨,或进针抵骨。

“ 三三部位”的心门穴、肝门穴、肠门穴,“五五部位”的海豹穴、木妇穴,“六六部位”的火主穴、门金穴,“七七部位”的四花上穴、足三重穴等,均贴骨缘。

灵骨穴也是紧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等等。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其治疗效应显著。

2组合穴位董氏奇穴组合穴位较多,即多个穴位为一组,多穴一名,针刺效应相同。

如腑巢穴即包括23穴;后背的五岭穴包括大椎骨下连续10节10个穴位、旁开3寸连续8个穴位、再旁开3寸连续7个穴位,总共44个穴位;“七七部位”的下三皇穴包括天皇、地皇和人皇;“八八部位”的上三黄穴包括其黄、明黄和天黄等穴;其他如足三重穴、指三重穴、指肾穴、五虎穴、外三关、四马穴等,均为组合穴位。

董氏奇穴的穴位组合特点与其刺法之“倒马针法”常两针、三针并刺有关。

3背部七线董氏奇穴有相当数量的穴位集中在背部,且位于7条垂直的直线上。

这7条直线是:中线与督脉重叠,左右各旁开1.5寸、3寸、6寸各有一条线。

中线上有21穴;1.5寸线上有9穴,左右共18穴;3寸线上有15穴,左右共30穴;6寸线上有7穴,左右共14穴。

此7条线上总共有83穴。

4同穴异名董氏奇穴有不少穴位与正经是重叠或极为接近的,可以认为属于同穴异名现象。

如背部穴位与督脉穴位和膀胱经穴位;“六六部位”的水曲穴即地五会,水相穴即太溪;“四四部位”的人宗穴即手五里等。

此外,也有部分穴位邻近正经穴位,如门金穴即陷谷穴后五分紧贴两趾骨间,火主穴即太冲穴向后五分,灵骨穴即合谷穴后1寸,紧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等。

董氏奇穴治疗学讲解

董氏奇穴治疗学讲解

第一章头面颈项一、头部(一)头痛1.大白穴甚效,配中白或三叉穴更佳。

2.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并针肾关,留针四十五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治慢性久年头痛甚好。

3.针灵骨、合谷,立可缓和疼痛。

4.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亦可立止头痛。

5.太阳穴刺血最特效,久年头痛轻则一、二次,重则三、四次痊愈。

⑥脚面血管放血,立止头痛。

(二)偏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果佳。

2.针七里穴、九里穴、中九里(风后)、偏头穴,效果亦佳。

3.三重、四花外穴点刺出血,亦可立止疼痛。

4.太阳穴部位疼痛,针门金甚佳。

5.太阳穴点刺特效,久年偏头痛轻则一次,重则二、三次可愈。

6.水曲穴。

⑦脚面偏头区血管放血,效果甚佳。

(三)后头痛1.冲霄放血,立止疼痛。

2.针后头穴、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3.委中刺血甚效,治久年后头痛尤佳。

④后头区点刺放血,立即止疼痛。

(四)前头痛〈眉棱骨痛、鼻骨高、阳明头痛〉1.天皇穴或肾关穴皆甚效。

2.针通天、火菊、前头效果良好,立止疼痛。

3.四花中穴、印堂部位点刺放血,效果亦佳。

4.五虎一、五虎三亦效。

⑤脚面前头区点刺放血,立即止疼痛。

⑥四腑一、二穴配上里点刺放血,也可止疼痛。

(五)头晕1.灵骨治头晕甚效。

2.血压高的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再针火硬,立降血压,并止晕眩。

血压低的头晕亦效。

3.脑贫血的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④后头区点刺放血。

*针双合谷,涌泉后二寸半,立降血压,曲池丁字刺亦可。

*脑贫血、头晕、针列缺透太渊,配灵骨特效(水通、水金、配通山、通天效果亦佳)。

(六)脑神经不清〈神衰弱〉1.针正会、前会、后会、镇静效果良好。

镇静,再在三重穴放血。

2.针上三黄与下三皇效果亦佳。

③心脏区、前头区、偏头区、三重穴,点刺放血,效果甚佳。

(七)脑膜炎1.三重,用倒马针法。

2.四花外点刺,再针正筋。

③针正筋、正宗、三重、效果佳。

④脚面及膝以下点刺放血,效果良好。

⑤后头区点刺放血,效果卓著。

董氏奇穴讲座课件

董氏奇穴讲座课件

董氏奇穴之命名
董氏虽然创见奇穴甚多,但从无一穴以自 己姓名命名。 以部位命名:正筋,灵骨,肩中,侧三里 以五行命名:木穴,水金,木火,土水 以脏象命名:妇科穴,脾肿穴,肝门穴 部位和效用命名:手解,指肾 穴位之数字命名:三重,五岭,七星等。
理论基础
董氏奇穴针灸学对藏象理论、经络理论、脾胃学 说、五行学说均有独到的发挥。在继承这些传统 中医理论的同时,还引入了以下几个理论学说。
针法特点二
董氏奇穴的外姓传人 杨维杰先生所创的“牵引针 法”、也是董氏奇穴特色针发之一。所谓“牵引 针法”,即先以 侧远端取穴,为治疗针,在于患 处远端取牵引针,然后两处同时捻针,交互感应, 相引,这样患处必在两穴之间,再配以动气针法, 两 之,往往立见奇效。如治疗坐骨神经痛,先 取 侧手上的“灵骨穴”、“大白穴”二穴为主治 穴,在于患侧远端去取膀胱经之束骨穴作为牵引 针。此针法真正起到了“引一发而动全身”的特 点。
一是进针抵骨 二是贴骨进针 例如:灵骨贴骨治疗坐骨神经痛,脚跟痛。
太冲贴骨治疗手脚痛,膝痛。
二 以筋治筋
以筋治筋相当于古法之刺筋法。此一刺 法之要有二:
一 刺在筋上
二 刺在筋旁
例如:董氏奇穴之【正筋】在足跟健上, 刺入筋中,治疗颈项强直及其疼痛效果 不错
以脉治脉
以脉治脉相当于古法之刺脉法,此一刺法之 要亦有两种:
脏腑别通,由六经开、阖、枢理论推行而来,实乃脏腑 之气化相通。此原理在董氏奇穴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例 如:“三通穴”(既:通天、通关、通山三穴),位于胆 经之上而为治疗心脏疾患的特效之穴;“中白穴”位于三 焦经之上而用于治疗肾虚腰痛效果显著;“木穴”位于大 肠经之上,在治疗肝火旺盛方面有特效。“火包穴”在胃 经上,透过胃与心包通,治心绞痛特效。

董氏奇穴详解图文ppt课件

董氏奇穴详解图文ppt课件

• 4、络病理论
• 该理论源于《内经》,昌明于叶天士,董公又有更深入而 精彩的发挥,其拿手绝活--刺血针法,即以络病理论为依 据。初病气结在经,经主气;久病血伤入络,络主血。任 何顽症痼疾由气滞、血瘀到痰凝、毒聚的病理过程,均以 瘀血为机转。董公以毫针通经调气,以三棱针刺络活血, 气通血活,何患疾之不除?可以这样说,董氏独门刺血针 法,使一些看似复杂的疑难重症迎刃而解,涣然冰释。
• 2、同气相求 • 杨师又称之为“体应”,是董氏奇穴在治疗方面最有针对
性的发挥与创造。体应之要点为:以骨治骨,以筋治筋, 以肉治肉,以脉治脉,以皮治皮。如治疗各种骨刺,常用 削骨针(四花副穴及其下2.5寸之倒马针),必须贴骨扎针 方有特效;又如某股骨头坏死患者,行置换术后,自觉大 腿外侧体表有异常冷感2年,局部针刺2个月未愈,因其病 位在皮部,证属血瘀,故在其同侧小腿心肺区,取其皮部 之瘀络刺血,一次而愈。 • 3、脏腑别通 • 该理论《内经》未见,首见于《医学入门》,但其源流则 不甚了了。杨师发前人所未发,认为由六经开阖枢理论推 衍而来,并在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心与胆通、肾与 三焦通、肝与大肠通之后,又补充了心包与胃通。脏腑别 通,实乃脏腑气化相通。此一原理在董氏奇穴中,有极其 广泛的应用。如重子、重仙在肺经上,主治膀胱经之背痛; 中白、下白在三焦经上,补肾作用极佳;木穴在大肠经上, 治肝火旺极具特效;火包穴在胃经上,透过胃与心包通,治 心绞痛特效。
董氏奇穴图文汇编
上 资料来自网络参考供学习
目录
• 1---20图解 • 21---25.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简介
• 26—27.董氏刺血针法之特点 • 28---31. 特色诊法 • 32---43.治疗特色 • 44---62.精华董氏奇穴特效配穴 • 63---79.董氏72绝针 • 80.---董氏奇穴临床应用歌诀

董氏正经奇穴学讲义共64页文档

董氏正经奇穴学讲义共64页文档

谢谢!
Hale Waihona Puke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董氏正经奇穴学讲义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4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4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42009-11-21 15:36:08木肢肝胆虚,胆石见分渠。

堪治夜啼郎,直向穴中取。

水通位置:嘴角下四分处是穴。

主治:风湿病、肾虚诸症、闪腰岔气。

针法:针由内向外斜扎心绞痛的治疗心绞痛的原因,针深一分至五分,若向颧骨方向皮下针入针可至一寸五分。

水金位置:水通内开五分心绞痛的原因,与下唇平行处穴。

主治:同水通穴。

针法:同水通穴。

运用:上二穴均主治肾病,下针时不必拘泥穴位,就发青处扎之即可(常规来说,凡出现该穴主症时心绞痛症状,二穴附近则呈现乌青色)。

该组穴理气作用极强,凡举咳嗽、气喘、打呃、腹胀、呕吐等皆有特效心绞痛治疗,为临床上常用要穴。

嘴角下四分,水通此为根。

下唇平行处,内五是水金。

二穴常青处,阿是可入针。

针向颧骨方,堪与医者遵。

水金与水通心绞痛的原因,风湿肾亏宏。

闪腰与岔气,咳喘立时功。

呃逆呕霍乱,腹胀倾俄空。

玉火位置:眼中央直下主,颧骨直下凹陷处是穴。

主治:坐骨神经痛、肩臂痛、四肢痛、膝盖痛、颧骨痛、腮骨痛。

针法:针深一分至三分。

运用:该穴为镇痛要穴,尤善治血虚血瘀所致的各种疼痛。

玉火眼球下,颧骨直下中。

主治是诸痛,坐骨肩臂中。

四肢及颧腮,膝盖亦相同。

血虚及血瘀心绞痛的原因,尽在不言中。

鼻翼位置:鼻翼上端,鼻翼沟陷中是穴。

主治:眉棱骨痛、头昏眼花、肾亏诸症、四肢骨痛、面神经麻痹、舌紧舌硬、舌痛、偏头痛、喉痛。

针法:针深一分至二分。

运用:该穴为镇痛要穴,尤善治气虚、气郁所致各种疼痛。

该穴尚能消除疲劳,提神醒脑极妙。

此外变异性心绞痛,杨氏亦常以此穴治疗坐骨神经痛极妙。

鼻翼上陷中心绞痛治疗,气虚气郁佳。

眉棱骨不遂,四肢骨痛夸。

面痹偏头痛,喉痛舌恙插。

提神去疲劳心绞痛的症状,还治头昏花。

全身酸痛症,坐骨写风华。

著者按概头面为诸阳之首。

故该处穴位对于头面一切实症均可择穴而泻之什么是心绞痛心绞痛治疗,疗效确凿。

对于某些穴位的具体应用如四腑二穴,取治癫痫,疗效稍显不足。

故可并取肾关,酌情点刺太阳、百会,伍腰奇诸穴心绞痛的原因,效甚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精品讲义
导读代序
董氏奇穴为我国山东省平度县人董景昌先生家传绝学,代代单传,至董先生在台湾行医,始允许学生在其诊治病人时侍诊学习,间亦回答学生发问,虽有讲义油印本,从未以上课形式传授,故门下诸生各人所得不尽相同,但其学生编书时,均以董先生之《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为蓝本,再加入自己所闻及经验。

本讲义穴位用法经验系以赖金雄师伯所编之“董氏针灸奇穴经验录”为本,删除部分罕用穴位,而本人经验部分及诸多董先生门人分别发表之病案,将以课堂讲述为主。

董氏奇穴按董景昌先生定名为《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盖有不自囿〞奇穴〞一隅,而认为是正统针灸之意。

今附上董先生于1973年出版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一书时自序的部分内容,以为读者一窥董先生将其「祖传之秘」公诸社会之意。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自序针灸治病,历史悠久,至宋仁宗时,铸有「俞穴铜人」,确定十二大脉,设三百六十五针穴,颁行「五脏图」,供世人参证,针术更趋昌明,垂今历二千五百年,医圣辈出,遗着亦伙,惜以文字深奥,语意含蓄,非躬亲体验,实难领悟真谛,是以面授口传,居于重要地位,但囿于私相传习,秘而不宣,致高深医理,每失所传,良可惋惜!一般所传之针灸医学,循十四经脉络,订为三百六十五穴位。

但观历代名医遗着,经穴经废弃者有之,经外再发现者亦有之。

不独「俞穴铜人」未臻完备,十四经脉络穴位亦迭有鼎革,针灸医学仍须继续研究与发展,乃不争之论。

景昌
先祖所传针术,异于「十四经」脉络,所设穴道部位亦与「三百六十五穴」者大不相同,且重针轻灸,治法简便而功效显著,甚多诊断为难治之症,均经景昌以祖传针术神速治愈。

吾董氏针灸另有渊源,自成一派。


先祖遗着毁于兵燹,至深遗憾!所幸景昌记忆力强,对
先祖面授之针术尚能牢记要诀,来台以后施行义诊,计有三十万病患同胞深受董氏针术之惠,复因三十万人次之临床验证,董氏针术之疗效乃无可置疑者也。

为响应政府复兴中华文化之号召,发扬我国传统而优良之医术,景昌之奇效针术虽属
祖传之密,亦愿公诸社会,贡献人群,一则复兴中华文化,再则亦为
先祖「救世济人」传统医德之发扬。

(中略)景昌临床治病,固以祖传针术为要着,然对「十四经」各穴之治效亦曾研究而比较之,经临床验证,一般「十四经穴学」中所列各穴之主治病症,有未尽者,亦有效微者,特将有关穴位经景昌验证确定其主治之病症,按实修订附载于后,提供同道参考,亦期抛砖引玉也。

去年十月,发现市面上有所谓「针灸ㄨㄨ奇穴集」者,经查对其中半数乃剽窃我董氏针灸奇穴之部分内容(其中穴名有些仍用董氏原穴名,有些穴名则已篡改)。

景昌对此欺世盗名之徒固属不齿,为免读者受愚,特将《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之内容予以充实后付印,俾读者能见我董氏针灸奇穴之全貌。

本书之出版承袁国本先生协助编辑、点穴与校订,并予致谢。

董景昌
西元一九七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第五次赴高棉前序于台北市
本讲义主要参考书为董先生原著,其次为董先生门下杨维杰老师之《董氏奇穴针灸发挥》及赖金雄医师之《董氏针灸奇穴经验录》,赖师伯不幸英年早逝,希望此讲义弘扬其应用董氏奇穴的经验,使其经验得以帮助各位读者更进一步了解应用董氏奇穴。

董氏奇穴虽号称奇穴,但系统井然,穴位分布全身,比传统经络系统更为缜密,治疗病症的范围极广,但应用上极为简便,不弄玄虚,特点清晰,兹分析讲解如下:
一、
一般不在局部取穴、仅在四肢、耳朵及头面部位施针,胸腹及腰背部位,则以三棱针浅刺出血,危险性少。

二、
施针手续简便,不拘泥补泻等繁复手法,仅用「正刺」、「斜刺」、「浅刺」、「深刺」、「皮下刺」与留针各种手法,配合「动气针法」与「倒马针法」即可达到治疗的效果。

另有所谓「指挥针法」,杨维杰老师将其要旨发展成「牵引针法」。

此三种针法为目前使用董氏奇穴的医师所习用,为方便了解,先以传统经穴应用此三种针法的具体操作解说如下:
例如病人右膝疼痛,因董先生认为膝痛与心力不足有关,故可取健侧左内关穴强心,配合同经邻近穴位再刺一针,如左间使穴或大陵穴便成为「倒马」针法,若膝痛部分位在肝经路线范围,则取肝经之俞穴右太冲以为「牵引针」,留针期间要求病患时时活动膝部,即为「动气针法」。

一般留针30分至45分。

此三种施针手法不必一定全用,但「动气针法」则为必要。

如果患处在胸腹部,不能活动,则令患者按摩或深呼吸,如病患不能自行活动其手足等,则可令旁人协助其活动肢体。

三、
注重全息对应。

例如以「心门」(接近小肠经的小海穴位),治疗膝部内侧疼痛,即为全息对应的一种。

全息对应
有「等高对应」、「手足顺对」、「手足逆对」、「手躯顺对」、「手躯逆对」、「足躯顺对」、「足躯逆对」、「头骶对应法」以及「头足对应」等,但并非所有对应均有疗效,请学习者注意唯有实践才是检验理论的最好手段,不可将全息对应无限扩张,否则必成为「寸寸人身皆是穴」,可以一穴治全身病,也可以所有的穴皆可治同一病,而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四、
多以「段」或「区域」为取穴单位。

赖金雄医生说此法取穴范围大,取穴方便,且各穴往往成组或倒马使用,效果更佳。

例如足三重穴组(足一重、足二重、足三重共三穴),虽谓在腓骨前缘,外踝骨尖上三寸、五寸及七寸处,但只要在该线段上倒马(成为三穴并用的大倒马)取穴即可生效,不需太拘泥于尺寸。

又此种方法常有上、中、下三焦全取以治疗整体之意思,例如前臂小肠经路线上,自腕横纹上三寸、六寸、九寸计有肠门、肝门、心门三穴,乃括囊下、中、上三焦。

又如手掌大肠经上,灵骨(合谷
穴后半寸)、大白(接近三间)穴组为董氏第一灵效穴组,即掌握了所谓「第二掌骨全息律」,又掌握手掌全息竖掌时的上下焦,针尖朝向的范围又掌握手掌全息横掌时的上、中焦,意透下焦(小肠经的后溪、腕骨)。

五、
诊断擅用掌诊。

赖金雄医师说:董氏掌诊的具体方法是察看手掌青筋或红筋分布的部位,从而审知病因之所在而据以用穴治病。

因为各脏腑皆有经络到达手掌,若脏腑有病,便会反应到手掌上;又因为董氏奇穴所言某脏某腑神经或身体某部位神经,具有与该脏该腑或该部位的相应关系,(并非即一般所指解剖学上的神经),透过这种脏腑与手掌及脏腑与穴道的连系关系,便成为一种诊断与治疗的体系。

例如某人患坐骨神经痛,其掌上肺区出现青筋,即可断知为肺虚;而灵骨、大白又有肺神经通过,可调整肺
功能而治肺虚,则针此二穴便一定有显效,且往往针到病除,效果稳定。

又如诊其手掌二、三尖瓣部位或心区有青筋、则相关疾病便可用有心神经通过的穴道取效。

本书经验病例中所述董师用通关、通山、通天治下利清谷的例子,便是该患者掌上心区青筋明显,断定其为心弱,乃爰用上述穴组补火生土而治愈。

总之,董氏奇穴言某脏腑神经通过的穴道,即指可治愈该脏腑的疾病;而欲知病在何脏腑,透过掌诊便可以辨知。

六、
重视观察身上病变反应的暗影、青筋或红筋。

赖金雄医师说:至于穴道上的青筋或红筋(尤其是手指上的穴道),它是诊断点,也是最好的治疗点。

例如心常穴附近见青筋明显,对准该青筋施针(出血),则胸次立舒,各种身上的不适亦可随之改善。

这是因为心常穴有心神经通过,心功能
有问题该穴才会出现青筋;在此情况之下,如果身上有病痛就与心脏有关,也就是心常穴的有效治症。

不过,这并不是说心脏方面的病变必会在心常穴上出现反应点,此时心常穴自然就不一定是最好的治疗点。

而且,由于手指的痛觉特别强烈,除非有明显的反应点(青筋或红筋),是不轻易取用的。

七、
重视体应。

杨维杰老师说:「体应是董氏奇穴在治疗方面最有针对性的发明与应用,掌握此一原则,不只能将董氏奇穴应用得更深入更有效,以之用于在十四经穴方面,也能加强及突出其效果。

体应之要点即: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肉治肉;以脉治脉。


八、
重视脏腑互通的性质。

这是杨维杰老师在董氏奇穴理论上的发现,对了解董氏奇穴的内涵有巨大的贡献,比那些动辄说董氏奇穴蕴涵「天地大道」的玄虚说法较具体且有根据。

在此,将杨维杰老师解释此原理的全文录下以供读者参考,并彰显杨老师的发现:
这是董氏奇穴应用最突出、最广泛及最精华的部分,虽然在董师书中从未提及这方面的理论,但其应用则时时处处与之相合。

五脏别通首先见于李梴「医学入门」,引自「脏腑穿凿论」(注:李梴原书并未有五脏别通之名称)。

唐宗海之「医经精义」(注:书的全名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有较细的发挥。

但他们都并未深入了解其源流,五脏别通应系由六经之开合枢变化发展而来(开合枢则又系由易经演变而来)。

灵枢根结篇说:「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又说:「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以三阴三阳同气相求,作手足相配之表如下:






阳明
〈开〉
〈枢〉
〈阖〉
足膀胱小肠手足胆
三焦手
足胃
大肠手
∣j
∣k
∣l
∣m
∣n
∣o
手肺脾足手
心肾
足手
心包肝足
〈开〉
〈枢〉
〈阖〉






厥阴
〈按:横向排列,则为同名经相通,如手足太阳相通,手足太阴相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