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瓷器之差异

合集下载

南北两派瓷器的区别及其纹饰中的佛教艺术因素

南北两派瓷器的区别及其纹饰中的佛教艺术因素

南北两派瓷器的区别在中国,瓷器可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青瓷;北派——以刑窑、定窑为代表的白瓷。

河北唐山作为北方瓷都,即是北派瓷器的代表之一,尤其以陶瓷彩绘而著称。

陶瓷彩绘作为陶瓷艺术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最初源于景德镇。

早期的唐山陶瓷彩绘做工粗糙,瓷味甚浓,工艺特点明显。

到了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趣味的改变,唐山陶瓷有了很大的发展。

特别是玉兰瓷和白玉瓷的出现,以及近年来骨质瓷的兴起,都把我国的白瓷文化发展到了极致。

现代唐山陶瓷彩绘业也发展迅速,与景德镇以青花为主的彩绘有了极大的区别,新彩为主的手绘和独具唐山特色的喷彩瓷构成了唐山彩瓷的两道风景。

两地彩绘的区别显而易见,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各种传统技法完备成熟,到了现代虽有创新但始终能找到其祖宗的身影。

而唐山的陶瓷彩绘却不同,由于受传统的影响比较少,再者地近津京,津京两地的书画家的不断介入,使陶瓷彩绘有了很大的发展。

因为新彩和釉下五彩比较适合对中国画的表现,所以发展比较迅速,这也是唐山艺术陶瓷画味十足的原因。

有人说陶瓷彩绘就得有瓷味,这也不无道理。

现代的唐山手绘陶瓷大都是中国画的复制,画味太浓而瓷味太少,创新之作寥寥。

传统的瓷画形式朴实,并具有装饰性,但是过于陈旧,缺少神采,无时代感。

而纯中国画的复制虽然有韵味,但总是感觉和纸画有一定的差别。

怎样才能创作出既有时代感又有韵味,且有陶瓷特点的作品,是摆在现代陶瓷艺术家面前的一道难题。

可喜的是近几年有不少艺术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尝试和开发了一些创新的作品。

艺术是需要创新的,这是艺术生命之所在。

陶瓷彩绘也是一样,正如民国时期珠山八友把中国画元素带进陶瓷绘画中一样,现代艺术理念也必将走进现代陶瓷装饰艺术中。

从某种角度说,艺术陶瓷也是商品,它的兴衰不可能不受市场之左右,从六七十年代唐山喷彩陶瓷和八九十年代陶瓷壁画的兴衰便可见一斑。

至本世纪由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审美追求的改变,中高档艺术陶瓷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近年来日用陶瓷的艺术化也说明了这一点。

陶瓷渊源——中国古代各时期的陶瓷艺术及特点

陶瓷渊源——中国古代各时期的陶瓷艺术及特点

陶瓷渊源——中国古代各时期的陶瓷艺术及特点——德瓷小铺原始时期 (约公元前21世纪)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断定中国原始陶器开始于距今七千年左右是不成问题的。

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龙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

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形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

这一时期已出现陶轮技术,制陶术已成为一种专门技术。

半坡文化的彩陶在略晚于大地湾一期文化,其纹饰也略为复杂,以几何纹样为主。

在陕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庙底沟文化,彩陶花纹则更加富于变化,以弧线和动感强烈的斜线体现变形的动物形象。

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鱼、鸟、猪以及人类自身都被作为装饰纹样。

这些纹饰的描绘手法都很生动,布局合理,是原始绘画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可靠形象资料。

距今约四千年左右的马家窑文化,是由半坡文化派生发展的古羌集团的一个分支。

与之相关的另外两个支系是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是龙山文化之后的又一个辉煌时期。

马家窑文化类型的陶瓷,表面都经过打磨外理,器表光滑匀称,以黑色单彩加以装饰。

装饰图案以满见长,在钵、盘、碗一类的敞口器物内侧,也都绘有图案。

上古之民,穴居野处,生活中的工作中心都围绕着渔猎饮食,所以最初迫切的发明需要都釜瓮之类。

陶瓷上出现装饰,说明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有进步,解决果腹问题以外,尚有余力,于是人们开始在满足最低需求之外,追求美的表现。

河西走廊一带的马厂类型彩陶,器形一般较小,有的器皿上留有穿系小孔,便于携带反映出这一地区半农半牧的经济状况。

而在半山彩陶瓷上则出现了播撒种子的人形图案,说明农业的发展和人们创造力的进步。

在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完善成熟。

图案形象直观性强,在当时具有标志性、装饰性等性能,所以对彩陶图案的研究也会给古文字研究提供佐证。

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在原始时期,氏族部落更为繁杂,在特定的生产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需求的文化特征,它们各自有着代表氏族文化的标志性形象,也产生着不可低估的精神凝聚力量。

南北方的民俗工艺文化差异

南北方的民俗工艺文化差异

南北方的民俗工艺文化差异
南方与北方的民俗工艺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差异:
1. 建筑风格:南方的建筑多样,有水乡建筑、园林建筑等,以木结构、斗拱和曲线为主;而北方的建筑多数是以砖石结构为主,以大型宫殿式建筑为代表。

2. 编织工艺:南方以编织为主要工艺,如苏绣、蜡染等;北方则以刺绣为主,如北京刺绣、天津刺绣等。

3. 陶瓷工艺:南方以瓷器制作闻名,如景德镇瓷器、宜兴紫砂壶等;北方则以陶器制作为主,如西安的华清池陶器等。

4. 雕刻工艺:南方雕刻多以木刻为主,如岭南木雕、安徽徽派木雕等;北方则以石刻为主,如山西悬空寺的石刻等。

5. 纺织工艺:南方以丝绸制作为主,如苏州丝绸、四川蜀锦等;北方则以棉织品为主,如山西布匹等。

6. 筷子使用:南方多使用竹筷或木筷,而北方多使用铁质筷子。

7. 饮食习俗:南方饮食偏甜,爱吃米饭和米制品,有"四鲜"(笋、干贝、鳝、鹅肝)之说;北方饮食偏咸,以面食为主,如北京的炸酱面等。

8. 节日活动:南方以庙会、赛龙舟、舞龙舞狮等活动为主;北方则以灯笼节、冰雪节等冬季活动为主。

这些差异反映了南北方的地理、气候、历史、经济和民族文化差异。

然而,随着交流和融合的增加,南北方的民俗工艺文化也有相互借鉴和融合的趋势。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新石器时代- 先陶器时代:
- 早期的陶器为瓷器的前身。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制作简单的陶器,如红陶和灰陶。

2. 新石器时代- 陶器时代:
- 陶器时代是瓷器发展的最初阶段。

人们开始制作更为精致的陶器,如黑陶、灰陶等。

3. 商代- 彩陶时期:
- 商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此期间,出现了精美的彩陶,以及早期的青铜器。

4. 西周- 青铜时期:
- 随着青铜文化的繁荣,瓷器制作水平得到提高。

此时期的瓷器较为简单,多为灰白色。

5. 东周- 陶瓷瓷器时期:
- 到了东周时期,瓷器逐渐成为主流。

陶瓷瓷器开始崭露头角,制作工艺逐渐提高。

6. 秦汉- 绿釉时期:
- 在秦汉时期,瓷器制作进入绿釉时期。

绿釉陶瓷成为当时的主流,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7. 南北朝- 三彩时期:
- 南北朝时期,陶瓷瓷器开始出现三彩釉,丰富了色彩,制作工艺更加复杂。

8. 隋唐- 唐三彩时期:
- 唐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三彩成为当时的代表。

这一时期的瓷器在造型和装饰上取得了极大的突破。

9. 宋代- 宋瓷时期:
- 宋代是中国瓷器制作技艺的巅峰时期。

汝窑、官窑、哥窑等名窑相继兴起,开创了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

10. 元明清- 明清瓷器时期:
- 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瓷器的主要产地。

青花瓷、五彩瓷等瓷器风格独具特色。

以上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的基本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的基本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的基本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时期,南北制瓷业的发展也不平衡。

在比较安定的南方,以浙江早期越窑为中心,继承并发展了东汉青瓷的成就,这些青瓷习惯上被称为"六朝青瓷"。

北方则由于连年战乱影响,瓷器的生产起步较晚,直到6世纪初期的墓葬中才有随葬青瓷发现,但晚期的墓葬中却出现了白瓷。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的生产以浙江地区最为发达,窑场广泛分布在浙江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分别是唐代德清窑,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前身,其中以位于宁绍平原的早期越窑水平最高。

属于北朝晚期的青瓷与南方青瓷相比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北方青瓷胎料中氧化铝的含量高,因此往往有因温度不足而瓷化程度稍低的现象,但瓷胎的颜色比南方要稍淡一些,多为白色或白色;其次,北方青瓷釉的光泽性好,玻璃质强,釉面常有开片,流动性较大,没有南方青瓷那种失透的感觉;第三,北方青瓷胎体厚重,与六朝青瓷相比显得形体硕大;第四,北方青瓷的装饰方法较多,有堆贴、模印,雕镂,刻划等,纹饰中受佛教影响的纹样如莲花纹,忍冬纹等较为多见。

2fk0f4c3d单人操作http:
1/ 1。

曾一统天下的魏晋南北朝青瓷

曾一统天下的魏晋南北朝青瓷

曾一统天下的魏晋南北朝青瓷作者:兰丹凤来源:《中华瑰宝》2021年第10期說起中国瓷器,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唐代的秘色瓷、宋代的青白瓷、元明时期的青花瓷及清代的粉彩瓷,而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却鲜有人知。

事实上,魏晋南北朝的青瓷烧造工艺已达相当水准,为后世制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周身遍布纹饰的青釉莲花尊。

此尊高67厘米,口径19厘米,足径20厘米,1948年出土于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北魏封氏墓群,是北朝青瓷的代表。

这件瓷尊的独特之处在于工匠在它身上综合运用了雕刻、刻划、模印贴花等装饰方法,将莲花、飞天、宝相花、菩提叶等佛教装饰题材共同纹饰于器身,又巧妙地突出了莲花这一主题。

据了解,当年,封氏墓群共出土有4件青釉莲花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了其中1件,其他3件分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北博物院等处。

如此大型的青瓷器连出4件,难免引人注目,也让人惊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匠竟能烧造出如此精美的瓷器?事实上,这样的瓷器不止4件。

从地域上看,当时同类型的青瓷莲花尊在中国南方地区也有出土,只是胎釉的化学元素组成有所差异。

由此可见,随葬青瓷莲花尊应是当时南北方皆流行的丧葬风俗。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青釉莲花尊的出现既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对瓷器的艺术影响,也展现了南北之间陶瓷艺术的交流。

当时的人们不仅热衷于雕造佛像,还将雕刻工艺运用于制瓷业,烧制出诸多造型独特又复杂的瓷器。

青瓷一统天下纵观中国瓷器史,最早的成熟瓷器非青瓷莫属,而成熟的青瓷又最早出现于东汉末期。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青瓷为主的制瓷业发展迅速,已能烧造出瓷化程度相当高的青瓷。

总体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器身厚重沉实,远不如唐宋时期的青瓷那般釉色纯净、胎底透薄,但这一时期的青瓷吸收了前代陶器、漆器和木器等器物的特点,还融合了雕刻、刻划和堆塑等装饰手法,在造型上大胆创新,留下了诸多精品。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制瓷业的发展,这一时期,青瓷已逐渐取代两汉时甚为流行的漆器而成为主要的生活用具,在日用品和明器上应用甚广,形成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瓷器南青北白赏析

瓷器南青北白赏析

瓷器南青北白赏析瓷器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瑰宝,历经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风格和特色的瓷器。

其中,南青北白是中国瓷器的两大传统流派,分别代表了南方和北方的瓷器制作工艺和风格。

南青瓷器以其精美的青花装饰和细腻的制作工艺而闻名,而北白瓷器则以其朴素的白色釉面和简约的造型而著称。

本文将对南青瓷器和北白瓷器进行赏析,探索它们的历史渊源、工艺特点和艺术价值。

南青瓷器,顾名思义,是指产于中国南方地区的青花瓷器。

南青瓷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兴盛起来是在宋代。

宋代南青瓷器以景德镇窑为代表,其青花装饰精美细致,图案多样,富有生动的艺术表现力。

南青瓷器的青花釉下彩绘工艺,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瓷器制作工艺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南青瓷器的特点是器形优美,胎体洁白,釉面温润,青花色泽深邃,线条流畅,构图疏密得当,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南青瓷器的代表作品有《青花瓷盘》、《青花瓷壶》、《青花瓷碗》等。

其中,以《青花瓷盘》最为著名,其盘心绘有莲花图案,盘边绘有云纹,整体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自然,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南青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制胎、刻花、上釉、烧制等,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匠人们精心制作,因此南青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成品极具收藏和欣赏价值。

相比之下,北白瓷器则是指产于中国北方地区的白色瓷器。

北白瓷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兴盛起来是在元代。

元代北白瓷器以定窑为代表,其釉面洁白如玉,线条简约流畅,造型大方朴实,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北白瓷器的特点是釉面洁白如雪,胎体坚实,线条简洁流畅,造型朴实大方,具有北方人的朴实豪放的性格特点。

北白瓷器的代表作品有《白釉瓷壶》、《白釉瓷碗》、《白釉瓷盘》等。

其中,以《白釉瓷壶》最为著名,其壶身线条流畅,造型朴实大方,釉面洁白如玉,给人以纯洁高雅的美感。

北白瓷器的制作工艺同样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制胎、上釉、烧制等,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匠人们精心制作,因此北白瓷器的制作工艺同样非常精湛,成品极具收藏和欣赏价值。

以下对不同朝代瓷器特点描述

以下对不同朝代瓷器特点描述

以下对不同朝代瓷器特点描述夏商周时期的陶瓷: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

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这一时期的主要瓷窑有:越窑、耀州窑和定窑。

主要瓷种是:青瓷。

以天青色为主,陶路上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略知其制作精美。

秦汉时期的陶瓷:秦汉时期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还有少量的黑陶和红陶。

一般采用泥条盘筑法轮制而成,器型园正规整。

有的泥料很精细,有的则掺有细砂,由于陶土中氧化铁含量和烧成气氛的差异,颜色也就不同。

以质地来分有硬陶和软陶。

隋朝时期的陶瓷: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白瓷胎较白,釉已不再明显青泛黄,而是白中微泛灰兰,接近纯白色了。

唐代的陶瓷:唐代最著名的是唐三彩,一直到今天还受到广泛的喜好与收藏。

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丽有黄、绿、青三色铅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来制造出美丽的花朵,以及先在坯体上刻花成暗色图案,变化无穷,彩色斑斓。

宋朝时期的陶瓷: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后人仿制也少能匹敌。

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南方窑系的胎质则以白或浅灰白居多。

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中国劳动人民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景仰的丰碑。

元朝的陶瓷:枢府窑:元代在景德镇设计官窑,制作精美,装饰花纹中常有「枢府」二字,因而又称枢府窑,景德镇渐形成全国瓷器制造中心也是从元代开始。

青花:青花是在白瓷上用钴料画成图案烧制而成,只用一种蓝色,但颜料的浓淡、层次,都可以呈现出极其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

青花简朴而又华美,既复杂又统一,如同蓝印花布一样,具有质朴、淳厚、典雅的特色,成为瓷器中的主要品种。

釉红:釉红是以氧化代替钴料,做法与青花属釉下彩绘,由於还原成雪红色,釉透红,故名釉红,元代继钧窑之后所出现的另一种红色表现方法,烧成不易,是烧制瓷器较难的一种,往往呈灰红色或暗褐色,相当不稳定,产量不多,传世更少。

中国陶瓷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

中国陶瓷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

中国陶瓷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中国陶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

自古以来,中国陶瓷以其精湛的工艺技术、独特的设计风格和丰富的物质文化内涵,受到世界各地的赞赏和追捧。

从北方的青瓷到南方的粉彩瓷,各地的陶瓷呈现出多元而鲜明的地域特色。

一、北方陶瓷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北方陶瓷以青瓷为代表,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

青瓷起源于中国北方,其釉色清爽淡雅,造型简洁大气。

北方气候干燥,制作陶瓷材料中的铁元素含量较高,经过高温烧制后,铁元素会与釉料相互作用,形成独特的青色釉面,给人一种清新典雅的感觉。

同时,青瓷的胎体质地细腻坚硬,耐用而不失细腻感,经久耐用,适合日常生活使用。

青瓷的独特特色也反映着北方地区的文化特点。

北方地域辽阔,农耕文化和皇家文化是其主要特征。

青瓷作为皇家器物的代表,对上至王公贵族,下至百姓农民,都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其制作工艺复杂严谨,反映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积淀,彰显了中国古代陶瓷文明的独特魅力。

二、南方陶瓷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南方陶瓷以粉彩瓷为代表,充满了浓郁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

粉彩瓷起源于中国南方,其色彩鲜艳多样,釉面细腻柔和。

南方气候湿润,制作陶瓷材料中的铁元素含量较低,经过高温烧制后,釉面色彩会更加柔和而鲜艳,给人一种温润柔和的感觉。

同时,粉彩瓷的胎体质地相对较薄,更加轻盈细致,器物形制多样,适合用来制作精美的装饰艺术品。

南方陶瓷的地域文化特色与当地的发展历史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南方地域多山,水网密布,民间文化丰富多彩。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方陶瓷不仅注重实用功能,更加强调装饰性和艺术性。

粉彩瓷所用的颜料以不同浓度的金属氧化物为主,釉面的色彩丰富多样,常用的有橙色、湖绿、茄紫等。

这些明亮鲜艳的色彩表达了南方地区人民的开朗豪爽、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

三、其他地区陶瓷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除了北方和南方,中国的其他地区也以不同的陶瓷载体展现着各自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

中国各个时期瓷器的特点

中国各个时期瓷器的特点

y idalidui xibany adui
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 高形美 。
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 :
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 广东石湾和枫溪、 河北唐山和邯郸、 山东淄博等。
原始的古拙
元的豪放
明的优雅
清的精巧
宋代五大名窑
汝、 官、 哥、定、钧
汝窑特点
胎体薄、 满施玛瑙釉 鱼鳞状开片、 天青色
官窑特点
胎薄釉厚、 网状大开片、 多铁足。
哥窑特点 网状小开片、金丝铁线、多铁足。
定窑特点
源自唐代邢 窑白瓷 器形 薄、刻花、 画花或印花
y idalidui xibany adui
钧窑特点
色彩丰富、铜红窑变、蚯蚓走泥 纹、多铁足
主要瓷器釉彩种类
粉彩、 五彩、 釉里红、青花瓷。
青花瓷的特点
朴素大方、庄重典雅, 清新隽永,风格独特。
中国各个时期瓷器的特点
对陶瓷的认识
古代世界上许多国家ຫໍສະໝຸດ 有陶。而china是古代中国特有的,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宋代是我国制瓷业的第一次高 潮。
从初创于商代到真正创制于东汉 时期的中国瓷器,是中国人为世界 文明史的又一重要贡献。唐代瓷器 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 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 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 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

闻乐观仪:由原始瓷礼乐器看南北信仰差异

闻乐观仪:由原始瓷礼乐器看南北信仰差异

礼乐器的起源在人类早期社会,生者表达对逝去祖先和神灵的敬意时,往往需要声音来规范行动的整齐划一,于是出现了发音器,即最初的乐器。

随着参与人员的增加,逐渐出现歌舞等集体活动,乐器也开始增多。

最先出现的应该是可以敲击的食器、容器,如瓮、缶等作为临时使用的乐器。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过一批新石器时代骨笛,发音相当准确,已经可以吹奏较为复杂的旋律,可能是当时用于占卜、判断气候和节气的重要工具。

在先秦时期,重大事件前由乐音占卜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如《周礼·春官·大师》记载:“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诏吉凶”,说明当时有专门的乐官以乐音占军事行动之成败。

以五音定节气的做法至汉代仍有延续,据《后汉书·律历志》载:“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

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

气至者灰动”。

可见“乐”在统治管理中的绝对话语权,一直到思想轴心时代之后,知识界对“天”的认识发生的根本变革仍没能减弱“乐占”的影响。

祭祀用乐与一般演奏音乐所要求表达的气氛不同,因此从早期就出现两种不同的乐器发展模式。

礼乐器在这个时代与统治王权有极其密切的关联,非一般民众所能使用。

史前时期的鼍鼓、特磬都是象征王权的重器,它们组合在一起并不是仅作为一般的乐器,而是作为礼仪性的设施,象征着墓主人的等级身份和特权地位,这些乐器已经成为一种礼乐器。

闻乐观仪:文 图 / 林毅 郑建明早期人类因环境、气候的差异创造了不同的神灵和信仰,再由各自的信仰支撑起了族群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考古学家从不同族群祭祀活动中礼器、乐器使用的区别和演变,可以分析族群信仰的大体差别,进而体察人们信仰的变迁。

由原始瓷礼乐器看南北信仰差异贾湖遗址出土骨笛陶寺遗址出土鼍鼓早期的大型活动应该有乐器定节拍和巫觋之舞才算完整。

甲骨文里的“巫”字和跳舞的“舞”字是相通的。

可见舞在当时是很重要、很神圣的,同时又对现实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如在群体里面起到团结、巩固、组织的作用。

陶瓷之魏晋南北朝

陶瓷之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主流瓷器——青 瓷
泽釉 的本
纯质其制土
正 , 坯 釉 结 合 紧 密
莹 润 , 具 有 玉 质 感 , 釉 色 深 绿 , 色
主 要 特 点 是 胎 质 细 密 、 呈 青 灰 色 ;
瓷 技 术 与 经 验 , 开 始 烧 制 青 瓷 。
优 越 的 自 然 条 件 , 吸 取 越 窑 和 瓯 窑
魏晋南北朝,从战乱、分裂到对峙,400多年时间里,社会一直处于动荡、变化 之中。这一时期,南北各民族的融合,佛教艺术的勃兴,都促使了陶瓷艺术风格 的多样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艺术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特 殊的地位,体现出多重意蕴和多维价值。陶瓷艺术有 效地将先民的人生理想、生活情感和形式美感渗透在 造物之中,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300 多年的历程中,繁荣了“青瓷”,首创了“釉 彩”,发明了“白瓷”,是一个颇具开创性意义的时代。 陶瓷观念的更新,陶瓷工艺的革新,陶瓷造型与装饰 的发展,均彰显出这个特殊时代的审美取向。玄学与 佛教的繁荣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 作用。由此,陶瓷艺术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独特的 造型与装饰,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面貌,折 射出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佛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借助陶瓷艺术渗透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使中国陶瓷 艺术因佛教文化而丰富多彩。
大背景(二)
魏晋南北朝是政治上混乱,精神上自由、解放、富于热情和艺术 精神的时候。
主要时代特征及对工艺的影响: 1. 中外文化交流对工艺美术的影响,尤其是国内南北文化的冲突
和融合对 中国传统工艺的影响。 2.佛教在这个时候广泛流传,对建筑,器皿,服饰等产生影响。
宗教艺术得 到发展,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的工艺水平。 3.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人全面自觉的时期,在以前, 工艺美术大多

陶瓷发展的四个阶段

陶瓷发展的四个阶段

陶瓷发展的四个阶段陶瓷发展的四个阶段如下:(一)第一阶段:夏商至东汉晚期东汉晚期之前,瓷器刚开始发展,在这一个阶段,被称为“原始瓷器”时期,其装饰和造型都相对简单,春秋战国时期,受到兼并战争的影响,在这一阶段的瓷器整体的质量相对较低,数量也很少,是瓷器发展的一个低谷期。

在东汉晚期,制作瓷器的手工艺取得较大进步,产出了质量较高的青瓷,标志着瓷器从初创走向成熟,实现了瓷器发展的新飞跃。

(二)第二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瓷器仍是青瓷为主,越窑的制瓷工艺进一步突破,是制瓷业的核心区。

三国、西晋时期,瓷器的种类丰富多样,并深度渗透于人民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实用性的用具,此外,还以雕塑动物造型作为特色,凸显出精湛的雕塑技艺。

而东晋、南朝时期,瓷器的雕塑不再以动物造型为特色,更加偏于简单化、生活化、实用化。

(三)第三阶段:隋唐五代时期隋唐五代时期,是南方青瓷发展的最高峰,同时,北方的制瓷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以白瓷最为突出,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南方的青瓷以浙江的越窑最为典型,其最大的特色是仿金银器的造型;北方的白瓷以河北的邢窑最为突出,其中最大的亮点是类银类雪。

(四)第四阶段:宋辽金时期宋辽金时期,制瓷业发展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一枝独秀到遍地开花,名窑林立。

比较出名的有“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窑。

汝窑位于五大名窑之首,在今河南省,以青瓷为主。

官窑,由官府直接建设,瓷器主要为素面,釉色以粉青为主。

哥窑,素面无纹,釉面开片为特色。

钧窑,属于青瓷,但青中泛红,红中泛紫。

定窑,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是五大名窑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厂。

第五阶段: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瓷器的发展得到极大的升华,元朝时期,出现了著名的“瓷都”景德镇,主要以青白瓷生产而闻名,一跃成为当时的制瓷中心。

明清时期出现了争奇斗艳、纷呈各异的彩绘瓷,标志着瓷器的艺术发展达到新的鼎盛阶段。

南北朝时期瓷器莲花纹饰形式分析

南北朝时期瓷器莲花纹饰形式分析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任向坤(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河南…荥阳…450100)摘 要:南北朝时期是莲花纹瓷器繁荣昌盛的时期,瓷器的莲花纹饰在形式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莲花形态各异,种类样式繁多,促进了南北朝瓷器的发展。

其中以仰覆莲纹、覆莲纹、仰莲纹、大圆莲这四种莲花形态为主,造就了南北朝时期莲花纹瓷器的繁荣景象,为瓷器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南北朝时期;瓷器;莲花纹饰;形式分析1 南北朝时期主要莲花纹饰介绍1.1 仰覆莲纹——以青瓷莲花尊为例仰覆莲纹是南北朝时期莲花纹瓷器中最常见的造型样式,其重要特色在于仰莲纹与覆莲纹彼此相得益彰,有机结合,共同在同一瓷器中出现。

这一形态在青瓷莲花尊上展现得淋漓尽致[1]。

故笔者在分析仰覆莲纹时,重点以青瓷莲花尊为代表。

莲花尊的功能用途一直备受争议,“尊”通“樽”,为酒器。

按照这一说法,青瓷莲花尊应该是盛酒的酒器。

但南北朝正是佛教盛行的年代,这显然违背了佛教“不饮酒”的戒律。

因此,莲花尊为酒器的说法站不住脚。

由莲花尊笨重的体型、内壁粗糙可以断定,其也不是日常生活之物。

现如今,多数学者认为青瓷莲花尊属于礼佛的礼器[2]。

1.2 覆莲纹在南北朝时期,覆莲纹是常用的装饰手法之一,以南朝青瓷唾壶和青瓷烛台为代表。

南朝青瓷唾壶于1991年出土于浙江余姚市丈亭镇凤陆村,纹饰以莲花为主,且是覆莲纹。

唾壶肩部是双层覆莲瓣,莲瓣刻画秀气,瓣尖细长。

唾壶盘口大,方便实用,细颈,假圈足。

青瓷烛台于1962年出土于江西省永丰县,纹饰也以莲瓣为主,且是覆莲纹堆塑于座身。

该覆莲纹层次多,有三层。

莲瓣瘦直,瓣尖细锐。

中间层的小花瓣被上、下两层衬托着,精美绝伦。

座身上面有一块长方体,用来承接四个盛放燃料的杯子[3]。

长方体长16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

长方体上方放置的四个杯子,直口深腹,形似竹节。

烛台极具实用价值,且外观精美、端庄大方。

1.3 仰莲纹南北朝时期的仰莲纹以1975年江西省吉安县出土的青瓷莲瓣纹盘为代表。

试论淄博雨点釉的传承与创新——兼论南北釉种之差异

试论淄博雨点釉的传承与创新——兼论南北釉种之差异

图1、被日本人称为“油滴天目”的油滴建盏图2、被日本人称为国宝的建盏“耀变天目”高 岩,中国当代文博专家;淄博中国陶瓷馆研究员,高级经济师;中国硅酸盐学会古陶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博物馆学会陶瓷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山东省陶瓷协会理事,山东民间陶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淄博古陶瓷协会副会长。

周祖毅,山东工艺美术大师,山东陶瓷艺术大师,博山雨点釉博物馆馆长,淄博油滴、雨点釉研究所所长,淄博窑雨点釉省级非遗传承人。

图3、北方雨点釉釉面 图4、建窑油滴釉面(2)北方油滴斑点的大小与釉层的厚度密切相关,因为釉层越厚烧成时气泡越大,产生的凹坑也越大。

一个凹坑填平之后就是一个斑点,而斑点的形状也取决于凹坑被填平时的形状,斑点放大后呈雪花状(图5)。

建窑油滴的斑点大小与釉层厚度没有直接关系,关键在于团块的大小,所以同一件茶盏上不同部位的斑点大小、疏密差图5、北方雨点釉放大后图像图6、建窑油滴放大后图像(4)建窑油滴斑点内有肉眼可见的沟纹,北方油滴则无。

这也是区别南北油滴的根本标志。

4、使用性质不同:建盏油滴的用途因北宋的斗茶、点茶之风而生,故器型多为茶盏,无非是束口、敞口、斗笠的盏形之分。

而北方油滴除了日用的盏、碗、杯、盘、壶、罐之外,也有玉壶春、梅瓶、葫芦瓶等器型,到北宋晚期和金代,器物特征与坡地窑址第二期相同,其年代应为元代,上线应不早于金代。

2019年12月,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的李媛女士,采用仪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射线能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对宋代淄博窑黑釉和雨点釉标本进行了数据分析,从外观特征,油滴组成以及油滴的形成过程等方面,得出了一组比较准确和科学的数据和结论。

(具体数据从略)1、外观特征小结:油滴斑分布不均匀,与釉层厚度相关;釉厚达到400μm开始呈现斑点;油滴斑大小存在差别,接近60%的油滴斑在1-1.5㎜之间,且随着釉层厚度增加,油滴斑也增大;油滴斑的形状比较对称,斑点边缘常呈现不连续形貌,使油滴放大后更似雪花状,大约80%以上的斑点接近圆形,只有部分斑点呈椭圆形,或缺失较多而呈不规则形状。

南朝瓷器与北朝瓷器有什么差异

南朝瓷器与北朝瓷器有什么差异

南朝瓷器特点
南朝瓷器胎体细密,广泛使用化妆土。

加上烧窑技术的提高,釉面颜色青翠,玻璃光很强,有很细碎的开片。

施釉一般采用浸釉发,因此釉层较厚,施釉不到底,有垂流现象。

南朝器物普遍瘦高,造型优美,盘、碗、罐、大多还是平底,但已出现假圈足。

这时的鸡首壶鸡头比东晋还还要高,鸡冠耸起,嘴部有孔,有的和腹部相同,已起到流的作用了。

把手连接盘口一端比东晋时更高,有的做成龙柄。

北朝瓷器特点
北朝瓷器一般实用品多,常见有盘、高足盘、碗、杯、缸、瓶、壶、盒、罐、灯等。

大多数光素无纹,有简单的弦纹、寥寥无几的划纹或捏塑花边,部分由纹饰的多划、贴、塑莲瓣,有的瓣尖不凸出翘起,纹饰多粗犷。

壶、罐、瓶、尊、多塑二、三、四、六不等的系,方系、桥形系、泥条系均有。

北朝的鸡首壶、鸡头高昂、露出胸脯,相对处龙柄连肩,龙头扎进盘口,做饮水状。

对比特点
南朝瓷器造型比较秀气,器形盒前朝比略有变化,创新品种不多。

胎体较薄、较细、致密,胎色青灰,施釉略厚,釉色青绿。

而北朝瓷器造型粗犷雄伟,出现白、黄褐釉和绿彩等新品种及异国情调的新样式。

胎体粗重,太色浅灰,有气孔和黑点。

釉层薄,玻璃质感强,釉色青中闪黄。

南北瓷器之差异[资料]

南北瓷器之差异[资料]

在中国陶瓷史上,唐朝瓷器的概况可用“南青北白”一言以蔽之,并以此引领后世中国瓷器的基本风貌。

“南青”,指的南方浙江的越窑青瓷。

以慈溪县上林湖、上虞县窑寺前的产品最具代表性,从商周战国秦汉六朝几代,这里一直以烧制青瓷为主,具深厚的制瓷基础和技术力量,至唐代技艺更加娴熟,被称为“诸窑之冠”。

“北白”,指的是北方河北的邢窑白瓷,以内丘城为中心发展起来。

其历史可上溯到北朝,隋后期曾短期繁荣,经过唐早期的低靡,唐中期生产极盛,晚唐开始衰落。

南青北白瓷质极佳,晚唐时代,击瓯作乐风靡,用一些越瓯、邢瓯注以多寡不同的水,击以成乐,声音极其美妙。

越窑青瓷浙江越窑是我国青瓷的主要产地,它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一色青翠莹润。

前期越窑大体延继南朝作风,胎质灰白而疏松,釉色青黄易剥落,器物种类不多,造型变化也少,在北方上层社会,地位不及白瓷。

越窑的繁盛主要在晚唐和五代,后期产品胎色虽灰白仍旧,但胎体细腻致密,造型大多规范工整,器物大多通体施釉,釉面可以相当匀净莹润,只是呈黄或绿,还不大稳定。

器形种类很多,几乎应有尽有,并受外来文化显著影响,以双龙耳壶、扁壶、凤头壶等为其特色。

器物已能够做得十分轻薄,不少器形颇多变化,或仿花形,或做出波折、菱角,清新绰约。

此时的器物虽以素面为多,但也有划花、印花、镂空、捏塑、堆帖和和釉下褐彩等装饰。

五代时,青瓷普遍胎质精细、胎体轻薄、造型秀美、器施满釉、釉薄而匀,同时烧造大型器物的水平不断提高,为宋代青瓷迎来黄金时代打下了基础。

越窑青瓷令人掁奋的发现得自法门寺地宫。

一九八七年四月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16件越窑青瓷器,作为贡品,这批瓷器的确是越窑青瓷精品。

这批被称为“秘色瓷”的青瓷除两件为青黄色外,其余釉面青碧,晶莹润泽,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绿,器形规范周正,口沿常做五曲花瓣形,为使瓷釉尽可能多地覆盖胎体,装烧则每用支烧法。

黄釉不及青釉美丽,故又用银片包镶口沿和底足,还有金银平脱的花鸟团花出现在腹壁,是装饰,也是遮盖。

南北朝时期瓷器的风格与特点

南北朝时期瓷器的风格与特点

南北朝时期瓷器的风格与特点北朝青釉莲花尊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从公元 200年至581年。

公元200年曹丕废了汉献帝自立为王,国号“魏”;第二年刘备在四川建立蜀汉政权;公元229年,孙权在建业(现南京称帝,国号“吴”,史称“三国”。

在这一时期,对于陶瓷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历史意义。

从公元263年魏灭蜀以后,连年战乱,北方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局面。

西晋灭亡之后。

许多门阀士族渡江南下,先后建立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与同时代北方的北朝统称“南北朝”。

北朝铅黄釉绿彩莲瓣纹罐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萧山、上虞、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等著名窑址。

所制器物注重品质,加工精细,可与金、银器相媲美,成为当时名门望族的日用品。

东晋南朝时期,在江西、四川、福建等地的窑址有了很大发展。

但江浙一带的瓷窑都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瓷窑减少、数量降低、装饰简化、烧造略显粗糙。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至唐代前期。

相对而言,我国北方生产瓷器的年代略晚。

这一时代的动乱局面使中原一带遭受严重破坏,在这以前,关中、中原地区曾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陶瓷业的衰退也就在所难免,制瓷业的出现一直拖至了北朝时期。

但这一时期却令人惊喜地出现了一种独特的、而且对后世有深远意义的陶瓷品种,这就是白瓷。

南朝青釉鸡头壶在我国,众所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之出现当在东汉时期。

它的坯体由高岭土或瓷石等复和材料制成,在1200oC1300oC的高温中烧制而成,胎体要求坚硬、致密、细薄而不吸水,胎体外面罩施一层釉,釉面要光洁、顺滑、不脱落、剥离。

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具有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又富有燃料资源,所以这一地区的制陶业发展很快,出现了众多而且面广的窑址。

瓷器的产地俗称“窑口”,是由考古作者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或实地发掘所逐步了解的。

通过实地调查与发掘,基本上弄清了这一时期的一些主要窑口。

比如越窑,又称“越州窑”,从东汉时期开创,至北宋衰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陶瓷史上,唐朝瓷器的概况可用“南青北白”一言以蔽之,并以此引领后世中国瓷器的基本风貌。

“南青”,指的南方浙江的越窑青瓷。

以慈溪县上林湖、上虞县窑寺前的产品最具代表性,从商周战国秦汉六朝几代,这里一直以烧制青瓷为主,具深厚的制瓷基础和技术力量,至唐代技艺更加娴熟,被称为“诸窑之冠”。

“北白”,指的是北方河北的邢窑白瓷,以内丘城为中心发展起来。

其历史可上溯到北朝,隋后期曾短期繁荣,经过唐早期的低靡,唐中期生产极盛,晚唐开始衰落。

南青北白瓷质极佳,晚唐时代,击瓯作乐风靡,用一些越瓯、邢瓯注以多寡不同的水,击以成乐,声音极其美妙。

越窑青瓷
浙江越窑是我国青瓷的主要产地,它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一色青翠莹润。

前期越窑大体延继南朝作风,胎质灰白而疏松,釉色青黄易剥落,器物种类不多,造型变化也少,在北方上层社会,地位不及白瓷。

越窑的繁盛主要在晚唐和五代,后期产品胎色虽灰白仍旧,但胎体细腻致密,造型大多规范工整,器物大多通体施釉,釉面可以相当匀净莹润,只是呈黄或绿,还不大稳定。

器形种类很多,几乎应有尽有,并受外来文化显著影响,以双龙耳壶、扁壶、凤头壶等为其特色。

器物已能够做得十分轻薄,不少器形颇多变化,或仿花形,或做出波折、菱角,清新绰约。

此时的器物虽以素面为多,但也有划花、印花、镂空、捏塑、堆帖和和釉下褐彩等装饰。

五代时,青瓷普遍胎质精细、胎体轻薄、造型秀美、器施满釉、釉薄而匀,同时烧造大型器物的水平不断提高,为宋代青瓷迎来黄金时代打下了基础。

越窑青瓷令人掁奋的发现得自法门寺地宫。

一九八七年四月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16件越窑青瓷器,作为贡品,这批瓷器的确是越窑青瓷精品。

这批被称为“秘色瓷”的青瓷除两件为青黄色外,其余釉面青碧,晶莹润泽,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绿,器形规范周正,口沿常做五曲花瓣形,为使瓷釉尽可能多地覆盖胎体,装烧则每用支烧法。

黄釉不及青釉美丽,故又用银片包镶口沿和底足,还有金银平脱的花鸟团花出现在腹壁,是装饰,也是遮盖。

越窑青瓷的这些特色得到了诗人的许多赞美。

陆龟蒙形容青瓷釉色的意境是:“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顾况将青瓷形容成玉:“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

徐夤则形容秘色瓷是“捩翠融青瑞色新, 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 软旋薄水盛绿云。

” 孟郊的诗更令人想象无穷:“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茶品完后的青瓷如荷叶。

越窑的烧造地点,现已发现的有浙江余姚上林湖木杓湾窑,鳌唇山窑,上沗湖窑,白洋湖窑等。

绍兴九岩窑和温州西山窑,上虞百官镇坳前山窑,都是越窑系
统。

唐代青瓷产地除越州外,还有浙江婺州金华窑、湖南岳州窑头山窑、江西景德镇的湘湖、湖田窑,江西永和镇吉安窑等等。

说明唐时青瓷工艺日益发展、范围极广。

邢窑白瓷
邢窑以素面白瓷驰名,釉白而微闪黄或淡青。

胎质厚而细节,瓷质坚硬。

器内满釉,外釉往往不到足,器表往往光素大方,不施纹饰。

瓶多广口短颈,壶为短嘴,此外也有白瓷烛台、葵形盒等。

器底多如璧形的宽环,被称为“玉璧底”。

白瓷的种类并不很多,产品分粗、细两种。

粗白瓷均施护胎釉,即化妆土,釉色灰白或乳白,通常施釉不满。

细白瓷器形规整周正,胎质坚实细腻而透明,釉色纯白光亮,器物每施满釉,部分还带有印花、刻花等装饰。

中国已知最早的薄胎瓷器就发现在邢窑遗址,其时代为隋后期,器物主要为碗和杯,虽底部较厚,但薄胎外仅0.7毫米,迎光透影,应是为隋炀帝烧制的精品。

邢窑白瓷的优点特别是造型规整、器体莹薄很为诗家倾倒。

元稹曾有诗说邢窑:“雕镌荆玉盏,烘透内邱瓶。

”杜甫也有诗赞白瓷“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除邢窑外,唐代烧造白瓷的,还有平定、平阳、霍州等地。

河北曲阳的定窑、河南巩义窑、四川成都青羊宫窑,江西景德镇的石虎湾窑和胜梅亭窑,唐时都已烧造白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