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教学方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0caf5f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c5.png)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美,感受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无奈,理解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美。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2. 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无奈,感受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后赤壁赋》的写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言文内容,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美。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无奈,感受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后赤壁赋》。
2. 写一篇关于《后赤壁赋》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深入研究苏轼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想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翻译并背诵《后赤壁赋》。
2. 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3.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美。
4. 学生能够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无奈,感受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典型例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4ece16c5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71.png)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的
1、让学生理解赤壁赋的基本概念,增强对古人的历史知识,从而增
进对古人文化的认识。
2、让学生体会到赤壁赋中隐藏的精神内涵,学习杜牧对自然界和人
文情怀的伟大热爱。
3、让学生在赤壁赋的激励下,感受到激情,激发学习热诚,追求更
高的学业目标,这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
1、口述法:通过教师的口述,让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内容有更深刻的
理解,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义,从而提高课堂气氛。
3、情境教学:在课堂中,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
赤壁赋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热诚,使学生在学习中更体会以及感受到伟
大的文学作品的精神之美。
四、教学步骤
1、教师把赤壁赋的基本概念,包括作者的背景、内容等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们进行初步的认识。
2、让学生仔细阅读赤壁赋,讨论其中的隐藏意义。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7b847a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6d.png)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了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美,理解作者通过寓言故事表达的人生哲理,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寓意。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
2. 对文章寓意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语句。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引入《后赤壁赋》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3. 讲解课文:针对学生标记的生词和句子进行讲解,分析文言文的句式结构。
4. 案例分析:分析文章中的艺术特色,如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寓言故事的表达等。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寓意。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设计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以加深对苏轼及其文学成就的理解。
2. 参观景点:组织学生参观赤壁古战场等相关景点,让学生实地感受文中描绘的景物,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语文教材,提供准确的课文文本。
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7a9c2f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a0.png)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后赤壁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欣赏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能够概括并阐述《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3)通过写作、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秘,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通过学习苏轼的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作品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后赤壁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 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 《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 对《后赤壁赋》中的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对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的深入分析。
3. 对《后赤壁赋》的深层主题和思想内涵的探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后赤壁赋》的文本和相关的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对《后赤壁赋》的背景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后赤壁赋》,理解文本内容。
(2)学生查找并学习《后赤壁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进行小组交流。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朗读《后赤壁赋》,感受语言的美妙和韵律。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提高语感和文学素养。
5. 写作与讨论:(1)学生根据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进行班级讨论和评价。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28dd35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c0.png)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能够正确朗读、背诵《后赤壁赋》;(3)能够分析、解读《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后赤壁赋》的文意及艺术特色;(2)能够背诵并默写《后赤壁赋》;(3)分析作者的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关键字词和句子的理解;(2)如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如何评价《后赤壁赋》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后赤壁赋》,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体会文中关键字词的作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题;(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讲解文中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含义;(2)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3)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2)让学生进行背诵练习,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鼓励课下自主阅读。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后赤壁赋》;3. 选择一篇与《后赤壁赋》风格相近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下周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后赤壁赋》的文意理解程度;2. 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3. 学生的朗读、背诵水平;4. 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质量。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5篇)[修改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5篇)[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c6f482dd2f60ddccdb38a0a1.png)
第一篇:《后赤壁赋》教学设计逆境中的挣扎——《后赤壁赋》内容解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方法与技能:深入文本、联系实际,理解苏轼挣扎的方法及挣扎的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轼在挣扎中走向成熟、痛苦与乐观并存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难点:探讨苏轼如何挣扎及挣扎的结果。
三、教学手段本节课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感知、深入阅读文本、回答教师提问、讨论等方法学习。
四、学情了解及前期准备本课属于选修本文言文,学生有一定厌恶心理,提前预习的可能性较小。
针对这种情况,已提前用一节课对文言知识点进行讲解及对课文内容进行疏通,本节课为本课的第二节时。
五、教学设计(一)导入:以问题“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导入教学。
(本部分由教师提问,学生逐层回答,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黄州、赤壁之于苏轼的意义,及“赤壁三文”的魅力。
)(二)朗读全文,思考问题:苏轼真的超脱了吗?(本部分由学生朗读之后感知,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感情。
提问个别学生,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
)(三)解读内容1、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本部分由学生列举证据说明苏轼是否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而真正投入了山水田园之中;教师加以讲解,列举《东坡志林·雪堂问潘邠老》中的故事作进一步的说明)2、《后赤壁赋》中,苏轼如何挣扎?(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尝试回答,根据学情,学生可能无法答得全面,教师要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讨论。
)3、学生分享缓解痛苦妙招(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困难,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时候,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请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下,并说出此招是否有效。
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苏轼摆脱痛苦的方法是否有效,从而引出下一部分。
)4、挣扎的结果(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苏轼的方法有没有效果?他得到解脱了吗?然后学生根据课文任选一种方法来评价,写下来。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7cef83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06.png)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领略作者的写作技巧。
(3)能够默写《后赤壁赋》中的名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2)体会作者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后赤壁赋》的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领略作者的写作技巧。
3. 默写《后赤壁赋》中的名句。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 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讲解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欣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要求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难点问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分析与欣赏(1)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领略作者的写作技巧。
(2)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2)体会作者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空间。
7.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印象。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c29555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d4.png)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能够把握《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能够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领会其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后赤壁赋》。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探讨《后赤壁赋》的艺术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对友情的珍视。
(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及其人物形象。
2. 《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如辞赋的形式、语言、情感等。
三、教学难点1. 《后赤壁赋》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领略其文学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后赤壁赋》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后赤壁赋》,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概述《后赤壁赋》的背景及创作动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后赤壁赋》,理解文意。
(2)学生结合注释、译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后赤壁赋》的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人物形象特点。
4. 课堂讲解(1)讲解《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情节。
(2)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如辞赋的形式、语言、情感等。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后赤壁赋》情感的理解。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深入阅读《后赤壁赋》,体会其文学价值。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0c01bb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65.png)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把握作者苏轼的思想感情。
(2)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如景物描写、情感抒发等。
(3)能够背诵并默写《后赤壁赋》中的经典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2)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
(2)分析文中使用的艺术手法。
(3)背诵并默写《后赤壁赋》中的经典句子。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2)文中使用的艺术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简介《赤壁赋》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让学生查找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2)分析文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如景物描写、情感抒发等。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背诵并默写经典句子。
(2)让学生模仿创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四、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选择一篇苏轼的其他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了解其艺术特色,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表达。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中使用的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三篇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7fddaee7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63.png)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三篇《后赤壁赋》教学设计三篇篇一:《后赤壁赋》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
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
”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
”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
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二、推进新课:1.介绍作者: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像》(去世前两个月所写,自嘲政治事业的无成。
但从中可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2.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三、整体感知:1.识读:请学生朗诵课文,辨字形、字音。
2.评读:分角朗读第一段,分组朗诵第二段,全班读第三段,勾疑难,疏通文意,“评点” 重点文言字词。
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5篇模版)
![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5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0502daa0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46.png)
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5篇模版)第一篇: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
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1一、导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900多年前赤壁的山水风月引发了宋代著名作家苏轼“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极度自由之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时隔三月之后重游旧地写下的另一篇美文——《后赤壁赋》。
看一看,这一次作者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触。
二、文章串讲文章不长,总共三个小节,首先请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同时思考每一小节分别讲了什么。
(正音、评价)我们说过,古文的学习,首先应该理清文章的大意。
请一位同学把第一小节串讲一下。
和我们平时的要求一样,读一句,译一句。
注意关键字:望(既望、晦、朔)坂薄诸(“是岁——不时之须”)分析:对话的文字非常口语化,生活化,扣住题目来看,主要写重游赤壁前的情况,是谁先主动提出——苏轼(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而后呢?友人附兴(举网得鱼),更有妇助雅兴(以待不时之需)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于是苏子和友人携酒与鱼欣然成行。
(板书:起雅兴而游乐)读这部分时我们的语调应该是欢快的。
(齐读这一部分)(“江流——不可复识”)分析:旧地重游,作者听到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看到陡峭的江岸高峰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的小了。
为何如此?水落石出。
点明季节,冬天水位低了,礁石露了出来,因而山显得更高了,月亮因为远显得小了。
眼前景色似乎分外陌生,才相隔几个月,江景山色已经再也认不出来!本是“山川相僚,郁乎苍苍“,为何时隔三月,作者眼前的景象有如此大的变化呢?一个是季节变化,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心理原因。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90d129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be.png)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能够把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能够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后赤壁赋》与前赤壁赋的异同;(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体会作者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后赤壁赋》的文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2.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3. 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 文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 作品思想内涵的挖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阐述《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生僻字词和不懂的句子;(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讨论。
3. 合作探讨:(1)分组进行合作探讨,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2)对比前赤壁赋,探讨两篇赋文的异同;(3)分享合作探讨的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2)分析文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作用;(3)阐述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句子仿写或短文创作;(2)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3)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3)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苏轼的文学作品,拓展文化视野。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后赤壁赋》,巩固文言文基础知识;2. 收集关于苏轼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及其它代表作品;3. 写一篇关于《后赤壁赋》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d3f499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6a.png)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后赤壁赋》,使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理解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2. 理解文中描绘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
2. 文中生僻字词的释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文中描绘的景象,体验作者的情感。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后赤壁赋》的作者苏轼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感知文本。
3. 讲解课文:针对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中描绘的景物特点和作者情感变化,总结文章主题。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文中描绘的景象,感受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和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和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反思教学内容:审视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需求,是否有必要进行调整。
3. 反思教学过程:总结课堂管理、时间安排等方面的问题,改进教学策略。
八、拓展延伸1. 推荐相关阅读:为学生推荐与《后赤壁赋》相关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aae36c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7a.png)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
2.掌握文中生字词、词义和句式。
3.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掌握文中生字词、词义和句式。
2.教学难点: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赤壁赋》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后赤壁赋》的兴趣。
2.简要介绍《后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地位。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纠正发音,指导断句。
(三)课堂讨论1.分析课文结构,概括各段内容。
2.讨论课文中描绘的景色、人物、情感等,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
(四)课后作业1.背诵《后赤壁赋》全文。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介绍《后赤壁赋》的景色和情感。
(五)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读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细节(一)课文讲解1.讲解课文中描绘的景色,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让学生感受苏轼的豪迈情怀。
2.讲解课文中的人物,如苏轼、周瑜等,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3.讲解课文中的情感,如苏轼对赤壁古战场的凭吊、对友人的思念等。
(二)课堂互动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的景色、人物、情感等。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开展课堂讨论。
(三)课后辅导1.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2.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讨论、背诵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后赤壁赋》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但在课后作业环节,部分学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26fa2e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d9.png)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掌握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式,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会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2. 分析苏轼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领会文章主旨。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文章深层次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言文内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苏轼的写作技巧。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句层面的困难。
3. 课堂讲解: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分析文章结构,阐述苏轼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分析苏轼的写作风格。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评价:在单元结束后,进行文言文阅读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八、教学拓展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1ab598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12.png)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后赤壁赋》;(2)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表达和文学特点;(3)分析苏轼的思想感情及其在文中的表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学会欣赏文言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文言文阅读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面对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2)领会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的完美结合,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后赤壁赋》;(2)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3)分析苏轼的思想感情及其在文中的表现。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2)苏轼思想感情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地位;(2)引导学生回顾《赤壁赋》的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后赤壁赋》,感受文本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苏轼的思想感情变化;(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难点进行讲解;(2)讲解苏轼的思想感情及其在文中的表现。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文中重点句子;(2)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对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轼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的完美结合。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后赤壁赋》;2. 分析文中苏轼的思想感情变化,写一篇短文;3. 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85936b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a6.png)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升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高雅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掌握其基本内容和结构。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的意境描绘和哲理思考,提升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对比阅读法:通过与《前赤壁赋》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两篇文章的异同,深入领会《后赤壁赋》的意境和哲理。
2.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营造有利于学生理解的氛围,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描绘的意境。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后赤壁赋》文本,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预习《后赤壁赋》文本,了解其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后赤壁赋》的产生背景。
2. 学生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后赤壁赋》,感受文本的意境和情感。
3. 对比阅读:引导学生与《前赤壁赋》进行对比,讨论两篇文章的异同。
4. 讲解分析:教师对《后赤壁赋》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其文本结构、意境描绘和哲理思考。
5. 情境教学:利用图片、音乐等辅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意境。
6.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7. 课堂小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后赤壁赋》的主要特点和价值。
六、教学延伸:1. 文化拓展:介绍苏轼的其他文学作品,如诗词、散文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和文学成就。
2. 艺术欣赏:组织学生欣赏《后赤壁赋》相关的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感受其艺术魅力。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bb658e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56.png)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和作者2.掌握后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3.分析后赤壁赋的意境和艺术价值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二、教学内容1.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2.后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和结构3.后赤壁赋的艺术特点与意境4.后赤壁赋的艺术价值和影响三、教学重点1.掌握后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和结构2.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点与意境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答辩稿、相关文献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书写工具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与引导(1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曹操、陆逊)2.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后赤壁赋讲述了什么故事?–后赤壁赋以什么方式展现了文化人的情怀?–后赤壁赋的艺术特点有哪些?第二步:探究与讨论(30分钟)1.教师呈现后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赋中的情景、人物等元素。
2.教师带领学生讨论后赤壁赋的艺术特点和意境。
3.学生自主发言,展示个人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步:分析与解读(30分钟)1.教师针对后赤壁赋的艺术特点和意境进行深入解读。
2.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后赤壁赋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并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艺术价值。
3.学生提出问题并与教师进行讨论。
第四步:总结与拓展(1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后赤壁赋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2.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阅读资料和电影资源(如《赤壁》等)。
3.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拓展阅读与研究后赤壁赋的相关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课通过介绍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分析赋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分析赋文的艺术特点与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对后赤壁赋的理解与感悟,但在分析赋文的艺术特点和意境时仍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和批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对文学赏析基本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9b0e31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6e.png)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使用的艺术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在困境中的乐观与豁达,培养学生的品格素质,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后赤壁赋》的字词句式、艺术手法和主旨大意。
2. 教学难点:文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读音和含义,以及苏轼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后赤壁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句式的难题,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艺术手法,如夸张、比喻、对偶等,分享各自的感悟。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疑惑,深入剖析苏轼的思想内涵。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在困境中的乐观与豁达,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品格素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作业布置:背诵课文,完成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课后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背诵情况,评价学生在《后赤壁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优秀学生,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赤壁的图片和音乐,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
2. 比较教学:将《后赤壁赋》与苏轼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七、教学方法1. 朗读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以增强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记忆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赤壁赋一、导入: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 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
第二次是在5 9岁时被贬往惠州, 6 2岁时贬至儋州,到6 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 )“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第十四课《后赤壁赋》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1、正音、释义,疏通文意(同学质疑,提出不会解释、翻译的词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一)、点名诵读(最好是自告奋勇)至“复游于赤壁之下”,正音、释义皋g a o 坂ban 行xing鲈Id从:使跟从,译为“带领”坂:山坡,斜坡乐:以之为乐行:走已而:不久,一会儿何:怎么办薄:迫近举:撒顾:可是谋:商量诸:兼词,相当于“之于”须:通“需”(二)读第二段(同上),正音、释义巉ch an 栖q i 鹘h u 冯p i ng 划hu a 悄qi do 凛lin断:阻隔曾:才,刚刚摄:提上: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上履:践踏,踩巉岩:险峻的高山,此处指赤壁披:拨开蒙茸:茂盛的草丛踞:蹲坐危:高焉:相当于“之”,译为“我”悄:忧愁样子肃:恐惧的样子凛:恐惧的样子(三)齐读第三段(同上),正音、释义裳ch a ng纟高g do 戛ji a翩pi On跹xi On揖y i俛f u东:名词作状语,向东裳:古人穿的下衣缟:原指白绢,此指白色西:向西飞,方位名词作动词羽衣: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羽毛做的衣服翩跹:形容轻快地跳舞俛:同“俯”,向下,低头,和“仰”相对畴昔:过去,以前寤:睡醒,与“寐”相对户:泛指门2、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感:我们先来看一张表,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么景色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在《前赤壁赋》(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现过的曹操、周瑜y U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的生活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限"(文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呀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尸解”这些美景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限"的感慨)中的情感变化是乐一一悲一一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来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时间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地点黄州赤壁黄州赤壁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咼月小,水落石出心情乐悲乐乐一悲一惆怅迷茫分组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理的理由(事先予以必要指导: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一一语调舒缓轻快游中(2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一一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游后(3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一一语调深长缓慢三、赏析课文第一段: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开具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效用?寥寥十六字,传神地开具早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衬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大好的铺垫。
1、在复游赤壁之前,诗人写了“夜游黄泥坂”这样一个轻松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情,这件事写得颇有波澜请找出文中能显示情节变化波澜的动词顾T乐T叹T谋T游(初到黄州,苏轼寓居城东定惠院,不久他的家眷也来到了黄州,便迁居到城南江边的临皋亭由于家里人多口阔,仅靠他微薄的薪奉,生活很感困难后蒙老友马正卿为他请得城东荒地数十亩,让其开垦耕种粮食,才基本解决了生活问题他还在这里修房子,因是在大雪中修的,四壁绘有雪图,故取名为雪堂堂前屋后广种果木佳蔬,可供生活不时之需,并将雪堂自比为陶渊明的斜川因此地位于黄州的东坡,遂自此取号为东坡居士)2、究竟是什么样的美景令诗人“顾而乐之,行歌相答”?“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①、教师直译这四句写景的句子②、让学生用一段文字描述一下这四句所写之景点一到两位学生朗读所写语段“直译”到“描述”,对作品的鉴赏层面从意读上升到了美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飞跃只有对作品的语言进行想象、还原,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其实就是一个“再创造” 的过程,这也是很多学生缺乏也未能给予重视的一种审美能力白描式的写景语言,质朴清新,语淡而意丰寥寥十六字,尽显初冬景物之神韵:清静、明洁、空灵逼真地写出了初冬月夜景色之清朗,环境之清空,静谧宁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草木零”我国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的诗描述了火星西移的深秋时节,秋虫鸣叫,繁霜出现,草木凋零的景象“严霜杀物”令“百工休”霜并非是露结成,而是二物同一气,都是水气凝成,凝成物若暖则是露;若寒甚,水汽直接凝华为冰晶则是霜“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的诗说霜使秋色更美南宋诗人杨万里也在诗中也赞美霜后色愈浓“荒荒瘦日作秋晖,稍稍微喧破晓霏,只有江枫偏得意,夜摇霜水染红衣”可见霜的出现可带来美景和好的旅游季节)3、主、客、妇三方的对话要特别提一下“以备子不时之须”与友人一起饮酒赏月,进而诗歌相和,本来就是文人雅事、快事,更何况此酒乃贤妻所备?在患难之中,能有这样一位懂得体贴自己的妻子,不也是人生一大幸事?(在生活中的苏轼是位什么样的人呢?苏堤和东坡肉在普通百姓中早已闻名遐迩,而苏轼的家庭生活呢?在他的小品文中我们可以一窥一二这些类似便条、日记的小文,记录了他作为普通人日常的喜怒哀乐而最令人动容的,当属《二红饭》:“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故日夜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然日中腹饥,用浆水淘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以小豆做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日:此新样二红饭也”这篇小品文写于被贬黄州时,当时苏轼由于政治上坚持己见遭贬斥,连累了妻儿甚至连工资也没有,他把所有的钱都吊在屋顶以防浪费,每天只用一吊生活异常艰苦,有时甚至要采杞食菊充饥苏轼也亲自耕种大麦,和着粳米做饭,当然很难下咽小儿女为此调笑说像嚼虱子于是他设法改进工艺,加入了小豆妻子就美名其曰为二红饭在艰苦的环境下,一家人没有怨言没有责难,有的只是其乐融融的支持和理解文中的老妻即是王闰之,一位能够懂得、体贴诗人的女性她是王弗的堂妹,因排行的兄弟姐妹很多,称“二十七娘”她是苏轼的知已不仅能够诗情画意地生活,在患难中也能相伴共苦在“乌台诗案”中,王闰之“几怖死”,哭得死去活来,苏东坡也万箭钻心,却“无一语之”,只回头“顾老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王闰之听后“不觉失笑”看到妻子笑了,于是东坡便分手而去由此可看出,东坡与王闰之的感情极为笃厚,当此生离死别之时,尚能以旷达态度处之,说明他们间的理解是极深的黄州的日子令苏轼成熟起来,也让他有了充分的时间思考自省,从而找到真正的自己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到:“他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其实,他并不是一个人医治诗人伤痛最好的心灵补剂,恰恰是来自他的家庭,良好的家庭生活提供了一个细细体味生命的平台第二段、第三段,从中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比较阅读两篇《赤壁赋》;扩展阅读苏轼《定风波》第二段:对复游赤壁时所见景色做了详细的描写,月夜登山,划然长啸,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情。
良宵、贵宾、佳肴、美酒,四美已具,重游赤壁,乘兴而为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是怎样一番妙境呢?1、来到赤壁首先进入诗人一行视线的是怎样的景色?这四句写景句子,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先教师直译这四句写景的句子,而后学生分析其意境,最后教师小结)《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1)“断岸千尺”,夸张手法,明写岸之高,暗写(水之浅)(2)为什么会有“山高月小”的感觉?(农历十月,已是初冬,天气清朗,作为参照物的山,就显得格外高峻;相比之下,月亮就显得小了)小结:全用白描,状景写情,字字如画景色清冷峭拔,不同于前赋的清幽它不仅展现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遗世独立的美态,而且充溢着浓浓的凭吊江山之幽情,造物者的天工和历史情绪达到了完美的统一2、由此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为什么会有如此感慨?——“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既有对人生短促、年华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诗人由此生发了下小舟、登高山,与大自然和而为一的冲动因为上次游赤壁时所见之景是怎样的一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那是何等邈远辽阔!现在反差如此之大,作者就不能不生感慨了3、学生翻译“予乃摄衣而上……俯冯夷之幽宫”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体会该语段句式参差所造成的特殊表达效果该语段使用了一系列动词:“摄”、“履”、“披”、“踞”、“登”、“攀”、“俯”,写登山以六字句开头,间以三字句,后以六字句收尾,节奏呈“缓T急T缓”的变化节奏由急而缓,暗示着登顶行为已结束,也预示着诗人情感的进一步变化4、诗人为何会“划然长啸”?融入自然后情绪转为激昂(平静的乐T激昂的乐),以啸声抒发内心感慨5、诗人又为何会“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呢?登山所见景物“巉岩”、“蒙茸”、“虎豹”、“虬龙”、“危巢”、“幽宫”,色彩是阴暗的,“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营造的是阴森恐怖的氛围与自然和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另,作者被贬黄州,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在黄州,仍是待罪之身,起居行动还受到监视、管制,心中恐惧的阴影实在是挥之不去,沉痛、悲凉时不时地向作者袭来,所以这正是他艰难的政治处境和惊恐的心理状态的反映6、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出诗人什么样情感变化?随遇而安的态度,感情又转为平静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7、小结:诗人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情感经历的变化:江山不可复识T划然长啸T凛乎不可久留T听其所止而休情感的变化:平静的乐T激昂的乐T悲T平静第三段:主要写江中见鹤,后梦见羽士化鹤1、该段共三层:①、江中见鹤②、梦中道士化鹤③、不见其处2、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理解上的难点,正如金圣叹所说:“前赋特地发明胸前一段真实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 “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要读懂此段,应引导学生对前后二赋进行一个比较,深入地把握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世界《清夜录》云:苏轼有词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那夜半飞鸣而过的孤鹤,那梦中神情翩然的道士,一为方外之禽,一为方外之人,孰真孰幻?鹤化道士抑或鹤本道士所化?如庄周梦蝶,一片迷离恍惚见鹤本为生活真实,在《为杨道士书帖》中,苏轼曾追忆此事:“十月十五日与杨道士泛舟赤壁,饮醉夜半,有一鹤自西南来,掠余舟而西,不知其为何祥也?”而见道士则在梦幻之中,未必是真,亦未必非真,由实生虚,虚虚实实,营造出一种恍惚奇幻的气氛,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与前赋“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脉相承的(苏东坡被贬谪黄州,某天与几个朋友在江上饮酒说话,不觉已经入夜,看江天一色,风露浩然,他有所触动,填了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词,下阕云:“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上阕为: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写完之后,与客人们高声唱了几遍,这才各自散去第二天不知道怎么一传,很多人就嚷嚷:苏东坡已经把冠服挂在江边,坐一条小舟长啸而去,不知逃到哪里隐居去啦!郡守徐君猷听了是又惊又怕,担心真的走失了这个罪人,急急忙忙赶到苏宅察看,却见大苏先生还酣睡未醒呢,“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只是一时兴起说说罢了然而这事传得非常邪乎,连远在东京汴梁的宋神宗都听说了,也将信将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