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第一课教学设计
大学国学第一节课教案
课程目标:1. 了解《大学》的起源、地位和主要内容。
2. 理解《大学》中“大学之道”的内涵,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3. 掌握《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4. 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
教学对象:四年级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大学》原文、译文、课件、PPT等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大学》原文、译文、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起源和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大学》为何被称为“四书”之一?二、新课导入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大学》第一章原文,了解“大学之道”的内涵。
2. 学生朗读并跟读原文,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个关键词。
三、深入讲解1. 教师详细讲解“明明德”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明德的重要性。
2. 教师讲解“亲民”的内涵,强调亲民与修身的关系。
3. 教师讲解“止于至善”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追求至善的境界。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列举一些古今中外的例子,说明如何践行“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2. 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大家还记得吗?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深入讲解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之道”应用于实际生活中?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三、实践环节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践行“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2. 学生撰写心得体会,教师批改并给予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对当代人的启示。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大学》的起源、地位和主要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六年级国学第1课《始皇出游》教案
第1课:始皇出游一、教材内容:始皇出游(第一课时)课文、日积月累二、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能够掌握正确的断句,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3.了解“皇帝”这个称呼的来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读准字音,能够掌握正确的断句,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够掌握正确的断句,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日记月累”的部分,导入新课。
2.介绍“皇帝”这个称呼的来历,然后导入,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1.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读通句子。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三)再读课文1.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课文,认真听,注意老师的停顿。
2.教师范读课文。
对于一些比较难读的句子,教师可以重点指导。
例如: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
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
还/过吴,从/江乘/渡。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难读的句子。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特别注意句子的停顿。
第1课:始皇出游一、教材内容:始皇出游(第二课时)古今对译理解课文二、教学目标:1.根据注释和译文,能够正确理解课文的大意。
2.简单了解始皇出游的路线以及在途中发生的事情。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根据注释和译文,能够正确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根据注释和译文,能够正确理解课文的大意,简单了解始皇出游的路线以及在途中发生的事情。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始皇出游》,齐读课题2.齐读课文,读通句子,读正确、流利。
(二)古今对译理解课文1.那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呢?请同学看课文的内容,老师读译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的意思。
2.教师读,学生看、听。
3.如果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请同学们再读译文或借助注视。
4.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相信你现在一定能更好地读好这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文。
(三)了解故事1.同学们了解了这个故事的内容,你能简单说说始皇出游的路线以及出游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国学小课堂之第一课
国学小课堂之第一课
一、教学内容: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二、识字环节:老师板书,注明“初”、“善”、“性”、“相”字的读
音,教读比较难的字并引导孩子学会组词。
注:初是开始的意思,在甲骨文中左半部分的字形如古代的衣字,右半部分是立刀旁,用刀开始做衣服。
引导孩子组词,纠正读音。
三、解释句子的意思: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的
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重点给孩子们讲解“初”,“性”,“习”
可以采用组词法帮助孩子理解
初——初生——解释为刚刚生下来的时候
(植物,动物初生的样子)
性——本性——原本就有的性格品质
习——学习——后天的学习,接触其他事物的过程。
四、齐读两遍,分小组比赛朗读。
五、提问环节:
1、在你们的眼中,有没有什么行为是善良的,你们有没有做过呢?
2、自己有没有某些不好的习惯,例如经常看电视,忘记完成作业等等这些不好的习惯呢?
3、引申:那么我们应该在以后的生活中,如何去克服坏习惯呢?
六、讲讲小故事:暂时还不知道该讲什么,希望老师能给些意见。
国学教材教学设计-教案4-6上
国学教材教学设计4-6年上册第一课《人之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教不严,师之惰”。
以文章内在含义指导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
2、明白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教不严,师之惰”。
以文章内在含义指导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
教学难点:明白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1、教师:《三字经》是传统中国社会众多的儿童启蒙读物中最著名、最典型的一种。
宋朝之后的读书人基本上由此启蒙。
2、《三字经》让我们懂许多礼仪之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学习《三字经》中第一部分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教不严,师之惰”。
看看你平时做的哪些事和《三字经》中的一样?二、多种方式诵读(一)、静心自读;(二)、指名接读;(三)、齐读;三、理解含义1、今天我们学的这段里你知道哪一句的含义,给老师和同学们讲一讲,指名讲含义。
2、今天我们学的这段里你不知道哪一句的含义,提出来讨论。
重点解释“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这一段。
3、老师补充《三字经》中的故事《孟母三迁》《窦燕山五子登科》,学生认真听故事,听后讨论。
四、再读1、接龙读。
男生读一段,女生接一段(四句为一段)2、学生赛读3、师生拍手齐读。
4、让我们再来感情地读一读。
五、尝试背诵1、自由背诵。
自己小声背或和同桌一起背一背。
2、师生互动,考考你(1)老师考学生。
老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
(2)学生考老师。
学生说上句,老师接下句3、全班拍手背。
4、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好(过关者画上红旗)。
大学国学第一课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大学》的背景和作者;(2)掌握《大学》中的核心思想,如“三纲八目”;(3)理解《大学》对个人修养、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2)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经典的能力;(3)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意识。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国学的热爱;(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大学》的背景和作者介绍;2. “三纲八目”的主要内容;3. 《大学》对个人修养、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学》的图片和简介,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讲解《大学》的背景和作者介绍《大学》的作者曾子及其相关事迹,让学生了解《大学》的成书背景。
3. 讲解“三纲八目”分别讲解“三纲”和“八目”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4. 分析《大学》对个人修养、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影响通过举例说明《大学》在个人修养、家庭、国家和社会方面的具体体现。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就《大学》中的内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大学》的精神。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2. 教材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大学》的背景、作者和核心思想,使学生了解了这部经典著作的基本内容。
2. 在讲解“三纲八目”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3. 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在总结与反思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大学》的精神,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意识。
5.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但仍有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阅读古文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总之,本节课使学生对《大学》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国学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道德修养意识。
大学国学第一节课教案模板
适用年级:高中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 熟悉《大学》中的核心思想,如“三纲八目”等。
- 掌握《大学》中的一些经典名句及其含义。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 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古文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大学》的核心思想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2. “三纲八目”的具体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1. 理解“三纲八目”的内涵。
2. 将《大学》中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大学》原文、作者介绍、相关图片等。
2. 古文朗读音频。
3. 学生预习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大学》为何会在儒家思想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二、新课讲授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大学》原文,让学生初步了解其内容。
2. 讲解“三纲八目”的具体内容,包括:-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 分析“三纲八目”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 “三纲八目”在现代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及其现实意义。
2. 布置作业:- 预习《大学》中的其他章节,了解其思想内涵。
- 撰写一篇关于《大学》的读书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大学》的核心思想,使学生了解儒家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幼儿园国学第一课教案
幼儿园国学第一课教案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讲解诗句,传授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等国学基本道德观念,提高幼儿的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三字经》•《弟子规》•红尘童话(以下简称“红童”)板书、卡通图片、手偶等•长凳、毛毯等舒适的教具教学内容1.关于三字经三字经是国学中重要的经典之一,里面记载了许多基本的道德原则。
起初,让孩子们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快速了解三字经——成语接龙。
总之,让孩子们接龙是为了更好地介绍三字经。
在接龙游戏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发现古代成语的智慧。
–游戏一:”三字”接龙。
从“百家姓”中开始,每个学生要说出一个人名,然后嘴巴说出末尾字,形成一个三字的成语。
下一位再说一个人名,从这个成语的末尾字开始。
比如,一个学生说了孔夫子,末字为“子”;另一个学生可以接“子曰”。
–游戏二:“四字”接龙。
这个游戏的规则和“三字”接龙游戏基本相同,但这次是形成四字成语。
2.关于弟子规弟子规是国学中另外一个重要的经典之一,描述了儿童学生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和规则。
为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弟子规中的道德准则,我们可以利用故事情节与红童板书展开引导或鼓励孩子们发表自己过往的感悟。
–第一节——尊敬长辈通过给孩子们讲述“狼来了”的故事,来教育他们了解为什么需要尊敬长辈。
我们可以如下进行讲解:“狼来了”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随便搬弄惹怒同伴。
因此,更应该尊敬每一个人的权利、感受、隐私等。
不过,在人际交往时,应该准确判断,避免为了面子、面向死缠烂打的连续说好话而陷入困境。
”–第二节——孝顺父母首先,我们需要通过介绍“龙生九子”的故事激发孩子们对孝的认识和兴趣。
讲故事过程中,通过引导孩子们提问,让他们自己总结出故事的主要教训。
在活动中,我们需要再次强调通过“遵从父母意愿、不轻易道谢、不轻易舍人取义”等方式表达孝顺。
教学结束本课程结束时,鼓励孩子们思考并评价自己这次课的收获和不足。
并告诉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尊敬长辈、孝顺父母是学习弟子规和三字经的重要基础。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国学第一课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读准字音,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从水流的形象比喻中理解孟子“人性善〞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四、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五、教法、学法设想: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
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人性的善良,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提问的形式导入,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孟子的故事,如:“孟庙〞、“亚圣〞。
〔二〕初读,读熟课文:1.解题:?人性善?,人性本善良。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4.学生自由朗读。
5.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学生齐声朗读。
〔三〕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译文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
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
师参与讨论。
3.总结交流: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四〕研读,赏析文章:?君子远庖厨?〔五〕朗读,积累词句: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
〔六〕作业设置: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请同学们查找历代歌咏人间真情的诗词,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一周后在班内开展一次“人间自有真情在〞为主题的诗词诵读活动。
国学第一课教案
国学第一课教案第一篇:国学第一课教案《中国古典诗词欣赏(诗卷)》第一课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诗经2、了解比兴手法3、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感知诗歌大意2、采用提问质疑共同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句子,理解意境。
3、朗读背诵,积累名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教学难点:1、对每句诗的理解2、体会整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课件及音频资料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资料共享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幅画,请同学们先欣赏欣赏(屏显画面):一对呱呱鸣叫的水鸟欢乐地嬉戏在青青河洲,长长短短的碧绿水草随水漂流,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想像很丰富,那么同学们知道三千年前的人们又是怎样联想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聆听三千年前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的文明与辉煌。
未读《诗经》,先闻其名,《诗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介绍?(学生介绍)善于查阅资料,好。
《诗经》是诗歌的源头,读者《诗经》,你会觉得不如了浪漫的殿堂。
那么,大家知道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是哪一首吗?(生答)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关雎》。
二、一唱三叹吟诵《关雎》1、教师质问(学习诗歌的方法、朗读注意问题)2、请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节奏。
(老师板书课题)3、抽一名学生读,评价。
4、齐读一遍,读准字音和节奏。
5、师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试用简洁语言概括(或播放录音)6、一生说说内容。
(这首诗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对一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7、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吟诵,还可以闭目沉思,想象故事中一幅幅画面。
老师先给同学们做个示范,起到抛砖引玉——我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时,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
二年级国学上册第1课:天地玄黄优秀教案
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二、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特别是“昃〞“闰〞等字。
2.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热爱祖国文字并从中受到熏陶。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诵读,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理解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听一个故事,播放《盘古开天地》的动画。
故事听懂了吗?有意思吗?古人把这个有趣的故事编成了一首动听的韵律歌。
大家一起听一听好吗?二、学习诗文1·初读诗歌,疏通语句。
〔1〕〔出示带拼音的字幕〕借助拼音,自读诗歌。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指名读,相机正音,重点指导“玄〞、“盈〞、“昃〞、“辰〞、“宿〞、“闰〞、“吕〞的读音。
2.教师范读,小老师带读;学生齐读。
3.古今对译,初步理解诗文。
学生看诗文,教师相机引导理解“玄〞、“洪荒〞、“盈〞、“昃〞、“辰〞、“宿〞的意思。
4.引导理解诗文中的自然现象,如提问:“天地玄黄〞指天、地是什么颜色?为什么不说天是蓝色的?“腾云致雨,露结为霜〞,云和雨,露和霜是什么关系?学生同桌、小组讨论,指名答复。
5.再读诗文,齐读。
三、诵读诗文1.〔出示去拼音的字幕〕去掉拼音大家能读好吗?同桌的两位相互合作一下吧,你读我听,我读你听。
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请你伸出大拇指夸夸他,如果你的同桌遇到了困难就请你当小老师帮帮他。
2.同桌对读。
3.指名开火车轮读四句。
4.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天地玄黄》,“神奇汉字〞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2.能初步认识日、月等天体,理解“月〞字形字义,理解象形字。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热爱祖国文字并从中受到熏陶。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五年级国学第1课《道》教案
第1课:道(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道》课文二、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
2.通过阅读古文,借助译文,了解古文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借助译文,了解古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讲述第一单元的导语,简介《道与自然》。
补充:“人类的起源”从古至今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有人说,世界起源于宇宙大爆炸;有人说,世界起源于地、水、火等物质。
而老子却认为,“道”才是宇宙的起源。
2.师:在《老子》的第一篇,他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的观点。
让我们走进“道”,了解什么是“道”。
板书:道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悟1.师范读全文《道》。
2.生初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文,师相机指正。
4.师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将断句、不通顺的句子带领学生多读。
并且使用“/”划分节奏。
师再次范读,生自由读。
5.生尝试齐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
(三)精讲细品1.师简要介绍古文的大意。
生注视古文内容,师逐句对照解释古文含义。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古文,古今对译。
2.重点指导:(1)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点出“有”和“无”之间的紧密关系。
(2)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点出“道”的玄妙,难以言说。
3.再次齐读全文,自由背诵。
4.全班赛背,齐背。
第1课:道(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汉字家族,日积月累二、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汉字“辵”的字形演变,以及偏旁“辶”的应用。
2.重点学习汉字“道”,并举出偏旁为“辶”的汉字,能说出其含义。
3.了解《龙场悟道》的中王阳明关于“道”的故事。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够了解汉字“辵”的字形演变教学难点: 了解偏旁“辶”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生齐读古文《道》。
2.生尝试齐背古文。
(二)学习“汉字家族”1.师板书“辵”,标注读音。
生齐读。
2.师述汉字“辵”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含义。
大学国学第一课教案设计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国学的定义、内涵及其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国学的热情。
3. 帮助学生掌握国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1. 国学的定义和内涵2. 国学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教学难点:1. 国学概念的准确理解2. 国学核心思想的把握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国学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国学有哪些了解?请分享你们的看法。
二、新课讲授1. 国学的定义和内涵a. 教师讲解国学的概念,包括其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
b.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国学的核心内涵,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
c. 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国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国学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a. 教师以时间为线索,展示国学在我国历史中的发展脉络,如先秦诸子百家、汉唐盛世、宋明理学等。
b.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国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和著作。
c. 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国学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古代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辩论。
2. 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国学思想。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国学的定义、内涵及其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国学,了解国学思想。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古代著名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主要思想。
2. 撰写一篇关于国学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价值的论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国学的定义、内涵及其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让学生对国学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进一步深入理解国学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国学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幼儿园第一节国学课教案(精选8篇)
幼儿园第一节国学课教案(精选8篇)幼儿园第一节国学课教案1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1、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词人李清照的诗(板书:李清照)2、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你们搜集李清照的有关资料,我们一起来交流。
(学生交流资料)3、同学们的资料很详细也很全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李清照写的这首(板书课题及古诗,学生随老师板书念)。
二:整体感知古诗1、师范读古诗。
2、生读古诗,要读通顺流利。
读熟后可读给同桌听。
3、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想:这首诗赞颂的是谁?三:利用网络,理解古诗内容(一)理解前两行诗句。
1、自读古诗,读后从古诗中找出两个赞颂项羽的词语。
2、你找的是那两个词?你是怎么理解这两个词的?(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人杰”和”鬼雄”的意思。
)3、前两行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找两三名学生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4、这两行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读出英雄气概)5、现自己试读,再指名同学读,其他同学评议。
(二)查找资料,理解后两行诗句。
1、齐读后两行诗句。
2、提问:读后你有什么疑问,最想知道什么?(项羽是谁?他为什么不肯过江东?江东是什么地方?等)师:善于提问时很好的学习习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才会学到更多的指示,这节课老师就把问题交给你们,利用上网查找资料的方式自己解决问题,有信心吗?3、教师指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
(1)在”百度搜索”中输入”项羽”两个字,然后点击搜索。
(2)教师推荐选项:1、项羽;2、楚汉之争和汉朝建立;3、项羽。
(3)自己选择一项了解有关内容。
(学生自读资料,教师巡视指导。
)(4)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把你了解到的说给同学听。
(学生交流资料)观察资料中的项羽画像,你有什么感觉,从哪感觉到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感觉)(5)提问:通过李清照对项羽的赞颂及刚才咱们了解到的资料,你认为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说自己的看法:宁死不屈、不苟且偷生、有英雄气概等)师: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绝不屈膝投降。
四年级国学第1课《本末终始》教案
第1课:本末终始(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课本末终始二、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感,尤其是文中的排比句。
三、教学重点:诵读,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尤其是那些难度较大容易念错的字。
四、教学过程:(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二)读通课文,排除诵读障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
2.引导学生一句句跟读。
(三)学生齐读全文;(多读几遍)(四)学生背诵课文。
第1课:本末终始(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课本末终始二、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注释,对照译文,理解语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课文的内容,知道“三纲”是什么,是用来干什么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大学之道”“知止而后有定”两句的意思,感知课文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一)字词句的讲解和脉络梳理;1.在词句的理解方面注意古今差别,进行古今转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课文内容,将“说一说”模块纳入其中。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明德”指人天生的、内在的清明的德性。
这实际上关系到了《大学》“性命”的哲学观点,“明德”意思是说人生下来,内在的德性是好的,“明明德”解释为发扬内在的本性就好了。
2..全文只有三句话,但它的脉络并不好把握。
课文第一句话说的是大学的宗旨,第二句话说的是学习的心理过程,第三句话说的是方法上要确定重点。
(1)指出最后一句是课文的中心句。
(2)课文的主旨是告诉人们学习要确定重点,分清先后。
(3)“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句,采用的是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4)请学生尝试模仿这种结构来造句。
(二)主旨理解和联系实际1.老师让学生明白“明明德”“亲民”“至善”就是“三纲”。
国学第三册第一课《天地玄黄》精品课教案_3
1、天地玄黄一、教学内容国学第三册第一课《天地玄黄》二、教学目标1、熟读并能背诵课文。
2、初步简单理解课文大致的意思。
3、了解“月”字的的演变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熟读并能背诵课文,了解大致意思。
难点:背诵课文。
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三字经”的特点。
师:之前我们学的国学经典诗文都是三字经的内容,谁能说说三字经有什么特点?生:每句话都有三个字。
师:你真聪明,是的,三字经每句都有三字。
今天,咱们要认识一位新朋友——千字文(出示课件)看到这三个字,你觉得千字文应该是什么样的文章?2、说说“千字文”的特点生:1、每句有四个字。
师:你也很聪明,是从今天的课本内容发现的吧?谁再来说说?生:2、有一千个字。
师:你说得对,千字文呀,就是由一千个不同的汉字组成,每句4字。
(出示课件)今天我们就走进千字文的第一课《天地玄黄》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讲故事,听故事。
1、师讲故事老师这里有一个关于天地的神话故事,想不想听?用你们端正的坐姿告诉我。
要求:认真听故事,老师有问题要你回答。
2、说说宇宙有什么?师:你们的小眼神告诉我你们听的很认真,你知道盘古开天辟地之前,天地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那后来呢?天和地都有些什么?师评价:会听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
师:这节课就是讲了盘古开天辟地后的宇宙,咱们一起去看看。
下面进入第一个环节:“读通课文——我能行”二、新授1、第一环节“读通课文——我能行”①听录音读。
师:把书放平,静听录音。
②跟录音读。
③借助拼音读。
师:请立起书,借助拼音自由大声地读两遍课文。
读完用你的坐姿告诉我。
④认读生字及了解神奇汉字“月”的演变。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相信这些字也难不倒大家。
谁来读读它们。
指一两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师:这些难读的字都会读了,这个字你们一定都认识它。
(出示:月)“月”字大家都认识,可古人又是怎么造这个字的呢?我们去看看。
(出示课件)⑤生字带入课文读。
国学教案(1-18课)
国学教案(1-18课)1、《笠翁对韵》教案课型:新授教学目的:培养对国学的喜爱。
初步了解《笠翁对韵》的内涵及其朗朗上口的感觉。
学会背诵经典内容。
教学方法:朗诵法、解释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引入多媒体播放《笠翁对韵》,让学生谈感觉并交流。
今天我们要研究《笠翁对韵》。
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
“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
“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1、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
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
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2、教师解释含义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苍穹下响高舂青春学生一同说文意并交流。
三、朗读一东、二冬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举行小组比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3、多种方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收集春联。
板书设计:《笠翁对韵》一东天对地,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二冬晨对午,夏对冬。
下晌对高舂。
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
12、小儿语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在熟读的过程中检验自己的言行。
教学办法:朗读法、解释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引入1、多媒体播放《小儿语》,激起学生兴趣。
.2、揭示课题并简介研究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告捷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扣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开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授《小儿语》1、.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2、.领学生读词句3、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重点解释:沉静、从容、体悉、从宽。
4、.学生练习熟读背诵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方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三、教师小结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该怎么做?《小儿语》可以告诉我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课》
三年级上册第一课、《孝为根本》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第一课选了《论语》中三则与“孝”有关的言论,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做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第一则讲孝悌和仁的关系,提出了“为仁之本”的思想;第二则论述子女与父母交流时“几谏”的原则,强调子女对待父母要保持“敬”的态度;第三则分析了子女对父母年龄既欣喜又惧怕的复杂心态。
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的特点,教学中创设趣味化的情境,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促思,以思导行的方法,使用分角色、赛读等多种诵读方式,紧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通过诵读,听故事,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走出文本,把学《论语》与学做人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如何在生活中孝敬父母。
整堂课实现诵读化、情境化、生活化的优化组合,让《论语》学习成为学生快乐的精神体验的过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和古诗,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2、能结合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犯”“劳”等重点字词的意思及原文的大意。
3、对《论语》中的孝形成初步认识,联系实际生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到孝敬父母、尊敬长
辈。
教学重难点:读文,背文
教法与学法:
以故事引入课题,留下问题。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引入内容,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阅读,通过“引、读、猜、证、悟、疑、结”七个环节,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孝为根本”的含义,从而理解大意,达成目标。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时确定: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以故事《单衣顺母》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建立本节课的问题导向,清
晰本课的目标。
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孝为根本
二、读:学生自读教材第一课。
做到读音正确、断句规范。
1、根据学生自读情况,教师指名读,对字音存在的问题进行规范指导。
2、指名学生读,当学生基本通读之后。
教师范读。
3、师生配乐读。
4、提问:在什么环境下体现这种品质?学生回答:日常生活(展示课件相关)。
5、再问:你还能想到哪些情况?学生七嘴八舌。
6、出示课件: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请大家合上课本猜一猜,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三、猜
学生小组讨论。
(指导学生先理解字词,再理解讨论句子意思。
)
四、证:翻开课本,结合注释,进入证义环节。
教师展示句意,学生齐读。
:同学们,结合课文,你们能用一个词来评价这些人的特点吗?学生讨论,结果(孝顺),五、悟
板书
六、疑:回到开课时的故事,说说单衣顺母体现了闵子骞什么样的品格?答案就在本课。
:小结本课内容,本课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生态度。
齐诵经典,结束课堂。
七、结
板书设计:
孝顺父母
孝为根本敬爱兄长仁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