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近现代史

合集下载

日本近现代文学流派史第一章

日本近现代文学流派史第一章

2、作家及作品: ① 政治小说的“两系统”: 自由党,宫崎梦柳《虚无党实传》 改进党,矢野龙溪《经国美谈》 政治小说的“三足”: 《经国美谈》 矢野龙溪:循序渐进改良主义;改进党的纲领:扩大民权,实现宪 政,扩大国权。 《奇遇佳人》 东海散士:强化国权,思考日本如何面对世界列强威胁的严峻现实; 鼓吹“日本主义”政治思想,反对君临日本知识界的欧化主义。 《雪中梅》 末广铁肠:不露骨的政治小说类似于恋爱小说,人物名字带有寓意。 主题是日本改进党、自由党以团结代替竞争高举自由民主旗帜,崇尚 稳健的自由主义思想,尊奉建立官民和谐的政党政治国家为理想。 重点是以写实态度张扬以个人为中心的自由民权思想,指出个人独立 是强国之本。
三、文学开化 1、明治初期戏作 2、报纸小说 3、歌舞伎
三、文学开化‘’ 1、明治初戏作 (1)基本概念: ① “汉文诗”:或曰“武士文学”,是雅文学和“第一文艺以上的文学”,以儒 学为根基,形式有和歌、汉诗等反应武士阶层上层贵族生活、理想的文学。 ② “町人文学”:町人指商人、手工业者,又称“庶民文学”,或称俗文学和“ 第一文学一下的文学”,形式有假名草子、浮世草子、净琉璃、歌舞伎等,反 映下层人民生活、想法、情趣。 ③ “戏作文学”:戏作,以娱乐为主的创作。“戏作文学”,以消遣为目的的文 学,主要有近世(江户)后期的读本,洒落本、黄表纸等形式的文学,是日本 江户时代后期小说的一个总称。 ④ “滑稽本”:宝历年间以后,江户出现的以滑稽为中心的小说,分为前期和后 期两类。前期以滑稽为主,包括教训、讽刺特点的谈议本,作品先驱是静覌房 好阿《当世下手谈义》;后期以江户庶民经常光顾的澡堂、理发店为舞台,以 现实主义手法再现江户地区风貌,先驱是中返舍一九的作品。 ⑤ “草双子”:"草子",日本指读物、故事等,草双子是延宝年间出现的一种图 文图文并茂的绘本。不同时代内容和名称有所不同:赤本、黑本、青本、黄表 纸、合卷,前三种以小孩为对象,缺乏文学性,后两种增加洒落本滑稽要素, 形成成人读物。代表作山东京传《江户生艳气桦烧》,合卷形式的柳亭种彦的 《俨紫舍源氏》。

日本近现代文学概述

日本近现代文学概述

承:反自然主义文学
• 当自然主义风靡一时的时 期,作家夏目漱石于1905 年发表处女作《我是猫》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讽 刺,幽默的风格,对日本 近代社会给予有力抨击。, 利用细致的心理剖析,揭示 出个性解放与社会习俗的 冲突。夏目的创作方法, 与自然主义大相径庭。自 然主义者批评夏目作品中 的人物出于虚构,不赞成 他的心理描写,夏目则予 以反驳。
承:自然主义文学
• 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与 • 1900年以后,法国作家 作家创作实践的关系,十 分微妙、复杂。作家们在 左拉提出的自然主义 不同程度上赞同自然主义 文学观,由日本作家 文学理论,但同时又将西 介绍到日本。在1905至 方的现实主义作品当做创 1910年这段时期,出现 作的范本,而且往往将自 然主义与写实主义混为一 了许多鼓吹自然主义 谈由于更多地采取了自然 文学理论的论客,形 主义的创作方法,描写烦 成了风靡一时的自然 琐的家族、友人的关系, 主义文学运动。 有意地避开对现实社会的 剖析,使作品的成就受到 很大损害。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概述
四个阶段
• • • • • • • • 起:文明再启动——1885年 新文学起步 承:向新老师学习——明治末年 日本反自然主义文学 转:重创——二战爆发 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和文坛寒冬 合:向诺贝尔进军——战后 虚无主义文学和批判战争文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起:文明再起步
• 背景: • 政治方面 • 1868年,爆发了社会的巨大变革‚明治维新‛。这是一次 ‚自上而下‛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结束了德川 氏三百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绝对主义天皇制政权。 • 文化方面 • 以福泽谕吉为首的启蒙主义思想家的活动,江户时期作家 以通俗文学形式对西方知识的介绍和西方作品及近代诗的 翻译,模仿新体诗运动,以及与‚自由民权运动‛相呼应 的‚政治小说‛

外国教育史 日本近现代教育

外国教育史 日本近现代教育

第六、大力推进职业教育, 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技术教育是日本近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适应资产 阶级工业发展的需求而出现的一种教育类型。 日本在向西方国家学习时就注意到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明治 初年,就在东京虎门设立了工学寮;这是日本最早的一所工 业学校。继而在扎幌设立了农业学校、东京银座设立商业学 校、提倡职业教育。 在明治初年,职业教育发展并不迅速,因初等教育属于草创 期,缺少职业教育基础,同时工商业发展还比较落后,对此 并无迫切要求。但是,随着初等教育的发展和工商业的进一 步繁荣,职业技术教育才发展起来。 职业教育的早期开办显示出日本教育者的先见之明。为日本 工商业发展提供需要人才上显出了主动性。
(一)日本明治维新前的教育情况 1、幕府教育机构:



幕府直辖的教育机构中,成立最早的是昌平坂学问所(1631 年),它主要以传播儒学为主要内容,是学术研究和教育的 中心。 1793年以研习“和学”为内容的和学讲习所也属于幕府管理, 它排斥佛学、儒学和兰学等。 在十九世纪前半期,开设了许多传播自然科学和“兰学”的 教育机构,如开成所是传授自然科学和外国语言的学校、教 授荷兰医学的医学所、训练军事技能和海军的军舰操练所等 等。 这些设立较晚的学校,后来一些改组为日本近代大学。 幕府学校招收社会上层人士的后代,培养社会的高层次管理 人员和研究人员。
局限:



由于明治维新是自上而下推行的资本主义的改革, 故其带有很大的不彻底性,改革虽使日本走上了资 本主义的道路,但仍保留了大量封建主义的因素: 由于传统儒学思想的影响、封建思想还有着广泛的 生存土壤; 日本传统文化“大和魂”——“和学”的根深蒂固, 使武士道的穷兵黩武和“军刀崇拜”、“发扬军威” 思想依然保存. 使日本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发展就带上了封建的军国 主义性质。日本的社会发展和历史特点使其近现代 教育带上浓厚的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特征。

日本的历史古代史

日本的历史古代史

日本各时代
公元1868-1911年 明治时代 公元1912-1925年 大正时代 公元1926-1988年 昭和时代 公元1989- 现在 平成时代
日本国起源
约公元1世纪,日本各地有100多个 小国(其中有的与东汉建立了外交关系 )。后来,这些小国逐渐得到统一。
到了公元4世纪,在关西地方建立了 比较大的国家,据说最终将它们统一起 来的是当今天皇家族的祖先。当时,日 本国的范围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 四国。
弥生时代
弥生时代(yayoi period)(约公元前 300-公元300年)
弥生时代,日本古代使用弥生式陶 器的时代。其文化称弥生文化。1884年 这种陶器首次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发 现,故名。
此外,绳文晚期,日本东北地方还出现 了黑陶器,陶胎薄而轻,表面经过研磨 呈黑色,造型挺秀俊美,体现出新时期 早、中、晚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对土陶 器的用途分析使我们得知,绳文时代的 土陶器除作为饮食器具和贮藏事物的器 具之外,还被用来宗教祭祀和丧葬。
屈葬
即将死者手足关节折叠埋葬的葬仪方式 。一般认为,此种掩埋方式源于对死亡 的恐惧,是把生命的结束看做魔鬼作祟 使人生病乃至死亡的结果,对魔鬼与死 亡的敬畏又引申为对死者的惧怕,导致 了对故人的防范心理。所以,屈葬属于 一种防止死亡者灵魂作祟而向外飘逸的 咒法。
但这类食物不能被长期保存,而且也很 难把剩余产品积累于某个人反映特定人们的财富与权力的遗 址和遗物。
在当时生产力很低的条件下,自 然生产的资源有限,因此人们在集 团内部制定严格的规约以保护自然 ,同时盛行巫术,出现石棒、土偶 ,并有拔齿等习惯。
农业
日本原生的农业,可以上溯到绳文时代 前期,即6500年前,在长期采摘植物的 基础上,绳文时代中期的人们已经懂得 播种多种野生的植物,以满足随着人口 增加而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

日本近现代文学概说PPT课件

日本近现代文学概说PPT课件
◆翻译小说: 《花柳春话》、《八十天环游地球》
◆自由民权运动与政治小说: 矢野龙溪《经国美谈》 东海散士《佳人之奇遇》 末广铁肠《雪中梅》
2019/11/10
优质
3
二、明治二、三十年代(文学觉醒与实践的时代)
写实的深化:
二叶亭四迷《浮云》等
拟古典主义 砚友社: 尾崎红叶《金色夜叉》等
幸田露伴《五重塔》等
优质
11
《我是猫》
夏目漱石190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是一
部具有独特形式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小说采用幽默、讽刺、滑稽的手法,借
助一只猫的视觉、听觉、感觉,以主人
公中学教员珍野苦沙弥的日常起居为主
线,穿插了邻居资本家金田企图嫁女不
成、阴谋报复苦沙弥的矛盾冲突,嘲笑
了明治时代知识分子空虚的精神生活,
讥讽他们自命清高,却无所事事;不满
2019/11/10
优质
9
白桦派(理想主义):
武者小路实笃《友情》 有岛武郎《某女》(或る女) 志贺直哉《于城崎》(城の崎にて)
《暗夜行路》 长与善郎《青铜的基督》
新现实主义(新思潮派、技巧主义):
芥川龙之芥《鼻》、《罗生门》、
《地狱变》、《河童》
菊池宽《远离恩仇的地方》
佐藤春夫《田园的忧郁》
2019/11/10
剧。《舞姬》被誉为日本浪
漫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优质
7
三、明治末期-大正末期(文学成熟和多样化的时 代)
日本自然主义与“私小说”萌芽:追求感情的自然和最直接的经验, 模式为暴露隐私。主张文艺的“无理想”、“无技巧”、“无解 决”。
德富芦花《自然与人生》 岛崎藤村《破戒》 田山花袋《棉被》(蒲団) 石川啄木《一握沙》、《悲哀的玩具》

日本近代化和现代化的历史回顾

日本近代化和现代化的历史回顾

日本近代化和现代化的历史回顾日本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历经现代化的国家之一,其现代化的进程比欧美的现代化要晚几十年。

但是,在短短的数十年内,日本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完成了从封闭的传统国家到现代化的崛起。

本文将回顾日本近代化和现代化的历史。

近代化日本的现代化始于1868年,当时的天皇明治神宗在维新运动中登基,开启了一段崭新的历史。

维新运动是日本近代化的关键时期,该运动的发生使日本摆脱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封闭状态。

维新运动推动了日本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

政治上,明治维新推翻了幕府政府,实现了天皇制度的复辟。

随后,日本出台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如制定了宪法、设立议会等。

这些改革奠定了日本政治现代化的基础。

经济上,日本开始追赶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步伐。

经过战国时期的长期战乱后,日本的经济基础已经十分薄弱,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日本政府在明治维新后开始着手实施现代化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修建铁路、开发矿产、兴建港口等,也推出了一些积极扶持工业发展政策。

这一系列措施让日本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创造了富足的生活环境。

社会上,维新运动推翻了封建主义,打破了等级制度,实现了人民的平等。

这一时期日本的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使日本社会趋于现代化。

现代化20世纪初,日本是亚洲最先进的国家之一,但同时也治下了侵略其它亚洲国家的罪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开始迈向现代化的新阶段。

经济上,战后的日本经济面临着重大挑战,包括关闭军事工厂、建立民主政治,还有国际贸易大环境下的经济压力。

通过述求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局面,加上日本严格的工作文化,日本成功地成为了一个强大的经济大国。

今天,“日本制造”和“日本企业管理”是国际上的标杆。

政治上,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采取了民主制度,并实现了各族群的平等。

日本政府始终坚持和平主义政策,并且在世界和平的前沿发挥着积极作用。

文化上,日本向世界推广了其折纸、茶道、武术、厨艺、创意品牌等文化,让世界更加了解日本文化,加强了国际文化交流。

理解日本近现代史的现代化进程

理解日本近现代史的现代化进程

理解日本近现代史的现代化进程近现代日本史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期,它经历了从封闭的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的飞跃。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经历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变革,为其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日本近现代史中的现代化进程并分析其重要特征。

第一阶段:明治维新的启示(1868-1890)日本近现代史的现代化进程始于明治维新。

在这个阶段,日本废除了封建主义制度,建立了现代化的中央政府,并引入了西方的法律体系和行政管理模式。

此外,日本还推行了社会现代化政策,包括推动教育改革、建设现代化的交通和通信网络,以及促进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1890-1945)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日本着重发展实力强大的工业和军事部门,以追赶并超越西方国家。

此时期日本大力发展了制造业,建立了新的工厂和工业基础设施,同时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提升农业产量。

日本还积极投资于军事技术和军备,迅速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参与了几次战争,如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等。

这一阶段的现代化进程对日本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产生了显著影响。

第三阶段:经济的繁荣与民主化(1945年至今)二战后,日本经历了战后重建和经济繁荣的阶段。

通过改革政策和战后重建计划,日本迅速恢复了经济实力,成为世界主要工业国之一。

日本政府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主化改革,并深化了人权和民主制度。

此外,日本在科技、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先进科技和世界知名企业的现代化国家。

在日本近现代史的现代化进程中,有几个重要的特征值得强调。

首先,日本始终保持了强大的国家意识,致力于达成现代化目标。

其次,日本不断吸收借鉴西方的经验和技术,通过适应和创新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第三,日本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注重国家整体利益,将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最后,日本的现代化进程还伴随着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坚持,并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现代日本文化。

综上所述,日本近现代史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领域。

日本近代史

日本近代史

日本近代史一、日本近代化进程1630年, 明日本进入德川幕府统治时期1639年, 日本德川幕府颁布”锁国令”实行闭关主义,1853年, 美海军准将增理率舰队两次末日(黑舰事件)日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1854年, 日美签订”日美亲善条约”随后4年欧列强相继迫使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1868年, 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明治政府成立,定都东京实行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史称“明治维新”福泽渝吉为首提出“脱亚入欧”理论。

1871年, 日本通过“废藩置县”奉还版籍“,成为了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1882年, 伊藤博文率众考察欧洲宪法和政治制度,选中了最具军国主主义色彩,维护绝对君主权力的普鲁士宪法为蓝本,1889年, 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开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时期,1894年, 日本借机出兵朝鲜1894年7月, 日本丰岛海面击沉中运兵船“高开号“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9月黄海战役(邓世昌)1895年2月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904-1905年, 日俄战争,日联合舰队不宣而战,对旅顺发起攻击。

9月在美罗斯福调停下签订“朴茨茅斯和约”战争结束。

1931年, 日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2年, 日本国内“五.一五”事变,结束了政党内阁,加强了日本法西斯化.1936年, “二.二六”兵变后,成立了广田弘内阁,确立了天皇制的法西斯,军事专政.1937年7月7日, 七.七卢沟桥事变,标志全面侵华开始.1942年6月, 中途岛海战,日军大败,太平洋战争转折点1945年7月, “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日政府拒绝1945年8月15日, 日本投降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投降书.二、日本近代史改革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19世纪80年代后期,纺织工业出现。

90年代后期,重工业初具规模,分别以美国和中国作为丝和棉织品为出口对象的对外贸易迅猛增长。

到本世纪初,长达一万公里的铁路网基本覆盖了全国。

日本近现代史年表

日本近现代史年表

五箇条御誓文 (慶應4年3月) 政体書発布(9月 、改元) 版籍奉還(7月25 日)
1869
M.2
開拓使(屯田制)
1870
M.3
工部省創設(18年まで)
廃藩置県の詔書 日新修好条約 (3府 302県)(8 (伊達宗城)(天 津で季鴻章と) 月29日) 征韓論
1919
T.8
1920
T.9
第1回国勢調査
1921 T.10 皇太子裕仁親王欧州巡 歴
日本共産党結成 9カ国条約
1922 T.11 1923 T.12 関東大震災
ソ連ヨッフェ・後 藤新平両者の会 談
憲政会総裁・加 藤高明(清浦奎 吾内閣の更迭に 当たり) 普通選挙法議会 通過、治安維持 法公布(加藤内 閣)
11.9佐藤栄作第 一次内閣
ILO87号条約条 約承認 2.17佐藤栄作第 1次内閣
1965 S.40 1966 S.41 1967 S.42
小笠原諸島が日 本に復帰 1.14佐藤栄作第 2.3核不拡散条 3次内閣 約調印、6.23日 米安保条約が自 動延長で全国で 反安保集会 沖縄施政権返還 沖縄県発足
1945 S.20
邇稔彦内閣、 島に原爆投下、 10.9幣原喜重郎 8.15ポツダム宣 8.9長崎に原爆投 言受諾、9.2降伏 内閣 下 文書調印 5.22吉田茂第1 次内閣 1946 S.21 極東国際軍事裁判開廷
5.24片山哲内閣
1947 S.22
3.10芦田均内閣 、10.15吉田茂第 2次内閣 2.16吉田茂第2 次内閣 10.24社会党が 左右に分裂
1936 S.11 2・26 斎藤実・高橋是清 1937 S.12 1938 S.13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

明治时期(1868~1911) 1868年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文学开始的标志。

坪内逍遥(1859~1935)的小说理论著作《小说神髓》的发表,具有近代文学启蒙的性质。

二叶亭四迷写出近代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浮云》,森鸥外相继发表近代最早的浪漫主义小说《舞姬》,确立了近代文学的发展方向。

砚友社作家群的代表尾崎红叶(1867~1903)的名作《金色夜叉》是19世纪末最畅销的小说。

20世纪初,受西方影响,自然主义文学兴起。

代表作家岛崎藤村的长篇小说《破戒》具有强烈批判现实的倾向,田山花袋的小说《棉被》却不乏自然主义文学的特点,受到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家的赞许。

卓立于这一运动之外的作家夏目漱石,其代表作《我是猫》以嬉笑怒骂的讽刺给予近代社会的种种弊端以有力抨击。

大正时期(1912~1925) 近代文学进入末期,以武者小路实笃(1885~1976)为首的白桦派作家和以芥川龙之介为代表的新思潮派作家等,为文坛主流。

芥川的小说以怀疑主义对“人性的自私”等社会现实进行考察,悲观的结论导致其自杀,也意味着大正文学发展的终结。

昭和时期(1926~1988) 及其后日本现代文学开始形成并得以发展。

初期文坛的主流是无产阶级文学。

1928年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简称纳普)成立,促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成熟。

小林多喜二和德永直(1899~1958)的小说《蟹工船》和《没有太阳的街》是典范之作。

与革命文学并立的是新感觉派作家,其代表横光利一(1898~1947)和川端康成等在当时有一定影响。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展开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许多作家被征集从军,文坛冷寂不振。

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扩张主义

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扩张主义

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扩张主义近现代史上,日本被称为“东亚病夫”,国家处于被列强欺凌的地位。

为此,日本开始进行近代化改革,力图摆脱外国压迫。

然而,让人们始料未及的是,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和扩张主义之路。

一、军国主义的形成19世纪末,日本的近代化进程已初见成果,军队和工厂向西方国家看齐。

而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的军队逐渐成为国民的新崇拜对象,军国主义思想在日本社会中得到滋长和发展。

日俄战争是日本露出军国主义牙齿的开始。

日本在这场战争中胜利了,但是对于日本社会而言,更多的是民族虚荣心的提升以及他们对军队的更多的崇拜。

自此以后,军国主义在日本社会中开始发酵。

许多大学生、知识分子、军人都意识到日本应该有一个大海外帝国。

他们认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源和领土,这是保障国家利益的根本保证。

二、扩张主义的崛起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领土和军备开始扩大。

1905年,日本获得韩国总统的独立承认,并在韩国建立了势力范围。

从此,日本开始向朝鲜半岛进发。

1910年,日本占领了朝鲜,并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

之后,日本意欲进军中国北部,于是发生了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以日本胜利结束,由此创造了日本民族的一种自满情绪。

它被视为一个弱小国家能够战胜一个强国的成功案例。

从而,对于日本政府来讲,继续扩张下去是理所当然的,否则日本就面临着停滞不前的危险。

到了1920年代,日本向南方海域扩张。

1920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华盛顿海军条约》。

此条约规定,日本和美国的海军总吨位以6:10为比例,日本的主力舰的总吨位不能超过美国的60%。

这项规定使日本开始寻找更多的资源和财富,而南太平洋地区就被认为是一个可以提供这些资源和财富的地区。

于是,日本开始在这个地区进行殖民和扩张。

三、军国主义和扩张主义的崛起对世界产生影响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扩张主义的崛起,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种思想的传播和实践将不稳定的因素引入了国际体系中,这也成为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原因之一。

日本近代史

日本近代史

日本近代史一、日本近代化进程1630年, 明日本进入德川幕府统治时期1639年, 日本德川幕府颁布”锁国令”实行闭关主义,1853年, 美海军准将增理率舰队两次末日(黑舰事件)日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1854年, 日美签订”日美亲善条约”随后4年欧列强相继迫使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1868年, 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明治政府成立,定都东京实行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史称“明治维新”福泽渝吉为首提出“脱亚入欧”理论,促进,推动了1871年, 日本通过“废藩置县”奉还版籍“,成为了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1882年, 伊藤博文率众考察欧洲宪法和政治制度,选中了最具军国主主义色彩,维护绝对君主权力的普鲁士宪法为蓝本,1889年, 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开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时期,1894年, 日本借机出兵朝鲜1894年7月, 日本丰岛海面击沉中运兵船“高开号“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9月黄海战役(邓世昌)1895年2月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904-1905年, 日俄战争,日联合舰队不宣而战,对旅顺发起攻击。

9月在美罗斯福调停下签订“朴茨茅斯和约”战争结束。

1931年, 日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2年, 日本国内“五.一五”事变,结束了政党内阁,加强了日本法西斯化.1936年, “二.二六”兵变后,成立了广田弘内阁,确立了天皇制的法西斯,军事专政.1937年7月7日, 七.七卢沟桥事变,标志全面侵华开始.1942年6月, 中途岛海战,日军大败,太平洋战争转折点1945年7月, “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日政府拒绝1945年8月15日, 日本投降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投降书.二、日本近代史改革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19世纪80年代后期,纺织工业出现。

90年代后期,重工业初具规模,分别以美国和中国作为丝和棉织品为出口对象的对外贸易迅猛增长。

到本世纪初,长达一万公里的铁路网基本覆盖了全国。

日本近现代文学流派史

日本近现代文学流派史

三、文学开化 1、明治初期戏作 2、报纸小说 3、歌舞伎
三、文学开化‘’
1、明治初戏作
(1)基本概念:
① “汉文诗”:或曰“武士文学”,是雅文学和“第一文艺以上的文学”,以儒 学为根基,形式有和歌、汉诗等反应武士阶层上层贵族生活、理想的文学。
② “町人文学”:町人指商人、手工业者,又称“庶民文学”,或称俗文学和“ 第一文学一下的文学”,形式有假名草子、浮世草子、净琉璃、歌舞伎等,反 映下层人民生活、想法、情趣。
① 作品列举:
翻译作:《维氏美学》(翻译自法-维龙《美学》)
➢ 《维氏美学》:日本首部系统的美学学术论述。上卷探索艺术美的本 质,下卷为建筑、雕刻、绘画、舞蹈、音乐、诗学,细述艺术与美的 关系。主张艺术上的真实与个性,排除观念上的理想美并认为一切艺 术都是通人情的。认为艺术的三种方法是:“摹拟善人之迹”、“务 求其似真”、“将感慨表露于外”。
(3)近体诗和新体诗:
➢ 新体诗:以日本传统7、5刁韵律形式,加上欧洲诗歌表现方法创造出 来的诗歌,书写格式固定,格式上向现代自由诗发展。
3、代表作家 (1)福泽渝吉(1835—1901) 作家介绍:
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明治时期杰出的教育家。他毕生从事著 述和教育活动,形成了富有启蒙意义的教育思想,对传播西方资本主 义文明,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被日本称 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时期教育的伟大功臣”。 作品列举: ❖ 《西洋事情》《西洋旅行指南》 ❖ 《劝学》 a) 批判封建意识,提倡民主意识。 b) 宣扬功利主义,强调人的现实生活合理化。 文学主张: ❖ 排斥虚学(封建儒家),尊重实学(现实功利)。 ❖ 以“洋学”、“实学”为根基的实证主义和科学精神。
3、评价:

中国近现代史第六章

中国近现代史第六章

大屠杀
•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中国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后, 展开烧,杀,淫,掠“大竞赛”。中国平民和被 俘士兵被集体射杀,火焚,活埋及用其他方法处 死者达30万人人以上。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南京 大屠杀”。日军在其他许多地方制造的屠杀中国 人民的惨案不计其数。相持阶段到来之后,日本 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抗日根 据地开展大规模的“扫荡”,实行“杀光其居民, 烧光其房屋,抢光其粮食”的“三光政策”。


3.田中奏折 1927年6月,日本召开“东方会议”,并制定了《对华政策纲要》(即田中奏折)。在田 中奏折中曾经提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 可被我国征服,其他如小中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这份奏折在1 929年被曝光,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以及日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均认为是日本奉行侵略中国 政策的证明。 田中奏摺的真实性受到包括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日本研究所所长蒋立峰在内的学者质疑,当前的 主流说法多认为其应为国民政府所伪造。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931.9~1945.8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抗日战争
•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 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一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 • • • 九一八事变 华北事变 卢沟桥事变 全面侵华
九一八事变
• 背景 • 经过 • 各方态度
背景
各方态度
• 蒋介石在1931年7月已提出“攘外必先安内” 的方针。实行不抵抗政策。 • 中国共产党主张发动群众抗日 • 国联变东三省为各国共管 • 日本趁机扩大侵略
华北事变
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以后,随即开始入侵中国 华北地区。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府在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 权大部丧失,话被成为日军可以自由出入 的“真空地带”。接着,日方又策动华北 五省(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 两市(北平,天津)“防共自制运动”, 制造傀儡政权。这就是华北事变。

浅谈日本近代史

浅谈日本近代史

浅谈日本近现代的发展日本的古代史也许称不上辉煌,但日本的近现代史在世界历史舞台上也算是叱咤风云了。

然而,日本的近代化对于东亚地区来说却是重大的灾难,现在的辉煌与这百年历史是分割不开的。

一、文明的曙光当日本进入德川幕府的时候,欧洲国家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地理大发现,正当欧洲人的脚步踏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东方的巨龙——中国,和周围的邻藩小邦却更加的固步自封。

1639年,德川幕府下达“锁国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1853年7月8日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率领全副武装的四艘黑色蒸汽大船闯入了横须贺港,史称“黑船事件”。

然而在此之前的日本人对世界的局势并不是一无所知,日本贵族通过唯一的一个开放门户长崎,一边了解东方的巨龙中国,另一方面通过十七世纪的海上霸主荷兰学习近代科学和了解西方世界。

1840年的大清帝国败于日不落帝国,这也给日本人敲响了警钟。

正如日本文明史学家加藤周一所言:“几千年来,日本几乎都在向中国学习,连中国都败给了对手,那么这样的对手,应该是非常强大的,这样的对手的出现,对日本来说也是一个冲击。

”因此,识时务的日本幕府敞开了国门迎接这位米国来的海军准将。

佩里将军在炫耀武力同时,用蒸汽机、钟表、电报机、大炮向日本人展示了工业革命的成果,日本官员真正的感受到了自己同米国的差距。

1854年3月31日(嘉永七年三月三日)日本与美国签订了《日本国米利坚合众国和亲条约》,此后的欧洲各国纷纷涌入日本,与其签订条约,在日本开辟市场,争得利益。

1867年,27岁的涩泽荣一作为日本代表团的成员到达法国参加了巴黎万国博览会,西方的工业产品让涩泽荣一目瞪口呆,他决定留在欧洲学习西方的产业发展和制度。

此时的日本刚刚经历倒幕运动,1868年,武士们打着“王政复古”的口号扶持14岁的明治天皇登基。

内忧外患的日本已经处于亡国的边缘,1868年4月15日明治政府颁布了维新变法的总纲领——《五条誓文》,其中立下了维新之志“求知识于世界,大拯皇基”。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的年代再划分问题探析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的年代再划分问题探析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的年代再划分问题探析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再划分所涉及到的问题,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分期问题,二是分界问题。

本文现对此进行如下分述。

一中日有关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再划分的分期问题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如果进行再划分,日本文学界基本上是两分法:近代和现代;但是中国日本文学评论界,基本是三分法:近代、现代、当代。

之所以产生这种不同的分类,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中日两国的历史进程和的历史史观的差异。

而解析这一分期差异,关键在于厘清中国三分法的产生的历史缘由。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划分上,中国近代文学指的是18世纪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这段时期的文学;现代文学指的是“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段时期的文学;当代文学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

这种观点已经成为我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定论。

可以说,“近代”、“现代”、“当代”是我国文学上的重要分期形式。

笔者认为,这种三分法主要源于我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特殊性,成为一种理论是逐渐发展、形成的。

大致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有关“五四”以来新文学的文学史论著和作品选,大多使用“新文学”名称。

如,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1932)、王哲甫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1933)等。

在这期间,“现代文学”很少见到,个别以“现代文学”命名的著作,也主要作为“现时代”的时间概念使用。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50年代中期。

但是,自上个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新文学”的概念便被“现代文学”所取代,以“现代文学史”命名的著作,纷纷出现。

与此同时,一批冠以“当代文学史”或“新中国文学”名称的评述1949年以后大陆文学的史著,也应运而生。

可以看出,“现代文学”这一说法对“新文学”的取代,为“当代文学”概念的出现提供了“空间”,是在尝试建立一种新的文学史时期的分类方式。

这种新的文学史分期方法,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历史观在文学史的再现。

新历史观的建立依据,主要来自毛泽东于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论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冷战与媾和 • 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吉田保守政权 • 1945年8月到1948年10月 • 为民主化改革时期 • 1948年10月到1950年6月 • 要求日本经济自立时期 • 稳定经济九原则,道奇计划 • 1950年6月到1952年4月 • 为推动日本再军备时期 • 警察预备队
• “逆流”:解释宪法,拥有自卫权; • 重新建立中央警察制度; • 修改劳动法规,限制工人运动; • 镇压革新势力; • 解除剥夺公职处分; • 加强对教育的统制; • 停止解散财阀等 • 逆流加强了保守政治势力 • 媾和使保守政党难以与革新政党合作
• 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断绝性 • 从体制上看连续性较多 • 从制度上看断绝性较多 • 权威主义基础上的中央集权体制 • 制度化精英官僚构成政府主导发展模式 • 协调主义基础上企业内工会与劳资合作等 • 未触动民主化改革中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 • 这些制度保障广泛政治参与 • 以及建立在其基础上多元政党政治体制 • 麦克阿瑟改革超越日本本身的发展水平
• 2、工人运动 • 1946年4月,战后首次大选 • 剥夺公职,82%为新议员,女议员39名 • 币原辞职,吉田茂任自由党首,组阁 • 生活困难,民主化下的工人运动高涨 • 47年4月举行众参两院选举,社会党 • 社会、民主、国民协同三党片山内阁 • 难以解决失业和通货膨胀 • 内部矛盾、群众不满,美国对日政策变 • 8个月后内阁总辞职,芦田内阁10月倒台
日本史近现代史
第五讲 占领与改革
——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断绝性
• 一、占领与改革 • 1945年8月17日东久迩皇族内阁成立 • 8月29日第一批美军抵达厚木机场 • 30日盟军总司令官麦克阿瑟抵厚木 • 9月2日密苏里军舰签署投降书 • 11国远东委员会、美英苏中对日理事会 • 实权掌握在美国控制的盟军总(GHQ) • 实施保留日本行政机构的间接统治 • 9月23日天皇拜访麦克阿瑟 • 10月5日东久迩辞职,9日币原喜重郎
经济方面:农地改革、解散财阀
• 制度性改革 • (1)和平宪法的制定 • (2)议会制度的改革 • (3)行政机构的改革 • (4)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改革 • (5)教育制度的改革 • (6)劳动体制的改革 • 新旧政治制度的不同: • (1)主权在民与象征天皇制 • (2)自由平等的原则 • (3)三权分立的原则 • (4)放弃战争与文官统治原则 • (5)地方自治原则
• 二、政治与社会 • 1945年11月2日,战前数党组成社会党 • 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和平主义 • 内部矛盾,委员长空缺,片山哲书记长 • 11月9日,鸠山一郎组成自由党 • 天皇制、私有财产及自由经济 • 11月16日,进步党,多战前右翼议员 • 町田忠治为总裁,维护国体、统制经济 • 11月8日协同党成立,委员长山本实彦 • 确立民主政治、主张劳资合作 • 12月1日,日共召开四大重建,主张共和
பைடு நூலகம்
• 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措施 • 军事方面:解散军队废除机构拆毁军工 • 政治方面:(1)逮捕和审判战犯 (2)解散军国主义团体、开除公职 (3)废除法西斯治安法令、释放政治犯 (4)废除军国主义教育 (5)政教分离,公职人员不得参拜神社 (6)开放言论及新闻自由 (7)开放工人运动,给予妇女政治权利
• 田桓《日本战后体制改革》
• 杨栋梁《日本战后复兴期经济政策研究兼 论经济体制改革》
• 杨栋梁《论日本战后型经济体制的形成— —兼评“1940年体制”》
• 于群《美国对日政策研究(1945-1972)》 • 张健《试论日本战后改革的不彻底性》 • 冯玮《解构日本战后经济民主化改革》
• 刘咏华《战后美国对日经济民主化政策与 日本经济的重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