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容量动力电池热失控中都产生了哪些气体

合集下载

各类动力电池热失控温度

各类动力电池热失控温度

各类动力电池热失控温度
不同类型的动力电池具有不同的热失控温度。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动力电池的热失控温度范围:
1. 鋰離子电池(Li-ion):约150℃-200℃。

当温度升高到这个范围时,电池内部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失控,导致电池爆炸或着火。

2. 鋰聚合物电池(LiPo):约130℃-150℃。

这种电池使用了高能量密度的聚合物电解质,较低的热失控温度使其更容易受到高温环境的损害。

3. 镍氢电池(NiMH):约110℃-130℃。

这种电池由于其特殊的化学成分,较高的热失控温度使其相对耐高温。

4. 鋰硫电池(Li-S):约150℃-200℃。

这种电池使用了硫作为正极材料,与鋰金属负极相结合,较高的热失控温度使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温度范围仅供参考,不同厂家和不同型号的电池可能会有些许差异。

此外,实际使用中,电池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如充放电速率、外部环境温度等)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其热失控的风险。

因此,合理使用和管理动力电池,确保其在正常运行温度范围内工作非常重要。

电池中颗粒流体 产气的原因

电池中颗粒流体 产气的原因

电池中颗粒流体产气的原因
在电池中,颗粒流体产气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涉及到多个因素和化学反应过程。

以下是产气的主要原因:
电解质分解:电池在工作过程中,电解质可能会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气体。

特别是在高温或过充条件下,电解质分解的速度会加快,导致气体产生量增加。

正负极反应: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与电解质发生化学反应。

这些反应可能产生气体,如氧气、氢气或其他小分子气体。

电池内部短路:如果电池内部出现短路,会导致局部温度过高,进而加速电解质的分解和气体的产生。

材料不兼容:如果电池内部的材料不兼容,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

这可能是由于使用了错误的材料或在制造过程中混入了杂质。

过度充电:过度充电会导致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失控,产生大量气体。

这可能导致电池膨胀、破裂甚至爆炸。

为了减少电池中颗粒流体产气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优化电解质配方,提高其稳定性,减少分解反应的发生。

选择合适的正负极材料,确保其与电解质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加强电池的安全保护措施,如使用热隔离、压力释放阀等,以防止电池内部短路和过度充电。

提高电池的制造质量,减少杂质和缺陷的产生,确保电池内部各组件的均匀性和一致性。

总之,电池中颗粒流体产气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并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

通过不断优化电池设计和制造工艺,可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提高电动车火灾扑救对策分析

提高电动车火灾扑救对策分析

提高电动车火灾扑救对策分析作者:马涛来源:《时代汽车》2022年第23期摘要:随着我国对电动汽车产业的大力扶持及推广,我国电动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电动汽车火灾事故发生数量逐年增加,本文对电动汽车火灾燃烧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电动汽车火灾的消防重点及难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扑救对策,旨在为电动汽车的广泛推广及消防安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电动汽车火灾火灾危害性扑救策略Analysis of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electric vehicle fire fightingMa TaoAbstract:With the vigorous support and promotion of electric vehicle industry in China, the number of electric vehicle ownership in China continues to increase, and with it, the number of electric vehicle fire accidents increases year by year.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bu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ic vehicle fires, and on this basis, analyzes the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ies of electric vehicle fire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fighting them, aim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wide promo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and The aim i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widespread promotion and fire safety of electric vehicles.Key words:electric vehicles; fire; fire hazards; fire-fighting strategies1 引言近年來,我国电动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为我国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1]。

动力电池热失控的定义

动力电池热失控的定义

动力电池热失控的定义动力电池热失控是指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电池内部产生过多的热量而无法有效散发,导致电池温度迅速升高,超过能够安全承受的范围,从而引发火灾、爆炸等严重事故。

动力电池热失控是电动汽车等电动化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安全隐患。

由于动力电池在电动车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旦发生热失控,不仅会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还会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电动化的推广带来巨大挑战。

动力电池热失控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过充和过放: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如果没有有效的电池管理系统进行监控和控制,充电时电池电压过高或放电时电压过低,都会导致电池内部发生异常反应,产生过多热量,从而引发热失控。

2. 短路和外力损伤:电池内部正负极之间发生短路,或者外部碰撞、挤压等外力造成电池结构损伤,都有可能导致电池内部电解液泄漏,进而引发热失控。

3. 电池老化和失效:电池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会出现容量衰减、内阻增加等现象,这些因素会导致电池内部发热量增加,增加了热失控的风险。

为了预防和控制动力电池热失控,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1. 优化电池设计:改进电池结构和材料,提高电池的耐热性和耐受性,减少热失控的风险。

2. 完善电池管理系统:引入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监测电池的温度、电压、电流等关键参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以确保电池工作在安全范围内。

3. 加强安全测试与认证:对动力电池进行严格的安全测试和认证,确保电池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4. 建立应急救援机制: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培训相关人员,提高应对热失控事故的能力,及时处置事故,减少损失。

5. 宣传教育和法规制度:加强对公众、从业人员和相关部门的宣传教育,提高对动力电池热失控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和标准,规范动力电池的生产和使用。

动力电池热失控是电动化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安全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预防和控制。

通过优化设计、完善管理、加强测试和培训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动力电池热失控的风险,确保电动车辆等电动化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诱发与扩展机理、建模与防控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诱发与扩展机理、建模与防控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诱发与扩展机理、建模与防控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诱发与扩展机理、建模与防控引言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环境友好等优势。

然而,在长时间使用或异常情况下,锂离子动力电池可能会出现热失控的情况,导致严重的安全问题。

不了解热失控的诱发与扩展机理,不能有效地进行建模与防控,这将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来重大障碍。

一、热失控的诱发机理1. 过充电与过放电过充电和过放电是引发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充电会引起电池内部发生副反应,产生大量热量,导致电池温度升高;过放电会导致锂离子析出金属锂,形成锂枝和锂塑料,造成电池内短路并升温。

2. 电池内部短路电池内部短路是热失控的另一个主要诱发因素。

当电池内部发生结构破坏、电解液泄露或隔膜被破坏时,正负极之间会发生短路,导致电池温度升高,并且可能引发火灾。

3. 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如高温环境、机械撞击、震动和电池老化等,也会引发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热失控。

高温环境会增加电池内部自发热的速率,机械撞击和震动会导致电池内部物质的移位和损伤,电池老化会导致电池内部结构和材料的退化。

二、热失控的扩展机理一旦锂离子动力电池发生热失控,温度升高快速释放的大量热量将会导致热失控的扩展。

在扩展过程中,主要有以下机理:1. 热反应的链式反应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热失控是一个自加速的过程。

在高温下,电池内部发生的自燃和爆炸反应产生更多的热量,进一步加剧电池的热失控,形成链式反应。

2. 气体生成与扩散电池内部的热失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气体,如氢气和氧气等。

这些气体的生成和扩散会加速电池的扩展过程,导致火灾和爆炸的发生。

3. 热通道和热传导热通道和热传导是热失控扩展的重要机理之一。

电池内部结构的设计、材料的选择以及电池组的组装方式会影响热通道的形成与热传导的速率,进而影响热失控的扩展速度和范围。

三、建模与防控策略建立准确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模型是进行防控的基础。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热失控行为研究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热失控行为研究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热失控行为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环保节能的交通工具,在未来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动力电池的安全和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

而动力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热量,而这些热量又会对动力电池的性能产生影响,因此研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热失控行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动力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受到温度的影响,而温度变化又会导致电池的内阻和电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如果电池在放电过程中受到的温度变化较大,那么电池的放电速率会明显变慢,甚至会出现过早的电量耗尽的情况。

而如果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受到的温度变化较大,那么电池的充电速率也会明显变慢,而且还有可能会影响电池的寿命。

动力电池的热失控行为是指电池在极端情况下(例如电池内部存在短路或过充的情况下)热量无法有效地散发出去,从而引发可燃的化学反应,甚至导致电池起火或爆炸。

这种情况可能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研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热失控行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研究表明,当电池的温度超过50℃时就有可能引发热失控行为。

因此,我们需要在电池的设计和制造阶段就充分考虑热失控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并在电池运行过程中及时对温度进行监测和控制。

为了研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热失控行为,科学家们利用各种传感器和测试设备对电池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分析电池在不同温度下的充放电行为、内阻变化、电化学反应速率等指标的变化,并对电池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计算和分析。

通过这些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深入了解动力电池的热失控行为机制,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电池设计和制造标准提供参考。

当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热失控行为研究仍处于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并且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题。

例如,目前的研究主要依靠模拟实验和理论分析,但实际应用中电池需要经受复杂的工作环境和变化的工作负载,这会对电池的热失控行为产生影响,因此需要更多的实际场景下的测试和验证。

大容量锂电池模组过充热失控分析

大容量锂电池模组过充热失控分析

NEW ENERGY AUTOMOBILE | 新能源汽车1 引言传统锂离子电池(Lithium-ion Batteries,LIBs)含有大量可燃有机液态电解液,存在易泄露、易腐蚀和可靠性低的问题[1]。

当电池系统受到机械冲击、过充、高温等情况都会引起电池内部的短路,造成电池内部的热失控,进一步造成温度和压力升高,最终引发严重的燃烧或爆炸事故,这大大降低锂电池的安全性能[2]。

动力电池常见的安全问题是过充热失控。

依据标准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里的定义,热失控指的是电池单体放热连锁反应引起的电池自温升速率急剧变化的过热、起火、爆炸现象[3]。

国内外的研究团队针对动力电池的过充热失控做了大量的研究试验。

刘磊等人试验了软包三元锂电池在不同充电倍率情况下的过充电安全特性。

试验结果表明,充电倍率越大,电池热失控越快,热失控时的最高温度越高,危险性越高[4]。

刘仕强等人在绝热环境下测试锂电池过充时表征参数的变化。

试验发现,随着过充电量超出额定容量时,温升速率和电压的变化趋势成线性升高[5]。

Leising等人对棱柱形 LCO锂电池进行过充测试,以阐明过充反应的机理[6]。

Belov等人研究了锂电池的过充电行为,提出电池过充电时负极隔膜表面来自正极的细微枝晶颗粒会造成微短路,加速电池内部的副反应,造成电池热失控[7]。

现有的试验研究大多针对于电芯层级试验,但在电池包中,只依靠大量的单体电池串并联组成的结构,其安全性能比较低,同时对热管理系统要求较高。

利用模组结构,对串并联的电芯合理布置,可以降低热失控时热扩散的发生速率,提高电池管理系统的热管理安全性。

本文以大容量锂电池模组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滥用条件下发生过充热失控的表征行为进行研究,分析试验过程中模组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对电池热失控进行预警。

2 锂电池过充热失控失效机理如图1所示,锂电池通常由正负极集流体、正负极活性材料、隔膜以及有机液态电解液组成[8]。

锂电池热失控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锂电池热失控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锂电池热失控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对于锂电池热失控的研究,众多研究者一直都在不断深入研究,以此来预防和降低锂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风险。

以下锂电池的失控原理也是一些研究者的看法。

一.热失控的原理分析对于热失控的原理,分为了三个阶段:第1阶段:热失控开始阶段:125℃左右,这个阶段是一般认为是负极SEI膜反应分解,使得负极与电解液直接接触,从而导致了电解液与负极中的锂反应并生成气体。

第2阶段:电池内部气体释放和升温加速,温度在125~180℃左右,这个阶段正极材料分解释氧,锂盐也会分解,如LiPF6分解生成LiF和路易斯酸PF5。

而路易斯酸会在高温下与电解液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

第3阶段:热失控阶段,大约为180℃以上。

在这个阶段正/负电极材料与电解液发生盛剧烈的放热反应和电解液分解放热,电池内部温度急剧升高,电池泄压阀打开或引发自燃。

也有研究者将热失控细分为如下范围:一般动力电池的热失控有三个特征温度,起始发热温度T1,热失控引发温度T2,热失控最高温度T3。

T1:指的是SEI膜分解的温度,T3:它取决于整个反应焓,T2:这个温度跟电池本身的状态,电池体系,使用状态相关,这个温度会由一个缓慢的升热会突然引发急剧的升热,这个生热速率可以达到几百到1000度/秒,这是引发热失控的关键。

通过一些研究发现,它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内部短路,正极释氧,负极析锂。

二、热失控的原因分析1、机械滥用破坏性变形和位移是机械滥用的两个共同特征,在外力的作用下导致的锂电池(电芯)发生形变,隔膜被破坏,正负极之间短路而诱发热失控,比如挤压、碰撞、针刺等。

2、热滥用比如长期使得锂电池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比如:外界高温环境,大电流过程中使用产生的了很多的极化热、反应热、分解热等。

3、电滥用锂电池过充电导致活性物质结构遭到破坏,电解液分解产气,导致电池内部压强增大。

除此之外,还包括过放电、大倍率(超过规格)充电等。

1)外短路锂电池的正负极不通过负载直接导通连接。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失控机理和安全风险管控方法的研究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失控机理和安全风险管控方法的研究

80AUTO TIMENEW ENERGY AUTOMOBILE | 新能源汽车1 引言作为国家战略,新能源汽车已被列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并在“十三五”规划中被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在“十四五”规划中被列为重点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

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22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91%;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82万辆,占汽车总量的3.37%。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预测,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00万辆左右。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安全性关乎新能源汽车的生命安全和公共安全,对动力电池的热失控机理及安全风险进行研究,对于保障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2 动力电池过充热失控机理过充是指动力电池在过充电过程中发生热失控的现象,由于动力电池在过充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且这一过程中电池内部温度会急剧上升,所以其发生热失控的风险也会明显增大。

根据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过充热失控阶段划分,可以将其分为:(1)未发生过充时:锂离子在电池内部运动缓慢,温度和电压基本恒定,此时电池处于安全状态。

(2)开始出现过充现象:锂离子在电池内部运动加速,温度迅速升高,电压急剧上升,同时产生大量气体。

(3)出现过充现象并开始产气:锂离子的运动速度和产气量加快,同时温度迅速升高,电池内部温度急剧上升。

周少杰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311摘 要: 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经历了“十二五”“十三五”两个阶段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的应用数量和规模持续扩大。

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频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失控成为影响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大安全风险。

文章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失控机理进行了研究,从热失控过程、热失控传播途径、热失控对系统和人员的危害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从动力电池的设计、制造和使用等环节提出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安全风险管控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加强动力电池热失控机理和安全风险的研究,建立高效的管控体系是保障新能源汽车安全的有效途径。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危险性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危险性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危险性研究进展摘要:新能源电动汽车凭借其运行过程智能化高、环保性好成为汽车领域技术发展的热点之一,有望取代传统的燃油汽车。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燃爆事故屡有发生,事故呈现多发性、严重性和易复燃等特点,其起火源大多为锂离子动力电池。

锂离子电池单体事故会依次经历电池内部连锁化学反应、电池热失控气体释放、电池燃烧或爆炸。

对于电池模块/电池包而言,其内部还会发生热失控传播。

与其他火灾事故一样,锂离子电池事故也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气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危险性;措施1热失控气体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气体为混合气体,想要对热失控气体的危险性进行研究,首先要掌握气体成分组成及含量。

研究方法大多是在密闭空间内引发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再将气体从容器中导出,然后进行检测分析。

针对过充、过放和短路等3种工况下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气体收集,设计了收集装置并对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实验验证了可操作性。

对以LiCoO2/Li(Ni0.50Mn0.25Co0.25)O2、Li(Ni0.45Mn0.45Co0.10)O2和LiFePO4为正极材料的18650型商用锂离子电池进行外部加热诱发的热失控实验。

利用气相色谱仪对气体组分进行分析,实验测得气体释放量高达0.27mol。

对以Lix(Ni0.80Co0.15Al0.05)O2和LixFePO4为正极材料的两种18650型电池在不同荷电状态(SOC)下进行23次热失控实验,采集并分析热失控气体样品,认为:与以LixFePO4为正极材料的电池相比,以Lix(Ni0.80Co0.15Al0.05)O2为正极材料的电池热失控气体中CO2和H2占比更高;SOC较高的电池会产生更多的气,气体组分随着SOC的变化而变化;CO2随着SOC的增加而减少,H2和CO则相反。

通过加速量热仪(ARC)诱发18650型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并收集检测热失控气体,结果表明:热解气体主要成分为CO2,其次是CO、C2H4和H2。

fluent 电池热失控 气体生成反应机理

fluent 电池热失控 气体生成反应机理

【fluent 电池热失控气体生成反应机理】1. 引言在当今社会,电池作为储能设备被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

然而,电池的热失控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大容量电池应用中所引发的安全隐患更是不能忽视。

本文将探讨 fluent 电池热失控以及气体生成反应机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问题。

2. 电池热失控电池热失控是指在充放电过程中,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电池温度迅速升高,随之可能引发爆炸、燃烧等危险情况。

这一问题往往与充放电速率、外界环境、电池设计等多个因素有关。

在 fluent 电池领域,热失控问题尤为突出,因为 fluent 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使其更容易受到热失控的影响。

3. 气体生成反应机理在 fluent 电池热失控过程中,气体生成反应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当电池内部发生热失控时,电解液中的成分可能会发生分解、气体生成等反应,导致气体产生并增加内部压力,最终引发爆炸或燃烧。

气体生成反应机理的深入研究对于预防 fluent 电池热失控具有重要意义。

4. fluent 电池热失控与气体生成反应机理的防范为了防范 fluent 电池的热失控以及气体生成反应,科研人员致力于制定更安全的电池设计方案、开发更稳定的电解液成分、改良电池生产工艺等多种途径。

其中,对于气体生成机理的深入研究尤为关键,只有深入了解气体生成反应的机理,才能有针对性地改善电池的设计和生产工艺,从而降低热失控风险。

5. 个人观点作为一名专业的文章写手,我深知 fluent 电池热失控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

在我看来,除了从技术层面不断提高电池的安全性,我们也需要从用户使用的角度做好安全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大众对fluent 电池安全问题的认识,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6. 总结通过以上对 fluent 电池热失控和气体生成反应机理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严峻性。

只有深入了解热失控问题的机理,才能更好地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

三元电池热失控产气速率

三元电池热失控产气速率

三元电池热失控产气速率【原创实用版】目录1.三元电池热失控的概念和危害2.三元电池热失控产气速率的研究意义3.三元电池热失控产气速率的测量方法4.影响三元电池热失控产气速率的因素5.结论和展望正文三元电池热失控的概念和危害三元电池是一种常见的锂电池类型,由于其高能量密度和良好的循环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

然而,三元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热失控现象,即电池温度迅速升高,导致电池性能下降,甚至发生燃烧、爆炸等严重后果。

热失控不仅会对电池本身造成损害,还可能对周围的设备和人员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三元电池热失控产气速率的研究意义研究三元电池热失控产气速率对于了解电池在热失控状态下的气体产生和燃烧特性,指导电池设计和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测量三元电池热失控产气速率,可以评估电池在热失控情况下的火灾隐患和爆炸风险,为电池的安全使用提供依据。

三元电池热失控产气速率的测量方法目前,测量三元电池热失控产气速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实验方法,如燃烧试验和模拟热失控试验,直接测量电池在热失控状态下产生的气体种类和速率;另一种是通过计算方法,如基于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模型计算,预测电池在热失控状态下的产气速率。

影响三元电池热失控产气速率的因素三元电池热失控产气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电池材料、电池结构、充放电条件等。

其中,电池材料是影响产气速率的主要因素,不同材料的热稳定性和产气特性存在较大差异。

此外,电池结构和充放电条件也会影响热失控产气速率,如电池内部的热传导和热膨胀等。

结论和展望三元电池热失控产气速率的研究对于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和指导电池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验和计算方法测量和分析三元电池热失控产气速率,可以更好地了解电池在热失控状态下的气体产生和燃烧特性,为电池的安全使用和管理提供依据。

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产生气体机理

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产生气体机理

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产生气体机理1. 前言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和储能设备的快速发展,磷酸铁锂电池作为一种新型动力电池,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

磷酸铁锂电池在使用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热失控现象,从而产生大量有机气体,威胁使用设备和人身安全。

研究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产生气体的机理,对提高电池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2. 热失控的原因热失控是由于电池内部发生的化学反应过程过热而引起的。

磷酸铁锂电池的正极材料主要是锂铁磷酸盐,负极材料主要是碳材料。

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池内部会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如果电池内部的散热不良,或者受损导致内短路,都有可能导致电池过热,进而发生热失控。

3. 气体产生的机理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产生气体的机理主要是由于电解液分解产生有机气体。

电解液中主要含有有机磷和溶剂等成分,当电解液受热分解时,会产生磷化氢等有机气体。

电池内部的高温环境会加速电解液的分解反应,从而产生更多的有机气体。

这些有机气体不仅可能导致电池的爆炸和火灾,还可能对使用设备和人员造成伤害。

4. 预防和控制措施为了预防和控制磷酸铁锂电池的热失控和气体产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4.1 优化电池结构,提高散热性能,降低电池内部温度;4.2 引入热敏元件,及时感知电池内部的温度升高,采取措施避免热失控;4.3 优化电解液成分,降低有机气体产生量;4.4 建立严格的电池检测标准,对电池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进行严格检测和监控。

5. 结语磷酸铁锂电池在应用中出现热失控产生气体的问题已经成为电动汽车和储能设备产业的一个重要安全隐患。

对于热失控产生气体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对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将得到更大程度的保障。

6. 研究进展随着人们对电池安全性的重视和电动汽车、储能设备市场的快速增长,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的研究进展日益受到关注。

锂电池气体燃烧爆炸防范

锂电池气体燃烧爆炸防范
口-薄弱环节: ① 安全阀 ② 极柱边
① ②
短路点。 短路点有:
或喷气口。
1.1 1.2
外部短路点(如碰到金属后极柱短路) 挤压、跌落造成的内部短路点
③封装边或焊缝隙
1.3 穿钉测试的针刺点
④挤压穿刺的破洞
顶封、侧封强度 42N左右; Degass边封装强度15N左右。 从degass边安全泄压。
比例 24%
8%
2%
0.3%
同时发生的个数n: 软包装机器n=8 (因为每32个电池为1个区,共1个电压基准); 动力电池n=8 (每8个为1个区). 因此 动力电池测试机器要采取泄压防爆措施。 不必建设防爆墙壁等,要设备泄压、厂房通风排烟来保证安全。
5. 锂电池的气体爆炸
锂电池可视为一个小煤气罐,多次模拟试验证明,锂电池的爆炸不是固体爆炸,而是气体 爆炸, 即(a)电池释放的内部燃气被点燃,在密封空间就发生气体爆炸。 (b)密封空 间典型有高温炉、冷热冲击炉、循环寿命测试的高温炉、化成和容量测试的高温炉子等。 文献表明[8],气体爆炸有4种形式,定压燃烧(敞开环境的燃烧)、定容爆炸(在刚性容器 里均匀点火爆炸)、爆燃(气体燃烧受到约束,形成压力波,接近声波速度传播)、爆轰 (最高测试形式,压力波以超音速传播)[8]。工业爆炸中事故通常为爆燃[8]。 气体爆炸中 最厉害为爆轰,而烃类气体与空气混合物的爆轰速度大多为1800m/s量级[8],(c)爆轰压 力为1.5 MPa量级[8]。
电池
原体 滥用体 厚度增 积 积膨胀 长率 (ml) 率(%)
50AH LFP钢 861
40%

20AH LN软包 253
60%
50% 300%
2.3AH软包 (NB) 软包耳机电 池

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废气成分

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废气成分

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废气成分磷酸铁锂电池是一种新型的高性能蓄电池, 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但是,如果磷酸铁锂电池工作时超载或过充电,会导致热失控,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和废气,给生态环境和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时产生的废气成分主要包括CO2、CO、HF、H2O、Li2O等。

首先,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时产生的CO2会影响空气质量,如果排放量过大会造成空气污染,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CO2不仅会导致全球变暖,还会加重气候变化和酸化等问题,加剧自然环境的恶化,危害人类生存。

其次,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时会产生CO,CO是一种有毒气体,在高浓度下会危及人体健康。

CO通过破坏人体的血红蛋白结构,影响氧气的运输和供应,容易引起中毒和缺氧等严重后果,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窒息和死亡。

再次,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时会产生HF,HF是一种有毒化学品,会对人体的皮肤、眼睛等组织造成严重的化学伤害,甚至导致瞬间失明和致命后果。

HF通过吸入和接触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此外,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时会产生H2O和Li2O等废气成分,虽然这些废气对健康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也不能忽视。

H2O与空气中的氮气、氧气等反应会产生酸雨,进一步污染环境,而Li2O虽然不具有强的毒性,但也是一种有毒物质,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时产生的废气成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我们应该认真对待,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控制和治理。

在电池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应该采取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手段,预防磷酸铁锂电池的热失控,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

同时,也要加强废气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美丽中国的目标实现。

动力电池热失控与热扩散机理及关键技术

动力电池热失控与热扩散机理及关键技术

动力电池热失控与热扩散机理及关键技术哎呀,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动力电池的那些事儿。

你知道吗,这些电池有时候会热得不行,就像个火炉似的,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咱们得弄清楚,为啥它们会这么热,还得看看怎么防止它们烧起来。

首先得明白,动力电池就是那些让电动车嗖嗖嗖跑起来的东西。

它们储存着大量能量,有点像是小宇宙一样,嗯,一旦失控,可能就像“画蛇添足”一样,什么都没了。

要说它们为啥会热失控,就得从它们的结构说起。

电池里头有好多层层的东西,像是一坨火车玩具层层叠叠的铁轨,每层都是电化学的大事儿。

这些层层叠叠的东西就像“井底之蛙”,自己闷在那里,热量没法散出去,一发不可收拾。

你要知道,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有好几招。

比如说,给电池穿上“棉衣”,就是装个热散尽的衣服。

这样它就像个暖宝宝,不容易“情人眼里出西施”。

还有一招是,控制电池的“节奏”,不让它们跑得太快。

就像马拉松比赛,不是一下子冲刺到终点,得有个“气场”,稳稳地跑完全程。

还有个厉害的技术,叫做“热扩散”。

这个就像是在家里开窗户通风,让热气悄悄溜走,别让房子变成“火药桶”。

说起来,这些技术都挺高深的,但也不能把它们搞得跟“玩火自焚”似的。

得有科学家们“不畏浮云遮望眼”,硬是搞出了这些对策。

动力电池这玩意儿还是挺讲究的。

得好好“小心翼翼”,不然真是“铤而走险”,后果可就“自食其果”了。

电池热失控过程各物质的反应顺序

电池热失控过程各物质的反应顺序

电池热失控过程各物质的反应顺序电池热失控过程是指电池因过度充放电、外部短路、过热等原因,导致电池内部发生剧烈反应,释放大量热能,不可逆转地破坏电池结构并威胁周围环境的过程。

具体来说,电池热失控可分为三个阶段:加热阶段、过热阶段和自燃阶段。

加热阶段是电池开始释放热能的阶段,会导致电池温度升高。

当电池内部开始加热时,各物质的反应顺序如下:1.电解质:电解质是电池中起重要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加热过程中首先会发生分解反应。

电解质的分解会生成气体,增加内压,导致电池外壳膨胀。

同时,电解质的分解也会引发其他物质的反应。

2.电极材料:电池的正负极材料会由于加热而发生反应。

正极材料可能会氧化,释放氧气;负极材料可能会发生金属离子的溶解或反应,释放出电子。

3.电池容器:电池容器在加热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

因为电解质的分解产生的气体压力增加,会导致电池容器的变形、膨胀。

过热阶段是电池内部温度进一步升高的阶段,此时各物质的反应顺序如下:1.电池正负极材料:随着温度继续升高,电池正负极材料会继续发生反应。

正极材料进一步氧化,负极材料溶解或反应的程度加剧。

这些反应会进一步释放能量,引发电池温度的继续升高。

2.电解质:在过热阶段,电解质不仅会发生分解反应,还可能发生热分解。

热分解会产生大量气体,增加电池内部的压力。

3.电池容器:在过热阶段,电池容器继续受热膨胀。

如果容器无法承受内部压力,可能会发生破裂,导致电池内部物质的外泄。

自燃阶段是电池内部因过热而开始燃烧的阶段,此时各物质的反应顺序如下:1.电解质:在自燃阶段,电解质可能会在高温下发生燃烧反应,产生火焰或大量烟雾。

燃烧的电解质会产生毒性气体,对人体和环境都构成威胁。

2.电池正负极材料:当电解质燃烧时,电池正负极材料也可能开始燃烧。

电池正负极材料的燃烧会产生高温火焰和大量有毒气体。

3.电池容器:在自燃阶段,电池容器会受到高温燃烧物质的侵蚀,可能会加速破裂,导致火焰蔓延。

大容量动力电池热失控中都产生了哪些气体

大容量动力电池热失控中都产生了哪些气体

大容量动力电池热失控中都产生了哪些气体锂离子电池在热失控中由于高温会导致负极SEI膜分解、正极活性物质分解和电解液的氧化分解,产生大量的气体,导致锂离子电池内部气体压力急剧升高,引起电池发生爆炸,大量高温、可燃和有毒的气体从电池中释放出来,会严重威胁乘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随着动力电池尺寸和容量的不断增加,热失控释放出的气体往往也会成倍的增加,因此有必要对大容量的动力电池在热失控中释放出的气体的种类和数量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在动力电池组设计和生产中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近日,德国戴姆勒公司的SaschaKoch等人针对不同容量的动力电池在热失控中释放气体的种类、数量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表明CO2、CO、H2、C2H4、CH4、C2H6和C3H6是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中最常见的七种气体,不同气体的浓度与电池容量之间没有相关性。

电池的容量与热失控释放的气体总量密切相关,平均每Ah容量会释放1.96L气体。

电池能量密度与热失控触发温度有明显的影响,电池体积能量密度每提高1Wh/L,电池热失控触发温度下降0.42℃。

通常而言,热失控产生的气体数量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进行计算,其中n为气体的摩尔数量,p为气体的压力,V为气体的体积,Rm为理想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这也是目前采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但是实际上热失控过程中气体在密封容器内部也会有非常大的温度梯度,从而导致无法准确的计算气体的体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Sascha Koch选择了N2作为标准气体,N2在空气中的含量为78.084%,通常我们认为N2是一种惰性气体,在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中不会发生反应,因此我们能够通过对比热失控前后N2的浓度变化计算得到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产生气体的数量,如下式所示。

式中V gas为相应气体的数量,Vvoid容器内的空体积,C N2Vent和C gasVent为热失控后容器内N2的浓度和相应气体的浓度。

气体的质量则相对比较简单,可以利用气体的体积和摩尔质量计算得到,如下式所示,mgas为气体质量,Mgas为相应气体的摩尔质量,Vm0为理想气体摩尔体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容量动力电池热失控中都产生了哪些气

锂离子电池在热失控中由于高温会导致负极SEI膜分解、正极活性物质分解和电解液的氧化分解,产生大量的气体,导致锂离子电池内部气体压力急剧升高,引起电池发生爆炸,大量高温、可燃和有毒的气体从电池中释放出来,会严重威胁乘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随着动力电池尺寸和容量的不断增加,热失控释放出的气体往往也会成倍的增加,因此有必要对大容量的动力电池在热失控中释放出的气体的
种类和数量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在动力电池组设计和生产中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近日,德国戴姆勒公司的SaschaKoch等人针对不同容量的动力电池在热失控中释放气体的种类、数量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表明CO2、CO、H2、C2H4、CH4、C2H6和C3H6是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中最常见的七种气体,不同气体的浓度与电池容量之间没有相关性。

电池的容量与热失控释放的气体总量密切相关,平均每Ah容量会释放1.96L气体。

电池能量密度与热失控触发温度有明显的影响,电池体积能量密度每提高1Wh/L,电池热失控触发温度下降0.42℃。

通常而言,热失控产生的气体数量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进行计算,其中n为气体的摩尔数量,p为气体的压力,V为气体的体积,Rm为理想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这也是目前采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但是实际上热失控过程中气体在密封容器内部也会有非常大的温度梯度,从而导致无法准确的计算气体的体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Sascha Koch选择了N2作为标准气体,N2在空气中的含量为78.084%,通常我们认为N2是一种惰性气体,在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中不会发生反应,因此我们能够通过对比热失控前后N2的浓度变化计算得到锂离子电池
热失控产生气体的数量,如下式所示。

式中V gas为相应气体的数量,Vvoid容器内的空体积,C N2Vent和C gasVent为热失控后容器内N2的浓度和相应气体的浓度。

气体的质量则相对比较简单,可以利用气体的体积和摩尔质量计算得到,如下式所示,mgas为气体质量,Mgas为相应气体的摩尔质量,Vm0为理想气体摩尔体积。

为了获取不同类型电池的测试数据,Sascha Koch共计对51只动力电池进行了测试,其中41只为软包电池,10只为硬壳电池,所有电池均为NCM/石墨体系,电解液锂盐为LiPF6,以及多种类型的溶剂,包括EC、DMC、DEC和EMC等,51种电池的基本信息如下表所示。

51种电池中包括“功率型”电池和“能量型”电池,下图展示了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与重量能量密度之间的关系,其中绿色线段为拟合结果,从图中能够看到51款动力电池体积能量密度平均是重量能量密度的2.38倍。

相比于其他种类气体,CO2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了模拟锂离子电池在实际中热失控情况,压力容器中采用的是普通的大气气氛,因此气体中含有21%左右的O2,由于热失控中电池释放的气体温度较高,因此大多数的可燃气体都会与O2发生反应,二次产生CO2。

从下图CO和CO2浓度变化曲线中能够看到在开始时,锂离子电池的产生的气体很少,此时CO2的浓度很高,但是随着电池产生的气体逐渐增多,CO2的浓度
迅速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压力容器内的O2数量是有限的,随着可燃气体的增多,O2被消耗殆尽,从而导致CO2的浓度也相对降低,最终达到一个稳定值,而CO的浓度随着O2的消耗也逐渐提高。

下图展示了锂离子电池在热失控中释放的占比最高的
七种气体浓度,CO2、CO、H2、C2H4、CH4、C2H6和C3H6七种气体占到的锂离子电池在热失控中释放气体总浓度比例达到99%以上。

从下图中能够看到热失控中释放数量最多的气体为CO2、CO和H2,体积分数分别达到35.56%、28.38%和22.27%,随后是C2H4和CH4,体积分数分别达到5.61%和5.26%,最后的两种气体C2H6和C3H6浓度较低,分别为0.99%和0.52%。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中释放的气体主要来自活性物质、电解液和粘结剂的分解,对于气体中含有如此高的CO2的浓度的原因,Sascha Koch认为主要是电解液中LiPF6和溶剂在高温下分解导致的,我们知道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中正极会发生分解释放O2,这些O2与空气中的O2会与电解液发生反应,生成CO2和CO,CO的来源除此之外,还有少量CO2在满电态的负极表面发生还原生成CO。

H2主要是因为粘结剂(如PVDF、CMC)在负极发生还原分解反应,C2H4气体主要是来自SEI膜的分解,以及EC溶剂与金属Li的反应,而DMC在负极表面分解则会产生CH4和C3H6。

从前面的研究发现,锂离子电池在热失控中产生的不同种类气体的浓度与产生的气体数量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热失控中产生气体的体积却与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存在密
切的关系(如下图所示),通过对数据进行拟合,发现热失控中锂离子电池产生气体的数量与电池容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平均每个Ah的容量可以产生1.96L的气体。

影响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过程的不仅仅是容量,能量密度对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也有显著的影响,例如从下图a中我们能够看到随着锂离子电池体积能量密度的不断上升,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触发温度也在持续的降低,从拟合结果来看,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每提高1Wh/L,电池的热失控触发温度就要下降0.42℃。

从下图b能够看到,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触发温度越高,则热失控中锂离子电池的质量损失越小,反之亦然。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越高,则电池热稳定性越差、热失控越剧烈。

电池结构也会影响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行为,例如从下图能够看到,对于软包电池产生气体的质量占电池质量损失的比例较高,而硬壳电池产生气体的质量占质量损失的比例则相对较低。

这主要是因为硬壳电池能在内部积累更大的压力,最终沿着泄压口释放气体,高压气体携带着部分固体材料离开电池,导致固体损失占比增加,而软包电池结构强度较低,因此气体更容易泄漏,因此不会将过多的固体材料带离电池。

Sascha Koch的研究表明在热失控中锂离子电池产生的气体主要有O2、CO、H2、C2H4、CH4、C2H6和C3H6七种气体,占比达到99%以上,不同气体的浓度与电池的容量无关,但是产生气体的总量与电池的容量密切相关,平均每Ah容量会产生1.96L气体,电池的热稳定性与电池的能量密度密切相关,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每提升1Wh/L,电池的热失控触发温度就要下降0.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