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册课件【精品】
危害的 严重性
中广网贵州2010年3月3日消息 贵州省降雨量 持续减少,至2月28日,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 627.1万亩,因旱有610万人、261万头大牲畜 饮水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以黔西南州、六盘 水市、毕节地区等地旱情最为严重,部分县 (市)发生100年一遇特大干旱。3月2日,贵 州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根据《贵州省水旱灾害 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将贵州省抗旱Ⅳ级 应急响应提升为Ⅲ级。
区域性
2、一次台风登陆可引起近海区域的风暴潮灾 害,深入内陆可转化为暴雨。暴雨早平原地 区可引起洪涝,在山区可能引发山洪爆发, 诱发滑坡、泥石流而成灾。
地震
地震
地震
风暴潮
风暴潮
洪水
2009年9月 土耳其西北部洪水泛滥
台风
火山
水稻虫害
冰冻
干旱
什么是自然灾害?
山西河津滑坡事 印尼的森林 非洲的干 件 大火 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发生在 自然环 旱
境中,并且都是一些异常的变化,对人类社会 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些就是我们平常所说 的自然灾害。
不可避免性 和可减轻性
特
点
1、广泛性与区域性 2、频繁性与不确定性 3、周期性与不重复性 4、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5、危害的严重性 6、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它们各自 所具有的自然灾害的特征。
1、世界性自然灾害的重灾区位于环太平洋带 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这个地区的自然灾 害占全球自然灾害的60%-70%。
特 点
雨涝灾害的时间分布:根据统计资料,近半个世纪以来雨涝灾害的峰值 期为1949年、1954年、1964年、1980年、1985年、1989年、1991年,次 为1975年。 台风风暴潮较严重的年份是1956,1959,1960,1962,1964,1969,1971, 1974,1985,1986,1989,1990年。
高中地理_选修五_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标: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λ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λ 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λ 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λ 4、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二、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λ 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λ3、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λ 4、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三、自然灾害与环境λ 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λ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四、防灾与减灾λ 1、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λ 2、主要自然灾害的适当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λ 3、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λ 4、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本讲重点:1.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2.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本讲难点:主要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考点点拨:第一课时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一)自然灾害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
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2.财产损失自然灾害还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1)特殊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
目前人类虽然难以改变致灾因子,但是改变受灾体特性是有可能的。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册课件
二、自然灾害的规律 1.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1.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为丰水期,10年分别 发生8次和11次大洪水,60至70年代,20年中仅发生4次。
自然灾害及其类型 月球上的火山喷发是不 是灾害?为什么?
因遭遇雪崩而严重受伤 的荷兰约翰·弗里索王子恐 怕永远无法苏醒。
自然灾害及其类型
1.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1)概念: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 (2)类型:按主导因素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3)基本要素:致灾因子、承灾体。
2.自然灾害
结构破坏
滑坡
暴雨
台风
大风 电路故障 火灾
泥石流 水土流失 巨浪
机械故障
决堤
1.台风能引起那些自然灾害? 2.这反映了自然灾害的什么规律?
2.我国春季自然灾害主要有:华北春旱,北方的沙尘 暴等;夏季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水灾、风暴潮、暴雨 洪涝等;秋季自然灾害主要有:台风、低温冷害、凌汛等 等;冬季自然灾害主要有:雪灾等等。
以上两段文字说明了自然灾害还有什么规律?
二、自然灾害的规律
1.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2.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崩塌
洪涝 风暴潮
(2)联系和分异双重性
根据前面学习,请同学们回答: 1.哪些灾害属于自然灾害? 2.和人为灾害有什么本质区别?
自然异变 自然属性
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 社会属性
自然灾害
一、自然灾害的特点 1.基本特点:对人类构成危害
2.其他特点:(1)突变和渐变双重性 (2)联系和分异双重性 (3)自然和社会双重性
高中地理_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测试题(一)_附答案
《自然灾难与防治》测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2019年5月7日中国教化报报道:今年4月25日,古都北京风沙再起,这已是今春第8次沙尘暴天气了。
据气象专家说,像今年沙尘暴来的这样早,次数频繁,危害大,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风沙威逼北京城已成为不争的的事实。
据此回答1—3题。
1.沙尘暴的首要污染物是()A.二氧化碳B.二氧化硫C.碳氢化合物D.悬浮颗粒2.从生态破坏角度看,与沙尘暴形成缘由紧密相关的是()A.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日趋扩大B.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日趋严峻C.西北地区土地盐渍化问题日趋严峻D.西北地区野生动植物面临灭亡3.沙尘暴作为一种天气现象,它的形成是由于()A.冷锋过境B.暖锋过境C.气旋过境D.反气旋过境经国务院同意,教化部确定,从2019年起,全国高考时间由每年7月的7、8、9日,提前到每年6月的7、8、9、10日。
这一调整的主要缘由是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自然灾难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及考试阅卷的组织工作带来很大影响,社会各界要求将高考时间提前的呼声日趋剧烈。
据此回答4-7题。
4.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自然灾难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会产生影响。
A.沙尘暴 B.台风 C.水灾 D.泥石流5.上述自然灾难近年来频发地区主要是指我国()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黄河中下游地区 D.长江中下游地区6.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其最主要缘由是()A.受锋面雨带的限制B.受太阳辐射的影响C.受副热带高压限制D.受印度低压限制7.我国正在建设的两条“绿色长城”是①长城沿线的森林带②“三北”防护林③黄河下游两岸的护堤林④沿海13000千米滨海防护林()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8.图示地震与两大板块的挤压有关,这两大板块是指()A、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B、亚欧板块、非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D、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9.此次地震引发罕见的剧烈海啸,表明地质灾难具有()A.群发性 B.随机性 C.突发性 D.链发性10.下列避震方法,正确的是()①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下②在影剧院,应快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③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④在室外要远离高层建筑、烟囱、桥梁等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019年8月16日,第14号台风“云娜”在浙江登陆,造成164人死亡,24人失踪,受灾人口达1299万人,干脆经济损失181.28亿元,据此回答11~12题。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地质灾害及防治1.主要的地质灾害2.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 (1)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2)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分析: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是该地区地质、地貌、气候、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分析如下所示:3.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地震是最不可预知且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掌握相关自救与互救知识,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
具体图解如下:[应用体验]1.(2014·全国卷Ⅰ)下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
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
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
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图示地区发生地震,导致岩层破碎,土层疏松;地震后出现了多次降雨,加上该地区地势起伏大,为滑坡和泥石流次生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答案: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1.主要气象灾害2.中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治措施3.气象灾害的相关性(1)我国气象灾害成因的相关性:(2)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应用体验]2.(2013·福建高考)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冷冻灾害对农业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作物减产、农业设施受损上;由图可知,山地地形阻碍寒潮南下,加剧了该地区的冷冻灾害。
第(2)题,预防冷冻灾害主要从监测预报、防灾管理、生物措施等方面分析。
答案:(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
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注意:上列灾害成因仅指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而言,实际上,
太阳与其他天体的影响﹑地球的整体运动与变化及由各个圈层 的活动所造成的彼此间的相互影响等,对每一个圈层自然灾害 的产生都会发生一定的作用。
三、自然灾害的影响
判断灾情大小?
例如:5.12汶川大地震人员伤 亡统计:
遇难: 69229人 受伤:374643人 失踪: 17923人 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
四、自然灾害的特点
• • • • • 阅读教材,总结自然灾害的特点。 严重的危害性 有突发性和渐变性之分 区域性 连锁发生
• 孟加拉国水灾严重,请分析并归纳孟加拉 国水灾严重的自然原因。
图1-6 孟加拉国水灾中的灾民
• 地形:位于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河口三角洲,平均海拔l0米以下,地势低洼 容易积水。 • 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达到 2000—3000毫米,东北部地处山地迎风坡,年降水量高达5000—6000毫米。每 年7—9月为雨季,降水丰沛,占全年降水量的80%。当西南季风来得早,退得 迟,势力强大时,降水强度增大、历时时间增长,出现洪涝灾害。 • 水文:该国境内河流纵横,大小河流有230多条,河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l0 %。最大的布拉马普特拉河,流经平原和三角洲,水量大,当降水过于集中时, 泄洪不畅,河道泛滥,水深可达1—4米,易加重孟加拉国的水灾。 • 海潮:孟加拉湾是世界上暴发风暴潮最频繁的地区。风暴潮和海水的顶托,阻 碍了河水入海,海水倒灌,加重了水灾灾情。
按成因分类
海洋灾害 生物灾害
滑坡、台风、风暴潮、泥石流、干旱、寒潮、洪涝、 海啸、蝗灾、暴风雪、鼠害 说一说:探索部分分别属于哪一种自然灾害?
(1)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概念:地震灾害指由地震造成的灾害 地质灾害指因异常地质活动,使生 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遭到破坏的灾害事件。 种类:滑坡﹑ 泥石流﹑ 地面沉降﹑ 崩塌﹑ 地裂缝﹑ 塌陷 ﹑火山﹑ 冻融 ﹑土地沙漠 化﹑ 水土流失﹑ 土地盐碱化等 特点:有的是渐发的,有的是突发的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3.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
3.应用:运用板块构造理论, 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 带的分布。
目 录
程度的地域差异。
人教版地理
第一讲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的形成、分布和特点 1.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影响
高 频 考 点 要 通 关
自然灾 害类型
副热带); 害(热带 日本和东南亚 暴雨、 地区寒潮:北 充足的水汽; 气旋) 国家、加勒比 风暴潮 半球中高纬地 下热上冷的 海和美国东部 区的深秋到初 大气层结构 海岸 春季节
人教版地理
目 录
第一讲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使环境的稳定性增加的原理:
高 频 考 点 要 通 关
解 题 训 练 要 高 效
人教版地理
目 录
第一讲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2)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导致环境的稳定性降低的原理:
根据图文资料,分析甲地此次海啸灾害严重的自然原因。
人教版地理 目 录
第一讲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获取和解读信息]———————— (1)从文字材料中可知此次地震“震级为9.0级,震
高 频 考 点 要 通 关
级 高 ;震源深约20千米”,震源较浅。
解 (2)从图中可知海湾形状内窄外宽;甲地距震中较近。 题 训 ——————————————————————————————— 练 要 [解析] 从文字材料中提炼出“震级大、震源深度浅” 高 效
人教版地理
解 题 训 练 要 高 效
目 录
第一讲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灾 害
高 频 考 点 要 通 关
位置
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材整体分析沈莉一、教材编写思路在以往的“教学大纲”中与自然灾害及防治有关的内容多是分散在各章中间断出现的,此次地理《课程标准》将“自然灾害与防治”作为一个比较独立、完整的模块出现在高中地理选修的七个模块之中,成为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修教材中相关内容的拓展与延伸。
这可以说是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一个新亮点。
1、依据“课程标准”设置教材章节内容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全面贯彻教育部2003年制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的精神,教材内容体系结构完全依照“课标”的内容要求设置。
如下表2、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也始终贯穿新课标的理念(1)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除基础知识外,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等。
(2)力求培养学生具备现代公民的地理素质使学生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探究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学生逐步树立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确认识和评价自然灾害与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形成健康情感、积极态度正确行为方式和地理价值观念二、教材整体框架“自然灾害与防治”的依据《课程标准》分为四章,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较为系统地里了解自然灾害方面的知识,每章都有相对独立的内容,但它们之间又有密切联系。
其中“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与分布”是学习一些有关自然灾害的基础知识,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列举了众多对人类影响较大的灾害实例;“自然灾害与环境”侧重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与分布进行理性分析;“防灾与减灾”是学习本模块的最终目的。
(众多实例)(最终目的)(理性分析)(基础知识)三、教材分章介绍第一章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与分布1、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自然灾害是伴随着地球演化过程的一种自然变异过程和现象,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
世界主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 3.要 灾自 害然 带20自°灾N然害—灾带50害°N带之间的环球自然
整理课件
4.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 自然灾害的 高风险区 。 (4)由于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和发展水平不同,自然灾害的 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
整理课件
形成的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2)条件
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 受灾害的客体
(3)影响自然灾害灾情的因素
孕育灾害的环境( 孕灾环境 )、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
因子)和承受灾害的客体( 受灾体 )。
整理课件
衡量标准: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的
自然灾害
损失
(4)的影响 表现: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
整理课件
二、中国的自然灾害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三、防灾与减灾 1.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1)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2) 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自然灾工程性防御措施 (3)防御 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整理课件
2.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1)灾前准备:准备 救灾物资 ,建立物资储备基地。 (2)灾中应急交 灾通 害通 应行 急能 预力 案 (3)灾后恢复:减轻 灾害损失 ,增强 抵御能力 。
第五部分 选修地理
整理课件
选修 5 自然灾害与防治
主干梳理 夯基固源
高频考经点典考题 互动探层究级演练
整理课件
J 解读考纲 分析考情
权威解读 预测考向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Z 主干梳理 夯基固源
地理__选修5__自然灾害与防治(共239张ppt)优品课件
当堂训练 1.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在同一次地震中,东、西两坡相比, 受灾体易损程度较大的是__西__坡__,原因是? 西坡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建筑用地,东坡的土 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耕地,同一次地震中建筑
(2)该城镇利用地下水方面存在的问题是 _过__度__开_采__地__下_,水该问题导致的不良后果是?
3.生物灾害:虫灾、蝗灾、鼠灾、生 物入侵
地震 泥石流 滑坡 崩塌 地裂缝 地面沉降 火山喷发
因异常地卷风 冰雹 冻害
因大气异常活动引起的
气象灾害
大雨或融雪 凌汛 海啸 风暴潮
因大气异常活动引起的 洪涝灾害
因海洋环境异常变化引起的 海洋(水文)灾害
目录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二、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 三、自然灾害的本质 四、自然灾害的分类 五、主要的自然灾害
1.地质灾害:地 震 、滑 坡 、崩 塌 2.气、象泥灾害石:洪涝流、干、旱火、台山风、寒潮 3.生物灾害:虫灾、蝗灾、鼠灾、生物入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是指在 __自__然__界__发生的,对__人__类__生__命__和__财__产__ 构成危害的事件
思考 辨析以下案例,哪些是自然灾 害,哪些不是?为什么?
1. 1952年9月17日,日本附近的海 底火山——明神礁爆发,水蒸气和硫磺 气构成的气柱有几百米高,喷出的火山 熔岩和碎屑堆成高出海面90米的火山岛。
答:不是自然灾害。因为没有对人 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
2. 1996年8月10日,菲律宾的坎拉 翁火山突然向空中喷出1500多米高的黑 色烟柱,致使当时正在攀登此山的一支 国际登山队的4名队员死亡。
(1)说出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 崩塌、滑坡、泥石流。
(2)据图说明极重灾区空间分布的特点。 沿河谷呈条带状分布(或沿东北—西 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分布)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一、自然灾害的类型:二、地质灾害:1.地震:(1)主要原因:位于板块交界处,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或者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或位于地壳断层处;地壳活动活跃,岩层容易断裂,造成地震。
(2)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自然因素:震级的大小,震源的深浅,距震中的远近,次生灾害(火灾、滑坡、泥石流、海啸以及疫病蔓延等)。
⏹人为因素:灾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自救、互救能力,国家的救援程度,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防震意识,防灾减灾工程。
(3)防御措施:⏹建立地震灾情监测、预警、预报系统。
⏹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提高人们防震意识。
⏹实施一些预防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国家及时救援。
2.滑坡、泥石流灾害:(1)产生原因:⏹地形:分布在山区,地势陡峻。
⏹岩石疏松、破碎(云贵高原)或者土层疏松(黄土高原)。
⏹夏季多暴雨。
⏹植被破坏严重或者开矿导致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
(2)泥石流:(3)滑坡:(4)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别:(5)防御方面:⏹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提高人们防灾意识。
⏹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实施护坡工程;植树造林。
3.中国的主要地质灾害:说明: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是地质、地貌、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原因及危害如下图所示:制作:陕西省丹凤中学叶佳三、气象灾害:1.干旱:(1)产生原因: ⏹ 华北的春旱: 自然原因:雨季未到,降水量少;春季气温回升,多大风,蒸发量大;人文原因:农业灌溉用水量增加,人均地表径流少。
⏹ 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时间长,盛行下沉气流,降水持续偏少;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台风到达的次数少,或者比较弱。
⏹ 西南地区的干旱:自然原因:气候异常,气温持续偏高,降水持续偏少;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冬春季节少雨;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严重;地形崎岖,地表水停留时间短;人为原因: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水利基础设施落后,防灾意识不强。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整理
④危害:海水富营养化,浮游生物繁盛,使鱼类窒息或中毒死亡;危害人体健康; 影响海洋旅游业的发展。 (4)咸潮
①分布特征: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②成因:
自然——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于枯水期,流量较小;气候变暖, 海平面上升;地势低平,河网纵横,天文大潮影响。
态工程建设。
非 ①加强对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预警系统;②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和
工 采取预防措施;③建立健全各种灾害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④加强防灾、
性
减灾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及减灾意识
浙音附中.地理组.选修整理 .第 2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整理
3.生物灾害:病害(禽流感)、虫害(蝗灾)、鼠害、草害、森林火灾、物种减少、物
区
措
和恢复矿区植 加强水资源管
施
被。
理,节约用水。
非 ①加强对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预警系统;②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和
工 采取预防措施;③建立健全各种灾害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④加强防灾、
程 减灾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及减灾意识
性
浙音附中.地理组.选修整理 .第 1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整理
开荒;②围湖造田; 工农业生产用水 资源的不合理
③水利失修 量大;③水资源污 利用
染和浪费
人口城市密度大,经济发展水平高,防灾减灾意识差,抗灾能力差。
①缓解旱
影 利 情;②缓解
塑造地表景观
响
高温
弊
①次生灾害;②人员伤亡;③财产损失;④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灾害与防治》测试题(三)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事件或现象属于自然灾害的是()A.日本附近的海底火山——明神礁爆发B.美国西北部的圣海伦斯火山喷发C.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发生爆炸 D.“二战”期间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2.衡量灾情大小的标准是A.致灾因子强度B.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C.孕灾环境大小D.人类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数量3.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人口、海水养殖损失、沉损船只数量、受灾农田、经济损失等。
该自然灾害可能是A.干旱B.洪涝C.地震D.风暴潮4.在灾害强度相同情况下,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B.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C.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D.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读四种自然灾害持续时间示意图(图1),回答5~7题。
5.①②③④四种灾害分别是A.地震、干旱、火山、洪涝B.干旱、洪涝、地震、火山C.地震、火山、洪涝、干旱D.火山、地震、洪涝、干旱6.关于图中自然灾害的正确叙述是A.①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处B.②目前无法进行有效监测C.③主要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D.④持续时间长,但影响范围小7.蝗灾是危害严重的生物灾害。
图中所示的自然灾害中,与其发生密切相关的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自2006年6月15日起,新“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实行。
根据新标准,热带气旋分为热带低压带,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六个等级(见下表)。
读表回答8—10题。
名称热带低压带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中心附近6—7级8—9级10级—11级12—13级14—15级16级或以上最大风力17级。
该热带气旋属于:A.强热带风暴 B.台风C.强台风D.超强台风9、从卫星云图上看,“桑美”是一个:A.逆时针向外辐射的大漩涡B.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漩涡C.顺时针向外辐散的大漩涡D.顺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漩涡10、“桑美”带来的灾害主要有①风暴潮②地震③狂风④暴雨⑤沙尘暴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④D.①③⑤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而防灾减灾的任务既十分重要,也十分艰巨。
读“我国自然灾害区划图”(图3),回答11~14题。
11.下列灾害中属于气象灾害的有①干旱②滑坡③台风④风暴潮⑤寒潮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12.与其他地区相比,地区d分布最为集中的自然灾害是A.洪涝B.台风C.泥石流D.干旱13.图中a、b、c、d四个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A.A B.b C.c D.d14.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
下列工程中,属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是①兴建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②兴建长江、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工程③修建“西气东输”管道④在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工程⑤兴建广东大亚湾和阳江核电站⑥加固长江、黄河、珠江大堤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⑥C.①②③⑥D.②③④⑤下列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及城市化前后的水文过程示意图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15-16题。
15、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下水位上升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16、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城市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结合城市化前后的水文过程示意图,判断下面对城市化前后的部分水循环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②是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量变化曲线B.城市化后地下径流量变化大C.城市化后地表径流量减少D.城市化后的蒸发量减少下表为2007年9月影响我国的第13号台风“韦帕”的部分资料,据此回答17~18题。
时间17日16时18日19日19时20日06时10时19时20时05时12时台风中心位置经度123.8° 123.4° 121.6° 121.4° 119.9° 118.8° 119.4° 122.5° 纬度24.3° 24.8° 26° 26.2° 27.6° 30.2° 34.1° 37.1°中心气压(百帕)960 930 925 930 940 995 998 998A.西北方向B.先向西北,后向东北C.东北方向D.先向东北,后向西北18.台风“韦帕”于9月19日02时登陆,其登陆地最有可能位于A.江苏省南部B.福建省南部C.浙江省南部D.台湾省北部读下图,回答19~20题。
19、图中反映出的问题是()A.水土流失严重B.洪水频发C.地下水位不断下降D.海水入侵20、该问题诱发的渐发的自然灾害是()A.地震B.山崩 C.塌陷D.地面沉降读“某段纬度所经地区不同深度震源的频度示意图”(P点以西为大陆,PQ为海洋,QR为岛屿,R点以东为海洋),完成21—22题。
21.当X地分别受震源a、震源b、震源c和震源d引发的4次地震影响时,下列有关该地所受破坏程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a、b震源浅,其所引发的地震震级高,对X地造成的破坏程度大B. X地离震源a引发的地震震中最近,其受灾程度最严重C. 4次地震对X地的破坏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a>b>c>dD. 4次地震震级相同时,震源a对X地的破坏性最大22.下列有关该地区地震震源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B.位于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C.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D.震源排列成一条从海岭到大陆方向由浅入深的倾斜带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
读图,完成23~24题。
23、该地形区应重点防御的自然灾害是A.洪涝B.干旱C.低温冻害D.滑坡、泥石流24、该地形区可能位于我国的A.黄河下游地区B.长江中游地区C.云贵高原D.珠江三角洲图7中“4”、“5”所示区域分别表示某日我国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和用电严重紧缺区,读图回答25~26题。
25.图中所示现象最有可能发生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6.地质灾害风险区和用电紧缺区,天气分别可能是A.沙尘暴、寒潮B.暴雨、低温C.干旱、台风D.暴雨、高温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我国各地连发的高级别旱灾,全国近43%的小麦产区(主要为冬小麦区)受旱,370万人、185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
读图回答27~29题。
27.图中遭受“重旱”的省区有A.粤、冀、晋、鲁B.豫、辽、晋、陕C.藏、川、甘、宁D.冀、晋、陕、藏28.在本次旱灾中,华北地区损失最大,原因是该地区①是全国唯一的重旱区②受灾面积大③人口与城市密集④正值春小麦生长的关键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9.造成本次旱灾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降水量比同期少,气温比同期低B.降水量比同期多,气温比同期高C.降水量比同期少,气温比同期高D.降水量比同期多,气温比同期低下表代表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省区的危害程度(☆号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地区甲乙丙丁粤☆☆☆☆☆☆☆☆川☆☆☆☆☆☆☆新☆☆☆☆☆☆☆晋☆☆☆☆☆☆☆☆☆A.寒潮B.酸雨C.水土流失D.土地荒漠化31.乙类环境问题在广东省不严重的原因是()A.森林覆盖率高B.经济发达C.降水充沛D.纬度位置和地形32.为治理丁类环境问题,广东省应采取的措施是()A.植树造林B.优化燃料消费结构C.退耕还牧D.加强冬季供暖读图10,回答33~34题。
33.图中若甲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且该地多岩崩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图中最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地点是A.A地B.B地C.C地D.D地34.若乙图为甲图中某地等高线的一部分,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为泥石流路线,某游客此时正好位于O点,则其正确的逃生路线是图中①~④中的哪一条路线A ①B ②C ③D ④图为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读图回答35~36题。
35.关于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震多发生在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B.滑坡是山区沟谷中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C.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D.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36.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B.滑坡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减小滑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37.下列各种灾害在形成、发展、致灾上,彼此之间有着密切关联性的是A.滑坡—地震—疫病流行B.台风—暴雨洪涝—火山喷发C.地震—海啸—洪灾D.旱灾—森林火灾—虫灾A.①B.②C.③D.④38、如果下图表示的是某条河流不同年代的流量年变化曲线,则在这期间该河流域可能()①修建了水利工程②开辟了运输线③加固了防洪大堤④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A.①②B.②③C.①④D.⑦④灾前准备、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是自然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
灾中应急行动见图12 。
据此回答39~40题。
39.某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储备的救生类物品主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
该基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A.寒潮B.泥石流C.旱灾D.水灾40.影响应急时间的主要因素是①储备基地到灾区的距离②自然灾害的种类③应急交通线的通行能力④救灾人员的数量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二、综合题(共4道大题,共40分)41.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
图14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图14(1)图中“全年旱”的地区是区(写序号)。
③区旱灾主要出现在夏、秋季节,试简述其原因。
1)⑥(1分)夏、秋季节受高气压(副高)控制(1分),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1分)(2)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是区(写序号),说明判断依据。
②(1分)判断依据: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C)均最高。
(2分)(3)图中“旱灾粮食损失量占本区气象灾害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A)”最低的地区是区(写序号)。
影响该区最主要的气象灾害是______________。
(3)④台风(4)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
42、读长江某年的汛期水位、流量变化过程线图和流域内4个行政区的灾情统计表,回答问题。
(8分)(1)试分析长江该河段小流量造成高水位的原因。
(2)试分析该河段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
(3)为了减轻长江的洪涝灾害,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工程措施?4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1)在同一次地震中东西两坡相比,灾情较严重的是_____,原因是_ 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