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王权与教权练习册习题

合集下载

7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课时练《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7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课时练《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堂作业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抓住关键词是学习历史很重要的方法之一。

与“1368年”“称帝”“应天府”这些关键词相关的历史人物是()A.朱元璋B.赵匡胤C.成吉思汗D.忽必烈2.如果你是明初的一位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皇帝朱元璋,应去()A.南京B.北京C.西安D.洛阳3.做笔记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

下表是一位同学的历史笔记。

根据内容判断这位加强君权的皇帝是()C.唐太宗D.明太祖4.朱元璋曾告诫子孙:“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朱元璋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皇权,稳固统治B.扩张皇威,恫吓群臣C.诫勉皇子,勤政为国D.排斥异姓,巩固内阁5.从文物中获取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

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的史实时,可以从下列哪件文物中获得有效信息()A.司母戊鼎B.开元通宝钱C.锦衣卫印D.金奔巴瓶6.明朝读书人为实现“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梦想。

他们应该()A.“四书”“五经”倒背如流B.学会吟诗作词C.琴棋书画样样精通D.曲谱剧本信手拈来7.明朝时期官吏战战兢兢,老百姓提心吊胆。

这是以下哪个机构的设置所产生的后果()A.通判B.三司C.御史D.厂卫特务机构8.明朝时的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

人们称明朝科举为()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文字狱C.焚书坑儒D.八股取士9.“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

……篇末敷演(叙述发挥)圣人言……”这段文字所描述的历史现象的影响是()A.促进思想解放B.有利科技发展C.促进人才创新D.培养皇帝奴仆10.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是说二者都()A.削弱了儒学地位B.钳制了人们的思想C.损害了国家统一D.引发了文字狱11.下列作物中哪些是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①玉米②甘薯③马铃薯④花生⑤向日葵⑥葡萄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D.③⑤⑥12.明朝时,手工业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第14课《明朝的统治》及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及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答案【自主学习】1.1368、朱元璋。

2.(1)行中书省、三司。

(2)①丞相、皇帝。

②五军都督府、军事大权。

(3)锦衣卫、明成祖。

3.(1)尊孔崇儒(2)四书、四书集注。

(3)八股、禁锢思想。

4.甘薯5.苏州、景德镇。

6.南京、商帮。

【真题演练】1.A2.D3.A4.A5.D6.B7.D8.C9.D 10.D【拓展延伸】(1)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2)中央撤销中书省和丞相之职,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全国的军政大权,都已集中到皇帝手里。

(3)一切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加强了君主集权。

(4)锦衣卫。

皇权空前加强(或实行特务统治)第14课明朝的统治【自主学习】1.______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2.(1)地方:取消____________,设立“________”。

(2)中央:①废除_______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________负责。

②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__________。

(3)厂卫制度: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________,________时期成立东厂。

3.(1)明朝提倡__________。

(2)科举考试题目必须来自“________”“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____________》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3)答卷被称为“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

4.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________、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5.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_______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________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6.北京和________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如晋商、徽商。

【真题演练】1.明朝的开国皇帝是()A.朱元璋 B.朱棣 C.朱允文 D.朱标2.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3.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明朝的统治》习题 1(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明朝的统治》习题 1(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明太祖设立的直属中央的三司中,分管民政和财政的是()A.按察司B.都司C.布政司D.民政司2.如图三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它主要反映了()A.大臣决策权的变化B.官员管理日益规范化C.内阁制度完全成熟D.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3.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①废丞相,设三司②设置厂卫制度③八股取士④设三省六部制.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4.做笔记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

下图是一位同学的历史笔记、根据内容判断这位加强君权的皇帝是()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明太祖5.明朝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

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办事效率B.扩大统治基础C.加强专制统治D.增强六部权力6.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是()A.汉朝B.宋朝C.明朝D.清朝7.朱元璋说:“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嗣君,勿得议置丞相,臣下此请者,置之重典(重刑).”这段材料表明()A.丞相权力不断削弱B.以法家思想加强统治C.君主权力不断强化D.古代礼仪制度日趋完善8.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规则的是()A.秦始皇B.唐太宗C.宋太祖D.明太祖9.以下帝王中,通过推翻少数民族对中原的统治,建立新王朝的是()A.李世民B.赵匡胤C.忽必烈D.朱元璋10.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在八天时间内,览阅奏折ll60件,处理政事339件。

朱元璋的忙碌和下列哪项措施直接相关()A.设立行省B.建立内阁C.废除丞相D.设立军机处11.明朝统治者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专制统治,下列属于他们的措施有()①设立锦衣卫②设立东厂③设军机处④设廷杖制度。

第14课 王权与教权

第14课 王权与教权

原因: 原因:
1、教会为了自身的发展与壮大,希望获得王室的支持 、教会为了自身的发展与壮大, 2、王权则期望教会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的神圣外衣 、
影响: 影响:
1、丕平篡位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 、丕平篡位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
2、“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罗马教会掌握了 、 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部分世俗权力。 部分世俗权力。
思考: 思考
1075年 格列高利七世的敕令导致“ 1075年,格列高利七世的敕令导致“卡 诺莎觐见” 1302年 诺莎觐见”;1302年,卜尼法斯八世发表更 强硬的通谕却导致“阿维尼翁之囚” 强硬的通谕却导致“阿维尼翁之囚”。为什么 同一主题的两个文件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同一主题的两个文件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时代背景不同
1309年法王腓力四世把教皇迁居法国南部小城 年法王腓力四世把教皇迁居法国南部小城 阿维尼翁 。
影响: 影响:
1、“阿维尼翁之囚”,是教权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 、 阿维尼翁之囚” 是教权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 2、教权势力急剧衰落,教会基本上依附于世俗政权。 、教权势力急剧衰落,教会基本上依附于世俗政权。
11至13 教会权势的膨胀;王 教会权势的膨胀; 11至 权的衰弱。 世纪 权的衰弱。
卡诺莎觐见 教皇当时完全 摆脱了世俗君 主的控制, 主的控制,具 备了与之抗衡 的能力 阿维尼翁 之囚 教权由盛转衰, 教权由盛转衰, 各地教会依附 于世俗政权。 于世俗政权。
13世纪 13世纪末叶 世纪末叶, 13世纪 13世纪末叶,十字军 末以后 运动失败导致教权衰 弱;商品经济的发展 和市民阶层的支持, 和市民阶层的支持, 王权加强。 王权加强。
表现: 表现: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 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题 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 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题 有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选择题1.假如你是当年跟随郑和下西洋的一名商人,你会携带哪些销路最好的商品()A.书籍和药材B.丝绸和瓷器C.金银饰品D.香料和宝石2.中国一词在英语中翻译为“CHINA”,据说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

明朝时期,全国的制瓷中心在()A.苏州B.景德镇C.松江D.南京3.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美食。

中国人能够吃上玉米、马铃薯和花生这些美食最早应在()A.西汉B.唐朝C.北宋D.明朝4.宋朝时期不可能看到的景象是()A.吃到香喷喷的玉米和甘薯B.农民种植引进的占城稻C.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D.开封、临安城内瓦子热闹非凡5.“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了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还有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

”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A.注重考查诗赋B.打破门第限制C.采用八股取士D.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6.在历史课堂上,老师的板书中出现了“设三司”“废丞相”“锦衣卫”等字样,可见这节课涉及()A.明朝的对外关系B.明朝的经济发展C.地方官制的改革D.朱元璋强化皇权7.明朝老儒钱宰上朝后低吟的诗、吏部尚书吴琳回老家后在田间插秧的事明太祖都了如指掌,这种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主要表现是因为明朝()A.废除行省B.废除丞相C.八股取士D.设立厂卫特务机构8.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我国设立和废除丞相的皇帝分别是()A.秦始皇和明成祖B.汉武帝和明太祖C.秦始皇和明太祖D.汉武帝和明成祖9.下面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是()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10.“杨坚——李渊——赵匡胤——忽必烈——________——皇太极。

”依据规律,括号中应填入的是()A.李世民B.成吉思汗C.朱元璋D.努尔哈赤二非选择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练习题一、填空题1.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2.明朝为了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 (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3.为监察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

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

4.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因此称为“八股文”。

5.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6.商品经济相当活跃。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二、选择题7.“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这段凤阳花鼓词中的“朱皇帝”指的是( D )8.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太祖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 D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②设立锦衣卫③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④设立东厂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9.朱元璋是一位出身寒微的马上皇帝。

下列皇帝中哪一位与朱元璋的称帝过程最相似 ( A )A.刘邦B.杨广C.李世民D.赵匡胤10. 明太祖设立的直属中央的三司中,分管民政和财政的是( C )A.按察司B.都司C.布政司D.民政司11.史载:从洪武十八年( 1385年 ),皇帝八天共批阅奏章1660份,处理国事3391件。

皇帝自己也感叹:“百僚已睡朕未睡,百僚未起朕先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时同步练习(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时同步练习(有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时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明太祖独揽大权以后,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忙得不可开交。

这是因为他( )A.废除了丞相制度B.废除了行中书省C.废除了“三司”D.废除了锦衣卫2、10岁的小刚在一本课外读物中看到“八股取士”这个陌生的词语,哥哥小明给他作了如下解释,请你找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 )A.答卷的行文格式由八个部分组成B.题目选自“四书”“五经”C.考生答题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D.考中的考生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3、下列关于明代手工业发展状况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B.苏州是棉纺织业中心C.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D.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产生以来,封建帝采取多种措不断强化与完善。

下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汉武帝推行“推恩令”②秦始皇推行郡县制③忽必烈推行行省制④明太祖废除丞相A.②①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5、《稗史汇编》记载:“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这反映了明朝时( )A.京官和妻子的感情很好B.京官很悲观C.京官度日如年D.君权空前加强,对百官的震慑极大6、明朝时,掌管地方政权的机构是( )A.六部B.中书省C.行中书省D.三司7、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日,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涉及3291件事情,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革行省制B.创设三省六部制C.废除丞相制D.设置军机处8、明太祖时期的特务机构叫( )A.都指挥司B.按察司C.锦衣卫D.东厂9、下列关于明朝八股取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B.采用八股文的形式写作C.考生可针对时弊谈古论今D.禁锢了人们的思想10、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①废丞相,设“三司”②设置厂卫制度③八股取士④实行三省六部制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11、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练习题(含答案)

《文艺复兴运动》基础练习1、发生在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面貌,文艺复兴的实质是()A.古代希腊文化的复兴B.古代罗马文化的复兴C.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D.新教反对教皇的运动2、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相信人的力量,提倡从人出发而不是从神出发思考问题。

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的开辟证明了地圆B.打破了天主教会维护的“地球中心说”C.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创立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突出了人的作用3、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于()A.法国B.英国C.美国D. 意大利4、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被欧洲史学界称为“中世纪”或“中古世纪”。

中世纪的欧洲,神学控制了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文化知识。

当时属于知识分子的是()A.国王、贵族B.骑士、军人C.宗教人士D.手工业者5、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的根本原因是()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最早在意大利B.意大利保留了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C.意大利城市经济繁荣,聚集了众多的博学之才D.意大利的分裂状态使天主教会无法控制6、达·芬奇在绘画中擅长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充分体现出他的()A.人文主义精神B.理性追求C.自由主义主张D.“天人合一”的理念7、文艺复兴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而与其相似的中国思想解放运动是()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C.文化大革命D.洋务运动8、文艺复兴的根本原因是()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B.天主教会的封建统治和神学的禁锢C.意大利大批文化巨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D.文化巨人们反封建神学的勇气和胆识9、人文主义的核心是()A.宣扬资本主义个人主义B.肯定人,注重人性C.反对教权主义,消灭专制王权D.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10、有人读了一本文艺复兴时期的著作,书中描绘了作者漫游地狱、炼狱和天堂时的见闻。

这本书是()A.《最后的晚餐》B.《神曲》C.《蒙娜丽莎》D.《哈姆雷特》二、填空题11、14~16世纪,许多家、科学家和家发掘和继承古希腊、传统文化,追求和思想自由,表现了人类不断追求进步的本性,这运动被称为“”。

第14课王权与教权

第14课王权与教权

中世纪: 土地封建化 农民农奴化 经济庄园化 社会等级化 政治多元化 文化教会化 城市自由化
在英国历史书中关于“中世纪时,在中国生活 的情况怎样”,其中”中国的发明”共占两页: “现在,中国是世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中国人 口约有13亿,比英国多出20倍。今天我们日常使 用的东西,很多都是在中国制造的。邮递服务、 瓷器、纸币、丝绸、运河、印刷术、火药、钢铁。 在13世纪,中国有出色的邮递服务。皇帝享有 最佳的服务。可靠的使者骑马替皇帝送信。每隔 几公里,就换一匹新的马,这样,一天就可以走 上400公里。第二等的信件,由信使步行送信, 每隔几公里一站。”神学笼罩下的欧洲中世纪文Fra bibliotek 一、经院哲学
概念:经院哲学是中世纪西欧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学 时间:初兴于9世纪,13世纪趋于全盛。 主张: i. 理性服从信仰,哲学为神学服务 ii. 重视形式逻辑 iii.真理在圣经中已经揭示无遗 iv.他们的任务只是阐述圣经中的真理 代表:阿奎那是集大成者,著有《神学大全》 目的: 使基督教信条系统化,以维护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 影响: 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对西欧思想文化(哲学思想)的发 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到卡诺莎去” ----在西方 意味着屈膝 投降
王教之争A公元8世纪中期到13世纪) a) 原因 i. 11世纪始,教会势力膨胀,世俗权力软弱涣散 ii. 教会强调教权至上,极力抵制王权和其它势力 iii. 王权企图控制教会,以限制教会势力扩张。 b) 表现: 1077年“卡诺莎觐见”,德皇亨利四世向教 皇 妥协(原因) c) 影响: 教皇基本实现了对西欧教会的集权统治,罗马教廷也成 为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处于万流归宗的至高无上 的地位.
第14课:王权与教权
史学界认为: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是 二元政治, 即一个是以罗马教廷为中心的罗马教权; 和一个以国王为首的世俗王权。 王权与教权在中世纪欧洲关系错综复杂, 曾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对欧洲和 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卷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卷

第14课明朝的统治分层作业(一)【夯基达标】1.(2022春·河南新乡·七年级新乡市第十中学校考期末)下面是小明同学创作的历史歌谣。

该歌谣反映的是()A.明朝的建立B.朱元璋强化皇权C.军机处的建立D.清朝巩固边疆2.(2022春·山东聊城·七年级统考期末)假期将至,某同学想去北京旅行,因为在历史课上听老师讲到有个景点叫做“明十三陵”。

可通过查资料得知明朝建立者朱元璋的陵墓却不在北京,他应该去哪儿参观朱元璋的陵墓()A.南京B.西安C.洛阳D.余杭3.(2022秋·北京石景山·九年级统考期末)以下示意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一制度的发展()A.禅让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4.(2022·福建·模拟预测)明朝时期,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卷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格式。

此举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B.有利于选拔真才实学人才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D.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5.(2020·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广志绎》称:明代万历时,“天下马(码)头,物所出所聚处,苏、杭之币(丝织品),谁阴之粮,维扬之盐……无锡之米”无所不有。

这说明当时A.商品经济繁荣B.抑商政策废弃C.坊市制度形成D.自然经济瓦解二、【培优促能】1.(2022秋·山东泰安·八年级统考期末)(元朝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明太祖时期,在地方设布政使司(掌管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掌管司法、都指挥使司(掌管军务)。

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是()A.地方官员的权力高度集中B.分散地方权力,强化中央集权C.行省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D.改革地方官制,设立“三司”2.(2022春·广东潮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曾任湖广参政、礼部尚书等职的陶凯自称“耐久道人”,明太祖认为他不署朝廷官爵而署别号,是“轻君路而美山野”,后找借口将其下狱处死。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后习题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后习题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后篇巩固提升一、选择题1.雍正时,军机处因军务而设,但其职务并不限于此,“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由此推知,军机处( )A.分散了宰相权力B.推动皇权空前强化C.减少了决策失误D.掌握了军事决策权,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军机处推动皇权空前强化,故选B项。

2.军机处的办公处不称衙署,只叫“值庐”,入职的军机大臣不按国家职官的升转制度选调,没有品级和年资规定。

这从侧面反映出军机处( )A.实际上没有任何权力B.不是政府的正式机构C.是最重要的中枢机构D.官职简练且事务清闲,没有决策权,并非国家的正式机构,B项正确。

3.庄吉发先生说:“世宗(雍正帝)设立军需房是为了用兵西北而密办军需,并非为了贯彻中央集权,削减议政王大臣的职权。

”这反映出军机处( )A.降低了行政效率B.具有决策封闭性C.改变了议政方式D.强化了君主权威“密办军需”,体现了决策的封闭性,B项正确。

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A项错误。

军机大臣没有议政权,只能跪受笔录,C项错误。

强化君主专制与强化君主权威不是一个概念,D项错误。

4.清朝前期,统治者釆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其中一项措施以“摘取字句,罗织罪名”为主要手段。

该项措施是( )A.大兴文字狱B.闭关锁国C.尊崇儒术D.焚书坑儒,A项正确。

闭关锁国起不到加强思想控制的目的,B项错误。

尊崇儒术是西汉武帝开始推行的政策,此后,儒学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与材料“摘取字句,罗织罪名”不符,焚书坑儒是秦朝的统治政策,C、D两项均错误。

5.据载,从1748年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

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

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 )A.提高了行政效率B.减少了决策失误C.确保了政治清明D.削弱了中枢权力“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得出奏折的出现使皇帝加强了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同步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同步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同步测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1.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并结束元朝统治的历史人物是()A.赵构B.朱元璋C.明成祖D.李世民2.“今我朝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牵制)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上文中的我朝是()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3.明太祖授权下列哪一机构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A.锦衣卫B.三司C.东厂D.六部4. 花生、土豆、向日葵等农作物是在哪个朝代被引进中国的()A. 魏晋南北朝B. 唐朝C. 明朝D. 清朝5.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

”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A.促进了商业的繁荣B.不利于皇权的加强C.阻碍了社会的进步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6. “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

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

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

……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这段材料反映了()A. 魏晋以来权贵子弟把持高官B. 隋朝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C. 唐朝时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内容D. 明朝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7.下列有关朱元璋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领导了反元的农民起义B.明朝的开国君主C.把都城定在北京D.划分五军都督府以掌控军权8. 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皇都积胜图》长2 182.6厘米,宽32厘米,描绘了明朝中后期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的繁荣景象。

当时与北京拥有同等经济地位的城市是( )A.苏州B. 南京C. 松江D. 景德镇9.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明朝宰相制度的终结》《锦衣卫特务机构研究》《“八股取士”制度考》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他选择的论文题目应该是()A.叙说明朝的对外交往B.略谈明朝的君主专制C.简论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浅论明朝的文化政策10. 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最突出的表现是()A. 废除行中书省B. 废除丞相C. 设置厂卫特务机构D. 八股取士11.某人是大明子民,请你从以下有关他生活的四个片断中选出不可能是事实的一项()A.清早起来埋头苦读“四书”“五经”B.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C.中年时被授予左丞相一职D.他的儿子被锦衣卫捉去拷问12.下列关于明朝经济发展情况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引进了原产于非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B.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C.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畅销海内外D.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二、非选择题13、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与以往封建王朝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

第14课挑战教皇的权威练习

第14课挑战教皇的权威练习

第14课挑战教皇的权威练习1.下列宗教观点不属于马丁·路德提出的是A因信称义B简化宗教仪式C实行政教合一D废除教阶制度2.下列有关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B.改革后的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C.德国宗教改革风靡全欧D.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3.宗教改革时期影响很大的新教百科全书是A.《基督教原理》B.《九十五条论纲》C.《圣经》D.《天主教原理》4.加尔文宗教观的实质是A.否定教皇、封建主的特权B.否认先定论就是否认上帝C.依靠信仰才能得救D依靠上帝5、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与基督教的“因行称义”的本质区别是A、人们得救的途径B、对教皇权威的否定C、为人处事的准则D、“人”与“上帝”的对立6.16世纪西欧的反封建斗争往往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是: A.宗教在当时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B宗教和神学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C天主教会反对殖民扩张,维护了资产阶级的人性主张D宗教有很大的迷惑性,人民易于接受7、加尔文的学说之所以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A、他宣传信仰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B、他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C、他的先定论将上帝摆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D、其学说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发财致富的愿望8、恩格斯称加尔文的信条“适合资产阶级中最勇敢的人的要求”,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加尔文改革是资产阶级的改革B、加尔文改革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奏C、加尔文学说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提供了理论依据D、加尔文说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9.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有哪些①新教不再受制于罗马教皇②实行政教合—的体制③都受文艺复兴的影响④都反对因行称义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0、宗教改革的实质是A宗教领域内部的改革B统治阶级争夺统治权的斗争C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D劳苦大众挑战教皇权威的斗1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共同点:①都使天主教的权威受到冲击②都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③都明确推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④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2、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世俗王权的斗争白热化C、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D、剥夺天主教会的土地和经济特权1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A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B罗马教皇向教民出售赎罪券C、天主教会征收什一税D、天主教会出卖教会职位14马丁路德强调的学说是:A、君权神授B、因信称义C、政教合一D、教皇至尊15、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学说,其实质意义在于:A、确立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义B、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绝对权威C、为德国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16关于马丁路德改革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它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B、是一场社会、思想改革运动C、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D、它违背了基督教的本意,客观上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317加尔文被称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他的宗教观念的核心是:A、因信称义B、先定论C、因行称义D、无为而治18马丁路德改革和加尔文改革的相似点是①都主张“因信称义”②否定天主教的等级制度③都创立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④改革都在德国进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9加尔文的先定论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它是:A、为封建世俗势力夺取政权服务B、为使欧洲各国人民免于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控制而斗争C、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D、为使天主教焕发新的生命而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创造舆论20、16世纪西欧的反封建斗争往往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是:A宗教在当时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B宗教和神学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C天主教会反对殖民扩张,维护了资产阶级的人性主张D宗教有很大的迷惑性,人民易于接受21西欧宗教改革运动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影响是:A、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夺取了天主教会的土地和财产B、西欧各国的王权得到加强C、摧毁了天主教神学的精神统治D、促进了西欧各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22、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世俗王权斗争白热化C、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D、剥夺天主教会的土地和经济特权23、路德强调因信称义的演说,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 A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对礼和神职人员B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要注意礼仪、善功C人不仅要有信仰,更要有正义感,所以做好事积德是最重要的D人的一生都由上帝决定,只要信仰上帝,多施舍,多交赎金,就可以获得幸福24、下列说法体现基督教人文主义精神的是①因行称义学说②因信称义学说③先定论④允许神职人员结婚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5、“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同步练习(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同步练习(有答案)

七年级练习七年级历史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 )A. 加强君主专制B.改革丞相制度C.扩大地方权力D.扩大六部权力2、明太祖设立的监视官民的特务机构是( )A.市舶司B.锦衣卫C.东厂D.三司3、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统治的事件是()A.红巾军起义爆发 B.朱元璋攻占应天府C.朱元璋建立明朝 D.明北伐军占领大都4、如图人物即位后,改革行政制度,加强君主权力。

在中央,他废除了自秦朝以来存在1 500多年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该政治制度是( )A.丞相制度B.郡县制度C.行省制度D.科举制度5、下列关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发生在明成祖时期B.通过分散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的权力C.有利加强边疆地区的军事力量D.政府各部门互相牵制,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6、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

这种转变始于( )A.设置进士科B.设置明经科C.开创殿试和武举D.八股取士7、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是指二者都( )A.削弱了儒学地位B.钳制了人们的思想C.损害了国家统一D.引发了“文字狱8、明朝选拔官吏继续实行科举制,但答卷的文体必须是()A.诗歌B.小说C.散文D.八股文9、“读书人,最不济。

烂时文,烂如泥。

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

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摆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A.魏晋以来高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B.隋朝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C.唐朝时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D.明朝八股取士的弊端10、如果你生活在明朝,下列作物中,你能吃到的是( )①玉米②甘薯③占城稻④马铃薯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11、被明朝万历皇帝钦笔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状元赵秉忠长达2 460字的殿试卷子,成为我国现存唯一的状元卷。

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14课明朝的统治1.“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这段凤阳花鼓词中的“朱皇帝”指的是(D )2.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间是(C )A. 1323年B.1348年C.1368年D.1378年3. 明太祖设立的直属中央的三司中,分管民政和财政的是(C )A.按察司B.都司C.布政司D.民政司4.明初统治者废行省、设三司的举措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A )A.通过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的权力B.提高了地方各级的行政效率C.有利于加强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D.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5.下列属于朱元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是(C )A.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理朝政B.实行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C.废丞相,强化君主专制D.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6.七年级的某学生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太可怕了!”他说的应该是明朝实行的哪项措施带来的后果(A )A.设置厂卫特务机构B.大兴文字狱C.废除丞相D.设军机处7.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D )①废丞相,设三司②设置厂卫制度③八股取士④设三省六部制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8. 我国的科举制度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转变为束缚人们思想和阻碍社会进步。

这种转变始于(B )A.设置进士科B.八股取士C.开创殿试和武举D.设置明经9.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当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 )A.厂卫特务横行B.皇帝的严密监视C.“文字狱”严重D.军机处地位低下10. 我国的国外引种历史悠久,目前栽培的600种作物中约有一半是国外引进的。

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有(A )①玉米②甘薯③水稻④花生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1. 以下帝王中,通过推翻少数民族对中原的统治,建立新王朝的是(D )A.李世民 B.赵匡胤 C.铁木真 D.朱元璋12. 明朝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鉴于“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放纵)”的状况,采取的措施是(C )A.设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实行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C.废除丞相,强化君主专制D.大兴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13. 北京有“明十三陵”,却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要想参观朱元璋的陵墓,应到(B )A.安徽凤阳 B.江苏南京 C.河南开封 D.浙江杭州14. 《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王权与教权
一、基础练习
1.写出下列关于王权与教权关系的重要事件的历史影响。

(1) 丕平献土
(2) 查理加冕
(3) 卡诺莎觐见
(4) 阿维尼翁之囚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克洛维皈依天主教后,维也纳主教阿维图斯写信给他说:“你的信仰是我们的胜利,…… 神圣的天意已赋予你作为我们时代的主宰者。


维也纳主教为何对克洛维说“你的信仰是我们的胜利”? 这里的“胜利”指什么?
3.右图是伦敦考陶尔德学院珍藏的9世纪绘画:查理大帝。


图与课文中的查理大帝画像风格不一,但是主题一致。

仔细观察两
图,它们都是如何表示查理既是世俗皇帝又掌握一定的宗教权力的?
按照教会的观念,查理的权力最终来自于何处?
4.中世纪西欧王权和教权之争为何最终以王权的胜利而告终?这一结果是否有其必 然性?
二、拓展练习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兰克王国的奠基者是强有力的军事领袖克洛维。

根据6世纪历史学家格雷 戈里记载:当初,当他的基督徒的妻子请求他皈依基督教时,他拒绝了:“你的神毫无用处。

” 但是,有一次与另一日耳曼部落的战斗中,克洛维的军队面临毁灭,他高声喊道:
“耶稣基
督!如果你能赐我胜利,让我战胜敌人,我一定信奉你,接受洗礼。

”他话音刚落,敌人就开始逃跑。

于是,496年,克洛维率3000亲兵接受洗礼,皈依基督教。

——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材料二六七世纪的西欧,政治上日耳曼诸王国并立,经济上城镇败落,起重要作用的是日耳曼贵族和罗马贵族的大庄园,以及日耳曼人的农村公社。

日耳曼国王对西欧根本不加治理,也不会治理。

……文化上日耳曼人目不识丁,当时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唯一的精神生活只是在修道院。

日耳曼国王控制着西欧国家的政权,但精神文化生活的领导权却属于基督教会。

——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
(1) 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分别找出解释克洛维皈依基督教的理由。

(2) 你相信哪一种理由是真实可信的?对另一种理由应该怎样解释?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是德皇亨利四世先后对教皇格列高利七世说的两段话:
你,现在已不是教皇,而是个假僧侣。

我,神圣的亨利皇帝率领全体主教对你说“滚开”。

(1076年)
余,亨利王,……愿在我们的主人,教皇格列高利所拟定的范围内,遵照他的判断改正前衍,或依据他的主张签订和约。

……我愿在我和我可能控制着的方面,保证他们的安全,不受到任何生命或肢体上的损害和劫掠,也不至因为我们的许可而遭受到任何违犯其尊严的阻扰……(1077年)
1076年初,亨利四世为何要废黜教皇?1077年态度为何又180度大转变,俯首屈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