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小专题——冰

合集下载

地理高考等级复习经典知识点微专题训练45 冰川 含详解

地理高考等级复习经典知识点微专题训练45  冰川 含详解

2023地理微专题训练45冰川气温决定冰川消融,固态降水决定冰川积累,二者共同作用决定了冰川的形成、发育与演化。

研究表明,1959~2010年,天山各流域冰川面积呈现缩减趋势,但变化幅度存在区域差异。

下图示意1959~2010年中国天山各流域冰川面积变化。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冰川分布东西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气温B.水汽C.植被D.光照2.关于冰川变化的表述正确的是A.冰川面积变化西小东大B.区域内雪线普遍上升C.冰川面积变化幅度西小东大D.海拔越高的流域,面积变化越大3.阿克苏河流域纬度低,但冰川退缩面积却不是最大,原因是A.流域内降水增加B.冰川退缩速率小C.流域内坡度缓D.人类活动的影响少1.B 降水与气温主要气候因子。

读材料可知,气温决定冰川消融,固态降水决定冰川积累,二者共同作用决定了冰川的形成、发育与演化。

读中国天山各流域冰川面积变化图可知,该流域纬度相差不大,说明气温的影响相差不大;则造成冰川分布东西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由于自东向西水汽减少,降水差异引起的。

故选B。

2.B 读材料可知,天山各流域冰川面积呈现缩减趋势,导致区域内雪线普遍上升,B正确;读图可知,冰川面积变化及冰川面积变化幅度大致都是西大东小,A、C错误;冰川面积变化与流域海拔高低的关联性不明显,D错误。

故选B。

3.A 阿克苏河流域纬度低,气温较高,气温决定冰川消融,应该冰川消融量较大,但已知冰川退缩面积却不是最大,说明冰川积累较多,降水决定冰川积累,故流域内降水增加。

故选A。

阿尔泰山以西北--东南走向蜿蜒于中国与俄罗斯,哈克斯坦和蒙古边界。

1960-2009年,中国阿尔泰山地区冰川普遍退缩,读图回答下题。

4.下列关于此地冰川的说法正确的是A.阿尔泰山地区冰川主要分布在2400-2600m区间B.高海拔区冰川退缩快,低海拔区则慢C.雪线附近的冰川退缩最为显著D.所有海拔区间冰川面积均呈减少趋势5.冰川朝向是指冰川面对的方向。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海冰(附练习与答案解析)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海冰(附练习与答案解析)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海冰(附练习与答案解析)真题引路例题:(2015·全国卷Ⅰ)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

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 ℃日数的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A.甲B.乙 C.丙D.丁2.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A.葫芦岛 B.秦皇岛 C.大连 D.烟台3.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A.成本过高B.破坏环境 C.资源量不足D.市场需求不足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信息①:年平均气温≤-4 ℃日数,甲地介于20~40天,乙地介于20~40天,丙地介于0~20天丁地介于0~20天气温越低,低温持续期越长,海冰越厚。

沿海地区一般海水盐度较低,冬季受大陆影响大,海冰越厚信息②:四市中,葫芦岛纬度最高,年平均气温≤-4 ℃日数最多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海冰厚度越大⇒海冰资源越丰富信息③: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海冰开采海冰难度大,开采成本高,目前还不能大规模开采海冰[尝试解答] 1.__B__ 2.__A__ 3.__A__知识链接2.海水的盐度变化规律(1)海洋表层盐度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模拟提高研究表明,近三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面积呈减少趋势,北极地区出现了气候变暖的北极放大效应。

北极地区平均气温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气温上升速度的两倍,但夏季升温幅度小于冬季。

海冰的减少催生了北极地区的航运业,北极航道能缩短中国同欧洲、北美洲间的海上航程。

气象工作者研究出一种尽量符合北极地区自然景象的四季划分标准,以5天平均气温为标准,把冬季以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大于10 ℃时作为春季的开始,海冰开始融化。

下图是北极地区2002~2011年不同季节海冰面积变化图。

读图,完成1~3题。

1.北极地区海冰面积最大的月份是( )A.12月B.1月C.2月D.3月2.北极地区夏季的升温幅度小于冬季的可能原因是( )A.夏季海冰融化释放的热量多B.冬季海水结冰吸收的热量多C.夏季海水升温慢,是“冷源”D.冬季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3.与传统航线相比,船舶在北极航线航行过程中( )A.航行速度较快B.航行速度稳定C.航行方向多变D.单位距离能耗低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春季(4~6月)海冰才开始融化,因此海冰面积最大的月份是冬季末,即3月份,故选D。

冰融化了知识点总结

冰融化了知识点总结

冰融化了知识点总结1. 冰的结构与性质冰是水在低于0摄氏度的条件下凝固成固态形式的物质。

冰的化学式为H2O,结构为六方晶系,由氢键连接的水分子形成规则的结晶结构。

由于氢键的存在,冰的密度比液态水小,因此冰会浮在水面上。

2. 冰的融化过程当外部温度升高,冰受到热量作用时,冰的结晶结构开始松动,水分子之间的氢键断裂,导致固态冰逐渐转变为液态水。

这个过程称为融化。

融化的温度称为冰点,对于纯水而言,冰点为0摄氏度。

3. 热量与融化冰的融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当冰吸收热量时,其分子内部的能量增加,使得氢键断裂,固态冰逐渐转变为液态水。

这个过程需要消耗热量,因此融化是一个吸热反应。

4. 热力学的角度根据热力学的角度,融化是一个吸热过程,需要输入的热量称为融化热。

对于冰而言,其融化热为334焦耳/克。

这意味着要使1克的冰融化成液态水,需要输入334焦耳的热量。

融化热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对于不同的物质而言,其融化热是不同的。

5. 热量传导冰的融化受到外部热量作用,这个热量是如何传导进入冰内部的呢?这涉及到热量传导的知识。

热量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等方式传递。

在冰的融化过程中,热量首先通过传导方式传递到冰表面,然后逐渐传导到冰的内部。

这个过程受到温度差、导热系数等因素的影响。

6. 温度的影响温度对冰的融化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高于0摄氏度的温度下,冰会融化成液态水。

随着温度的升高,融化的速率也会增加,这与分子内部的热运动有关。

在更高的温度下,冰的融化过程会更加迅速。

7. 融化对环境的影响冰的融化对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气候变暖,极地和高山地区的冰川融化加剧,导致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等问题。

因此,了解冰的融化过程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8. 冰的融化过程与化学平衡在冰的融化过程中,涉及到水的液固相转变。

在化学平衡的角度上,液固相转变受到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了解化学平衡的知识,可以深入理解冰的融化过程及其规律。

地理高考等级复习经典知识点微专题训练77 雪馒头、积雪(冰) 含详解

地理高考等级复习经典知识点微专题训练77  雪馒头、积雪(冰) 含详解

2023地理微专题训练77雪馒头、积雪(冰)2018年4月初,北京突降大雪,延续2日。

之后气温回升,积雪初融,有网友在市区某停车场拍到了“雪馒头”景观(如下图)。

“雪馒头”都位于渗水方砖(中心空洞,露出土壤)的中央。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此次降雪是A.暖湿气流北上形成的暖锋降水B.强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冷锋降水C.冷湿气流受地形阻挡产生的降水D.气温迅速回升导致的强对流降水2.“馒头”景观形成的原主要是A.方砖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多B.方砖释放的地面辐射较多C.土壤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多D.土壤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少3.下列现象与“雪馒头”形成原因类似的是A.山区桃花盛开时晚于平原B.深秋晴天出现霜冻概率大于阴天C.四川盆地太阳辐射总量小于青藏高原D.白天滨海地区陆地温度高于海面1.B暖湿气流北上的暖锋天气形成的应该是阴雨连绵的天气,而不是降雪,A错误;春季北方部分地区仍有冷空气活动,受强冷空气南下的影响,可形成冷锋天气,如果当地水汽充足的话,能带来大范围降雪,B正确;此时北京出现冷干气流,不是冷湿气流,C错误。

从材料中可知此次北京普降大雪的时间在四月清明前后,此时北京虽然气温会出现回升现象,但几乎不会有强对流天气,况且强对流天气的影响为局地性的,强对流天气经常出现如冰雹、雷暴、龙卷风、短时强降水等现象,而本次是降雪且为普降,D错误。

故选B。

2.B砖块四周水泥材料的热容量比中间的草地小,故升温较快,所以当气温回升,水泥材料的温度比草地的温度高,方砖释放的地面辐射较多,所以水泥材料的积雪较早融化,形成“馒头”景观。

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D“雪馒头”形成原因是下垫面热力性质不同导致的,与之类似的是白天滨海地区陆地温度高于海面,白天陆地增温快,海水增温慢,D正确;山区桃花盛开时晚于平原是因为海拔不同导致热量不同,A错误;深秋晴天出现霜冻概率大于阴天是由于大气逆辐射弱导致的,B错误;四川盆地太阳辐射总量小于青藏高原是由于二者海拔、云量、天气、大气层厚度不同导致的,C错误。

2021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冰泡湖、冰间湖、冰海啸、湖冰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1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冰泡湖、冰间湖、冰海啸、湖冰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1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冰泡湖、冰间湖、冰海啸、湖冰专项练习题一、单选题在高纬度地区或高海拔地区,湖泊在冬季会产生一种冰泡奇观,气体被“冻”在湖面的冰层中,形成形态各异的冰冻气泡。

加拿大亚伯拉罕湖的“冰泡”景观灵动壮美。

读冰泡景观形成示意图和亚伯拉罕湖位置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题。

1.冰泡湖中气泡内气体的成因可能是A.水草呼吸产生的气体B.湖泊中人工生成的气体C.湖底岩层断裂上升的气体D.湖泊底部微生物分解大量腐殖质产生气体2.亚伯拉罕湖的“冰泡”景观的成因有①冬季降温速度快①多大风,冰面积雪多①湖水清澈见底,透明度高①大坝的建造使湖水相对静止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1.D 加拿大亚伯拉罕湖夏季温暖的气候有利于湖中水草的生长,湖底死亡的生物体在微生物的分解下产生气体,并形成上升气泡;冬季气温迅速降低,湖水快速向下封冻,冻住了向上运动的气泡,从而形成“冰泡”景观。

故冰泡湖中气泡内气体的成因可能是湖泊底部微生物分解大量腐殖质产生气体,选D。

2.C 亚伯拉罕湖的“冰泡”景观是湖泊快速结冰的结果,冬季降温速度快和湖水相对静止有利于湖泊快速结冰;湖水清澈见底,透明度高利于看到“冰泡”景观。

“冰泡”景观与大风,冰面积雪多没有关系,故选C。

冰冻气泡由湖底植物腐烂后释放的甲烷气体在上升过程中冻结形成。

加拿大落基山脉中的亚伯拉罕湖(52°N)冬季“冰泡”景观异常惊艳,吸引众多游客。

下图为该湖“冰泡”景观。

回答下列各题。

3.下列不属于亚伯拉罕湖“冰泡”形成必备条件的是A.冬季多大风B.冬季气温低C.降温速度快D.湖底多水草4.人们能直接观察到“冰泡”景观主要得益于A.人烟稀少,人类破坏小B.湖水较浅,透明度高C.湖底气体丰富,气泡数量多D.风力强盛,吹散湖面积雪3.A 冬季气温低,有利于结冰;降温速度快,能使湖底保存大量生物;湖底多水草,可以产生大量气泡,故BCD都是有利于冰泡形成的必备条件,而冬季多大风对冰泡的形成影响不大,对观赏冰泡有影响,故选A。

高考地理考前微专题探究47冰原气候(共32张ppt)

高考地理考前微专题探究47冰原气候(共32张ppt)

知识梳理:南极大陆上冰
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为巨厚的冰川所覆盖,只有在南极 大陆边缘区域有季节性的岩石出露,其余的绝大部分都覆盖这 常年冰雪。冰的平均厚度为2000米左右,最厚的地方达4800米, 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冰盖,冰雪总体积为2800万立方千米。这些 冰是由很纯的淡水组成的,所包含的淡水约占全世界淡水总量 的72%,就其体积来说,约占全世界总冰量的90%以上,构成了 地球上最大的淡水宝库。如果这些冰完全消融,全球平均海平 面将升高55~60米,这对人类的生存将会构成严重的威胁。
答案提示: 3.C 4.A
巴芬岛是加拿大第一大岛屿,岛上山脉几乎纵贯东部,海拔多为1500米-2000米,上覆
有冰川(如下图)。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巴芬岛成为人们欣赏北极地区奇景的好去 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巴芬岛分布最广的自然景观是 A.针叶林 B.冰原 C.荒漠 D.苔原 6.与西部相比,巴芬岛东部多冰川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较高,气候严寒 B.海拔较高,气温低 C.受暖流影响,降雪较多 D.距海较近,水汽充足 7.某天,当伊卡卢伊特的日影为一年中最短时,则: A.此刻北京时间约为当天0时 B.M 处可欣赏绚丽的极光现象 C.这天 H 湖区可观看午夜阳光 D.次日赤道正午太阳高度减小
典例探究:
【详解】 3.乙大陆位于极点附近,为南极洲大陆。该大陆纬度高,气候酷寒。暴雪 、烈风、冰原均为南极大陆环境特征,但和纬度位置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故C正确,A、B、D错误。 4.读图可知丙所在经线与75°E经线相对,应为105°W,丙地纬度为0°(赤 道)。该地晚霞映照船舷应为该地日落时,赤道上各点日落时间为18点, 故105°W的地方时为18点。北京的经度数为116°E,位于105°W以东221°, 经度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早西晚”,因此北京的地方时比105°W越 早15小时,“早加晚减”,故北京地方时大约为第二天9点,可能红日东照。 A正确,B、C、D错误。

2020年高三一轮复习 专题 冰川

2020年高三一轮复习   专题  冰川

2020年高考专题冰川作用一、选择题图2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的变化(单位:km2)。

读图回答1~2题。

1.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暖B.地壳抬升C.流水搬运D.风力侵蚀2.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A.冰川侵蚀作用增强B.绿洲面积增大C.干旱程度加剧D.流域面积扩大【答案】1.A 2.C 【解析】试题分析:1.观察图中2011年与1972年冰川面积相比,冰川面积在缩小,说明冰川在大量融化,而影响冰川融化的主要原因是气温变化,可知全球气候变暖,A正确;地壳抬升、流水搬运与冰川面积变化无关,B、C错误;风力侵蚀虽有影响,但影响不大,D错。

2.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隐含了冰川面积还在缩小,冰川侵蚀作用减弱,A错;西北地区河流主要依靠冰川融水补给,融化水量减少,绿洲面积和流域面积减小,B、D错误;冰川面积在缩小,地面发射率减小,地面增温,干旱程度加剧,所以选C项。

考点:影响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冰川面积变化对地表环境的影响阿克库勒湖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阿尔泰山南麓、准噶尔盆地北缘),因其湖水呈乳白半透明状又称“白湖”。

其成因是上游冰川中的冰碛(冰川沉积的岩块物质)经冰川运动,被挤压、研磨成白色的粉末带入河流,进入湖泊使湖水成白色。

读“该湖附近的等高线地形图” ,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湖泊和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白湖为内流湖,其流量的变化受气温的影响小B.图中①②③河流均注入白湖C.① 河与② 河相比,流速更快D.③ 河与④ 河相比,流量的季节变化小4.根据材料信息,可以推测引起湖水呈现白色的主要地质作用为()A.冰川的侵蚀、搬运作用B.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C.冰川的搬运、堆积作用D.风力的搬运、堆积作用【答案】3.D 4.A 【解析】试题分析:3.阿克库勒湖位于新疆,补给方式为冰雪融水,流量随气温变化大,A错;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所以①②河流注入白湖,③没能注入,B错;判断河流流速快慢根据等高线密集程度,等高线密集落差大,河流流速快,等高线稀疏,流速慢,①处等高线稀疏,流速慢,②处等高线密集,流速快,C错;③河上游有湖泊,可以调节径流,使③河流量季节变化小,D正确。

(4)冰川地貌——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地貌专题强化

(4)冰川地貌——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地貌专题强化

(4)冰川地貌——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地貌专题强化某地理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对某地质公园(如图,虚线为考察路线)冰川地貌进行考察,在图示沟谷中甲地区的岩石上发现了“颤痕”。

为了寻找更多的冰川活动的证据,又在沟谷乙处发现了冰漂砾等冰碛物。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是同学们关于“颤痕”的讨论,你认为正确的是()①是冰川下滑过程中刨蚀基岩形成的②颤痕是弧形且弯曲方向指向沟谷下游方向③中间的突出部位裂隙较浅,两侧则变深④有些地方不明显可能是岩石风化侵蚀造成的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下列有关冰碛物的形成及特点,说法正确的是()A.冰川搬运沉积作用,组成物质杂乱,大小不一B.冰川搬运沉积作用,组成物质具有分选性C.流水搬运沉积作用,组成物质杂乱,大小不一D.流水搬运沉积作用,组成物质具有分选性下图为冰川地貌素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②表示的地貌名称是()A.角峰B.冰斗C.U形谷D.刃脊4.在沿海地区,冰川消融后,可演变为峡湾的冰川地貌是()A.①B.②C.③D.④5.最典型的峡湾地貌分布于()A.非洲海岸B.西欧海岸C.亚洲东海岸D.美洲西海岸2020年5月27日,我国登山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开展对珠峰高程新一轮测量。

如图示意本次珠峰高程测量拟定登顶线路,珠峰大本营位于峰顶的西北方向。

读图完成下题。

6. 图示地貌为()A. 风力地貌B. 流水地貌C. 海岸地貌D. 冰川地貌7. 由大本营到甲地的过程中,攀登队行进在()A. 河谷中B. 冰斗中C. U形谷中D. V形谷中山岳冰川常发育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带。

冻结在冰川体内的各种碎屑物随着冰川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冰川谷缓慢地向下移动。

在宽阔的冰川谷地,冰川体消融的前端常形成由众多碎屑物堆积形成的冰碛垄及发育出辫状水系。

下图是山岳冰川地貌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在任一条冰碛垄的形成过程中,冰川体消融的前端()A.向海拔低处推进B.向海拔高处后退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9.与河流三角洲相比,冰碛垄堆积物()A.颗粒较小B.粗细混杂C.大小均匀D.碎屑表面光滑10.冰川消融区的前端常发育出辫状水系的原因有()①冰川消融量较小②冰川消融具有季节性③冰川谷比较宽阔④冰川谷地势比较陡峭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冰川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微专题 海雾、海冰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微专题 海雾、海冰
【真题再现】(2021.6浙江卷)材料一:当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时,空气中的水汽易 冷却凝结成雾,大多数海雾均属此类。风力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海雾的形成。西北太平洋是 全球海雾频发的海区之一。
材料二:图一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二为图一中甲地不同风向下成雾频次图﹐图三为西北 太平洋沿145°E经线上成雾频次时空分布图。

上升遇冷

地形抬升
地形雨

充 足 凝降

锋面抬升
锋面雨
的结
热空气遇到冷地面
水 核温

水平冷却
冷空气缓慢进入下沉


寒流经过中低纬度


辐射冷却
昼夜温差大
暖湿空气的湿度大
不易扩散:副高、逆温

暖湿空

气与下

垫面的

温差大
中低纬度的洋面 中、高纬度地区 寒暖流交汇处
寒流流经(夏) 暖流流经(冬)
大气稳定(如逆温)
海雾多为暖空气平流到冷海面上,水汽凝结而形成,且大部分海雾发生时,气海温 差在0.5~3.0℃范围内。下图为某次海雾出现时海面以上2m高度气温与海表面温度 的差值等值线(简称气海温差)和表面风场(箭头表示风向,长短表示风力大小) 分布。完成下列单选题
2.专家称西南气流触发了此次海 雾的形成,西南气流对海雾的触 发作用主要体现在
甲乙两渔场渔汛季节差异显著,海雾多发。 指出乙渔场海雾多发的时期,并分析其原因。
南半球夏季 原因:乙地夏季蒸发旺盛,水汽充足受离岸寒流 的影响,遇冷凝结成雾。
真题解析
(2021.06浙江选考)材料一:当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时,空气中的水汽易冷却凝结成雾﹐大 多数海雾均属此类。风力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海雾的形成。西北太平洋是全球海雾频发的海区之一。 材料二:图1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地不同风向下成雾频次图﹐图3为西北太平洋沿 145°E经线上成雾频次时空分布图。

高考地理小专题——冻土解析版

高考地理小专题——冻土解析版

高考地理小专题——冻土典型例题一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

我国的 多年冻土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海拔地区。

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 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C 。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 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

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 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的滩至 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

图b 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 图。

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 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的原因。

(2)图a 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

(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 热棒倾斜设置(图b )的原因。

参考答案:(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一1℃〜1℃, 可以形成多年冻土。

)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一1℃〜1℃时,冬季气温 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

(2)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 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 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

(3)冬季。

依据: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 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

高考复习资料 地理微专题:冰雹

高考复习资料 地理微专题:冰雹

地理微专题:冰雹强对流天气:冰雹通常在强烈的雷暴云(积雨云)中形成。

这些云层内有强烈的上升气流,可以将水滴带到高空。

温度层次:在高空,温度低于0°C,水滴冻结成冰粒。

随着上升气流的作用,这些冰粒可以多次在云层中上下移动,每次经过过冷水区时,冰粒表面会附着更多的水滴并再次冻结,使得冰粒逐渐增大。

上升气流:强烈而持续的上升气流是形成大型冰雹的重要条件。

只有当上升气流足够强大,才能使得冰粒在云中多次循环,从而不断增大。

降落过程:当冰粒重量超过上升气流的托举能力时,便会从云中降落,成为冰雹。

地域性:中纬度地区:例如美国中部、中国北方平原等地,是冰雹多发区。

这些地区常常受到冷暖空气交汇影响,容易形成强对流天气。

山区:例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地,由于地形抬升作用,也容易形成强对流天气,从而导致频繁的冰雹天气。

季节性:冰雹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因为这段时间地表受热较多,容易形成强烈的对流活动。

在冬季和秋季,由于地表温度较低,对流活动相对较弱,因此发生冰雹的概率较小。

1. 农业作物损害:冰雹会直接击打农作物,导致叶片、果实和茎秆受损,严重时可以毁坏整个农田。

经济损失:冰雹造成的农作物减产或绝收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农民的收入和区域经济。

2. 建筑与基础设施房屋破坏:大颗粒冰雹可能会砸破屋顶、窗户等建筑部件,造成结构性损害。

交通设施:冰雹可能导致交通标志、信号灯等设施受损,影响交通安全和效率。

3. 车辆与财产车辆损坏:冰雹可以砸坏汽车玻璃、车身表面等部件,造成修理费用。

其他财产:户外设备如太阳能板、空调外机等也可能被冰雹击打受损。

4. 人身安全直接伤害:大颗粒冰雹可能对户外活动的人群造成直接伤害,如头部、身体受伤。

间接危害:由于冰雹天气通常伴随强对流天气,如雷暴、大风等,这些气象条件本身也存在潜在危险。

5. 生态环境植被破坏:冰雹会对自然植被造成机械性破坏,影响植物生长。

动物伤亡:野生动物在冰雹天气中也可能受到伤害或死亡。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冰川地貌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冰川地貌

景观
地貌特点
典型的冰斗由岩盆、岩壁和岩槛3部分组成。底部为岩盆,
平面上呈半圆形;三面环以陡峭的岩壁;出口处为一高起 冰斗
的岩槛,常有羊背岩位于其上。岩盆是一个封闭的洼地,
冰川消退后积水成湖,叫冰斗湖
角峰为尖状金字塔形的山峰,由数个冰斗包围形成,其发 角峰
育程度是冰川地形发育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
刃脊为刃状山脊,由冰斗的不断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 刃脊
U形谷
冰川侵蚀地貌
峡湾
• 峡湾的形成原因 冰川消融后,海平面上升,淹没部分冰川谷,形成峡湾地貌 • 峡湾的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
冰川作用,使冰
第二阶段
冰川消融,形成
第三阶段
海水入侵,U形谷被
川谷下切、展宽
U形的冰川谷
海水淹没,形成峡湾
• 峡湾地貌描述特点: 两侧平直、崖壁陡峭、谷底宽阔、深度很大的海湾。陡峻幽深
冰碛湖形成示意图
冰碛地貌 冰碛丘陵
• 描述特点: 波状起伏的丘陵
• 剖析成因:
冰川消融后,原来的表碛、内碛等冰碛
北欧、东欧平原上分布着许多冰碛丘陵, 这是在第四纪冰川消退时形成的
物沉落到冰川谷底,称为“基碛”,受 下伏地形影响,形成高低不平的丘陵
“鼓丘”
鼓丘主要由冰碛物组成的一种流线型丘陵。 平面上呈蛋形,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鼓丘 两坡不对称,迎冰坡陡,背冰坡缓。
斗间的岭脊变成
冰川谷 冰蚀作用形成两岸直立、底部平坦的槽谷
冰期接受冰蚀作用,冰期后受海侵影响,形成两侧平直、 峡湾
崖壁峭拔、谷底宽阔、深度很大的海湾,即峡湾
3. 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堆积 冰川堆积地貌—冰碛物
冰碛物的定义:所有被冰川搬运和沉积的松散碎屑物都称为冰碛物,按照其所在冰川中的 位置,又分为侧碛、中碛、内碛、底碛、终碛等。 冰碛物的特征:①大小混杂,无分选性;②棱角分明,磨圆性差;③不具层理构造;冰川上 伏压力巨大,因此冰碛物比一般的沉积物更紧实。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冰川地貌(附参考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冰川地貌(附参考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冰川地貌(附参考答案)1.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甲半岛位于欧洲西北角,是欧洲最大半岛。

M山脉形成于1亿多年前,纵贯整个甲半岛,由于长期(直至180万年前)受冰川侵蚀,发育有大量陡峭山峰,且西北侧沿海地区形成峡湾地貌。

(1)描述甲半岛西海岸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

(2)分析甲半岛西海岸冬季多雾的自然原因。

(3)分析M山脉东南坡森林覆盖率高于西北坡的主要自然原因。

(4)从气候和地形角度说明甲半岛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原因。

参考答案:(1)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地,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形成峡湾。

(2)冬季受来自海洋的(西风) 暖湿气流影响,且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水汽充足,陆地温度较低,水汽易凝结成雾。

(3)东南坡坡度较西北坡缓,土层较深厚;东南坡为阳坡,光照较充足。

(4) ①东南部纬度较低,气候较温暖;②M半岛大部分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

2.下图为北美洲局部区域图。

图中乙半岛在第四纪冰期曾是北美大陆三大冰川中心之一。

第四纪以来冰川、流水等外力作用塑造了该半岛许多重要地表形态。

图中甲海域附近是世界著名渔场。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推断乙半岛的地势特征并说明依据。

(2)指出第四纪以来乙半岛最主要的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并说明这种作用产生的特殊地貌或地理事物。

参考答案:(1)中部高四周低;河流从中部流向四周(或呈放射状)。

(2)冰川侵蚀作用;①(东北)海岸曲折,多峡湾;②湖泊广布,湖泊多位于河流上游,冰蚀形成高原湖泊群。

3.根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第四纪冰期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欧洲冰川的主要发源地,冰层厚达20 000米;冰川侵蚀力与冰川的厚度、山地的坡度成正相关,与河谷的宽度成负相关。

北欧森林广布,木材资源丰富。

早期木材运输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浮运。

主要依靠河水浮运(浮运从春季开始直至夏末,借助河流进行漂浮木材);另一种是陆运,冬季用马拉木材在积雪上滑行。

高考地理专题知识:光照、霜冻、积温、生长期

高考地理专题知识:光照、霜冻、积温、生长期

高考地理专题知识:光照、霜冻、积温、生长期一、太阳光照的多少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有四点:1、日照时数与昼夜长短有关以北半球夏半年为例,北半球纬度越高的地方白昼越长,日照时数就越多。

2、日照时数与天气有关晴天,大气中水汽少、云量少,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光照多,故各种沙漠性气候及大陆内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都有很好的光照条件。

我国东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由于云雨多,光照较差。

而我国的四川盆地,由于四周山岭阻隔,江面和地面蒸发的大量水汽不易扩散,早晚气温较低时,水汽易凝结成雾,所以冬春两季常常笼罩在迷雾之中,阳光照射时间短,因而成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最少的地方,故有“蜀犬吠日”之说。

3、日照时数与大气污染有关污染严重的地区空气中杂质多,对太阳辐射削弱大,地面光照差。

4、日照时数与海拔高度有关海拔高,空气稀薄,尘埃少,大气的透明度就好,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

因此,高原和山区的光照总比同纬度的平原好。

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也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地方,因此,拉萨有“日光城”之称。

二、从热量角度来讲,衡量大气热状况的是气温,而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1、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地面接受太阳辐射量的多少取决于太阳高度角,由于地球是倾斜状态,即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不同纬度太阳高度角不同,总之是低纬度大而高纬度小,所以全球气温分布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2、下热面状况,包括海陆、地形地势、植被、水文、洋流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导致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而冬季相反。

四川盆地虽然为全国太阳辐射最少,但因纬度低和盆地地形,夏季炎热;冬季由于受冬季风影响很小,而成为同纬度的温暖中心。

在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气温日较差小于裸地;河湖水田周围也因为水的调节作用,气温日较差小于内陆;而洋流的影响则是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3、大气本身条件,如大气组成,大气运动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和保温作用的大小在对流层,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气温递减,即与大气组成有关。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海冰(附练习与答案解析)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海冰(附练习与答案解析)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海冰(附练习与答案解析)真题引路例题:(2015·全国卷Ⅰ)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

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 ℃日数的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A.甲B.乙 C.丙D.丁2.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A.葫芦岛 B.秦皇岛 C.大连 D.烟台3.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A.成本过高B.破坏环境 C.资源量不足D.市场需求不足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信息①:年平均气温≤-4 ℃日数,甲地介于20~40天,乙地介于20~40天,丙地介于0~20天丁地介于0~20天气温越低,低温持续期越长,海冰越厚。

沿海地区一般海水盐度较低,冬季受大陆影响大,海冰越厚信息②:四市中,葫芦岛纬度最高,年平均气温≤-4 ℃日数最多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海冰厚度越大⇒海冰资源越丰富信息③: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海冰开采海冰难度大,开采成本高,目前还不能大规模开采海冰[尝试解答] 1.__B__ 2.__A__ 3.__A__知识链接2.海水的盐度变化规律(1)海洋表层盐度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模拟提高研究表明,近三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面积呈减少趋势,北极地区出现了气候变暖的北极放大效应。

北极地区平均气温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气温上升速度的两倍,但夏季升温幅度小于冬季。

海冰的减少催生了北极地区的航运业,北极航道能缩短中国同欧洲、北美洲间的海上航程。

气象工作者研究出一种尽量符合北极地区自然景象的四季划分标准,以5天平均气温为标准,把冬季以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大于10 ℃时作为春季的开始,海冰开始融化。

下图是北极地区2002~2011年不同季节海冰面积变化图。

读图,完成1~3题。

1.北极地区海冰面积最大的月份是( )A.12月B.1月C.2月D.3月2.北极地区夏季的升温幅度小于冬季的可能原因是( )A.夏季海冰融化释放的热量多B.冬季海水结冰吸收的热量多C.夏季海水升温慢,是“冷源”D.冬季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3.与传统航线相比,船舶在北极航线航行过程中( )A.航行速度较快B.航行速度稳定C.航行方向多变D.单位距离能耗低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春季(4~6月)海冰才开始融化,因此海冰面积最大的月份是冬季末,即3月份,故选D。

2022年高考地理热门经典微专题训练33 冰期与间冰期 带详解

2022年高考地理热门经典微专题训练33 冰期与间冰期 带详解

2022地理微专题训练33冰期、间冰期一、单选题1.关于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质时期温度变化是冰期、间冰期相互交替B.地质时期总体来说温暖期与寒冷期相当C.与冰期比较,间冰期持续时间短D.冰期一般持续2亿~3亿年【答案】A地质时期,气候总体表现为冰川广布的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的交替,人类历史时期,表现为比较寒冷的时期和比较温暖的时期;在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气温有逐渐变暖的趋势,A正确,B错误;漫长的地质时期,气候总体表现为冰川广布的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的交替,总体是温暖期较长,故C错误;总体来看,地质时期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周期长短不一致,D 错误。

故答案选A。

【点睛】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波动变化,冷暖干湿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中生代以干旱为主,新生代以湿润为主。

2.有关过去的全球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地质时期发生过多次大冰期B.间冰期出现时,冰川从高纬度向低纬度推进C.在人类历史时期,气候一直比较温暖D.在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气温有逐渐变冷的趋势【答案】A漫长的地质时期,气候总体表现为冰川广布的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的交替,冰期出现时,冰川从高纬度向低纬度推进;人类历史时期,表现为比较寒冷的时期和比较温暖的时期;在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气温有逐渐变暖的趋势。

读近5000年来中国气温距平变化图。

完成下面小题。

3.与目前相比,公元1600-1700年我国处于A.冰期B.间冰期C.温暖期D.寒冷期3.D 图示公元1600-1700我国气温低于平均温度,说明我国处在相对寒冷期。

选D正确。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在距今约22亿年到1万年间的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三次大冰期,分别为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

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

读图,完成各题。

4.与地质时期气温反复变化无关的因素是A.太阳活动B.人类活动C.下垫面D.大气环流5.有关冰期与间冰期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冰期雪线下降B.间冰期海面降低C.大冰期全球自然带向两极方向移动D.间冰期物种锐减4.B读图可知,地质时期指距今1万年以前,人类活动极少,故B正确。

地理高考等级复习经典知识点微专题训练38 水体结冰(含海冰) 含详解

地理高考等级复习经典知识点微专题训练38  水体结冰(含海冰) 含详解

2023地理微专题训练38 水体结冰(含海冰)一、单选题石羊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内陆河流域,南靠祁连山山脉,北邻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

据近55年统计发现:石羊河流域年平均结冰期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结冰期是指当年下半年第一次结冰出现(结冰初日)到翌年上半年最后一次结冰结束(结冰终日)所持续的日数。

右图为石羊河流域年平均结冰日数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石羊河的汛期出现在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下列四地结冰初日最早的是A.永昌B.民勤C.天祝D.凉州3.影响石羊河流域年平均结冰日数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B.海拔C.坡向D.纬度1.B根据材料提示,石羊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内陆河流域,南靠祁连山山脉,北邻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可知石羊河发源于祁连山,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所以石羊河的汛期出现在夏季。

故答案选B。

2.C读图可知四个地方结冰日数不同,根据对结冰期概念的理解,结冰期是指当年下半年第一次结冰出现(结冰初日)到翌年上半年最后一次结冰结束(结冰终日)所持续的日数,结冰日数大的地方,结冰初日早,结冰终日则晚,所以下列四地结冰初日最早的是结冰日数最大的天祝。

故选C项。

3.B石羊河流域年平均结冰日数空间差异表现在大致从南向北递减,石羊河流域南靠祁连山山脉,北邻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地势南高北低,所以海拔是影响石羊河流域年平均结冰日数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

故答案选B。

贝加尔湖处于地壳断裂下陷带,是世界上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1~5月是湖面的结冰期,但部分湖面冰层薄甚至不结冰。

每年春季湖冰消融季节,北部和西南端湖冰消融时间比中部晚。

下图为贝加尔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贝加尔湖结冰期较长,但开始结冰的时间相对较晚,主要原因是A.受西风影响,气候温暖B.距太平洋较近,受海洋影响大C.湖水盐度高,不易结冰D.湖泊蓄水量大,湖水热容量大5.贝加尔湖部分湖面冰层较薄甚至不结冰的原因可能是A.冰层形成“温室效应”B.湖底有热泉上涌C.湖水各处深度差距大D.湖泊南北跨度大6.西南部比中部湖冰消融时间较晚的主要原因是A.湖水较浅B.纬度较低C.冬季风影响小D.有河流注入4.D 由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水体量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小专题——冰典型例题一:(2017·北京高三课时练习)读北冰洋冰面范围变化图,回答问题。

(1)北冰洋冰面范围这种变化趋势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2)北冰洋冰面这种变化趋势对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危害有哪些?(3)北冰洋冰面这种变化趋势却有利于缩减北美和亚欧大陆东西岸航运的时间和成本,为什么?(4)为抑制气候变暖的趋势,我国要实现本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

参考答案:(1)世界气温处在波动上升时期;人类对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多。

(2)部分沿海地区被淹没;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盐渍化,影响农业生产;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被损坏,影响航运;沿海水产业会被影响。

(合理即可)(3)开拓北冰洋航线,缩短北美到亚欧大陆东西岸航程。

(4)①发展并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②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③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典型例题二:(2018·江西高考模拟)读图及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三千年前,古人就在寒冷的冬季将冰块从江河湖泊打捞出来,精心地收储于地下如今,在工业制冰已经成为主流的大环境下,在我国的东北、新疆、青藏依然有一群坚持采冰的人。

在东北,松花江的冰打造了一场盛大的冰雪狂欢;在新疆,窖藏一冬的冰变成了盛夏时一碗碗特殊的冰饮;在西藏,雪城高原的冰在温暖的帐篷中融化成水,维持着一家人的生存。

材料二与新疆、青藏较随意的采冰方式相比,东北采冰有一套严谨的采冰程序和隆重的庆典每年的12月初,当松花江的冰层厚达35cm以上时,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采冰节在冰封的松花江面启幕。

采冰人冒着严寒、喊着口号开始采冰作业,首先用切割机在冰面按规格尺寸比例横竖切割成块,切割时不能割得太深、太透;然后再进行人工“炸冰”,就是沿着切割机在冰面划出来的作业线条,其从江里捞出来是最费力气的,工人们先用冰钩将其钧住,然后再用肩膀套住冰钧上的绳子一起弯着腰喊着号子将冰块拽出江面。

材料三下图为:采冰流程图。

材料四在自然界中冰的成因、晶体大小以及气泡、泥沙含量均影响透明度,一般在静水环境下没有水流的影响冰的透明度会高。

上图为松花江流域主要采冰区域图。

(1)同为采冰,与新疆和青藏高原相比,分析东北人采冰的方式及用途截然不同的主要原因。

(2)简述用切割机切割时不能割得太深、太透的主要原因,分析采冰人可能遇到的困难。

(3)相比于①③两河段,②河段为主要的采冰区,试分析其原因。

(4)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作为国内最大的冰雪主题公园,用冰量大。

近年来很多人为此甚是担忧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新疆和青藏采冰较随意,主要作为夏季冷饮和冬季水源使用;东北采冰供冰灯制作用,采冰量大,对冰的形状与透明度要求很高;东北淡水资源丰富,且基础设施较完善,冬季用水便利。

(2)原因:防止水渗到切好的缝隙中再次冻住困难:易滑、踩空跌入水中(人身安全);高寒的作业环境恶劣(寒冷、大风);大雪天气(大雪覆盖在江面上,会对工人采冰带来障碍,也影响了冰块凝结的速度)冰块易碎,失去完整性(3)与①相比②河段流经广阔的平原,河流流速慢,含沙量小,冰的透明度高。

与③相比②河段靠近景区(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冰块运输距离短。

(4)全球变暖,采冰期推迟,工期变短,但规模却在扩大,为工程质量担忧;冰的厚度变薄,为采冰人的人生身安全担忧;采冰量下降,为工程原料担忧;经济发展,生产生活排污量大,水质下降,冰的透明度降低,为冰的质量担忧。

典型例题三:(2018·安徽高考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流冰是冰花或冰块随着风.浪、流作用下产生的流动现象。

随着冬季的推进,鄂霍次克海流冰面积不断增加,70%-80%的海域被流冰或冰原覆盖。

如果冬季去日本北海道,鄂霍次克海沿岸的流冰会是一道极具特色的风景。

看着海水中漂浮的冰块漫延至天际,难以想象,这些流冰竟然会和我国东北的黑龙江有着密切联系。

与同纬度的中国东北相比,北海道冬季稍微温暖一些,沿岸海域很少封冻。

这里是全球纬度最低、且有海冰现象的海域。

下图为鄂霍次克海冬季流冰分布边界图。

(1)描述从1月底到2月初开始,日本北海道北部沿岸纹别、网走、知床半岛等地观赏“流冰”的顺序,指出导致流冰分布边界位置自北向南变化的主要因素。

(2)分析日本北海道东北部鄂霍次克海沿岸海域流冰形成的主要过程。

(3)观赏流冰是日本北海道的特色旅游项目。

但有些年份流冰量少,甚至近海范围无冰可看,分析形成的原因。

参考答案:(1)日本北海道北部沿岸纹别、网走、知床半岛等地由北至南,迎来流冰接岸。

主要因素:主要取决于冬季风和海流的共同作用(2)冬季由于西伯利亚高压控制,气候严寒,黑龙江干流和人海口的海水封冻,冰情逐渐扩散到鄂霍次克海等海域(东北亚大陆沿岸海域);从黑龙江(俄罗斯阿穆尔河)等河流河口流出的流冰,向东流入鄂霍次克海;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海洋中自北向南的寒流不断加强;受冬季风和南下的海流的共同作用,从每年1月到3月,大量来自河流的流冰和鄂霍茨克海的浮冰,被带到北海道东北部鄂霍次克海沿岸海域。

2月份是流冰的顶峰期(3)暖冬发生,气温升高,流冰的规模会相对萎缩,或造成冰量少。

由于气温高,流冰在接岸后,冰块融化;或因为风向及海潮影响,流冰远离海岸,造成近海范围无冰可看典型例题四:(2018·河北高二期末)2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的混合类冰状结合物,主要成分为甲烷,大多分布在海洋300~3000m深的海底沉积物中,以及陆地高纬度永久冻土带深处。

据统计,南海北部的可燃冰储量为我国陆上石油燃烧值的一半左右,未来开采前景乐观。

下图为南海可燃冰重点富集区域(如图中阴影区)图。

(1)简述可燃冰作为能源的优点。

(2)简述南海北部开发可燃冰的优势条件。

(3)有人反对开发可燃冰,请从生态方面阐明反对的依据。

参考答案:(1)可燃冰作为能源的有效成分是甲烷,其燃烧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相比传统化石能源,可燃冰是清洁、绿色能源;可燃冰储量巨大;可燃冰燃烧值高。

(2)南海可燃冰储量十分丰富;海上交通便利;距东部经济发达的地区近,市场需求量大;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能源缺口大国家资金技术投入力度大。

(3)大量开采、使用可燃冰,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可能导致海底岩层断裂,加剧地质灾害;大量的大型机楲作业,易导致海底生态环境破坏。

典型例题五:(2018·四川高考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环渤海地区水资源极为短缺,为了增加水资源的供应,人们正在探索一种新途径——海冰淡化。

海水含有钠、钾等多种盐类物质,在结冰过程中析出盐分,但是一部分高盐度盐水仍然会被包裹在冰块内。

开采的海冰在适当的温度下放置两个月左右,其内部的高盐度盐水会沿着冰裂缝自然排除,之后融化的海冰就符合淡水的标准。

海冰资源的丰富度受太阳辐射、水体深度(储热量)、盐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独特的地理条件使渤海形成了丰富的海冰资源,但空间分布不均(如下图)。

(1)据上图,描述渤海海冰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

(2)分析辽东湾海冰资源较为丰富的原因。

(3)推测目前渤海海冰还未进行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原因。

参考答案:(1)主要分布于近岸海域;集中分布于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海区,[或海湾地区分布面积大];辽东湾海冰面积最大、最厚[或辽东湾海冰资源最丰富](2)纬度高,获得太阳辐射少,温度较低,结冰时间长;河流注入,海水盐度低,易结冰;海区封闭,与邻近水域的热交换少;水域深度小,储热少,冬季放热快。

(3)生产周期长,成本高,利润较低;废水处理难度大,对环境的危害严重。

典型例题六:(2019·江西师大附中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南极大陆某区域海冰范围变化图,9月南极海冰范围为一年中最大,2月海冰范围为一年中最小。

材料二:在南极有很多奇特的现象,如“近岸冰间湖”和“南极干谷”。

冰间湖是极地海域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指在达到结冰的天气条件下,仍长期保持无冰或仅被薄冰覆盖的冰间开阔水域。

据研究,南极融冰初期或结冰初期会在近岸海域出现无冰覆盖的水域,称为“近岸冰间湖”。

南极干谷位于南极洲麦克默多海湾以西的维多利亚地,是一片绵延的峡谷。

干谷常年没有降雪,存在大量裸露的岩石,每个干谷都有盐湖,盐湖冰层达数米厚,越往湖底,盐度越高,湖底水温较暖,甚至可达25摄氏度。

(1)由图可知,南极地区平均融冰速度与结冰速度比较哪个更快,请说明原因。

(2)分析南极“近岸冰间湖”形成的原因。

(3)南极干谷湖底水温达25摄氏度的原因。

参考答案:(1)平均融冰速度快于结冰速度;从9月到次年2月是冰融化时间,约5个月;结冰时间约7个月,平均融冰速度快于结冰速度。

(2)南极近岸海域,融冰初期或结冰初期,形成部分薄冰;薄冰受南极大陆离岸风的影响不断被吹离海岸。

(3)湖面上的冰层阻止其热量发散;透明的冰层对太阳光有一定的透射率,可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每到夏季,裸露的岩石又使地表能够吸收充足的热量;由于底层盐度较高,密度较大,底层不会上升,湖水表层及冰层下的温度便有所上升;在冬天时表层水有失热现象,底层水则由于上层水层的保护,失热较少,因而可以保持特别高的水温。

(任意答对4点)典型例题七:(2018·河南高三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冰岛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celand, Islenska Lydveldid)意为“冰冻的陆地”。

虽然自然环境恶劣,但能源丰富,得以发展温室农业以及多元化工业,使得该国成为生活质量名列全球前20名之内的国家,多次被联合国评为“最宜居国家”。

材料二世界上知名的鱼肝油产地是挪威、冰岛等北欧国家,尤以冰岛的鱼肝油品质最好。

鱼肝油是由深海海鱼、鲸或海豹等海洋生物肝脏炼制的油脂,常用于防治夜盲症、角膜软化、佝偻病和骨软化症等。

材料三冰岛火山、河流与公路分布图(1)据材料描述该国城市的主要分布地区,并分析原因。

(2)该国出产的鱼肝油品质最好,试分析其优势地理条件。

(3)“冰岛不冰,死海不死”是旅游爱好者当中广为流传的说法,试分析“冰岛不冰”的原因。

参考答案:(1)该国城市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东南部沿海地区(或南部沿海地区)原因:纬度较低,深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热量条件相对较好;地形平坦,有利于节省建筑投资;多优良海港,海运便利;距北美和欧洲相对较近,便于对外交流与合作;开发历史较为悠久,工农业分布较为集中。

(2)冰岛位于北大西洋,靠近北极地区,远离大陆,海域污染小;附近海域有寒暖流交汇,适合多种深海鱼类生长;冰岛重化工业比重较小,环境污染少;加工提炼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技术先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