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误区及其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误区及其反思
【摘要】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整体的、复杂的、系统的基础教育建设工程,尤其是在文化心理积淀不足、教师准备不足等方面的影响下,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是不可能一帆风顺、速战速决的。同时,新课程改革也是一场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革命。由于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考,吸收的许多国外新理念没有完全本土化,有些理论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检验、论证,致使新课改不可避免的进入一些误区。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新课程改革的开展,使得与之相关的研究论文与著作越来越多,这表明此次改革已深人人心,毕竟教育研究者参与到改革中来,对新课改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对新课程改革问题的深人探讨,不仅能解决我们改革中的理论不足,而且也能具体地指导实践,同时把新的教育理念植根到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思维之中,从而让新课程改革走好、走远。但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却存在着大量对新课改在认识上的误区,严重影响着新课改的顺利推进。
一、教育研究者在理论认识上的误区
(一)非本土化的教育研究
所谓非本土化的教育研究,就是研究者所研究的问题并不符合中国的教育实际,不是针对中国教育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者利
用西方的理论、思维方法、话语方式和解释方式来试图解决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与问题。
(二)二元对立思维式的教育研究
由于长期受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我们的教育研究形成了一种“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方式。“在价值选择上,体现了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的左摇右摆;在教学目标上,体现了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的你进我退;在师生关系上,体现了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的此消彼长;在教学策略上,体现了强迫灌输和自由学习的冷热参半”。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强调也学生的主体性,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学生作为主体是有一定条件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的主导下才能发挥其真实性与可行性。这其实都是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在作祟,所以,无论是研究者还是在实践中的教师都一定克服这种模式的危害性。
二、参与新课改的教师在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新课标要求教师角色从课堂主讲转换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要求教师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些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下降,更不能错误地认为教师不需要多高的教学水平。恰恰相反,新课程对教师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新课改课堂上教师讲多少为宜?
新课标要求改变课程内容烦、难、偏、旧和过去只重视书本知识的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
础知识和技能。然而一些教师却简单孤立地看问题,忽略了基础知识积累和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性。
教师想方设法追求学生感官上的活跃生动,千方百计在教学的浅层面上操作运行。然而,就知识的分类来说,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种。新课程要求老师在研究教材和学生上花力气,并在此基础上真正把握“要不要讲”、“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更有利于获得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但生动的、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在某些知识类型的教学中仍然是十分有效的,无论现在和将来都有存在的价值。因此,二者并不是互相排斥、互相取代的,而是优势互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教学内容,在尊重学生、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各得其所、各显其能,以便协同配合实现最佳的整体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讲授之前一定要弄明白此类知识到底是什么类型的知识,然后再进行选择方法。
(二)新课程就一定要用多媒体教学吗?
多媒体可在瞬间展示大量突破时空局限的生动形象资料,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教学场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但它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指导学生读书、思考,必要的讲授、点拨、质疑,组织讨论和指导基础练习仍不失为课堂主要教学手段。若舍本求末,由“辅助”成了“主教”,成了场景观摩课,把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挤掉,就事与愿违了。目、过度使用,多媒体运用的浅表化,这些认
识上的偏差,急需澄清。
多媒体切不可喧宾夺主,在具体的运用中,教师首先要明确目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从头到尾地演绎课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很难突出教学重点,浅化难点,教师在课堂上成了一个单纯的首尾兼顾的机器操纵者,看不到其教学机智,而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且很难在稍纵即逝的信息中把握一节课的知识结构、线索及要达到的目标。其次,要合理安排。多媒体所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不利于实现师生互动。教师的精讲、点拨以及学生的讨论都在多媒体的连续演示中被挤掉了。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来的信息,学生要不停地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适应,来不及对知识内容做深入细致的思考,事实上他们真正参与课堂的机会被多媒体剥夺了。再次,要调动学生。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三)新课改需要怎样的激励?
恰当地使用鼓励性语言,让学生自信,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确实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情感教育的一个分支,赏识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遗憾地看到有的对学生一味的盲目肯定,只热情鼓励,不严格要求,姑息迁就,甚至回避缺点,回避问题,使学生形成不恰当的自我评价。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有的学者提出了以鼓励为主,这无疑是
正确的。尊重学生的个性,赞扬、关注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是新课改后发生的明显变化。然而许多课堂上是“好”声一片。有时明明是学生答错了,老师也不否定,以致不该夸的也变着法子夸,不该奖的也照顾情绪奖。像这样滥用鼓励和夸奖,极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概念模糊,客观上造成知识误区和科学缺陷,最终削弱教学效果。显然,赏识激励和批评惩罚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评价、教育的主要手段,不可偏废。但它们都有局限,都是一把双刃剑,要综合运用,掌握好分寸。
三、对新课改中误区的反思
新课改教师备课需要备课外课,要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意料不到的问题;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把握讲得程度,高屋建瓴的点拨、指导等非常重要。有的教师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等。这样的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是教师的引导价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职责。因此,新课程改革不仅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更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二者不可偏废。
总之,新的事物在发展中总会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误区,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教育研究者和教师们如果在实践中不能够澄清
自己的教育观念一味的盲从,那么学生则将成为课改的牺牲品、试验品。因此,这次“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反复地实验,不断地探索、创新。广大教师对在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