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的研究报告
引导学生积极举手,大方表达的研究
关于引导学生积极举手,大方表达的研究刘灵霄学生上课不举手,对于教者、学生来说,确实都很重要。
学生小的时候上课回答问题,常常是全班同学都举手,有的学生还把胳膊伸直,甚至站起来,一定要让老师知道“这道题我会”;略大了的同学们“腼腆”了许多,上课也就少数同学举手回答问题,有的是不知道,有的知道也不说;再大了,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简直是寥若晨星,大家“比赛”着———“看谁沉得住气”。
一、学生上课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原因:通过与学生座谈沟通,我了解到学生上课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原因如下:学生a说,怕回答错了,老师批评。
学生b说,怕回答错误了,同学们取笑,学生c说,我举了手,但老师从未点过我,学生d说,我回答了问题,老师有时没有给予反馈,得不到肯定。
学生e说,知道就行,不想举手。
表面上看,举手只是中学生课堂表现的一个小问题,但究其原因,则包含着成长、心理、学习等各方面的因素,针对学生心理,归纳为如下:理由一、自我意识增强。
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尊心、自我意识都得到增强,表现在上课回答问题方面,他们追求完美、害怕出错,而不愿意举手。
理由二、关注同伴评价。
比较而言,小学生关注的是老师的评价,老师在他们心中拥有很高的地位和绝对的权威,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评价对他们的影响很大;而到了初中,同伴评价的地位得到强化,老师评价成为其次,这就出现了小学生“别人举手我不举,很不好意思”,而中学生“别人不举手我举,爱出风头”的局面。
理由三、课堂活跃程度低。
具体到每堂课,中学生的举手程度是不相同的,有的老师讲课如同讲座,互动程度低,同学们举手的积极性就小,而有的老师讲课好像做游戏,举手的人数就相对多一些。
理由四、有过挫折体验。
答不上来或者答错了,遭到老师批评、同学嘲笑,类似的体验往往让中学生不愿举手。
理由五、其他各种因素。
学科的难易程度、与老师的默契程度、问题的针对性……这些也成为中学生不爱举手的原因。
二、让孩子上课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策略:首先要让学生体会到上课举手的作用:可以让老师记住自己,给老师一个好印象;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老师越讲越有劲儿;可以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对知识的记忆;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可以锻炼自己的勇气……既然主动回答问题可以给大家带来这么多好处,那同学们就应该积极地举起你的手,找回小学那种争先恐后回答问题的勇气。
如何提高课堂举手积极性发言稿
如何提高课堂举手积极性发言稿《如何提高课堂举手积极性》同学们,今天咱们就聊聊怎么提高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让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历吧。
我小时候啊,是个特别胆小的孩子。
在课堂上,就算我知道答案,也不敢举手。
我怕回答错了被老师批评,被同学们笑话。
我记得有一次,老师问了一个数学问题,我心里默默算出了答案,可是手就像有千斤重一样,怎么也举不起来。
结果呢,另一个同学回答出了和我一样的答案,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当时我心里那个后悔啊,就想自己为什么没有勇气举手呢。
从那以后,我就在想办法克服这种胆小。
我首先告诉自己,犯错是很正常的,每个人都会犯错。
老师提问,不是为了为难我们,而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就拿语文的文言文课来说,老师总会问一些字词的解释。
最开始我不敢举手,后来我想我预习得很认真啊,有什么不敢的呢。
有一次我勇敢地举手回答了一个实词的正确解释,老师就鼓励我,说我回答得很好,这让我一下子就有了信心。
我还有个特别想说的方法,那就是提前做准备。
如果明天有数学课,那我今天晚上就好好复习当天学的知识,在心里预想一下老师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这样到了课堂上,看到熟悉的题目,就更容易有勇气举手回答了。
像是在学习几何证明题的时候,我提前把定理都背得滚瓜烂熟,然后自己做了很多类似的题目,对可能的提问心里有数。
课堂上老师一提问到相关的内容,我就能马上举手回答。
另外呢,我们也可以把课堂想象成是自己的舞台。
不要总是在意别人的眼光。
我们回答问题是为了自己学习知识。
像在英语课上,有对话练习这样的环节,不要担心口音不正宗或者语法有点小错误。
对了还想提一下,和周围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做朋友也会有帮助。
他们积极向上的态度会感染你。
我曾经就有一个这样的同桌,他每节课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在他的带动下,我也渐渐变得更勇敢,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多了。
同学们,不要害怕举手回答问题。
机会是要靠自己把握的,每一次举手都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自信,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深入。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增强学术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本文将探讨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一、学生积极发言的重要性1. 增强学习效果: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可以推动学生思考,激发学习的热情。
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提高记忆力和理解能力。
2. 提升口头表达能力:通过积极发言,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他们需要组织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要倾听他人的观点并进行适当的回应,从而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
3. 培养自信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当学生的观点被他人认可和采纳时,他们会感到自己的学习价值和能力得到了肯定,从而更加有动力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二、如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1. 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造一个积极、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以坚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意见,给予他们充分的发言机会,同时,鼓励学生互相尊重、倾听和回应他人。
2. 设定明确的发言要求: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明确的发言要求,例如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至少发言一次。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动力。
3. 注重奖励机制:教师可以设立一些奖励机制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例如,可以给予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学生一些额外的积分或者奖励,这样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增加他们的参与度。
4. 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启发式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
通过提出有趣、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5. 鼓励多样化的表达形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使用多种表达形式来参与课堂讨论。
除了口头发言,学生还可以通过PPT、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创造力。
如何提高课堂举手积极性发言稿
如何提高课堂举手积极性发言稿《如何提高课堂举手积极性》同学们,让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如何提高课堂举手积极性这个话题吧。
我记得有一次,那时候我在学习数学,那堂课的内容挺难的,是关于函数的复杂变化。
老师问了一个问题,我心里其实有个模糊的答案,但我特别不确定,所以我就没有举手。
可是后来老师叫了其他同学回答,听到他的答案后,我就后悔了,因为我的想法和他很接近,只是缺乏一点举手的勇气。
这让我想起很多时候,我们不敢举手,并不是完全不会,而是害怕答错或者回答得不够好。
所以,我觉得想要提高举手的积极性,首先要克服这种害怕出错的心理。
我们要明白,课堂是一个学习的地方,老师希望看到我们积极思考,就算错了,也是一次学习改正的好机会。
特别想说的是,没有人能保证每次回答都是完美的,就像我在后来的历史课上。
那堂课是关于古代文明交流的内容,老师问了一个关于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化传播有哪些独特意义的问题,我虽然想得不是特别全面,但我还是举手了。
我站起来回答后,老师在我的回答基础上又补充了很多内容,我感觉自己收获特别大,而且之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我就回答得更全面了。
这就是通过勇敢举手带来的改变。
还有一点,我们需要认真预习才能有更多举手的底气。
比如学习语文课文的时候,如果提前预习了生字词和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在课堂上对老师的问题我们心里就更有谱。
我的体会是预习真的能给我们的课堂表现加分不少。
对了还想提一下,老师的鼓励也很重要。
如果老师在我们举手回答问题后予以积极的肯定和引导,哪怕回答有误也能用很温和的方式指出,那我们心里会觉得很温暖,也会更有举手的动力。
我们大家在课堂上也要互相尊重那些举手回答的同学,不要因为他们的回答有瑕疵就嘲笑他们,这样会让课堂氛围更加积极向上,也有利于提高大家举手的积极性。
关于课堂说话的研究报告
关于课堂说话的研究报告关于课堂说话的研究报告1. 引言在教育领域中,课堂上的学生说话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是否积极、是否有助于学习效果,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为了探究课堂说话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情境下的课堂说话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旨在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方法2.1 参与者本研究选择了100名高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年级和学习能力水平。
2.2 实验设计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设置了两个情境,分别是正式教学和小组讨论。
每个参与者都需要参加这两个情境下的课堂,并记录他们在课堂上的说话行为。
2.3 数据收集和分析我们使用录音设备记录每个参与者在不同情境下的说话时间和次数,并通过回放和文字转录的方式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我们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平均说话时间、平均说话次数以及说话内容的分布情况。
3. 结果与讨论3.1 说话时间和次数的分析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参与者在小组讨论中的说话时间和次数明显高于正式教学情境。
这表明小组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使他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3.2 说话内容的分析针对参与者在课堂上的说话内容,我们进行了分类整理。
我们将说话内容分为两大类:学术性发言和非学术性发言。
学术性发言包括回答问题、提出观点、解释概念等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发言;非学术性发言包括打断、聊天、嘲笑等与课程内容无关的发言。
结果显示,在正式教学情境中,学术性发言占绝大多数,而在小组讨论中,非学术性发言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说明小组讨论虽然能够促进学生的参与度,但也存在一定的干扰因素,可能会降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关注度。
3.3 学生反馈我们还对参与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对课堂说话的观感和意见。
大部分学生表示他们喜欢参与小组讨论,因为它使他们感到更有动力和积极性。
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示,在小组讨论中他们容易分心,而且有时会觉得不舒服。
激发小学生上课积极举手发言的方法探究
成功密码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有这么一个困惑:在课堂上提出了问题,但班上几十个孩子,举手发言的寥寥无几,孩子们或者低着头,或者眼巴巴地望着我,又或者是东张西望,并没有在思考我提出的问题……明明自己感觉课讲得挺有吸引力,可是学生还是不怎么举手发言,该怎么办?一、提高教师亲和力,让学生愿举手发言“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是否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该门功课的学习兴趣,也会直接影响学生上课时的发言热情。
作为教师,应该满怀对学生们的爱心,真诚地爱每一个孩子,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在内心深处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真心诚意地关心他们。
试想,如果一位教师过于严厉,不允许学生犯任何错误,对于学生不是批评就是指责,学生当然会感到害怕,在上课提问时自然就不敢举手回答,生怕答错挨批评。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当学生取得成绩、表现良好的时候,应该及时地鼓励赞许;当学生不小心犯错的时候,应该耐心地指出,并教给改正的方法。
这样,学生才会对你敞开心扉,把老师当作大朋友,上课时不再害怕答错挨批评了,自然愿意举手发言了。
二、课堂设问更有效,让学生会举手发言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接受一个概念或认识一个新鲜事物需要一个循序渐进、逐步认识的过程。
由此可知,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把握好教材、把握好学生、把握好课型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设问更有效。
笔者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成功的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七颗钻石》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水罐为什么会发生神奇的变化,她是这样设计的:先指名读第2自然段,问:想一想空水罐为什么会突然装满了水?然后指名回答。
接着追问: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小姑娘很爱妈妈?紧接着,出示句子:“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抓“哪儿”来体会:小姑娘可能会到哪些地方去找水呢?出示填空,想象说话:小姑娘来到(哪激发小学生上课积极举手发言的方法探究◎徐 蓉33高效课堂儿),那里(怎么样);来到(哪里),那里(怎么样)……教师顺势引导:小姑娘寻水多么辛苦!她跋山涉水,也许她的衣服被树枝勾破了,也许她的小手被荆棘划破了,正流着血呢!但是为了妈妈的健康,她一点儿也不在乎这些,终于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有关课堂教学举手发言调查研究报告
有关课堂教学举手发言调查研究报告一、调研情况1、很多小学教师常体现课堂氛围不足活跃性,学生们不能够各抒己见,而且班级越高课堂氛围越低沉。
大家就想对于这一难题进行调研。
并根据调研找到学生们不喜欢举手发言的症结所在,由此对老师和同学们明确提出一些提议,期待可以改进中小学高学段课堂教学低沉的氛围。
2、调研時间:20**年**月**日至20**年**月**日3、调查对象及范畴:***实验学校二、文章正文中小学低学段学生学习解答问题,经常是全体同学都伸手,有的学员还把手臂挺直,乃至站立起来,一定要让教师了解“这题我能”;到中小学中高学段,学生们“害羞”了很多,授课也就一半同学们伸手解答问题,有些是不清楚,有的了解也不用说,绝大部分同学们都“循规蹈矩”,压根看不见低学段中小学生那类蜂拥而至解答问题的场景。
年纪越来越大、专业知识愈来愈多,但伸手解答问题的同学们却越来越低。
另外,中小学中高学段学员对解答问题的心态也造成了显著的转变:一些低学段学员一致觉得,授课不伸手就表明学习不好,积极主动解答问题,能够获得教师的夸奖,是一件十分无上光荣的事;而一部分中小学高学段学员觉得,解答问题并并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老师打手心问起答不上去的确十分难堪;说错了同学们嘲笑,有点儿同学们缺乏自信,觉得自身是差等生,毫无疑问答不对索性不伸手。
常常伸手的同学们一般被觉得“高傲自大”。
而当教师指名解答问题时,有一些学员都是有一种“焦虑不安、焦虑”的觉得。
在此次调研以前,大家也搜集了一些相关这些方面的材料。
在《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的20个发现》中对“教学课堂的参加水平”的全新研究发现,伴随着班级的上升,学员在课堂上积极解答问题的主动性急剧下降。
而在大家所发放的91份问卷调查中,有关“你是不是常常举手发言”一项,有60份问卷调查挑选的是“有时候”,13个学员挑选了“从来不”,而挑选“常常”的总数仅有18人;在“你班课堂教学讲话状况”一项大约80%挑选的是“不活跃性”;在“你在哪里一环节常举手发言”一项中,大部分同学们都挑选了“一、二年级”。
《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堂发言的积极性研究》研究报告
《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堂发言的积极性研究》研究报告淅川县九重镇孔北学校高娟赵会芳王金莲邹照改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环境因素:农村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见人不愿打招呼,在人面前羞于说话,所以在课堂上也不愿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在这几年的听课活动中也发现各个班级都存在学生缺乏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不强,对出现的问题乐于回答者也是寥寥无几,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导致难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无从谈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教育因素:老师都喜欢学习积极,活泼,课堂发言踊跃的学生,有时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原因,教师有时忽视对不爱发言学生的鼓励,导致这些学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越来越害怕发言,是学生的口语表达,语言组织能力都得不到提高。
所以,我们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堂发言积极性的研究,冀望能够在研究中形成一定的成果,用以指导今后小学教学,形成有思想、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和理念。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语言就是交际的工具,具备良好的口才是将来立足社会的必备条件,口语表达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我们本着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目标,确定此课题,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满足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1、采取有效的策略,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消除畏惧感,激发学习需要,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参与课堂教学。
2、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认识到课堂发言的重要性。
4、探索激发学生发言的有效途径和可操作的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学生学习的重点在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
只有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习需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所以,我们必须在分析不爱作答学生的基础上,提出能够激发学生课堂积极发言的有效方案。
我打算以五年级作为实验对象,以提高此班学生的课堂发言积极性为入口,规划解决方案。
浅谈学生课堂上的举手发言现象
浅谈学生课堂上的举手发言现象良好的学习氛围会耳濡目染地熏陶学生,使学生不难学习,怎样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呢?老师需要精心地思考、设计、引导。
作为一个老师就更应该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学生的课堂表现——举手,就反映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学生的课堂表现是师生互动的体现,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每个家长都担心自己的孩子在课堂上表现机会少,于是一面嘱咐孩子“多举手”,一面给老师打电话,要求“多提问”。
然而令家长们意想不到的是,如果没有认真听课、思考做基础,“举手””发言”只不过是瞎闹腾,一点好处都没有!案例一:晴晴刚上一年级,妈妈每次送她到校门口,都不忘说:“上课积极点,多举手,要不然老师不喜欢你!”晴晴倒是很听话,每次老师一提问,她第一个就把手举起来了。
但老师让晴晴起来回答的时候,却发现晴晴回答得磕磕绊绊,有时干脆回答不上来,一听就是没考虑好。
经过几次这种情况后,老师便不想再提问晴晴了。
晴晴既纳闷又委屈:“我明明听了妈妈的话,积极举手了呀,怎么老师却不喜欢我了呢?”案例二:四年级(2)班有个很聪明的小男孩,超级爱说话,一下课简直就是个机关枪,聊个不停;上课回答问题呢,也是倍儿积极,常常没等老师说完问题就抢着说自己的想法。
宇轩成绩一般,坐在小男孩后面。
宇轩思考问题稍微有点慢,于是经常受到前桌的干扰。
每次刚有点想法,前桌就开始抢着回答了,于是宇轩的思路也被别人”拐跑了”。
长此以往,宇轩的思维就容易“人云亦云”,对其发展不利。
案例三:二(4)班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总是那几个学生,其他学生似乎觉得举手回答与他无关,成立局外人。
有时故意找不爱举手你的学生回答问题,但总能收获惊喜——完整回答出来。
经调查,学校老师反映,上面两种情况,在班级里是屡见不鲜的。
一位班主任同事甚至直言:“我其实不太喜欢举手发言过于积极的学生,也不太想表扬这类孩子!”班主任为什么这么说?原因有两个:第一,老师其实希望自己的学生能稍微多思考一会,而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去抢着举手发言,这不过是低效率的闹腾;第二,一个班里学生的水平是不同的,而老师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思考、接受能力,如果鼓励个别孩子“抢答”,会干扰中等以及偏下水平孩子的思考,对于整个班级是不利的,对于其他孩子也不算公平。
关于小学生语文课堂发言情况调查的研究报告(推荐5篇)
关于小学生语文课堂发言情况调查的研究报告(推荐5篇)第一篇:关于小学生语文课堂发言情况调查的研究报告关于《小学生语文课堂发言情况调查》的研究报告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问卷形式,了解本班学生目前的发言状况,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及动机,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调整课堂提问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与表达需求,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满信心,畅所欲言,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思维敏捷度。
本次调查主要是围绕学生目前自身对于课堂发言的一些看法与自身的表现状态,调查对象为本班全体学生,33份问卷全部真实有效。
问卷题型共分三种:1、单选题;2、多选题;3、问答题。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题目总量为12题,备选答案基本不超过3个(多选题最多有5个备选答案)。
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了解学生目前发言状况的个体差异及成因;2、倾听学生对于课堂发言方面的意见,以便营造民主化的课堂;3、引导学生反思和回顾自身课堂行为,帮助学生自我提高。
经过调查与统计,现有几点收获小结如下:1、学生在回答“你的语文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处于何种水平”时,有63.6%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处于“较差”水平,仅36.4%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水平较好。
证明本班学生有将近三分之二的人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佳,自信心不足。
而自信心不足往往又是导致课堂上不敢公开发言的直接原因。
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如何 1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上采取进一步措施,以富有激励性和示范性的语言多多地刺激学生的发言欲望,让他们能够敢于说,并且善于说。
2、调查“你认为发言是否有助于学习”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都持肯定态度,但也有一人持否定态度,填写这个答案的是个性格极其孤僻、内向的女生。
虽然其行为不具有普遍性,但这一情况很适合开展个案研究,而且从“因材施教”的角度来看,很有必要帮助她尽快树立起当众发言的勇气与信心,并尽可能创设机会,让她积极参与课堂,当课堂与学习的小主人。
培养小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习惯的研究
260 3.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为驱动进行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主题活动的整合教学。
这些任务应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它使幼儿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任务,把相关的情感激发和思维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幼儿园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进一步思考在开展"信息技术(多媒体电脑)在幼儿园中的应用研究"时,还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教育网络是现代高新教育技术手段。
手段为目的服务。
我们不提倡老师们成为课件制作专家,而鼓励他们成为课件应用专家,即创造性地应用课件,使用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要防止重结果,不重过程。
不要通过它得出结论了事。
更重要的是,通过它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引导独立思考。
开发利用信息技术于教育教学中,可促使教育观念的更新,但不等于教育观念就自然而然地被更新了。
因此,我们要把更新教育观念与开发利用多媒体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以防止"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由于计算机多媒体与其他媒体相比,它有许多优点,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各种媒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相补充,扬长避短的关系,切不可遇到一种新的媒体,就把其他媒体打入冷宫。
因此,树立正确的媒体观念至关重要,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开发与使用,都要保持清醒头脑。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必将引发幼儿教师的工作、学习、交流、思维方式等一系列的转变,文化知识结构需要调整和更新,旧教育观念需要转变。
时代赋予我们新的挑战,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核心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知识和技术素质的幼儿教师。
只有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技能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1]朱筝."多媒体辅助教育的优势",《学前教育》,2005年2月刊.[2]张春红,雷海环,支秀萍."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学前教育》,2005年2月刊.培养小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习惯的研究■杨 含 周 怡 (湖北省钟祥市长滩镇金星村小学 431900)【摘 要】课题主要针对小学生上课发言不积极,不敢大声说话的问题,通过采用有效的方法激发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得积极性,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培养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习惯的研究(含五篇)
培养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习惯的研究(含五篇)第一篇:培养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习惯的研究培养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习惯的研究摘要:教师本人来说,要民主、宽容、随和,总是以欣赏的眼光评价学生的发言,在课下提前给他们交待一下要提问那方面的问题,鼓励他们放下包袱,大胆发言;如果这些同学因没有回答好问题而在课堂上受了委屈的话,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安慰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口头表达的技巧。
关键词:环境自信会表达防垄断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比较重视在养成孩子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注重培养孩子在参加集体教学活动时积极参与、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有问题要问孩子的时候,能够积极举手发言并且思维活跃的就那么几个孩子,然而,另外一些孩子却很少发言,常常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
在以前,我们班的学生很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
哪怕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举手的学生也是寥寥无几,课堂上显得很冷清,感觉我是在唱独角戏,真是没劲透了。
我一直在寻思着:为什么这些孩子不爱举手发言呢?是因为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不出来,还是本身上课不够专注,从而使得思绪游离与活动之外;或者是即使知道答案,却因生性胆小而不敢回答。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逐渐发现了这些孩子不爱举手发言的原因所在,并随后采取了相应的教育措施。
像一些孩子是因为胆小而不敢回答问题,我就鼓励他们大胆举手,并及时对孩子的回答予以肯定和表扬,使他们能够逐步养成大胆发言的好习惯。
对一些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孩子,我就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提醒、引导,帮助他们将注意力及时引回来。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们在大胆回答问题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班级里积极举手发言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回答问题时的声音也日益响亮起来。
如何提高课堂举手积极性发言稿
如何提高课堂举手积极性发言稿《如何提高课堂举手积极性》亲爱的同学们:让我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提高课堂举手积极性的想法。
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在课堂上举手特别不积极。
那时候的我心里总是疑虑重重,比如说我担心自己的答案不对,被同学们笑话。
有一次,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其实我心里是有想法的,但就是不敢举手。
看着周围偶尔有同学举手回答得并不完美,可老师还是给予了肯定和鼓励,我就特别后悔自己没举手。
这让我意识到,其实大家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就算答案不完美也没关系啊。
还有一个很大的阻碍就是自己的害羞心理。
我只要一想到要在全班同学面前站起来说话,就莫名地紧张,感觉脸都发烫。
可我发现,当我鼓起勇气举手回答了一次问题之后,这种紧张感就会减轻一点点。
就像我们学习骑自行车,摔了一次又骑起来,慢慢地就熟练了。
我的体会是,要想提高课堂举手的积极性,我们首先要克服内心的恐惧。
要告诉自己,回答错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反而能让自己知道知识漏洞在哪。
比如在数学课堂上,有时候一道题可能有多种解法,我们以为自己的解法不对,其实可能只是一种新的思路。
特别想说的是,我们不妨把每一次举手回答问题,都当作是一次和老师同学们交流知识的好机会,而不是一场考试。
另外,对所学习的内容要有足够的准备。
如果在课前预习了,课堂上你就更有底气去举手。
我以前语文不好,尤其是古诗词单元。
后来我在课前把诗词读熟了,查了资料,理解了大概的意思。
在课堂上老师提问的时候,我就有了举手回答的信心。
这时候,如果老师点到你回答正确,那是一种成就感;就算回答错了,也能让自己的记忆更加深刻。
再者,大家可以给自己定个小目标。
比如这堂课我至少举一次手。
这就像我们玩游戏设置任务一样,每完成一次举手,就可以给自己一点小奖励,比如课间可以多休息几分钟,或者吃个小零食。
对了还想提一下,老师的态度也超级重要。
当老师对每一个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都表现出真诚的欢迎,不管答案好坏都给予尊重,那同学们的举手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最新中高年级段小学生课堂举手发言情况的对策研究--微型课题研究阶段成果论文
中高年级段小学生课堂举手发言情况的对策研究(一)——课堂发言不主动的问题归因及解决策略一、课堂主动发言的必要性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有被动和主动之分。
被动发言通常是指学生在被点名或因为轮流到的情况下,而不得不做的发言;主动发言则是指学生由于发现了问题或是为了抢答问题,自己觉得有话要说,并自觉寻找发言机会的发言。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可见,在课堂上学生能否主动发言很重要。
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发言,不仅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显现,个性的表现,创造力的解放,还体现了教与学之间真正实现了交往与互动,生间真正实现了相互交流和沟通。
二、学生不主动发言问题归因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觉主动的举手发言,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观点,抢答老师或同学的提问,评述他人观点或作业的优缺点,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表露自己对学习过程的情感和体验,使课堂形成一种研究探讨、交流合作、发挥个性的自觉主动学习氛围。
课实际的情况是,“课堂沉默”现象仍然普遍且长期地存在着,使该进行探讨的问题难以解决。
据本人多方面的观察和了解,学生在课堂上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五类,有一定的代表性,有解读的必要。
第一类学生不主动发言的原因是“不知该说什么”。
在不久前的一次课上,学生分组在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有位男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既不发言,也不象在认真听,神色特别。
我便走过去抚着他的头说:你也谈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好吗?”他似惊醒一般,一会才说:“老师,你要我说什么?”我只好给他解释小组正在讨论的问题,并提醒他上课要专心。
课后了解,原来该生在课前不慎丢了一样东西,导致上课思想走神。
这类学生不知自己该说什么,显然并非是智力上的问题,而是上课不专心,原因是多样的。
关于课堂举手发言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范文
(1).老师的肯定、鼓励与评价 学生都曾有过举手的经历,他们也都曾满怀信心觉得自 己是有能力回答问题,但由于诸多原因,那几次举手老师没 能请到他,他没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就放弃了发言的权利。 或许曾经发言过,但回答错了,老师没能给予正确的评价, 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当然老师如果能多一份爱心,多一份 耐心,利用课间与学生谈谈心,多鼓励学生,学生或许会信 心倍增,可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借口,老师没能给更多的学生 这样的关注。 (2).家长肯定、鼓励与评价 要说老师面对许多学生,难免有人被疏忽,但作为家长 面对一个孩子,且不该尽心尽力。然而,由于工作、应酬等 原因,家长除了满足孩子吃喝拉撒外,没能花更多的精力走 进孩子内心世界,对孩子稚嫩的思想予以肯定,鼓励他们多 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交流,交流中给予孩子正确的评 价,试问家长们做到这点了吗?甚至有些家长一味否定孩子, 这样的孩子能在课堂上自信地高举他的手吗? (3). 同学的正确舆论 尊重是一种美德,但在班级里时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 同学回答问题出错时,总会有人在旁边插嘴,甚至嘲笑,这 样的舆论导致很多人不敢再举手答题。 (4).学生的年龄特点
1
生认为,回答问题并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过被老师问到 答不上来确实非常尴尬;说错了同学笑话,有点同学不自信, 认为自己是差生,肯定答不对干脆不举手。经常举手的同学 一般被认为爱出风头。而当老师指名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 都有一种紧张、恐慌的感觉。
在这次调查之前,我们也收集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资料。 在《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的 20 个发现》中对课堂教学 的参与程度的最新研究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在课堂 上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
7
主任 1 人,专职副书记 1 人,管委会副主任若干人。机构设 有党政办公室、党群工作部、招商局、规划建设局、经济发 展局、劳动人事局、城乡社会事业管理局等 7 个部门定行政 编制 103 个,机关现有工作人员 130 余人。
课堂发言习惯调查报告
课堂发言习惯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沟通,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发觉很多学生在扮演听众。
其中有一局部是不会(或者未思索),还有一小局部是进展过思索,却不愿发言的。
曾询问过局部学生:你会吗?(学生答:会。
)你为什么不参加他们的争论?学生的答复要么是“我不想说”,要么是“他们都说了,我没什么好说的”,要么就是缄默。
这说明,他们的表达欲望不强。
在发言中还有另一种现象,学生虽理解并情愿说,但表达不得要领,说了半天,也不能精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既铺张时间,也达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因此说,在合作学习中培育学生擅长发言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课堂发言的状况,讨论造成学生不良发言习惯的缘由,帮忙教师了解学生的心里状态,获得关于养成良好的发言习惯的方法、途径、策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发言习惯,提高发言力量,特进展了这次问卷调查。
二、调查目的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课堂发言的状况,喜爱发言和不喜爱发言的缘由及动机。
从而帮忙教师了解学生的心里状态,为下一步的讨论供应参考。
三、调查方法通过调查问卷书面、个别访谈。
四、调查过程调查一年级二班50人,采纳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法,每个选项均为单项选择。
五、数据汇总1.在课堂上,你想发言吗?()a、很想b、一般c、不想数据:选择a的有18人,占36﹪;选择b的有27人,占54﹪;选择c的有5人,占10﹪分析:64﹪的孩子认为自己在课堂上不积极发言沟通,大局部孩子都需要进一步培育发言的力量。
这也正说明白开展此项课题讨论是很有必要的2.课堂上,不想发言的缘由是什么?()a、不会b、怕别人笑c、不屑数据:选择a的有20人,占40﹪;选择b的有22人,占44﹪;选择c的有8人,占16﹪。
分析:60﹪的孩子在回答下列问题时候,是有自己的想法二不答复。
说明回答下列问题的欲望不强。
3.发言出错时,你一般心理()a、好好听别人发言b、后悔c、以后不发言了数据:选择a的有26人,占52﹪;选择b的有20人,占40﹪;选择c的有4人,占8﹪分析:48﹪的孩子在在发言时是由于得不到师生的确定而降低了积极性。
培养学生积极举手发言的研究方案
培养学生积极举手发言的研究方案一、课题的界定发言积极性: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举手发言,大胆地表现自己的学习观点。
初中学生:是指农村初中年级的学生。
在本课题研究中所指的对象是研究者所任教的涪陵四中初三年级全体学生。
提升农村初中学生发言积极性的案例研究就是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对农村初中学生在物理课堂上,实行一些实验性的研究,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行评价,提升农村初中学生发言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真正自觉的行为,提升课堂学习的效果,为提升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益服务。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新课程的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水平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注重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使用知识的态度和水平,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增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协助学生理解自我,建立自信。
”主体教育理论。
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主体性的特征有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
这是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而主体性的培养首先要克服消极参与、胆怯害羞、思维怠惰等课堂沉默的现象。
人本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步为教育工作者所接受。
教育的本质在于“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健康地、积极地、主动地、活泼地发展。
教育工作者必须眼中有人、脑中有人、心中有人。
心理学中的学习动机理论。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实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实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三、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课题研究的背景:1、年龄越高,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越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的研究报告
江南明珠小学伍彩妍
良好的学习氛围会耳濡目染地熏陶学生,使学生不想学习都难。
怎样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呢?老师需要精心地思考、设计、操作。
作为一个老师就更应该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课堂上,我们时常听到低年级的老师在教学中面对雨后春笋般的小手说“别急,想好再说”,面对百灵般叽叽喳喳的小嘴说“请同学们不要插嘴,先举手,等老
师允许后再发言”。
但是,随着年级的递增,学生会变得越来越懂事。
在对待“举手发言”的事情上可能会有新的看法。
每节课举手的总是那几个人,其他同学似乎就觉得举手与他无关,不是属于他(她)的任务,成了局外人。
我有点生气,故意找不爱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但每次他们都能完整回答出来。
于是,我认为他们没有听讲的判断是错误的。
我反思,他们会回答为什么不举手?
我想,这与学生年龄有关吧。
随着孩子们从儿童向青少年时期的过渡,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处于12岁左右的青少年儿童,他们的生理悄然发生变化,特别是女生,更羞于表达,害怕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喜欢默默地思考,注重丰富的内心世界,五年级的孩子表现犹为突出。
其次,我认为人天生就有惰性,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惰性,懒得动脑、动手,老师提出的问题,想偷点懒就偷点懒,或者是有的老师喜欢“满堂灌”,只给学生答案,不能锻炼学生思考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习惯让老师自问自答,然后抄下“标准”答案,这种习惯也是老师纵容出来的,但这是少数。
我问过许多学生,为什么课堂上不喜欢举手?他们说:“没什么特殊的原因,就是不想举手。
”或是“怕回答错了,同学们笑话。
”“我的答案或许不对,我不敢保证对不对,干脆就不回答吧。
”还有有一些学困生长期受不到老师的重视:“举手有什么用,老师总是叫成绩好的同学回答,反正叫不到我,还不如不举手。
”是啊,我们常常抱怨学生越是到高年级越是怕举手发言。
也许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学生不会回答,应是教师一次次地让他们失望而造成的。
……想来想去,这些原因归结成一句话就是积极性差,耐挫能力差,缺少挑战性。
原因找出来了,总得想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吧。
面对着不举手的课堂,我像在唱独角戏,是尴尬,是孤独,师生互动多好?我动脑筋,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得给学生点压力,办法总比困难多,我设了几个计谋:⑴老师只要问,你就得立即思考,然后举手,我专找不举手的同学回答;⑵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专门提供给学困生;⑶一直不举手的同学每天写一份说明,用作文的格式写《我为什么不喜欢举手》;⑷每天评选举手高手(且回答正确率高的);(5)每周评选“发言人”称号的同学等。
有奖有罚的制度最能促进人的进步,我相信很多事是“逼”出来的。
经过一个月的实施,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上课时,我望着“小手林立”,心里美滋滋的,有问必答,答案各不相同,各抒己见,滔滔不绝,多丰富的课堂!看来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哦,不要忘了,要奖大于罚,多鼓励少惩罚。
还有课堂上老师自己积极性要高,自己要投入课堂,投入教学情境,起表率作用,言传身教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时代是学生进入人生的开端,在这时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信心其实比智力开发更重要。
但无论是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是自信心,都是一个在漫长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逐步培养和锻炼的结果。
面对这个阶段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教师和家长的作用无疑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甚至是无可替代的。
尤其作为教师更要在做好学生智力启蒙的同时,从生活和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出发,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循序渐进地去着意影响学生,加强他们“良好行为习惯”和“自信心”的培养。
要让学生成才,就必须首先从树立学生的自信开始;要树立学生的自信,我们又不妨从最简单的“举手”开始。
就是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举手”,在学生成长初期,可能成为他们迈向成功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