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法案例及分析
观察法案例

观察法案例观察法是一种研究方法,它通过对现象的直接观察和记录来获取数据和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观察法可以用于各种领域的研究,如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
本文将以一个具体案例为例,详细介绍观察法的应用过程及其优缺点。
一、案例背景某高校新建了一座图书馆,为了更好地服务师生,图书馆决定对自身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估。
为此,图书馆委托研究人员使用观察法进行评估。
二、研究目的评估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并提出改进建议。
三、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次研究的对象是该高校图书馆。
2. 研究设计本次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观察法为主要手段。
观察员通过在图书馆内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来获取数据和信息。
同时,在观察过程中还采取了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来补充数据。
3. 观察内容(1)环境设施:包括图书馆的整体布局、座位数量、座位舒适度、空气质量等。
(2)服务态度:包括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速度等。
(3)藏书情况:包括图书馆藏书数量、种类、更新速度等。
4. 观察过程观察员在一周内,每天早上8点到下午5点之间,对图书馆进行了实地观察和记录。
在观察过程中,观察员主要关注以上三个方面,并记录下每个方面的具体情况。
同时,在观察过程中,如果遇到需要进一步了解的情况,观察员会进行访谈或问卷调查等方式来补充数据。
5. 数据分析观察员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并使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改进建议。
四、研究结果1. 环境设施通过观察发现,该高校图书馆环境设施整体较好,座位数量充足,座位舒适度也较高。
但是,在高峰期图书馆内人流量大,空气质量有所下降。
2. 服务态度通过访谈和观察发现,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总体较好,但是在高峰期服务速度有所下降。
3. 藏书情况通过观察和问卷调查发现,该高校图书馆藏书数量较多,种类齐全,但是更新速度较慢。
五、改进建议1. 环境设施方面:增加空气净化设备,在高峰期加强通风换气。
2. 服务态度方面: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速度。
观察法的案例

观察法的案例观察法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观察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表现和反应来获取数据,从而进行分析和研究。
观察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通过几个案例来说明观察法的应用和意义。
案例一,儿童游戏行为观察。
在幼儿园教育学研究中,观察法被广泛应用于儿童游戏行为的观察。
研究者通过观察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比如互动方式、游戏内容偏好、情绪反应等,来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和发展情况。
通过长期观察,研究者可以发现儿童游戏行为的规律和变化趋势,为幼儿园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案例二,社交行为观察。
在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观察法也被用于研究个体或群体的社交行为。
研究者通过观察人们在社交互动中的言行举止、情绪表达、身体语言等,来分析他们的社交能力、人际关系和心理状态。
通过观察社交行为,研究者可以获取真实、客观的数据,揭示人们在社交中的行为规律和心理特征,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案例三,动物行为观察。
在动物行为学研究中,观察法是获取数据的重要手段。
研究者通过观察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比如觅食、交流、求偶等,来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社会结构和适应能力。
观察动物行为可以揭示物种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对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平衡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
观察法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它能够获取真实、客观的数据,揭示个体和群体的行为规律和心理特征,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同时,观察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观察者主观性的影响、数据获取的局限性等。
因此,在应用观察法时,研究者需要结合其他研究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以获取更加全面和准确的研究结论。
在实际研究中,观察法需要研究者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也需要注意保护被观察对象的隐私和权益。
只有在严格遵循研究伦理和科学原则的前提下,观察法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为学科研究和社会实践提供有益的帮助。
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案例分析与实践指导

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案例分析与实践指导文章标题: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案例分析与实践指导在幼儿园教育中,时间取样观察法是一种重要的评估工具,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观察和记录幼儿的行为、兴趣和能力。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指导,探讨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的应用和意义。
一、案例分析1.1 案例一:小明的社交能力观察在一所幼儿园中,教师使用时间取样观察法对小明的社交能力进行了观察。
在观察期间,教师发现小明在与同龄孩子交往时表现出羞涩和不安,很少主动和其他孩子互动。
但在与成年人交流时,他表现得开朗自信。
通过时间取样观察,教师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小明的社交能力,并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和指导。
1.2 案例二:小花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另一所幼儿园中,教师利用时间取样观察法对小花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了观察。
在观察期间,教师发现小花在一对一的情境下能够流利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但在大班环境中会变得羞怯和不善言辞。
这些观察结果为教师提供了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帮助小花克服语言表达的困难。
二、实践指导2.1 如何进行时间取样观察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立观察时间段,比如每天的课间休息时间或午睡时间,针对特定的行为或能力进行观察记录。
观察者需要保持客观、不干扰幼儿的行为,并尽量减少主观臆断。
2.2 如何分析和应用观察结果教师在观察后,需要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通过观察结果,教师可以了解幼儿的行为特点、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干预方案。
2.3 如何与家长沟通和共享观察结果观察结果不仅仅是为了教师个人的教学行为设计,更要与家长进行共享和沟通。
教师可以根据观察结果,与家长一起探讨孩子的发展潜力和成长需求,共同制定幼儿教育的目标和计划。
三、观点和理解通过时间取样观察法,教师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幼儿的行为和能力,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有效依据。
观察结果也可以帮助教师与家长进行更加深入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发展。
在幼儿园教育中,时间取样观察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幼儿观察法案例

幼儿观察法案例幼儿观察法是指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语言、动作等方面的表现,来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发展水平以及需求,从而更好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下面将通过几个案例来具体说明幼儿观察法的应用。
案例一,小明的情绪管理。
小明是一名3岁的幼儿,他在幼儿园中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情就哭闹不止。
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小明在哭闹的时候往往是因为自己的玩具被别的孩子拿走了,或者是因为自己的建筑积木被打翻了。
教师在观察后发现,小明的情绪管理能力较差,对于自己的情绪无法有效地控制。
于是,教师通过安排一些小组游戏,让小明学会与其他孩子分享玩具,同时也引导小明学会面对挫折和失落,逐渐提高了小明的情绪管理能力。
案例二,小花的社交能力。
小花是一名4岁的女孩,她在幼儿园中经常会独自玩耍,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参与游戏。
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小花在与其他孩子交流时,表现出一定的害羞和退缩。
教师在观察后发现,小花的社交能力较弱,对于与其他孩子的交流缺乏主动性。
于是,教师通过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小花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合作、交流,同时也鼓励小花多参与集体活动,逐渐提高了小花的社交能力。
案例三,小刚的动手能力。
小刚是一名5岁的男孩,他在幼儿园中经常会表现出对于手工制作活动的不感兴趣,总是不愿意动手去完成作品。
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小刚在进行手工制作时,总是显得笨手笨脚,缺乏耐心和细致性。
教师在观察后发现,小刚的动手能力较弱,对于手工制作缺乏兴趣和自信心。
于是,教师通过设置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手工制作活动,同时也给予小刚一定的鼓励和肯定,逐渐提高了小刚的动手能力。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幼儿观察法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因此,幼儿观察法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育的态度和方法。
希望广大幼儿教师能够充分重视幼儿观察法的应用,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案例分析与总结

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案例分析与总结案例:小明是一个五岁的幼儿园学生,教师觉得他在上课时经常分心和不专注,希望通过时间取样观察法了解他的行为情况。
观察的目标行为:1.分心:小明是否在上课时容易分心,比如看窗外、瞪视身边同学等。
2.专注:小明是否能够保持专注,目不转睛地听老师的讲解,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观察过程:1.设立观察时段:观察时段为上午9点到10点,第一节上课时间。
2.设立观察间隔:每5分钟为一个观察间隔。
3.观察记录:在每个观察间隔结束时,记录小明的行为情况,标记为“分心”或“专注”。
如果有其他行为,如与同学交谈、玩弄书本等,则记录为“其他”。
观察结果:观察进行了一节课(60分钟),共观察到了12个时间间隔。
观察结果如下:-第1个时间间隔:专注-第2个时间间隔:其他-第3个时间间隔:分心-第4个时间间隔:专注-第5个时间间隔:分心-第6个时间间隔:专注-第7个时间间隔:其他-第8个时间间隔:分心-第9个时间间隔:分心-第10个时间间隔:分心-第11个时间间隔:专注-第12个时间间隔:分心观察总结:经过时间取样观察法,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小明在上课时的表现较为不稳定。
在12个观察间隔中,他只有5个间隔表现出专注的行为,占比41.7%。
而分心的行为占比为50%,其他行为占比为8.3%。
2.小明的专注能力有待提高。
虽然有一些时间间隔他表现出了专注的行为,但仍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分心的,这可能会影响他的学习效果。
3.需要进一步探究分心的原因。
观察结果中没有对小明的分心原因进行详细记录,可能是由于教室环境、课程内容、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进一步观察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找出分心的原因,并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
这个案例说明了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的应用及其优缺点。
优点是观察方法简单易行,可以用于对大量样本进行观察;缺点是只能观察其中一特定时段的情况,可能无法全面了解幼儿的行为。
因此,在应用中还需要结合其他观察方法和工具,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观察结果。
幼儿园日常观察法案例分享

幼儿园日常观察法案例分享一、主题:幼儿园日常观察法案例分享二、案例:案例一:幼儿园老师通过日常观察,发现班里一位男孩不爱与其他孩子玩耍,总是独自待在角落里,甚至拒绝和老师互动。
老师通过观察发现,这位男孩的身体素质较弱,缺乏锻炼,导致造成孤僻性格。
于是,老师根据男孩的兴趣爱好,在课间时间组织男孩参加运动活动,如跑步、接力等,让他与其他孩子融入在一起,提高了他的体能,也慢慢改善了他的孤僻性格。
案例二:幼儿园老师日常观察后得知班里一位女孩常常带着其他孩子的玩具回家,常常与其他孩子发生争执。
老师多次与女孩沟通后发现,女孩自认为后加入班级,很多时候被其他孩子排挤,导致她带走其他孩子的玩具。
老师采用了社交技巧,组织班级的孩子一起玩游戏,让女孩逐渐融入班级,以平等自在的状态与其他孩子相处。
女孩亲情感能力逐渐提升,虽然仍会带走其他孩子的玩具,但频率大大降低,也不会与其他孩子多次发生争执。
案例三:班里有一位男孩总是爱哭爱闹,老师观察后发现,男孩很多时候比较情绪化,容易因为小事情而发些脾气,甚至发泄到其他孩子身上。
老师认为该男孩缺乏表达能力,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状态。
于是老师通过观察男孩的平时行为,发现他特别喜欢画画,得到了许多老师和家长的好评。
老师决定通过画画解决男孩的情绪问题,经过几次指导,男孩慢慢学会了用画画来表达心情,不再到处大声哭喊,也没有再欺负其他孩子。
三、结语以上三个案例都是通过幼儿园老师日常观察孩子的行为,找到问题所在,然后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和策略来解决问题。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幼儿园老师在日常教育中,需要通过观察孩子,发现问题所在,然后辅导和引导孩子,帮助他们成长。
同时,也需要注重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如情感表达能力、身体素质等,帮助孩子全面发展。
心理学观察法案例

心理学观察法案例心理学观察法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情绪、思维等来获取信息和数据。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心理学观察法的应用和意义。
案例一,超市购物观察。
在一家超市进行了一项心理学观察实验。
研究人员观察了超市内顾客的购物行为,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他们发现在特价商品的陈列区域,顾客的购物情绪更加活跃,购买欲望也更强烈。
其次,他们观察到在周末和节假日,超市内的人流量明显增加,顾客的购物速度也更快,似乎受到时间的压力而加快了购物步伐。
通过这些观察,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顾客的购物行为和心理状态,为超市的商品陈列和促销活动提供参考和建议。
案例二,学生学习观察。
一位心理学家对一所中学的学生进行了学习观察。
他发现,一些学生在学习时更喜欢独自一人,安静地思考和阅读;而另一些学生则更喜欢在小组中讨论学习,通过交流和合作来提高学习效果。
在观察中,他还发现了一些学生在学习时情绪波动较大,有时兴致勃勃,有时又情绪低落。
这些观察结果为学校提供了关于学生学习方式和情绪管理的重要信息,有助于学校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案例三,工作场所观察。
在一家公司的办公室进行了一次工作场所观察。
研究人员发现,一些员工在工作时更喜欢安静的环境,他们更加专注和高效;而另一些员工则更喜欢在轻松的氛围中工作,他们通过交谈和调侃来缓解工作压力。
此外,他们还观察到一些员工在工作中情绪波动较大,有时充满激情,有时又感到疲惫。
这些观察结果为公司提供了关于员工工作方式和情绪管理的重要信息,有助于公司更好地管理团队,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以上案例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学观察法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观察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情绪、思维等,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为相关机构提供参考和建议,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健康发展。
因此,心理学观察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信息来源。
观察法案例及分析

观察法案例及分析小学教育张颖案例一:帕顿(Parten)关于“儿童游戏的研究” ------- 时间取样法1926年10月——1927年6月,观察了2岁至5岁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参与性行为,设计了6种反映儿童参与社会性集体活动水平的预定类型指导观察,并赋予操作定义(表1),设计了时间取样表(表2)和观察记录表(表3)表2时间取样记录表表3儿童社会性活动观察记录表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时间取样法的运用,通过观察记录可以得到儿童在一段的时间段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行为发生的变化。
优缺点:较之描述法,时间取样法由于赋予了操作定义,可以克服观察者一定的主观看法,也比较省时省力;但是在观察之前需要大量的准备,也可能只得到表面现场无法知道深层原因。
这个观察实验中如果给操作定义用符号来代替的话,可能记录时更加方便及时。
对教师来说,这种观察方法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发展的状态,从而对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案例二:达维(Helen C.Dawe )关于“儿童争持事件的研究” ------- 事件取样法达维(Helen C.Dawe)对学前儿童的200例争执事件的研究分析,是在自然情景中运用事件取样技术的经典研究。
这项研究是在幼儿园的自由时间里,对儿童的自发发生的争执事件做了观察描述。
观察者对25个月至60个月的40名观察对象(女19人,男21人)进行了58小时的观察,记录争执事件200例,平均每小时3-4次。
主要观察内容①争执者的姓名、年龄、性别;②争执持续的时间;③争执发生的背景、起因;④争执什么(玩具、领导权等);⑤争执者把扮演的角色(侵犯者、报复者、反抗者、被动接受者等);⑥争执时的特殊言语或动作;⑦结局如何(被迫让步、自愿让步、和解、由其他儿童干预解决、由教师干预解决等);⑧后果与影响(高兴、忿恨、不满等)。
经过三个多月58小时的观察,共记录争执事件200例。
观察结果①68例发生于室外,132例发生于室内;②平均每小时发生争执事件3.4次;③争执时间持续1分钟以上的只有13例;④平均争持持续时间不到24秒;⑤室内争持持续时间比室外争持持续时间短;男孩争执多于女孩,攻击性水平也高于女孩;⑥争执常发生在不同年龄组、相同性别的儿童之间;随年龄增长,争执事件减少,侵犯性质增强;⑦几乎所有的争执都伴有动作,如冲击、推拉等,争执中,偶尔有大声的喊叫或哭泣,但无声争执占大多数;导致争执发生的原因往往是对占有物品的不同意见;大多数争执自行平息,往往是年幼儿童被迫服从年长儿童或年长儿童自愿退出争执;争执平息后,恢复常态很快,无耿耿于怀、愤恨的征候。
教育观察法及案例分析

教育观察法及案例分析观察法是由研究者经过自己的感官等方式搜集资料。
教育观察法虽然也通过研究者的亲身感受或体验来获得研究对象的感性材料,即以日常观察为根底,但它不是自发的、偶然性的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方案的活动,观察对象及方法也是经过选择及筹划的;并且最后需要作严格详细的观察记录。
相对于其他教育科研方法来说,观察法收集第一手感性材料的必经途径,是后继研究的根底与起点,同时可以检验科学假说、开展科学理论。
一般来说,观察法的实施有以下要求:1、明确观察的具体目标及要求2、准备好观察手段3、进展屡次反复观察4、客观、全面、典型、有方案地进展观察5、要掌握好观察方法及技术6、及时分析、处理观察所得的材料其实施步骤包括:一、准备工作1、制定观察方案及提纲观察提纲包括:谁、什么、何时、何地、如何、为什么(who, what, when ,where, how, why)2、准备观察所用的辅助工具,记录表格、记录方式、仪器设备3、确定观察途径:访谈、听课、参观、参及4、训练观察人员二、实施观察先熟悉环境,再建立与谐关系,最后正式观察。
注意做到灵活地执行方案,抓住观察重点,注意做到看、听、问、查、思考相结合,做好观察记录三、观察资料的整理及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在本次作业中,我选取了三个教育观察法案例,分别是?大班幼儿及一年级小学生24小时活动观察比拟?,?幼儿个体行为观察?与?优化情境教学〞课堂观察分析?,有针对性的进展分析。
案例1——大班幼儿及一年级小学生24小时活动观察比拟课题名称:大班幼儿及一年级小学生24小时活动观察比拟研究研究人员:杭州天长小学教师——成游李任斌协作人员:及幼儿、小学生有关的教师、家长配合。
前言:幼儿园及小学的衔接是一个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
幼儿园跟小学的衔接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习惯、作息制度等许多问题。
根据小学低年级教师与家长反映,学生入学后学习负担与思想负担较重,安康状况下降,对小学学习生活不习惯的现象十清楚显,儿童入学前后活动安排上的差异已成为幼儿园及小学衔接上急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
时间取样观察法案例

时间取样观察法案例时间取样观察法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在不同时间点对同一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以了解其变化规律和趋势。
下面我们将以几个案例来说明时间取样观察法的应用和效果。
案例一,市场调查。
一家公司想要了解某种产品在不同季节和节假日的销售情况,他们采用了时间取样观察法。
在一年的不同时间点,他们对同一批产品的销售情况进行了记录和分析。
通过观察发现,该产品在节假日和促销活动期间销量明显增加,而在平时销量相对较低。
这些数据为公司制定销售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安排产品上市时间和促销活动,从而提高销售业绩。
案例二,学习成绩分析。
一位教育工作者想要了解学生在不同时间段的学习成绩变化情况,于是他采用了时间取样观察法。
在学期开始、中间和结束三个时间点,他对同一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了记录和分析。
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在学期初期成绩较低,中间阶段有所提高,而在学期末成绩有了明显的增长。
这些数据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重要参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案例三,天气变化观察。
气象部门想要了解某地区的气候变化规律,他们采用了时间取样观察法。
在一年的不同季节和不同时间点,他们对当地的气温、降雨量等气象数据进行了记录和分析。
通过观察发现,该地区在夏季气温较高,降雨量较多,而在冬季气温较低,降雨量较少。
这些数据为气象部门提供了重要参考,使他们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当地的天气情况,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好的气象服务。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时间取样观察法在市场调查、学习成绩分析、天气变化观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变化规律和趋势,为我们的决策和行动提供重要参考,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因此,我们在进行研究和调查时,可以考虑采用时间取样观察法,以获取更准确和全面的数据,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大的帮助和便利。
幼儿观察案例

幼儿观察案例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观察案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语言、情绪等方面的表现,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为幼儿的个性化教育提供依据。
下面,我将结合实际案例,对幼儿观察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案例一,小明的情绪管理。
小明是一名3岁的幼儿,他经常在幼儿园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比如哭闹、发脾气等。
在一次观察中,我发现小明在玩具被其他幼儿抢走后,立刻情绪失控,开始大哭大闹。
在安慰和引导下,小明的情绪才逐渐平复下来。
分析,通过对小明的观察,我发现他在面对挫折和失望时,情绪反应较为激烈。
这可能与他的性格特点和家庭教育方式有关。
针对这一情况,我和家长进行了沟通,并建议他们在家中适当引导小明学会面对挫折,培养他的情绪管理能力。
案例二,小花的语言发展。
小花是一名4岁的女孩,她在语言表达方面相对较弱,经常用肢体动作和表情来代替语言交流。
在一次观察中,我发现小花在与其他幼儿交流时,往往会用手势和眼神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太愿意用语言表达。
分析,通过观察和了解,我发现小花在家庭中受到的语言刺激相对较少,导致她在语言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
因此,我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小花进行语言交流,鼓励她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在幼儿园中,老师也要给予她更多的语言引导和鼓励。
案例三,小明的社交能力。
小明是一名5岁的男孩,他在幼儿园中与其他幼儿的交往较少,更喜欢独自玩耍。
在一次观察中,我发现小明在团体活动中往往选择独自玩耍,对其他幼儿的邀请也较少回应。
分析,通过观察,我发现小明可能存在一定的社交焦虑,对于与陌生人的交往不太自信。
因此,我建议老师在日常教学中,给予小明更多的社交引导和培养,同时鼓励他参与团体活动,慢慢培养他的社交能力。
总结:通过以上案例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个性特点、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
因此,幼儿教育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通过观察案例,及时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教育服务。
观察法案例及分析

观察法案例及分析观察法案例及分析小学教育张颖案例一:帕顿(Parten)关于“儿童游戏的研究”——时间取样法1926年10月——1927年6月,观察了2岁至5岁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参与性行为,设计了6种反映儿童参与社会性集体活动水平的预定类型指导观察,并赋予操作定义(表1),设计了时间取样表(表2)和观察记录表(表3)表1表2 时间取样记录表表3 儿童社会性活动观察记录表优缺点:时间取样法可以全面了解行为或事件发生的过程,节省收集资料的时间,适用性也比较广;但是由于观察者注重行为发生时的状况,可能对整个情境缺乏完整的了解。
对于我们将要走上教师岗位的人来说,事件记录法有重要的作用,可以用来对班级某种现象或是某个学生的特定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从而更好地了解他们。
案例三:陈鹤琴对儿子的观察——日记描述法幼儿教育家陈鹤琴用日记方式记录了儿子陈一鸣自出生起来的发展,观察了808天,发表了《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
日记节选:第一天1.这个孩子是1920年12月26日凌晨2点零9分生的。
2.生后两秒就开始大哭,一直哭到2点19分,共连续哭了10分钟。
3.出生后45分钟就打哈欠。
4.出生后2点44分钟,又开始打哈欠,以后再打哈欠6次。
5.出生后的12十点钟,生殖器开始能举起,这大概是因为膀胱盛满尿的缘故,随即就小便。
6.同时大便是一种灰黑色的流汁。
7.用手扇他的脸,他的皱眉肌就皱缩起来。
8.用指头触他的上唇,上唇就动。
9.打喷嚏两次……分析:日记法是研究儿童行为较早的一种方法,需要在较长时间内反复观察幼儿的行为,持续地记录变化,记录新的发展和新的行为。
优缺点:作为个案研究的记录可以对幼儿进行系统完整的纵向分析,并能发现一些儿童成长的规律;但是日记描述法取样有限不具有代表性,而且耗费时间和精力,效率比较低。
新发展:日记记录法的理念可以借助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来更好地实现,如用视频录像代替纸笔记录,利用专业的分析方法得出更具科学性的结论。
观察法的案例

观察法的案例观察法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表现和反应来获取信息和数据。
观察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揭示人类的特点和规律。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案例来说明观察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案例一,婴儿的社会性笑容观察。
在心理学研究中,观察法常常用于研究婴儿的社会性笑容。
研究者通过观察婴儿在与他人互动时的表情和反应,来了解婴儿对于社会性互动的认知和反应。
通过观察婴儿在不同情境下的笑容表现,研究者可以发现婴儿在面对不同情境时的情绪变化和社会互动能力。
案例二,学校操场上的群体行为观察。
观察法也常常用于研究群体行为。
比如,在学校操场上观察学生在体育课或者课间休息时的行为。
通过观察学生在群体中的互动、活动和表现,可以了解学生在集体环境中的行为特点和社交能力。
观察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学生在不同社交环境下的行为特点和规律,为学校教育和学生管理提供参考和建议。
案例三,家庭亲子互动观察。
观察法还常常用于研究家庭亲子互动。
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家庭成员在家庭环境中的互动、沟通和表现,来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模式。
通过观察家庭亲子互动,研究者可以揭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为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系的改善提供参考和建议。
总结。
观察法作为心理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通过观察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表现和反应,可以深入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揭示人类的特点和规律。
在实际研究中,观察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研究婴儿的社会性笑容、学校操场上的群体行为、家庭亲子互动等多个领域。
因此,观察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于揭示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观察法案例及分析

观察法案例及分析小学教育张颖案例一:帕顿(Parten)关于“儿童游戏的研究”——时间取样法1926年10月——1927年6月,观察了2岁至5岁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参与性行为,设计了6种反映儿童参与社会性集体活动水平的预定类型指导观察,并赋予操作定义(表1),设计了时间取样表(表2)和观察记录表(表3)表1游戏类型操作定义无所事事儿童没有做游戏活动,只是随意观望能引起兴趣的情景。
如,没有观望的,便玩弄自己的身体,走来走去,跟从老师,或站在一边四处张望。
旁观儿童基本上是观看其他儿童的游戏,有时凑上来与正在做游戏的儿童说话,提问题,出主意,但自己没有直接参加游戏。
单独儿童独自游戏,专注于自己的活动,根本不注意别人在干什么。
平行儿童能在同一处玩,但各自玩游戏,既不影响他人,也不受他人的影响,互不干扰。
联合儿童在一起玩同样的游戏或类似的游戏,相互追随,但没有组织与分工,每人做自己想做的事。
合作儿童在为某种目的组织在一起进行游戏,有领导、有组织、有分工,每个儿童承担一定的角色任务,并且相互帮助。
表2 时间取样记录表表3 儿童社会性活动观察记录表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时间取样法的运用,通过观察记录可以得到儿童在一段的时间段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行为发生的变化。
优缺点:较之描述法,时间取样法由于赋予了操作定义,可以克服观察者一定的主观看法,也比较省时省力;但是在观察之前需要大量的准备,也可能只得到表面现场无法知道深层原因。
这个观察实验中如果给操作定义用符号来代替的话,可能记录时更加方便及时。
对教师来说,这种观察方法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发展的状态,从而对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案例二:达维(Helen C.Dawe)关于“儿童争持事件的研究”——事件取样法达维(Helen C.Dawe)对学前儿童的200例争执事件的研究分析,是在自然情景中运用事件取样技术的经典研究。
这项研究是在幼儿园的自由时间里,对儿童的自发发生的争执事件做了观察描述。
幼儿观察法案例

幼儿观察法案例幼儿观察法是指通过对幼儿行为、语言、情绪等方面的观察,来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为幼儿的教育和成长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建议。
下面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幼儿观察法的应用和意义。
案例一,小明的情绪管理。
小明是一名3岁的幼儿,最近在幼儿园经常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经过观察发现,小明在遇到挫折或者受到批评时,情绪很容易失控,经常大哭大闹,甚至发脾气。
在观察的基础上,老师们发现小明的这种情况可能与家庭环境有关,家长对他的要求较高,缺乏耐心和理解。
因此,针对小明的情绪管理问题,老师们通过与家长沟通,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方法,帮助小明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教会他用语言表达情绪、鼓励他多参与集体活动等。
案例二,小芳的语言发展。
小芳是一名4岁的幼儿,她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一些困难,例如说话不清晰、词汇量较少等。
通过对小芳的观察,老师们发现小芳在家庭中很少有机会与家人交流,家长也很少与她进行交流。
因此,小芳的语言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
为了帮助小芳改善语言发展情况,老师们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方法,比如鼓励小芳多参与语言交流活动、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等。
案例三,小华的社交能力。
小华是一名5岁的幼儿,他在社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善于与其他幼儿交流、不愿意分享玩具等。
通过对小华的观察,老师们发现小华在家庭中是独生子女,缺乏与其他孩子的交流机会,因此导致了他的社交能力不足。
为了帮助小华改善社交能力,老师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方法,比如鼓励他多参与集体活动、教会他与其他幼儿分享玩具等。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可以看出,幼儿观察法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幼儿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方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健康成长。
因此,幼儿观察法在幼儿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重视幼儿观察,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幼儿园自然观察法的案例

幼儿园自然观察法的案例
幼儿园自然观察法的案例:平日里,经常有一些幼儿把自我从家里带来贴画儿分发给自我的好朋友.今日放学前,我看见武忆冉小朋友把贴画儿发给了自我的好朋友郭杉、孙宇等。
这时我听到张志恒小声对武忆冉说:“我也想要一张贴画儿,你给了郭杉两张,你给我一张吧!你不给我的话我就告诉张教师你带贴画儿了!”于是我便故意装作没看见,让幼儿自我应对问题。
这时张志恒便跑到我面前对我说“张教师,武忆冉带贴画到幼儿园来,还把它分给小朋友!”
观察分析:经过观察我发现,她们对美工区十分感兴趣,最终因为没有办法很无奈从而选择了图书区。
而在图书区她们互相倾诉,图书区似乎成为了她们聊天放松心境的场所,其实,她们彼此的倾诉也是一种语言表达的形式,只是她们的倾诉资料相比较较随意。
观察案例实录:吃饭的时间到了,我有意识地先给亮亮少盛了一点饭。
他含了一口饭在嘴里半天也不咽下去,那一勺饭还在嘴里。
我走到他身边,有意识地说:嗯,亮亮小朋友今天自己吃饭了,真不错。
亮亮马上把那一口饭咽了下去,又挖了一勺并对我看着。
我马上用眼神对他鼓励,并点了下头。
在我的关注下,很快一小碗饭就吃完了,也吃光了自己的菜,并学着其他小朋友,主动要求添汤。
我马上又对他进行了表扬,并亲了亲他的小脸蛋。
分析:
1.孩子刚进幼儿园,过分的依赖大人,吃饭进餐缺乏主动性。
2.关于幼儿吃饭问题,要与家长多交流,了解一些在家情况。
措施:
1.开始的时候给孩子少盛点饭,消除孩子对饭多的恐惧。
2.多鼓励,及时表扬,增强孩子自信心。
自然观察法的案例

自然观察法的案例观察对象:小区里的流浪猫。
我住的小区有不少流浪猫,于是我决定用自然观察法来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每天下班回家,我就像个“猫间谍”一样,悄悄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
我发现有一只大橘猫特别机灵,它最喜欢待的地方就是小区花园的那个角落,那里有几丛长得特别茂盛的灌木。
有一天傍晚,我看到大橘猫慢悠悠地走向那片灌木丛。
它先是在周围闻了闻,就像个挑剔的美食家在检查食材新鲜度似的。
然后它找了个舒服的姿势,半趴在灌木丛下,眼睛紧紧盯着前方的小路。
不一会儿,一只小麻雀飞了下来,在离它不远处啄着地上的面包屑。
这时候,大橘猫的身体瞬间绷紧,就像一个准备起跑的运动员,耳朵也竖得直直的。
不过它没有立刻行动,还是静静地趴着,眼睛一眨不眨。
我在心里想:“这橘猫还挺沉得住气啊!”突然,小麻雀又靠近了一点,大橘猫后腿一蹬,“嗖”的一下就冲了出去。
那速度快得就像一道橙色的闪电。
可惜小麻雀反应也很快,扑棱着翅膀飞走了。
大橘猫扑了个空,它站在那里,看着飞走的麻雀,那表情就像个失落的孩子,特别搞笑。
除了捕猎,我还观察到它们的社交行为。
有一次,我看到几只流浪猫聚在一起。
有一只黑白相间的猫带了个小“礼物”过来,原来是一块不知道从哪里找到的鱼骨头。
它把鱼骨头放在地上,其他猫就围了过来。
它们互相闻闻对方的鼻子,然后轮流去闻那根鱼骨头,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神秘的鱼骨头交接仪式。
那根鱼骨头被一只小灰猫叼走了,它跑到一边独自享用起来,其他猫也没有去争抢,各自散开了。
通过这段时间对小区流浪猫的自然观察,我发现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每一只猫都像一个小小的“探险家”,在小区这个小世界里努力生存着。
观察法案例:大学生上衣着装和鞋子颜色喜好

观察结果分析
根据统计资料: 男生偏重于黑色蓝色,我们的主观观点,认为这
两种颜色代表稳重,比较符合男大学生的风格 女生则偏重于红色和白色,红色代表热情有活力,
白色代表纯洁。而大学生基本上是18岁—25岁 的年龄阶段,是由纯真到成熟的过渡期,也正是 赶时髦的年纪。红色在我国古代倍受推崇。代表 吉祥的红色现如今被流行元素所包围,使红色成 为流行色。这也是红色占多数的原因之一。
CLICK TO ADD TITLE
大学生上衣着装和鞋 子颜色喜好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姓名
一、关于上衣颜色喜好
方法:观察法 观察人数:205人(男生
100人;女生105人) 观察地点:西师一教楼附近 观察时间:星期五下午2:
00-2:30 观察者:张三、李四、王五、
陈六
观察地点:西师街
观察内容分类及每个类别的操作性定义:
性别:男、女 鞋的颜色分为:(1)黑色 (2)白色 (3)黄色 (4)绿色 (5)紫色 (6) 红色 (7)蓝色 (8)棕色 (9)其它
(说明:杂色的鞋子中,如果有一种颜色占1/2以 上就归为此种颜色,颜色平均就归为其它类。)
➢ 观察结果人数与百分比如下:
关
于
大
学
生 鞋 的
第
颜 色 偏
一
好 观 察
章
报
告
观察目的:现代大学生的衣着颜色各异, 五彩缤纷,鞋的颜色也不例外。下面我们 小组就大学生对鞋的颜色偏好作了系统的 观察。此实验没有查到有关的文献资料。
观察的对象:西南师范大学学生共60名 (男女各30名)
观察时间: ○ 2003年3月7日下午4:00—5:00
如选择的被试太少、操作性定义不强等。因此,此报告具有片面性。
心理学观察法案例

心理学观察法案例心理学观察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情绪和思维过程,来获取有关心理现象的信息。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案例来说明心理学观察法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
案例一,超市购物行为观察。
在一家超市内,心理学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观察实验,他们选择了不同时间段的超市购物者进行观察。
通过观察发现,在高峰时间段,购物者的行为更加匆忙,他们会快速地浏览货架上的商品,并且更倾向于选择价格较低的商品。
而在非高峰时间段,购物者的行为更加从容,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在货架上观察商品,并且更愿意购买一些新奇的产品。
这个案例说明了购物者的行为会受到时间段的影响,进而影响其购物决策。
案例二,学生课堂表现观察。
一位心理学教授在课堂上进行了学生表现的观察研究。
通过观察发现,一些学生在上课时会保持专注,认真听讲,并且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而另一些学生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注意力不集中,他们会打瞌睡、玩手机或者四处张望。
通过观察这些学生的表现,教授得出了一些关于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性结论。
案例三,儿童游戏行为观察。
一项关于儿童游戏行为的研究中,心理学研究人员进行了对儿童游戏行为的观察。
他们发现,在游戏中,一些儿童更喜欢独自玩耍,他们会选择一些需要独自完成的游戏项目;而另一些儿童则更喜欢与他人合作玩耍,他们会选择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游戏项目。
这个案例表明了儿童的游戏行为会受到个体性格特点的影响,进而影响其游戏方式和选择。
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学观察法在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通过观察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我们可以了解其内在的心理活动和特点,从而深入理解心理现象的本质。
因此,心理学观察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数据来源。
希望通过这些案例的介绍,能够让大家对心理学观察法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观察法案例与分析

观察法案例与分析
一、背景分析
潘先生是一家大型电子商务公司的 CEO,公司的主要业务是运营 B2C 网站,向消费
者提供电子产品和服务。
在 B2C 电子商务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潘先生希望将公司的电
子营销推动到新的高度,提高营销成效,获取更多的收入。
二、Formulation of Problem
潘先生想要让公司更有效地进行电子营销,但不清楚要如何提高他们的电子营销成效。
三、Hypothesis
四、Method
潘先生决定采用观察法来探究如何提高公司的电子营销成效。
具体的观察步骤如下:(1)调查电子营销现有策略,了解电子营销活动目前的状况。
(2)收集其他型电子商务公司的电子营销策略,了解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3)观察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识别从中可以学习和借鉴的更有效的营销方法。
(4)构思改善电子营销策略的方法,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有效的市场营销方案。
(5)实施新的电子营销策略,评估电子营销成果,根据结果不断优化策略,以获得
最佳效果。
五、Results and Analysis
通过观察法的方式,潘先生发现目前电子营销策略的缺陷,以及竞争对手的营销方式
和成效,进而改善原有的电子营销策略,完善了公司的营销方案。
实施之后,公司发现市
场营销和影响力大大提高,不仅在市场投入和运营成本上有节约,而且社会影响力也有了
很大提升,营销效果也有了显著改善。
六、Conclusion
通过观察法,公司发现电子营销策略上的不足,结合观察竞争对手的市场策略,结合
实际情况科学设计市场营销方案,实施之后,公司的电子营销成效得以显著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法案例及分析
小学教育张颖
案例一:帕顿(Parten)关于“儿童游戏的研究”——时间取样法1926年10月——1927年6月,观察了2岁至5岁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参与性行为,设计了6种反映儿童参与社会性集体活动水平的预定类型指导观察,并赋予操作定义(表1),设计了时间取样表(表2)和观察记录表(表3)表1
表2 时间取样记录表
表3 儿童社会性活动观察记录表 1
2
3
4
……
游戏类型
儿童代号联合合作
无所事事旁观单独平行
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时间取样法的运用,通过观察记录可以得到儿童在一段的时间段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行为发生的变化。
优缺点:较之描述法,时间取样法由于赋予了操作定义,可以克服观察者一定的主观看法,也比较省时省力;但是在观察之前需要大量的准备,也可能只得到表面现场无法知道深层原因。
这个观察实验中如果给操作定义用符号来代替的话,可能记录时更加方便及时。
对教师来说,这种观察方法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发展的状态,从而对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案例二:达维(Helen C.Dawe)关于“儿童争持事件的研究”——事件取样法达维(Helen C.Dawe)对学前儿童的200例争执事件的研究分析,是在自然情景中运用事件取样技术的经典研究。
这项研究是在幼儿园的自由时间里,对儿童的自发发生的争执事件做了观察描述。
观察者对25个月至60个月的40名观察对象(女19人,男21人)进行了58小时的观察,记录争执事件200例,平均每小时3-4次。
主要观察内容
①争执者的姓名、年龄、性别;
②争执持续的时间;
③争执发生的背景、起因;
④争执什么(玩具、领导权等);
⑤争执者把扮演的角色(侵犯者、报复者、反抗者、被动接受者等);
⑥争执时的特殊言语或动作;
⑦结局如何(被迫让步、自愿让步、和解、由其他儿童干预解决、由教师干预解决等);
⑧后果与影响(高兴、忿恨、不满等)。
经过三个多月58小时的观察,共记录争执事件200例。
观察结果
①68例发生于室外,132例发生于室内;
②平均每小时发生争执事件3.4次;
③争执时间持续1分钟以上的只有13例;
④平均争持持续时间不到24秒;
⑤室内争持持续时间比室外争持持续时间短;男孩争执多于女孩,攻击性水平也高于女孩;
⑥争执常发生在不同年龄组、相同性别的儿童之间;随年龄增长,争执事件减少,侵犯性质增强;
⑦几乎所有的争执都伴有动作,如冲击、推拉等,争执中,偶尔有大声的喊叫或哭泣,但无声争执占大多数;导致争执发生的原因往往是对占有物品的不同意见;大多数争执自行平息,往往是年幼儿童被迫服从年长儿童或年长儿童自愿退出争执;争执平息后,恢复常态很快,无耿耿于怀、愤恨的征候。
分析:事件取样法的目标比较明确,一般在观察前就已经确定了所要研究的行为或事件,是针对性较强的一种观察方法。
优缺点:时间取样法可以全面了解行为或事件发生的过程,节省收集资料的时间,适用性也比较广;但是由于观察者注重行为发生时的状况,可能对整个情境缺乏完整的了解。
对于我们将要走上教师岗位的人来说,事件记录法有重要的作用,可以用来对班级某种现象或是某个学生的特定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从而更好地了解他们。
案例三:陈鹤琴对儿子的观察——日记描述法
幼儿教育家陈鹤琴用日记方式记录了儿子陈一鸣自出生起来的发展,观察了808天,发表了《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
日记节选:
第一天
1.这个孩子是1920年12月26日凌晨2点零9分生的。
2.生后两秒就开始大哭,一直哭到2点19分,共连续哭了10分钟。
3.出生后45分钟就打哈欠。
4.出生后2点44分钟,又开始打哈欠,以后再打哈欠6次。
5.出生后的12十点钟,生殖器开始能举起,这大概是因为膀胱盛满尿的缘故,随即就小便。
6.同时大便是一种灰黑色的流汁。
7.用手扇他的脸,他的皱眉肌就皱缩起来。
8.用指头触他的上唇,上唇就动。
9.打喷嚏两次
……
分析:日记法是研究儿童行为较早的一种方法,需要在较长时间内反复观察幼儿的行为,持续地记录变化,记录新的发展和新的行为。
优缺点:作为个案研究的记录可以对幼儿进行系统完整的纵向分析,并能发现一些儿童成长的规律;但是日记描述法取样有限不具有代表性,而且耗费时间和精力,效率比较低。
新发展:日记记录法的理念可以借助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来更好地实现,如用视频录像代替纸笔记录,利用专业的分析方法得出更具科学性的结论。
案例四:《华盛顿邮报》在美国地铁里的一个实验——事件取样法与轶事描述法
(美国)埃莉·布劳恩·哈利陈荣生译2007年一个寒冷的上午,在华盛顿特区的一个地铁站里,一位男子用一把小提琴演奏了6首巴赫的作品,共演奏了45分钟左右。
他前面的地上,放着一顶口子朝上的帽子。
显然,这是一位街头卖艺人。
没有人知道,这位在地铁里卖艺的小提琴手,是约夏·贝尔,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他演奏的是一首世上最复杂的作品,用的是一把价值350万美元的小提琴。
在约夏·贝尔演奏的45分钟里,大约有2000人从这个地铁站经过。
大约3分钟之后,一位显然是有音乐修养的中年男子,他知道演奏者是一位音乐家,放慢了脚步,甚至停了几秒钟听了一下,然后急匆匆地继续赶路了。
大约4分钟之后,约夏·贝尔收到了他的第一块美元。
一位女士把这块钱丢到帽子里,她没有停留,继续往前走。
6分钟时,一位小伙子倚靠在墙上倾听他演奏,然后看看手表,就又开始往前走。
10分钟时,一位3岁的小男孩停了下来,但他妈妈使劲拉扯着他匆匆忙忙地离去。
小男孩停下来又看了一眼小提琴手,但他妈妈使劲地推他,小男孩只好继续往前走,但不停地回头看。
其他几个小孩子也是这样,但他们的父母全都硬拉着自己的孩子快速离开。
到了45分钟时,只有6个人停下来听了一会儿。
大约有20人给了钱就继续以平常的步伐离开。
约夏·贝尔总共收到了32美元。
要知道,两天前,约夏·贝尔在波士顿一家剧院演出,所有门票售罄,而要坐在剧院里聆听他演奏同样的那些乐曲,平均得花200美元。
其实,约夏·贝尔在地铁里的演奏,是《华盛顿邮报》主办的关于感知、品味和人的优先选择的社会实验的一部分。
实验结束后,《华盛顿邮报》提出了几个问题:一、在一个普通的环境下,在一个不适当的时间内,我们能够感知到美吗?二、如果能够感知到的话,我们会停下来欣赏吗?三、我们会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认可天才吗?
最后,实验者得出的结论是:当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家,用世上最美的乐器来演奏世上最优秀的音乐时,如果我们连停留一会儿倾听都做不到的话,那么,在我们匆匆而过的人生中,我们又错过了多少其他东西呢?
案例分析:
这是《华盛顿邮报》做的一个实验,在观察中综合使用了事件取样法和轶事描述法,从文中很清楚的看出观察者是以“驻足倾听”和“施舍”为记录的标准,对路人的行为进行了描述,并且标记了时间。
(遗憾没有找到观察实验中最原始的记录)这是一个有组织的观察实验,虽然文章中说是在实验后提出了几个问题,我认为在进行这个观察实验之前,组织者事先就进行了某种假设,这样才
能选择观察的时间和地点。
优点:这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观察实验,观察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人物、时间、地点的选择)通过对事件的清晰记录,反映了某种社会现象,引发了思考。
缺点:我认为,这个观察实验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设计。
在时间上,这里选择的是上午,上午正是一天中最忙碌的时间,人们可能出在一种急急忙忙的状态,赶着上班或者赶着上学,这种状态并不利于人们对美的感知,即使有人发现了这打动人心的音乐,也可能因为时间紧迫而不能停留下来欣赏。
(这其实大家都比较清楚的事实)
再观察:我认为,这个观察实验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设计。
一般音乐会是在晚上举行,那是人们比较空闲的私人时光,心态比较轻松。
观察实验可以选择在晚上,或者是周末(地点也不一定是地下通道,也可以是广场或者公园)再进行一次,看看人们在合适的时间但是在意外的、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能不能发现身边的美,会不会停下来欣赏。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