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提升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营利组织,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动员民间资源,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等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公信力不足、内部管理混乱、项目运作效率低下等,人们发现非营利组织并非“德行完美的神话”。现阶段,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不足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提升
20 世纪 70 年代,非营利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在世界各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解决许多社会问题必不可少的社会组织。萨拉蒙教授说过,“我们正置身一场全球性的‘社团革命’中,历史将证明,这场革命对 20 世纪后期世界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民族国家的兴起对于 19 世纪后期世界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出现了大量的非营利组织,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动员民间资源,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等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非营利组织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形式。
但在我国非营利组织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非营利组织失灵也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公信力不足、内部管理混乱、项目运作效率低下等,人们发现非营利组织并非“德行完美的神话”。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受到挑战,非营利组织面临着严重的公信力危机,它直接影响到了非营利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本文希望通过对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制约因素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探求解决对策,从而促进非营利组织良性发展,唤起社会对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重视,加快解决公信力不足的进程,更好地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
一、非营利组织公信力
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词Accountability,意指为某一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在汉语中尚属一个新词,公信力包含了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意思,主体指公众,客体指公共机构或公权力。公信力是一种关系范畴的概念,表示主客体间的一种相互作用。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体现的是非营利组织与公众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概念,包含公众对非营利组织信用的期望和非营利组织对赢得公众信任的期望。即公众通过对非营利组织信用情况的认知,判断是否信任非营利组织以及信任的程度;而非营利组织想要赢得公众的信任,提高公众的信任度,就需要具有相对应的信用品质。从客体的角度讲,公信力还指非营利组织获得公众信任和支持的一种能力。
相关学者认为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需要包含四个方面。即法律公信力,指非营利组织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法治的原则。协商公信力,指非营利组织需要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给予高度响应。自由裁量公信力,指非营利组织在行使自由裁量权进行决断时,必须利用专业知识进行科学、正确的判断。展望公信力,指非营利组织在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时,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相关立法及政策制定中去。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维持公众及利益相关者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的现状
非营利组织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国家首先兴盛。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府--市场--社会”的三元社会结构日渐显现,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随之而来的政治体制改革使政府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在经济、社会领域留下了一些管理和服务“真空”,这种“真空”对非营利组织产生了强烈的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开展和不断深入,社会格局逐渐由“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非营利组织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短短30年
的时间里,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已经从最初的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技术服务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到了全国性的各种不同类型的非营利组织,不同形式的非营利组织的数量也得到了快速增长。
目前,非营利组织已遍及各行各业,在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缓解社会矛盾、整合社会力量、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提升公民道德意识、协助政府部门工作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
非营利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公信资源,但我国的非营利组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公信度上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着很大差距。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环境及自身建设方面都相对欠缺,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和支持不足,组织内部管理机制不规范,自身能力有所欠缺,缺乏自律机制,法律法规不健全。而且,由于政府监管“缺位”、外部评估制度不完善和问责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着组织有效性的发挥,社会监督薄弱导致外部监督不完善,财务制度不健全和激励制度不完善导致内部自律性差,人力资源匮乏和筹资能力不足又导致自身能力不足,我国的非营利组织面临着社会公信资源流失的威胁。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不足的表现
考虑我国的国情及非营利组织生成、发展的特殊社会环境,在提升分析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制约因素时应具有本土特色。发展环境的不适应使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乏制度支持,外部监督因素使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乏约束机制的保障,而自身能力的不足则是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资源流失的根本。
(一)发展环境
非营利组织在国家--市场--社会的三元模式中,与政府、企业形成了互补的关系,它通过独立自治、公开竞争与志愿参与的机制,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保证了非营利组织公信资源的获取,这些都需要政府的信任和支持,还有完善的法制来保证。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很多是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而存在的,先天的自主性不足,
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不够,都导致了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环境的不成熟,制约了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提升。
1、自主性不足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很多是由政府直接建立或者从政府的党政部门派生而来的,为了体现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的原则,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将原来属于本部门的机构转化成为行业协会挂靠在相应的职能部门下。它们的所有资源主要来源于政府,并且在组织、职能、观念、管理体制和活动方式等各个方面都依赖着政府,成为政府行政权力的延伸,无法实现自我管理,依然作为政府附属机构发挥作用。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这种病态关系导致非营利组织自主性严重不足,对非营利组织公信力造成了严重影响。
此外,非营利组织开展活动时往往无法摆脱政府的影响,将行政权力的弊端带入非营利组织,引发政治腐败、官僚主义等问题,使得非营利组织不能正常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远离公众,公信力的建立更加艰难。
2、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政府目前正在积极构建非营利组织相关的法律制度框架,但相比非营利组织的快速变迁,法制建设离非营利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还有一段距离。依照国外经验来看,健全的法律法规环境是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不够健全的法制框架会使非营利组织陷入“合法性困境”,使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合法性”受到来自“法律合法性”制约。非营利组织公信力需要依靠“社会合法性”来维持,因此,不合理与不完善的法律环境是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不足的重要因素。
3、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不足
我国政府对待非营利组织的态度存在着矛盾性,始终都没有给予充分的信任。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政府希望从一些管不了,管不好的社会职能中退出,交由非营利组织来承接,由非营利组织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然而,又担心非营利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