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提升
试论我国非政府组织公信力问题及其提升
社 会 救 助 事 业 宁 肯 自 己 亲 力 亲 为 , 不 愿 假 手 于 相 也
应 的非 政 府 组 织 , 是 最 为 突 出 的 表 现 。 因 而 , 塑 就 重
非政府组 织形象 , 升 非政 府 组织 公 信力 成 为 重要 提
的现实课 题 。 二 、 政 府 组 织 公 信 力 不 足 及 下 降 的主 要 表 现 非
种 公平 、 义 、 率 、 主 、 任 的信 任力 , 于政 正 效 民 责 属
治伦理 范 畴 。清 华 大 学 公 共 管 理 学 院教 授 王 名 认
为 ,公信力 是 指社 会 对 一 个 组 织 的认 可及 信 任 程 “
度 , 通 过 法 律 约 束 和 自律 规 范 来 体 现 。 它 ” 非 政 府 组 织 公 信 力 是 非 政 府 组 织 在 社 会 中 的 形 象 、 响 力 、 召 力 及 其 权 威 性 , 映 了 社 会 公 众 对 影 号 反 非 营利 组 织 的 满 意 度 和 信 任 度 , 是 非 政 府 组 织 实 它 现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关 键 环 节 。非 政 府 组 织 的公 信 力 主 要 体 现 在 遵 守 法 律 法 规 , 力 于 其 组 织 使 命 和 目标 , 致 切 实 体 现 公 共 利 益 , 现 对 利 益 相 关 者 ( 服 务 对 实 如
( ) 能低 下 , 理 混 乱 。 一 效 管
监督 与信托 责任及 公共 资源 的管理等 。
公 信 力 是 非 政 府 组 织 发 展 的 关 键 , 非 政 府 组 是
织 赢 得 组 织 声 誉 和 维 持 免 税 地 位 , 引 志 愿 者 、 取 吸 获
社 会 资 助 和 财 政 支 持 , 及 实 现 组 织 终 极 目标 的 必 以 要 前 提 。 公 信 力 高 的 非 政 府 组 织 拥 有 在 国 内外 施 加 影 响 和 相 当权 威 的 软 权 力 — — 吸 引 和 动 员 公 众 和 社 会 资 源 , 局 部 环 境 下 的 舆 论 转 化 成 为 整 体 的 社 会 使 舆 论 , 接 向政 府 或 企 业 施 压 , 其 改 变 政 策 或 间 接 直 使
关于如何提高我国NGO组织的公信力之浅议
在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 、提供公共产 品和服务上 ,产生功 能性和效率上 的缺陷。 在资金上受制于他人 的情况使非政府组织在 向社会提供公 共产品和 服务 的时候 ,不能单纯 以自己的立场来独立 的行使权力 。而捐 赠者在提 供何种产 品和服务时 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拥有很高 的话语 权。而他 们在决定时 ,很可能依据 自身 的偏好 ,忽略社会的真正需求。 非政府组织 的工作人员水平不一 ,存在着业余化 的情 况。不管是在 机构管理还是在项 目执行 上 ,非政 府组织 对 于人员 的需 求量 是 十分大 的。面对如此庞大 的人员 ,非政 府 组织难 以对 其进 行专 业 的招聘 和培 训 。因此 ,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多是有志愿服务的精神 ,但是可 能缺乏专
康 发 展
种新兴组织 ,在发展上不像 国有经济那样迅速 ,完善程 度也不 比一般 的民营经济 ,这种非营利组织本身靠 的就是捐助和扶 持 ,若得不 到国家 的扶 持和正确的引导 ,N G O组织必然不能够得到 良好的发展 。 2 、经济转 型期 ,政府和社会责任模糊 当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 型关键期 ,各方 面的工作 都在深 入开 展。 市场经 济快 速发展 ,但发展不完善 ,在很多领域 中政府 的宏 观调控还 占 有较 突出的地位。我国的 国家性质和初级 阶段 的基本 国情 ,决定 了我国 的经 济体制必然不能像西方 国家实现完全 的市场化 。改革的不深入 ,使 很 多组 织不能依靠社会力量发展 的组织得到 自由的发展 ,深受政府 的制
关 键 词 :NG O组 织 :公 信 力 ;监 管
近 日,海南省 因强 台风 “ 威 马逊 ”而遭受 到了特大 的洪涝 灾害 ,中 国红 十字会在第一 时间捐 赠了大量物资。但是 ,救灾物资 中的大量棉被 却引起 了广大人 民的质疑 浪潮 ,“ 三伏天送棉被 ” ,使 中国红十字会再一 次站在 了舆论 的风 口浪尖上 。 自从郭美美事件之后 ,红 十字会相继被爆 出许 多丑闻 ,公信 力大大 下降 ,红十字会成 为了 “ 公信力 的负 资产” ;公 信力下降 的情况 不只存 在在于像红 十字会这样 的 国际性的 NG O组 织 中,许 多民 间组织也 是这 样 ,2 0 0 9年至今爆发 了一 系列 的民间慈 善组织 “ 骗捐 门” 事件 ,网友 戏称 中国进人 了全 民慈善 的 “ 骗捐 门”时代 。 本来是 以志愿 、服务精神 而标榜 的 N G O组织 缘何 走上 了公信 力下 降的困境?这与我 国社会 主义初级 阶段 的国情 , 转 型期 经济体制 改革不 深入 有关 ,也和 N G O组织本 身弱小对 政策 的影响力不 够 。N GO组 织 内 部构建不完善有关 。我 国处 于改革开放 时期 ,经济体 制中还存在 着很多 的漏洞 ,导致 了我 国 的 N GO组 织 只 能在 夹 缝 中生 存 ,这 必 然 会 导致 N G O组 织 的 畸 形 发 展 。 N G O 组 织 公 信 力 下 降 的 原 因 分 析 ( 一) 国家层面原 因分析 . 1 、我国的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 有制经 济共 同发展 的基 本 经济 制 度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 主义初级 阶段 , 这一基本 国情决定 了,我国必 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 的基本经济制 度。在 这种 经济体制下 ,国有经济体在经济生活 中占有着重 要的地位 。各 个经 济体 的发展在宏观的层面上依然还是要受到政府 的制 约 ,非公有制 经济 并不 能实现完全的独立发展 ,得到 国家 的关注和扶持也不 可能像 国有经 济那样多 ,自然也不能像 国有经济那样拥有雄厚 的实力 。N G O组织作为
非营利组织行业提高公信力
非营利组织行业提高公信力在当今社会,非营利组织在推动社会进步、服务社会福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一些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却备受争议。
为了提高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
一、加强内部治理非营利组织作为公共机构,首先需要加强内部治理。
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明确岗位职责和权力边界,有效监督和管理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和人员的行为。
同时,注重人员培训和选拔,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制度,促进组织内部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透明度机制透明度是提高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关键。
非营利组织应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和财务公开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布财务状况和资金使用情况。
公开透明的财务报告,有利于增加社会对组织的信任,也方便捐助者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
三、加强信息披露信息公开是提高公信力的重要手段。
非营利组织应主动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包括组织的发展规划、项目执行情况、捐款使用情况等。
通过及时准确地披露信息,增加透明度,提高社会对组织的认可度和信任度。
四、加强社会参与非营利组织应积极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关系,广泛倾听和吸纳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开展志愿者活动、公益项目等,加强组织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提高社会参与度,增加公信力。
五、注重社会影响力非营利组织应注重提高自身的社会影响力,通过有效的宣传和传媒合作等手段,将组织的价值观和使命传递给更多的人。
通过提供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回应社会关切,使组织在社会中更具有影响力和公信力。
六、建立监督机制非营利组织应建立独立的监督机制,接受外部的监督和评估。
可以邀请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组织进行定期评估,对组织的管理和运作进行监督,确保组织的质量和公信力。
总结起来,提高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从内部治理、透明度机制、信息披露、社会参与、社会影响力和监督机制等多个方面入手。
只有通过多方努力,才能确保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提升策略研究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提升策略研究作者:张玉听来源:《财经问题研究》 2013年第13期张玉昕(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77)摘要: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根据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的公信力治理对策,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度必定会得到提高,随着“小政府、大社会”社会治理结构的形成,具有高度公信力的非营利组织必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不足的表现进行梳理,分析了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制约因素,提出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对策。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社会治理结构中图分类号:D6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 2013) 05 -0172-05一、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不足的表现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不足主要是指其组织行为偏离组织非营利性、公益性、志愿性宗旨,出现组织项目运作效率低、资源配置率低、违背公益性目标的非公共现象,从而造成在提供多元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产生功能性和效率上的缺陷。
总结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不足的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管理者渎职腐败管理者渎职腐败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不足的典型行为,非营利组织主要管理者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贪污挪用组织公共财产、诈取组织基金、过度消费、滥发工资和薪金的现象比比皆是。
由于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相关的法律政策还不是很完善,政府、社会公众和媒体舆论监督不力,问责机制不健全,外部评估制度不完善等等,这些因素都为管理者渎职腐败创造了条件。
2.违背组织公益性宗旨公益性是非营利组织的一项重要特征,组织成立初衷是为了更好地致力于公益事业。
为了拓展资金来源,保证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非营利组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从事经营性活动,但它不能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主要业务来开展。
可以获利,但其所获得的营业性收入必须全部用于组织的扩展和辅助公益事业的发展,而不能进行分配,更不能徇私舞弊,为自己谋取私利。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探究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探究摘要: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一直是非营利组织发展中重要问题,公信力缺失使得非营利组织很难在公众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很难推动相关活动的开展。
自然之友在十多年发展中一直重视公信力建设,有所成效。
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先通过查询相关文献,再借鉴自然之友在公信力相关方面建设的案例,探寻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的措施,为非营利组织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公信力;自然之友一、引言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是近年来非营利组织研究中的热门,非营利组织的活动主体往往是公众,提升非营利组织自身公信力是赢得公众信任的重大法宝,然而近年来“郭美美事件”等负面消息严重影响非营利组织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再加上非营利组织先天的缺点,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至关重要。
首先通过相关学者对于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概念界定,明确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内容。
张松峰认为非政府组织公信力是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活动中为公众所认可和信任的能力,包括影响力、号召力及其权威性,反映了社会公众对非政府组织的一种形象映射与评价,具体表现为满意度、信任度和认同感[1]。
柴静,谢鸿飞认为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是外界对非营利组织的看法、评价、信任、好感,是组织留给外界的印象[2]。
王名认为对非营利组织而言,“公信力指的是社会对组织的认可及信任程度,是公众依托其实现某种公益价值的心理凭借”。
根据相关学者对非营利组织公信力解读来看,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与公众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重要基础,也是非营利组织提升自己形象,加强自己影响力、号召力和权威性的重要法宝。
在非营利组织中如果缺失了公信力,将会减少民众对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破坏非营利组织的形象,降低非营利组织办事效率。
所以,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
先通过文献研究法首先概述当下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发展薄弱的表现以及分析当下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少的原因,其次归纳总结文献中对于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的措施;通过案例分析法,借鉴《自然之友2018年报》和自然之友官网简介,通过自然之友开展的代表性活动,探究自然之友在开展活动中公信力建设的措施。
关于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途径探究
关于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途径探究作者:邱晨来源:《财讯》2017年第07期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营利组织,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动员民间资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近年来非营利组织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丑闻及腐败案件,使得人们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和认可度大大下降,引发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因此,如何提高公信力,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非营利组织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表现及原因探究,同时借鉴美国非营利组织打造公信力的成功经验,从自身建设、外部问责与监督机制、处理社会关系、完善法律体系等四大方面提出建议,继续建立健全信息披露与评估机制,以促进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提升。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途径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内涵国内学者对公信力尚无明确的定义,但是具有代表性的几个个观点是:张勇认为,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指的是社会对此组织的认可及信任程度,是公众依托其实现某种公益价值的心里凭借;褚宏丽认为,组织的公信力不仅体现在契合法律法规,更重要的是对公共利益的维持和对利益相关人(如捐赠者、服务对象)承诺的公共责任,包括公共信息的披露、法律与管制的遵守、理事会的监督与信托责任、组织效能、募款伦理与廉洁、对关系人的响应、组织使命的正当性、利益冲突的避免与解决,以及公共资源的管理等。
裴杰认为,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是社会、被服务对象、政府、第三方机构及捐赠方对非营利组织的认可及信任程度。
公信力是一种保证社会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的社会共同约定,是第三部门的生命线。
综上所述,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是一个多维的概念,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不仅体现在对法律法规的遵守和开展有效率的公益活动,更重要的是对公共利益的维持,组织活动的实际成果必须与利益相关者感知和表达的期望相一致。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重要性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的生命线,是非营利组织赢得组织声誉和维持免税地位,吸引志愿者、获取社会资助和财政支持以及实现组织终极目标的必要前提。
如何提高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
如何提高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1.提高非营利组织自律水平。
此次发生在武汉的“捐赠款物接受分配问题”揭露出武汉红十字会没有严格遵守“捐赠款物接受分配”的相应行为规范,甚至暴露出武汉红十字会的某些内部负责人办事方法存在严重问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不高;红十字会的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没有得到落实与重视,偏离了该非营利组织的初心与使命。
因此需要制订良好的非营利组织行为规范,确保组织内成员的严格遵守;在遵守组织规范的前提下,在组织内部引入竞争机制,迫使员工学习进步;制订一定的奖惩制度,实行优胜劣汰,对效率低下、服务水平差的员工进行单独指导与谈话,鞭策其进步;明确与员工的合同制度;明确非营利组织的精神内核,并以此作为指导。
2.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此次发生在武汉的“捐赠款物接受分配问题”最终对于直接负责人将依纪依法追责,这仅仅是红十字会转变作风的第一步,更需要国家以及司法机关制订的一系列相应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来帮助其内部成员端正工作态度,严格执行工作程序和要求。
因此司法机关要加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填补其法律漏洞,提高立法层次。
同时,非盈利组织要加强诚信机制建设,采取财务公示等透明的自证手段,政府在政策扶持、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和政策激励方面要有明确法律细则。
红十字总会针对此次发生的问题应该要建立专门的评估机制,邀请政府以及社会大众来作为评估主体,利用评估机制来更好的促进组织的发展与完善。
3.完善内外监督体系。
此次发生在武汉的“捐赠款物接受分配问题”反映出武汉红十字会内部问责机制的不完善,内部缺少足够的监督是此次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外部监督方面,在全国战疫的大背景下,武汉市政府却始终没有对武汉红十字会的相关筹备捐赠款物情况进行检查与监督,没有起到政府的主体监督作用;并且武汉红十字会相较杭州红十字会,在战疫期间缺少足够的财务公示,捐赠款物公示等透明化手段,没有满足社会监督的要求,难以提高民众的信服度。
因此要建立内部问责体系,红十字总会要设立专门监督小组,进行不定期抽查,各市红十字会要定期向社会公布组织内部的财务信息、资金流向和操作流程,完善自身监督机制。
提升公信力是我国非营利组织走出困境的有效路径
提升公信力是我国非营利组织走出困境的有效路径徐敏宁,李 阳(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江苏南京 210004)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民主执政的实现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 (10BZZ00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徐敏宁(1974-),男,江苏盐城人,研究生学历,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研究;李阳(1954-),女,江苏沭阳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主要从事地方政府研究、中外政府体制比较研究。
摘 要:国家体系和市场体系配置资源分别有其效率缺乏和公平缺失的先天不足。
在新的资源配置体制中,非营利组织能兼顾公平与效率,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力地弥补前两者的缺陷。
然而,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却在政府规制和市场挤压下困难重重。
破解其瓶颈之困应以提升其公信力为突破口,因提升公信力能够弱化政府规制,优化制度环境,扭转观念偏差,激发志愿意识,缓解其所面对的种种困难。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突破口;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10-0045-04非营利组织,简称NPO (N onprof it Organiza t ion),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社会组织。
它能兼顾公平与效率,能有力地弥补政府体系和市场体系配置资源的先天不足。
随着近几十年席卷全球的政府改革运动,构建共同治理模式[1]与 社团革命 (associat ional revolu-tion)重建 第三部门 相回应,[2]以及公民社会(civilsociet y)理论再度流行与新公共管理理论相契合,非营利组织的价值和地位日益凸显。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强调要 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会、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
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几点思考
2008年12月(上)[摘要]随着对非营利组织的关注,人们发现并非只是政府和企业存在着信任危机,作为“社会良知”的非营利组织,并非天然具有维护其公信力的力量,同样存在诸多缺失公信力的可能和事实。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是社会、被服务对象、政府、第三方专业机构以及捐赠方对其的认可及信任程度,是非营利组织的生命线。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品牌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几点思考刘清(福建省泉州市仰恩大学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14)四川地震第二天,希望工程的创意人、南都基金会秘书长徐永光上网搜索日本阪神地震和台湾9·21地震的信息。
他发现,1995年阪神大地震是日本NGO成长的一个里程碑,在日本救灾史上被称为“志愿者元年”,在9·21之后,台湾被称为“志工岛”。
伴随着一次8.0级大地震到来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慈善总动员,全国的慈善基金、民间组织、普通公众史无前例地积极行动起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望之余,人们也发现了“网易变更捐赠合作方”、“万元帐篷”等事件,因此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是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现状分析(一)非营利组织公信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日益倾向于依靠非营利组织去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信赖非营利组织的效率管理和人性化服务,对非营利组织的投入不断增加是对其价值的认同。
因此,作为社会公器,非营利组织应对国家、社会及捐助人和受益人负责。
公信力是企业长期、稳定利润和政府合法性的基础。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是社会、被服务对象、政府、第三方专业机构以及捐赠方对其的认可及信任程度,是非营利组织的生命线。
企业以逐利为本质,政府在必要时可运用强制和暴力手段,而非营利组织一旦出现信任危机,就可能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不足的表现有数据显示,中国现有32万家在册的民间组织和300多万家不在册的草根组织,但一个怪现象却经常发生,一方面是资金短缺、筹款艰难困住了数百万家民间组织和上千万满怀激情的社会工作者,甚至威胁到这些组织的生存;另一方面是中国的许多企业、富豪和广大有爱心的公民,常常不知道要把钱捐赠到哪里,不知道如何参加志愿活动。
提高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度
收稿日期:2004-04-27作者简介:李国梁(1977-),男,广西桂林人,广西大学教师,硕士。
第17卷第1期2005年2月沈阳大学学报J OURNAL OF SHEN YAN G UN IV ERSIT Y Vol 117,No.1Feb.2005文章编号:100829225(2005)0120044204提高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度李国梁(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摘 要:介绍了非营利组织的内涵和作用。
针对非营利组织在其蓬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信用危机,公信度骤降的现状,就其原因进行透彻分析,并提出对策:通过加强非营利组织的人员管理和立法工作,建立社会问责机制和非营利组织行业协会,完善自律机制,提高其公信度。
关 键 词: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度;问责机制中图分类号:D 638 文献标识码:A一、非营利组织的内涵和作用1.非营利组织的定义非营利组织又称第三部门,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以服务于社会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等组织。
在我国主要包括社会团体、非营利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2.非营利组织的特征(1)组织性,即有其内部的规章制度,有负责人,有经常性活动。
(2)民间性,即体制上独立于政府,不受制于政府。
(3)非营利性,即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的利润不能在所有者和管理者当中进行分配。
(4)自治性,即各组织自己管理自己,不受制于政府和私营企业。
(5)志愿性,即参与这些活动是以志愿为基础的[1]。
3.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非营利组织为社会公众提供市场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动态服务,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弥补了政府和市场双重失效情况下一些公共服务的社会需求。
它还为解决转型期内大量下岗人员的就业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2)非营利组织通过接受社会捐助的形式,筹集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捐助物资、资金),用于帮助解决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社会边缘问题,有利于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的稳定。
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问题与社会回报
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问题与社会回报一级段落标题: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问题在当今社会,非营利组织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公共服务,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非营利组织数量的增加和竞争的激烈化,公信力问题逐渐成为非营利组织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下面将从透明度、财务管理和合规性三个方面来探讨非营利组织提升公信力的策略。
二级段落标题1:提高透明度无论是对捐赠者还是影响所属领域相关利益方都来说,透明度是建立公信力不可或缺的一环。
首先,非营利组织应该向公众清楚地展示他们的使命和目标,并详细介绍其工作方式和计划。
这可以通过网站、社交媒体等多种形式实现。
其次,在项目层面上,非营利组织应该向外界披露项目进展、使用资金情况以及相关数据统计等。
定期发布具体数据可以帮助捐赠者评估资源分配效果,并促进更多人对组织的信任。
另外,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也是提高透明度的关键。
非营利组织可以设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或者运用第三方审核机构来监督项目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情况,确保公共资金得到妥善管理。
二级段落标题2:加强财务管理良好的财务管理是非营利组织打造公信力的基石之一。
首先,非营利组织应该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和流程,确保所有收入和支出都有准确完整的记录,并经过同行或专业机构审核。
其次,合理规划预算及适当控制支出也是非营利组织提升公信力的重要手段。
合理分配资源、降低开支、最大化效益需要成为每个非营利组织所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此外,与财政部门合作进行定期审计,并及时向捐赠者与相关利益方报告审计结果是增加透明度并树立公信力双赢策略。
通过第三方专业审计机构对组织财务进行复核,既可以防止内部腐败现象发生,又能够增加其他利益方对组织财务的进一步信任。
二级段落标题3:确保合规性符合相关法规和政策要求是非营利组织提升公信力的必然选择。
首先,非营利组织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明确组织成员的职责,并进行培训和指导,保证有关政策和法规得以遵守。
浅议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问题
、
赠 来 获得 经 费 ,而 且 经 常 是免 税 的状 态 。私 人对 非营 利 组 织 的捐 款有 时 还可 以扣税 。 公信 是 一 种 保 证 社 会 资源 得 到 最 有 效 利 用 的社 会 共 同约不 仅 体现 在 契 合 法 律 法 规 , 更重 要 的 是 对 公 共 利 益 的 维持 和 对 利 益 相 关 人 ( 如 捐 赠 者 、 服 务对 象 )承 诺 的 公 共 责 任 ,包 括 公共 信 息 的 披 露 、法 律 与 管 制 的遵 守 、理 事 会 的 监 督 与 信 托 责任 、组 织 效 能 、 募 款伦 理 与 廉 洁 、对 关 系人 的响 应 、 组 织 使 命 的 正 当性 、利 益 冲 突 的避 免与 解 决 , 以及 公共 资源 的 管 理 等 。公 信 力 是N P 0 赢 得 组 织 声誉 和 维持 免 税地 位 , 吸 引志 愿者 、 获 取 社 会 资助 和财 政 支 持 以及 实 现 组织 终 极 目标 的 必 要前 提 。信 誉 度 高 的N P O更 拥有 在 国 内外 施 加 影 响 和 权 威 的 相 当 的软 权 力 一 吸 引和 动 员 公 众和 社会 资源 ,使 局 部环 境 下 的舆 论 转 化成 为整 体 的社 会 舆 论 , 直接 向政 府 或 企 业 施 压 使 其 改变 政 策 或 间接 地 改变 公 众 对 政 府 和 企 业 行为 的 看 法 而 制 定 新 的规 范 ,从 而 达成 组织 宗 旨 。现在 ,许 多N P 0以 “ 全 球 良知 ” ( 一种 超越 单一 国 家范 畴 的广 泛 的公 众 利 益 )为 旗帜 ,将 公 信 力 发 挥 到淋 漓 尽 致 。企 业 要打 造 自己 的 品 牌 而 确 立 其 核 心 竞 争 力 ,N P O同 样 需 要 在 组 织 成 立 之 初 就 开 始 规 划 和 经 营 自 己 的 公 信 力 , 公 信 力 就 是 其 品 牌 和 核 心 竞 争 力所 在 。总 之 ,公 信 力 是企 业 长 期 、 稳 定 利润 和 政 府 合 法 性 的基 础 , 更 是 非 营 利 组 织 的 生 命 线 。 政 府 在 必 要 时 可 运 用 强 制 和 暴 力 手 段 ,而 N P 0 一 旦 出现 信任 危机 ,就可 能在 一 夜之 间分崩 离析 。 二 、我国 非 营利 组织 的作 用 随 着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的 不 断 发 展 完 善 和 人 民 生 活 水 平 的 不 断 提 高 , 非 营 利 组 织 为 社 会 公 众 提 供 市 场 化 、 多 样 化 、 个 性 化 的 动 态 服 务 , 满 足 了 人 们 日 益 增 长 的 物 质 文 化 生 活 的 需 要 , 弥 补 了 政府 和 市场 双 重 失 效 情 况 下 一些 公共 服 务 的 社会 需求 。它 还 为 解 决 转 型 期 内大 量 下 岗人 员 的 就业 问题 提 供 了一 条有 效 途 径 。非 营 利 组 织 通 过接 受社 会 捐 助 的 形 式 ,筹 集 社 会 各 方 面 的 资源 ( 捐 助 物 资 、 资 金 ) ,用 于 帮 助 解 决 一些 容 易被 忽 视 的 社会 边 缘 问题 , 有利 于 减 轻政 府 的财 政压 力 ,缓 和社 会矛 盾 ,维 持 社会 的稳 定 。 非 营 利组 织 提 供 的 一 些 公共 服 务 ,有 利 于 扩 大社 会 公 平 ,扶 持 弱 者 , 缩 小在 市 场 经 济 发 展 中产 生 的贫 富 悬 殊 ,促 进 社 会 的 全 面 发 展 。 正 是基 于 非 营 利 组 织 的 公益 性 、非 营 利 性等 特 征 ,及 其 对 社 会 发 展 的 独 特 功 能 ,截 至 2 0 0 2 年 底 , 全 国 经 民 政 部 门 登 记 的 社 会 团体 已达 1 3 1 3 万个 ,基 金会 1 2 6 8 个 , 民办 非 企业 单 位 1 1 1 1 万 个 。涉 及 教 育 、体 育 、社 会 福 利 等 多个 领 域 ,承 担 了 许 多政 府 转 移 出来 的 社会 管 理职 能 ,极 大地 推动 了社会 的 发展 。 三 、我 国非 营 利组 织 公信 力 的现 状 近 年 来 曾 出 现 一 些 我 国非 营 利 组 织 公 信 力 缺 失 的 典 型 案 例 。 一 个 是 曾被全 国各大 媒体 争 相报 道 的 “中 国妈妈 ”胡曼莉 利 用 “ 丽江 妈 妈联 谊会 ”法 定代表 人 的身 份 ,盗 用慈 善组 织 的名 义不 断地 为 自 己谋取 私利 ,被 “ 美 国妈 妈 ”告 上法庭 。另一 个是 关 于希 望工 程捐 款 被人 私 吞 ,致使 捐 款人 不远 千 里寻 访名 义上 的 “ 被 资助 者 ”,揭 开 希望 工 程管 理 中的 漏洞 。还 有 ,是 关于 “ 希 望 工程 ”捐 款被 人私 吞 ,致 使 捐款 人 不远 千里 寻访 名 义上 的 “ 被捐 助者 ”,揭 开 了 “ 希 望 工程 ”管理 中 的漏 洞 。也 曾有 许多 媒体 报道 了山东 菏泽 市一 民办 孤 儿 院院 长董 玉 阁 ,因涉嫌 诈骗 罪被 判 处有 期徒 刑 1 1 年 ,从 一个 被
浅议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建设
浅议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建设内容摘要:在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一直在蓬勃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广泛作用。
然而,与之随来的也有一些不好的现象,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问题。
本文将就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建设问题展开探讨,并尝试提出对策,以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建设“如果说代议制政府是18世纪的伟大社会发明,而官僚政治是19世纪的伟大发明,那么可以说,那个有组织的私人自愿性活动也即大量的公民社会组织代表了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创新”。
[1]事实上,非营利组织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生活当中。
随着中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都发生前所未有的变迁,而非营利组织也日益作为独立的力量开始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之中,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对非营利组织的健康成长给予足够多的关注。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力的缺失现状(一)非营利组织的定义与作用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是指在政府部门和企业以外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等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的总称。
他们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进行分红和利润分配,享受着优惠的税收政策,汇集着来自社会各方的资源,开展人道主义服务,涉及社会的环境、教育、医疗、贫穷等领域。
美国学者莱斯特·M·塞拉蒙(Lester.M.Salamon)教授曾提出了非营利组织拥有五方面的特征:组织性、私有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自愿性。
[2]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非营利组织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在社会服务方面,非营利组织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多样化、个性化的动态服务,弥补了政府部门和市场不足情况下的社会需求,尤其是帮助政府解决一些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社会边缘问题;其次,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为许多有需要的人们提供生计;第三,非营利组织能够募集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各方参与社会发展建设,有利于扩大社会公平,缩小贫富悬殊的差距,促进社会稳定;第四,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沟通、社会监督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提升公信力是我国非营利组织走出困境的有效路径
制 度 之 间及 其 实 施 主体 之 间 经 常 出 现 的摩 擦 和 不 协
调 , 给其 发 展 设 置 了客 观 的 障 碍 。另 一 方 面 , 应 也 相
调利益 、 化解 矛盾 、 忧 解 难 的作 用 , 挥 社会 、 业 排 发 行 组 织 和 社会 中介 组 织 提 供 服 务 、 映诉 求 、 范 行 为 反 规 的作 用 , 形成 社 会 管 理 和 社 会 服 务 的 合 力 ” 。然 而 , 在 实 践 建设 中 , 国 的 非 营 利 组 织 却 在 政 府 规 制 和 我 市 场 挤压 下 困难 重 重 。本 文试 图 以提 升 公 信 力 为 突 破 口来 探索 我 国非 营利 组 织 走 出 困境 之 策 。
一
的法 律 很 不 健 全 。 只 有《 会 团 体 登 记 管 理 条 例 》 社 、 《 民办 非 企 业 单 位 登 记 管 理 暂行 条 例 》 几 部 法 律 条 等
例 。财 务 、 人 、 评 、 督 等 规 范 管 理 的 法 律 制 度 用 考 监
还 处 于 盲 点 。法律 制 度 的缺 失 尤 其 是 监 督 制 度 缺 失
的 资源 配置体制 中, 营利 组织 能兼顾公 平 与效 率 , 进 和谐 社 会 的 构建 , 力地 弥补 前 两者 非 促 有
的缺 陷 。然而 , 国的 非 营利 组 织却在政 府规 制 和 市场挤 压 下 困难 重重 。破 解其 瓶 颈之 困应 我
以提 升 其 公 信 力 为 突破 口 , 因提 升 公 信 力 能 够 弱 化 政 府 规 制 , 化 制 度 环 境 , 转 观 念 偏 差 , 优 扭 激
公 益 或互 益 活 动 的非 政 府 社 会 组 织 。它 能兼 顾 公 平
论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建设
论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建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营利组织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们可以为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如教育、慈善、文化交流等,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一些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问题,使得其发挥的作用受到了限制。
因此,建设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公信力的定义和重要性公信力指的是一种良好的声誉和信誉,它是一个非营利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是评价一个组织是否可信、可靠的重要指标。
一个组织拥有公信力,可以使得其在社会中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得到更多的认可和信任,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二、非营利组织公信力问题的原因为什么一些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存在问题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变相营利,利益冲突一些非营利组织在接受捐赠或开展项目时,可能出现利益冲突,变相追求自身的利益,这就会降低其公信力。
如某些慈善组织,在募集善款时,可能存在将部分资金用于非慈善事务的情况,这会让人产生认为他们利用慈善的名义变相谋取个人利益的感觉。
2. 管理和治理问题一些非营利组织在管理和治理方面存在问题,如某些组织存在着不透明的决策过程,缺乏负责任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这会让人产生监管不力或者管理混乱的感觉。
3. 信息透明度不足对于一些非营利组织来说,他们的资源来源和资金的用途等信息并不完全透明,这就容易引发公众的质疑和不信任。
如一些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情况不公开,也没有公布支出情况,这就会容易引发公众的不信任感。
三、如何建设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建设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1. 加强治理和管理在非营利组织中,建立清晰的组织架构,确立明确的决策职责和目标,建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透明化组织管理和决策过程,加强行为规范和维护组织合法权益,以树立公信力的形象。
2.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为加强信息透明,非营利组织可以制定和公开组织章程、财务报表等信息,同时强化信息披露和公开,及时更新社会各界对其工作的了解,以展现公信力的形象。
浅析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与提升
86浅析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与提升胡溟窈作者简介:胡溟窈(2000.7-),女,汉族,四川自贡人,2018级在读本科生,江西南昌大学,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31)摘要:公信力建设一直以来都是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重要议题。
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存在不足之处,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不断完善,从而提升公信力,塑造良好的形象。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一、前言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公众逐渐意识到非营利组织的重要作用。
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不断认可的过程中,“郭美美与红十字会”“李连杰与壹基金”等一系列事件对非营利组织造成了不良影响,严重损害了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
公众开始质疑非营利组织的工作能力,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不断下降,逐渐失去公众的信任和支持,陷入公信力危机。
二、非营利组织相关情况(一)非营利组织概念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机构,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公众关注的议题或者事件。
具有非营利性、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非政治性等特征。
(二)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概念公信力是外界对组织的看法、评价。
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公信力是指该组织在社会上被公众接受和信任的程度。
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外界首先是利益相关者,其次是一般公众,公信力就是获得利益相关者和公众的正面评价。
(三)非营利组织公信力重要性1.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重要的外部无形资产。
非营利组织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充足的资金为非营利组织开展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工作人员是非营利组织具体活动的执行者,每一次活动都体现了非营利组织非营利性这一重要特征及非营利组织的信念和目标。
基础设施是非营利组织得以存在的重要保障。
与资金、员工、基础设施等有形的资产不同,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外部无形的资产。
外部无形资产看不见、摸不着、带不走,但却是非营利组织重要的资产之一。
浅析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建设
非 营 利 组 织 是 指 独 立 于 政 府 机 构 和 营 利 机 构 之 外 不
关 键 环 节 。非 营利 组 织 是 为 公 益 服 务 的 独 立 机 构 , 本 身 其
所 具 有 的 非 营 利 性 、 间 性 、 织 性 、 愿 性 、 治 性 等 赋 民 组 志 自
以 获 取利 润 为 目的 , 为社 会 公 益 或 共 益 服 务 的提 供 准 公 共 产 品 的机 构 , 是 弥 补 政 府 失 灵 和 市 场 失 灵 的最 有 效 的 途 … 径 。 当前 社 会 选 择 了 一 条 多 元 化 的 发 展 道 路 , 营 利 组 织 非 的 发展 更 加 成 为 了 一 种 必 然 。非 营 利 组 织 所 坚 持 的 公 益 、
其 中 重要 的环 节 , 是 实 现 非 营 利 组 织 可 持 续 性 发 展 的 重 它
所 提 供 服 务 的对 象 一般 是 弱 势 群 体 , 弱 势 群 体 由 于 本 身 而 拥 有 资 源 的有 限 , 此 对 非 营利 组 织 提 供 的 服 务 几 乎 没 有 因
发言权 , 是处于被动的地位 。 只
织 的 发 展 也 面 临 着更 严 峻 的挑 战 , 别 是 非 营利 组 织 的 公 信 力 建 设 。 本 文 简要 分 析 了 当 前 非 营 利 组 织公 信 力 特
不 强 . 会 影 响 力 不 够 的 现 状 及 其 原 因 , 出 了非 营 利 组 织 应 该 建 立 问责 机 制 , 强 自身能 力 建设 , 社 提 加 引入 顾 客 导
力 、 象 、 召 力 及 其 权 威 性 , 映 了 人 民群 众 对 非 营 利 组 形 号 反
维普资讯
第2 9卷 第 5期 20 0 7年 9月
发展非营利组织与社会公信力的提高
收稿 日期 :20 0 0 0 6— 2— 9
作者简 介 :王 玉 (92 ) 18 一 ,女 ,四川成都人 ,四川大学公共 管理 学院行政 管理专业硕士研 究生。
维普资讯
争中的整体利益。另一方面 ,中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也需要非营利
组织能够承接以往由政府包揽的部分职责 ,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在这种需求下 ,中国的非营
利组织取得 了空前的发展 。社会团体的数量由 17 年前的6 0 多个猛增到 19 年底的 1 、 98 00 98 6 5 万 ,民办非企业单位则从零发展到 7 万 个。近年来 ,一个值得关注的新现象是 ,中国特有 的 O 事业单位也正在分化为营利或非营利组织。可以说 ,非营利组织正 日益成为中国社会生活中不
可或缺的组织创新 ,发挥着政府 、市场不可替代的作用。 ( )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虽然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社会发展 和进步中起到了不 二
可替代的作用 ,但由于中国非营利组织 的发展才刚刚起步 ,再加上非营利组织本身社会责任的
缺失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还面临许多 困境 ,出现 了很多问题 ,引起 了民众 的质疑 ,导致 了
息的堵塞。因此 ,政府需要有中介性的非营利组织起到信息沟通 的桥梁作用 ,并帮助政府维护 市场与社会秩序 ,从而减少政府的社会管理成本 、提高政府的效率。而这些分散的利益主体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提升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营利组织,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动员民间资源,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等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公信力不足、内部管理混乱、项目运作效率低下等,人们发现非营利组织并非“德行完美的神话”。
现阶段,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不足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提升20 世纪 70 年代,非营利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在世界各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解决许多社会问题必不可少的社会组织。
萨拉蒙教授说过,“我们正置身一场全球性的‘社团革命’中,历史将证明,这场革命对 20 世纪后期世界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民族国家的兴起对于 19 世纪后期世界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出现了大量的非营利组织,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动员民间资源,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等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非营利组织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形式。
但在我国非营利组织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非营利组织失灵也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公信力不足、内部管理混乱、项目运作效率低下等,人们发现非营利组织并非“德行完美的神话”。
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受到挑战,非营利组织面临着严重的公信力危机,它直接影响到了非营利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本文希望通过对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制约因素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探求解决对策,从而促进非营利组织良性发展,唤起社会对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重视,加快解决公信力不足的进程,更好地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
一、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词Accountability,意指为某一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
在汉语中尚属一个新词,公信力包含了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意思,主体指公众,客体指公共机构或公权力。
公信力是一种关系范畴的概念,表示主客体间的一种相互作用。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体现的是非营利组织与公众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概念,包含公众对非营利组织信用的期望和非营利组织对赢得公众信任的期望。
即公众通过对非营利组织信用情况的认知,判断是否信任非营利组织以及信任的程度;而非营利组织想要赢得公众的信任,提高公众的信任度,就需要具有相对应的信用品质。
从客体的角度讲,公信力还指非营利组织获得公众信任和支持的一种能力。
相关学者认为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需要包含四个方面。
即法律公信力,指非营利组织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法治的原则。
协商公信力,指非营利组织需要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给予高度响应。
自由裁量公信力,指非营利组织在行使自由裁量权进行决断时,必须利用专业知识进行科学、正确的判断。
展望公信力,指非营利组织在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时,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相关立法及政策制定中去。
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维持公众及利益相关者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的现状非营利组织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国家首先兴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府--市场--社会”的三元社会结构日渐显现,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
随之而来的政治体制改革使政府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在经济、社会领域留下了一些管理和服务“真空”,这种“真空”对非营利组织产生了强烈的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开展和不断深入,社会格局逐渐由“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非营利组织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短短3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已经从最初的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技术服务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到了全国性的各种不同类型的非营利组织,不同形式的非营利组织的数量也得到了快速增长。
目前,非营利组织已遍及各行各业,在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缓解社会矛盾、整合社会力量、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提升公民道德意识、协助政府部门工作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
非营利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公信资源,但我国的非营利组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公信度上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着很大差距。
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环境及自身建设方面都相对欠缺,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和支持不足,组织内部管理机制不规范,自身能力有所欠缺,缺乏自律机制,法律法规不健全。
而且,由于政府监管“缺位”、外部评估制度不完善和问责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着组织有效性的发挥,社会监督薄弱导致外部监督不完善,财务制度不健全和激励制度不完善导致内部自律性差,人力资源匮乏和筹资能力不足又导致自身能力不足,我国的非营利组织面临着社会公信资源流失的威胁。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不足的表现考虑我国的国情及非营利组织生成、发展的特殊社会环境,在提升分析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制约因素时应具有本土特色。
发展环境的不适应使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乏制度支持,外部监督因素使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乏约束机制的保障,而自身能力的不足则是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资源流失的根本。
(一)发展环境非营利组织在国家--市场--社会的三元模式中,与政府、企业形成了互补的关系,它通过独立自治、公开竞争与志愿参与的机制,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保证了非营利组织公信资源的获取,这些都需要政府的信任和支持,还有完善的法制来保证。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很多是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而存在的,先天的自主性不足,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不够,都导致了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环境的不成熟,制约了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提升。
1、自主性不足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很多是由政府直接建立或者从政府的党政部门派生而来的,为了体现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的原则,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将原来属于本部门的机构转化成为行业协会挂靠在相应的职能部门下。
它们的所有资源主要来源于政府,并且在组织、职能、观念、管理体制和活动方式等各个方面都依赖着政府,成为政府行政权力的延伸,无法实现自我管理,依然作为政府附属机构发挥作用。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这种病态关系导致非营利组织自主性严重不足,对非营利组织公信力造成了严重影响。
此外,非营利组织开展活动时往往无法摆脱政府的影响,将行政权力的弊端带入非营利组织,引发政治腐败、官僚主义等问题,使得非营利组织不能正常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远离公众,公信力的建立更加艰难。
2、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政府目前正在积极构建非营利组织相关的法律制度框架,但相比非营利组织的快速变迁,法制建设离非营利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还有一段距离。
依照国外经验来看,健全的法律法规环境是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不够健全的法制框架会使非营利组织陷入“合法性困境”,使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合法性”受到来自“法律合法性”制约。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需要依靠“社会合法性”来维持,因此,不合理与不完善的法律环境是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不足的重要因素。
3、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不足我国政府对待非营利组织的态度存在着矛盾性,始终都没有给予充分的信任。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政府希望从一些管不了,管不好的社会职能中退出,交由非营利组织来承接,由非营利组织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然而,又担心非营利组织的出现会不利于管理。
因此,在对非营利组织的相关政策与管理上也采取了很多干预的方式,如人事权的任免、双重管理体制、“非竞争”原则等,这些不太信任的做法都严重影响了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影响了其公信力的发展。
一方面是资助性投入不到位,另一方面税收优惠政策不到位。
我国至今尚未建立一套系统可行的针对非营利组织的专门的税收体系。
同时又对非营利组织捐赠者优惠方面存在优惠不足,覆盖面小且执行不力的问题。
这些都不利于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非营利组织的慈善活动,非营利组织无法较好地获得社会资源和公众信任。
(二)外部监督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决定了它需要承担大量的社会公共责任,必须对公众及其利益相关者负责,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取公众的信任与支持。
为了保证公共责任的有效实现就需要立起外部监督制约机制。
然而,目前对非营利组织的外部监督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政府监管“缺位”、社会监督薄弱、问责机制不健全都造成了外部有效监督的不足,制约了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提升。
1、政府监管“缺位”政府监管“缺位”在我国并不是指缺乏政府相关部门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监督,而是表现为监督主体庞杂、责任分散化造成“监督主体缺位”的现象和官方双重管理主体的激励不足所造成的“管理组织缺位”现象。
2、社会监督薄弱公众拥有对非营利组织监督的权利,了解、参与非营利组织的活动是产生信任最有效的方式。
然而,在长期封建体制的影响下,我国公众对自己所拥有的监督权利意识很薄弱,缺乏主动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监督的行为,从而造成公众监督意识薄弱。
又因为我国至今没有相关的制度保障公民个人能有效参与到非营利组织的整个决策过程,缺乏制度化的公民参与渠道,只有一少部分组织出于自律会主动邀请公民参与,从而造成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途径。
舆论监督被马克思形象的称为“另一个法庭--社会舆论的法庭”,对非营利组织具有监查、监督的重要作用。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媒体机构对非营利组织问题的报道经常受到行政干预,致使媒体对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不能进行客观报道;其次,我国的媒体和舆论监督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作为行政职能延伸出现的,对非营利组织常常只作正面的宣传报道,很少揭露它存在的问题,公众接收到的信息往往也是很片面的。
最后,我国的媒体、舆论监督滞后于其他监督。
在国外,非营利组织自身及政府部门的监督机构常常会根据媒体对非营利组织的曝光来追查和发现问题,而我国的媒体机构常常是在政府监督部门或其它监督机构发现并处理完问题之后才进行相关报道,其监督职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3、问责机制不健全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公共组织,涉及到大量公共资源的使用,宗旨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所以组织应该为其行为负责,承担起公共责任,而这正是非营利组织建立问责制度的前提与基础。
我国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的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政府财政补贴,同时享受国家的减免税待遇,另外一部分资金来源于社会和企业的捐赠。
因此,非营利组织有责任和义务对政府、社会等交代资源流向及其效用。
目前,我国关于非营利组织方面的问责制度尚不完善,仅在相关法律的罚则中有所体现。
不能够充分体现非营利组织应承担的公共责任,这样很容易导致其公共责任的缺失,从而引发公信力危机。
(三)自身能力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最终来源于组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自身能力的缺失是导致公信力不足的直接因素。
非营利组织的能力是指其动员社会、政治、志愿者等资源以实现自身宗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