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概括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括能力培养
边芳芳
一、什么是概括能力
概括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没有概括就没有概念,没有概念就无法进行逻辑思维。思维的最显著特征是概括性。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概括就是把不同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的或非本质的)抽象出来后加以综合,从而形成一个日常概念或者科学概念。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指的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的能力,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把所读所听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从现象中揭示本质,能把具体形象抽象化的能力。其主要的形式有概括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等。在语文综合能力素质中,概括能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概括能力包含着以下几方面的能力要素:即理解力、表达力、思维力。理解力。读一篇文章,对文字的阅读、品析、欣赏是一种理解,通过理解,明了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要点,梳理文章每部分的主要意思,梳理文章全文的意思,进而能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把这一意思表达出来。它不同于朗读,可以照本宣读;也不同于复述,可以说得洋洋洒洒,甚至带有创造性的想象成分。理解文本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基础,不能理解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概括。表达力。语文教学包含了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新课标在第二学段明确提出:“阅读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第三学段规定:“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概括是以阅读理解为基础,以思考归纳为主线,以“说”或“写”为最直接展现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方式,它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力。学习语文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学习语言知识、历练语言能力的过程;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所以学习语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解析整个思维过程,就是人脑对信息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并作出决定的过程。概括以原文的语言材料为基础,但不能照搬照抄原文语句,也不能对原文内容进行机械的摘录,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归纳、加工、提炼、整理,才能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准确而精炼地表达出来。
一、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意义
今天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没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就不能使信息的表达和传递做到快速、扼要、准确。然而目前很多学生的概括能力并不尽人意,他们在概括时存在以下问题:抓不住关键信息,只摘引原文语句不加以归纳;概括不够深入,不能抓住主要问题;无法整体驾驭文章,只能概括部分材料;综合分析能力不强,不能进一步分析,找出文段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培养是很有意义的。
(一)有利于学生深入阅读“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先生这话的意思是,作者写文章是有一条思路的,阅读时要加以探究,沿着这条思路去把握住文章的要义。概括能力的拥有能使阅读者更精准地把握写作者所写的内容,能更快、更准地找到作者的写作思路,能更好地透过现象而能看到本质,进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要想准确地概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通读文章。这样,认识和理解文章中的字、词、句就成了最起码的要求。如果字、词、句都读不通,读不懂,那么就谈不上去理解了。而如果学生对旧有的知识水平概括能力低,就不能学会用一定的方法去阅读文章,难以产生对新知识的迁移,无法有条有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阅读是理解,是吸收,吸收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强弱。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会分析概括,就读不懂课文,抓不住重点,即使有所得,也所得无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
(二)有利于学生准确表达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把对文章的分析具体分为几
个问题、几个内容,然后请学生来回答概括。这时,有的学生虽然已经读过多遍课文,对课文内容也比较熟悉了解了,但是如果让他用简明扼要的语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就会觉得很困难,说得疙疙瘩瘩,不着要点,甚至是颠三倒四,不知所云。而且多半碰到回答概括类的问题时,班里举手的学生会少之又少,寥寥无几。很多学生甚至从来也没举手概括过,久而久之,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训练的机会也就少了。概括课文内容不是简单、机械地摘录课文的语句,它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在一定的要求之下把课文的精神实质、作者的观点态度、人物的性格特征等表现出来,它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综合提炼,以文章的结构层次为脉络,确立自己语言组织的逻辑顺序,并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确定自己具体使用的字词句,然后才可能简洁、清楚、流畅地表达出来概括在语文课堂上的经常使用,在给学生带来发言机会的同时,让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在吸取他人长处的同时,借助老师的恰当引导,在好胜心理的支撑下,积极地进行语言表达训练。一旦发现自己的概括表达水平较自己以往有了提高后,他们会树立起更强的自信心、成就感,会更有兴趣地参与以后的课堂互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概括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内容进行取舍,对结构进行解析,对语言进行整合,凡此种种训练,必然使学生的语言表达等到全面的提升。
(三)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思维的最基本特征是概括,所以培养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概括能力。在概括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至少能在以下两方面得到训练:首先,原文中的字、词、句、段所包含的大量的语言信息在概括时是不可能一一复现的,学生需要对文章进行深层的把握,从而对全文形成一个清晰的理解,然后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得出个人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取舍、浓缩。所以概括来源于原文,又高于原文,是原文经过思维重组升华后的结晶。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概括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能得到切实的提高。其次,因为概括的过程是对原文按要求加工提炼的过程,加工提炼本身就已融入了创造。主要信息确定之后,学生必须在个人理解的基础上对原文段落之间的排列、组合进行一定的创造,并且要注意语句表达的形式特点。这样,不同学生的概括方式也展现了个体创造的个性和多样性,就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若干方法小学中高年级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阶段,这一训练就是培养学生把文章由厚读薄的能力,即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因此,概括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有章可循,持之以恒地进行。(一)课题扩展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文章的中心、主要内容及其作者的情感等关于课文的很多信息。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有的课题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教学中,紧扣课题质疑,筛选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概括。提出的问题是帮助学生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有力拐杖,首先使学生的思考及言语内容的选择有明确的指向性,实现学生的言语库与文本言语库的链接,做到“言之有物”。同时,根据文本叙述顺序,排列问题,根据问题顺序回答问题,做到“言之有序”。如《莫泊桑拜师》一课,可以围绕课题展开提问: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他是怎样拜师的?拜了几次?结果怎样?通过从课文中找答案,把课题扩展成几句话,进行逐步地丰满,使概括更加恰当、完整。像这样的课文有不少,如《勤奋自学成大器》《登泰山观日出》《鲍叔牙真心待友》等,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有的课题是文章的中心句,可以围绕中心句,引导学生展开提问,紧扣关键问题,将课题读厚,进而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如《妈妈,我们一定要活下去!》一课,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填空:______(谁)______(怎么样地)说:妈妈,我们一定要活下去!在这句话的前后各增加一条线,让学生补充是什么情况下,结果如何。三句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