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鲁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第2章第2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第2章第2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因为在前面的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辆射的因素中,学生已经解到低纬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多,热量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福射少,热量少,气温低,学生已经知晓了不同纬度之间地表受热不均为,而这正是大气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启下是因为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为后面的大气三圈环流内容以及气候、气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既是t地a球上的大气的基础,又是后面大气运动的理论依据,对后面章节的学习起到了重要作用。

并且本节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课改理念,有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大气的运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先让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然后运用电脑多媒体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突破难点,并通过活动题来解释海陆风的成因。

通过讲述让学生了解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然后通过电脑动画引导学生探究风在三种不同力情况下风向与等线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本节课内容的理论性较强,难度偏大,要学好这节课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和综合析能力,而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学习方法单一,知识面较窄,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借助直观具体的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将抽象难懂的知识浅显通俗化,使学生易于接受。

三.教学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基本原理2、理解热力环流过程能够经制热力工环流示意图;3、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4、了解形成风后几种店用力5、学会绘时判读、绘制风向四、教学重难点: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入)师:《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讲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葫芦峪中用火攻,眼看火烧到紧要关头,天上突降大雨,救了司马懿的命。

诸葛亮就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其实他不知道这火是他放的,这雨也是他自己下的。

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上升过程中不断冷却,水蒸汽凝结成雨。

推进(新知识传授)师:热空气会上升,那么,冷空气呢?生:下沉。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2.2.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3、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读课本35-36页文字部分和图2-2-2了解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2、通过动画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使学生直观的了解、理解大气的保温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2、通过对大气环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观看“格陵兰岛冰川融化”视频。

教师提问全球气候变暖的形成与哪些因素相关?设疑导入。

〈二〉预习交流多媒体显示:1、低层大气成分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其中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固体杂质各有什么作用?2、大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请举例说明。

3、根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大气可分为几层?各层的气温变化有何特点?教师板书:大气——组成学生活动:小组内交流,并展示预习情况教师点拨:、屏幕显示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并点拨重点掌握臭氧、二氧化碳、水汽1 的作用;、点拨“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的读法。

2教师板书:结构大气——〈三〉合作探究探究一多媒体显示:大气结构总结表格特点与人类的关系天气现气温垂气流运动状况直变化象对流层平流层大高层气学生活动:小组内合作探究,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并展示讨论的成果。

教师点拨:对流层中地面是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气温上冷下热——对流运动,并且多固体杂质和水汽,所以天气现象多变。

抢答:展示的题目,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过渡:对流层及平流层气温变化特点的原因是什么?大气层的热量主要来自哪里?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的能量源泉,让我们来了解太阳辐射的一些特性。

高中地理: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名师教案(1)(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名师教案(1)(鲁教版必修1)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主要特点。

②理解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热力环流。

③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④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成因。

⑤理解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图表的绘制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

②通过绘制风的形成示意图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掌握风的形成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③通过简易天气图的阅读,能够分析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教学用具:水、水杯、酒精灯、铁架、多媒体课件教学重点、难点:①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形成。

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③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 地球是由内外物质圈层构成的,上一节我们着重讨论了内部圈层尤其是与人类生存关系密切的岩石圈。

今天我们来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之一——大气圈。

探究1:读P36图2-2-1回答问题;(学生回答较多的是飞机飞到了云的上面。

教师设问为什么下面由云雨而上面没有呢?)(板书课题,以及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第一课时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含义:2、组成:3、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4、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垂直分层学生回答探究1;点评略。

探究2:人造卫星为什么能安全的运行在高空大气层?(略)探究3:在“大气的垂直分层”图中,气温随高度的变化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一种竖起的“W”的形状。

(由探究3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温度变化取决于大气的受热状况。

引出下文)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少(可见光被吸收很少)(板图略)(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同时向外辐射热量——能量集中在波长较长的红外波段)(3)对流层大气吸收绝大部分地面辐射增温,也向外放出红外辐射。

年鲁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word学案

年鲁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word学案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学案导学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水平运动学习目标1、阅读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2、绘制简单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

4、通过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

学习重难点:大气的运动基础知识梳理: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 •低层大气的组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大气成分作. 用氧氮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和杂质3 .大气垂直分布(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空气显著,天气现象复杂(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流层:大气主要靠 _______________ 增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气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主。

(3)高层大气: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二、大气的受热过程1、吸收: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一太阳辐射:2、大气保温作用-地面辐射:L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3、意义: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升高了晚上的最低气温;降低了气温的日较差地面辐射大气*大气吸收太阳辐射_►地面大气逆辐射三、大气的运动十原因:地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热力环流:大气运动 过程:的形式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风、风、2、大气的水平运动一风形成风的直接原因:_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 高空:风向与等压线_ 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 ,并指向低压巩固训练: ' 一、单项选择题 1 .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辐射形式是 A .大气逆辐射 B .大气辐射 2. 下列说法真确的是 ( A .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气和固体杂质组成 B .水气和固体尘埃是成云致雨的充分条件 C. CQ 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但对地面不具有保温作用 D. 臭氧含量很少,但它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3. 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A.紫外线区 B 4.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A.海拔高低差异 C.太阳辐射能纬度差异5.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 A.低纬环流 6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A .水平气压梯度力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高压 B. 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平行 C .水平气压梯度力愈大,风速就愈大 D.摩擦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 8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 ) .可见光区B .B D ( .大气环流 ) 地转偏向力 ) .地面辐射 D .太阳辐射•红外线区 )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各地的气压差异 •热力环流 .地心引力 (.季风环流.冷热不均jA.9 •读“热力环流等压线剖面图” ( ),其中画法正确的有m拎*热Z77777T7W710. 有关大气各层特点的叙述有 A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C.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D:■、综合题11•读“气温的垂直分布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大水循环均有的环节是 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人类可以通过影响水循环中的________环节, 缓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增加丁环节水量的主要措施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海陆间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右图所示:
解题的关键在于了解海陆间水循环的4个环节及 方向。
答案: (1)为逆时针,标注略
(2)两个循环为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画图略 海上内循环
(3)太阳辐射能
(4)标注略 海陆间水循环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 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地表径流
7月份将该地铁矿石运往上海,货轮在航行 过程中总体上( )
A.顺风顺水
B.根据图示经纬度和海陆轮廓特征可
判断出该区域是澳大利亚西北部。货轮从澳
大利亚西北部到上海主要经过澳大利亚与赤
道之间的海域、我国的南海和东海。
7月份,澳大利亚与赤道之间盛行东南信风,南海多 吹西南季风,东海盛行东南季风,故货轮大体上顺 风航行;7月份,我国杭州湾以南,东海和南海的沿 岸流与外海暖流(主要是日本暖流)汇合在一起,自 南向北流动,而货轮在出发时顺西澳大利亚寒流, 故货轮大体上顺水航行。综上所述,A项正确。
【学习目标】 1.了解水圈的组成,理解水 循环的类型、环节及其地理意义,增强水资 源保护意识。 2.了解河流的补给方式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3.结合图示,分析归纳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 律,并能绘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简图。 4.结合有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水圈的组成

高中地理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导学案【学习目标】1.明确大气圈的概念、组成与结构,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及其成因;2.能说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分布和移动规律;3.掌握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和分布;能说出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和影响4.学会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并能掌握主要的几种气候类型特点及其成因和分布。

5.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说明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成因;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提高动手能力、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热力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主要的天气系统;主要的几种气候类型特点及其成因和分布。

【学习链接】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学法指导】通过读图分析法,列表比较法掌握。

【学习过程】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A级)(1)低层大气的组成包括:、、。

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空气显著,天气现象复杂②平流层:大气主要靠增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大气以为主。

③高层大气: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2、大气的受热过程根据上图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如何实现的。

3、大气的运动 A 、热力环流如右图,(a 、b 表示等压面)完成下列要求(1)画出大气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运动(2)图中所示的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是:先有_________ 运动,再形成_________运动.(3)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____________形式。

(C 级) B 、大气水平运动——风 读风向形成示意图,回答:(C 级)(1)图中①是_________压,②是_______压。

(2)图中③是_______力,④是______力,⑤是______。

(3)该风向形成图是( )A .北半球的风向形成图B .南半球的风向形成图C .图中的风向右偏D .图中的风向左偏(4)在______的作用下,大气由_______气压区向_______气压区作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

2022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2022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鲁教版必修1其次单元其次节课题:《常见的天气系统》目标:结合实例,学会分析锋面系统(冷、暖锋及准静止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结合实例,学会分析低压(气旋)、高压(气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教学重点: 分析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推断气旋、反气旋。

教学难点:锋面过境时天气特点的比较和运用教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执教:杨东华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呈现11月24日盐城寒潮来袭的天气预报图片。

老师叙述:大家知道寒潮是我们学习过的哪一种天气系统造成的现象吗?除了这种系统,还有哪些天气系统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常见的天气系统。

【板书】2.5常见的天气系统设疑导学阶段(同学带疑看书完成自主学习部分)二、自主学习同学完成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1.锋面的定义,分类?2.不同锋面系统中锋面移动方向、符号和降水区的位置?3.不同锋面系统在我国的典型天气实例有哪些?4.气旋、反气旋的气压和气流状况,过境时的天气特点与实例?三、沟通呈现同学呈现(同时课件同步呈现答案)【板书】锋面系统的比较【点拨】锋面是倾斜的,一般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气团在锋面上面。

锋面四周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天气都受冷锋的影响。

四、合作探究1.冷暖锋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征比较?【板书】冷、暖锋的天气比较【播放课件】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示意图。

叙述:冷锋的锋面前面为暖气团,锋后为冷气团。

冷气团在移动过程中,它的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在抬升过程中冷却,其中水汽简洁分散成云雨。

所以,冷锋过境时,常消灭阴天、下雨、刮风等现象。

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多是由冷锋形成的锋面雨。

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就是冷锋南下时形成的。

近年北方春季消灭的沙尘暴天气也是由冷锋引起的,冷锋是影响我国的主要锋面。

【播放课件】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示意图。

叙述:暖锋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暖气团沿冷气团缓缓爬升,冷却分散产生云雨。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大气圈的物质组成与垂直分层;2、认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3、理解大气运动的形成原因;4、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理解海陆分布的影响;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和分布;5掌握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联系实际认识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结合图示了解大气各垂直分层的特点;2、联系常见的大气现象,理解基本原理;3、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理解热力环流;结合力的合成与分解规律认识风的形成;4、结合图示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联系海陆热力性质认识冬夏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5、根据图示或演示认识不同天气系统的气流运动状况;联系身边的天气变化认识天气系统导致的天气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增强地理探究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跨学科迁移能力;增强分析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1、大气垂直分层及与人类关系2、三圈环流,气旋,反气旋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3、高压,低压,锋面系统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特征,简易天气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1、简易天气的判读;2、保温效应成因;3、三圈环流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看教材设置的情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教师说明天气和气候是复杂的大气变化,给学生一段这两天扬州的天气预报情况。

明确本节研究的主题。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学生自学课本36—37页,了解大气组成并回答问题:1、低层大气有那些部分组成。

2、干洁空气组成的主要成分。

3、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在大气中有什么作用。

4、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在天气变化中扮演什么角色。

总结学生回答得出问题探究:①大气各组成成分的比例是固定不变的?②低层大气就是干洁空气?③人类活动不会影响大气成分?例题:城市上空多雾的原因是()A空气中多水汽 B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C空气中固体杂质较多 D空气中臭氧含量高(一)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自地面向上,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相差较大,据此此把大气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教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教案 鲁教版必修1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背景情境导入在“神舟”七号飞船降至100千米高度时,返回舱进行姿态调整。

在距地面约80千米时,返回舱再入稠密大气层。

进入黑障区后,通信中断。

约距地面40千米高度时,出黑障区,通信恢复。

什么叫稠密大气层?什么叫黑障区?稠密大气层是指对高速飞行物体产生较大阻力的大气层,一般距地表100~120千米以下,该层大气密度较大。

稠密大气层之外称为外层空间,大气逐渐变得稀薄,它一直可以延伸到3000千米左右,这一层也被称为稀薄大气层。

稠密大气层之外一般称“天”,之内就是“空”。

在稠密大气层内飞行的就是航空飞行器,在外层空间飞行的就是航天飞行器。

当返回舱大约以每秒8千米的速度进入稠密大气层时,返回舱与周围空气发生剧烈摩擦,使返回舱周围气体分子呈黏滞状态,温度不易散发,形成一个温度高达几千摄氏度的高温区,返回舱变成一个火红的流星,周围的气体和返回舱表面材料的分子被分解和电离,形成等离子鞘套电磁屏蔽。

因为等离子体能吸收和反射电磁波,会使返回舱与外界的无线电通信衰减,甚至中断,雷达也无法发现它的踪迹,这个区域因此被称为“黑障区”。

黑障区范围取决于进入大气层的物体的外形、材料、再入速度、无线电频率和功率等。

如果无线电频率选择合适,也可以避免黑障现象。

返回舱在下降到距地面大约40千米时,返回舱升力控制系统开始起作用,速度也有所放慢,黑障现象就会消失。

问题:大气层与人类的关系怎样? 教材内容详析知识点一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知识背景 近地面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

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加而逐渐降低,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受热多,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所及高度大,对流层顶高;高纬地区受热少,对流较弱,所及高度小,对流层顶低。

同一地区,对流层高度夏季大于冬季。

大气的组成中,二氧化碳、臭氧、水汽等成分不仅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而且对人类生命及其生存环境有重大作用;同时人类活动也会对大气成分产生影响,从而改善或者危害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如:燃烧矿物燃料→CO 2增加→温室效应,制冷工业发展→氟氯烃含量增加→破坏O3层,使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

鲁教版地理必修1《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1《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1《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涉及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第三目“洋流及其地理意义”,简要介绍了洋流的概念及按水温不同所进行的分类,知识窗介绍了洋流的成因。

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地理意义是本节的重点,教材结合大气运动、地转偏向力等知识详述了洋流的分布规律。

对这部分知识教材还提供了“活动”题加以巩固,并引导学生读图2-3-6和图2-3-7加深理解。

最后教材从促进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影响沿岸地区的气候;对海洋生物分布(渔场)的影响;以及洋流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三方面,介绍了洋流的地理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洋流的分类和成因。

(2)说出洋流的分布规律(3)说出洋流的地理意义。

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图表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水循环及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德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难点:洋流的地理意义。

四、学情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考虑的因素很多,如风带、海陆位置、地转偏向力等,较难理解,应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学习难度。

洋流的地理意义的学习应落实到圈层之间的联系这一基本点上。

五、教学方法1.要求学生先学习课本,完成预习学案。

2.通过简图带动知识点的学习,即“以图带讲”的教法学法。

学案导学法、探究学习法.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完成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多媒体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 1课时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课时教学案鲁教版必修1(word文档良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课时教学案鲁教版必修1(word文档良

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 4 课时)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时主要包括常见的天气系统。

天气系统主要是对天气的影响,与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内容,高考中也经常涉及。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理解锋的概念与分类;理解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的概念。

(2).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特点,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3).能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

2.能力目标:(1).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2).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3).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动机。

(2).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冷锋的形成及其天气过程。

(2).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及其天气特点难点:(1).冷锋与暖锋的判断,理解冷锋天气与暖锋天气。

(2).气旋与反气旋在南、北半球不同的旋转方向。

(3).天气系统图的分析,特别是理解锋面气旋。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以及知识对于实际现象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 •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T情境导入、展示目标T合作探究、精讲点拨T反思总结、当堂检测T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时的内容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 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三课时)精品教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三课时)精品教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教案: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三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时主要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季风环流等重要问题。

是对上一节课时大气运动的一个应用。

又是接下来所要学习的全球气候的形成和分布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知道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名称。

(2)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3)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4)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三圈环流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3)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献身气象事业,为“四化”建设服务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季风环流形成原因,东亚和南亚季风区别难点: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季风环流形成原因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时的内容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问:什么叫大气环流?大气环流的形式有哪些?问:大气环流的意义是什么?(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挪威森林大面积遭受酸雨危害,却将英国告上法庭。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二课时)大气的运动一、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③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四、学情分析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1.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2.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3.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生活应用无关。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五、教学策略:1.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生活实际。

2.做到学生探究和老师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和学生个人探究相结合。

实现了“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六、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上一节课时给学生播放过三国意义中诸葛亮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懿的视频短片。

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上方谷又名“葫芦谷”中,用火攻之,眼看火烧到紧要关头,天突降大雨,救了司马懿的命。

高中地理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鲁教版必修1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地理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鲁教版必修1一、教学内容及解析第一部份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第二部份大气的受热进程,第三部份大气的运动,第四部份全世界的气压带与风带,第五部份常见的天气系统组成。

大气圈作为地理圈层之一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

课时内容的安排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运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大气圈及其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份及其作用。

为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世界的气压带与风带作铺垫的,要求学生了解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并通过小活动,把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与温室保温作对比,让学生学会分析原因。

先让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大体形式,然后运用电脑多媒体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进程冲破难点,并通度日动题来解释海陆风的成因。

通过讲述让学生了解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然后通过电脑动画引导学生探讨风在三种不同受力情况下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动画演示和指导学生绘制全世界气压带、风带散布示用意,来冲破难点,并引导学生分析海陆散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应充分运用比较法指导学生学习这一部份内容,从不同角度对各天气系统进行对比,并用图示和列表对比相结合的方式来作进一步的解释。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1.明确大气圈的概念、组成与结构,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进程和大气的运动。

2.通过绘制全世界气压带、风带散布示用意,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散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4.通过绘制全世界气压带、风带散布示用意,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读懂简易天气图,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6.通过对案例学习和探讨,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自主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7.通过对地球大气圈这个圈层特点的学习和复杂的天气进程形成的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教学目标:
1、认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形成的原因,了解气压带和
风带的形成和分布,理解海陆分布的影响及其季风的形成,掌握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影响。

2、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
布;移动规律机器对气候的影响;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的特点
3、通过合作学习、实验、集体讨论,增强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地理探究、
学科迁移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学用具:水、水杯、酒精灯、铁架等
教学重点、难点:
1、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形成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王老师乘飞机到外地出差。

在机场时还是细雨蒙蒙,起飞后不久后却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

问题:你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2、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带着暴风雨席卷墨西哥湾,以超过两百公里的时速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南部海岸登陆,包括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马州和佛罗里达州在内的南部4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飓风过后,新奥尔几乎变成一座废城,重建工作将难以展开。

据所知,飓风目前已造成数千人死亡。

那么这种飓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老师相信:通过本节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背景设置:1、回忆初中化学学科中介绍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你能说出还有哪些对地球生命产生重要影响的大气成分?对生命有什么影响?
2、宇航员进入太空所穿的宇航服有哪些功能?为什么需要这些功能?
3、飞机为什么常常在1万米左右的高空飞行?
学生广泛讨论,教师进行总结出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特点。

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活动:见图2-2-5,寒冷季节,室外万木凋零,而温室内却春意盎然,你能说出温室保温的原理吗?
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

集体讨论:根据所学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1、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2、初春的早晨,为什么农民在田埂上放烟雾驱赶昨夜的寒气?
三、大气的运动
1、热力环流
实验展示:把半杯水放在酒精灯下加热,让学生观察水开的时候,水体是怎样流动的。

学生认真观察,讨论结论。

教师:假如是大气,也会产生如此运动,我们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让一位学生上黑板绘制大气热力环流图。

冷热冷
根据所学的知识,解释“活动”中海风和陆风的形成。

你还能说出哪些现象与此相关吗?根据热力环流图,大气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2、大气水平运动——风
(让学生回忆物理学中的力的合成知识,培养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能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影响:大气运动的原动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问:当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如何?(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保持一致,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
方向:与风向垂直
影响: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问:当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风向如何?(课件展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高空大气存在)
(3)摩檫力
方向:与方向相反
影响:影响风速,也影响风向
问:当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檫力共同作用下,风向如何?(课件展示)(风向与等压线成一个夹角,在近地面大气存在)
根据所学知识思考: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他的右后方还是左前方?(右后方)[背景知识]:风向是怎样命名的?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

即风从哪个方向来,就以此来命名风向。

例如,我国东部地区夏季从东南方向吹来,因此说夏季吹东南风,冬季风从西北方向吹来,所以冬季吹西北风。

四、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1、介绍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2、展示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与分布图
课件展示:假如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作用下,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分小组让学生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同座位的同学之间相互指认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问题;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后就静止的分布在相应的位置吗?(否)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引起的。

移动的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集体讨论:1、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民航班机,飞行时间需要3。

5个小时,但该机从乌鲁木齐返航到北京,只要3小时,原因是什么?
3、在我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升起的旗子向什么方向飘扬?
上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没有考虑近地面海陆分布和地形起伏的影响,是理想的模式。

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学生感悟:为什么人们总喜欢在夏季或冬季到海滨度假?
学生讨论
结论:海陆具有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大陆增温快,形成低气压,同纬度的海洋增温慢,形成高气压;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气压,同纬度的海洋降温慢,形成低气压。

指导学生观察1、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指导学生从图上分析1、7月北半球陆上和海洋气压中心分布。

问题:为何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纬向分布不明显?
结论: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冬、夏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称为大气活动中心。

它们随季节而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

这些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
气候的异常。

情景设置:1、同学们,我们这个地区夏季经常吹什么风?冬季经常吹什么风?
2、印度这个国家,6-9月份经常暴雨成灾,其他月份又经常发生严重的干旱,为什么?
指导学生读图2-2-15,完成【活动】内容,通过分析使我们看到: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冬夏季节气压中心不同,海陆之间的盛行风向不同。

问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学生分析后回答。

(主要是海陆的热力差异;还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的移动的影响。


集体讨论:1、为什么东亚地区的季风最典型?
2、讨论季风给我国带来哪些好处?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情景设置:在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一些天气图,并播放天气形势预报。

同学们能看懂天气图吗?能听懂天气形势预报吗?
要看懂天气图、听懂天气形势预报,我们必须了解一些常见的天气系统。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什么是锋面?锋面的特征是什么?
(一)、锋面系统
1、什么是锋面?
(1).定义
(2).特征 a、锋面上侧为暖气团,下侧为冷气团。

b、锋面附近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了解了什么是锋面,下面我们再看看锋面的分类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什么是冷锋、暖锋?
学生思考后回答: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冷锋,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暖锋。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在笔记本上练习绘制冷锋、暖锋示意图和代表符号。

2、主要锋面类型及其与天气关系
(1)分类 a冷锋 b暖锋
问题:冷锋和暖锋中暖气团的抬升速度哪一个快?
学生通过观察课本插图和思考讨论后得出:冷锋的暖气团是被迫抬升,速度较快;暖锋的暖气团是主动爬升,速度较慢。

问题:暖气团抬升速度的快慢对降水有何影响?
学生通过观察课本插图和思考讨论后得出:暖气团快速提升,其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雨,故而冷锋过境时常出现暴雨、大风天气;暖锋过境时暖气团徐徐爬升,不断凝结,产生云、雨,成为连续性降水。

问题;观察冷锋、暖锋结构图判断降水发生的位置?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后得出:冷锋降水发生在锋后,暖锋降水发生在锋前。

学生活动:启发学生用简图来表示降水位置。

(图略)
(2).锋面过境时的天气
a、冷锋过境时有大风、暴雨、雨雪天气
b、暖锋过境时有连续性天气
问题:锋面过境后什么气团控制该地呢?天气又怎样呢?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都由主动运动过来的气团控制该地;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取代暖气团位置,气温降低,气压增高,天气转晴;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取代冷气团位置,气温增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问题: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和冬季的寒潮与哪种锋面有关?
学生读书后回答。

问题;从气压分布状况来看,有低压、高压,那么从气流状况来看又可分为什么呢?
析出:低压系统与气旋结合在一起。

问题:北半球气旋运动方向是什么?对锋面有何影响?
学生分析回忆得出:由于北半球气旋运动方向是逆时针的,因而也推动锋面逆时针运动。

总结前面我们学习了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同学们现在已经知道了飓风是怎样产生了吧?所学知识去解释天气现象的成因,要培养自己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生完成“活动”。

巩固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