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一等奖PPT

合集下载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7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7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4
苏轼与张怀民的共同点
• 两人际遇相同: 同为贬谪到黄州的“天涯沦落人”;
• 两人志同道合: 虽贬谪而豁达,都以山水怡情悦
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
(2)那么,这里的“闲”到底是什么意思?
有参考书说这个“闲”有对自己被贬 谪的牢骚不平,有愤激,有悲慨。你的看 法如何?可以结合文中的语句或材料(三) 来分析。
交横 交错、纵横 盖 原来是
但 只不过
耳 罢了
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 竹和翠柏的影子。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二、再读课文,走进美景。
• 1、作者夜游承天寺所见夜景如何?(用原 文回答)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教学目标 :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理解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苏轼,字子
瞻,号东坡居
士,北宋著
名的文学家, 在诗词、散文 方面都有杰出 成就.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
苏轼不是井底之蛙,在黄州他 努力做着一切使自己快乐的事情, 从黄州这口枯井里,渐渐流淌出 了滋润着苏轼自己,滋润着子孙 后代,也滋润着中国文化的点点 甘露。
---康震《潇洒东坡》
美读课文:
你就是那位东坡旷达乐观 的东坡居士,宦海浮沉,流落 黄州,在元丰六年的那个初秋 的夜晚,请你告诉我们你的心 情故事―――
有这样一位作家,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 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 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0张PPT).ppt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0张PPT).ppt

一、遇见一篇“日记”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jiě)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起行。念/无与(yŭ)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 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的生命,把月亮写活了,月不请自来,仿佛是苏轼的知己、好 友。
如:从“欣然”一词,我品味出那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苏轼非
常欢欣、高兴。
如:从“遂”一词,我品味出苏轼第一反应想要与之分享快乐的
人是张怀民,不假思索,说明他们是好友。
如:从“亦”一词,我品味出苏轼和张怀民是彼此的知己知音,
充满默契,有一种不约而同的欣喜,心意相通,心有灵犀。
张怀民
作者的朋友,1083年被贬黄州,初 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 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 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 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在被贬黄州、生活困顿、日间劳累 时,却能看到世间最美的月亮,做到欣然起行,悠闲赏 月。
水调歌头:苏轼在兄弟分离时,却能想到“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译句验收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 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 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4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4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
但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当被抛弃在穷乡僻壤,他投身于大自 然的怀抱,在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灵的安宁, 从中可以看出苏轼性情中的乐观、豁达。这就是他不平凡之处,也 是他的这种人生态度成为激励后人永恒的精神力量。
对比阅读《答谢中书书》VS《记承天寺夜游》 两篇文章均为写景散文,其中也都有“值得与言”的 朋友,题材相似,但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上又各有不 同,试比较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知识备查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
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 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本文是一篇随笔式小品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书画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苏轼极富才华,刚正不 阿,仕途多有不顺,屡遭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门 高兴、快乐的样子 想到、考虑
于是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睡觉 共同、一起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准备睡 觉,这时月光照入门内,(十分优美,动人游兴),我高 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 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 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表达方式上:(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 《答》以议论(感慨)发端,接下来具体描写各类景物的特点,
最后以议论和抒情收束全文;
• 《记》先记叙了时间、地点、人物等,接下来对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议论和抒情点题。
达标检测
1.理解默写 1)描写月下美景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错, 盖竹柏之影也。 2)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句子翻译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之影也。” 译: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

第11课《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4张PPT)

第11课《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4张PPT)

翻译课文
各同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 译全文。
同桌合作发言,一人翻译重 点词语,另一人翻译句子。
①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 (思考、想到)
③月色入户 (门) ④遂至承天寺 (于是、就)
读懂
⑤ 怀民亦未寝 (睡)
⑥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⑦ 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游【苏轼】
我们 人生 之夜
积极 进取
第五节 拓展延伸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 他豪迈奔放地说:
“大江东去,浪淘 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 观地说: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贬杭州——“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密州 ——“老夫聊发少年狂”,抒报国之志,
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将本文中的景物描写改写成散文 3.随笔:给月亮一个升起的理由
译文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 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于是)我便高兴地起来 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 我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 (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 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光?哪里没有 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政治上遭受打击、不被重用的闲官,会有 怎样的心情?
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以“闲”自嘲。
背景2.苏轼以犯人的身份被贬黄州,无薪俸,故租五 十亩荒地经营。有诗云“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 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 草盖草堂,日炙风吹面如墨”“自笑平生为口忙”。
生活如此艰难忙碌,为何还称自己是“闲人”呢?

部编版八年级上11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1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上11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1张PPT)

解释重点词语
• 月色入户 • 欣然起行 • 念无与乐者 • 遂至承天寺 • 怀民亦未寝 •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门 高兴地样子 一起;……的人
于是 睡 交错纵横
原来是 只是;罢了
通译全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将要睡觉时,月光从 门射进来,我高兴的起身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 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 院中散步。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闲人”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 闲适 自嘲、自慰、豁达

达 乐


贬谪的悲凉,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
写作手法 碧水之月
请你猜猜他是谁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五年间谪[zhé]官栖迟,较量惠 州麦饭,儋[dān]耳蛮花,那得 此清幽山水 ;三苏中天才独绝, 若论东坡八诗,赤壁两赋,还是 公游戏文章。
苏轼,字子 瞻,号“东 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 学家,与父 苏洵,弟苏 辙并称为 “三苏” , 为“唐宋八 大 家”之一。 他是豪放派 词的开山鼻
会令人落入俗人之列。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清幽宁静的意境 • 坚韧高洁的品格
张怀民:名梦得,一字偓佺,清河人,他于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 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 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 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 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之弟苏辙也 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 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他心地 坦然,不把迁谪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 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 有过人的自制力和性格倔强的人。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2张PPT)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2张PPT)

资料链接: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
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 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 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 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 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 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 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 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注意:字音、停顿、文言的味道、宁静的氛围、夜游的兴 致、复杂的情愫。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
照进 门
高兴、愉快的样子
重点句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了 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 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苏轼的一生是贬谪的一生
他在遭贬途中怡然自得,一路享受自然风光,人情风物。
初贬黄州时的“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
通判杭州时沉浸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
远谪岭南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食荔枝》;
流放海南时仍高歌“枝头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比喻
月下美丽的竹 柏倒影
藻荇交横 表现了月影的摇曳多姿,
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作用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这个境界也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

品美景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三.欣赏夜游之景
你觉得庭中的月色有什么特别的美呢? 请用“庭中的月色,美在_________,因为 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你的感受。
庭中的月色,美在清明澄澈。因为“庭下如积水 空明”,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月色比作积水, 写出了庭中月色的清明澄澈。 庭中的月色,美在如梦似幻。因为“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这里把竹柏影子比喻成交错的 藻荇,用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侧面衬托月光的清 明澄澈,作者恍如进入梦境,营造了一个如梦似 幻的境界。 庭中的月色,美在疏影摇曳。因为我们不光可以 感受到一池春水的静谧,而且似乎可以看见微风 轻拂,竹子和翠柏轻轻摇曳的动态美。
记承天寺夜游
一.读出文章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xìng
baǐ
朗读小贴士
文言文句子读起来要有美感,断句要声断、气不 断; 语速稍微慢一些; 语调要有抑扬,陈述句用平调,疑问句用升调, 有的音节要拉长一点(念、盖、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你感受到了文章在句式、节奏和用词等方面的 特点了吗?
人物:苏轼和张怀民
记叙
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念无与为乐者

《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学PPT课件(4篇)

《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学PPT课件(4篇)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 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 备睡觉时,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 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 取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 民。
共同、一起。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
(“ 唐海
上 张生 九明 龄月 ),
天 涯 共 此 时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北宋文 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 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 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 罪贬黄州。
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 友谊深厚,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
如“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面对美景,只有张怀民可以共乐, 而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表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 友情深厚。
静的意境。 • 3、结合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
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第一次先学后教: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 自学指导: • 1、自由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2、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把握节奏。 • 3、赛读课文,比谁读得准确流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4张PPT).

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4张PPT).
⑶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藻荇之类的 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⑷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 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叙 ( 夜游 )之事 写 ( 月色 )之景 抒 ( 闲人 )之情
品“月色之美”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水——月色
皎洁空灵 清澈透明
静正
藻荇——竹柏影子
疏影摇曳 清丽淡雅
动侧
奇特的想象,新“闲人之情”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同谁一起夜游承天寺? 两人关系如何?从哪些句子可以 看出?
“乌台诗案”
2、作者同谁一起夜游承天寺?两人 关系如何?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张怀民;
志同道合的朋友。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唯民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命运相同 。
悟“闲人之情”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 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 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 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 平生为口忙”之句。《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 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⑤怀民亦未寝
(睡)
⑥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⑦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罢了)
读通
⑴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 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19张PPT)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19张PPT)

便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
考虑,想到
于是,就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介词,同、和 副词,一起
承 天 寺
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作动词,散步
夜 游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 是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
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
院中散步。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纵横
记 承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记 承
_北__宋_(朝代)四川眉山人,与其父
天 寺 夜
_苏__洵__、其弟_苏__辙__,并称“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
游 1037—1101)。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
记 承
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 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即所任官职
天 寺
有职无权。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此
夜 游
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
横,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翻译下列句子
打算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门 高兴的样子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寺 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
游 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

文,对月夜景色做了美妙的描绘,真实

地记录了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suì qǐn zǎo xìng
承 天
遂 寝 藻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

第11 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 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
1.诵读课文,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言语句, 积累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欣赏作者笔下的月夜美景,深入理解 “闲人”内涵。【重点】 3.比读课文,体会本文与《答谢中书书》不同的语 言风格和审美感受。【难点】
2
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 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 “三苏”。
议论抒情。
8
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盖竹柏影也
文言句式
倒装句 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 古义:共同,一起 今义:彼此往来,相处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9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 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 黄”;
3
关于苏轼
• 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 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 一点评的理解。
鉴赏角度: 修辞、动静、正侧、情景……
10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一
点评的理解。
(1)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用“藻荇交 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诗人以先声夺人的暗喻,造成一种庭院积水 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的藻荇,把暗喻又推进了一层。营造出一种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有水草摇 曳之美,动静相衬,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 (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对月光本身的形容,“藻 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烘托月光的皎洁,两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种冰清玉 洁的境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共55张PPT)(完美版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共55张PPT)(完美版课件)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4、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
了衣服打算睡觉,见月光照进门 里,就高兴地起来走出去。想到 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便到承 天寺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睡, 于是一起在院中散步。院中月光 如水一般明澈,水中藻、荇交错 纵横,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柏?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 了。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 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 淡风。 ——晏殊《无题》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朱淑真《生查子》
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虞美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 残月。 ——柳永《雨霖铃》
关于“月亮”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你知道描写月亮的诗吗?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竹里馆 王维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背景知识

记承天寺夜游省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PPT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省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PPT课件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2021
•3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自读课文,根据自己以前所学知 识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不 理解的词句。(同桌互译)
2021
•4
解释重点词语
• 1.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 《桃花源记》:欣然规往。
• 《咏雪》: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021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 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 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00年法国世界报对苏轼的评论面对着在顺境中不浮不骄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面对着一生始终拥有一颗闲心领略江山风月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授课者:李彩霞
2021
•1
学习目标
1. 结合学过的知识和注释,解释重点词语 ,准确翻译课文。
2.反复朗读、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说出月色之美。
3.画出描写作者心情的词句,运用知人论 世的方法归纳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
2021
•5
翻译下列语句
• 1.念无与为乐者。 •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 2.庭下如积水空明 •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 的影子。
•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只不过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光→思家乡 念亲朋 邀志同道合友 享恬淡优美景 竹柏→ 君子 高洁 坚强 志趣高洁 笑对人生
问题探究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 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 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 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 乐 ②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 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 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月亮,曾激发过无数诗人 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 你知道下列著名诗人描写月亮 或月色的名句吗?
床前明月光, 举头望明月, 疑似地上霜。 低头思故乡。 ----李白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海 上 生 明 月 , 天 涯 共 张 此 九 时 龄 。
——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 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 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 独人生的感慨……
归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 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漫步的悠闲,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欣然
贬谪 ←→
反差
表现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露 从 今 夜 白 , 月 是 故 乡 明 杜 。 甫

“ 举 杯 邀 明 月 对 饮 成 三 人 。 ” 李 白 , ( )
苏轼(1037—1101)
东坡居士 子瞻 字____,号________, 北宋 ____ (朝代)四川眉山人, 苏洵、其弟_____ 与其父_____ 苏辙 ,
并称“三苏”,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
元丰二年七月,因有人故意扭曲他的诗句, 苏轼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 之险,引发“乌台诗案”。 八月,被捕入狱。
十二月,获释出狱,贬至黄州,任团练 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 (1083年),当时,作者 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 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 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 的一个小片段。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记叙
描写 抒情
——寻伴夜游
——庭中月色 ——月下感叹
结构梳理!
本文中最传神的语句是哪几句? 抄下来,说说你的理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 作者用 “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 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正面描写)
全文小结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记叙 ——寻伴夜游 描写 ——庭中月色 抒情 ——月下感叹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随缘自适 自我排遣 的 乐 观
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月”的诗句;
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 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 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 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读《记承天寺夜游》, 我懂得了: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 现美的眼睛。 —— 罗丹
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 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 我们;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 …… 我。
课文总结
记 叙事--- 月色入户 排遣郁闷 夜游赏月 承 情 贬 天 景 写景--月如积水空明, 寺 热爱生活交 竹柏如藻荇 夜 融 官 游 豁达乐观 感慨--- 闲
比喻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竹柏影
皎洁、 空灵、 清丽、 淡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 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 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 子、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 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 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 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心境?
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点明其闲(以别人为追求名利的
不 “闲”反衬“吾两人”闲)
体会情感:
•1、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 情感? •2、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 的人? •3、“闲人”指谁?为何自称 “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了 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中庭。
院子里
共同,一起
形容水清澈透明
翻译:
原来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交叉错杂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只是
吾两人者耳。
罢了
清闲的人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 (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 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译句验收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 脱了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 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走到户外。想 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 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 (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 明,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就像水中 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 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 闲人啊。
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 绘景→抒怀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起行——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步(中庭)
• 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 夜里走出户外(作者为什 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 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 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月 三、贯穿全文线索的是_________ ,
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 怎样的变化?
• “欣然”
• “念无与为乐者” “遂”、 “寻” • “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 闲适
“闲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领悟“闲”之意
1、问题:这清闲之意,你认为 作者是清闲的人吗?在文中是如何体 现的? 入夜,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闲(漫步的悠闲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赏月的欣喜) 欣赏月下美景.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随笔式小品文
试读 听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朗 读 课 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字音强化
suì 遂
qǐn 寝
zǎo 藻
xì ng 荇
bǎi 柏
位于今湖北省黄
冈市南,南唐初年建
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
年)赐名承天寺,其规
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
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
承天寺
金光闪烁的“月台”
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①
自主释词译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表达的感情微妙复杂,有贬 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更有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使 我们看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 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 空灵、皎洁。
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领悟文 章主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要放宽心态,美景无处不在。
找出作者笔下的景物,ຫໍສະໝຸດ 味作者寄托的情感。庭下如积水空明, 描写庭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习课文
四、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 竹柏倒影。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 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侧面描写)
这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 的胸襟。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研习课文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抒情
找出分别运用了以上表达方式的句子
二、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 • • • • •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承天寺中庭 “我”和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问题2:作者为什么称自 己是闲人?这体现了作者 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 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 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 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