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表

合集下载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跟雷电感应保护计算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跟雷电感应保护计算

建筑物预计雷击次数计算
L(m)=100ds(m)=2500.0500L(m)=250ds(m)=250
0.1250
35.2
2.459
0.430
总年雷击次数N=N1+N2=0.471可接受的最大年平均雷击次数Nc的计算
信息系统所在建筑物结构C1= 1.0000 信息系统重要程度C2= 1.5000 信息系统耐冲击类型C3=0.5000 信息系统所在雷电防护区C4= 1.0000 信息系统危害后果C5=0.5000 区域雷暴等级C6= 1.0000年平均雷击次数Nc=5.8*10-1.5/C=0.033348各类因子C=C1+…+C6= 5.5000雷电拦截效率E=1-Nc/N=0.929226
低压埋地电源电缆长度电缆等效宽度电源电缆入户截收面积Ae1=2dsL10-6=埋地信号线电缆长度建筑物预计雷击次数 N 2=NgAe=该建筑物为:B类防雷电建筑电缆等效宽度信号电缆入户截收面积Ae2=2dsL10-6=年平均雷暴日Td=Ng=0.024Td 1.3=。

防雷等级计算公式

防雷等级计算公式

建筑物年雷击次数公式:N=k×Ng×Ae
N--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
k--修正系数,一般取1;位于河边、湖边、山坡下或山地中土壤电阻率较小处、地下水露头处
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取1.5;金属屋面没有接地的砖木结构建筑物取1.7;位于山顶上或 Ng--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均密度(次/km2/a); Ae--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km2)
Ng=0.1xTd; Td--年平均雷暴日(d/a)
建筑物年雷击次数公式计算表
序号
参数
表达式
数值
1
宽:
W=
2
长:
L=
3
高:
H=
4 年平均雷暴日:
Td=
5
修正系数:
K=
6 每边扩大宽度:
D=[H(200-H)]1/2= 0
7 雷击年均密度:
Ng=0.1*Td= 0
8
等效面积:
9
1. H<100m
10
Ae(1)= [LW+2(L+W)D+πD2]*10-6
=0
11
Ae(2.1)= Ae(1)-0.5D*(周围建筑物周长之和)*10-6 = 0
12
Ae(2.2)= [LW+(L+W)*D+0.25πD2]*10-6
=0
13
Ae(3.1)= Ae(1)-D*(周围建筑物平行边长之和)*10-6 = 0
14
Ae(3.2)= LW*10-0.6
=0
15
2. H≥100m
20
Ae(6.2)= LW*10-0.6
=0
21 3.各点面积不同 逐点计算后相加
Ae(7)=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标准介绍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标准介绍
3、雷击建筑物附近导致的危险事件次数 NM (number of dangerous events due to flashes near a structure NM)预计年平均因雷击建筑物附近而引起的危险事件次数。
4、雷击服务设施附近导致的危险事件次数 NI (number of dangerous events due to flashes near a service NI) 预计年平均因雷击服务设施而引起的危险事件 次数。
10、防雷级别LPL(lightning protection level) 与一组雷电流参数值对应的数字,与自然情
况下的雷电流不超出相应的用于设计的最大、最 小雷电流的概率有关。(防雷保护级别用于按照 对应的一组的雷电流参数来设计保护措施) 。 11、防雷电缆 (lightning protective cable)
LEMP对电气和电子系统造成的永久性损害。 15、失效电流 Ia (failure current Ia)
导致线路损害的最小的雷电流峰值。
16、节点 (node) 服务设施线路上浪涌的传播可以近似
认为中断的点。 HV/LV变压器处的配线箱、通讯线路
上的多路复用器以及线路上安装的符合 IEC 62305-5要求的SPD是节点的几个例 子。
RF = R`V +R`B
RO = R`Z + R`W + R`C
5.3 雷电损害风险分量的评估
如表2、表3所示,涉及建筑物的风险分量和
涉及入户服务设施的风险分量的计算公式不同,
因此,应分别进行评估。
建筑物的风险分量关系式中(表2),按损害
源区分,涉及的参量有:年平均雷击次数ND、NM、 NL、NI;(雷击建筑物附近地面年均雷击次数NM雷 击入户线路的年均雷击次数NL,雷击线路附近地面 的年平均雷击次数Ni,,)雷击产生的风险分量主要 有8种,相应的概率和损失类型也有8种。

利用作图法快速计算不规则不等高建筑的年预计雷击次数

利用作图法快速计算不规则不等高建筑的年预计雷击次数

利用作图法快速计算不规则建筑物的年预计雷击次数在建筑电气施工图设计中我们经常要计算建筑物的年预计雷击次数,以便确定该建筑物的防雷类别,计算方法在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附录A 中有详细描述,还算比较繁锁。

在我们常用的建筑电气设计软件中会提供相应的计算工具,比如天正电气,输入建筑物的长宽高即可算出建筑物的年预计雷击次数,但此类工具仅能针对方方正正的建筑物来进行计算,对于不规则的建筑物如果要手工计算,那就要花费些时间了。

其实,我们利用CAD 工具本身一些命令,可以快捷地计算出不规则建筑物的防雷等效面积,代入附录A 公式或计算工具中,一样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出建筑物的年预计雷击次数。

方法如下:一. 等高的不规则建筑物。

1. 先用PLINE 命令勾勒出建筑物的轮廓。

如图12. 当建筑物的高度小于100m 时,每边的扩大宽度按如下公式计算:(高于100m 的按建筑物高度扩边)D=式中:D-建筑物每边的扩大宽度H-建筑物的高度 B H L U W W这里我们以建筑物高度40m 为例,代入公式后得出扩边宽度为80m 。

2.用PLINE 命令将建筑物的外轮廓分成两个四边形分别绘出。

如图23.利用CAD 扩边命令OFFSET,将勾勒好的两个四边形轮廓扩边80m,注意我们画图时的单位是毫米mm 。

如图34. 利用CAD 倒角命令FILLET,以80m 为半径对扩边后的两个四边形外轮廓倒圆角。

注意,输入FILLET 先选取R 参数,输入半径,再选取P 参数,点选扩边后的的两个外轮廓。

如图4。

5.利用CAD 修剪命令TRIM 将两个外轮廓重叠部份修剪掉,然后用JOIN 命令将两段线段合并成一个闭合曲线。

如图56.该闭合曲线即所包围的面积为该建筑物的防雷等效面积。

利用CAD 求面积命令AREA 即可计算出该闭合曲线所包围的面积。

乘以10-12后代入公式A e 或填入计算工具中,就可以得出该建筑物的年预计雷击次数了。

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适用于h100m附录附录a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当h100m时106当h100m时其周边在2d范围内与其等高或较低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不100m的保护范围内时ae可减去d2两建筑物平行边长之和106km建筑物的防雷分类建筑物的防雷分类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制造使用贮存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大量爆炸物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具有1或2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因电火花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建筑物的防雷分类建筑物的防雷分类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国家级会堂办公展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国宾馆国家档案馆大城市重要给水水泵房制造使用贮存爆炸物质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具有1区或2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预计n006005次a的部省办公建筑及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预计n03025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民建建筑物的防雷分类建筑物的防雷分类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预计n0012001次a006005次a的部省办公建筑及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预计n006005次a03025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民建预计n006005次a的一般性工业建筑物综合评估后确定需防雷的21区22区23区火灾危险环境td15da地区15m的烟囱水塔等孤立建筑物td15da地区20m的烟囱水塔等孤立建筑物建筑物防雷分类建筑物防雷分类爆炸火灾危险环境0区
保护角法适用于外形简单的建筑物,但受高度限 制; 网格法适用于对平面表面的保护。
接地 earth;ground
一种有意或非有意的导电连接,由于 这种连接,可使电路或电气设备接到大 地或接到代替大地的某种较大的导电体。
注:接地的目的是:a.使连接到地的导体具有等于 或近似于大地(或代替大地的导电体)的电位;b.引导 入地电流流入和流出大地(或代替大地的导电体)。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057-94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4年11月1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建筑物(含构筑物,下同)防雷设计因地制宜地采取防雷措施,防止或减少雷击建筑物所发生的人身伤亡和文物、财产损失,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建筑物的防雷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无线塔、共用无线电视接收系统、油罐、化工户外装置的防雷设计。

第1.0.3条建筑物防雷设计,应在认真调查地理、地质、土壤、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以及被保护物的特点等的基础上,详细研究防雷装置的形式及其布置。

第1.0.4条建筑物防雷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建筑物的防雷分类第2.0.1条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

第2.0.2条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一、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大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二、具有0 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三、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第2.0.3条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二、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三、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且装有大量电子设备的建筑物。

四、制造、使用或贮存爆炸物质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五、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六、具有2区或Ⅱ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GB 50343-2004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附录

GB 50343-2004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附录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附录 (GB50343-2004 附录)目 录的计算方法……………………………1 附录A 用于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雷击风险评估的N和NC附录B 雷电波参数………………………………………………………………………………5 附录C 验收检测表………………………………………………………………………………7 附录D 全国主要城市年平均雷暴日数统计表………………………………………………………18 本规范用词说明 ………………………………………………………………………………20附录A 用于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雷击风险评估N和NC的计算方法 A.1 建筑物及入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N)的计算 )可按下式确定 A.1.1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N1=K·Ng·Ae (次/年) (A.1) 1 N1式中:K——校正系数,在一般情况下取1,在下列情况下取相应数值:位于旷野孤立的建筑物取2; 金属屋面的砖木结构的建筑物取1.7;位于河边、湖边、山坡下或山地中土壤电阻率较小处,地下水露头处、土山顶部、山谷风口等处的建筑物,以及特别潮湿地带的建筑物取1.5。

 1.3(次/km2·a)(A.2) Ng——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次/(km2·a)];Ng=0.024 Td——年平均雷暴日(d/a)。

根据当地气象台、站资料确定; TdAe——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km2); 2 等效面积Ae,其计算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建筑物的高度H<100m时,其每边的扩大宽度(D)和等效面积(Ae)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D=√H·(200―H) (m) (A.3) Ae=[LW+2(L+W)·√H·(200—H)+πH(200-H)] ·10―6 (A.4) 式中:L、W、H——分别为建筑物的长、宽、高(m) 2) 当建筑物的高H≥100m时,其每边的扩大宽度应按等于建筑物的高H计算。

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施行日期:1994年11月1日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建筑物(含构筑物, 下同)防雷设计因地制宜地采取防雷措施,防止或减少雷击建筑物所发生的人身伤亡和文物、财产损失,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建筑物的防雷设计.本规范不适用于无线塔、共用无线电视接收系统、油罐、化工户外装置的防雷设计.第1.0.3条建筑物防雷设计,应在认真调查地理、地质、土壤、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以及被保护物的特点等的基础上,详细研究防雷装置的形式及其布置.第1.0.4条建筑物防雷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 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第二章建筑物的防雷分类第2.0.1条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第2.0.2条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一、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大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二、具有0 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三、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 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第2.0.3条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二、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三、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且装有大量电子设备的建筑物.四、制造、使用或贮存爆炸物质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五、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六、具有2区或Ⅱ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七、工业企业内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八、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九、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3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注:预计雷击次数应按本规范附录一计算.第2.0.4条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二、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2次/a,且小于或等于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三、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且小于或等于0.3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四、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的一般性工业建筑物.五、根据雷击后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及产生的后果,并结合当地气象、地形、地质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确定需要防雷的21区、22区、23区火灾危险环境.六、在平均雷暴日大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15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在平均雷暴日小于或等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20m 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第三章建筑物的防雷措施第一节一般规定第3.1.1条各类防雷建筑物应采取防直击雷和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和本规范第2.0.3条四、五、六款所规定的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尚应采取防雷电感应的措施.第3.1.2条装有防雷装置的建筑物, 在防雷装置与其它设施和建筑物内人员无法隔离的情况下,应采取等电位连接.第二节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第3.2.1条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应装设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网),使被保护的建筑物及风帽、放散管等突出屋面的物体均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架空避雷网的网格尺寸不应大于5m×5m或6m×4m.二、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的管口外的以下空间应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当有管帽时应按表3.2.1确定; 当无管帽时,应为管口上方半径5m的半球体.接闪器与雷闪的接触点应设在上述空间之外.有管帽的管口外处于接闪器保护范围内的空间表3.2.1┌─────────┬──────┬─────┬─────┐│装置内的压力与周围│排放物的比重│管帽以上的│距管口处││空气压力的压力差││垂直高度│的水平距离││ (kPa) ││(m) │(m) │├─────────┼──────┼─────┼─────┤│<5│重于空气│1│2│├─────────┼──────┼─────┼─────┤│5~25│重于空气│2.5│5│├─────────┼──────┼─────┼─────┤│≤25│轻于空气│2.5│5│├─────────┼──────┼─────┼─────┤│>25│重或轻于空气│5│8│└─────────┴──────┴─────┴─────┘三、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当其排放物达不到爆炸浓度、长期点火燃烧、一排放就点火燃烧时,及发生事故时排放物才达到爆炸浓度的通风管、安全阀,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可仅保护到管帽,无管帽时可仅保护到管口.四、独立避雷针的杆塔、架空避雷线的端部和架空避雷网的各支柱处应至少设一根引下线.对用金属制成或有焊接、绑扎连接钢筋网的杆塔、支柱,宜利用其作为引下线.五、独立避雷针和架空避雷线(网)的支柱及其接地装置至被保护建筑物及与其有联系的管道、电缆等金属物之间的距离(图3.2.1), 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得小于3m:1.地上部分:当hx<5Ri时,Sa i≥0.4(Ri+0.1hx) (3.2.1-1)当hx≥5Ri时,Sai≥0.1(Ri+hx) (3. 2. 1- 2)2. 地下部分:Sei≥0.4Ri (3.2.1.3)式中Sa1一空气中距离(m);Se1——地中距离(m):Ri—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网)支柱处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Ω);hx--被保护物或计算点的高度(m).图3.2.1防雷装置至被保护物的距离六、架空避雷线至屋面和各种突出屋面的风帽、放散管等物体之间的距离(图3.2.1,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应小于3m:1. 当(h+l/2)<5Ri时,Sa2≥0.2Ri+ 0.03(h+l/2)(3.2.1-4)2. 当(h+l/2)≥5Ri时,Sa2≥0.05Ri+0.06(h+l/2) (3.2.1-5)式中Sa2--避雷线(网)至被保护物的空气中距离(m):h一一避雷线(网)的支柱高度(m):l——避雷线的水平长度(m).七、架空避雷网至屋面和各种突出屋面的风帽、放散管等物体之间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应小于3m:当(h+l1)<5Ri时,Sa2≥1/n〔0.4Ri+0.06(h+l1)] (3.2.1-6)当(h+l1)≥5Ri时,Sa2≥1/n〔0.1Ri+0.12(h+l1)] (3.2.1-7)式中l1--从避雷网中间最低点沿导体至最近支柱的距离(m):n--从避雷网中间最低点沿导体至最近支柱并有同一距离l1的个数.八、独立避雷针、架空避雷线或架空避雷网应有独立的接地装置,每一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Ω.在土壤电阻率高的地区,可适当增大冲击接地电阻.第3.2.2条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雷电感应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建筑物内的设备、管道、构架、电缆金属外皮、钢屋架、钢窗等较大金属物和突出屋面的放散管、风管等金属物,均应接到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金属屋面周边每隔18-24m应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现场浇制的或由预制构件组成的钢筋混凝士屋面,其钢筋宜绑扎或焊接成闭合回路,并应每隔18-24m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二、平行敷设的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等长金属物,其净距小于100mm时应采用金属线跨接,跨接点的间距不应大于30m;交叉净距小于100mm时,其交叉处亦应跨接.当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法兰盘等连接处的过渡电阻大于0.03Ω时,连接处应用金属线跨接.对有不少于5根螺栓连接的法兰盘,在非腐蚀环境下, 可不跨接.三、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共用,其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与独立避雷针、架空避雷线或架空避雷网的接地装置之间的距离应符合本规范第3.2.1条五款的要求.屋内接地干线与防雷电感应接地装置的连接,不应少于两处.第3.2.3条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止雷电波侵入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一、低压线路宜全线采用电缆直接埋地敷设,在人户端应将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接到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当全线采用电缆有困难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杆和铁横担的架空线,并应使用一段金属铠装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直接埋地引入,其埋地长度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应小于15m:l≥2√ρ式中l--金属铠装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理于地中的长度(m):ρ--埋电缆处的土壤电阻率(Ω·m).在电缆与架空线连接处,尚应装设避雷器,避雷器、电缆金属外皮、钢管和绝缘子铁脚、金具等应连在一起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二、架空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 距离建筑物100m内的管道,应每幅25m,左右接地一次, 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20Ω,并宜利用金属支架或钢筋混凝士支架的焊接、绑扎钢筋网作为引下线,其钢筋混凝土基础宜作为接地装置.埋地或地沟内的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亦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第3.2.4条当建筑物太高或其它原因难以装设独立避雷针、架空避雷线、避雷网时,可将避雷针或网格不大于5m×5m或6m×4m的避雷网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直接装在建筑物上,避雷网应按本规范附录二的规定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必须符合下列要求:一、所有避雷针应采用避雷带互相连接.二、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12m.三、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管道应符合本规范第3.2.1条二.三款的要求.四、建筑物应装设均压环,环间垂直距离不应大于12m,所有引下线、建筑物的金属结构和金属设备均应连到环上.均压环可利用电气设备的接地干线环路.五、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应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并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及所有进入建筑物的金属管道相连,此接地装置可兼作防雷电感应之用.六、防直击雷的环形接地体尚宜按以下方法敷设:1.当土壤电阻率P小于或等于500Ω·m时,对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的等效圆半径半径√A/√π大于或等于5m的情况,环形接地体不需补加接地体; 对等效圆半径√A/√π小于5m 的情况,每一引下线处应补加水平接地体或垂直接地体.当补加水平接地体时,其长度应按下式确定:lr=5 - √A/√π (3.2.4 -1)式中lr--补加水平接地体的长度(m):A——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mz).当补加垂直接地体时,其长度应按下式确定:lv=(5-√A/√π)/2(3.2.4 - 2)式中lv--补加垂直接地体的长度(m).2.当土壤电阻率P为500Ω.m至3000Ω.m时,对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的等效圆半径/会大于或等于m的情况,环形接地体不需补加接地体; 对等效圆半径√A/π小于(11ρ-3600/380)m的情况,每一引下线处应补加水平接地体或垂直接地体.当补加水平接地体时,其总长度应按下式确定:l=((11ρ-3600)/380)-√A/π (3. 2. 4 -3)当补加垂直接地体时,其总长度应按下式确定:lv={((11ρ-3600)/380)-√A/π}/2 (3. 2. 4 -4)注:按本款方法敷设接地体时.可不计及冲贞按地电阻值.七、当建筑物高于30m时,尚应采取以下防侧击的措施:1.从30m起每隔不大于6m沿建筑物四周没水平避雷带并与引下线相连;2.30m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扦、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连接.八、在电源引入的总配电箱处宜装设过电压保护器.第3.2.5条当树木高于建筑物且不在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内时, 树木与建筑物之间的净距应不小于5m.第三节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第3.3.1条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的措施, 宜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网(带)或避雷针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避雷网(带)应按本规范附录二的规定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井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10m×10m或12m×8m的网格.所有避雷针应采用避雷带相互连接.第3.3.2条突出屋面的放散管、风管、烟囱等物体, 应按下列方式保*一、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管遣合本规范第3.2.1条二款的要求.二、排放无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烟囱,1区、u区和2 区爆炸危险环境的自然通风管,装有阻火器的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本规范第3.2.1条三款所规定的管、阀及煤气放散管等,其防雷保护应符合下列要求:1.金属物体可不装接闪器,但应和屋娣览鬃爸孟嗔2.在屋面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外的非金属物体应装接闪器, 并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第3.3.3条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 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18m.当仅利用建筑物四周的钢柱或柱子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可按跨度设引下线,但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18m.第3.3.4条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防直击雷接地宜和防雷电感应、电气设备等接地共用同一接地装置,并宜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当不共用、不相连时,两者间在地中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应小于2m:Se2≥0.3keRi (3.3.4)式中 Se2--一地中距离(m):ke--分流系数,单根引下线应为1, 两根引下线及擦闪器不成闭合环的多根引下线在为0.66,接闪器成闭合环或网状的多根引下线应为0.44(图3.3.a).在共用接地装置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的情况下,接地装置宜围绕建筑物敷设环形接地体.图3.3.4 分流系数k.第3.3.5条利用建筑物的钢筋作为防雷装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建筑物宜利用钢筋混凝土屋面、梁、柱、基础内的钢筋作为引下线.本规范第2.0.3条二、三、八、九款所规定的建筑物尚宜利用其作为接闪器.二、当基础采用硅酸盐水泥和周围土壤的含水量不低于4 %及基础的外表面无防腐层或有沥青质的防腐层时,宜利用基础内的钢筋作为接地装置.三、敷设在混凝土中作为防雷装置的钢筋或圆钢,当仅一根时,其直径不应小于10mm.被利用作为防雷装置的混凝土构件内有箍筋拥母纸睿浣孛婊芎筒挥π∮谝桓本段?0mm钢筋的截面积.四、利用基础内钢筋网作为接地体时,在周围地面以下距地面不小于0.5m,每根引下线所连接的钢筋表面积总和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S≥4.24kc(3.3.5)式中S--钢筋表面积总和(m^2).五、当在建筑物周边的无钢筋的闭合条形混凝土基础内敷设人工基础接地体时,接地体的规格尺寸不应小于表3.3.5的规定.┌────────────┬──────┬────────────┐│闭合条形基础的周长(m) │扁钢(mm) │圆钢,根数×直径(mm) │├────────────┼──────┼────────────┤│≥60│4×25│2×ψ10│├────────────┼──────┼────────────┤│≥40至<60 │4×50│4×ψ10或3×ψ12│├────────────┼──────┴────────────┤│<40│钢材表面积总和≥4.24m^2│└────────────┴───────────────────┘注:1.当长度相同、截面相同时,宜优先选用扁钢;2.采用多根圆钢时,其敷设净距不小于直径的2倍;3.利用闭合条形基础内的钢筋作接地体时可按本表校验.除主筋外,可计入箍筋的表面积.六、构件内有箍筋连接的钢筋或成网状的钢筋,其箍筋与钢筋的连接,钢筋与钢筋的连接应采用土建施工的绑扎法连接或焊接.单根钢筋或圆钢或外引预埋连接板、线与上述钢筋的连接应焊按或采用螺栓紧固的卡夹器连接.构件之间必须连接成电气通路.3.3.6条当土壤电阻率ρ小于或等于3000Ω·m时,在防雷的接地装置同其它接地装置和进出建筑物的管道相连的情况下,防雷的接地装置可不计及接地电阻值,但其接地体应符合下列规定之一: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环形人工基础接地体的规格尺寸表3.3.5注:①当长度相同、截面相同时,宜优先选用扁钢;②采用多根圆钢时,其敷设净距不小于直径的2倍:③利用闭合条形基础内的钢筋作接地体时可按本表校验.除主筋外,可汁入箍筋的表面积.一、防直击雷的环形接地体的敷设应符合本规范第3.2.4条六款1项的要求,但土壤电阻率ρ的适用范围应放大到小于或等于3000Ω·m.二、在符合本规范第3.3.5条规定的条件下利用槽形、板形或条形基础的作为接地体,当槽形、板形基础钢筋网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或成环的条形基础钢筋所包围的面积A大于或等于80m^2时,可不另加接地体.三、在符合本规范第3.3.5条规定的条件下,对6m柱距或大多数柱距为6m的单层工业建筑物,当利用柱子基础的钢筋作为防雷的接地体并同时符合下列条件时,可不另加接地体:1.利用全部或绝大多数柱子基础的钢筋作为接地体;2.柱子基础的钢筋网通过钢柱,钢屋架,钢筋混凝土柱子、屋架、屋面板.吊车梁等构件的钢筋或防雷装置互相连成整体;3.在周围地面以下距地面不小于0.5m,每一柱子基础内所连接的钢筋表面积总和大于或等于0.82m^2.第3.3.7条本规范第2.0.3条四、五、六款所规定的建筑物,其防雷电感应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建筑物内的设备、管道、构架等主要金属物,应就近接至防直击雷接地装置或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装置上,可不另设接地装置.二、平行敷设的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等长金属物应符合本规范第3.2.2条二款的要求,但长金属物连接处可不跨接.三、建筑物内防雷电磁应的接地干线与接地装置的连接不应少于两处.第3.3.8条防止雷电流流经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时产生的高电位对附近金属物或电气线路的反击,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当金属物或电气线路与防雷的接地装置之间不相连时,其与引下线之间的距离应按下列表达式确定:当lx<5Ri;时,Sa3≥0.3kc(Ri+0.1lx) (3.3.8-1)当lx≥5Ri时,Sa3≥0.075kc(Ri+lx) (3.3.8-2)式中 Sa3-——空气中距离(m):Ri--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Ω):lx--引下线计算点到地面的长度(m).二、当金属物或电气线路与防雷的接地装置之间相连或通过过电压保护器相连时,其与引下线之间的距离应按下列表达式确定:Sa4≥0.075kclx(3.3.8-3)式中Sa4--空气中距离(m):lx--引下线计算点到连接点的长度(m).当利用建筑物的钢筋或钢结构作为引下线,同时建筑物的大部分钢筋、钢结构等金属物与被利用的部分连成整体时,金属物或线路与引下线之间的距离可不受限制.三、当金属物或线路与引下线之间有自然接地或人工接地的钢筋混凝士构件、金属板、金属网等静电屏蔽物隔开时,金属物或线路与引下线之间的距离可不受限制.四、当金属物或线路与引下线之间有混凝土墙、砖墙隔开时,混凝土墙的击穿强度应与空气击穿强度相同;砖墙的击穿强度应为空气击穿强度的1/2.当距离不能满足本条第二款的要求时,金属物或线路应与引下线直接相连或通过过电压保护器相连.五、在电气接地装置与防雷的接地装置共用或相连的情况下,当低压电源线路用全长电缆或架空线换电缆引入时,宜在电源线路引入的总配电箱处装设过电压保护器;当Y,yn0型或D,yn11 型接线的配电变压器设在本建筑物内或附设于外墙处时,在高压侧采用电缆进线的情况下,宜在变压器高、低压侧各相上装设避雷器;在高压侧采用架空进线的情况下,除按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在高压侧装设避雷器外,尚宜在低压侧各相上装设避雷器.第3.3.9条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当低压线路全长采用埋地电缆或敷设在架空金属线槽内的电缆引入时,在入户端应将电缆金属外皮、金属线糟接地;对本规范第2.0.3条四、五、六款所规定的建筑物,上述金属物尚应与防雷的接地装置相连.二、本规范第2.0.3条、五.六款所规定的建筑物, 其低压电源线路应符合下列要求:1.低压架空线应改换一段埋地金属铠装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直接埋地引入,其埋地长度应符合本规范(3.2.3)表达式的要求, 但电缆埋地长度不应小于15m.入户端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应与防雷的接地装置相连. 在电缆与架空线连接处尚应装设避雷器.避雷器、电缆金属外皮、钢管和绝缘子铁脚、金具等应连在一起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2.均雷暴日小于30d/a地区的建筑物, 可采用低压架空线直接引入建筑物内,但应符合下列要求:(1)任入户处应装设避雷器或设2-3mm的空气间隙,并应与绝缘子铁脚、金具连在一起接到防雷的接地装置上,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5Ω.(2)入户处的三基电杆绝缘子铁脚、金具应接地,靠近建筑物的电杆, 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其余两基电杆不应大于20Ω.三、本规范第2.0.3条一:二.三、八、九款规定的建筑物,其低压电源线路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低压架空线转换金属铠装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直接埋地引入时, 其埋地长度应大于或等于15m,尚应符合本条第款1项的其它要求.2.当架空线直接引入时,在入户处应加装避雷器, 并将其与绝缘子铁脚、金具连在一起接到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上.靠近建筑物的两基电杆上的绝缘子铁脚应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Ω.四、架空和直接埋地的金属管遣在进出建筑物处应就近与防雷的接地装置相连;当不相连时,架空管道应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本规范第2.0.3条四、五、六款所规定的建筑物,引入、引出该建筑物的金属管道在进出处应与防雷的接地装置相连;对架空金属管道尚应在距建筑物约25m 处接地一次,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第3.3.10条高度超过45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建筑物, 尚应采取以下防侧击和等电位的保护措施:、一、钢构架和混凝土的钢筋应互相连接.钢筋的连接应符合本规范第3.3.5条的要求;二、应利用钢柱或柱子钢筋作为防雷装置引下线;三、应将45m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连接;四、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的顶端和底端与防雷装置连接.第3.3.11条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当其壁厚不小于4mm 时,可不装设接闪器,但应接地,且接地点不应少于两处;两接地点间距离不宜大于30m,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Ω.当防雷的接地装置符合本规范第3.3.6 条的规定时,可不计及其接地电阻值.放散管和呼吸阀的保护应符合本规范第3.3.2条的要求第四节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第3.4.1条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的措施,宜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网(带)或避雷针或由这两种混合组成的接闪器.避雷网(带)应按本规范附录二的规定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20m×20m或24m×16m的网格.平屋面的建筑物,当其宽度不大于20m时,可仅沿周边敷设一圈避雷带.第3.4.2条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30Ω,但对本规范第2.0.4条款所规定的建筑物则不宜大于10Ω.其接地装置宜与电气设备等接地装置共用.防雷的接地装置宜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当不共用、不相连时,两者间在地中的距离不应小于2m.在共用接地装置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的情况下,接地装置宜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第3.4.3条建筑物宜利用钢筋混凝士屋面板、粱、柱和基础的钢筋作为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并应符合本规范第3.3.5条二、三、六款和下列的规定:一、利用基础内钢筋网作为接地体时,在周围地面以下距地面不小于0.5m,每根引下线所连接的钢筋表面积总和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S≥1.89kc^2 (3.4.3)式中S——钢筋表面积总和(mz).二、当在建筑物周边的无钢筋的闭合条形混凝土基础内敷设人工基础接地体时,接地体的规格尺寸不应小于表3.4.3的规定.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环形人工基础接地体的规格尺寸表3.4,3┌────────────┬──────┬────────────┐│闭合条形基础的周长(m) │扁钢(mm) │圆钢,根数×直径(mm) │├────────────┼──────┼────────────┤│≥60││1×ψ10│├────────────┼──────┼────────────┤│≥40至<60 │4×20│2×ψ8│。

预计雷击次数计算表

预计雷击次数计算表
2
雷击年均密度(Ng) 次/km *a 5.850
2
年预计雷击次 (N1)(次/a) 0.097
备 注
Ae=[L*W+2(L+W)*√H(200-H) +3.14*H*(200-H)]*10
-6
(H<100m)
3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结果重要数据:三类0.01(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部省级办公楼等、0.05(住宅、一般性办公楼、工业建筑); 二类0.05、0.25。 4.K为校正系数,在一般情况下去1;在下列情况下取相应数值:位于旷野孤立的建筑物取2,金属屋面的砖木电阻率较小处,地下水露头处,山顶部, 山谷风口等处的建筑物,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取1.5。
结论 N1>0.06次/a。本建筑物为一般性工业建筑物,按三类防雷建筑物设防直雷击措施。
Hale Waihona Puke 五、防雷计算 表一: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表 N1=K*Ng*Ae (次/年)
序 号 建筑长度(L) 建筑宽度(W) 建筑高度(W) 年均雷暴日 (米) (米) (米) Td(d/a) 55 23 13 58.5 1.年平均雷暴日Td(d/a)根据当地气象台、站资料确定; 2.N1=K*Ng*Ae Ng=0.1*Td 校正 系数(K) 1 扩大宽度 (米) 49.305 等效面积(Ae) (km ) 0.017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等级计算(含雷击次数计算)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等级计算(含雷击次数计算)

C4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所在雷电防护区(LPZ)的因子 A类电子信息系统 0.5 设备在LPZ2或更高曾雷电防护区内 3 B类电子信息系统 1.0 设备在LPZ1内 2.5 C、D类电子信息系统 1.5~2.0 设备在LPZ0B内 1.0 C3电子信息系统设备耐冲击类型和抗冲击过电压能力因子 C5电子信息系统发生雷击事故的后果因子 0.5 信息系统业务中断不会产生不良后果 一般 0.5 1.0 信息系统业务原则上不允许中断,中断无严重后果 较弱 1.0 1.5~2.0 信息系统业务不允许中断,中断会产生严重后果 相当弱 3.0
1.本工程防雷建筑物为 三 类 结果 2.本工程建筑物雷电防护等级为 C 级 3.注
1.0 1.5 1.7 2.0 一般情况 河、湖边,山坡下或山地中土壤电阻率较小,地下水露头处,土山顶部潮湿处 金属屋面的砖木结构 位于旷野孤立
各 类 因 子 说 明
0.5 1.0 1.5 2.0 2.5 C1建筑材料结构因子 屋顶和主体结构均为金属材料 屋顶和主体结构均为钢筋混凝土材料 砖混结构 砖木结构 木结构 C2重要程度因子 0.8 1.0 1.2 1.4 C6区域雷暴等级因子 少雷区 多雷区 高雷区 强雷区
6.2000 0.0100 0.0200 4.9900 0.3340 0.1497 0.4837
设备损坏可接受的最大e 防雷装置拦截效率 E 0.0446 0.8066
1.2 埋地 注:1.L是线路从所考虑建筑物至网络的第一个分支点或相邻 建筑物的长度,单位m,最大值1000m,当L未知,L=1000m. L ds 2.ds表示埋地引入线缆计算截收面积时的等效宽度, 1000 100 单位m其数值等于土壤电阻率,最大值取500. 100 100 K-- 校正系数

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

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
建筑物为方形
建筑物的高度(H): 建筑物的长度(L): 建筑物的宽度(W): 年平均雷暴日数(Td): 校正系数(k):
请输入
3.6 m 10.8 m 8.5 m 35.6 查询 2
计算结果
建筑物等效面积(Ae): 0.00333941 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Ng): 2.49514759 年预计雷击次数(N): 0.01666466 km2 次/(km2): 0.00899114 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Ng): 4.91821905 年预计雷击次数(N): 0.06633059 km2 次/(km2*a)
次/a
次/a
建筑物易受雷击的部位: 1.平屋面或坡度不大于1/10的屋面——檐角、女儿墙屋檐。 2.坡度大于1/10且小于1/2的屋面——屋角、屋脊、檐角、屋檐。 3.坡度不小于1/2的屋面——屋角、屋脊、檐角。
建筑物为圆形
建筑物的高度(H): 建筑物的直径(D):
请输入
12 m 12 m
年平均雷暴日数(Td): 校正系数(k):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探究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探究

209【施测鉴工】住宅与房地产2019年11月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探究麦金婵,庞 军,徐启腾(广州市气象局,广东 广州 511430)摘 要: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在确定防雷类别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中是最重要的基础参数之一,因此文章讨论了影响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的2个因子——地闪密度和建筑物雷击有效截收面积扩大宽度,并给出取值建议:气象主管机构依据雷电监测网数据发布雷电基础参数,提升防雷减灾业务的科技水准;对建筑物雷击有效截收面积向外扩大宽度进行分段计算;在计算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时,采用计算机辅助作图法计算建筑物雷击有效截收面。

关键词:雷击次数;地闪密度;作图法;扩大宽度中图分类号:TU8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012(2019)11-0209-0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给出了计算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的公式:N=k×Ng×Ae,在该公式中,影响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N 的因子有3个,即位置因子k、地闪密度Ng 和有效截收面Ae。

由于该公式是局限于某些地区拟合验证得到的,因此有很大局限性,无法准确反映建筑物所在地的地闪密度,颇受到争议。

本文结合相关实践,着重从地闪密度Ng 和有效截收面Ae 出发对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进行探讨。

1 地闪密度地闪密度的定义为某地单位面积年均落雷次数,用Ng 表示,单位为次/(km 2•年),是表征雷云对地放电的频繁程度的参数,也是工程领域中用于估算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的重要参数。

1.1 雷暴日的局限性由于之前缺乏雷电自动监测手段,地闪密度的获取主要通过雷暴日计算拟合得到,根据气象组织规定:某天某气象站人工记录的一次闪电声,即为此区域的一个雷暴日(站雷暴日),此区域以人的监听范围(半径15~20km)为界,若统计区域内有多个气象站,则以全体气象站的年雷暴日算术平均值表示该区域年平均雷暴日,或以最大的站雷暴日表示该区域年最大雷电日。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如何计算?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如何计算?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如何计算?
在很多防雷标准或者参考资料、防雷设计资料中都会有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这个数据!对于一般的人来讲这个数据可能很抽象,谁也不知道这个数据到底是如何算出来的。

其实这个数据是有科学来源的,下面岱嘉电气来简单说一下这个预计雷击次数是如何算出来的!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应该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N=k×N
g ×A
e
对于上面公式的各个参数的解释如下:
N——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次/a);
k——校正系数,在一般情况下取1;位于河边、湖边、山坡下或山地中土壤电阻率较小处、地下水露头处、土山顶部、山谷风口等处的建筑物,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取1.5;金属屋面没有接地的砖木结构建筑物取1.7;位于山顶上或旷野的孤立建筑物取2;
N
g
——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次/km2/a);
A
e
——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km2)。

以上就是岱嘉电气关于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如何计算的解答,有其他相关的问题或者防雷接地相关材料需要也可以联系!。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的重要性及应用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的重要性及应用

在湛江 地 区 Td 5 6 /, 取 K= 1的 条 件 =9 .da 现
半个椭圆, 经计算 其长 、 半轴约是 a 0 、 = 短 =5m b 1 .5 椭圆的面积公式为 S a 5 1m, =nb.( 中 ab 其 、 分 别 是椭 圆 的长半 轴 、 半轴 的长 度 )则 短 ,
Ae=[ 1 1 12 1 1 LW +D (L +W1 +丌 120一H1/ ] ) ] (0 H )2 *
≈ 6 7×1 — ( i2 . 0 0k ) n
1 4 7 ]* 1 4 3. 5 0一
能 遭受 到雷击 的概 率次 数 , 以下 简称 N。《 建筑 物 防
雷设计规范》 对建筑物的防雷类别共分为三类 , 即一 类、 二类 和三 类 , 而每一 类别 都有 几种 划分 属性 。其 中对 于一 些 建 筑 物 必 须通 过 计 算 N 来 确定 其 为 二 类 或三类 或不 在 防雷类 别范 围内 , 如部 、 级重要 办 省 公建 筑物 或人 员 密集 的公 共 建 筑 物 、 般性 民用 的 一 住宅 、 公楼 和一般 性 工业建 筑 物等 。 办
( / m? a 次 k ・) T - 年平 均雷 暴 日( / ) d d a A _ 与 建 筑 物 截 收相 同 雷 击 次 数 的等 效 面 积 e- (m2 k )
1 =[ 2 20一H )i 3 2 H (0 2] n=[5*(0 3 20—
3 ) ≈7 .9m) 5] 59( ; 为计算 方便 在 此 把 图 中 A、 B两 部 分 合 并 视 为
第3 0卷
增刊 2




与 应

v 1 0 增刊 2 o3 l.
D c2 0 e .0 9

雷击风险评估

雷击风险评估
银行、保险公司、商业公司等
如上栏,另外由于通讯中断、计算机故障及数据丢失所产生的损失。
工业建筑
由于工厂存放物的不同而产生的意外损失
博物馆及考古
不可复原文化遗产的损失。
二、雷击风险评估部分
雷击损害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有:被保护空间的具体用途、存放的物质和设备,建筑材料,为减少雷电造成直接后果以及间接后果所采取的措施。
在设有信息系统的建筑物需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情况下,当该建筑物没有装设防直击雷装置和不处于其它建筑物或物体的保护范围内时,宜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采取防直击雷的防雷措施。
第二部分:爆炸物质与危险环境的划分
A、爆炸性气体环境应根据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进行分区:
0区: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N2为入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按下式确定
N2=Ng·A′e=(0.024Td1.3)(A′e1+A′e2)(次/年) (A.6)
式中:Ng—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次/(km2·a)]
Td—年平均雷暴日(d./a)。根据当地气象台、站资料确定;
A′e1—电源线缆入户设施的截收面积(km2);
式中:L、W、H——分别为建筑物的长、宽、高(m)
2) 当建筑物的高H≥100m
时,其每边的扩大宽度应按等于建筑物的高H 计算。建筑物的等效面积应按下式确定
Ae=[LW+2H(L+W)+πH2]·10―6
(A.5)
3) 当建筑物各部位的高不同时,应沿建筑物周边逐点计算出最大的扩大宽度,其等效面积Ae 应按每最大扩大宽度外端的连线所包围的面积计算。
雷灾的主要对象已集中在微电子器件设备上。雷电的本身没有变,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状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微电子技术的应用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微电子器件极端灵敏这一特点很容易受到无孔不入的LEMP的影响,造成微电子设备的失控或者损坏。

雷电风险评估方法

雷电风险评估方法

前述各章介绍了雷害的普遍存在和地形地物、人为设置等条件的相关性及防雷害种种措施。

因此有必要就保护对象是否应采取防雷措施作出判定,对采取某项措施前后存在的风险作出评估,以使决策正确。

下文将介绍国际上使用的评估方法,并结合实例作出分析。

一.评估方法简介1. eq \o\ad(总的表达式, )对每一建筑物雷害风险评估可用下式表示(见 IEC 1662):(7-1)式中 N —建筑物年平均雷击次数期望值p —建筑物雷害概率δ—建筑物或其内置物可能遭受的损失如观察时间 t = 1 年,当 N .p << 1 则 (7-1) 式可简化为R ≈ N p δ(7-2)其中建筑物年平均雷击频数 F = N p (7-3)因此雷害风险评估(7-1)式可化为R ≈ F δ(7-4)同理,允许雷害风险可表示为Ra ≈ Fa δ(7-5)式中 Ra —允许雷害风险, Fa —允许年平均雷击频数由此可见,只要δ不随F而变,则仅仅比较 F 与 Fa ,便可取得防雷措施决策的判据,即当 F ≤Fa 时,R≤Ra,不必采取防雷措施;当 F > Fa 时,R >Ra,则必须加设防雷措施。

如进一步将雷害性质细分为各种类型,则可深入分析研究各种类型雷害的不同频数,采取各种不同对策,以达到更佳防雷与经济的效果。

2. 雷害类型及 F 的计算一般按需要可将雷害类型及其风险允许值Ra列出如下表:间接雷两类分别计算如下:(a)直击雷年平均雷击次数期望值 Nd可按下式计算:Nd = NgAe10 - 6次/年(7-6)式中 Ng —当地地面遭受雷击年密度(次/ km 2 /年)Ae- 建筑物的有效集雷面积( m 2)10–6–由于单位差异所致。

以后类似的式子相同,不列出其单位,引用时注意。

注:①Ng按当地的统计资料,如缺时可按下式计算:Ng =0.04 Td1。

25 (7-7)式中Td—当地年雷电日(可查阅国家颁布的全国年平均雷电日数分布图);②Ae的计算方法可参考IEC 1024-1-1 或GB50057-94附表1“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b)建筑物间接雷击N值的确定。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

附录一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国际上已确认N g 与年平均雷暴日T d 为非线性关系。

本规范修订组与有关规范修订组口头商定结合我国情况采用3.1024.0d g T N =。

至本规范定稿时止,IEC -TC81未通过的文件提出N g 与T d 关系式为3.1023.0d g T N =。

本附录提出计算A e 的方法基于以下原则:1.建筑物高度在100m 以下按滚球半径100m (即吸引半径100m )考虑。

其相对应的最小雷电流约为7.34)10100(54.1==I kA ,接近于按计算式108lg I P -=以积累次数 P =50%代入得出的雷电流I =32.5kA 。

在此基础上,导出计算式(附 1.4),其扩大宽度等于)200(H H -。

该值相当于避雷针针高H 在地面 上的保护宽度(当滚球半径为100m 时)。

扩大宽度将随建筑物高度加高而减小,直至100m 时则等于建筑物的高度。

如H =5m 时,扩大宽度为2.31)5200(5=-m ,它约为H 的6倍;当H =10m 时,扩大宽度为6.43)10200(10=-m ,约为H 的4.4倍;当H =20m 时,扩大宽度为)20200(20-=60m ,为H 的3倍;当H =40m 时,扩大宽度为)40200(40-=80m ,为H 的2倍;当H =80m 时,扩大宽度为)80200(80-=98m ,约为H 的1.2 倍。

2.当建筑物高度超过100m 时,如按吸引半径100m 考虑,则不论高度如何扩大宽度总是100m ,有其不合理之处。

所以,当高度超过100m 时,取扩大宽度等于建筑物的高度。

此外,关于周围建筑物对A e 的影响,由于周围建筑物的高低、远近都不同,计算很复杂,因此不予考虑。

这样,在某些情况下,计算得出的A e 值可能比实际情况要大些。

“a ”为法定计算单位符号,表示时间单位“年”附录三 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 (附3.l )式中的A 值,实际上是冲击系数a 的倒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 校正系数,在一般情况下取1,位于旷野孤立的建筑物取2,金属屋面的砖木结构建筑物取1.7,位 于河边、湖边、山坡下伙山地中土壤电阻率较小处、地下水露头处、土山顶部、山谷风口等处的建筑 物,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取1.5。
0.0326
建筑物防雷等级 第三类防雷建筑
Ng
0.024
T 1.3 d
N=k * Ng *Ae
表13
Ae=[L*W 2(L W)* H(200 H) *H *(200 H)]*106
Ae: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单位:km2; Ng: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单位:次/km2a; Td: 年平均雷暴日数,根据当地气象台、站资料确定;
建设单位: 项目名称: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表
共1页第1页 2011年07月
建筑物称
年雷暴日 Td(d/a)
建筑物高 H(m)
建筑物长 L(m)
建筑物宽 W(m)
校正系数 k
平均密度 Ng(次 /km2a)
等效面积 年预计雷击次数
Ae (km2)
N
1#
楼 50
6
42
16
1
3.88036 0.008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