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集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题库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从多方面展开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根据对第一方面的问题不同回答,哲学被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根据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认识论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种基本观点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1)是社会历史根源,主要表现为产生初期生产力低下和科学不发达(2)是阶级根源,保守、反动的阶级或集团的需要和支持是唯心主义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3)是认识根源,割裂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片面夸张认识过程的某一方面或环节,也将通向唯心主义。
在这三个根源中,认识根源的作用是最为持久,因而反对唯心主义将是个长期的任务。
3,简述辩证否定法的基本内容答: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都顶,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想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4,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何意义?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以下意义: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握运动其次,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条件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事物区分开来进行科学分析5,怎样理解意识活动体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差别是主观的,但造成这种差别是客观的意识对对象的反映是近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这是意识最鲜明的主观特征,但任何反映归根到底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型6,简述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的表现本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使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1.简述意识的本质0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0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0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上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在人类意识产生之后,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生活,接受群体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2.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01.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改变工作日中比啊哟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以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02.为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由于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的也影响生活资料的价值,因此,也需要提高相关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3..简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01.改革时动力02.发展是目的03.稳定是保证4.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0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02.金融资本的形成于金融寡头的统治0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重要地位0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05.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5.简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1.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2.一方面,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3.另一方面,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6. 、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方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他们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两者相互渗透。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痛,在理论上会导致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经验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简答题
简答题: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答:(l)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缎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它是联结主观认识和认识对象的桥梁,因而能把认识与对象相对照,判定认识是否正确。
2.简述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答: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
人民群众的这一创造作用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乃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首先,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的惟一源泉;其次,劳动群众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既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又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
社会变革、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
总而言之,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同时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3.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1、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
2、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将实现社会直接占有。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及答案
绪论 1.马克思主义最崇绪论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 答:实现共产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4.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什么?答: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什么?答: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6.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他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答: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章1.时间的特点是什么? 答:一维性。
2.意识的产生、本质是什么?答: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列宁的物质定义和意义?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的内容是怎么样的?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体系问题。
包括: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是什么?答: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整理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经典论述中,即“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a.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利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重要)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阶段、每一个矛盾都有其独有的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种辩证的关系: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有着各自的内容,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结的,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而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答: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其具体的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答:(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1、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意识,尽管他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别的什么都不存在。
(2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无限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又以他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离开多样性的物质统一性,是空洞的抽象;离开客观实在性的多样性,会变成纯粹的虚无。
只有坚持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才是对世界本来面目的真实反映。
(2分)2、怎样理解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历史客观必然性的关系?(12分)第一,人的自觉活动的开展、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1分)第二,人的自觉活动的目的、意志同历史发展总结果之间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与历史发展总结果接近的趋势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在自觉活动中可不断掌握并运用社会规律;(2分)第三,社会规律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具有可选择性,这使得社会历史的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1分)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其他哲学认识论的区别是什么?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2分)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1分)第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分)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分)人民当家作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1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分)5、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分)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整理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哪些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答: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体现在哪里?答: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也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用感觉、知觉和表象来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在思维中创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来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哪里?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都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④矛盾双方通过斗争促进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转化和质变创造条件⑤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5.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理论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
马克思主义原理 简答题 试题集
附试题集锦●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坚持适度原则。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性质的是生产方式。
●马克思把商品转化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熟,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金融寡头操纵、控制社会的主要方式通过a .“参与制”实现其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b.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实现其对国家机器的控制、c.通过政策咨询机构影响和左右内外政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科学分析的原创性主要是a.指明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b.提示造成相对过剩的制度原因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马克思把空想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奠定这一飞跃的理论基石是a.唯物史观、b.剩余价值论。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因为货币所有者购买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是a.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b.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c.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科技革命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由此证明a.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b.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狐狸请鹤喝汤”的寓言给人们的启示是,尽管资产阶级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a.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b.它的实质是将劳资之间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c.这种平等的权利是建立在财产不平等基础之上的权利。
●“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说明a.人类历史的发展的曲折性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前进性b.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不能否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c.人们对社会发展某个阶段的认识不能代替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之所以能够中国化的原因在于: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b.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相融性c.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最完整版
第一章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答:(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2)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4.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答:(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也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7.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因为:(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3) 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10.简述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
答:(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东西,又吸收、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且添加了一些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完整版)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死板的理论,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理论,需要不断地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需要。
9、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答:(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是工人阶级的斗争实践。
(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是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是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和人民需要的过程。
10、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答:(1)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是人民群众争取自由、平等、民主和幸福的强大力量。
(3)马克思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人类社会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矛盾观点和单一观点的对立;第三,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发展,而形而上学则强调事物的单一性和静止性。
3)在研究、工作和生活中。
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注重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发展。
避免孤立观点和单一观点的误区,同时也要克服形而上学的影响,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现出更加高级的形态。
掌握这一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着重要意义。
例如,在经济建设中,我们需要对旧有经济模式进行否定,但同时也需要在新经济模式中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文化建设中,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否定,但同时也需要在吸收外国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从而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掌握辩证的否定观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中的例子来说明意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例如,一个人对于同一个物品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这是因为他们的主观意识不同。
但是,这个物品本身的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客观的,不会因为个人意识的不同而改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最完整版
三、辨析题1. 正确。
意识是人在实践基础上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内容上讲它是客观的,从形式上讲它是主观的。
2.错误。
能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有效服务的上层建筑不一定是先进的上层建筑,如果其服务的经济基础阻碍、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腐朽的上层建筑。
3.(1)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2)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
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4.命题错误。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过程。
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有的优势地位使他们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他们还可以通过经济全球化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他们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四、问答题1.( 1)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所以,应该说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 2)唯物史观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但并不否认英雄人物的作用。
英雄人物都是在群众实践中造就出来的,他们的历史作用必须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
也就是说,英雄人物也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脱离了人民群众,英雄人物则发挥不了作用。
( 3)题目当中的观点把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立起来,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
2.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量变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质变表现为根本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简答题
绪论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从客观方面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
再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革命性和积极性的不断增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因素。
马恩二人一方面注重批判吸收前人的成果,如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另一方面将理论与指导工人运动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就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2.如何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二者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实践性和阶级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题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题库1、(简)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⑴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⑵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⑶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⑷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选)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即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4、(简/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它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原因:⑴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
⑵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
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和循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⑶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以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内容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些原理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基础;历史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社会形态之间会发生革命性的转变等。
2. 什么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本原理之一。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基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
物质生产力是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等;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社会生产和分配时建立的相互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发展的不断进步和演变,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
3. 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运动和变化。
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三个基本规律: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矛盾普遍存在并且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通过对事物的矛盾的认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指导提供了科学基础。
4.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历史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社会形态之间的演变是根据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产生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社会形态的崩溃和新社会形态的产生都是通过阶级斗争来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理解社会历史的规律和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这些基本原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的本质特征,对于指导马克思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理之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和论述题.
绪论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答: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 19世纪法国与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3、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 19世纪四十年代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
(1社会历史条件(经济社会根源①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迅速发展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③无产阶级做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与资产阶级做斗争。
(2思想理论条件(思想渊源人类社会发展的优秀理论成果,其中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英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渊源。
(3 社会实践条件(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
第一章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即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 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 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的概念?答: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答:(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总结
简答一、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答: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其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世界三大工人企业爆发,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二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在本质上相一致的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谓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三、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②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四、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答:(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①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1. 什么是马克思基本原理?马克思基本原理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对于认识和改造社会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实在的基本存在形式,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并通过矛盾的对立和斗争推动事物的前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以及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源泉,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指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不平等。
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包括公有制、按劳分配和有计划的经济管理。
4.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无产阶级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建立无阶级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并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到共产主义。
5. 马克思基本原理对现实社会具有什么指导意义?马克思基本原理对现实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提供了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指引着人们正确分析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矛盾。
马克思基本原理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主体,鼓励人们通过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来推动社会进步。
马克思基本原理还倡导了社会公正、平等和人类解放的理念,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提供了思想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产业资本是如何实现资本循环和价值增殖的?答:(1)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2)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包含了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它是这三种循环形式的有机统一。
(3)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通过对资本循环运动的考察,揭示出资本是一种运动。
剩余价值只有在资本的连续循环运动过程中才能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但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当这个矛盾打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3、试述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答:(1)在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较早时期,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因而投入同量资本在农业中可推动更多的活劳动,假定剩余价值率相同,则农业部门比工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更多,从而使农产品的价值高于其他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就形成绝对地租。
所以,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2)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
使农业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
(3)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4、垄断的形成:自由竞争、生产集中、垄断组织5、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答: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新世界。
6、什么是金融资本?金融寡头怎样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答:(1)金融资本是由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构成一种新的资本形式,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实际上的统治者。
2、掌握了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成为金融寡头。
3、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是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的经济上的统治方式。
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通知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
7、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8、简述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点。
答:伴随着这种过渡和更迭,必然是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斗争,乃至通过武装斗争的形式来实现。
2、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同一种社会形态的两个成熟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二者之间不存在对抗性矛盾。
因而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只是从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到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它表现为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过渡和变化。
这个过渡可以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革新、调整、完善和发展,逐步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方面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进行改革,使共产主义因素日益孕育壮大和成熟。
9、简述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答:1、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2、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价值,而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
3、个别企业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其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其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它就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
10、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答:1、理论联系实际之所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的科学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它同实际紧密结合。
其次,这是由学习马克思主义目的决定的。
学习马克思主义目的全在于应用,不论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是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或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都是为了在实践中更好的运用马克思主义。
2、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我国今天面临的最大社会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党制定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3、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1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两者的关系。
答:1、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静止或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它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2、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运动是无条件下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第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则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12. 试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答:1、实践是主体能动性的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第二,自觉能动性,时间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3、实践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
它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它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活动,是为了配合物质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
第三,科学实验。
是从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13.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1、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次要矛盾解决的如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
其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并且注意二者的转化,不失时机的转移工作重点。
2、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始终不渝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只有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为其他各种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
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解决其他社会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4.简述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1、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方式和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第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15. 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原理。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16.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17.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生产力:的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基本要素:2劳动资料2劳动对象3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辩证关系:(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是指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18. 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形式及其作用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9.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怎样实现的1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2资本主义竞争的强制作用下,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不得不改进生产技术,把劳动生产率提高到本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以上,使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