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的形成
雷电的形成、分类与危害
雷电的形成、分类与危害一、雷电的形成雷电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放电现象。
雷电放电和一般电容器放电本质相同,所不同只是这个电容器两块极板,并不是人为制造的,而是自然形成的。
两块极板有时是两块云块,有时一块是云块、另一块则是大地或地面上凸出的建筑物。
并且这两块极板间的距离比电容器大得多,有时可达数公里。
因此,可以说雷电是一种特殊的电容器放电现象。
大气中的饱和水蒸汽,由于气候的变化,发生上升或下降的对流,在对流过程中由于强烈的摩擦和碰撞,水蒸汽凝结成的水滴就被压分解成带有正负电荷的小水滴,大量的水滴聚积成带有不同电荷的雷云。
随着电荷的积聚,雷云的电位逐渐升高。
当带有不同电荷的两块雷云接近到一定程度时,两块雷云间的电场强度达到25-30kV/cm时,其间的空气绝缘被击穿,引起两块雷云间的击穿放电;当带电荷的云块接近地面时,由于静电感应,使大地感应出与雷云极性相反的电荷,当带电云块对地电场强度达到25-30kV/cm时,周围空气绝缘被击穿,雷云对大地发生击穿放电。
放电时出现强烈耀眼的弧光,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闪电,闪电通道中大量的正负电荷瞬间中和,造成的雷电流高达数百千安,这一过程称为主放电,主放电时间仅30-50μs,放电波陡度高达50KA/μs,主放电温度高达20000℃,使周围空气急剧加热,骤然膨胀而发生巨响,这就是我们平时听到的雷声。
闪电和雷声的组合我们称为雷电。
由于声音传播的速度比光的传播速度要慢得多,所以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
雷电的特点是:电压高、电流大、频率高、时间短。
二、雷电的分类(一)直击雷雷云对地面或地面上凸出物的直接放电,称为直击雷。
也叫雷击。
直击雷放电过程的展开图见图8-22。
雷云放电过程的展开图可以这样解释:当雷云对地面放电时,开始出现先驱放电,放电电流比较小,一经到达地面,就开始主放电,主放电由地面开始沿着先驱放电的通道直到云端,放电电流迅速增大。
主放电时间很短,电流迅速衰减,以后是余光放电,电流变小。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一、雷电就是怎样形成的?答:雷电就是一种大气中放电现象,产生于积雨中,积雨云在形成过程中,某些云团带正电荷,某些云团带负电荷。
它们对大地的静电感应,使地面或建(构)筑物表面产生异性电荷,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不同电荷云团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电场强度可以击穿空气(一般为25-30KV/cm),开始游离放电,我们称之为"先导放电"。
云对地的先导放电就是云向地面跳跃式逐渐发展的,当到达地面时(地面上的建筑物,架空输电线等),便会产生由地面向云团的逆导主放电。
在主放电阶段里,由于异性电荷的剧烈中与,会出现很大的雷电流(一般为几十千安至几百千安),并随之发生强烈的闪电与巨响,这就形成雷电。
二、什么叫跨步电压?答:跨步电压就是雷电击中地面物,雷电流泄入大地并在土壤中散流开,由于土壤电阻率有一定分布,雷电流在地面上各点间就出现电位降,靠近雷击点,电流密度越大,电位降也就越大。
如果人站在或行走在落雷点附近,在两脚间的电位降可使雷电流通过两脚与躯干的下部,人就会被击伤。
这两脚间的电位降叫"跨步电压"。
三、在一类防雷中为什么在安装的独立避雷针(包括其防雷接地装置)至少距被保护的建筑物之间距离≥3米。
答:为了防止独立针遭直击雷击时对被保护物的反击。
四、什么叫均压环?在建筑防雷设计时,对均压环的设计有什么要求?答:均压环就是高层建筑物为防侧击雷而设计的环绕建筑物周边的水平避雷带。
在建筑设计中当高度超过滚球半径时(一类30米,二类45米,三类60米),每隔 6米设一均压环。
在设计上均压环可利用圈梁内两条主筋焊接成闭合圈,此闭合圈必须与所有的引下线连接。
要求每隔6米设一均压环,其目的就是便于将6米高度内上下两层的金属门、窗与均压环连接。
五、在各类防雷中对引下线与天面网格有什么要求?答:引下线与天面网格通常用镀锌圆钢不小于φ8。
一、二、三类对应引下线间距不大于12米、18米、25米;一、二、三类对应的天面网格5*5平方米(4*6平方米)、10*10平方米(8*12平方米)、20*20 平方米(16*24平方米)。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写作文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写作文雷电是由雷云(带电的云层)对地面建筑物及大地的自然放电引起的.在天气闷热潮湿的时候,地面上的水受热变为蒸汽,并且随地面的受热空气而上升,在空中与冷空气相遇,使上升的水蒸汽凝结成小水滴,形成积云.云中水滴受强烈气流吹袭,分裂为一些小水滴和大水滴,较大的水滴带正电荷,小水滴带负电荷.细微的水滴随风聚集形成了带负电的雷云;带正电的较大水滴常常向地面降落而形成雨,或悬浮在空中.由于静电感应,带负电的雷云,在大地表面感应有正电荷.这样雷云与大地间形成了一个大的电容器.当电场强度很大,超过大气的击穿强度时,即发生了雷云与大地间的放电,就是一般所说的雷击。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晚上,忽然发生了流星,过了一会儿才听到雷声。
此时我脑海里浮上了一个问题:雷电时怎样构成的?第二天早上,我充满好奇地带着这个问题去问科学老师。
科学老师说:“还是去查查资料吧!”放学后,我返回家,关上电脑,查阅了资料,我恍然大悟,原来,雷电就是由雷云(磁铁的云层)对地面建筑物及大地的自然振动引发的。
在天气炎热干燥的时候,地面上的水熔化变成蒸汽,并且随其地面的熔化空气而下降,在空中与冷空气碰面,并使下降的水蒸汽凝固成小水滴,构成积云。
云中水滴受到猛烈气流横过,对立为一些小水滴和大水滴,很大的水滴拎正电荷,小水滴拎负电荷。
微小的水滴随风涌入构成了拎负电的雷云;拎正电的很大水滴常常向地面迫降而构成雨,或漂浮在空中。
由于静电感应,拎负电的雷云,在大地表面感应器存有正电荷。
这样雷云与大地间构成了一个小的电容器。
当电场强度非常大,少于大气的打穿强度时,即为出现了雷云与大地间的振动,就是通常所说的雷电。
我还发现:闪电总是比雷来得快,因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我们先看见闪电,后听见打雷。
这一次真是“不看看不晓得,一看看吓了一跳。
”从这次观测中,而令我斩获不少。
有一个小孩子,不知道回声是什么东西.有一次,他独自站在旷野,大声叫道:"喂!喂!"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声:"喂!喂!"他又叫:"你是谁?"回声答道:"你是谁?"他又尖声大叫:"你是蠢材!"立刻又从山上传来"蠢材"的回答声.孩子十分愤怒,向小山骂起来,然而,小山仍旧毫不客气地回敬他.孩子回家后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和和气气地对它说,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其实,世上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啊!"请以"回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话题精析]"回声"是一种自然现象.其实,世上许多事情都与其有相似之处、相通之理.民谚有"种牡丹得花,种蒺藜得刺",名言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古诗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20世纪60年代初口号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说的都是"回声"之理.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要稍微留心一下便会发现许多"回声"现象,比如:付出与回报,理解他人与被人理解,欺骗生活与受生活捉弄,破坏环境与遭自然惩罚等."回声"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人生、社会哲理."回声"又是极富现实意义的话题:创造良好的人际、社会、自然环境是时代的呼唤.同学们尽可驰骋于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去捕捉与"回声"想关的素材,挥动生花妙笔去描画"回声"现象,剖析"回声"本质,写出隽永华美的篇章.[佳作选萃]天道无情河南方亚m-i星球是我们可爱的家园.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由地球迁到这里定居后,接受教训,遵循自然法则,世世代代和其他生命同呼吸共命运,深得m-i星球母亲的喜爱.工作关系,我造访过m-i星球、m-s星球、m-n星球,上司就是不允许我造访距离最近的地球,说那不是人能去能待的地方.但科学家的性格总不能让我放弃任何想法.由于坚持立下军令状,公元4050年7月,我获准飞往地球,回"老家"看看.来到星际飞船基地,我登上一艘编号为fs-04的墨绿色飞船.飞船启动,沿着银白色轨道飞入时空隧道.窗外,一切似乎都凝固了--在超光速环境中是不会感受到外界物体运动的.我是探险者,又扮演着寻根者的角色.稍有点生物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我们起源于地球,是地球人的后裔.史书《古纪史》曰:"地球--人类古文明的发祥地,毁灭于约公元3000年."我陷入沉思,心早飞向那个造就了人类最终又把他们赶跑的地球……荧灯乍闪,飞船落定,我戴好面具,乘上探险车,驶出飞船.眼前呈现的是:焦黑的土地,凄凉的高山,污浊的河流,还有那铅灰色的天空……就在这一刻,我的地球人后裔的意识苏醒了,复活了.。
防雷常识1
四、防雷十招
招数七:不宜在旷野高举物体
在近雷暴天气条件下,不仅高打雨伞容易遭雷击,就是高举羽毛球拍 、高尔夫球棍、铁锹、锄头等物体都会带来雷击的危险。在旷野高打雨伞 等物体容易诱发雷击的原因主要是:人体本身就已经是一定范围内的突出 物体,容易成为雷击的目标,再高举雨伞等物体,则使人体的有效高度增 加,使雷击具有更明确的选择性。然而,下雨天又是在旷野中,打雨伞挡 雨是人之常情。但是必须记住如果当看见闪电后立即听到雷声,说明正处 在近雷暴的环境中,应该停止行走,低打雨伞并两脚并拢立即下蹲。即使 没有雨伞,也不宜飞跑狂奔,待到雷声逐渐远去,才可迅速寻找安全的场 所避雨。
四、防雷十招
招数五:不宜进入棚屋、岗亭等没有防雷装置的 低矮建(构)筑物。
因避雨躲进就近低矮的草棚、小屋、岗亭而遭雷击身亡大约占每年雷
击伤亡总数的30%左右。由于这些低矮的建筑物没有防雷装置且大都处在 旷野中,是开阔地面上较高的突出物,容易成为尖端放电的对象而吸引闪
电先导,遭受雷击的概率也就特别高。
一、雷电常识
2、雷电的破坏
雷电的破坏主要是由于云层间或云和大地之间以及云 和空气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25~30kV/cm)时,所 发生的猛烈放电现象。通常雷击有三种形式,直击雷、感 应雷、球形雷。直击雷是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上某一点之间 发生迅猛的放电现象。感应雷是当直击雷发生以后,云层 带电迅速消失,地面某些范围由于散流电阻大,出现局部 高电压,或在直击雷放电过程中,强大的脉冲电流对周围 的导线或金属物产生电磁感应发生高电压、而发生闪击现 象的二次雷。球形雷是球状闪电的现象。
二、防雷方式
4、避雷网防雷电
避雷网分明网和暗网。明网防雷电是将金属线制成的网,架在建( 构)筑物顶部空间,用截面积足够大的金属物与大地连接的防雷电。暗 网是利用建(构)筑物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网进行雷电防护。只要 每层楼的楼板内的钢筋与梁、柱、墙内的钢筋有可靠的电气连接,并与 层台和地桩有良好的电气连接,形成可靠的暗网,则这种方法要比其他 防护设施更为有效。无论是明网还是暗网,网格越密,防雷的可靠性越 好。
雷电ppt课件
探索利用雷电激发空气电离产生的臭氧,用于空气净化、消 毒等领域。
THANKS
感谢观看
室内防雷措施
关好门窗
在雷电天气时,应将室内门窗关好, 避免雷电通过门窗进入室内。
切断电源
避免使用电话和网络
在雷电天气时,应避免使用固定电话 和网络,以防雷电通过信号线进入室 内。
在雷电天气时,应将家中电源切断, 避免电器设备遭受雷击。
04
雷电的应用
人工引雷
人工引雷是利用雷电装置将雷电 引入大地,以研究雷电的物理特 性和防治雷电灾害的一种科学实
验方法。
人工引雷实验可以帮助科学家了 解雷电的形成机制和传播规律, 为雷电防护和防治雷电灾害提供
科学依据。
人工引雷实验通常在特定的实验 场地进行,需要采取严格的安全 措施,确保实验人员和设备的安
全。
雷电灭菌
雷电产生的强烈电场和磁场可 以破坏细菌和病毒的细胞膜结 构,导致其死亡。
雷电灭菌是一种环保、高效的 消毒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医 疗、食品、农业等领域。
雷电的形成
总结词
雷电的形成与云层中的水滴、冰晶和气流有关。
详细描述
在云层中,水滴和冰晶会因为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发生电荷分离,形成正负电荷 。随着云层的运动,这些电荷会在云层内部形成电场。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 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形成雷电。
雷电的分类
总结词
雷电可以根据其形态和发生方式分为多种类型。
雷电ppt课件
目录
• 雷电的概述 • 雷电的危害 • 雷电的预防 • 雷电的应用 • 雷电的未来发展
01
雷电的概述
雷电的定义
总结词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云层中的电荷放电引起。
雷电发生原理
雷电发生原理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指在大气中由于天空静电积累导致的电荷放电现象。
雷电的发生原理是由于大气中存在着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不平衡,当这种不平衡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即雷电。
雷电的形成主要与云层中的水滴和冰晶之间的碰撞引发的静电效应有关。
当云层中有水滴或冰晶碰撞时,会产生电子和正离子,从而形成一个带电的体系。
这些带电颗粒在云层内部的运动过程中,会分别向上和向下运动,形成云层内部的电荷分离。
在云层中,正离子会向上移动,而电子则会向下运动,形成了云层的正电荷区和负电荷区。
当云层中的正电荷区与地面上的负电荷区之间形成电荷差时,就会形成电场。
这个电场的强度会越来越大,直到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一次雷电放电。
雷电通常是从云层中的一个高亮区开始,这个高亮区由于电场强度非常大,导致局部空气被电离形成等离子体。
这时,等离子体中的电子和离子会被电场强烈加速,形成一条电流通道。
电流通道沿着电场强度最强的路径向地面方向扩展,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雷电闪电。
当电流通道最终接触到地面或其他物体时,就会造成一次剧烈的放电现象。
这种放电会伴随着闪光和巨大的声音,同时会产生非常高的温度和电压。
这种电压的释放会导致周围空气快速膨胀,形成巨大的气体爆炸声,即我们所说的雷声。
雷电现象的发生通常发生在暴风雨、雷雨天气或者山区等地。
这些地方的气候条件更容易积累大量的静电,并且容易形成强大的电场。
此外,雷电也会对人类、动植物和建筑物等造成巨大的危害。
因此,我们应该在雷电天气来临时注意防范,避免在露天活动,尽量待在室内以确保人身安全。
总结一下,雷电发生的原理是由于大气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不平衡所致。
云层中的水滴和冰晶的碰撞会导致电子和正离子的产生,形成云层内部的电荷分离。
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一次剧烈的放电现象,形成闪电。
同时,雷电也带来很大的危害,我们应该对其保持警惕,避免在雷电天气中进行露天活动。
雷电
(2)雷电预警的应用 雷电预警作为一种能在雷闪发生之前为客户提供有 效的实时的安全决策的信息系统逐渐地被社会各界 所认同,应用于各种场所。 高尔夫球场 ,公园和 户外休闲运动场所 ,学校 , 机场和直升机停机 坪 ,国防军队 ,大型建筑工地、露天矿厂,易 燃易爆物品储藏库,体育场、滑雪场、大型游乐场, 民用和户外活动场所, 气象部门等。
(3)雷电定位监测系统 雷电定位监测系统为一种先进的系统工程产品, 能够快速定位雷击点,计算出雷击时间、强 度、极性等雷电特征,并且能够做到雷电信 息的实时性和共享性。借助该系统的应用, 可以有效节省查找、解决雷击故障的时间和 人力,掌握雷电活动规律,指导防雷设计和 工程投资决策,为电力调度提供参考依据。
积云
地 面
返回
2.雷电的危害
雷电是一种自然放电现象,按其造成的危害 可分为: (1)直击雷。大气中带有电荷的雷云,其对 地电压高达几亿伏。当雷云与地面凸出物之 间电场强度达到空气击穿强度时,就发生放 电现象,这种放电现象称为直击雷。
(2)雷电感应。雷电感应又称感应 雷,它又分 为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静电感应是雷云接近 地面时,在地面凸出物的顶部感应出大量异性 电荷,在雷云与其他部位或其他雷云放电后, 凸出物顶部电荷失去束缚,并以雷电波的形式 高速传播而形成的。电磁感应是发生雷击后, 雷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的迅速变化的强磁场在 附近金属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压形成的。
雷电的形成与危害
ppt制作:申雨霏
目录
1.雷电的形成 2.雷电的危害 3.雷电的顶部 空气闷热潮 电荷积累到一
带正电,底部 定数量时,强 湿的时候, 聚集负电,接 大的电场力使 水蒸气受热 大气击穿,发生 近地面时,地 上升,遇冷 面感应出正电, 云层与大地间 空气凝结形 成积云。 这样在云层和 的放电,就是 大地之间形成 雷击,一部分 了一个电容器。 能量以光形式 放出,就是闪电。
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
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大气中电荷的释放和移动所产生的强大电流。
它的形成和运作原理是由于大气中存在着电荷的不平衡,导致电荷的积累和释放,从而形成雷电现象。
一、雷电的形成雷电的形成是由于大气中存在着电荷的不平衡。
在大气中,正电荷和负电荷是相互存在的,它们的分布并不均匀。
当云层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电压差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形成雷电。
1. 云层中的电荷分布不均匀云层中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会冷却凝结成云滴,云滴之间会发生碰撞,使得云滴带电。
由于云层中的气流的作用,云滴会在云层中上升和下降,形成云层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分布不均匀。
2. 云层中的电荷积累在云层中,正电荷和负电荷会相互吸引,使得它们在云层中积累。
正电荷会集中在云层的上部,而负电荷则会集中在云层的下部。
3. 云层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分布云层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会影响地面附近的电荷分布。
地面上的物体也会带有电荷,当云层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与地面上的物体之间形成电场,从而导致电荷的积累。
4. 电荷的释放当云层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电压差达到一定程度时,电荷会通过空气中的离子通道进行释放。
这个过程就是雷电的形成。
二、雷电的运作原理雷电的运作原理是由于电荷的释放和移动所产生的强大电流。
当云层中的电荷释放时,会形成一条离子通道,这条通道会导致空气中的分子离子化,形成电流。
1. 电荷的释放当云层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电压差达到一定程度时,电荷会通过空气中的离子通道进行释放。
这个过程就是雷电的形成。
电荷的释放会产生强大的电流,形成闪电。
2. 电流的传导电荷的释放会形成一条离子通道,这条通道会导致空气中的分子离子化,形成电流。
电流会沿着离子通道传导,从云层中的电荷释放到地面上的物体。
3. 电流的热效应雷电产生的电流非常强大,会产生巨大的热效应。
当电流通过空气中的离子通道时,会使空气瞬间升温,形成高温等离子体。
简述雷电是怎么形成的
简述雷电是怎么形成的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
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
今天店铺给大家分享关于雷电是怎么形成的,欢迎阅读。
一、雷电的产生原因1、简述原因:雷电是发生在大气层中大气或云块在气流作用下产生异性电荷的积累使某处空气被击穿,电荷中和产生强烈的声、光、电并发的一种物理现象,通常是指带电的云层对大地之间、云层与云层之间、云层内部的放电现象。
这个放电的过程会产生强烈的闪电和巨大的声响,即人们常说的“电闪雷鸣”。
2、简述原因的分析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关于雷电产生原因的基础内容:雷电是由于天空与地面的强烈中和反应,但对于实质成因并不了解。
现在我们将结合高中所学的知识以及网站提供的资料,对雷电的产生原因进行更全面的分析与理解:雷电是一种常见的大气放电现象。
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
在夏天的午后或傍晚,地面的热空气携带大量的水汽不断地上升到高空,形成大范围的积雨云。
积雨云顶部一般较高,积雨云的不同部位聚集着大量的正电荷或负电荷,可达20公里,云的上部常有冰晶。
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
云中电荷的分布较复杂,但总体而言,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从而形成雷雨云。
而地面因受到近地面雷雨云的静电感应,也会带上与云底相反符号的电荷,两者相当于一个巨大的电容器。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地面看成零电势面,积雨云与地面的高度差比较大,根据公式:U=Ed,积雨云与地面间的电场强度与距离都很大,所以它们间的电势差很大,即电压很大。
闪电的电压很高,约为1亿至10亿伏特。
闪电的平均电流是3万安培,最大电流可达30万安培。
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可达一千万瓦,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
当云层里的电荷越积越多,使电场强度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把空气击穿,打开一条狭窄的通道强行放电。
雷电产生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雷电产生的科学原理是什么雷电产生的科学原理是什么雷电在下雨天的时候经常可以看见,然而大部分的人都会想要知道雷电是怎么产生的。
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雷电产生的科学原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雷电的科学原理雷电是雷雨云中的放电现象。
形成雷雨云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空气中要有充足的水汽,要有使湿空气上升的动力,空气要能产生剧烈的对流运动。
春夏季节,由于受南方暖湿气流影响,空气潮湿,同时太阳辐射强烈,近地面空气不断受热而上升,上层的冷空气下沉,易形成强烈对流,所以多雷雨,甚至降冰雹。
而冬季由于受大陆冷气团控制,空气寒冷而干燥,加之太阳辐射弱,空气不易形成剧烈对流,因而很少发生雷阵雨。
但有时冬季天气偏暖,暖湿空气势力较强,当北方偶有较强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对流加剧,就会形成雷阵雨,出现所谓“雷打冬”的现象。
气象专家还说,雷暴的产生不是取决于温度本身,而是取决于温度的上下分布。
也就是说,冬天虽然气温不高,但如果上下温差达到一定值时,也能形成强对流,产生雷暴。
冬打雷在中国很少见,但在加拿大多伦多的冬天就经常出现空气极不稳定的时候,容易发生强烈的向上对流运动,而形成高耸的积雨云,云中充满上上下下奔窜的水汽,就会产生静电,云的上端会产生正电荷,云的下端会产生负电荷,地面又是正电荷,那么,正、负电荷之间有空气作为绝缘体,若正、负电荷间的电压差,大到可以冲破绝缘体的空气,使空气在瞬间膨胀爆炸、发热发光,发光就是闪电,膨胀爆炸发出巨大声响就是打雷。
雷电的含义水滴破裂效应:云中水滴在高速气流中作激烈运动,分裂成一些带负电的较大颗粒和带正电的较小颗粒,后者同时被上升气流携带到高空,前者落在低空,这样正负两种电荷便在云层中被分离,这也就是造成90%的云层下部带负电的原因。
吸电荷效应:由于宇宙射线或其它电离作用,大气中存在正负离子,又因为空间存在电场,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正负离子在云的上下层分别积累,从而使雷雨云带电,又称感应起电。
雷电形成的原因
雷电形成的原因大气中的水蒸气是雷云形成的内因;雷云的形成也与自然界的地形以及气象条件有关。
根据不同的地形及气象条件,雷电一般可分为热雷电、锋雷电热锋雷电与冷锋雷电、地形雷电3大类。
1.热雷电是夏天经常在午后发生的一种雷电,经常伴有暴雨或冰雹。
热雷电形成很快、持续时间不长,1~2小时;雷区长度不超过200~300km,宽度不超过几十千米。
热雷电形成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空气非常潮湿,空气中的水蒸气已近饱和,这是形成热雷电的必要因素。
2晴朗的夏天、烈日当头,地面受到持久暴晒,靠近地面的潮湿空气的温度迅速提高,人们感到闷热,这是形成热雷电的必要条件。
3无风或小风,造成空气湿度和温度不均匀。
无风或小风的原因可能是这里气流变化不大,也可能是地形的缘故如山中盆地。
上述条件逐渐形成云层,同时云层因极化而形成雷云。
出现上述条件的地点多在内陆地带,尤其是山谷、盆地。
2.强大的冷气流或暖气流同时侵入某处,冷暖空气接触的锋面或附近可产生冷锋雷电。
1冷锋雷或叫寒潮雷的形成是强大的冷气流由北向南入侵时,因冷空气较重,所以冷气流就像一个楔子插到原来较暖而潮湿的空气下面,迫使暖空上升,热而潮的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水蒸气达到饱和,逐渐形成雷云。
冷锋雷是雷电中最强烈的一种,通常都伴随着暴雨,危害很大。
这种雷雨一般沿锋面几百千米长、20~60km宽的带形地区发展,锋面移动速度每小时50~60km,最高可达每小时100km。
2暖锋雷或叫热潮雷的形成是当暖气流移动到冷空气地区,逐渐爬到冷空气上面所引起的。
它的发生一般比冷锋雷缓和,很少发生强烈的雷雨。
3.地形雷电一般出现在地形空旷地区,它的规模较小,但比较频繁。
水滴破裂效应:云中水滴在高速气流中作激烈运动,分裂成一些带负电的较大颗粒和带正电的较小颗粒,后者同时被上升气流携带到高空,前者落在低空,这样正负两种电荷便在云层中被分离,这也就是造成90%的云层下部带负电的原因。
吸电荷效应:由于宇宙射线或其它电离作用,大气中存在正负离子,又因为空间存在电场,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正负离子在云的上下层分别积累,从而使雷雨云带电,又称感应起电。
简述雷电是怎么形成的雷电活动有什么规律
简述雷电是怎么形成的雷电活动有什么规律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那么你对雷电的形成了解多少呢?一起和店铺来看看雷电是怎么形成的吧!雷电的形成1、对流云初始阶段的“离子流”假说大气中存在这大量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在云中的雨滴上,电荷分布是不均匀的,最外边的分子带负电,里层的带正电,内层比外层的电势差约高0、25V。
为了平衡这个电势差,水滴就必须优先吸收大气中的负离子,这就使水滴逐渐带上了负电荷。
当对流发展开始时,较轻的正离子逐渐的被上升的气流带到云的上部;而带负电的云滴因为比较重,就留在了下部,造成了正负电荷的分离。
2、冷云的电荷积累当对流发展到一定阶段,云体伸入0℃层以上的高度后,云中就有了过冷水滴、霰粒和冰晶等。
这种由不同相态的水汽凝结物组成且温度低于0℃的云,叫冷云。
冷云的电荷形成和积累过程有如下几种:① 过冷水滴在霰粒上撞冻起电在云层重有许多水滴在温度低于0℃时也不会冻结,这种水滴叫过冷水滴。
过冷水滴是不稳定的,只要它们被轻轻地震动一下,就马上冻结称冰粒。
当过冷水滴与霰粒碰撞时,会立即冻结,这叫撞冻。
当发生撞冻时,过冷水滴外部立即冻成冰壳,但它的内部仍暂时保持着液态,并且由于外部冻结放的潜热传到内部,其内部液态过冷水的温度比外面的冰壳高。
温度的差异使得冻结的过冷水滴外部带上正电,内部带上负电。
当内部也发生冻结时,云滴就膨胀分裂,外表皮破裂成许多带正电的冰屑,随气流飞到云层上部,带负电的冻滴核心部分则附在较重的霰粒上,使霰粒带负电并留在云层的中下部。
② 冰晶与霰粒的摩擦碰撞起电霰粒是由冻结水滴组成的,成白色或乳白色,结构比较松脆。
由于经常有冷水滴与它撞冻并释放潜热,它的温度一般比冰晶高。
在冰晶中含有一定量的自由离子(OH-和H+),离子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多。
由于霰粒与冰晶接触部分存在着温度差,高温端的自由离子必然要多于低温端,因而离子必然从高温端向低温端迁移。
雷电是怎么形成的
雷电是怎么形成的
雷电是自然界常见的重要自然现象之一,其形成的形势非常复杂。
了解雷电的形成机制对于保护人们免受其危害,及了解天气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详细描述雷电是如何形成的:
(一)冷暖空气运动
雷电的形成源于冷空气和暖空气的运动相互碰撞,由此催生出大量的热能,形成有抬升能力的空气。
而冷空气的碰撞则会形成有下沉能力的空气,产生降雨。
这种对热能、降雨的形成机制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紊乱系统。
(二)水汽凝结
当抬升能力空气来到高空时,气温骤然降低会凝结成云状物,并和周围空气发生搅动形成雨状物,于是形成雨和雷雨状况。
这时空气内部电荷受剧烈分解并形成雷电。
(三)雷电形成
雷电形成由决定了一定区域内形成的紊乱又称为积电过程。
暴雨和雷雨的存在使紊乱的空气出现正负电荷,并消散到云层,从而形成更严重的紊乱状态,引发雷电电弧的形成。
(四)火球效应
当雷电的延迟时间大于暴雨的下落时间时,电流的旋转将导致紊乱的
空气中存在超高压,而此时地面也会由于强烈的磁场形变而出现超高压,于是形成火球式放电,从而形成雷电。
(五)雷电放电
地面出现的超高压可使空气中正负电荷放电,一旦放电就会伴随着夸
张的火花并产生巨大的电磁波,这就是典型的雷电放电现象。
放电时,高压电流可瞬间增大至数万·伏,而当放电结束时,电流又会瞬间衰减,形成典型的雷电现象。
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
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大气中电荷的释放和移动所产生的强大电流。
它的形成和运作原理是由于大气中存在着正负电荷的分离和积累,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形成雷电。
一、雷电的形成过程雷电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云内电荷分离、云间电荷分离和云地电荷分离。
1. 云内电荷分离雷电通常发生在云层中,云内存在着大量的水蒸气和冰晶,当云中的水蒸气和冰晶碰撞摩擦时,会使电子从冰晶上脱离,形成负电荷,而冰晶则带有正电荷。
这种电荷分离导致云内形成了正负电荷分布的区域。
2. 云间电荷分离云间电荷分离是指不同云之间或云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分离现象。
当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发电荷分离。
通常情况下,地面带有正电荷,而云带有负电荷。
这种电荷分离会导致云与地面之间形成电场。
3. 云地电荷分离云地电荷分离是指云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分离现象。
当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发电荷分离。
通常情况下,地面带有正电荷,而云带有负电荷。
这种电荷分离会导致云与地面之间形成电场。
二、雷电的运作原理雷电的运作原理主要涉及到电场和电荷的相互作用。
1. 电场的作用电场是由电荷产生的,它是一种物理场,具有方向和大小。
当云与地面之间形成电场时,电场会对电荷产生作用力。
由于地面带有正电荷,云带有负电荷,所以电场会使云中的负电荷受到地面的吸引,而正电荷则会受到云的排斥。
2. 电荷的相互作用电荷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的作用力。
当云中的负电荷受到地面的吸引时,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使负电荷向地面移动。
而地面上的正电荷则会受到云的排斥,也会向云移动。
当电荷移动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形成雷电。
三、雷电的危害和防护措施雷电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自然现象,它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人们的安全,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防护措施。
1. 避免在雷雨天气下进行户外活动,尤其是在露天场所,如高山、河流、海滩等。
雷电学原理
雷电学原理
雷电学是研究大气中的雷电现象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大气物理、电磁学、气
象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雷电现象是大气中一种非常强烈的放电现象,它不仅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大气电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本文将从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的危害以及防雷措施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雷电的形成原理是由于大气中的水汽、冰粒子、水滴等在云层中发生碰
撞和摩擦产生静电,当云层内部的静电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放电现象,形成雷电。
雷电通常发生在云与地面或云与云之间,它的形成与大气中的水循环、气温、气压等因素密切相关,是一种自然现象。
其次,雷电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雷电产生的强大电流和电压对
建筑物、设备和人体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害,甚至引发火灾、爆炸等严重事故。
同时,雷电还会对电子设备、通讯设备等造成损坏,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因此,防雷工作对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至关重要。
最后,为了有效防范雷电带来的危害,人们采取了各种防雷措施。
例如,建筑
物上安装避雷针、接地装置等设备,以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的损害;在户外活动时,避雷针、避雷帽等防护装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人们还通过对大气电场、雷电频率等进行监测和研究,提前预警雷电的发生,以减少其对人们的危害。
总之,雷电学原理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它的研究对于人们
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雷电的形成原理、危害以及防雷措施,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减少雷电带来的危害,保障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安全。
希望本文能够对雷电学原理有所了解的读者有所帮助。
打雷闪电知识
打雷闪电知识打雷闪电,作为大自然中的一种自然现象,给我们带来了震撼和惊叹。
它不仅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景象,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在本文中,我将为大家介绍打雷闪电的形成原理、影响以及一些安全知识。
一、打雷闪电的形成原理打雷闪电是由于大气中云与地面之间产生的巨大电荷差异所引起的。
首先,当大气中的水分通过循环作用上升到高空时,遇冷会形成云。
云中的水蒸气在与水滴、冰粒等微小颗粒结合后,产生正负电荷。
由于空气中有很多气粒子不断摩擦,使得云内的正负电荷不断分离,形成电场。
当云的底部降落到离地面不远的高度时,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场会变得特别强烈。
接着,在地面上出现一种起始性放电,通常是从较高的物体或地面的凸起开始。
此时,空气中的空穴(即空气分子被分离的空位)被激发,形成一条离子通道。
紧接着,负电开始沿着这条通道逐渐移动,形成了我们所熟悉的闪电。
二、打雷闪电的影响1. 气象影响:闪电一般是在雷暴云中发生,它伴随着强大的雷声。
雷声是由于闪电时所产生的热量使周围的气体迅速膨胀,并引起剧烈振动而产生的。
雷声的强烈程度与闪电的强度有关,而雷暴的持续时间和破坏性可能会对气象产生重大影响。
2. 电网影响:打雷闪电容易引发电线杆等供电设备受损,以及停电。
闪电对电网的影响可能导致设备损坏、断电以及损失电网稳定性,对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等带来不便。
3. 生物影响:打雷闪电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
电流过大时,会对人体产生伤害,甚至导致死亡。
此外,雷暴天气还可能引发其它灾害,比如树木倒塌、山体滑坡等,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威胁。
三、打雷闪电的安全知识1. 室外安全:当天空出现雷云时,应尽量避免待在露天环境中,迅速回到室内。
如果被迫在户外活动,应尽量避免站在开放或者低洼的地方,以减少被雷击的几率。
2. 室内安全:在室内也要注意安全。
电器设备应随时断电,避免由于雷击而引起的意外事故。
此外,在雷暴期间,应尽量避免使用水龙头、淋浴或者沐浴等水相关的活动,以减小触电风险。
雷电科普宣传手册
雷电科普宣传手册一、雷电的形成与原理雷电是大气中的一种自然放电现象,通常发生在雷雨天气。
当雷雨云中的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电场,使云层中的水滴和冰晶发生电离,产生正负电荷。
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值时,就会发生雷电现象,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雷电的危害与影响雷电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可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危害形式主要包括直击雷、侧击雷和感应雷。
直击雷是指雷电直接击中地面上的建筑物、人或动物;侧击雷是指雷电击中建筑物的一侧;感应雷是指雷电产生的电磁场对周围的电子设备造成干扰和破坏。
三、防雷知识与措施1.建筑物防雷:建筑物应安装避雷装置,包括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
同时,建筑物内部的电器设备和金属管线应接地。
2.室外防雷:在室外遇到雷雨天气,应尽量躲避在有避雷设施的建筑物或汽车内,不要在大树、旗杆等高耸物体下避雨,不要使用金属雨伞。
3.室内防雷:关闭门窗、电器设备,避免使用电话、电视、电脑等电器设备。
四、雷电预警与观测1.雷电预警:气象部门会发布雷电预警信息,提醒公众采取防范措施。
2.雷电观测:通过气象观测设备对雷电进行观测,了解雷电的分布和活动规律。
五、遭遇雷电时的应对方法1.尽量寻找避雷场所,如建筑物、汽车等。
2.不要接触任何金属物品,不要奔跑或快速行走。
3.若无法找到避雷场所,应蹲下身体,双手抱头,尽量降低身体高度。
4.若在野外遭遇雷电,不要站在高处或打手机等电子设备。
六、雷电对电子设备的影响与防护1.雷电产生的电磁脉冲会对电子设备造成干扰和破坏,使设备出现故障或损坏。
2.为保护电子设备,应将其接地或安装防雷保护器。
在室外使用电子设备时,应远离高耸物体,避免遭受直击雷或侧击雷。
在室内使用电子设备时,应注意关闭门窗,避免雷电产生的电磁脉冲对设备造成干扰和破坏。
若遭遇雷电天气,应避免使用电子设备,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雷电形成与分类
对流起电机制(热带地区暖云) 这模式假定在雷雨云的发展过程中,上升气流初期把云底以下低层大气净正离子电荷带到云内直至云的上部,这些正电荷在云上部聚集形成正电荷中心,在这正的中心电场作用下,形成向上的传导电流,云顶以上电离层的负离子向下移动到云顶,由于云体周围是以下沉气流为主,这些负离子随下沉气流沿云体侧面下降到云体下部,在云的下部形成负电荷中心,使地面产生尖端放电,形成大量正离子,这些正离子又随上升气流到达云体上部,进一步加强了云上部的正电荷中心,同时又吸引云上方的电离层的负离子,复又随云四周的下沉气流到达云下部。
地闪和闪电分枝
图1是相机摄取的既有云空闪电, 还有地闪的照片,表现为两支明亮的流光,一支到达地面,另一支则于空中近乎水平方向伸展很长的距离后消失,并有许多分枝,分枝主要发生在三个地方。 图2为山脉上环状的向上负 电闪,闪电流光从一塔顶伸出, 打了个圈,然后水平方向伸很长 距离。 图3是1963年Surtsey叙尔特塞 火山喷发时发生的云空闪电现象, 表现一条条很亮的流光
大雨滴破碎起电机制
大雨滴破碎起电机制,可以很好的解释有些云底荷少量正电荷的原因。
大雨滴破碎起电机制
如果两片初始温度不同的冰晶被带到一起,而后又被分开,则温度较高的冰晶获得负电荷,而较冷的冰晶获得相等数量的正电荷。
非感应起电机制——温差起电
其起电原因为: (1)冰中有一小部分的分子处于电离状态,形成较轻的H+和较重的羟基OH-离子,并且其浓度随温度升高而很快增加,温度高(热)的地方离子浓度大, 温度低(冷)的地方离子浓度低; (2)H+离子的扩散系数和迁移率比OH-离子要大10倍以上。因此当冰中有温度梯度时,将出现离子浓度梯度。由于热端起初具有较高的正、负离子,而后沿此浓度梯度,H+离子扩散得快,导致正负离子分离,使冷端获得净正电荷电量,而热的一端为净的负电荷, 冰中体电荷生成的电场将阻止电荷分离的继续,最后达到平衡状态,冰内建立了稳定的电位差。
雷电形成原理
雷电形成原理
雷电形成原理是由于大气中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电位差,而导致的电荷的不平衡现象。
当大气中不同地区的电位差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出现放电现象,即雷电。
雷电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是云中的水汽经过凝结形成云滴,云滴之间通过碰撞而形成冰晶。
这些冰晶和水滴在云中上升和下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分离,从而形成云内的电荷。
第二阶段是云内部形成正负电荷分离。
由于冰晶比水滴更容易接收电荷,所以冰晶会带有较多的负电荷,而水滴则带有较多的正电荷。
这种电荷分离产生的静电场逐渐增强,形成了云内部的电位差。
第三阶段是云与地面之间形成雷电通道。
当云中电荷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云底部会与地面之间形成带有较多负电荷的雷电通道。
这个通道一般是由云底部的负电荷与地面上的正电荷之间形成的。
最后一阶段是放电过程。
当云与地面之间形成了雷电通道后,就会出现由云底部向地面放电的情况。
这个过程中会伴随着强烈的电流和电火花,形成了我们常见的闪电现象。
总的来说,雷电形成的原理是由于大气中存在电荷不平衡的情况,导致云与地面之间形成巨大的电位差,从而引发放电过程。
雷电怎么形成的
雷电怎么形成的雷电是自然界中一种大规模的火花放电现象。
那么雷电是怎么形成的?店铺在此整理了雷电形成原因,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雷电形成原因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
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
积雨云顶部一般较高,可达20公里,云的上部常有冰晶。
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
云中电荷的分布较复杂,但总体而言,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
因此,云的上、下部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
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放电,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现象。
闪电的的平均电流是3万安培,最大电流可达30万安培。
闪电的电压很高,约为1亿至10亿伏特。
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可达一千万瓦,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
放电过程中,由于闪电通道中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
带有电荷的雷云与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时,它们之间就发生激烈的放电。
在雷电放电地点会出现强烈的闪光和爆炸的轰鸣声。
这就是人们见到和听到的闪电雷鸣。
通常是暴风云(积雨云)产生电荷,底层为阴电,顶层为阳电,而且还在地面产生阳电荷,如影随形地跟着云移动。
正电荷和负电荷彼此相吸,但空气却不是良好的传导体。
正电荷奔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企图和带有负电的云层相遇;负电荷枝状的触角则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
最后正负电荷终于克服空气的阻障而连接上。
巨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去,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的闪光。
一道闪电的长度可能只有数百米(最短的为100米),但最长可达数千米。
闪电的温度,从摄氏一万七千度至二万八千度不等,也就是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
闪电的极度高热使沿途空气剧烈膨胀。
空气移动迅速,因此形成波浪并发出声音。
雷电的危害闪电大家都知道,它来源于夏季的积雨云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4л/s • Q
这里E是垂直方向的大气电场,Q近似地分布在一个水平面
的平面上,平面的面积为S。
电场E与垂直的大气电流密度j之间有:
dE/dt = – 4лj
这里j包括:① 受电场力作用而形成尖端放电电流
密度和传导电流密度之总和j1,导致大气电场衰减,反 对积雨云中体电荷聚集。
②重力作用下带电粒子(主要是云中水 滴、冰粒)下沉(较重)、上升(较轻)运动(积雨云较 其它云含水丰富,垂直运动强烈)的对流电流密度,导 致云中宏观体电荷的分离和积聚。设两种电荷分离的相 对速度为v,电荷体密度为,则有对流电流密度
(1)评判标准
起电过程发生在积雨云初生和成熟阶段。 雷暴单体中出现的电和降水过程平均寿命约为半小时。 一次闪电的电荷平均为20 – 40C。闪电电矩为100C • Km。 闪电发生频率可达几次/分,两次之间有几十秒的间隔。 第一次闪电一般出现于雷达测到积雨云中出现降水粒子之后约10-
20分钟内,云中大范围内大气电场强度大于3×103V • cm-1。 云中主要负电荷区一般位于–5°C层处,正电荷区位于其上方几公
大气电离率:单位体积和单位时间内大气分子 被电离为正、负离子对的数目, 单位:离子对/cm3·s。
描述电离源使大气电离的能力。
图1.4 各种电离源产生 的大气电离率随 高度的分布
2、大气电流的产生 ․大气分子被射线电离大气电离子 ․大气电离子随时间、地点、大气离子移动
而变化,使大气离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若同一 浓度分布区:
在直角坐标系中,也可表示为:
另外,可用几何图形形象化地描述大气 电场,如图1.1。即用电力线表示静电场。
等为面:测出电 场中电位相同的点, 把这些点用一个面连 接起来,这样的一个 几何曲面就称为等为 面。
图1.1 晴天大气电 场的电力线
电力线与等位面相交处总是相互垂直,如 果用单位矢量E表示等位面的法线,则上式就 可简化为:
大气电荷密度的表示:
若体积为V的大气中携带总的正电荷为Q+,负电荷 为Q-,则大气体电荷密度为
晴天,大气正、负离子 电场力作用、随气 流流动、大气湍流扩散影响 运动 形成晴天大
气电流。若用J表示晴天大气电流密度,则:
其中:J为传导电流密度,J为对流电流密度,J为扩散电 流密度。
当大气电场强度发生变化时,还要考虑大气位移电流。
里,但并非绝对如此。
(2)理论考虑
起电机制:从微观开始宏观机制(符合力学、电学
基本原理)大气电荷受重力、电场力作用分离、积累
导致闪电。用t0表示时间,H表示出现闪电的大气电场 时体电荷正、负电荷区的垂直间距,则有:
H=∫vdt
(积分号上限为t下限为0)
式中v为电荷分离的相对速度。
云中聚集的体电荷总量Q与云中大气电场E之间有:
图1.3 大气电场强度E值与高度的关系
二、雷电的形成
实际测量表明: 各地地面大气电场强度是因时、地 而异。 由此可知,大气电场不唯一决定于地球带 电,还于空间电荷分布有关。
通过长期考察: 大气中总是含有大量气体正、负离子,大 气具有微弱导电性。这些带电粒子的生成 、运动和不同带电离子的分离、聚集使大 气显电性、产生大气电场、电流,导致大 气中雷电的产生。
电场强度E等于电势梯度,所以等势面的 间距保护就可以表征E的数值变化。
导体表面恒为等势面,所以地面有起伏, 空中有导体物时,平行的平面等势面就发生弯 曲如图1.2。
图1.2 晴天大气电 场的等势面
如果在不同高度测量E,就可测出如图 1.3所示的曲线。大气的电场强度数值由地 面向上逐渐减少,到10Km以上,已减小到 地面处的数值的3%。
1、大气带电粒子的形成
大气:由物理性能不同的暖层(电离层)、中间层、
平流层、对流层组成。雷电发生在10Km以下的 对流层。低层大气带电离子的形成对大气中的
雷电发生有着重要作用。 大气带电粒子形成的电离源:
大气中放射性物质辐射的射线 宇宙射线 波长小于1000A的紫外线 闪电、火山爆发、森林火灾、尘暴和雪暴 火箭、飞机、工厂产生的离子
第一节 雷电的形成
一、大气中存在着电场
人们பைடு நூலகம்知道地球有磁场,人们生和在无处 不在的地球磁场中。人的睡眠、电子设备受其 影响,如彩电的“跑彩现象等。但是,大家很 少知道人还生活在无处不在的大气电场中,甚 至连有些大学教课书都没有清楚地提到过,因 此,在某些精密测量中会出现找不处的”怪现 象“,百思不得其解,实际上产生这种情况的 原因是大气中存在电场。
j2= v
而
j= j1+ j2
由此可知积雨云中垂直大气电场的增长率为: dE/dt= – 4лj1– 4л v
正、负离子均匀分布,混合在一起,宏观大 气不显电性。
实际上, 除电离源产生的正负离子对外,有 云、雾、降水,树枝、花草、尖端放电产生的电 荷,火山爆发、沙暴、雪暴、输电线路电晕放电 、工厂排烟释放的带电离子等等。 受电场、重 力、对流等因素的非对称作用,大气中各处,正 、负电荷分布不均匀,使任何局部空间都不是中 性,显示有净的体电荷分布。
3、积雨云的起电机制
积雨云的起电学说:
积雨云是如何产生电,是弄清雷电是如何产生的重要科学 课题,得到了众多大气物理学家的关注,先后提出几上十种积 雨云起点机制理论。然而,由于到积雨云中去观测、实验的困 难以及在实验作模拟实验的局限性,关于积雨云的起点机制迄 今为止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下面仅简单介绍目前比较流行的几 种理论。
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观察到:在教堂的 尖顶上、渔船的桅杆上、或高压电线上有淡 紫色光笼罩,可以听到磁磁声,嗅到臭氧及 氧化氮味道,它是一种尖端放电,发生在带 电场曲率半径最小的表面位置附近,说明此 处大气电场很不均匀,表现处大气中存在着 电场。
描述大气电场最常用的物理量,一个是 电场强度E,另一个是电势V,二者的关系 为:
雷电的形成、灾害 与雷电流特征
肖稳安
南京气象学院电子工程系 2003年1月25日
夏季,在大气中常常发生伴有巨大隆
隆爆炸声的强烈闪光现象、即雷电现象。 它是雷电防护工作者的主要研究和御护的 对象。
大气中的雷电是如何产生的? 雷电现象有那些表现形式? 雷电流的特征是什么? 它是怎样危害人的生命和财产的? 这是从事雷电防护工作者必须知道 的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