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教育原理复习笔记
(完整word版)精选333教育综合笔记:教育学原理资料
第一编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1、教育是一种有规律的活动系统。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结构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可验证的合逻辑的事实性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在这一意义上,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教育也是一种有价值取向的活动系统。
人们在建构和参与教育活动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和对人生意义与社会理想的选择与追求作为出发点,形成教育价值观念,引领和规范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因此,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又是一门探讨教育价值观念或教育应然状态的学科。
诸多教育学流派的林立,是由于所持方法论立场和教育价值观念的不同所致。
4、教育学研究的重点往往在于讨论教育活动系统的多种可能与价值选择、实然与应然、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地创造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5、教育是一种艺术。
教育者有自己的经历、经验、人生体验、教育风格,受教育者也是社会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有他们的现实基础和主观意愿、当下心态,而且他们的成长还要经过他们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努力。
这样,教育活动是充满灵性、情感、自由创造的活动。
在这一意义上,也可以说教育是一种艺术。
综上所述,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有多种选择,可以分别是教育规律或教育价值观念或教育艺术,也可以兼及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及其统一。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混杂在他们的哲学著作或政治著作、语言记录中。
教育原理复习笔记
第一章教育概说第一章教育概说本章的内容结构、重点和难点本章共分三节,主要明确了两个问题,什么是教育(定义)与教育是什么(本质)。
第一节教育的涵义追述了历史上对教育的理解,论述了教育的基本涵义,对相关的范畴进行了把握。
对教育的基本涵义的理解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中的一种,其特殊的种类差别是进行人的培养,教育活动是借助人类文化传递的形式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自人类产生以来就产生的教育,广泛的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专门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1.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是一种活动,一种实践形态,可以从各种角度进行划分,如从纵向上有原始社会、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和当代社会的教育活动。
而教育学从形式上看,是一种理论形态,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教育科学与教育学科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教育学科,广义的教育学科泛指我国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教育学所属的各类教育学研究领域,狭义的教育学科主要指师范和教育院校在进行教师教育中所开设的公共教育课。
3.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教育现象是以培养人为主体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问题是当某种教育现象或教育行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被人们广泛地议论、评说,甚至因其违反教育规律或社会发展规律阻碍了教育或人的身心发展而急需解决时,这种教育现象或教育行为就成了教育问题。
4.教育活动与教育事业教育活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活动泛指人类社会生活中能够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种活动。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
2018教育学考研: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1(超长)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得研究对象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得研究任务①揭示教育规律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③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三、教育学得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得萌芽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得著作就是我国得《学记》;教育方面得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得描述,缺乏理论得分析,没有形成完整得体系,所以只能说就是教育学得萌芽或者雏形。
2,独立形态教育学得产生与发展:原因:(1)教育学得创立源于社会实践得客观需要,主要就是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需要;(2)教育学得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得总趋势与一般科学发展奠定就是有着密切关系;(3)教育学得独立同一些著名得学者与教育家得努力就是分不开得;(4)教育知识得丰富沉淀。
内容:(1)1632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得科学提了出来,与其她学科并列。
(2)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就是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著作。
(3)1693年,洛克出版了《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得身世教育理论体系。
(4)1762年,卢梭出版享誉全球得《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
(5)1776年,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得开端。
(6)1781年,裴斯泰洛齐出版了《林哈德与葛笃德》。
赫尔巴特集成了康德得教育学讲座,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就是一本自成体系得教育学著作,它得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得学科。
标志:(1)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得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得研究领域;(2)概念与术语方面:形成了专门得教育概念与范畴;(3)研究方法方面:有了科学得研究方法;(4)结果方面:出现了一些重要得教育学专家与系统得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得《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得《普通教育学》;(5)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得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就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得开端;四、20世纪以来主流得教育派别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得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得研究方法与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与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与比较得方法探索儿童得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得基本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得狄尔泰、斯普朗格与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就是一种文化得存在;②教育得对象就是人,因此教育就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得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得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得方法即理解与解释得方法;④教育得目得就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得主要方法就是“唤醒”与“陶冶”。
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学习要求:1.关于教育学原理的知识点,一定要做到理解,理清各知识点背后之间的关联;2.教育学原理部门的知识点比较多,也较为零散,所以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梳理,理清其思路;3.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其知识进行记忆。
教育学原理的逻辑框架图: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八章教学第六章教育制度第十章教师与学生第九章德育第七章课程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科学地揭示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能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原因:(1)教育学的创立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主要是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需要;(2)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发展奠定是有着密切关系;(3)教育学的独立同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也密不分可;(4)教育知识的丰富沉淀。
2.内容:(1)1632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2)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著作。
(3)1693年,洛克出版了《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4)1762年,卢梭出版享誉全球的《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
(5)1776年,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6)1781年,裴斯泰洛齐出版了《林哈德与葛笃德》。
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教师的教育学之旅——第3章 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
第1章教师的教育学之旅1.1 复习笔记一、教育学的产生(一)教育学的起源1.双重的起源教育学原理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其起源和发展与人类早期的教育活动有关,与教师的出现有直接的关联。
教育学具有双重起源:(1)来自思想家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辨。
如我国的孔子、孟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的教育活动和学术思想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深远影响。
(2)来自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
作为有文化的教师群体,他们在教育活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对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反思,产生第一批教育思想,为以后的教育学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培根的影响尽管通过培根之手,教育知识第一次登入学术的殿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在培根时代,事实上还没有学科意义上的教育知识。
(二)教育学的概念关于教育学概念的不同观点如下:1.《教育大辞典》中国第一部大型教育辞书《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育学是指“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2.皮斯库诺夫苏联教育学者皮斯库诺夫认为,教育学是关于专门组织地、有目的地和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的科学,关于教育、教养和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的科学。
3.田浦武雄日本学者田浦武雄认为,对教育进行学术性研究并综合成一个理论体系,即为教育学。
4.贝斯特法国学者贝斯特认为,教育学的含义,既包括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直接联系的那些教育学科,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人类学等。
也包括直接从事教育研究的那些学科,如教育史、教育哲学和教学法等。
5.亨德森美国学者亨德森认为,几百年来,人们把对教育过程进行研究的学问称为“教育学”,包括康德、赫尔巴特等人。
6.舒耶尔从西方国家看,真正坚持并大量运用本来意义上的“教育学”概念的是德国人。
在舒耶尔和旌米特合写的《教育学》一文中,他们认为,应区分四种不同意义的教育学:(1)作为教育行为方式和观念的教育学;(2)作为教育理论的教育学;(3)作为教育科学的教育学;(4)作为建立在牢固科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学。
教育原理复习笔记
教育观(8)√社会理想主义教育观:(代表人物涂尔干)1.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认为社会类似于生物有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形成社会的稳定关系2.强调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发展以便适应整个社会对他们的要求。
这是社会和个体的共同需求。
3.强调德育的重要性。
认为变革时代的教育者首先应注意的就是道德教育问题。
涂尔干强调的道德教育是一种所谓的“纯粹的唯理的教育”。
即不是盲从的或训诫的教育,主张理解现代社会的道德要求。
√科学主义的教育观:1.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了解自然的规律和提高人的工作效率,重视对自然知识的掌握和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强调人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自身的实现2.它把传授科学知识当作教育的中心任务,把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获得职业技能当作教育的基本目标。
(启智教育:以传授辩证法,修辞学和文法为主要内容,奠定了西方的“三艺”教育的基础,是形式教育的先河。
)√形式主义教育的主要观念:(P16)1.教育的任务在于训练心灵的功能。
2.教育以形式为目的3.心灵功能的训练会自动产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实质主义教育观点:(代表人物---培根、斯宾塞)1.教育的任务在于提出适当的观念来建设心灵,心灵在出生时一无所有心灵的官能不是现存存在的,心灵有赖于观念的的联合,它是经验的产物,教育的任务以观念充实心灵。
2.教育应该以实质为目的3.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学习是愉快的和有效的。
凯洛夫:√人文主义教育观:1.主张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2.希望人的本性,尊严,潜能在教育中得到实现和发展,反对教育以预设的,认为的,外在的教育目的支配教育的需求与缺乏,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个性,潜能,欧洲文艺复兴让人们从神权中解放出来。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会考)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欧美,倡导批判精神。
强调对话和开放,认为教育是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得到暗示,不是从普遍的一般的标准中得到暗示,它不是追求教育的同一性,而是强调教育的差异性。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教师的教育学之旅)【圣才出品】
1.1复习笔记一、教育学的产生(一)教育学的起源1.双重的起源教育学原理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其起源和发展与人类早期的教育活动有关,与教师的出现有直接的关联。
教育学具有双重起源:(1)来自思想家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辨。
如我国的孔子、孟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的教育活动和学术思想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深远影响。
(2)来自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
作为有文化的教师群体,他们在教育活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对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反思,产生第一批教育思想,为以后的教育学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培根的影响尽管通过培根之手,教育知识第一次登入学术的殿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在培根时代,事实上还没有学科意义上的教育知识。
(二)教育学的概念关于教育学概念的不同观点如下:1.《教育大辞典》中国第一部大型教育辞书《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育学是指“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2.皮斯库诺夫苏联教育学者皮斯库诺夫认为,教育学是关于专门组织地、有目的地和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的科学,关于教育、教养和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的科学。
3.田浦武雄日本学者田浦武雄认为,对教育进行学术性研究并综合成一个理论体系,即为教育学。
4.贝斯特法国学者贝斯特认为,教育学的含义,既包括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直接联系的那些教育学科,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人类学等。
也包括直接从事教育研究的那些学科,如教育史、教育哲学和教学法等。
5.亨德森美国学者亨德森认为,几百年来,人们把对教育过程进行研究的学问称为“教育学”,包括康德、赫尔巴特等人。
6.舒耶尔从西方国家看,真正坚持并大量运用本来意义上的“教育学”概念的是德国人。
在舒耶尔和旌米特合写的《教育学》一文中,他们认为,应区分四种不同意义的教育学:(1)作为教育行为方式和观念的教育学;(2)作为教育理论的教育学;(3)作为教育科学的教育学;(4)作为建立在牢固科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学。
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学习者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它关注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过程、方法、效果等方面,旨在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1.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
它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3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
它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既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又要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1.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孔子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等多个阶段。
1.5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学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现象、掌握教育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目的2.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的素质和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参与社会。
2.2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个体目的和社会目的。
个体目的包括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社会目的包括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2.3 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考虑社会需求、个体发展需求、教育资源的配置等因素。
同时,教育目的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等特点。
2.4 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通过合理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手段来实现。
同时,教育目的的实现还需要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第三章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3.1 教育过程的本质教育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要素。
教育学原理要点笔记
第一章一、教育的定义: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教育与其他生物现象、心理现象相区别;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使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相区别。
着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教育的本质。
二、学校教育的特点:1、目的性、计划性2、专门性3、稳定性4、相对独立性三、古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古代社会意识和文化为中心4、教学组织形式采用个别教学四、现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2发展学生智力,使学生学会学习3、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4、传统的学校教育概念有了新的发展教育现象泛指教育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思潮、观念、条件、要求、矛盾、问题,等等。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三阶段:1萌芽阶段2形成阶段3发展阶段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我国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在我国1930年出版了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与心理是密不可分的,主张“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中国第一个将马克思主义教学运用在教学中的是杨先江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历史法3调查法4统计法5行动研究法第二章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4、生产能力的发展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支队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管理权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在生产的重要手段(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2)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3)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4)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5)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编为多维度的劳动者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能为社会的政治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4、教育是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作用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作用3、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交流作用4、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作用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2、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3、教育可以是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4、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教育社会功能的联系:1、教育社会功能的整体性2、教育社会功能的矛盾性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1、间接性2、隐含性3、潜在新4、尺效性5、超前性6、有限性所谓教育现代化1、教育观的现代化2、教育目标的现代化3、教育结构的现代化4、教育内容的现代化第三章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四方面。
(完整版)教育学原理笔记-自己整理(最新整理)
(二)能动性:①人在发展过程中还会表现出人所有特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人的能动、自主、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方面。
②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以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这也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为教育提供了合理的人性假设,为教育活动指明了努力方向,也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依据。
3、人的发展的规律性(简述人的发展的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简述教育工作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教育要怎样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10/11/11/13华中论述,10天津简,12/13福建简,13扬州论,13浙江论,10/14南京简,15北京简(一)顺序性①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②就心理而言,儿童的发展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绪到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
③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的发展,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是教育的发展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既不能脱离实际,又要走到发展前面。
(二)阶段性①人的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年龄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
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建立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
②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艾里克森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都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阶段理论。
③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阶段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教育阶段与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三)不平衡性①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同一个体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单个可出简答,整体可出论述)10苏州论,12华南简,13四川简,14北京论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简答或论述)11扬州简(一)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①教育发展的物质条件是由生产力发展所提供的。
《教育学原理》笔记
《教育学原理》笔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1.教育的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方式与内容)(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1.教育是上层建筑;2.教育是生产力;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6.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3.现代教育的特征:①教育和生活劳动发生密切联系;②教育的大众化、民主化和普及化;③班级授课成为主要的教育组织形式;④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的广泛使用;⑤教育形式多样化,并且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⑥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1.教育独立论:2.教育万能论(爱尔维修);3.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4.筛选假设理论(伯格、斯蒂格利茨);5.劳动力市场理论:(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三)教育的社会功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人口四、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1.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1)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
单因素论有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等;二因素论是指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三因素论是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所持的观点,包括遗传、环境和教育三方面;四因素论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心理;五因素论则是在四因素论基础上加上反馈因素;(2)内发论与外铄论:持内发论的多是性善论者、遗传决定论者和成熟论者,如卢梭和格赛尔(同卵双生子爬梯试验);持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有华生、荀子和洛克等;(3)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关注两者的相互作用与转化以及各自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①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学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具有可塑性;③其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的身心发展特点;④其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决定论(或先天决定论、血统论)代表人物是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等;3.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是华生;(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主要表现在促进个体主体意识、个体特征的发展和个体价值的实现三方面;由自然人、生物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五、教育目的、培养目标(1)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1.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为卢梭、裴斯特洛齐,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个人出发,满足个人需要;社会本位论,亦称“国家本位论”,代表人物为柏拉图,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需要2.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杜威提出;前者是教育本身的目的,后者是从外面强加给教育的目的;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前者代表人物是斯宾塞,后者则是杜威;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括①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②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③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三)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1.社会依据; 2.人的依据:即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的统一,这是反映教育事业价值取向的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发展,要求在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是对教育对象身上要形成的各种素质及其结构的规定;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这是教育目的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的部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规定了实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四)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教育目的包含着四个层次①最高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②培养目标③课程目标④教学目标六、教育制度:其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1.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学制确立的依据:(1)社会依据①政治因素②经济因素③文化因素④人口因素⑤教育制度传统以及对国外教育制度积极的学习和借鉴等;(2)人的因素,即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等特征;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带来了教育的一系列变革,体现在教育目标、教育观念、教育体系、教育方式等方面);七、课程(一)课程与课程理论1.课程的定义:①课程即教学科目;②课程即教学经验;③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金蒂斯);④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⑤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讲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领悟的、实行的和经验的五类课程;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①大教学小课程论,其代表是苏联和我国教育者;②大课程小教学论,在北美比较普遍;事实上两者大同小异,课程和教学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第一章教育学导论1.1 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学科,它探讨教育活动的规律,研究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方法、手段等问题。
教育学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1.2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
它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特点,既关注教育实践,又关注教育理论的研究。
1.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
实证研究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教育活动的实际数据;思辨研究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分析,提出教育理论和观点;历史研究通过对教育发展历史的梳理,了解教育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比较研究则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地区和时期的教育制度、教育实践,发现教育发展的共同点和差异。
1.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古代教育学、近代教育学和现代教育学。
古代教育学以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为代表,强调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近代教育学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人的理论为代表,注重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教育方法的改进;现代教育学则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发展,强调教育公平、多元化和个性化。
1.5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学的研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教育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教育活动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效果,培养有用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功能2.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
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2.2 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社会功能则体现在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教育学原理笔记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①揭示教育规律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②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文化关系;③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④教育理论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6.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乌里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学研究要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②教育制度造成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和行政人员疏离的主要原因;③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预想的社会变迁,这就要求要做制度分析;④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做显性的分析,也要对隐形的教育制度作分析;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美国教育学家谢弗勒探讨了三种定义方式,即“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任何一种教育的定义都是这三种定义的结合;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2.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来说,无论何种教育的定义都承认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外延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对教育进行分类;(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1)教育活动的结构①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②受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③教育影响,是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的统一;(2)教育系统的结构。
教育学原理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进个体社会化,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个体社会化: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结构技能的人。
社会个性化: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人性心理结构。
教育要素教育者: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进个体社会化社会个性化的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合乎目的地发展和变化。
具备两个条件:○1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自己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使命。
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
特征:1.不同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目的 2.不同学习者的基础背景不一样 3.不同学习者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同4. 不同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一样。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
是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
既包括教育内容,也包括教育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从内容上看,主要有教育内容,教育资料,教科书。
从形式上看,主要有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形成相对独立教育形式的教育。
这种教育与生活和生产高度一体化,没有从日常生活或者生产中分离出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的教育:指有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非学校化社会:倡导者伊里奇认为,现代学校体系特征是组织化,制度化,仪式化,在总体上有压制性,同质性和破坏性,妨碍了真正的教育和学习,降低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
因此应该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与之想适应的学校化社会。
而代之以自主学习的‘‘教育网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非学校化社会’‘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到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的作用越来越大★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目的,学校类型,学校与市场的联系,传统的班级授课得到发展,学校的教育观念管理课程教学以及师生关系)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完整版)黄甫全小学教育学原理浓缩背诵笔记
小学教育源流教育起源生物起源说:英国的雷徒诺和法国沛西能-扎根本能,生物的冲动是动力心理模仿说:美国孟禄-无意识模仿是最初动因,模仿过程变为有意识地过程就产生教育劳动决定说:马克思与恩格斯-劳动创造人类和社会生活-也是教育产生的原始动因生活需要说:我国杨贤江-根源实际生活的需学校教育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相当剩余产品使得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生产力进步是经济基础文字的发展-文化基础文字为人类知识经验以物化的形式保存和相互传递提供载体,扩大文化财富积累的可能性阶级的分化-政治基础-加速作用阶级分化后,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利益和培养自己的继承人,需要把本阶级的自己集中,设立专门的机构,派遣专门人员传授维护政权的重要知识和条规。
小学教育的萌芽(2)生活学校的小学教育教育时空生活化,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方式生活化(2)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早期内容系统:精心编排与组织的典籍为主,我国四书五经,西方七艺方法刻板性:典籍的识记背诵,死记硬背和机械模仿为主教育权利等级性:统治阶级掌握教育权,形成严格等级制度西方小学教育的发展(近代)(一)地位基础化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表现为小学教育为儿童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奠基。
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另一方面表现为:承接传统初等教育的职能,结合当时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为广大平民阶层儿童进入社会适应近代工业化生产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等准备。
(二)运行法制化随着资产阶级世俗国家政府的确立,小学教育的举办权也从教会的手中逐渐转移到世俗政府手中,小学教育成为一项公共事业。
这种公立化,主要通过小学教育运行的法制化来强力推进。
世界各国先后颁布了关于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
(三)对象普及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小学教育对象迅速扩大到所有适龄儿童,不分出生的等级和男女的性别。
教育对象普及化,成为近代西方各国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它极大地满足了各个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确立了受教育机会和权利平等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公立化和法制化(国家法律)实现的。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教育学绪论【大纲】(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孔子的《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固定在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停留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1632年,捷克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班级授课制等)1762年,法国的卢梭《爱弥儿》,系统阐述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1776~1787年,德国康德在哥伦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较早开授教育学讲座的教授,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实科教育思想:1861年,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出版《教育论》,反映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要求,但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2)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1908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等,基本观点①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的生活和学习;②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活动和表现;③采用实验的方法。
夸大容易走上“唯科学主义”的迷途。
(3)实用主义教育学说: 1916年杜威出版了《民主主义与教育》,批判脱离儿童生活的、以教师传授书本为主的“传统教育”提出来的。
教育原理笔记整理
教育原理第一章教育学及其历史发展第一节教育学的概述一、教育学的概念是有关教育的理论研究,是有关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是研究教育改革及发展中的现象和问题,为未来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者提供理论与方法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1、认识教育现象所谓教育现象,是专指教育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教育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的表现。
在学校教育中,教育现象表现为三个方面:(1)环境性的,如教室和实验室及其结构,教育设备及其结构,校园成分及其结构,等等;(2)活动性的,如课堂教育及其结构,实验教育及其结构,校内外教育见习和实习及其结构;(3)关系性的,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教材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与文化结构的关系,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之间的关系,等等。
2、揭示教育规律和指导教育实践教育规律是教育及其组成成分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教育问题2.教育问题(1)一方面包括了认识问题、价值问题和操作问题,另一方面包括了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2)科学研究的价值常识问题:不需要进行研究,只要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就能明了,不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科学问题:不仅需要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而且需要进行专门的科学研究才能探明和解决或完全探明和解决,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3)教育的科学问题一般有两种类型:老问题新含义,即前人已经提出并解决过的问题,但是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总是有崭新的含义需要研究解决,这是教育的永恒问题,如教育是什么,怎样教育,怎样评价教育,等等;新问题新含义,即在特殊时代条件下,人们遇到的特殊教育问题,具有时代性,这是教育的时代问题,如教育有没有阶级性,教育怎样多媒体化,等等。
第二节教育学的历史发展一、萌芽形态的教育学古代,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经验的日益增多,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开始对教育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并在他们的政治、哲学等思想中有了对教育问题的论述和说明。
教育原理第九章
教育学复习笔记(第九章)第九章德育一、考试内容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组成部分;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任务;德育内容的层次;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的联系与区别;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德育原则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几个主要德育原则的概念及其贯彻要求;德育途径的概念;德育方法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几个主要的德育方法的概念及其运用的要求。
二、考核要求1.识记:(1)德育的概念;(2)德育原则的概念:(3)德育途径的概念;(4)德育方法的概念。
2.理解:(1)德育的组成部分;(2)德育的功能;(3)德育的任务;(4)德育内容的层次;(5)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的联系与区别;(6)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3.应用:(1)运用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分析德育的实际问题;(2)运用中小学德育常用方法的要求。
知识点讲解一、德育概述1.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教育学范畴的德育与伦理学蔼畴的道德教育有联系,前者要反映后者的要求。
但两者也有区别。
伦理学上的德育侧重人的行为规范和风尚,培养人们一定的道德品质。
教育学上的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包括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因此,道德教育的概念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道德教育,是指伦理学上的,即道德品质教育;广义的道德教育,则是指教育学上的德育,道德品质教育只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
德育与智育不同,它有自己的特点。
智育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致力于分清真假,解决科学真理观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观(8)√社会理想主义教育观:(代表人物涂尔干)1.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认为社会类似于生物有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形成社会的稳定关系2.强调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发展以便适应整个社会对他们的要求。
这是社会和个体的共同需求。
3.强调德育的重要性。
认为变革时代的教育者首先应注意的就是道德教育问题。
涂尔干强调的道德教育是一种所谓的“纯粹的唯理的教育”。
即不是盲从的或训诫的教育,主张理解现代社会的道德要求。
√科学主义的教育观:1.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了解自然的规律和提高人的工作效率,重视对自然知识的掌握和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强调人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自身的实现2.它把传授科学知识当作教育的中心任务,把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获得职业技能当作教育的基本目标。
(启智教育:以传授辩证法,修辞学和文法为主要内容,奠定了西方的“三艺”教育的基础,是形式教育的先河。
)√形式主义教育的主要观念:(P16)1.教育的任务在于训练心灵的功能。
2.教育以形式为目的3.心灵功能的训练会自动产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实质主义教育观点:(代表人物---培根、斯宾塞)1.教育的任务在于提出适当的观念来建设心灵,心灵在出生时一无所有心灵的官能不是现存存在的,心灵有赖于观念的的联合,它是经验的产物,教育的任务以观念充实心灵。
2.教育应该以实质为目的3.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学习是愉快的和有效的。
凯洛夫:√人文主义教育观:1.主张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2.希望人的本性,尊严,潜能在教育中得到实现和发展,反对教育以预设的,认为的,外在的教育目的支配教育的需求与缺乏,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个性,潜能,欧洲文艺复兴让人们从神权中解放出来。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会考)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欧美,倡导批判精神。
强调对话和开放,认为教育是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得到暗示,不是从普遍的一般的标准中得到暗示,它不是追求教育的同一性,而是强调教育的差异性。
√博雅教育:又称为文理教育,原义是适合自由人教育。
注重人文和科学教育,反对专业教育。
排斥法律,工程、商业管理、教育学、牙医、医学等职业教育。
√自由教育(牛曼):倡导培养人的理性,发展人的智力、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学会思考,反对专业教育,特别是反对职业教育,他认为大学是培养“绅士”的地方,强调教学与科研相分离。
教育功能价值观(4)√工具主义教育观:教育工具论认为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社会服务(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只有当它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能实现教育价值。
教育相对社会而言是一种工具,教育之所以存在和发展,就是因为它能满足社会需要,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物质生产所要的科学技术和维系社会发展要的道德政治规范。
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老师的主导性。
对教育的评价主要看是否培养了社会经济和政治所需要的人才。
√本体主义教育观:本体论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的问题是教育的基本问题,促进受教育者在个性、理智、身体各方面自由完善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目的。
认为人的价值是衡量历史进步的最终标准,教育应当把人作为全面发展的主体来培养,应当使人具有创造性,能动性,心理健康,道德完善,人格完美等特点,而不是把人作为经济人,政治人,工具人来塑造,更关注科学精神,道德人格,生命幸福的教育。
师生关系是双主体的交往关系或互为主客体的改造关系,对教育功效的评价是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为标准。
√均衡主义教育观:本体论的价值观把人的发展,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工具论的价值观念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需要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它们都存在走极端的弊端,因此主张人与社会并重的教育价值观,社会进步是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前提,以生产力水平提高为标准,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没有人的创造能力与个人的潜能的发挥,社会需要的满足无从谈起,但是人的发展受社会的制约,因此这就是均衡论。
√统一论教育观:统一论认为教育价值观中的均衡论不是辩证的观点,因为矛盾的双方或一个事物的矛盾的两个方面,只有一个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起决定作用,双方不可能均衡化。
在教育的发展史上,理想主义的本体论从未真正实现,左右教育实践的功利主义的工具论,统一论认为,从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看,理想主义和工具主义是辩证统一的,功利主义是手段,理想主义是目的,没有功利主义的充分发展,理想主义不可能发生,没有理想主义作为目标,功利主义就丧失前进的方向。
学生观(2)(学生观就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看法。
)√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流派,最早可以追溯至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基础上,奥苏伯尔,维果斯基等人研究了社会文化在学习者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中的价值。
建构主义学生观的四个特点: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建构主义引入到教学之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要路径,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目的。
学生在教学中是被动接受者,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主动发现和对所学内容的意义的主动构建,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将新学习的内容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主动构建教学内容的意义:教师只是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帮助者。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构建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同时。
也强调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正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就需要教师的指导,要求教师能够容忍和接受学生的错误。
3.学生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体,所谓意义是指事物性质和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意义构建的过程是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以及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过程,人类的认知是人们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的。
在意义建构中,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必须从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不完全相同,因而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和解释,以及对事物赋予的意义也不完全一致,在教学中,由于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的解释,要认识到由于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解释不完全相同,教师应该接纳学生的解释,要认识到由于学生个人的经验和原有的认知结构是不相同的,每个学生的解释是独特的,但都是合理的,错或对是不重要的。
4.学生是生活中的人,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强调情景教学,所谓情景教学是指教学应该在与现实情景中相类似的环境中进行,这样既可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经验联系起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情景教学要求教学在设计教学时,既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实现,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社会经验,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景,情景教学把学生看作生活中的人,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文化思潮,涉及面宽泛,从艺术建筑风格,艺术表达方式到各种哲学流派,从大众传媒到教育的课程设置,后现代都起了积极作用,后现代主义学生观主要有五个方面:1.创造性的学生存在观,后现代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决定后现代主义重视创造,知识和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造性成为人类发展的条件,学生同其他个体一样具有创造性潜能,尊重和保护权益,创造情景是教育应有之义,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是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教学的组织安排必须围绕这个核心进行,教育终极追求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促使学生成为一个创造性完整个体,享受创造乐趣,保持创造激情。
2.多元差异学生潜能观,后现代主义认为,差异具有普遍性,学生是个性差异的存在物,学校和老师必须接受和尊重学生的各种差异,学生的差异是合理的,必须的,学生的差异既是教育基础,也是学生发展前提,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追求目标,学生个性丰富多彩构成多元并存,每个学习者都是个具体的人有他自己的历史,学生的差异是发展中的差异,追求不同是教育的本意。
3.去中心化的学生地位观,后现代主义认为从本体上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优势等级之分,他们倡导教育领域必须去中心化,他们质疑教师的权威,主张建设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互相依存的新型关系,学生是主动发展的个体,教师在学生发展中作用不可或缺,学生积极寻求符合自己个性发展道路,教师与学生关系是去中心化的,两者在平等对话中实现共同教育目标,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的概念不复存在,一个新名词产生了,即学习者与教育者。
4.生态和谐的学生发展观,科学技术发展在给人们发展带来福音的同时,也给人类自身生存造成威胁,后现代主义者对现代文明的负面作用有清晰的认识,他们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生态观,他们认为教育如同自然,也存在生态问题,如果无视学生的发展生态性,无休止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的发展可能走上歧途,后现代主义主张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生态问题,必须关注学生发展的环境,关注学生潜能开放的可持续性,要将生态意识整合到整个教育过程中,关注个体外在的生态平衡和保护,也要注意个体内部情感心理,潜意识等的生态平衡,学生的和谐身心发展不需要周围环境的和谐互动中追求自我潜能可持续发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也是和谐生态性的。
5.多元开放的学生评价观,后现代主义推崇差异与多样,主张多元化,摒弃封闭性,高扬开放性,他们认为相应于学生知识技能结构的开放多元,学生个性的开放和多元是应有之义,对学生的评价应把握多元和开放的原则,组织多元评价主体,设定多元评价目标,借助多元评价形式,为学生多元发展提供帮助。
教师观(2)√教书匠(灌输型教师)与教育家(研究型教师)的分别:教书匠的灌输式教学所体现出来的特点是:重知识轻能力,重学习结果亲轻学习过程,重获得知识本身轻获得知识方法。
期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多方面的:第一,对教师而言,“经验主义”导致教学过程单一重复,缺乏新意,引起教师职业倦怠,同时也钝化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创造精神。
第二,对学生而言,灌输式教学是他们身心发展的一大障碍,所带来的不仅是课业的繁重,而且也极大的束缚了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导致思维的僵化和刻板。
第三,对教材而言也是一种扭曲,教材蕴含的不只是文字所表达的知识,还有人类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教书匠灌输的只有前者,造成对教材功用的片面传递,因而极大地损害了教材固有的功能。
教育家是研究性教师,教育家认为教师应“面向个体”“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培养人才,且育人的工作具有不可替代性,需要专门的知识与技能,学生作为主动受教的个体存在,教师需要通过激发内在的动机、潜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积极自主的去学习。
研究型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教研相长的过程,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信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活动的适切性,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拓展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