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观点之全球史观.ppt
全球史观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 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 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 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与整体史观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整体世界之中,没有哪一个是孤立的个体,也没有谁可以说离开了这个社会而存在,21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人们的世界观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随着生产资料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后,世界终于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
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
而且“地球村”的概念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因此,树立反映世界的“全球化”趋势的世界观,即“全球史观”,已经成为世界史学科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
那么何为全球史观?这是我们要说的问题。
全球史观”是建立在人们的意识对全球化现实反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是一种从全球的视野和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世界史的方法。
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动态过程,它包括长时段的发展趋势性以及整体性。
趋势性就是说全球史观反映了人类文明相互交流逐步摆脱分散并走向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世界逐步联为一体,而且这种趋势至今尚有加强的前景。
而整体性则说明全球史观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从学术发生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了考察世界历史的新视角,建立了编纂世界通史的新框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理论启发性。
整体史观认为,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
全球史观
第四,历史上的整体观思想,以及古人探索世界历史的种种努力都为全球历史观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从史学发展史来看,近代以前就出现了要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力求寻找世界有机联系的各种设想和尝试。例如,古希腊杰出的历史学家波利比奥斯在其巨著《通史》中写道:“……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意大利和利比亚发生的一切与亚洲和希腊发生的一切密切相关”,“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古代中国人的“九州”、“四极”观,以及史学家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理”的史学思想都显示出宏大的气魄和开阔的历史视野。但是,总的来说,古人对世界的认识是笼统的、肤浅的和直觉性的。这是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非常落后,各地区处于闭塞隔绝状态,地区之间的联系时断时续。因而,当时人们心目中的世界,基本上以其生活的地区为中心,把属于本民族或属于同一宗教地区的历史作为历史的主体或中心。新航路开辟后,特别是始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不仅使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且还打破了各地区和各民族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出现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于是,历史开始由孤立的、民族的、狭隘地方性的历史转变为世界性历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又将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尝试以全新的和整体的视野审视人类历史的发展。法国史学家鲍杜安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一个整体,认为世界历史应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认识,人类历史不仅在时间上是世界性的,而且在空间上也是世界性的。理性主义史学创始人伏尔泰也将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他在《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中开创性地运用比较方法,从宏观的角度来综合考察人类文明史,其视野遍及世界:从波斯到阿拉伯各国,从印度到中国,从日本到秘鲁。此后,维柯、杜尔阁、孔多塞、赫尔德等哲人,格特尔、施吕策尔、穆勒等史学家都对世界历史理论进行了探讨。被誉为“世界史之父”的施吕策尔提出历史应当说明“地球和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是怎样从过去演进到现在的”,世界历史不是世界各民族历史的简单汇编,而是“人类的历史”。施吕策尔尤其强调世界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注重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考察,如同“人们要了解一座大城市的各条街道,如果没有一个总的图景或缺乏宏观的眼光,那么,就不会具有对这座城市的整体感。”可见,在近代,史学家们关于世界历史的认识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为后来的全球历史观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全球史观
回答: (1)材料二反映了世界历史进程中经济全球化的哪些特 点? (1)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 家经济相互依存,贫富差距加大;发展中国家工业落 后,缺乏竞争力.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发达国家主 导国际经济规则的原因. (2)近代以来资本主义长期发展,发达国家在贸易, 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拥有优势.
3.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 4.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 差异. 应做到"求同存异",努力去寻求彼此间的共 同点,把分歧暂时搁置,耐心地通过对话去缩 小和解决分歧,即使一时不能达成一致,也应 有善于等待和相互容忍的精神,不使矛盾激化 而导致冲突.
三,典型例析: 例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例3
材料一:古代东亚对人类文明有独特的贡献,华夏文明或称中华文 明是东亚文化的主流.中华文明所处地形复杂,族群众多,但它在 历史上长期保持了自己的文明特征,如精耕农业,统一帝国,儒家 伦理,历经磨难而未曾中断,彪炳于世界,贡献于人类.这在世界 文明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马克《世界文明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并用史实 予以简要说明.
4. 简要回答中国是如何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民族 解放之路的? 成立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革命纲领;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5. 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哪些现象? 在强调文明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今天,你有何认识? ( 4 )①反映的现象: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冲撞与交流. ②认识: 历史上文明之间的交流是各个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 前提;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 精华;要有宽容心态理解和尊重人类社会不同文明等.
全球史观下中国历史
探讨全球史观下中国历史事件全球史观认为,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
这一史观,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历史。
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离不开对其产生影响的诸多环境因素,特别是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因为中国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许多方面都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
如果人为地割断中外历史的联系,用孤立、片面的观点去研宄中国的历史,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全面科学地解释历史现象,更不能科学地探究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事卖上,新课标教材就体现了中外合编特色,要求用全球的视野来分析中外历史问题。
因此,教学中必须遵循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把历史发展作为一个整体一个过程,把具体的历史事件当作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方面,将具体的历史事件放到宏观的历史大背景中去分析认识,以深刻理解其实质,切不可把具体的历史事件作僵化处理,孤立地去分析理解。
一、联系世界史知识对中国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的背景进行分析。
具体做法是在中国史教学中将同一时期一些世界史内容罗列在一起,从中进行分析探讨,得出结论。
如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的分析,书上只是说“英国等侵略者从鸦片战争中获得了种种特权……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它们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
鸦片战争后,英国资产阶级原以为凭借《南京条约》就可以迅速打开中国市场,获取巨额利润。
但中国自给自足的社会结构没有改变,对外国商品的进入有顽强的抵抗作用,因此英国的工业品没能占领中国市场。
1854年英国要求全面修改《南京条约》,以进一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得到的权益,并得到法国、美国的支持。
在清政府拒绝了其“修约”要求后,英、法、美叫嚷要诉诸武力,但为什么没有立即出兵?而要等到1856年呢?一则,可联系本教材中1856年太平天国运动进入全盛时期,清政府统治出现危机。
二是,引导学生回忆世界史中这一时期的内容。
世界历史七大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
历史。 2、关键词:革命、阶级斗争、侵略、反抗、国家、民
族等
Page
12
LOGO 六、唯物史观
1、基本内涵: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人
情进行文明创新。
②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成 果。 ③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
Page
7
三、近(现)代化史观 LOGO
1、基本概念: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
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经济、政治、文
化、社会生活等方面,主要表现为:经济的工业化和 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的理性化和科 学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Page 5
【特别提醒】 LOGO
第一: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 第二: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
异。
学习时: 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 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 碰撞。
Page 6
LOGO ☆近代文明的历程给我们思维的启示:
①文明必须保持前代优秀文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根据国
带来灾难,造成长期落后 的状态
Page 18
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两 半社会
②完成:19C末20C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③深入: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
3、视角:
①强调在全球范围内从整体上把握人类历史的演进
②注重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全球史观
建立在人们的意识对全球化现实反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 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 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是一种从全球的视野和宏 观历史学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世界史的方法。 观历史学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世界史的方法。全球史观认 为人类历史是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动态过程, 为人类历史是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动态过程,它包括长时段 的发展趋势性以及整体性。趋势性就是说全球史观反映了 的发展趋势性以及整体性。 人类文明相互交流逐步摆脱分散并走向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人类文明相互交流逐步摆脱分散并走向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世界逐步联为一体,而且这种趋势至今尚有加强的前景。 世界逐步联为一体,而且这种趋势至今尚有加强的前景。 而整体性则说明全球史观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 对象,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 对象,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从学术发 生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 生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 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了考察世界历史的新视角, 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了考察世界历史的新视角, 建立了编纂世界通史的新框架, 建立了编纂世界通史的新框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理 论启发性。 论启发性。
唯物史观:
即历史唯物主义( 即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历史唯物主 ) 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 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 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 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 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 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 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 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 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关键词:利用,高中历史,全球,教学中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介绍: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全球史观的教学观点,对于提升学生的全球意识,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认知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当前时代环境下,世界朝整体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积极使用全球史观的教学方式,有效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详情:[:]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全球史观的教学观点,对于提升学生的全球意识,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认知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当前时代环境下,世界朝整体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积极使用全球史观的教学方式,有效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本文主要从高中历史教学积极应用全球史观的重要性入手,针对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方式和策略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说明。
关键词:全球史观;高中历史;教学;应用20世纪50年代,全球史观形成,针对世界历史上各个时期进行全面分析,主要是分析时代特征、总体趋势和发展主流等方面,能够从宏观的视角出发,针对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关联进行全面审视,在历史学界发挥了积极作用。
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积极使用全球史观,将其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和手段,满足了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的需求。
一、高中历史教学积极应用全球史观的重要性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充分应用全球史观的教学观点,能够有效拓展高中生的眼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同时对促进高中生逐渐增强自身的历史人文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现阶段,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积极使用全球史观,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积极应用全球史观是当前全球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历史新观点之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认为在近代以前,世 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 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随着新航路 的开辟,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现代化浪 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 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随着科学技 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一个密 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 转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 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 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 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 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 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 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 识中国历史。
(三)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 (四)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应
做到“求同存异”,努力去寻求彼此间的同点,把分 歧暂时搁置,耐心地通过对话去缩小和解决分歧,即使 一时不能达成一致,也应有善于等待和相互容忍的精神, 不使矛盾激化而导致冲突。
四.全球史观与世界史教学
例题二.人类历史是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 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 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 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 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 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 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海底电缆的铺设、 跨洲铁路的建设,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 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史观,是近代中国的一种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最先由毛泽东所提出的,他大胆地将中国近代历史看成是一部革命运动史,从而形成了一种革命史观,即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6、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历史观
研究历史的几种历史观点1、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
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
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
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2、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我们要重点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发展从手工工场时代到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演变过程;要重点复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3、现代化史观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
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
现代化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现代化的类型可以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英法美是原发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日本史传导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而中国则是传导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4、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新史观
传 政治: 统 人治、专制
农 经济: 业 农耕经济、自然经济
社
会
思文: 愚昧、宗教迷信
近 政治: 现 法制化、民主化
代
工 经济:
业
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
社 思文: 会 科学化、理性化、世俗化
在生产力发展推动下, 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腊
政治文明 物质文明
横向发展,联系观点。 全球史观
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依 据下表对四种史观的解读,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史观
解读
①革命史 观
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阶级)斗争推动社会 演进的历史。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 取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阶级的统治。
②文明史 观
人类文明演变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分新石 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分手工工 场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 惯等)。 ③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演进历史 ④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 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 ⑤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采猎文 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从横向看:物质文明、政治文 明、精神文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
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
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
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
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
所谓全球史观,简而言之就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客观、公平地看待历史。如果从这种
所谓全球史观,简而言之就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客观、公平地看待历史。
如果从这种全球史观:从客观和公正的视角看待历史一、定义全球史观是一种从整体角度、客观地、和定义公正地出发看待历史的视角。
即采用了国际化的观点和角度,把世界历史像一首大歌一样,用一种客观的、公平的视角,来了解、思考历史,从而形成一种判断和估算。
二、作用由于这种全球史观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审视历史,如历史发展过程、历史格局、历史规律、历史把握、历史趋势,以及历史责任和影响等,以逻辑的过程对历史进行更深入地分析与研究,进一步深入了解全人类历史变迁,积极探索历史规律,希望从此提升世界历史科学水平。
从而在提高史学科学化水平的同时,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发展。
三、层次全球史观不仅可以建立在政治和历史上的层面,也可以构建在经济、文化、历史学、理论、思想诸方面的层面,深入的全球视角考察世界历史发展的收尾过程,形成一种全盘的“看待历史”的方式。
四、实施实施全球史观,首先,必须树立新理念。
只有彻底认识到全人类负有共同义务,以及形成共同利益时,才能真正落实全球史观。
其次,在社会教育方面,加强对历史知识的普及,懂得历史进程,学会怎样看待历史,全面理解历史,从而促进更好的历史理解,更有效的历史认识,才能有效的运用全球史观检讨历史。
最后,加强历史视角的国际交流,促进历史学界之间的合作,形成共同研究,全面深刻的了解历史,共同探讨问题探讨历史规律,考察发展趋势,全面改进和构建历史视野。
五、总结全球史观是一种由完整的视角以及公正、客观的历史判断,来观照历史的方式。
构建全球史观,推行全球史观,就是促进世界历史科学发展,提升史学科学水平的过程。
而推行全球史观,必须树立新的历史观念,加强知识的普及,以及加强国际历史视角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全球史观真正落实,全人类发展得更好!。
全球史观
(3)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840年,率先完 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列强的商品输出客 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开明地主阶级开始开眼 看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加紧资本输出,进 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4)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Ⅱ专题八“当今 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中,使我们意识到20世 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20世 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两大主要趋 势,即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经济全球化就 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流 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为此而逐步削减各 种障碍和壁垒,其代表是1995年正式运作的世界 贸易组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是中 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 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总之,运用整体史 观,有助于形成立体知识结构和提高认识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整体史观,有助于形成立体知识结构和提高 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典型案例
1. 史学名著推介
(1)[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吴象婴、梁赤民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美]杰里· 本特利,赫伯特· 齐格勒编:新全球史—文明的传 承与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版。 (3)[美]R· R· 帕尔默,科尔顿著:现代世界史,何兆武等译,世 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 (4)[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新华出版社,2002年 第3版。 (5)[美]亨德里克· 房龙著:人类的故事,刘海译,三联书店, 1996年版。 (6)[美]伊曼纽尔·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纽约,1974年版。 (7)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历史》(六卷本),高等教育 出版社,1992—1994年版。 (8)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3版。
9.全球史观
专项训练九全球史观一、理论阐释全球史观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提出这种史观的是欧美学者,其中以美国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及其名著《全球通史》最具代表性。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又称为整体史观,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历史,而是关注整个人类,更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重在阐述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历史的联系与影响,即人类自孤立、分散发展为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二、典型考题(2014·山东卷·39)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史论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
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1)指出英国在世界奴隶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国内因素。
(4分)(2)说明奴隶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6分)(3)分析指出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经济原因。
(4分)(4)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
(8分)【参考答案】(1)国际条件:西班牙、葡萄牙等老牌殖民国家衰落,英国在海外殖民争夺中逐渐取得优势地位;国内条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经济迅速发展。
全球史观归纳
二整体史范式(全球史观)与文综历史★主要观点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2)、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一、专题解读:“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
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
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章中也多次表达过同样的思想,即资本主义构造了“世界文明”。
因此,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问题,“圈”的限制被资本主义突破了,历史继续其“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延续,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和“区域化”。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考点揭示:1、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全球史观
姐妹篇
III、威廉·H·麦克尼尔
3、人类之网
交往、网络 这种对更为宽广的网络范畴的关注与研究有助于超越传统史家所认可 的诸如民族国家、地理、文化和种族界限,对历史发展的进程做出别 具一格的描述。——本特利
麦氏父子对交往在人类历 史中的作用所做的探索性 认知构成了一个更为系统、 全面而连续的过程。其目 光一直透视到远古时期的 我们先民祖先的生活与生 理特征之中,这种透视有 两个层面:
对人类交往的过 程、范围、种类、 力度和技术手段 的探讨
不同时期人类的 交往对历史进程 作用的评估
IV、斯塔夫里阿诺斯
1、摒除了传统的历史分期
家族秩序生产方式——纳贡 以西欧发展为历程 古代——中古——近现代 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 上古——中古——近代——现代 我国从前苏联引进的 产方式 开放体系——封闭体 系——开放体系—— 封闭体系 农业文明——技术时代 前文明——文明——相互联系的文 明——全球文明
二战后,西欧的势力被削弱,亚非拉 力量正在崛起
国内研究现状
I 、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
全球史评论
全 球 史 理 论 与 方 法
全 球 史 专 题 研 究
全 球 史 世 界 史 教 学
书 评
学 术 动 态
2004年成立,以历史学院为依托,刘新成教授兼任中心主任,夏继 果教授为副主任,齐世荣和美国夏威夷大学杰里·本特利为学术顾问, 中心成员包括首师世界史和中国史的十多位教师。 《全球史评论》是研究中心主办的连续出版物,计划每年出版一辑, 专门刊载国内外学者有关全球史的相关学术论文和学术信息。
《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当代史导论》《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1956年,接替 1962年, 1965年,执 1984年,因病 汤因比,受聘 返回剑桥 教于马萨诸 返回英国,在 伦敦大学“斯 圣约翰学 塞州的布兰 牛津郡去世, 蒂芬生国际关 院 享年76岁 代斯大学 系史研究讲座” 教授
全球史观:马尼拉大帆船贸易PPT课件
——全球视野下的明清
2021/7/23
1
一、 教材分析(教材知识复习整合)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 必修二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明清时期) 必修二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必修二 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 必修二 第8课 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必须三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与西方社会同步发展和保持着较为顺畅的交流,并非入清以后的19世纪与西方相去甚远、天各一
方。(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021/7/23
3
二、 学生分析
学生现有水平与能力:
对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基础知识熟稔,对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史实和新航路
开辟的背景津津乐道,但白银流入对中国的影响认识有限、也难以达到在全球背
三则材料分别怎样命名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分别以欧洲和中国的立场
,从航线的角度重新命名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1.马尼拉大帆船、西班牙大帆船、中国船
2.欧洲:新航路开辟的亚洲与美洲航线;
中国:2021明/7/2清3 海上丝绸之路的扩展;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
10
“闭关锁国”和“海禁”下贸易如何繁盛 ?
材料 穆宗隆庆元年(1567),在福建漳州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开 海禁,准贩东西二洋”,对日本仍海禁,对于澳门葡萄牙人、菲律宾 西班牙人的贸易实行开放,不久便开始了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能够繁荣的原因?
樊树志:《晚明大变局》,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
(美)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
社,2008年。…………
史学意义:打破明清五百余年被笼统地视为专制、独裁、保守、闭关的“超稳定结构”的传
全球史观
十七全球史观最近买了套《全球通史》,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L·S·Stavrianos)在序言中提出的“新世界需要新史学”。
我更愿意把教授所谓的“新史学”定义为“新史观”,因为史观无疑是历史学的根本观点。
在不同时期世界有不同形态不同特点,所导致的文化现象也各有其特点,不同地区的人在思维习惯上无论是由于传统,或是时代思潮的影响,存在其特异性,由此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包括我们的史观。
近代世界很大程度上是西方主导的世界。
殖民主义者与帝国主义者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商业贸易、殖民扩张等一系列政治经济行为,乃至于赤裸裸的武装侵略,建立起联系整个世界的世界市场。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地球上的每一个国家和地区便不再是孤立,而是被原料、商品、劳务、贸易紧紧串联在一起的整体。
在这场游戏中,西方无疑是操纵者与最大赢家(当然我们不能忽略东方的日本),而东方只能成为西方列强的狩猎场与淘金地,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沦为西方的附庸。
早在西方实力超过东方之前的十五世纪,对于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的描述,历史上使用了“发现”一词,这标志着新航路开辟迈出的了一大步,标志着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更标志着由各地独立的“本位主义史观”向日益集中的“西方中心论”史观的转变。
总而言之,西方人用起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财富的渴望,以及近乎于狂热的宗教热情,将世界拉入一个机遇与灾难、财富与贫困、辉煌与肮脏、血腥与征服并存的时代,霸权是这个时代明显的特征。
这个时代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并未因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浪潮而彻底消失,相反,它仍深深的影响着今天的政治、经济、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思想领域,尤其是历史学领域的,其最显著的影响,我想就是所谓的“西方中心论”。
不可否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这个世界处于西方的支配之中。
正如书中所言,“19世纪和20世纪初叶是一个由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不可避免的会沾染上“西方中心论”,按西方的逻辑与立场去审视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全球史观下的“世界文明”构建中 的正确态度
(一)树立一种全球意识。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 同的利益。这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成为可能和必要的根 据。
(二)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一切 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同样对人类文明 作出了贡献,并无高下、优劣之分,都有平等的权利和 平等的地位参加文明间的对话。
历史新观点之全球史观
仙岩中学 舒崇飞
一.全球史观的概念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 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 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 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 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 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 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二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
1.新航路开辟及影响。例如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 非拉地区(包括我国)各产生什么影响?
2.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
3.明治维新与中国
4.中俄(苏)两国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之 比较
5.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六.新观点下的中考命题尝试
昔同治(1862——1874年)初年,德相毕士麻克 (德国宰相卑斯麦)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 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 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 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 其在此乎?”据材料,你认为在俾斯麦的眼中, 中日两国在学习欧洲的内容上有何本质的不同? (C) A.中国学习制度,日本学习技术 B.中国学习文化,日本学习制度 C.中国学习技术,日本学习制度 D.中国学习制度,日本学习文化
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认为在近代以前,世 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 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随着新航路 的开辟,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现代化浪 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 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随着科学技 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一个密 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 转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 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 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 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 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 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 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 识中国历史。
列强资本输出扩张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初步 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社会生活变化
实业救国思潮;新文化运动;社会生活进一 步变化
五.全球史观与中考
近几年来,在各省的高考历史试题中,经 常出现全球史观的试题,随着经济全球化 的发展和我国积极的参与到世界中去,随 着中考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的命题 指导思想,我认为全球史观这种历史观的 题目也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中考中。结合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和各种样卷及模拟试卷, 我简要的概括了几点。
经济
文化
第二次工 政治 业革命 经济
文化
影响
两次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的社会性质、矛盾、 革命任务与性质、对外政策发生巨变; 引发太平天国起义和洋务运动
近代工业产生(洋务、民族企业);被卷入 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开眼看世界,西学东渐;洋务派创办新式学
堂派遣留学生;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中国民族危机空前; 引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变法维新运动、义 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虽然我们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里面并没有明确的讲 到全球史观这种历史观。但是《课程标准》里面提到: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 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 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 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 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 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 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那么,我们老师在世界历 史的教学中,能不能利用这种全球史观,横向比较中外 历史知识,让我们的学生学到一部完整的世界历史呢? 答案当然是可以的。
(三)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明之间的差异。应
做到“求同存异”,努力去寻求彼此间的共同点,把分 歧暂时搁置,耐心地通过对话去缩小和解决分歧,即使 一时不能达成一致,也应有善于等待和相互容忍的精神, 不使矛盾激化而导致冲突。
四.全球史观与世界史教学
举个例子,我们在讲完第一、第二次
工业革命之后,应该比较归纳一下它 们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样,学 生才能完整的认识到我们中国当时在 世界上是怎么样的?全球史观要求我 们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 历史。学中国史时应将中国史置于世 界大环境中去认识;学世界史时应多 方联系中国史。见下表:
第一次工 政治 业革命
例题二.人类历史是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 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 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 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 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 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 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海底电缆的铺设、 跨洲铁路的建设,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 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