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认知发展理论-信息加工理论

合集下载

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认知心理学基本理论。

从机能上,即从行为水平上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把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力图建立心理活动的计算机模型;涉及人如何注意、选择和接收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编码、内在化和组织,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做出决策和指导自己的行为等。

认知心理学家利用计算机科学、语言学和信息论的有关概念阐明人的认知过程及其适应行为,推动心理学各个领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发展特别是在知觉、记忆、语言和问题解决的研究中,取得迅速发展。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认为生涯发展就是看一个人如何做出生涯决策以及在生涯问题解决和生涯决策过程中如何使用信息的。

1991年,盖瑞破得森(Gary Peterson),詹姆斯•桑普森(James Sampson),罗伯特•里尔登(Robert Reardon )合著了《生涯发展和服务:一种认知的方法》(Career Development and Services: A Cognitive Approach ) 一书,阐述了这一认知信息加工的方法(简称CIP)。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研究学习起自不同的来源。

有人认为(Ellis , 1978),是受了格式塔记忆理论的影响,这种理论强调,有机体如何组织他们记忆的内容,反映了他们是如何主动地组织知觉的方式。

也有人(Norman , 1970)区分了对当今信息加工理论有影响的三种理论:⑴由埃斯蒂斯和斯彭思等人最早提出的学习的数学理论(mathematical learning theories) ; (2)强调以选择性注意为起点、长时记忆痕迹为终点的信号探示理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ies); ⑶注重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模拟的计算机模型理论(Computer-model theories)o按照斯奈尔贝克(G. E. Snelbecker)的观点,目前,被认为属于信息加工理论范围的,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类:1.侧重于数理统计分析的信息论美国学者香农(C. Shannon)被公认为是信息论之父。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引言概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这些理论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1.1 古典条件反射理论:由俄国心理学家帕夫洛夫提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形成的。

1.2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强调个体的行为是通过与环境的积极反馈和惩罚相联系而形成的。

1.3 社会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形成的。

二、认知理论:2.1 认知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从而影响其思维和行为。

2.2 信息加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和舒夫提出,强调个体在接受信息时会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从而影响其行为和决策。

2.3 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由加拿大心理学家班迪拉提出,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通过社会交往和合作来促进认知发展。

三、社会学习理论:3.1 模型观察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

3.2 自我效能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认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信念会影响其行为和决策。

3.3 人际认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强调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的态度和认知会影响其行为和决策。

四、心理动力学理论:4.1 内驱力理论: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潜意识和无意识动力的驱使和影响。

4.2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认为个体通过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免受焦虑和冲突的影响。

4.3 心理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自我实现和整合的过程,包括个体与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是指人类大脑对外界信息进行感知、加工、融合和表达的过程,它是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该理论主要研究人类在面对复杂信息时的信息加工流程、信息的储存和提取、注意力的控制等问题。

信息加工理论旨在揭示人类认知本质和功能,为教育、管理、广告等实践领域提供理论支撑。

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原理1. 选择性注意力选择性注意力指人们在感知外界信息时,根据自身需求、兴趣、目的等条件,自动筛选出与之相关的信息,忽略其它无关信息的过程。

选择性注意力是信息加工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信息加工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当我们以文本阅读为例时,我们可以快速扫描文章,选择出与我们主题相关的关键词汇,忽略那些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2. 系统性加工系统性加工指人们在选择性注意力的基础上,对所选信息进行有意的加工,即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待学习的信息进行自我意义构建和创新性的组织处理。

系统性加工过程中,人们通常将所学习的知识,与自己已有的之前的知识或经验进行比较,寻找其中的异同点,使其更加深入了解所学的内容。

3. 反馈效应反馈效应是指信息加工的结果反过来影响人们对原信息的认知和加工。

这是信息加工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例如,一个人对一幅画作持有非常初级且不了解其任何相关的背景知识,看了几次后,如果得知这幅画作的作者及它所描绘的画面内容,通过再次观察,人们会发现自己的认知对象的理解和欣赏上有了显著的改变,这就是反馈效应的作用。

4. 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人类在短暂的时期内,对于信息进行处理、储存和操作的能力,工作记忆一般通过短期记忆等方式进行操作。

如果数据信息没有被及时清除和储存,就会被忽视或遗忘,这就需要通过练习来增强工作记忆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时要注意清晰的转移注意力的同时,把要学习的内容先进行快速模式下阅读。

之后可以针对性的再次阅读,同时可以进行语音、视觉联想和练习记忆等过程。

4 认知发展理论-信息加工理论

4 认知发展理论-信息加工理论

1、1943年,麦克
1、人工智能用
洛奇和匹茨发表 1、1969年,人 符号逻辑的思维
1890年,詹姆 斯的《心理学 原理》对相关
了《神经系统中所 蕴涵思想的逻辑 演算》,提出M -P模型(阈值模
工智能学者明斯 基和佩帕特出版 《感知机》,指出 感知机处理能力
学习、联想记
型)。
有限。
忆的基本原理 2、赫布提出“联结 2、人工智能领
造出视知觉的脑模Βιβλιοθήκη 结构。的标志。型——感知机。
联结主义模式与基本内涵
基本含义:联结主义模式(平行分布加工、人工神经网络、亚符 号范式)通常是指“通过简单加工单元之间的联结方式进行计算 的一类模型”。(Morris,1989)基本构成单位是单元和联结。
基本内涵:联结主义认为认知是由相互联系的具有活性值的神经 单元构成的网络的动态整体活动,这种网络实现的整体状态与对 象世界的特征基本一致,联结主义网络模型中的神经节中不包含 任何信息,信息是整个交互作用的神经节的激活模式,知识信息 并不存在于特定的地点,而是存在于神经网络的连接中或权重里, 通过调整权重就可以改变网络的联结关系并进而改变网络的功能。
进行了开创性 主义”概念及赫布 域取得的研究成
研究。
学习定律。 果认为不需要考
3、鲁梅尔哈特制 虑脑功能的网络
3方重菲网2类经、、式大尔络思科1脑问不研德模9维学8科题能究提型2的获学。解成出是年本得与决果神复霍质了神人。经兴普心的1-尔莱联理工《9微8哈兰结学:平观6特德主的认行年探和出义“知分由索麦版认圣结布鲁》克了知经构加梅。”
知识存在于整个神经网络的相互联结权重之中,与此 相应,采用分布式表征的方式来加工知识,分布式表 征可以同时满足多重约束,节约大量单元,而且加工 速度也很快。

第五章、儿童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理论

第五章、儿童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理论
复述
• 随年龄的增长,复述的量 (7-10岁)和质(12岁)都 在发展
组织
• 随年龄的增长(9-10岁)而 逐渐学会了组织材料的策略
• 学校和家庭的作用
深加工
• 直至青少年期才会出现
5
组织
轮船;手表;钉子;外套;玻璃; 鼻子;铅笔;小狗;杯子;花朵。 餐刀;衬衫;汽车;叉子;小船; 裤子;袜子;轮船;盘子;汤匙。
年长的儿童在编码、存储和提取信息时所采用 的记忆策略上要比年幼的儿童强
年长的儿童对记忆的过程知道得更多,更丰富 的元记忆使他们能够针对认为选择最适合的策 略,还使他们注意到要认真地控制记忆的过程
总的说来,年长的儿童的知识更丰富,他们更 为丰富的知识储备提高了他们学习和记忆的能 力
8
事件记忆的发展:源头
在上床睡觉,然后,我们醒了,吃早餐。 访谈者:你们露营的时候还干了什么?你们醒了,
吃了早餐后干了些什么?
儿童:哦……,到了晚上,我们睡觉。
10
儿童如何学会解决简单的问题:学会规则
儿童在什么时候学会使用规则?
• 发现不同的那个
选择适当的规则:卡片分类任务
• 现象 • 为什么?
11
12
认 知 发 展:信息加工理论
信 息 的 存 储 和 加 工: 记忆和问题解决
概念
记忆:
• 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过程 • 短时记忆和经验记忆(策略记忆和事件记忆)
问题解决:
• 高层次的信息加工过程 • 知觉、注意和记忆的参与
记忆&问题解决:同>异
2
策略记忆的发展
概念
• 一种信息处理过程 • 有意识的 • 目的是保存和提取某些信息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引言概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学科,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展心理学逐渐形成了五大理论,分别是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生物心理学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

这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框架和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五大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1.1 条件反射: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是认为行为是通过学习和环境刺激形成的。

帕夫洛夫的经典实验表明,动物和人类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建立起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

1.2 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主义理论还强调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重要性。

斯金纳的实验揭示了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和改变行为的原理。

1.3 社会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还发展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来学习和模仿。

二、认知理论:2.1 信息加工:认知理论关注人类思维和信息加工的过程。

它认为人类对外界信息进行感知、编码、存储和检索,并通过这些过程来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

2.2 认知发展:认知理论还研究了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人类的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限制。

2.3 认知心理治疗:认知理论还应用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发展出了认知心理治疗方法,用于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和调整不健康的思维模式。

三、人本主义理论:3.1 自我实现: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类有着追求自我实现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们通过满足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求来实现个人发展。

3.2 自我概念:人本主义理论还强调了个体对自我概念的重视。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们通过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接纳来实现个人成长和幸福。

3.3 客观经验: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了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客观经验的重要性。

它认为人们应该关注当下的体验,并通过真实和自我表达来实现个人发展。

四、生物心理学理论:4.1 神经生理学:生物心理学理论研究了神经系统和生物化学过程对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影响。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的对比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的对比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的对比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是法国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他通过对婴儿和儿童的观察研究,总结出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而信息加工理论则是指认知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框架,描述了人类是如何处理和处理信息的。

下面将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进行比较。

一、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皮亚杰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婴儿和儿童,他关注他们的认知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而信息加工理论的研究对象则更侧重于人类的信息处理过程,不仅包括婴儿和儿童,还包括成年人和老年人。

二、对认知发展的解释不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认知的构建过程,认为认知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适应来建构的,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认知特点和能力。

信息加工理论则更侧重于揭示认知心理过程,认为认知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多个过程,通过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检索和输出等环节来实现认知。

三、对认知结构的描述不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认知结构的变化和演变,他提出了概念、图式和操作的概念,并认为认知结构是通过不断的平衡、适应和组织来形成的。

信息加工理论则更强调认知结构的层次和组织,认为人类的认知结构是有层次的,信息在认知结构中的流动和处理是一种串联的、分层次的过程。

四、对认知发展的动力因素的解释不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个体和环境的互动是认知发展的动力,通过适应和平衡来推动认知的发展。

他认为认知的发展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并与个体的遗传和环境的刺激有关。

信息加工理论则更强调个体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性,认为认知的发展是由个体主动地参与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所推动的,个体的学习和经验对认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在研究对象、对认知发展的解释、对认知结构的描述和对认知发展的动力因素的解释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过程、知觉、记忆、语言、决策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的学科。

它关注人类如何感知、理解和处理信息,探索人类思维的本质和机理,以及这些认知过程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和情感。

本文将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认知心理学的概念认知心理学是指对人类认知活动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它将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哲学和语言学等交叉学科相结合,探索人类思维如何运作、如何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

认知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类的知觉、注意力、记忆、学习、思维、语言等认知过程,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模型的建立,揭示认知活动的规律和机制。

二、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研究人类从婴幼儿期到成人期的认知能力发展过程。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是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这些阶段描述了个体在认知能力和思维结构上的不同特征和发展规律。

2. 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类处理信息的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

它将人的认知活动视为信息输入、存储、检索和输出的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环节。

这一理论强调了人类信息处理的系统性、有限性和连续性,通过研究认知过程中信息加工的机制,揭示了人类思维的关键特征。

3. 认知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是研究人类认知活动与神经机制之间关系的学科。

通过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等神经科学技术,研究者可以观察和记录大脑在不同认知任务下的活动情况。

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认知过程和大脑的功能连接,为认知心理学提供了生物学基础和实证证据。

4. 认知模型与理论认知模型和理论试图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计算模型来模拟人类的认知过程。

例如,信息检索理论、工作记忆模型、语言产生模型等。

这些模型和理论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实验验证,帮助我们理解认知活动的基本原理和机制。

心理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知识点

心理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知识点

心理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知识点认知发展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着重研究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几个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知识点,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和科文斯基的信息加工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是认知发展理论的先驱者之一,他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他提出了四个主要的认知发展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在出生到2岁之间,婴儿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认知世界。

他们通过探索周围环境,通过触摸、吮吸和逐渐习得基本的运动技能。

2. 前运算阶段:从2岁到7岁,孩子开始使用符号和符号系统,例如语言和图像,来代表物体和事件。

他们能够进行想象和符号性的推理,但还不能进行逻辑推理。

3. 具体运算阶段:从7岁到11岁,儿童开始发展出逻辑思维和操作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并理解一些抽象概念。

4. 形式运算阶段:从11岁开始,儿童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

他们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够理解和运用抽象概念、推理和解决复杂问题。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教育和发展心理学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强调了社会和文化环境对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

他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不仅受到内在的生物因素影响,还受到外部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维果茨基认为,语言和社会互动是认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他提出了近代最重要的两个概念,即近似发展区和区域性发展。

近似发展区指的是一个人能够在适当的支持下完成的任务。

而区域性发展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互动中能够表现出高于独立认知水平的能力。

维果茨基的理论为社会文化环境与个体发展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认识,对教育和家庭教育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科文斯基的信息加工理论科文斯基的信息加工理论强调了人类认知系统对信息的处理过程。

第五章儿童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理论

第五章儿童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理论

第五章儿童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理论第五章儿童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理论第一节信息加工理论一、信息加工阶段1.感觉登录:即瞬时记忆或感觉贮存,是一种照相式的记忆,完全保留刺激的本来属性,保存时间很短,大约250毫秒左右。

常见的感觉记忆形式有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

2.注意3.知觉: 知觉是指对感觉刺激的觉察、识别和解释。

4、记忆第二节记忆的发展一、记忆的概念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和重现)。

信息加工理论对记忆的解释:记忆是人脑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种类(一)根据记忆内容分1、形象记忆:以事物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逻辑记忆: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4、运动记忆(动作记忆):以做过的运动或实际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二)根据提取记忆信息时有无意识1、内隐记忆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个体经验自动对当前信息的吸收和整理。

可理解为无意记忆。

2、外显记忆是在有意识的控制下,个体根据需要主动地对当前信息进行记忆加工的过程。

可理解为有意记忆。

(三)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分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指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停止后,感觉信息并不立即消失,他还能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感觉记忆的特征时间极短(0.25-1秒);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编码:主要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编码方式是图像和声像。

影响因素:模式识别;注意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定义: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指信息在头脑中保持2秒到1分钟的记忆。

短时记忆的特征1.保持时间为一分钟左右;2.记忆容量有限,通常为7±2个组块;3.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编码: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影响因素:觉醒状态;组块;加工深度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组块(chunk)又称信息块,是指知觉体系被当作一个熟悉的单个单元的模式或顺序。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四章-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四章-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第四章 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认知:就是人的认识活动,指人们如何获得、 存储、转换、运用以及沟通信息的过程。 广义地说,指人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知 觉、学习、思维和记忆。 狭义地说,认知就是思维和记忆。
第一节 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皮亚杰的理论、维果斯基的理论、信息加 工理论)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注意 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感知 第四节 小学儿童的记忆 第五节 小学儿童的思维 第六节 小学儿童的想象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思想
1.最近发展区
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现有发展水平(指由于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
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
二是解决问题的水平(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靠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水平, 即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在现有发展水平和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 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两个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三)评价
优点: 1.创立了认知发展领域,留下了非常有价值的研 究结论。 2. 理论影响广泛,带动了成千上万的研究者开展 认知方面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儿童思维的发展 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缺点: 1.理论表述的问题。 2.研究方法的问题
(四)皮亚杰的理论对(小学)教育 的启示
1.教育要关注儿童思维的结果,更要关注儿童思维 的过程
4.注意的转移
(1)定义 根据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 另一个对象上的特征。 (2)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原来注意的紧张度 新注意对象的特点 人的神经类型和习惯
二、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特点
(一)小学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
1.无意注意的发展 2.有意注意的发展 (1)有意注意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逐渐提高 (2)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的对比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的对比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的对比:相同点:1)它们都具有明显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认为认的信息加工和思维结构,有着兼容之处2)它们都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3)它们的主要目标相似,都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儿童的发展,以达到促进儿童发展的作用。

4)它们的试验手段相似,都是通过做实验或仔细观察儿童在一段时期内的表现来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不同点:1)皮亚杰理论主要研究儿童的推理和问题解决,对知觉,记忆,幻想等很少加以注意。

而信息加工理论则从现代信息加工观点来探讨认知活动的各个方面,如知觉,记忆,推理,评价和规则等。

因此,信息加工理论对个体思维和能力的差异更加敏感,而皮亚杰理论则更重视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发展的普遍性。

2)相对而言,皮亚杰理论的内容显得较活,而信息加工理论则显得较为程序化了。

3)它们的研究方向不同,皮亚杰理论主要研究儿童如何解决问题,而信息加工理论则主要研究儿童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

2.我的看法:皮亚杰理论:优点:1)强调了儿童本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2)他将心理学的概念引到认识论中,并把认识论与心理学紧密结合起来 3)他促进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且取代了原先传统的观点。

缺点:1)皮亚杰理论虽然描述了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如何相互作用而推动了儿童认知结构的完善化,但他还是过多强调遗传的或成熟的(生物学因素)影响,而轻视教育和环境的力量,贬低了语言的作用。

2)皮亚杰用以评价思维逻辑的一些测验和实验往往是抽象的,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

3)他在思维发展研究中引进了大量的生物学,数理逻辑的语言,整个理论体系十分庞大,且文字晦涩难懂,常常造成误解。

信息加工理论:优点:1)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恢复了对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实现了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否定之否定。

2)兼收并蓄,它既吸收了传统的心理学观点,又加入了自身的观点,与时俱进。

缺点:1)信息加工研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指导。

2)将人的认知过程比喻为计算机对信息的处理过程,无法完全解释在人脑中发生的复杂的认知活动。

儿童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理论

儿童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理论

儿童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理论第一节认知单元一、图式定义:由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所组成。

脚本:具体事件的图式。

图式和脚本是儿童首先使用的认知单元。

二、映像映像或表象是一种感觉印象三、概念或范畴定义:对一组对象或事件的符表征。

语言——基本的符号表征形式。

符号概念随年龄变化:①定义概念的方面逐渐与大多数承认认为是关键的东西相一致;②在四位时能更有效使用符号念;③能更好地用词描述符号概念。

概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

、判断定义:两个或更多的概念被联结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判断题。

认知能力的发展儿童能完成对命题更加复杂的认知操作,把两个或几个命题协调起来解决一个问题。

第二节信息加工过程一、信息加工阶段1、感觉登陆(感觉贮存)信息加工第一步——对感觉信号的觉察。

尼赛尔——肖像式记忆:①视觉记忆;②听觉记忆。

2、注意正常环境下,我们对信息有高度的选择性。

注意的一个特征就是选择性。

,有控制的注意随着个体的发展而改善。

3、知觉定义:对感觉次级贷察觉、识别和解释。

4、短时记忆|工作记忆(暂时的、主动的、有意识的记忆)——核心加工单位受到注意并在知觉上得到解释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信息块——短时记忆的单位,指知觉体系被当作一个熟悉的单个单元的模式或顺序。

局限性:①一次所能包含的符号数量有限;②信息衰退速率快(首因效应,近因效应)5、长时记忆首因效应——长期记忆;近因效应——短时记忆。

三、短时记忆(复述、元认知、加工水平和组织起了变化)和长时记忆(几乎完全由代码的变化及提取策略的变化)的变化1、复述2、组织(即儿童把学过的材料加以序列化、模式化或范畴化的过程)3、元记忆(儿童关于记忆过程的认识);4、信息加工水平复述的类型直接影响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信息的数量。

5、提取(是探究并得到记忆中信息的能力)四、记忆测量1、再认(强)——能识别一个客体;2、重组(弱)——恢复先前看到过的客体;3、回忆(弱)——更为复杂的记忆呈现v自我回忆、检查能增加儿童会议的信息。

心理学中的认知心理学和信息加工理论

心理学中的认知心理学和信息加工理论

心理学中的认知心理学和信息加工理论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思维和信息加工过程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我们如何感知、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

信息加工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它描述了我们如何通过感觉系统将外界信息转化为可理解的知识。

一、认知心理学概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思维、感知、记忆、注意和判断等心理活动,通过实验和观察等科学方法来揭示思维的本质和规律。

它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我们了解人类思维的机制和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二、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概念信息加工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强调人类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加工过程,并通过研究信息加工的各个阶段来了解人类的认知能力。

信息加工理论由三个基本阶段组成,即感知、加工和响应。

1. 感知阶段感知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

我们通过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等)接收外界的刺激,并将其转化为大脑能够理解的形式。

感知阶段涉及到注意、感知和知觉等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起点和基础。

2. 加工阶段加工是指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处理和编码的过程。

这一阶段中,人们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将感知到的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匹配,进而识别、理解和记忆所接收的信息。

3. 响应阶段响应是指基于感知和加工之后,人们做出的相应行动或产生的内在心理活动。

响应阶段可以是外部反应,如运动、言语等;也可以是内部反应,如思考、判断等。

不同的认知任务会产生不同的响应方式。

三、认知心理学实证研究为了揭示人类认知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认知心理学采用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方法。

其中,实验研究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设计实验任务、收集数据和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者可以验证和推断人类的认知能力和加工过程。

1. 古典实验范式古典实验范式是认知心理学实验研究中常用的一种设计模式,其特点是任务明确、变量操作可控。

以经典的反应时间实验为例,参与者需要根据实验者给出的刺激进行快速反应。

通过测量反应时间等指标,研究者可以推断出认知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一、引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和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的应用科学。

它涉及学习理论、学习者特征、教学方法、评估与评价等多个方面。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习理论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经典条件作用:由巴甫洛夫提出,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

- 操作条件作用:由斯金纳提出,侧重于强化和惩罚在行为形成中的作用。

-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提出,强调观察学习和模仿的重要性。

2. 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提出,认为学习是个体认知结构发展的过程。

- 信息加工理论:强调知识在大脑中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互动和社会文化参与来构建自己的理解。

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内在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

三、学习者特征1. 认知特征- 智力水平:影响学习者处理信息的速度和效率。

- 学习风格:不同学习者偏好不同的信息呈现方式,如视觉、听觉或动觉。

- 先验知识: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有重要影响。

2. 情感特征- 自我效能感:学习者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念。

- 动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对学习者的学习投入和成效有显著影响。

- 情绪状态:情绪波动可能影响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和学习效果。

3. 社会文化背景- 文化价值观: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可能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动机。

- 社会支持:家庭、同伴和社区的支持对学习者的学业成就有积极作用。

四、教学方法1. 直接教学- 教师主导,系统传授知识,适用于需要掌握特定技能或知识点的情况。

2. 探究式学习- 学习者通过提问、探索和研究来主动构建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学习- 学习者在小组内协作,通过交流和讨论共同完成任务,促进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引言概述: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为了多种理论。

本文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分别是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发展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1.1 重点观点: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在外部刺激下形成的,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1.2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斯金纳等是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提出了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等概念。

1.3 应用领域: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临床心理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行为疗法等。

二、认知理论2.1 重点观点: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强调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2.2 代表人物:皮亚杰、维果茨基等是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研究了儿童认知发展和学习过程。

2.3 应用领域:认知理论在教育、心理治疗等领域有着重要作用,如认知行为疗法等。

三、发展理论3.1 重点观点: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强调环境和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2 代表人物:皮亚杰、埃里克森等是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研究了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过程。

3.3 应用领域:发展理论在教育、家庭教育等领域有重要意义,指导着儿童教育和家庭教养。

四、人本主义理论4.1 重点观点: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类具有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潜力,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自我探索。

4.2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等是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研究了人类的成长和自我实现过程。

4.3 应用领域:人本主义理论在心理治疗、教育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等。

五、社会文化理论5.1 重点观点: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塑造。

5.2 代表人物:维果茨基、伯努斯等是社会文化理论的代表人物,研究了文化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5.3 应用领域:社会文化理论在跨文化研究、组织管理等领域有着重要作用,如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等。

皮亚杰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的比较和总结

皮亚杰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的比较和总结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的比较和总结............................................皮亚杰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都有各自的观点,他们的观点有各自的特点也有相通之处,以下就是我有关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的比较和总结。

首先,是皮亚杰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即“相互作用论”,他指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要表现为同化和顺应。

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可以分为平面到同化到顺应再到组织。

皮亚杰主要研究儿童如何解决问题,他把儿童的认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儿童在阶段末期出现心理表征,此阶段特点是守恒性和可逆性;第二个阶段是前运算阶段(2-6岁),此时儿童有心理表征,例如延迟模仿和符号游戏,但他们缺乏重要的逻辑认识形势,此阶段特点是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结构,儿童自我中心性,刻板性,从三座山实验可以看出;第三个是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的思维可逆,能够去中心化,也能够使用逻辑原则。

此阶段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获得了守恒性;二,群集结构的形成;第四个是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突出,表现为想象观众和个人神话,还能实现与可能之间的逆转,进行演绎假设,对具体现实有心理表征。

通过上述的材料,我从中总结了皮亚杰理论的一些优缺点。

优点:①他用新的发展观取代了传统的发展观;②把认识论与心理学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科学认识论的发展;③促进了儿童心理学和认识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皮亚杰创造性的临床法是对儿童心理学的更深理解。

但是,同样的皮亚杰理论有他自身的不足之处。

缺点:①皮亚杰受机能主义的影响,存在生物倾向,贬低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贬低了语言的作用;②由于皮亚杰在思维发展研究中引进了引用了生物学、数理逻辑的语言,整个理论体系庞大,文字又较晦涩难懂,常常造成对这个理论的误解;③皮亚杰在研究方法上,把许多变量混肴起来影响结果的真实性;④皮亚杰最后把形式运算思维认为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有一定的局限性。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认知信息力口工理论(CognitiveInformationProcessingtheory)[编辑]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概述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认为生涯发展就是看一个人如何做出生涯决策以及在生涯问题解决和生涯决策过程中如何使用信息的。

1991年,盖瑞彼得森(GaryPeterson),詹姆斯桑普森(JamesSampson),罗伯特里尔登(RobertReardon)合著了《生涯发展和服务:一种认知的方法》(CareerDevelopmentandServices:ACognitiveApproach)一书,阐述了这一认知信息加工的方法(简称CIP)。

[编辑]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假设该理论假设:•生涯选择以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为基础;•进行生涯选择是一种问题解决活动;•生涯问题解决者的能力取决于知识和认知操作; •生涯问题解决是一项记忆负担繁重的任务;•生涯决策要求有动机;•生涯发展包括知识结构的持续发展和变化;•生涯认同取决于自我知识;•生涯成熟取决于一个人解决生涯问题的能力;•生涯咨询的最后目标是促进来访者信息加工技能的发展;•生涯咨询的最终目的是增加来访者作为生涯问题解决者和决策制定者的能力。

[编辑]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核心该理论把生涯发展与咨询的过程视为学习信息加工能力的过程。

该理论的提出者按照信息加工的特性构成了一个信息加工金字塔。

位于塔底的领域是知识的领域,包括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

中间领域是决策领域,包括了沟通-分析-综合-评估-执行五个阶段。

最上层的领域是执行领域,也称为元认知,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及其实施的控制,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即是任何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知识(Fulavell,1978)包括自我言语、自我觉察、控制与监督。

(2)CASVE循环通.Analysis考虑各种可能性Communication,W^暧也Synthesfc对选瞋排列次序廊或选项该理论认为,知识领域相当于计算机的数据文件,需要我们进行存储。

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七节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七节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七节信息加⼯学习理论第七节信息加⼯学习理论了解信息加⼯认知⼼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掌握信息加⼯理论的分类、基本假设、研究⽅法和主要研究内容掌握信息加⼯的过程、学习原理和认知模型的定义等现代⼼理学发展到60年代中期,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和⼈⼯智能科学的迅速崛起,由于⾏为主义⼼理学在回答⼈类复杂认知过程上的失败,加之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积极影响,⼀个新的⼼理学研究范式——认知⼼理学(Congnitive Psychology)诞⽣了。

认知⼼理学⼜称为“信息加⼯⼼理学”(Information processing psychology)。

它强调⼼理学对⼈的各种认知过程的研究,并根据对各种认知过程的⼼理学研究提出相应的认知模型或信息加⼯模型。

这些信息加⼯模型可供计算机科学家和⼈⼯智能专家参考,并设计出相应的计算机程序,让计算机模拟或实现⼈的各种认知功能。

⼈⼯智能科学诞⽣于20世纪50年代。

它的诞⽣以1950年图灵发表的《计算机和智能》⼀⽂为标志。

关于⼈⼯智能的概念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但其核⼼意义是⼀致的,这就是使计算机能够做出⼀些表现⼈类智能的事情,并借此帮助我们理解智能的⼯作原理。

⼈⼯智能科学研究的重⼼是设计各种体现⼈类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如问题解决程序、模式识别程序和学习程序等,使计算机代替⼈脑进⾏智能性⼯作。

认知⼼理学对⼈类学习过程的研究在于针对不同的学习类型提出学习过程的认知模型,并通过计算机程序的设计让计算机模拟或实现相应的学习过程,从⽽探索学习过程的内在规律。

这样,认知⼼理学研究就同⼈⼯智能科学的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本章在对信息加⼯⼼理学作简要地介绍之后,着重介绍⼏个学习的认知模型。

信息加⼯认知⼼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信息加⼯理论分类信息加⼯理论的基本假设信息加⼯认知⼼理学的研究⽅法信息加⼯认知⼼理学的主要研究信息加⼯的过程信息加⼯学习原理学习的认知模型信息加⼯认知⼼理学的贡献及其⾯临的问题⼀、信息加⼯认知⼼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信息加⼯认知⼼理学集中于认知过程的研究,与认知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然也和其他⼼理学思想⼀样源远流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发展历程
启蒙阶段 开始阶段 萧条阶段 复兴阶段 鼎盛时期
1、1943年,麦克 洛奇和匹茨发表 1、1969年,人 1890年,詹姆 了《神经系统中所 工智能学者明斯 蕴涵思想的逻辑 基和佩帕特出版 斯的《心理学 演算》,提出M 《感知机》,指出 原理》对相关 -P模型(阈值模 感知机处理能力 学习、联想记 型)。 有限。 忆的基本原理 2、赫布提出“联结 2、人工智能领 进行了开创性 主义”概念及赫布 域取得的研究成 学习定律。 果认为不需要考 研究。 3、鲁梅尔哈特制 虑脑功能的网络 造出视知觉的脑模 结构。 型——感知机。

平行结构 和平行处 理机制 抵制噪声 分布式表 征
六大特征 自适应、 自学习、 自组织
很强的容 错性
连续性和 亚符号性
平行结构和平行处理机制

联结主义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简单加工单元相互联结构 成的高度平行的非线性网络,不仅如此,网络的所有 运算处理也都是同时平行进行的,在同一层次内的所 有加工单元都是同时进行操作的。 由于在隐含单元层中存有大量原型,一旦给网络输入 一个刺激,隐含层中的所有神经单元立即同时被激活, 并在储存的模型中寻找与输入数据相匹配的原型,并 快速做出反应。 同时处理信息,运算速度加快
符号加工取向 联结主义取向
把认知过程类比为计算机运算过 程,“心理活动像计算机”
把认知过程类比为神经网络的 整体活动,“心理活动像大脑”
符号加工取向

最早由奈塞提出,后来由纽厄尔和西蒙等人发展。他 们通过对人类思维的研究创立了人工智能这门新学科, 对认知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人类问题解决》一书,是这一领域的极为重要的著 作。


从符号加工到联结主义,心灵始终与身体分离。笛卡 尔的身心二元论一直主导着人们对身心关系的认识。 但具身认知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身心一体论得以 确立。具身认知通过身体的主体性来说明认知对于身 体的依赖。近年来神经科学的发展也为具身思想提供 了生理学的依据。具身认知的出现为重构认知理论提 供了新思路。


信息加工是一个框架而非一个理论

信息加工框架内有许多不同的理论。
创建于20世纪60-70年代的初创体系被称作标准的、早 期的、经典的理论。 新近还有变革。


两种研究取向的由来



20世纪中期,西方主流心理学掀起一场推翻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革 命,产生了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的目的在于研究和揭示人的认知过程的本质,但由于 大脑本身的不可直接研究性,使认知心理学不得不在孕育和诞生 之时就以假设、模拟和类比的方式来进行认知过程的研究。 符号加工和联结主义就是伴随认知心理学诞生而出现的两种研究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倾向。

理解三

认知是具身的,而身体又是嵌入环境的。
传统认知理论将认知看做是抽象的内部状态,是外部 世界的内部表征,或一些静态的事实或规则。但具身 认知强调了身体与世界的互动,是大脑、身体与环境 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环境中的信息 也是我们认知过程中所要操作的对象。 “在解决乘法问题时,铅笔与纸张如此紧密地融合于 认知行为中,并且没有原则性的理由把这些外部物体 同认知系统的其他成分区别开来”。

传统认知主义的基本信条是“认知是可计算的”。依 据这种观点,认知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的符号加工过程, 都是一种对信息的处理、操纵和加工。
如果把大脑比作计算机的硬件,那么认知就是运行在 这个“硬件”上的“软件”或“程序”。由于程序从 功能上是独立于硬件的,那么从理论上讲,认知独立 于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离身 的”的认知或心智。
建立符号结构(build symbol structure):计算机通过找 到各种符号之间的关系,形成符号结构。老师为了讲 课汇集各种材料、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使之构成一 个完整的系统。
条件性迁移(conditional transfer):计算机依赖已有的符 号继续完成行为,即根据具体情况来改变符号结构。 如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程序就具备这种条件性迁移功 能。人在记忆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符号系统,再加上外 界的输入,就可以继续完成一个活动过程。

自适应、自学习、自组织

人脑的优越性在于人脑可以根据环境通过“自学”来 认识未学习过的新知识并解决不熟悉的新问题。 联结主义模拟了人脑的这一特点,当网络面对一个全 新的输入模式时,其自身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训练策 略来调整神经单元之间的权重并修正自身的特性以达 到某种预期的效果。

抵制噪声

人类通常可以在噪声很大的环境下从事工作而不影响 工作的效果。 联结主义模拟了这一特点,联结主义网络经常可以抵 制噪声,因为假如噪声没有大到混淆网络的思维,输 入与所存储的一切不同模式相类似,网络就可以正确 地提取所存储的记忆。

物理符号系统的假设与推论

假设:任何一个系统,如果他能表现出智能的话,它 就必须执行上述功能。

三推论:1、既然人具有智能,他就一定是一个物理符 号系统;
2、既然计算机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它就能表现出智 能,这是人工智能的基本条件; 3、既然人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物理 符号系统,那么我们就能够用计算机模拟人的活动。


“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是纽厄尔和西蒙的最著名理论。
物理符号系统假设

物理符号系统理论的贡献在研究具体事件的计算机科 学和研究抽象事件的心理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用计算机的已知工作原理建立了人类认知模型。

物理符号系统的六种功能

输入符号(input):把字母打进计算机,眼睛看黑板上 的字都可认为是一种输入;


具身认知的倡导者对这种离身的认知提出异议。
主张思维和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和发端于身体的, 身体的构造、神经的结构、感官和运动系统的活动方 式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世界,决定了我们的思维风格, 塑造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如果我们拥有蝙蝠的生理结构,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 就完全不是现在的样子。
理解一
1、人工智能用 符号逻辑的思维 方式不能解决人 1986年由鲁梅 类思维的本质 尔哈特和麦克 问题。 莱兰德出版了 2、脑科学与神 联结主义认知 经科学获得了 心理学的“圣经” 重大研究成果。 -《平行分布加 3、1982年霍普 工:认知结构 菲尔德提出神经 的微观探索》。 网络模型是复兴 的标志。
输出符号(output):计算机荧光屏上显示出结果,人在 纸上写字,都是输出; 存储符号(store):计算机中贮存信息,人记住某件事, 都是存储符号的功能; 复制符号(copy):计算机能复制出一段文字材料,人认 出某个字,并复制出来成为表征,存储在脑子的某个 地方,这都是复制符号的功能。





分布式表征

模拟大脑联想或直观能力
联结主义网络模型呈现的是高度分布及维度-转换表征 特征,而且网络是以叠加的方式来贮存知识的。 知识存在于整个神经网络的相互联结权重之中,与此 相应,采用分布式表征的方式来加工知识,分布式表 征可以同时满足多重约束,节约大量单元,而且加工 速度也很快。 以整体论方式来贮存和提取信息
以离散的物理符号来表征较高 表征和处理的是直觉经验以及尚 级的概念,处理的是知识的结 未结晶或升华为用言语表达出来 晶 的概念,即“亚概念”
知识表征
具身认知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一直是西方心理学 的主流。最初,以计算机模拟为基础的符号加工模式 在认知心理学中居于支配地位,其后,以神经的网状 结构和并行加工原理为基础的联结主义模式进入认知 心理学家的视野。 受认知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哲学、机器人技术、人 工智能等学科的影响,认知心理学正在经历一场“后 认知主义”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具身认知成为一 个焦点论题,代表了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取向。
联结主义模式与基本内涵

基本含义:联结主义模式(平行分布加工、人工神经网络、亚符 号范式)通常是指“通过简单加工单元之间的联结方式进行计算 的一类模型”。(Morris,1989)基本构成单位是单元和联结。
基本内涵:联结主义认为认知是由相互联系的具有活性值的神经 单元构成的网络的动态整体活动,这种网络实现的整体状态与对 象世界的特征基本一致,联结主义网络模型中的神经节中不包含 任何信息,信息是整个交互作用的神经节的激活模式,知识信息 并不存在于特定的地点,而是存在于神经网络的连接中或权重里, 通过调整权重就可以改变网络的联结关系并进而改变网络的功能。


认知心理学的联结主义模式建构了“人工神经网络”, 力图体现大脑神经元的并行分布式加工和非线性特征, 研究目标从计算机模拟转向人工神经网络的建构。试 图找寻认知是如何在复杂的联结和并行分布加工中得 以涌现的。然而,无论联结主义的研究风格与符号加 工模式多么迥然相异,两者在“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 方面是相同的。 认知虽然表现在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上,但是却不依 赖于身体,其功能是独立的。


一.智力理论演变的三阶段模型
圆圈:特定方法中关于智 力的分析单元 外围粗线:强调单元具有 高度的秩序 表示智力理论中单元的不 同组织原则,圆圈的位置 和数量则仅表示描述说明
阶段1

两种竞争理论 1.一元论:分析单元的单一事例决定着对智力的思考 例:智力因素理论的发展,斯皮尔曼的一般智力理论, 只承认一种单一的起控制作用的整体结构即一般因素。 格式塔学派关于智力概念的关键是顿悟 2.二元论:许多独立的具有一定的单元的事例决定着对 智力的思考 例:汤姆森认为智力应包含大量的具有独立结构的纽 带,即反射、习惯、联想学习 桑代克关于智力的S—R 阶段1中,紧张未解决,双方容纳对方关于智力本质的 概念而达到解除,进入阶段2

认知过程进行的方式和步骤实际上是被身体的物理属 性所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