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与儿童语言习得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如下是有关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让·皮亚杰(1896年—1980年),男,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一生留给后人60多本专著、500多篇论文,他曾到过许多国家讲学,获得几十个名誉博士、荣誉教授和荣誉科学院士的称号。
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有长足的发展。
1.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的实质就是适应,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不是一个数量的简单积累的过程。
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影响,有机体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来适应环境,另一方面,有机体又不完全是消极适应,整个适应过程也是有机体内部积极构建的过程,个体心理发展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并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
2.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1)成熟:机体器官和系统的发育成熟水平直接影响着认知发展,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2)练习和习得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3)社会性经验:社会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文化的传递。
(4)平衡化:调节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发展的新建构。
3.认知发展的阶段他把人的认识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动作的分化,主要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语言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
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逐渐获得客体的永久性概念,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
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命名事物。
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皮亚杰儿童认识发展理论述评
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 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年龄特征和发展任务。在感知 运动阶段,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活动来了解世界,此时语言尚未出现。在前操作 阶段,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表象,但思维仍以自我为中心。在具体操作阶段,儿 童开始形成逻辑思维,但仍有局限性。在形式操作阶段,儿童具备高级思维能力, 包括抽象思维和假设演绎推理。
尽管皮亚杰的理论为儿童语言习得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仍有进一步探讨的 空间。未来的研究可以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语言习得的过 程和特点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跨文化因素对儿童语言习得的影响。 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设备和应用程序在儿童语言习得中的角色越来越 重要。因此,需要深入研究这些新技术如何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以及如何最有效 地利用这些技术来促进儿童的语言习得。
参考内容三
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为学前儿童绘画的发展与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 实践指导。在了解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前儿童绘画的阶 段性特点、教育方法和目标,以及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应用皮亚杰理论,从而促进 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
一、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概述
皮亚杰是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理论以认知发展为核心,将儿童的成长 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年龄特征和发展任务,儿童通过不断适应环境、解决问题来 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四个 阶段
1、感觉运动期(0-2岁)在感觉运动期,婴儿主要通过运动、看、听、尝、 摸等感官信息来认知世界。此时,婴儿的认知能力处于一种初级阶段,他们通过 不断的尝试和错误来逐渐熟悉周围环境。例如,婴儿会试图用嘴咬、手摸等方式 来了解物体的质地、形状等属性。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与儿童语言习得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与儿童语言习得皮亚杰是20世纪最重要的儿童心理学家之一,他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于理解儿童语言习得有着重要的启示。
皮亚杰的理论主要关注儿童从出生到青春期期间的认知发展过程,认为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地与环境进行互动和适应,逐渐形成符号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语言习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皮亚杰的理论强调儿童通过感知和运动的活动来建构认知结构。
他认为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感知世界和主动探索来获取新的经验和知识,这种主动性对于语言习得非常重要。
儿童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来逐渐掌握语言的规律和用法,培养语言意识和语言能力。
其次,皮亚杰的理论强调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逐渐由具体向抽象发展的过程。
儿童在早期的认知发展阶段,主要通过感知和行动来认识世界,随着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儿童逐渐形成了符号操作的能力,能够运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和交流。
在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他们从最初的单词、短语到逐渐掌握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语言规则,逐渐形成了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再次,皮亚杰的理论指出儿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基本的认知结构,即适应和组织。
适应是儿童通过感知和运动活动与环境进行互动和适应的过程,包括适应环境和适应自己。
在儿童语言习得中,适应环境意味着儿童通过模仿和使用语言来适应社会交往和语言沟通的需求,适应自己则是指儿童通过自我调节和反思来不断改进自己的语言能力。
最后,皮亚杰的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分为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正式运算期四个阶段。
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来看,这些阶段对于理解儿童语言习得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感知运动期,儿童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获取语言经验,起初只能简单地模仿和使用单词;而到了具体运算期,儿童已经能够进行逻辑思维和概念形成,能够使用复杂的语言结构进行表达和理解。
综上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于理解儿童语言习得具有重要的意义。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幼儿德育的启示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幼儿德育的启示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及其日内瓦学派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
①建构主义的发展观a.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坚持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不仅强调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且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学不断产生量变和质变。
他认为,个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和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的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的过程。
这种过程是一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也是适应的过程,这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b.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皮亚杰提出了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
首先,他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适应和平衡。
图式:行动的结构或组织。
由于重复的动作,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被迁移或汇总。
被试之所以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产生不同的反应,是因为每个被试都有不同的图式,用不同的内在因素同化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图式最初来源于先天遗传,然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变化和丰富。
也就是说,低级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适应、平衡,逐渐形成新的图式。
同化与适应:同化是将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以强化和丰富主体的行动;适应就是改变主体的行动以适应客观的变化。
同化和适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
同化和适应既对立又相互联系。
只是同化量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变化或创新;而顺应则是一种质变,促进新图式的产生或原有图式的调整。
平衡:既是发展因素,也是心理结构。
平衡是指同化和适应之间的平衡。
新的暂时平衡不是绝对的静止或结束,而是更高水平平衡运动的开始。
不断发展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发展过程。
此外,皮亚杰还指出,思维结构具有三个要素:整体性、转换性和自我调谐性。
结构的整体性意味着结构具有内在的连贯性,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结构的转化是指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个体在从出⽣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此阶段⼉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其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图⽰。
⼿的抓取和嘴的吸吮使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段。
这⼀时期,⼉童的认知能⼒也是逐渐发展的,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
本阶段⼉童还不能使⽤语⾔和抽象符号来命名事物。
(2)前运算阶段(2-7岁) ⼉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在这⼀阶段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由于语⾔的发展,使得⼉童的表象⽇益丰富,认知活动不局限于感知活动,但此阶段思维仍受具体知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
此阶段⼉童的⼼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还不能很好的把⾃⼰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
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不可逆性、刻版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此阶段⼉童的认知结构已发⽣了重组和改善,具有了抽象的概念,能够进⾏逻辑推理。
其标志是出现¡°守恒¡±的概念,能运⽤表象进⾏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但此阶段⼉童的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持,因此,这⼀阶段⼉童应多做事实性的技能性的训练。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出现逻辑思维 此阶段⼉童的思维已经超越来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形式运算阶段(⼜称命题运算阶段)。
本阶段⼉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逻辑推理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
此阶段⼉童不再刻板的恪守规则,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拒绝规则。
以上四个阶段与阶段之间不是简单的量的差异,⽽存在质的差异。
前⼀阶段的⾏为模式总是整合到下⼀阶段,⽽且不能互换。
每⼀⾏为模式源于前⼀阶段的结构,由前⼀阶段的结构引出后阶段的结构。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是指针对3-6岁儿童进行的语言学习和教育活动。
在这一阶段,儿童的语言习得速度和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因此语言教育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语言习得的理论基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特点和需求出发,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
一、语言习得的理论基础1. 习得期假设根据著名语言学家克里特辛的习得期假设,儿童在特定芳龄段内具有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他们可以轻松地习得母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等方面的知识,这一习得期在3岁至5岁左右达到鼎盛期。
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应充分利用儿童的习得期,提供丰富且贴近生活实际的语言输入。
2. 启蒙期教育启蒙期教育是指在儿童成长的初期,通过教育活动引导其认知和语言发展。
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在3-6岁这一阶段处于感知运动期和前操作期,他们的认知水平逐渐提高,开始具备逻辑思维能力。
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应注重启蒙期教育,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特点和需求1. 丰富的感官体验学前儿童对于外部环境的感知主要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途径进行,因此教育内容应包括多样化的感官体验,以促进儿童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2. 游戏化教学学前儿童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玩耍和游戏上,因此语言教育内容应该融入游戏元素,激发儿童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生活化教学学前儿童生活经验有限,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往往依赖于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
教育内容应该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和情境进行教学。
在语言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基于以上的语言习得理论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特点和需求,我们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依据来选择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容。
1. 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我们可以根据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选择符合其认知能力和兴趣的语言教育内容。
在听觉方面,可以选择声音辨别、歌曲和故事等活动来培养儿童的听力水平;在视觉方面,可以选择图片故事、图画故事等活动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与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与启示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和主要观点皮亚杰的理论对于学前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是他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他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以及对于自己女儿长时间临床观察,最终把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与能力根据不同年龄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1]。
在这四个不同的认知阶段中,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一)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他们最开始对于周围世界认知发展的方式就是适应,但它是在一定的基础上或者一定的模式上(即图式)进行适应行为。
如果需要适应的事物符合原有的模式或基础(即图式)则幼儿的该方面认知会进一步完善、丰富,如不符合原有的模式或基础,幼儿则会自己创造出新有的图式进行进一步的认知活动。
这个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明确幼儿的自学能力和自我创新的特征。
(二)孩子的认知阶段是有规律的、连续的过程儿童的认知过程一定是连续的以及分为不同阶段的。
就像学习一门语言要先学习语言的语法,再练习词语,最后再尝试进行句子的讲述。
儿童的学习也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循序渐进的推进。
只有连续的、有阶段性的学习才能更加适应孩子的发展关键期,帮助幼儿全面发展。
(三)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的认知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侧重面儿童根据年龄时期不同,他们的认知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并在不同阶段都有其主要的特征:在感觉运动阶段(0~2岁)婴儿利用先天的图式进行感知;在前运算阶段(2~7岁),幼儿的语言开始丰富,他们学会用语言进行思考、进行图式的创新,并渐渐产生自我思维;到了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的思维能力愈发完善,能守恒,但受到具象思维的影响,仅仅在他们能借助于具体对象与活动时才可能这样做;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青少年开始真正发展逻辑思维。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一)皮亚杰理论对于幼儿语言教育的启示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以模仿为主。
研究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研究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特征的学科,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儿童的心理状态、需求和行为表现,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介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的研究方法。
一、基本理论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是儿童心理学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
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他认为,儿童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这对于教育和培养儿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 爱因斯坦语言发展理论爱因斯坦语言发展理论认为,语言对儿童的认知和社交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他提出了“语言习得者”的概念,强调了语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儿童会通过学习语言来建构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知识体系。
3. 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理论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理论关注个体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
在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中,弗洛伊德提出了儿童的心理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并研究了童年经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1. 观察法观察法是儿童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观察儿童的言行举止、表情和社交行为等,来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行为特征。
观察法可以通过自然观察或者实验观察的方式进行。
2.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一种主动收集数据的方法,在研究中通常通过编制一份调查问卷,让儿童或者家长回答问题。
问卷调查可以快速获取大量数据,但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需要合理设置问题和选择适当的问卷形式。
3.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儿童心理学研究中最直接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可以设计实验条件,控制变量,观察和测量儿童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和反应。
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探索儿童认知、情绪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4. 长期追踪研究长期追踪研究是一种通过观察和记录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情况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方法。
研究者会在儿童较小的时候开始观察,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多次观察和测量,以了解儿童的发展轨迹和影响因素。
教育心理学12个经典实验
教育心理学12个经典实验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现象与规律的学科。
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经典实验是很重要的研究方法。
下面列举了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经典实验:
1.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实验:通过观察儿童的认知发展,揭示了人类思维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2. 阿斯奇洛夫的记忆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人们的记忆方式和存储方式,提出了“信息加工”模型。
3. 朗格尔的语言习得实验:通过观察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研究语言习得的机制和规律。
4. 米尔格拉姆的权威实验:研究人们对权威的信从和顺从,揭示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5. 珍特尔的群体压力实验:研究人们在群体中的压力和归属感,及其对行为、意见和态度的影响。
6. 巴比特的激励实验:研究激励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掌握了激励对行为的调节
作用。
7. 赫克豪斯的知觉实验:研究知觉对信息加工的影响,提出了知觉对认知的影响。
8. 卡恩曼的信息处理实验:研究人们的信息处理过程,揭示了人类认知加工的过程。
9.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研究行为的塑造和调节,揭示了人类行为的规律。
10. 马兹洛的人类需求实验:研究人类的需求,提出了人类需要层次理论。
11. 戈德斯坦的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启发式教学对学习的影响,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理论。
12. 伯格曼的自我效能实验:研究自我效能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影响,揭示了自我效能的作用。
通过这些经典实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教育心理学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有关语言的作用的异同点探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有关语言的作用的异同点探析皮亚杰(Jean Piaget)和维果茨基(Lev Vygotsky)是两位对人类发展和学习理论有重要影响的心理学家。
他们都关注了语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尽管他们的理论有所不同,但都认为语言对儿童的认知和学习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上存在一定的异同。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着从感知运动阶段到形象思维阶段再到具体运算阶段的递进过程。
他强调了儿童通过与物体的操作来获得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更复杂的情境中。
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必要的,因为儿童可以通过直接的感官刺激来建立他们的认知结构与概念。
然而,维果茨基的观点与之不同。
他认为,人类的思维是由社会和文化背景塑造的,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理解的媒介,也是思维的工具。
维果茨基提出了著名的“区域性理论”,主张认为个体的认知与学习始于社会交往,并通过与更有经验的人进行合作和对话来增强和建构认知。
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还可以帮助儿童接触和理解抽象的概念。
其次,在语言发展方面,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也有一些异同之处。
皮亚杰提出了语言发展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儿童的滋生言语阶段和语言发达阶段。
他认为,儿童的滋生言语阶段是从出生到两岁左右,儿童在这个阶段主要通过言语行为向成年人传达他们的需要和欲望。
而在语言发达阶段,儿童开始利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思维,逐渐获得符号和概念的能力。
维果茨基则强调了语言对于儿童认知和学习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著名的“近似发展区域”,即一个学习者可以在师长或者同伴的帮助下,完成他们自己尚无能力完成的任务。
维果茨基认为,语言有助于儿童在近似发展区域中向前推进,并通过社会交互和对话来习得更高级的认知能力。
最后,在教育实践中,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观点也存在差异。
皮亚杰的理论侧重于个体的发展,他强调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和经验来获得知识。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皮亚杰的教育方法更注重儿童的主动性、探索性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育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育参考文献一、教育学理论参考文献1. 杜威:《社会心理学理论》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对幼儿语言教育的研究深入浅出,提出了许多深刻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他认为幼儿在语言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创造积极的社会环境,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其认知发展理论对幼儿语言教育有深远影响。
他认为幼儿在语言习得中需要充分的感知和认知发展支持,注重幼儿自主学习和实际操作,因此在小班语言教育中,应该重视幼儿的实际操作和体验式学习。
3.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是20世纪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的社会文化理论对幼儿语言教育具有深远的启示。
他认为幼儿的语言发展是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小班语言教育过程中,需要创造有利于语言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激发幼儿语言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二、语言学理论参考文献1. 普林斯:《儿童语言发展》普林斯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他对儿童语言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理论和方法。
在小班语言教育中,可以借鉴普林斯的观点,促进幼儿语言习得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2. 乔丹:《儿童语言习得》乔丹是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他对儿童语言习得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在小班语言教育中,可以参考乔丹的研究成果,给予幼儿更好的语言学习指导和支持。
三、幼儿园教育实践参考文献1. 陈老师:《小班语言教育实践与探索》陈老师是一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她对小班语言教育进行了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她的实践心得和教育经验对于小班语言教育的实践者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2. 张校长:《小班语言教育管理与评估》张校长是一所知名幼儿园的校长,他对小班语言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管理和评估,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
他的管理经验和评估方法对于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提升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四、心理学理论参考文献1. 张医生:《幼儿心理发展与语言教育》张医生是一位儿童心理学专家,他对幼儿心理发展和语言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辅导。
有关语言习得的三种主要理论
有关语言习得的三种主要理论(1)环境论。
强调环境对儿童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
又可分为三种:1.模仿说。
传统的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和简单的翻版。
这种观点自G。
奥尔波特首次提出后,在20世纪20—50年代较流行。
后不少研究者主张对语言模仿的性质应有正确理解。
如怀特赫斯特提出选择性模仿的概念,认为儿童对成人语言的模仿不是机械的,而是有选择性的。
2.强化说。
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都认为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锁和与反应相伴随的强化。
3.社会交往说。
认为儿童是在与成人的语言交往实践中获得语言的。
布鲁纳等人指出,与成人交往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关键因素。
(2)先天决定论。
强调语言的获得是先天禀赋的作用。
又分为两种:1.先天语言能力说。
主要由乔姆斯基提出,认为决定幼儿说话的是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即先天的普遍语法知识,它规定了各种人类语言的句子的构造和理解,因此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环境的儿童都能按基本上相同的方式和顺序掌握本族语言。
2.自然成熟说。
以勒内伯格为代表,赞成先天决定论,但以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强调生物遗传素质是人类语言获得的决定因素,人类大脑具有专管语言的区域,语言是人类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
(3)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倾向于以认知结构的发展说明语言的发展,认为儿童的语言能力仅仅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发展的一个方面。
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应地,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不是通过被动模仿掌握造句规则,他们的造句往往具有创造性。
皮亚杰的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的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对语言教学的启示【摘要】本文介绍了皮亚杰的语言习得理论以及其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文章概述了皮亚杰的语言习得理论,包括儿童语言习得的阶段。
接着,探讨了语言习得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启示,提出了基于皮亚杰理论的语言教学方法。
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展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结论部分总结了皮亚杰的语言习得理论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系统地解析了皮亚杰的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为语言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皮亚杰、语言习得理论、语言教学、儿童语言习得、阶段、启示、教学方法、实践案例分析、总结、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介绍皮亚杰的语言习得理论让我们首先介绍皮亚杰的语言习得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是一位对儿童认知发展和语言习得领域有着深远影响的学者。
他的语言习得理论主要包括儿童语言习得的阶段和认知发展的关系。
在皮亚杰看来,儿童的语言发展与其认知水平和发展阶段密不可分。
他认为,儿童通过逐步建构认知结构和概念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虽然皮亚杰的语言习得理论并非专注于语言教学,但其对语言教学的启示是深远的。
语言教学应当顺应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和阶段,引导学生逐步建构语言知识。
通过了解儿童的语言习得过程,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言习得的发展。
皮亚杰的语言习得理论为语言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皮亚杰的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1.2 介绍本文主要内容本文将介绍皮亚杰的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在我们将首先介绍皮亚杰的语言习得理论,然后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在我们将详细阐述皮亚杰的语言习得理论,解析儿童语言习得的阶段,探讨语言习得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启示,并提出基于皮亚杰的语言习得理论的语言教学方法。
我们将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来进一步探讨皮亚杰的语言习得理论在语言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在我们将对皮亚杰的语言习得理论的启示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儿童心理学第三章7认知理论之言语
儿童心理学第三章7认知理论之言语儿童心理学第三章7——认知理论之言语言语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言语,儿童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与他人进行交流,并进一步理解世界。
在认知理论中,言语的发展与儿童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
本章将详细探讨言语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认知理论。
一、儿童言语的起源和发展1.1 儿童语言习得的阶段儿童语言习得分为预言期、单词期、句子期和成人期四个阶段。
在预言期,儿童开始发出来自于他们的语音口腔活动,但这些声音不具备特定的意义。
单词期是指儿童开始通过听到周围人使用的特定词语,从而学习将声音和特定对象联系起来。
句子期是儿童开始组织词汇形成更复杂的语句来进行交流。
成人期则是指儿童能够以成人的方式有效地进行沟通。
1.2 儿童语言习得的文化差异儿童语言习得不仅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还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接受到的语言刺激和教育方式存在差异,这将对其语言的起源和发展产生影响。
因此,在研究儿童语言习得时,需要考虑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二、儿童言语的认知发展2.1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传感期、前运算期和具体运算期三个阶段。
在传感期,儿童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到外界的刺激,开始感知和注意到语言的存在。
在前运算期,儿童逐渐理解并运用语言,但其思维仍然受限于具体的观察和经验。
在具体运算期,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思维和抽象推理,语言的运用也更加灵活多样。
2.2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离不开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支持和激励,而言语作为社会文化工具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维果茨基强调了儿童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对于言语和认知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言语交流,儿童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观点,进而促进自身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言语对儿童认知的影响3.1 语言对思维的引导作用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具有普遍性和可塑性的特点,可以引导儿童的思维发展。
语言习得理论(一)
②先天的判断、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 先天的判断、
儿童能对他所接触的语言参数定值。儿童 听到一些具体的话语,首先根据语言的普遍 特征,对某一语言的结构提出假设,接着运 用评价能力对假设进行验证和评价,从而确 定母语的具体结构。即为语言的普遍范畴和 规则赋予具体数值,婴儿就获得了母语的能 力。也就是说语法规则不是由输入的材料归 纳而来的,是由语言习得机制中的普遍语法 转换而来的。
(2)评价
“刺激-反应论”虽然受到很多批评, 刺激-反应论” 但 并非一无是处,有很多合理得成分。它所 说的儿童学习语言的模仿、强化,都是有 道理的。要掌握语言也的确必须养成一定 的习惯。 总的说来,刺激总的说来,刺激-反应论可以解释儿童语言 习得过程中的某些现象。但用这种理论不 能全部解释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
3)语言能力的体现机制是“语言习得机 语言能力的体现机制是“
制”(LAD) 人从出生到12岁左右,该 ①人类独有,正常人从出生到12岁左右,该 机制发生作用。 ②语言习得机制可以离开人类的其他功能而 存在,甚至与智力都没有什么关系。
它包括两个部分:
①人类语言普遍具有的特征(语言共项), 共有的规则,又称为普通语法。普通语法 体现了人类语言的共性,是语言中最基本 的东西,适用于任何语言,高度抽象的规 则。存在于所有人类语言的深层结构中。 这些语言普遍原则是以参数形式出现的, 处于待定状态。
②
先天论把语言习得机制与人类的其它功能 分开,认为语言能力与智力没有直接的关 系,语言能力的发展不受智力和认知能力 的制约,可以先于智力的发展。这一点也 不能令人信服。儿童4 不能令人信服。儿童4、5岁以后仍在学习 较复杂的语法(如定语从句)词汇学习也 是一辈子的事。 先天论过于低估后天环境的作用。语言是 约定俗成的,儿童离开社会,即使生来就 有某种机制,但也无法识别或运用语法规 则。
5-1幼儿园语言学习理论与实践
5-1幼儿园语言学习理论与实践引言幼儿园是儿童语言学习的重要环境,语言学习对幼儿的认知、社交和情感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语言学习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策略。
语言学习理论1. 乔姆斯基的社会交往理论乔姆斯基提出了社会交往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语言学习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交往中获得的。
在幼儿园中,教师和同伴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可以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2. 奥斯汀的行为主义理论奥斯汀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通过模仿和重复来实现的。
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引导,让幼儿模仿和重复语言表达,从而促进他们的语言学习。
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幼儿的语言学习是建立在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基础之上的。
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帮助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语言。
实践策略1. 提供语言丰富的环境在幼儿园中,教师应提供充满语言的环境,包括丰富的图书、游戏和故事时间等。
这样可以让幼儿接触到不同的词汇和语言表达,激发他们的语言学习兴趣。
2. 创造互动机会教师应创造各种互动机会,包括小组活动、角色扮演和问答等。
这样可以让幼儿在交流和互动中学习语言,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3. 鼓励幼儿主动表达教师应鼓励幼儿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分享等方式,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欲望,培养他们的语言自信心。
4. 整合语言学习与其他学科幼儿园的语言学习应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让幼儿在学习科学、艺术和数学等内容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跨学科的活动和项目,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
结论幼儿园语言学习理论的实践策略可以帮助幼儿在语言发展方面取得良好的成果。
通过提供语言丰富的环境、创造互动机会、鼓励幼儿主动表达和整合语言学习与其他学科,教师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语言学习和发展。
这些策略可以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得到应用,并对幼儿的语言能力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建构主义、自主学习理论和二语习得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延伸,其奠基者是皮亚杰。
建构主义观点:教学是激发学生原来的相关知识经验,将知识经验进行重组、改造和转换;教学要给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还需给学生丰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以及适当的帮忙,促进学生自身建构意义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引自杨果,2012)。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必须要与周围的环境接触、作用,从而建构起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建构主义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传授给,而是学习者借助一定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一般来说,学习者通过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步骤来建构知识(转引自黄新颜,2012)。
换言之,教学必须具备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环节,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
课外阅读—课内分享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提出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学生经课外自主学习,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课中参与小组活动会话,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建构,内化和升华,最终分享给其他同学。
该模式的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构建和探索学习,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统的教书匠,而是组织者、指导者、发现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
让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学会学习,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建构。
2.2.2 自主学习理论关于自主学习,从20世纪70年代起到现在,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大量的探讨与研究。
Hutten指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学习负责的意愿和能力(转引自王慧平,2013);Littlewood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心理反应(转引自杨果,2012);而Dickinson认为,自主学习其实也是一个学习模式,但在该模式中,教师不固定、教材也不统一(转引自杨果,2012)。
Zimmerman (2001)对自主学习的定义也作了系统的总结,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能自己计划、组织和学习、能自我监控和评价,并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学习方法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与儿童语言习得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皮亚杰是当代着名的心理学家与哲学家, 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是对儿童认知展理论发展研究的起源, 他的自我中心主义、道德判断、梦、模仿和游戏等理论认知不仅在西方心理学史上以及哲学史上被视为重要的里程碑, 而且对当今的教育教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过去的30 年中, 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都皮亚杰的理论作过阐述和运用, 在此, 笔者仅对皮亚杰的儿童智力理论给中国幼儿外语教学带来的启示作进一步探讨。
一、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理论研究揭示了儿童认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皮亚杰把个体从出生至青少年时期划分为四个相互衔接出现而又各具特点的认知发展阶段。
这些阶段主要是通过以守恒为基本特征的心理运算来划分的。
四阶段相互联系, 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 不可逾越, 只有完成某一阶段的发展方可步人下一阶段, 每一阶段在整认知发展中均不可或缺。
a.感知运动阶段(出生一2 岁左右)婴儿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感觉运动接触, 即通过他加以客体的行动和这些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来认识世界。
b.前运算阶段(2 一7 岁)儿童频繁地借助表象符号(语言符号与象征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 重视外部活动, 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 凭借象征格式在头脑里进行“ 表象性思维” 。
c.具体运算阶段(7 一1岁)儿童出现了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的、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d.形式运算阶段(12 一巧岁) 利用语言文字, 在头脑中想象和思维, 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
对于发展的阶段性, 皮亚杰概括出三个特点: (1) 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 不能跨越, 也不能颠倒。
它们经历不变的、恒常的顺序, 并且所有
的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 因而阶段具有普通性。
任何一个特定阶段的出现不取决八
于年龄而取决于智力发展水燕皮亚杰在具体描述阶段时附上了大概的年龄期限只是为了表示各阶段可能出现的年龄范围。
事实上由于社会文化不同, 或文化相同但教育不同, 各阶段出现的平均年龄有很大差别。
(2) 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 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
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 就能从事与该阶段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
(3) 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建构)的过程, 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 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新系统。
每阶段的结构形成一个结构整体, 它不是无关特性的并列和混合。
前面阶段的结构是后面阶段结构的先决条件, 并为后者取代。
二、皮亚杰儿童教育理论与幼儿语言习得
由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以推导出, 在儿童语言学习中, 通过何克抗的研究儿童从出生到“ 具有熟练口语能力” 大致经历以下4 个时期:
1.发声练习期(出生至6 个月左右): 在这一时期中, 婴儿还没有言语能力, 即既不能说出任何词语, 也听不懂任何词语, 但是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
这一时期所发出的声音只是用于表达婴儿感觉, 或是某种要求和欲望, 所以仍属于第一信号系统而非第二信号系统。
2.言语准备期(7 至1 或12 月): 在此时期中, 婴儿已开始能对话语进行初步的理解, 还能通过简单的体态语与成人进行交流。
这是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建立的时期, 而开始具有初步言语能力则是在这一时期的后半段。
3.言语发展期(1 岁至两岁半左右): 在这一时期, 儿童已能以主动方式参与言语交际活动, 但是这个时期儿童所使用的语言还是不成熟、不完整的, 属于幼儿的特殊语言, 这种特殊语言的发展又可以划分为独词句、双词句和电报句三个子阶段。
4 言语成熟期(两岁半至岁或
5 岁) : 两岁半以后,由于儿童的实践活动(游玩、学习等) 日益增加, 和别人的交际范围逐渐扩大, 言语能力随之得到迅速的发展, 口语言的掌握逐步熟练与完善。
由以上分析可见, “ 开始具有初步言语能力”是在
儿童“ 言语准备期” 的后半段, 即在1 或12 个月前后; 而“具有熟练的口语能力” 则是在儿童“ 言语成熟期”的后半段, 即是在4 岁半或5 岁左右。
这不仅是母语
学习的最佳时期, 也是儿童学习外语的有利时期。
同时皮亚杰也提出了对于儿童语言教育的理论, 他反对超越儿童发展阶段的教育, 但不反对教育的作用。
相反, 他认为成熟只是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 而社会性经验也就是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才会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显而易见的影响。
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涉及教育、学习和语言等方面。
当我们强调经验因素在促进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时, 实际上已经蕴涵着对教育因素的重视了。
因为系统的教育可以使儿童更好地感受外物, 获得经验。
也正因为这一点, 教育因素才会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
但是, 通过教学来加速儿童思维的发展是有一定限度的, 不能超越发展的阶段搞拔苗助长式的教育。
所有教学活动的侧重方面都应放在加强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的传授不应只是儿童进行一种死记硬背的“记问” 之学, 而应让儿童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和头脑运算来获得知识。
这样, 他的
思维能力才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教学方面, 皮亚杰提出“ 理解即发明”的论断, 意指对
任何现象或事物的理解, 都要通过充分的活动对它进行重新建构或发明。
这是智力的基本功能。
基于此, 皮亚杰大力提倡活动教学法。
这里的“活动” , 一方面从功能的意义上讲,是指建立在兴趣上的行为, 另一方面从执行的意义上讲, 是指某种外在的运动性质的操作。
在婴幼儿时期, 后一种活动即具体的动作是很有必要的, 随后便让位于前一种即“ 内化的动作” 。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 活动” 都是指具体动作, 抽象的思考也是活动。
三、儿童语言教学的关键
由于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所以语言与思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对思维发展过程及其与语言之间关系的科学认识, 在儿童语言习得教学中要主要把握以下3 个关键:1.幼儿时期(约6 岁), 对于语言学习来说, 并非毫无准备而是已经具有坚实的基础。
年代初我国心理学家的调查已经表明,5 一6 岁的学前儿童其口头词汇已经掌握35 加个以上。
在这一时期为语言习得打下良好的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2. “ 以语言应用为中心”是儿童快速学习语言的根本途径与方法。
从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可以看到, 任何民族儿童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年中(4 一5 岁之前) 无师自通地熟练掌握本民族的口头语言, 原因是儿童在与人交际和沟通的过程中, 即在语言的应用过程中学习到的。
学习语言是为了沟通和交流, 所以学了立即就用。
而且力图在一定的语境中去用。
3. 应当将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 的培养结合起来。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 语言与思维有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能力) 的发展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 的培养结合起来, 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反而
会达到两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这里应当注意的是, 在结合语言能力的训练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 不能只考虑基于语言概念的逻辑思维这一个方面, 也不能只考虑基于表象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这一个方面, 而应当将人类的这三种基本思维形式结合起来培养。
此外, 皮亚杰还认为, 语言和思维互相依存。
由于不同认知阶段的语言学习者有着不同认知心理特点, 所以, 到目前为止, 专家们对于外语学习的临界期问题还尚无定论。
比如: 就“具有较成熟的超前反映能力的认知结构达到了发展最高峰”的成年人而言, 他更擅长于词法、句法方面的学习, 可是他强烈的自我意识又使成年人产生焦虑或抵制情绪而不愿去顺应新的语言, 从而限制了认知能力的发展; 而对于一个处于“ 前运算阶
段的推理还处于半逻辑状态”的2
至7 岁的儿童来说, 虽然只在语音学习方面略显优势而其它能力欠佳, 但是由于他具有惯于顺应新刺激的认知心理特点, 所以对新的语言表现出积极合作的态度。
当然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 表现是极为多样和复杂的, 所以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实践这一理论, 为它做进一步的延伸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丹. 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 99 .
[2]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M].上海: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