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化对社工理论的影响
论社区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
论社区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王勇王淑卿(重庆师范大学社区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重庆 400047)[摘要]近年来,在社区建设的助推作用下,社区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水平虽然得到了提升,但是由于观念、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社区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还面临诸多困境。
为此,应从既有国情和社区工作实践出发,通过建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岗位评聘制度、加大从业人员专业培训力度、完善社会工作专业机构等措施,不断推进社区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进路。
[关键词]社区工作;职业化;专业化一、社区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的基本内涵所谓职业化,就是指人们从事的某项社会活动由非职业到准职业再到正式职业的演变历程,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某职业逐渐拥有了较固定的工作岗位、特定的工作对象,有异于其它职业门类的活动内容、以及日益明确的职责范围,并获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的认可。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社区工作职业化理解为在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基础上,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萌生出来的社区工作职业的过程,经由这个过程,社区工作从业人员具备了相应的入职资格,并拥有自己独特的工作对象、工作条件、工作内容、职责范围、收入水平及职业声望等。
自某一职业开始萌生,该职业即具备了向专业化拓展的可能,但并非所有的职业都可以成长为专业。
“专业化”这一术语反映了一个职业争取并最终享有排它性权利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通过国家、社会 (客户和公众)、大学和“该活动本身”多主体互动,一个具有潜在价值、确定的人类活动发展成长,经由“次级专长”、“准职业”、“形成职业”、“出现专业”等阶段,最终达致“成熟专业”的身份。
与此同时,与该活动相应的人群组织和自治程度、科学知识体系和知识获取系统、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国家和社会对该活动的规范和保护程度,也逐步从低级形态进化至高级、发达状态。
基于“专业化”的理解,我们认为,社区工作专业化是在职业化的基础上向更高层级迈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社区工作专业知识的不断科学化和系统化以及工作技巧的日益复杂化,社区工作专业机构通过制定相关工作章程和伦理法规,规定从业者职业操守和业务规范,来维护社区工作职业活动的排它性权利,保证社区工作的质量,进而全面提升包括社区工作从业人员、客户、公众在内的社会整体福利水平。
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一、引言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与社会、社区以及个体之间建立联系和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加强和推进。
本文旨在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工作体系,在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是提高社会工作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关键。
专业化的发展可以增强社工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道德素养,提高他们处理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社区和个体的需求。
此外,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还能够增强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为社工人员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福利待遇,提高整个行业的吸引力。
三、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尽管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主要包括:教育与培训体系不完善、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社工人员社会地位不高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
四、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建议4.1 完善社会工作教育与培训体系社会工作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完善是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基础。
建议:4.1.1 加强社会工作教育的规范化和体系化建设,制定相关教学大纲和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培养要求。
4.1.2 提高社会工作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完善教育设施和教学条件。
4.1.3 开展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社会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
4.1.4 增加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社会工作教育的经验和做法,为培养国际化的社会工作人才提供支持。
4.2 健全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保障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社会工作是干嘛的?--兼谈我对社会工作的理解
社会工作是干什么?-我所理解的社会工作每次遇到非社工专业的同学,他们总是先问:你是哪个专业的?当我回答说:“社会工作的”他们会接着问:“社会工作是干嘛的啊?”我想,这样的场景对于很多社工专业的同学来说都不陌生。
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即使我们接受了一年到四年时间不等的社会工作教育,也很难对这个问题做一个简单而准确的回应!对于此,作为一个学习了社会工作专业四年多的学生,作为一个即将去南大继续攻读社会工作专业的准研究生,我觉得自己有必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写点东西,让大家稍微了解一下社会工作是什么?它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存在?等等问题。
因为自己的学识所限,理解的角度和立场等诸多原因,其中一定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请各位多多包涵,大家批判地阅读吧!因为是作为一篇普及性的文章,考虑一个没有接触过社会工作的人所可能接受和理解的程度,所以我尽量少用一些专业术语!此外,对于任何一个学科或者专业的介绍性的文章,篇幅都不可能太少,所以这篇文章可能是我所写作的文章中篇幅最大的一篇,如果你没有耐心阅读下去的话,那么可以直接翻到下面,因为我会在文章的结尾尝试着做一点总结性的论述!(说句题外话,不知道是我个人的原因,还是我们教育体制下的产物,我在读书或者阅读文献的时候,总是想急切地看到作者的结论,而忽视作者在做结论之前所提供的材料和逻辑的论述过程!这一点可能引起我个人的反思。
)首先,让我们从一个假设开始:如果不出意外,我们每个人都会慢慢地成长,从婴儿成长成儿童,然后度过青春期,长大成人,慢慢进入中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老人,度过最后的剩余时光,直至死亡。
人的这一生差不多都要经历这么几个阶段,而每个阶段我们都需要完成与该阶段相对应的人生任务,例如:婴儿要学会讲话,行走,自己穿衣,吃饭;青春期,我们要完成学业,学习着尝试扮演成年人的角色;成年人要就业,成家,养育孩子等等。
这些任务是主要是由一个社会中的叫做文化的东西所规定的,必须完成,如果我们无法在某个阶段无法完成某个任务,那么这将影响我们以后下个阶段的发展,甚至影响整个生命历程。
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职的人文学科及职业,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功能和意义。
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不仅关系到社会问题的解决,还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促进。
因此,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成为了当下的紧迫任务。
要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首先需要健全社会工作教育体系。
建议加强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完善社会工作本科、研究生和继续教育的培养体系,为社会工作者提供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同时,应加强社会工作教材和教学资源的研发,提高教学质量和素质,强化社工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更多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社会工作者。
其次,要加强社会工作行业的规范化管理。
建议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行业的职业准入机制和职业道德规范,设立国家或地方性的社会工作者注册制度,规范社会工作从业者的资质要求和行为规范。
同时,加强社会工作行业的监管和评估,加强对社工机构和社工项目的认证和监督,保证社会工作的规范运行和质量水平。
此外,还应加强社会工作领域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建立专业的社工网络平台,提供专业咨询和案例分享,促进社会工作者的交流与学习。
再次,要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建议加大对社工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通过政策和经济措施,提高社会工作者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增加社会工作的吸引力。
同时,要加强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发展支持,为社工人员提供个人发展的机会和平台,提高其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此外,还要加强社会工作者的权益保护,建立完善的社会工作者职业保险和风险补偿机制,确保社会工作者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最后,要积极推动社会工作的实践创新。
社会工作是立足社会需求和问题解决的,因此要注重社会工作实践的创新和探索。
建议加强社会工作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鼓励社会工作者参与社会创新实践和社会政策的制定,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撑。
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化-问题与对策
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化:问题与对策我国的社区工作发展存在着政府工作“基层化”、社区工作“机关化”、社区工作者的“非专业化”等问题,在今后的社区发展中需要政府走出“善政”走向“善治”,社区的服务理念需要从“机关型”转向“服务型”,同时培养专业技能与专业服务兼备的社区工作者,使社区工作走向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标签:社区工作;专业化;社区发展;社区工作者我国社区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在社区安全、清洁、社区文娱、社区医疗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社会稳定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了应有的贡献,但是在社区工作专业化道路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如政府干预、工作的机关化、社区工作者的非专业化等。
本文将对社区工作发展专业化道路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社区工作专业化的概念界定及其意义1.社区社会工作对于社区社会工作(简称社区工作)的涵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予以界定,从而使社区工作这个概念包含越来越多的内容。
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社区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区工作是指在社区内开展的以提高社区福利、促进社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服务或社会管理。
狭义的社区工作则是社区社会工作的简称,特指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及社会工作者关于社区工作的理论、方法、技能及其应用过程[1]。
本文则重点研究狭义的社区工作。
2.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化所谓社区工作专业化,指的就是社区工作从目前比较普遍的社区管理和服务走向专业化的社区社会工作,社区工作者主要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担任[2]。
从概念中可以看出社区工作的专业化包括管理和服务的专业化、人员及机构的专业化。
1972年香港正式宣布实行社会工作专业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实现社会工作专业化是香港社会工作发展史上的两件大事和里程碑。
香港社会福利工作的发展由此进入了“提供多元服务,引进社工专业”的新阶段[3]。
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化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认为在建设专业化的人员队伍及专业服务的道路上,可以借鉴西方及香港在社区工作中的服务模式和理念,结合社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工作专业化道路。
美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下)
教育背景要求。1985年的数据显示, 23500名主修社会工作专业学士学 位的学生中,有28.6%的学生是少 数族裔背景;当年14055名全日制 MSW学生中,仅有15.6%的少数 族裔。然而处于该层次的社会工作 者从未被具有专业硕士学位的社会 工作者所认可和接受,形成了专业 人才内部的结构性歧视。 里根政府保守政治风气的回归, 降低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获得工 作的机会。1970年代末主修社会工 作专业本科的学生数量达至峰值, 之后就急剧下降,到1983年时下 降了1/4,但1983年之后又开始逐 渐回升。MSW学生人数也是如此, 1970年代末至1983年间不断下降, 至1983年时少了1/5,但1983年 之后却开始相对平稳发展。值得注 意的是,该时期美国劳工统计署(the
_中匿№酌亡作-2016AL
woRK
自医学、法学、神学、教育、护理、 心理学的平行联合,成立“卫生学 科同盟”,以探索通过专业间的合作 来改善人类服务途径。这和之前企 图创建一种新的专业而不是混迹于 祛魅的现有专业(比如“人类服务” 运动)相反,开始探究一种独立的、 有贡献的专业行为,以合作的方式 参与到人类服务领域。学者们普遍 认为,随着美国社会的复杂化,单 一的专业化方法已经很难满足人们 不断增长的需求。当只有专业和职 业的精细化(专门化)而没有专业 间的合作时,受到损害的主要是人 类服务机构的客户。 英目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 反思和启示 在专业组织、实践者、学者的 共同努力推动下,美国花费了70多 年的时间努力使社会工作成为一种 专业,完成了职业化与专业化过程, 同时推动了社会福利政策的不断完 善,增进民众福祉。如今专业共识 已经形成,即社会工作是众多专业 中一个目标独特的专业,旨在帮助 人们通过与其环境互动的方法来解 决所面临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已经 被授予职业地位与专业权威,为那 些有需求的人认真地用专业权威提 供专业的助人服务,尽管有时他们 的专业性受限于所在的服务机构。 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几十年来一直 在证明社会工作者的知识、价值和 技能基础。社会工作已经形成一套 完整的教育体系,并建立了评价学 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教育水平的标 准,源源不断地为该行业输送具备 专业知识的职业人才.o在伦理规范 和道德标准方面,社会工作也已经 形成了一个复杂却有效的“伦理规 范和道德标准”体系,建立了.一套 程序以解决社会工作者可能出现或 面临的问题,以履行专业和职业责 任,保护服务使用者(案主)和普
社会工作问答题
第一章第一节1、社会工作的产生根源、背景、基础、专业关怀是什么?答:社会工作产生的根源是社会问题丛生、社会公平失调;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是十九世纪的西方工业革命;社会工作的专业关怀——社会公平与正义。
2、影响社会工作发展的五个社会福利制度是什么?它们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对社会工作的影响是什么?答:(1)英国的济贫法承认政府应承担社会救济的责任;向地主开征济贫税,作为社会救济资金来源;以教区(社区)为单位,对贫民实行分类救助;设感化院/贫民习艺所安置体力健全的贫民;对老人、病人、残疾人、精神病患、带小孩的母亲进行家庭补贴;对孤儿及家庭无力抚养的孩子采取家庭寄养。
(2)德国的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成立全市性的专门委员会负责协调和管理有关救济的事务;提出助人自助的理念——为贫民介绍工作、提供技能训练、送医治疗,并禁止施舍;强调赈济员对申请者做家境调查,在查明需要的基础上施助,并要求经常性的家庭访视及详细记录;强调预防重于救济,重视对困难人群扶助,防止致贫;发动地方社区人士从事志愿服务。
(3)英美慈善组织会社成立统一的组织,致力于协调民间慈善机构之间及政府与民间慈善组织之间的关系,提倡合作解决问题——社区组织方法萌芽;开办专门学校训练职业的“友善访问员”,开始社会工作专业训练和社会救济职业化;强调个别化、细致化的家庭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个案化救助——个案工作方法出现。
(4)英美睦邻组织运动明确社会工作应以整个社区为工作对象,强调根据社区实际需要来制定和调整服务计划;带进了两种新的工作方法——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的方法。
(5)德国社会安全制度实行强制性劳工保险制度,保险范围涉及养老、工伤、疾病、残废——社会行政方法的萌芽。
(6)早期社会福利制度发展趋势——促使社会工作的初步专业化从消极的贫困救济逐步发展出积极的社会福利措施;从地方性工作发展到全国性的制度;开始注重社会福利的传递过程和传递效果,重视服务的方式和服务品质的改善;由对少数特殊群体的补救性、治疗性服务发展到对全体大众的社会福利制度保障和预防服务;由少数人提供服务发展为大众参与服务。
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1. 引言社会工作是一门涉及解决社会问题、提升个人和社会福祉的学科和实践。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理论在指导工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工作理论旨在提供理论框架和思考方式,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并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
本文将探讨一些重要的社会工作理论,包括系统论、生态系统理论和希望复原理论。
2. 系统论系统论是一种应用于社会工作的理论框架,强调整体性和相互关系。
它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和影响构成。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系统论可以帮助工作者理解个人、家庭和社区在社会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
通过分析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和互动模式,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的根源,并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
3.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框架。
它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
社会工作实践中,生态系统理论可以帮助工作者更好地理解个人在不同环境中的发展和适应过程。
通过分析个人与其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人困境的来源,并找到适当的支持和干预策略。
4. 希望复原理论希望复原理论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种应用理论,着重于个人康复和社会融入。
该理论认为个人在困境和挫折中都有内在的力量和希望,可以通过适当的支持和干预来恢复和复原。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采用希望复原理论来鼓励个人积极面对困境,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以促进其复原和融入社会。
5. 社会工作理论的应用社会工作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通过理论指导,社会工作者可以系统地评估社会问题的根源和影响因素,为个人和群体设计相应的干预方案。
同时,社会工作理论也可以帮助工作者提升专业实践的效果和效率,使得工作更加科学和可行。
6. 总结社会工作理论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基础和指导。
其中系统论、生态系统理论和希望复原理论是几种重要的理论框架。
通过应用这些理论,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评估个人的困境,并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
社会工作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社会工作对社会的积极影响社会工作是一项致力于帮助社会中弱势群体的专业领域。
通过社会工作的实践,许多社会问题得以得到有效解决,从而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多个方面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社会工作者不仅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倡导者,也是实践者。
他们致力于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提供公平的服务,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状况。
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努力,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得到了减少,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价值得以体现。
二、提供全面的社会服务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在社会服务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与社区、机构和政府合作,提供全面的社会服务。
通过为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咨询、支持和直接的服务,社会工作帮助改善了许多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社会工作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他们能够识别社会问题的根源,并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
通过为社会中受压迫、被边缘化的群体发声,社会工作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
他们不仅关注个别的案例,更着眼于制度和结构性问题的解决,为社会带来更加公正和可持续的发展。
四、促进社会凝聚力和社区发展社会工作的实践强调社会凝聚力和社区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居民紧密合作,促进社会参与和社区合作。
通过组织社区活动、建立社交网络和提供社会支持,社会工作加强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增进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发展。
五、促进心理健康与社会福祉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在心理健康和社会福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人们处理压力、焦虑和心理困扰。
通过提供情感支持和指导,社会工作帮助个人和社群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的整体福祉。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提供全面的社会服务,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促进社会凝聚力和社区发展,以及促进心理健康与社会福祉。
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和进步的社会。
社工专业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社工专业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近年来,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快速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化已成为行业的重要趋势。
在国家政策和行业内部的支持下,社工专业化发展似乎在未来会有更广阔的展望。
但同时,社工专业化发展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机遇1:政策的支持在我国社会工作已逐渐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在国家政策文件中有多次明确提出发展社会工作的方向和举措。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大力发展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以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社会工作在政策上得到的支持,为社工专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
机遇2:市场需求的提升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增多。
老龄化、空巢化、单亲家庭、离婚家庭、精神卫生问题等,都需要社工专业化服务的支持。
而社共专业化能够针对性的为群众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和支持,因此市场需求相对也会更加旺盛,为社工专业化提供了广泛的市场前景。
挑战1:专业人才的短缺虽然国家政策支持社工专业化,但在实际操作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依然短缺。
与国外相比,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数量还比较地少,而且质量还有待提升。
目前已经存在的社会工作机构大部分都存在从学校招生到工作实际操作的培训不足的问题,导致实际操作的技术性不够高,从而客观上制约了社工专业人才的发展。
挑战2:专业化与民主性的平衡问题一个领域的专业化水平愈高,通常领域内的专业化进程就愈难以民主化。
如果强化专业化标准的话,对社会工作者提出的专业标准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从而也会对公共流程的决策产生更大的影响。
如何在专业化的前提下保持良好的社会开放性,将是未来社工专业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结语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既有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的支持,也有人才短缺和专业化与民主性的平衡问题的制约。
在社共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中,必须以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口碑的建立为前提,以社会公益的最大化为核心目标,推动社工专业化发展的步伐,赢得更为广泛的市场前景。
社会工作实践理论作用
社会工作理论理论作用社会工作是一门注重社会干预的学科,因此社会工作理论必须建立在社会干预的根底上。
当前社会工作的理论主要于其他学科,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的进步,开展社会工作自己的理论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下面是由为大家带来社会工作理论理论作用,欢迎大家阅读阅读。
社会工作是一门注重社会干预的学科,因此社会工作理论必须建立在社会干预的根底上。
当前社会工作的理论主要于其他学科,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的进步,开展社会工作自己的理论显得尤为重要。
尽管社会工作已经成为一门学术性专业,但其学术研究和理论之间仍存在鸿沟。
社会工作理论者寻找更有效的解决途径,学术研究者那么试图去理解和解释社会干预。
当前社工界一个主要议题是社会工作研究和理论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既作为一个实际问题被讨论(应该如何做),也作为一个理论问题被研究(应该如何理解)。
Bunge认为,阐释主义者(interpretivists)缺乏经历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解释,实证主义者缺乏对概念的认识论角度。
无理论的研究意味着没有理解资料的工具,易陷入“荒唐推测”中,同时也将充满互动和多样性的社会简化为简单的建造。
Bunge认为我们必须去理解社会过程的机制,即社会是如何运作的。
假设我们真正想理解一项事物,就必须理解它是如何运作的。
这样我们才不会局限于一个单一的角度或是简单的数据。
所有的社会过程都发生在多个层面。
如贫困导致缺乏技能培训,从而导致边缘化,进而导致失业,又进一步导致贫困。
假设我们将社会工作看作是理解和干预的多层面理论,我们就必须找到基于不同层面而来的数据的解释。
在社会工作理论中有多种多样的理论和视角。
Payne将其分为三类:反思—治疗视角、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视角、个人主义—改革主义视角。
反思—治疗视角认为社会工作通过促进成长和自我实现,追求个人、群体和社区的最大福祉。
该视角强调社工和效劳对象的互动过程。
社工理论被认为是改变的过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视角认为,社会工作寻求社会中的合作和共同支持,以使被压迫群体和弱势群体获得掌控自己生活的权利。
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路径与方法
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路径与方法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越来越突出,需要有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来进行干预和解决。
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化愈发重要且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路径与方法。
一、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定义与意义社会工作专业化是指通过系统化的职业培训和知识传授,使社会工作人员获得专业技能和能力,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水平。
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2. 促进社会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
3. 增强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自信心,提高工作满意度。
4. 保障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避免服务过程中出现风险和纠纷。
二、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路径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培训路径社会工作者需接受一定的职业培训和学习,学习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技能。
在学校内,可以学习相关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如社会工作学、心理学、人类学等。
此外,社会工作者还需具备相关的专业资格证书,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等。
2. 实践经验路径社会工作者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工作能力。
可以通过社工实习或者参与社会工作项目积累实践经验。
通过实践,可以不断积累工作技能,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3. 研究和创新路径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关注社会现实,了解社会动态,及时反馈和调整工作策略。
在工作中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推动社会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三、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方法1. 加强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核心路线之一,专业的社会工作课程培训与实务教育的有效结合,是培训社会工作者必须的手段之一。
2. 制定规范标准制定规范的社会工作标准,定义社会工作的范围、目标、流程和结果,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3. 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建立完善的社会工作监管机制,落实责任和监督管理,确保社会工作的规范性和合法性。
4. 开展相关研究加强社会工作相关的研究与创新,关注社会问题,探索现代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社会工作伦理课程心得体会
社会工作伦理课程心得体会在复习2022年中级社工考试之中,我学习了《社会工作》这本书,中央党校李慧英老师、林梅老师将《社会工作》的起源、历史、发展、技术等知识做了介绍,根据自己的所学、所看、所想、所用的观点,将大致概括为以下两个部分:一、对社会工作的理解认识社会工作是“助人自助”,是“专业化技术性的的助人活动”,社会工作同时又是人与人的真诚相遇,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是服务于“多样性之共融”的事业。
英国的工业革命催生了社会工作。
当初的社会工作只是对穷人的一种同情,不是将其视为一种社会的需要。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利他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题目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和科学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才是一个科学有效的治疗模式。
”所以,本人认为社会工作应是一个心理帮扶与社会帮扶统一体的科学有效的公益性工作。
在中国民众对社会工作的认识有很多误区,其实社会工作不是课本上的社会工作,也不是国外的社会工作,而是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工作。
二、从以下几个关键字词谈谈对社会工作与理论学习体会(一)“利他主义”。
这是由于社工师工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所要求的。
社工师主要就职于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卫生服务、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对有效落实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工作,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需求,完善我国专业化社会服务体系,达到社会治理和维护社会和谐的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也就是说,从事社会工作的工作人员不仅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还需要具备服务他人,从他人角度出发的高尚思想和品格。
也就是要胸怀社会,一种“大我”的境界。
(二)“各种专业知识”。
社会工作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如社会扶贫与社会救助、社区服务与社区治理、社会犯罪与社会矫治、家庭暴力防范以及残疾人社会工作、老年人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精神康复社会工作等等,覆盖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以下是一些建议:1. 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学位教育:建议加大对社会工作专业学位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开设更多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和专科专业,提高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
2. 建立完善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建议建立起科学、客观、包含多个维度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不仅评价社工人员的专业能力,还要评价其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
3.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训机制:建议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培训机制,通过开设培训课程、举办讲座、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提升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4. 加强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建设:建议加强社会工作行业组织的建设,包括成立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协会,提供行业信息、经验交流和资源支持等,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和支持。
5. 建立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建议建立一套激励机制,包括薪酬福利、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激励,提高社工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6. 加强社会工作与其他领域的协作:社会工作涉及广泛的领域,建议加强社会工作与其他领域的协作,包括教育、医疗、公安等,共同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7. 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引导:政府应加大对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应政策,鼓励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
总之,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完善评价体系、提供激励机制等举措,社会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社会问题也愈发复杂和多样化。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将继续探讨相关内容。
首先,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学位教育是培养高水平社会工作人才的基础。
社工概论复习思考题 (1)
第一章1、什么是社会工作?它有哪些基本内涵?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
①是一种在一定价值观指导下运用专业知识与技巧开展的助人活动;②是一种专业;③是一种专门的职业;④是一种制度。
2、试述社会工作的基本职能。
恢复、预防、发展、协调、稳定的职能3、社会工作有哪些特点?(1)崇尚专业的伦理精神;(2)职业的非营利性;(3)社会工作督导;(4)个人与环境;(5)运用社会环境资源;(6)团队协同工作;(7)自助与民主参与4、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
首先,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希伯来作为欧美国家的思想源头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厚的渊源。
其次,基督教文明所宣扬的博爱观念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一个直接的思想根源。
第三,人道主义价值观念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产生与发展的最直接的思想根源。
第四,直接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动力则来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
5、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
社工(社会工作者)、受助者、社会工作价值观、专业关系、助人活动第二章1、试述欧美国家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思想根源、直接动力和实践基础)思想根源:基督教文明所宣扬的博爱观念;人道主义价值观念直接动力:英国工业革命(工业化城市化)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观念传播)实践基础:伊丽莎白济贫法、德国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慈善组织会社、睦邻组织运动2、名词解释:伊丽莎白济贫法、汉堡制、爱尔伯福制、慈善组织会社、睦邻组织运动。
伊丽莎白济贫法:英国1601年颁布,又称“伊丽莎白第43号法令”,在征收济贫税、分教区救济、监察人员及机构、贫民自我救济及亲属救济、贫民界定及归类等多方面进行立法规定。
意义:表明贫民救济已成为英国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中一些规定和原则至今依然是资本主义国家公共救济立法的重要依据,因此它是西方社会救济立法与贫民救济事业史的重要里程碑,对其他国家救济事业制度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会工作的整合与本土化——对当代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几点看法
社会工作的整合与本土化——对当代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几点看法发表时间:2012-06-04T17:11:09.077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3月(下)供稿作者:程培[导读] 专业价值观的树立主要受到个体原有的传统观念或现行的社会理念的影响。
程培(河北大学政法学院2009级社会工作专业,河北保定 071002)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3-0000-01摘要:社会工作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整合和本土化的必要性,在整合过程中,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传统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现有的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的社会运行机制。
如何应对困境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本土化;专业价值观;社会工作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社会成员面临着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和问题,社会组织存在着整合和革新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只有扎根于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壤中,才能真正融合到中国社会生活中。
在微观层面帮助社会成员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提高适应生活的能力和生活幸福感,促进个人发展,进而在宏观层面解决社会问题,保持社会公平公正,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变迁。
社会工作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的努力,大学生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能够成为推动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外在力量。
一、社会工作整合和革新的必要性作为一门专业,社会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整合和革新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的理论来源广泛,大量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中汲取精神力量,这是社会工作能够广泛应用与解决社会各方面问题的优势所在,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局限了社会工作发展的独特性。
融百家之长而形成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的专业,应该成为社会工作努力的一个方向。
实践上,社会工作是以助人自助为价值理论,运用专业知识,调动各方资源来帮助有需要的成员的活动。
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作用
一、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功能:1、解释人的行为和过程,确定社会工作者将要协助解决的问题的性质和原因。
(解释问题)当社工在面对求助者时,首先就是要判断他的需要是什么,接下来要问的就是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需要,是什么因素使他产生了这样的需要,是个人因素还是所处的生活环境因素。
在试图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都是以一定的理论为依据对求助者的需要作出解释和判断的。
2、根据其对行为与社会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所做的解释,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目标。
比如对影响求助者的各种因素的解释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恰当地去设定工作目标。
3、提出一套达到上述目标的实务工作方法、技巧和模式。
有了目标,当然还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序、方法和技巧模式,才能使目标最终得以实现。
个案工作里面的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危机介入模式、任务中心模式等都是关于社会工作的理论,从内容上为社工提供实务工作的程序、方法和技巧模式。
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阶段1、“调查”阶段:对理论和理论的用途缺乏明确的认识,关注的是自己所从事的实际工作,只在实际活动中搜集和积累大量的事实材料,不过这点倒是为以后社会工作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基础。
2、“精神分析学”阶段:这一阶段就开始意识到光靠经验是不够的,开始采用一些科学理论来指导实践,但这个时期唯一被社会工作者采用的理论就是精神分析学理论。
3、“精神分析学派”与“功能主义者学派”并立的阶段:逐渐地又多了一个与精神分析学派截然不同的“功能主义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个体行为是由过去的事件决定的,要把个体从当前行为模式的羁绊中解救出来,就必须去洞察个体早年的心理历程。
功能学派开始出来唱反调,它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当前所处情境的影响,只要给予一定的机会,个体是能够改变自己的。
社会学知识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价值与意义
社会学知识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价值与意义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社会关系和社会过程的学科,它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问题等等。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社会学的知识和理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知识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与意义。
一、洞察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这对社会工作实践非常重要。
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社会的组织结构、群体关系以及社会规范等方面的知识,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比如,在社会工作中,社工需要了解社区的组织结构和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开展社区工作。
另外,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动态变化,这对于社会工作者了解社会变迁的原因和趋势也是很有帮助的,可以指导社工制定更适应社会变革的工作策略和方法。
二、深入研究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社会学研究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政策,这对于社会工作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工作者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困、失业、家庭暴力等等。
社会学可以帮助社工深入了解这些问题,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和影响因素,从而制定出更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改善社会问题的状况。
例如,社工可以通过社会学研究了解到贫困问题背后的种种社会原因,然后在实践中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同时向相关政府部门提出更有效的扶贫建议。
三、促进社会改革与社会正义社会学关注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理论和观点。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社会学的知识可以引导社工去推动社会正义和人权。
社工可以通过社会学的知识了解到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存在和根源,然后运用社会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促进社会正义的实现。
社会学还可以帮助社工了解到不同群体的需求和权益,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并为他们争取更多的福利和权益。
社工在实践中运用社会学的知识,可以成为社会的改革者和推动者。
全科社工的演化与发展
全科社工的演化与发展引言社工(Social Work)是一门专业,旨在通过帮助个人、家庭、群体和社会解决问题,提升社会福利和促进社会正义。
全科社工则是在社工领域中的一种特殊角色,他们具备广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跨领域、跨专业为不同人群提供综合性的社会服务。
本文将探讨全科社工的演化与发展,展示其在社会工作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全科社工的定义和特点全科社工是指具备广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社工,能够为不同人群提供综合性的社会服务。
他们不仅具备传统社工的专业素养,如沟通、辅导、评估和计划等能力,还具备跨领域、跨专业的综合性知识和技能,能够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
全科社工的特点主要包括: - 综合性:全科社工具备广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应对各种不同的社会问题和需求。
- 跨领域、跨专业:全科社工不仅熟悉社会工作领域,还具备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如心理学、社会学、法律等,能够在不同领域中提供全面的服务。
- 多元化:全科社工可以为不同人群提供服务,包括儿童、老年人、残障人士、移民等,覆盖各个社会层面。
- 综合协调:全科社工在处理问题时,需要与其他专业人士进行合作,协调各方资源,实现综合服务。
全科社工的演化历程全科社工的演化与发展与社会的变革和需求密切相关。
以下是全科社工的演化历程:阶段一:传统社工传统社工是指早期的社工,主要关注弱势群体的福利和社会正义。
他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贫困人群、失业者、孤儿等,通过提供经济援助、就业培训、心理辅导等方式来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阶段二:专业化社工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社工开始专业化发展。
他们接受系统的社会工作培训,学习社工理论和实践技能,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
专业化社工开始关注更多的社会问题,如家庭暴力、青少年犯罪、精神健康等,并提供相应的专业服务。
阶段三:全科社工随着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化,传统的单一领域社工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全科社工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他们具备广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为不同人群提供综合性的社会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工作专业化对社工理论的影响(Social Work 社会工作《社会工作》2007年第5期下半月)[摘要]现时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可谓如火如荼。
了解当时美国专业化的进程及其对社工理论造成的影响,必定可为内地的社会工作建构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参考的经验。
一背景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其中,《决定》要求“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就成为其中一条途径:包括“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加快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充实公共服和社会管理部门,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员”等建议。
这一鼓舞人心的消息令人感叹:“社会工作的春来来了!”(公益时报,2006)在此之前,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经颁布“社会工作者”相关的职业标准,这意味着在中国“社会工作者”已经成为一种“职业”。
再之后,人事部和民政部共同颁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这将意味着政府的相关部门将会“可按规定地”雇请一个叫“社会工作者”的职业。
换句话来说,“社工”在政府部门内的任职将获得“合法性”,包括规定的职位(编制)、职称等级以及相对应的工资水平。
这种趋势正符合王思斌教授早前的建议:为了有效地将专业社会工作制度顺利地导入我国,当前可以沿用我国现有的职业身份分类,将社会工作者归入“事业编制”或“技术干部编制”(王思斌,2006)。
中国内地的社会工作发展到今天,已经初步完成了“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政策规划,一个专门的职业似乎已经呼之欲出。
然而,在专业化程度相当成熟的我国香港,已经有学者指出专业主义的矛盾:公民权益与社工个案化、技巧化、专家化和行政化(谷淑美,2005);要求好好利用社会工作的“半专业地位”(何国良,2000),甚至反思“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梦魇”,认为要“去专业化”(余楚云,2005)。
在今天中国的社工专业教团体大力倡导“职业化”、“专业化”的背景下①,笔者希望通过下文回顾当代美国社工的专业发展过程,探讨专业化进程与理论之间的关系,最终能对现时中国职业化、专业化进程有所启示。
二美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及其对理论的影响1915年,弗莱克斯纳医生在美国全国社会工作年会的演讲中指出:社工并不能称为一个专业。
因为弗莱克斯纳认为:(1)专业基本上是带有重大责任的智力操作;(2)它们从科学和学习中获取其原材料;(3)这种材料服务于一个实践的和清楚界定的目的;(4)专业拥有在教育上可沟通的技术;(5)它们往往是自我组织的;(6)它们具有日益增加的利他主义的动机(夏学銮,2000)。
由于社工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作依据,所以弗莱克斯纳认为它仍不是一个专业。
另一个较为权威的标准出于格林伍德(Ernest Greenwood):(1)拥有为社会所珍视的独特的技能;(2)对开业者长期的、专门化训练的期待;(3)拥有这种训练赖以进行的系统理论基础;(4)存在着指导实践的伦理法典;(5)存在着保护其成员利益的专业协会组织(夏学銮,2000)。
可以看出他也把该领域理论的有无作为衡量一个专业的重要指标。
因此,当时正在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人员,则努力希望能够找到理论来指导工作的行为,从而证明自己为一个专业。
刚好那时候精神分析的兴起,社会工作经历了一个“精神分析的洪水潮”,社会工作几乎就等同于精神分析。
在后来的发展中,社会工作不断从其它学科中吸取知识,从心理学扩展到社会学、管理学等,从单一化的理论到多元化的理论。
从发展过程来看,王思斌等人根据大卫・豪在《社会工作理论导论》中的描述划分为七个阶段(王思斌、谢立中、马凤芝、程为敏,1996)。
在理论内容上,惠丁顿、霍兰德和大卫・豪(David Howe)等人以范式概念为基础,提出了一个四范式的社会工作理论分类模型,认为各种理论都可归类到这四种范式,如下图:激进变革理论激进社会工作(觉悟的提高者)主观性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工作(革命者)客观性理论互动主义社会工作(意义的探求者)传统社会工作(调停者)秩序性理论图表引自王思斌、谢立中、马凤芝、程为敏:《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与现状(续)》,中国社会工作,1996年第3期三对社工理论两个维度的浅析上面的这个模型是以“主观—客观”和“秩序—激进”为维度划分。
可以看出:一方面,社会工作如同其它社会科学一样存在着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争论:实证的社会工作观和另类的社会工作范式,特别是强调道德实践的社会工作观(阮新邦,2005)。
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一直存在着微观与宏观、治疗性与改革性、个人化与社会化两个极端的争论,并且在社会工作的发展史中出现了“慈善组织社与社区睦邻运动的分歧”、“心理分析学与社会行动的分歧”和“治疗性社会工作的盛行及社会改革的息微”等的两极化(阮曾媛琪,2000)。
下面,笔者就社会工作的“实证”与“非实证”、“个人”与“社会”这两个理论取向作出分析。
(一)“实证”与“非实证”。
当初在寻找专业认同的时候,社会工作投向了主流的实证观,原因在于这样才能令到社会工作显得“科学”。
“科学”是从笛卡尔时代以来人们极力推崇,因为它被认为是人类“理性”的体现。
主流的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都遵循实证模式:理论研究是从价值中立出发,运用一套观察精准的工具对外在“真实的”、“客观的”现实进行认识,并对所得知识系统化、抽象化,而这些知识具重复性、预测性等特点。
至于社会工作实践,阮新邦指出:“是以一个专家的身份去了解受助者的问题,并且会用一些专技的语言去演绎或重组受助者的说话。
”(阮新邦,2005)换句话来说,社工运用已在头脑中的理论前设,将案主的表述进行转化,使其符合所持理论的“话语”,因而是一种“单向理解”案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只是在“事实”层面上提供解决的方法,至于“价值判断”则交由案主“自决”。
很明显,社会工作实践是在极力模仿实证主义的步骤。
(二)“个人”与“社会”。
现时西方的社会工作以掌握各种治疗方法为荣,并纷纷独立开业为有能力付费者服务。
即使在今天刚起步的中国社工界,当问及学生最想学什么的时候,据笔者的亲身经验和观察,他们都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是“心理学”、“心理咨询”、“家庭治疗”等科目。
他们辩解的原因可能在于“治疗性”、“临床性”的社工更“专业”。
这里“专业”所包含的具体含义可能有:“神秘性”掌握受助者所不知道的理论知识,能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日常生活中所建构出来的“专业形象”享受较高的声誉;实际的收益丰盛的金钱回报。
由此可见:第一,在这种“科学”的潮流下,从一开始的心理分析到现在的治疗性或临床性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理论取向一直有倾向心理学的趋势。
原因在于心理学与社会工作一样研究的是“人”本身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实证观较早地在心理学中确立其主流位置,因此拥有社会工作所渴望的“科学性”。
不过又因心理学以个体为研究对象,这种个人倾向的模式很容易将问题责难于个人,从而使到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忽略社会结构的不平等所带来的种种社会性的问题。
因此当治疗性的介入模式及对专业化的追求成为主流的时候,有人质疑社会工作者过分追求专业地位及个人利益,背叛了原来的社会工作“捍卫社会”的使命(Speech & Courtney,1994)。
第二,专门职业的规范“制度化的利他主义”制约从业者的行为。
默顿曾经指出:“主要的专门职业比其他职业在更大程度上努力使利他主义制度化。
通过一定的奖励制度使在专门职业中道德责任和自我利益尝试趋于一致和融合,专门职业这种制度的机制有利于促使个体从业者的自我利己性转变为利他性行为。
”(默顿,2001)正由于社会工作者在微观领域内能够获得更大的奖励(如声誉、流动机会、金钱),因此反过来使到社工在“个人”领域作出更多的利他性行为,忽视社会结构的问题。
四结语“专业”需要独特的理论支持,所以“科学”成为社工学科的规范,从而导致社工理论向心理学靠拢,以个人问题取向为主。
专业的制度性因素又鼓励了社工“专业”在解决“个人问题”的范围内作出更多的利他性行为,忽略个人外的社会结构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专业化进程对社工理论的影响有:(一)努力以“实证观”作为学科的规范,以“科学”的方法去形成理论以及指导实践。
(二)导致理论的取向多以个人方面为角度,导致以个人改变为主导,忽视社会结构(经济、权力、性别等)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正如文章开头所述,中国内地的社会工作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过程,也是建构社会工作专业的关键时刻。
借鉴当时美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历史进程及其与理论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社会工作者理解和预测内地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路向,并且使者在理论研究上吸取别人的经验,留意专业化进程对理论取向可能的影响;最终为的是让社会工作能够在当代社会中发挥最积极的影响。
注释:①详见王思斌主编的《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1年会论文集》和《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2003-2004年会论文集》[参考文献](1) Speech & Courtney,Unfaithful Angels: How Social work Has abandoned Its Mission (M),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94 年版.[2]谷淑美.“救济”论述的行成与延续———香港社会工作的文化和政治意涵.载何芝君、麦萍施编.本质与典范———社会工作的反思[C].香港:八方文化创作室,2005年版.(2) 谷淑美.“救济”论述的行成与延续———香港社会工作的文化和政治意涵.载何芝君、麦萍施编.本质与典范———社会工作的反思[C].香港:八方文化创作室,2005年版.(3) 公益时报.十位专家把脉社会工作:警惕工作者成为社工官僚[N].2006-11-14.(4) 何国良.社会工作的本质:论述分析的启示.载何国良、王思斌编.华人社会社会工作本质的初探[C].香港: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0年版.(5)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九批国家职业标准的通知[N].http://www.mp;/index/.htm,2004-6-15.(6) 默顿著,林聚任等译.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M].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8月版.(7) 佩恩著,何雪松等译.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8) 阮新邦.强烈价值介入论视野下的社会工作实践.载阮新邦著.迈向崭新的社会知识观[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9) 阮新邦.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载何芝君、麦萍施编.本质与典范———社会工作的反思[C],香港:八方文化创作室,2005年版.(10) 阮曾媛琪.从社会工作的两级化看社会工作的本质.载何国良、王思斌编.华人社会社会工作本质的初探[C],香港: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0年版.(11) 人事部、民政部.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2006-9-1.(12) 王思斌、谢立中、马凤芝、程为敏.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社会工作,1996,(2).(13) 王思斌、谢立中、马凤芝、程为敏.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与现状(续)[J].中国社会工作,1996,(3).(14) 王思斌.体制转变中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1).(15) 夏学銮.社会工作的三维性质[J].北京大学学报,2000,(1).(16) 余云楚.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梦魇———一个社会学的分析.载何芝君、麦萍施编:《本质与典范———社会工作的反思[C],香港:八方文化创作室,2005年版Influence of Social Work’s Specialization Social Work Theories Lei Jie (School of Government , Zhong Shan University , 510275) Abstract: The Speci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is Dramatically Growing Nowadays. Getting to Know the Specialization of the USA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Theories of Social Work Provides Us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China mainland[作者简介]雷杰-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东广州中山大学政务学院2006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中心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