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

合集下载

二十年代诗歌创作

二十年代诗歌创作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自由体诗 现代中国新诗的一种主要形式。作为“五四” 文学革命的一项成果﹐与当时内容的革命性变 化密切联系在一起﹐诗歌的形式也从中国旧体 诗的僵硬格律中获得解放。运用现代白话写作 ﹐不拘泥于外在的韵律和音节等﹐诗体不受任 何框式的束缚﹐段﹑行和字数都不固定﹐这就 是新文学运\动中最初出现的自由诗的雏型。因 此﹐虽称自由诗为一种形式﹐但它又并无特定 的诗形﹐而是这一类自由体诗的统称。
象征诗派在20年代中期的崛起,五四 退潮后,受过新思潮激荡的敏感的文学 青年,开始从狂热的高歌呐喊转向苦闷 彷徨。这种带有感伤色彩的“时代病” 曾一度泛滥于文坛。象征主义诗人那种 逃避现实的以幻想为真实,以忧郁为美 丽的“世纪末”思想引起了他们的共鸣, 使他们在诗作中偏重于汲取来自异域的 营养果汁,用来渲泄积淀在心底的感伤 和郁闷。
雨 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叹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现代派诗歌 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 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 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现代派诗人往往 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 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 深的寂寞和惆怅。《现代》、《新诗》、《小 雅》、《诗志》杂志是20世纪30年代刊登现代 派诗歌的主要载体。诗人路易士曾说,他主编的 《诗志》、戴望舒主编的《新诗》和吴奔星主编 的《小雅》,可以说是1930年代中国诗坛的代 表。

20世纪中国诗歌的三个发展阶段

20世纪中国诗歌的三个发展阶段

20世纪中国诗歌的三个发展阶段王光明一20世纪中国诗歌是一个重新创造它的作者与读者的历史过程、一串迂回探寻的脚印、一个在实践中寻求认同和修改的梦想。

寻找现代诗歌之梦的第一个阶段,是起自晚清的“诗界革命”,至“五四”前后的“新诗”运动,可以称之为古典诗歌体制的破坏阶段,或者说是诗歌语言与体式的解放阶段。

它最大的特点是把诗歌纳入了世界现代化的视野,把诗歌变革当做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有机组成部分。

先是经由黄遵宪、梁启超等先行者把诗引入“人境”,呈现了“新意境”、“新词语”与古典诗歌符号、形式的矛盾紧张关系,后是胡适在与朋友的讨论和美国的意象派宣言中得到了启示,找到了从语言形式下手的革新方案。

从“白话诗”到“新诗”的运动彻底动摇了古典诗歌赖以延续的两个根基,改变了中国诗歌近千年在封闭的语言形式里自我循环的格局,使长期淡忘的口语资源和陌生的西方语言形式资源融入诗歌写作。

但第一,“白话”作为一种现代的语言体系还不成熟,它本身如何发展和如何用它去写诗是一个需要漫长的实践才能明了的问题。

第二,胡适的革新方案是一个直取要塞的破坏方案,但破坏者往往很难同时成为一个很有成就的建设者,他那种深受宋诗影响的“作诗如作文”的方案,虽然推进了白话文运动,但由于混淆了诗歌与散文在语言运用上的文类界限,绝对谈不上是一个完善的诗歌建设方案。

第三,“时代精神”的强力牵引,急切的“求解放”和社会现代转型的要求,不仅让许多人忽略了中国诗歌传统中诸多可以转化与再生的资源,普遍把目光投向了西方,而且对西方文化精神、形式的理解也非常情绪化和简单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把它们浪漫化了,其中“自我表现”的精神和“自由诗”的形式,在不断把“五四”神话化的现代历史语境中,几乎成了判断“新诗”的两大指标,很少人愿意承认,它们也是造成20世纪中国诗歌写作与阅读的简单化,妨碍人们认同“新诗”具有语言与形式美的根源。

把晚清至“五四”时期(大概到1923年左右)的“新诗”看做“破坏时期”,是想强调这一阶段的诗歌有很多反思的空间,并没有降低它的意义的意思。

二十世纪末诗歌的转型

二十世纪末诗歌的转型

二十世纪末诗歌的转型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在二十世纪末经历了一次意义重大的转型。

在过去的百年间,诗歌不仅在形式、内容和风格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与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密不可分。

本文将探讨二十世纪末诗歌的转型,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非传统形式的出现二十世纪末,非传统形式的诗歌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一种主流。

传统诗歌往往采用规范的韵律和格律,但二十世纪末的诗歌摒弃了这些限制,追求形式的自由和创新。

例如,自由诗的出现让诗人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情感,没有了传统形式的束缚。

此外,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也成为一种趋势,比如视觉诗歌、表演诗歌等,使诗歌表达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二、主题与内容的多元化二十世纪末的诗歌主题和内容也呈现出多元的趋势。

传统诗歌往往以自然景观、爱情和宗教为主题,而二十世纪末的诗歌则开始关注社会、政治、人类存在等更加广泛和现实的议题。

这些诗歌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传达出时代的情感和思考。

此外,一些诗人还尝试以个人经历和感受为素材,展现出独特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使诗歌更加个性化和直观。

三、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二十世纪末诗歌的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后现代主义对线性叙事和真实性提出了挑战,宣称一切都是相对的,真理是不确定的。

这种思潮推动了诗歌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使诗歌更加多样、自由和开放。

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在二十世纪末的诗歌中表现为对语言的扭曲和重新组合,对传统诗歌形式的颠覆,以及对现实和存在的探索。

这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富有隐喻和多义性,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

四、社会变革与文化冲突二十世纪末诗歌转型的背后,是社会变革和文化冲突的推动。

在这个时期,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等。

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对诗歌的创作和表达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此外,社会的文化冲突也促使诗人关注社会问题和身份认同,使诗歌更加批判和反思。

因此,诗歌转型不仅是艺术风格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变革。

中国现代新诗发展概要 20年代

中国现代新诗发展概要 20年代

“新月”诗派的诗歌主张
• 1、“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原则 • 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 观对象化。 • 着意克制个人情感,努力在诗人自身与客观 现实之间拉开距离。 • 加强诗歌中的叙事成分。 • 2、提倡以“和谐”、“均齐”为新诗的审美 特征,倡导新诗的现代格律化。
.
徐 志 摩
• 徐志摩是第一个得到旧诗势力承认的第一个 诗人。
• • • • • • • •
《文学改良刍议》“八事”主张: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 胡适《谈新诗》:“以文入诗”,“作诗如 作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我手写 我口”,倡导“诗体大解放”。 • 《尝试集》体裁特点 :以白话入诗;句式不 限长短;声调不拘平仄;用韵自由。 • 《尝试集》主题内容: • 反封建:《礼》《威权》 • 反军阀:《你莫忘记》 • 倡自由:《鸽子》 • 尚进取:《上山》 • 人道主义精神:《人力车夫》
• 昂头我问天, 天徒矜高,莫有点儿知识。 低头我问地, 的世界当中, 便是把金刚石的宝刀也会生锈! 宇宙呀,宇宙, 我要努力地把你诅咒: 你脓血污秽着的屠场呀! 你悲哀充塞着的囚牢呀! 你群鬼叫号着的坟墓呀! 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呀!
繁星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冰心
繁星
造物者—— 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 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 我要至诚地求着: “我在母亲的怀里, 母亲在小舟里, 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象征诗派
• 象征诗派:以1925年出版李金发的诗集《微雨》 为起点,活跃在20年代中后期的诗派。还有穆 木天、冯乃超、王独清等。 • 象征诗派针对诗的非诗化、散文化,强调“纯 诗化”特征。 1、针对“五四”新诗创作的“流弊”,主张建立 “纯粹诗歌”,认为诗与散文应明确分界。 2、受西方象征主义文学影响,提倡诗要用暗示、 象征、通感、联想等手法,反对直接说明。认 为诗越不明白越好。

二十年代新诗

二十年代新诗

《尝试集》留有‚‘缠脚时代’的血腥气‛ 拓荒作用
2 .沈尹默
(1883~1971)祖籍浙江吴兴,生于陕西西安。诗散见
于《新青年》,共约15首,代表作《三弦》、《月 夜》。好以旧诗音节入新诗,讲究构思,表现手法含 蓄、耐人寻味,力图把诗写成画。 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可见个性精神
“呼——呼……” “牛也,你不要叹气, 快犁快犁, 我把草儿给你。” “呼——呼……” “牛也,快犁快犁。 你还要叹气, 我把鞭儿抽你。” 牛呵! 人呵! 草儿在前, 鞭儿在后。 1919年2月1日,北京
5.周氏兄弟的“欧化”诗
梦 鲁迅 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 前梦才挤却大前梦时,后梦又赶走了前梦。 去 的前梦黑如墨,在的后梦墨一般黑; 去的在的仿佛都说:“看我真好颜色”; 颜色许好,暗里不知; 而且不知道,说话的是谁? 暗里不知,身热头痛。 你来你来!明日的梦。 一九一八年
法,以清晰的语义逻辑联结诗的意象
二、注意向民间歌谣传统的吸取与借鉴
1920年成立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如周、刘、沈
三、以个性解放、关注平民为主要内容 附:1922年叶绍钧、朱自清等创办第一个诗歌刊物《 诗》月刊 1922.6朱自清、俞平伯、郑振铎等8位诗人推出第 一部具有同人倾向的诗合集《雪朝》
朱自清(1898~1948)
文学研究会中诗歌方面贡献最大
作诗始于1919年,注重传达时代声音,反映现实生活,
表现劳动人民,代表了文学研究会诸诗人的共同审美 追求和艺术倾向。 郑振铎:“朱自清的《踪迹》是远远的超过《尝试集》 里的任何最好的一首,功力的深厚,已绝不是尝试之 作,而是用了全力来写着的。”
周作人(1885-1967)

诗歌形式知识:你知道现代诗歌发展史吗

诗歌形式知识:你知道现代诗歌发展史吗

诗歌形式知识:你知道现代诗歌发展史吗现代诗歌是指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起源于欧洲的一种诗歌形式,其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经历了多个阶段和风格的变迁。

本文将围绕现代诗歌的发展史展开探讨,包括其起源与发展、主要流派及代表作品等方面,以期全面呈现现代诗歌的历程。

一、现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现代诗歌的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末欧洲的诗歌运动,该运动主张超越传统规范,追求个性表达和创新,旨在创造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来反映当时社会变革和文化思潮。

其中,象征主义诗歌运动是现代诗歌的重要源头,其提倡表现内心情感和感知的象征意义,对后来的现代主义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初期,现代诗歌逐渐走向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轨迹,出现了多种流派和风格。

其中,表现主义诗歌以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愤世嫉俗的态度为特征,通过夸张和变形的手法表达社会现实和个人体验;超现实主义诗歌则追求梦幻般的情境和意象,对意识和潜意识进行深入挖掘;另外,现代主义诗歌在形式和语言上进行大胆革新,摒弃传统的韵律和格律,强调诗歌的自由和个性化表达。

二、主要流派与代表作品1.象征主义诗歌象征主义诗歌是现代诗歌的主要源头之一,其代表诗人包括法国诗人波德莱尔、马拉梅和瓦列里等,以及比利时诗人波普等。

他们的诗歌作品以感性和超验的意象塑造为主,强调诗歌的象征和隐喻意义,追求表现内心情感和感知的深度和宽广。

2.表现主义诗歌表现主义诗歌是现代诗歌的重要流派之一,其代表诗人包括德国诗人乌尔里希、希尔贝克和特拉克尔等。

他们的诗歌作品以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愤世嫉俗的态度为特征,对社会现实和个人体验进行深刻反思和表达。

3.超现实主义诗歌超现实主义诗歌是现代诗歌的另类流派,其代表诗人包括法国诗人安德烈·布勒东和保罗·艾吕雅等。

他们的诗歌作品以梦幻般的情境和意象为特征,追求超验和非理性的表达,对意识和潜意识进行深入挖掘。

4.现代主义诗歌现代主义诗歌是现代诗歌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其代表诗人包括美国诗人艾略特、弗罗斯特和史蒂文斯等。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文化交融。

该时期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歌的萌芽阶段,其中一些杰出的诗人涌现出来。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中国现代诗歌的蓬勃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多位重要诗人如徐志摩、郭沫若、艾青等出现,他们的作品大胆创新,挑战传统形式和内容。

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反映了对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深入探索。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动荡时期。

在这一时期,政治因素对诗歌的创作和发表产生了重大影响。

许多诗人被迫转向批评现实主义和宣传文学,以符合当时的政治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现代诗歌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中国现代诗歌呈现出多样化和开放的趋势。

许多年轻诗人涌现出来,他们使用富有个性和创新的表达方式,探索新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当前,中国现代诗歌已经成为一个繁荣和多样化的领域。

诗人们继续通过自己独特的声音和视角表达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

他们的作品涉及各个方面,包括社会问题、人际关系、自然景观等。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展现创作实践与文化变迁的精彩旅程。

总结:- 20世纪初为中国现代诗歌的萌芽阶段。

- 20世纪20-40年代为中国现代诗歌的蓬勃发展阶段。

- 20世纪50-70年代为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动荡时期。

- 80年代至今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多样化和开放发展阶段。

中国现代诗歌蓬勃发展的历程中充满了变革和创新的力量,诗人们通过自己的创作为我们展示了丰富而多元的诗歌世界。

20年代诗歌

20年代诗歌

20年代诗歌第四章20年代新诗(一)第一节20年代新诗概述第二节徐志摩闻一多第一节20年代新诗概述【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抗战爆发,中国新诗的发展大致经过了词曲化的新诗、自由诗、小诗、格律诗、象征诗、现代诗等几个阶段。

】1、【新诗诞生之前已经有“诗界革命”的探索。

】中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诗歌传统源远流长。

(文学殿堂里,诗为崇高地位,被视为文学正宗,甚至被当作“经”。

)从周朝初期开始形成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来,曾出现过大批杰出诗人和优秀作品,曾创造出唐诗宋词那样辉煌的诗歌时代,但是,发展到明朝和清朝时期,却出现了不可遏制的衰败趋势,也激发起许多有识之士励精图治的雄心壮志。

清同治七年(1868年),黄遵宪(1848—1905,南社诗人)率先提出了"我手写我口"的口号,并致力于"新派诗"的创立,提出了一整套新的诗歌纲领,主张打破一切禁制,但这些理论却没能在实际创作中得以实现。

黄遵宪的新派诗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旧诗格律写新事物、新思想;一类在保持传统诗歌应有的韵律和节奏的基础上,尝试着打破旧诗格律。

由于他的新派诗主要还是利用旧形式,诗歌语言也主要来自于古籍,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晚清宋诗运动的影响,因而在当时并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

【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自序》从诗、人、事的关系方面,主张打破一切禁制,强调“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并且尝试“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这是一次古典诗歌体制内自由化、散文化的尝试。

梁启超指出,黄遵宪诗中“欧洲意境语句,多物质上琐碎粗疏者,于精神思想上未之有也”。

】清光绪22年(1896年)至23年(1897年)间,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三人根据资产阶级改良派融合佛、孔、耶三教创立"维新运动"新学(即西方社会科学)的思想,开始试作"新学之诗"(又称"新诗")。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历程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过程,有着不同的流派和代表作品。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以及一些代表性的诗人和作品。

一、诗歌改革与象征主义浪潮的兴起20世纪初,中国诗歌界开始发生变革,一股新的思潮涌现出来。

这股思潮主要由一些留学归国的诗人所带动,他们开始吸收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胡适、梁实秋等人。

他们提倡抒发内心情感,强调个人的表达,开创了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先河。

二、现代主义派与“新月派”的兴起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以徐志摩、郑振铎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派崛起,并受到了一批新的年轻诗人的追随。

现代主义派的诗歌表达独特,语言现代化,形式多样化。

同时,“新月派”的兴起也相当重要,代表诗人如桑弧、席慕容等,他们坚持以自由、个性化的写作风格,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亮点。

三、抒情与叙事的融合:抒情叙事派的出现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派别,即抒情叙事派。

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有聂绀弩、沈从文等。

他们在诗歌创作中,融合了抒情和叙事两个元素,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他们的作品通常既具有高度的情感表达,又富有故事性,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四、语言革新与“白话诗”的出现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语言革新阶段。

以白石、杨牧为代表的诗人开始尝试用白话来表达诗意,这被称为“白话诗”运动。

他们试图摆脱传统文言的束缚,用日常口语来表达内心情感,使诗歌更贴近读者。

这股风潮推动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现代诗歌与新时期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这也影响了诗歌的发展。

以北岛、杨煜为代表的抒情写实派崛起,他们试图用简洁的语言、真实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情感。

他们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创作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作品。

在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中,还有许多其他流派和代表性作品,不胜枚举。

中国新诗流派发展脉络

中国新诗流派发展脉络

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跨越了近九十年的中国新诗流派发展脉络。

20世纪20年代:1.湖畔派——因该流派诗人多聚集在西子湖畔而得名,是中国新诗最早的一个流派。

爱情,是湖畔派吟唱的主要内容。

代表诗人是冯雪峰、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等。

代表作品:冯雪峰《伊在》《卖花少女》,汪静之《惠的风》《我是死寂的海水》,应修人《含苞》,潘漠华《离家》等。

2.新月派——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写作。

代表诗人是徐志摩、方令儒、朱湘、陈梦家、闻一多、林微音等。

代表作品:徐志摩《沙扬娜拉》《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静夜》,朱湘《采莲曲》等。

3.象征派——早期现代诗歌的一个分支,更具有独立的象征主义特征。

代表诗人是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胡也频、蓬子等。

代表作品:王独清《但丁墓旁》,李金发《弃妇》《我背负了……》《里昂的车中》,胡也频《旷野》,穆木天《落花》《烟雨中》等。

20世纪30年代:4.现代派——这一流派的诗歌成就较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深远。

他们的创作,在艺术形式方面以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为源头,移植的倾向比较明显。

代表诗人有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废名、徐迟、林庚、金克木、玲君、施蛰存、路易士等。

代表作品:卞之琳《断章》,戴望舒《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何其芳《预言》《花环》,废名《十二月十九夜》等。

5.七月派——这一流派的诗人大多经历过人生的重大起落沉浮,深陷政治冤狱几十年,新时期得以“鲜花重放”,是跨越了三个时代的诗歌流派。

代表诗人有牛汉、艾青、罗洛、曾卓、绿原、鲁藜、彭燕郊、邹荻帆、胡风等。

代表作品:牛汉《我的家》《半棵树》《华南虎》,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礁石》,邹荻帆《花与果实》《走向北方》,曾卓《栏杆与火》《悬崖边的树》,胡风《为祖国而歌》,绿原《惊蛰》,鲁藜《泥土》,彭燕郊《冬日》等。

20世纪40年代:6.九叶派——顾名思义由九位诗人组成。

代表诗人有辛笛、陈敬容、郑敏、杜运燮、唐祈、穆旦、袁可嘉等。

现当代诗歌的发展及特点

现当代诗歌的发展及特点

现当代诗歌的发展及特点现当代诗歌是指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近现代以来的诗歌创作形式和风格。

与传统诗歌相比,现当代诗歌在内容、形式和表达方式上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和创新。

以下是现当代诗歌的发展及特点的详细描述:一、发展历程:1. 20世纪初期:在这一时期,现代主义诗歌开始兴起,诗人们试图打破传统诗歌的束缚,追求新的表达方式。

例如,法国诗人马拉美的“解构诗”和美国诗人艾略特的“荒原”等作品。

2. 二战后:战争的创伤和社会变革的影响,使得现当代诗歌更加关注人类的苦难和现实问题。

例如,德国诗人布赖希特的“死亡之歌”和美国诗人普拉斯的“美国的苦难”等作品。

3. 20世纪后期至今:随着科技和全球化的发展,现当代诗歌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

诗人们开始关注环境问题、身份认同和个体经验等主题。

例如,中国诗人北岛的“泥土的味道”和美国诗人霍金斯的“自然之歌”等作品。

二、特点:1. 自由多样的形式:现当代诗歌摆脱了传统诗歌的格律和韵律的限制,形式更加自由多样。

诗人们可以运用自由诗、散文诗、象征主义等形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2. 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现当代诗歌注重语言的创新和表达方式的独特性。

诗人们运用隐喻、比喻、意象等修辞手法,创造出独特的诗意和美感。

3. 关注个体经验和内心世界:现当代诗歌更加关注个体经验和内心世界的表达。

诗人们通过自我反思和情感的抒发,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4. 关注社会问题和现实情境:现当代诗歌对社会问题和现实情境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诗人们通过诗歌的力量,呼吁社会的公正和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

5. 多元文化和国际化的视野:现当代诗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呈现出多元文化和国际化的特点。

诗人们通过对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对话,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总结:现当代诗歌是20世纪以来诗歌创作的重要形式,它在内容、形式和表达方式上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和创新。

现当代诗歌具有自由多样的形式、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关注个体经验和内心世界、关注社会问题和现实情境、多元文化和国际化的视野等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四章 20年代新诗(一)现代派(反现代派)(20年代开端,30年代高潮)二战经济萧条,政治混乱,人们在精神上被物化、虚无、迷茫、怀疑。

诗人从丑恶的事物中创造出美好的东西。

第一节20年代新诗概述中国新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词曲化的新诗——自由诗——小诗——格律诗——象征诗——现代诗。

诗歌的革命性突破是由五四文学革命完成的。

代表人物:梁启超“诗界革命”黄遵宪——俗话作诗、新思想新材料入诗。

:白话入诗,作诗如作文。

刘半农沈尹默胡适《尝试集》的文学意义:1、展示白话入诗从传统中蜕变和新生的艰难历程。

2、提供了白话新诗的最初形态,也表达了相应的诗歌概念。

新月派核心内容讲究诗歌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第五章 20年代新诗(二)第一节郭沫若创作道路在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和剧作家。

沫水和若水:大渡河和青衣江1918《牧羊哀话》郭沫若最早的小说1921年《女神》的出版,确立了郭沫若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同时也为中国新诗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分析评价《女神》所表现的"五四"时代精神《女神》是"五四"狂飙突进精神的典型体现,它的思想内容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在文学上,要求张扬自我,尊崇个性,以自我内心表现为本位.个性解放的呼声通过对"自我"的发现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表现出来.如:《天狗》中的"天狗"这种冲决一切罗网,破坏一切旧事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诗的极度夸张.二,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反抗,叛逆表现在:《女神》诞生之时整个中国是一个黑暗的大牢笼,这激发了诗人反抗的,叛逆的精神. 如:《凤凰涅盘》中的凤凰双双自焚前的歌唱,对朽败的旧世界作了极真切而沉痛的描绘.凤凰的自焚,乃是与旧世界彻底决绝的反抗行动,是叛逆精神的强烈爆发与燃烧.三,爱国情思的抒发从《女神》中的《炉中煤》的年轻女郎,《凤凰涅盘》中更生的凤凰等形象,不难看出诗人对于祖国的深沉眷念与无限热爱.简述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和创作特色1, 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是强烈的爱国心和大胆反抗旧世界的叛逆精神.2, 创作特色是主情主义,这种主情主义是属于浪漫主义范畴的,是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如《残春》就是"五四"新文学中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作品.3, 历史小说在郭沫若的小说创作中占有一个特别的位置.他们帮助读者明善恶之分,知兴亡之理.分析《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郭沫若的《女神》是一部浪漫主义诗集,主要特色有:1, 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重主观,强调自我表现.《女神》是"自我表现"的诗作,诗中的凤凰等,都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诗中的"自我"主观精神,是强烈的反抗,叛逆精神,是追求光明的理想主义精神.2, 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浪漫主义以直抒胸臆为主要表达方式,诗中的直抒胸臆表现为喷发式的宣泄,《凤凰涅盘》等诗最典型地体现这一表达特点.3, 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如从民间天狗吞月,想象为天狗把全宇宙都吞了,"如大海一样地狂叫"等.这种极度夸张的奇特想象最能表现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和对旧世界的反抗,叛逆精神.4, 形象描绘的方式上,具有英雄主义的格调.5, 语言方面,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的色彩.一些描写自然的语句中,染上诗人当时的主观感觉.分析评价《女神》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及不足郭沫若的《女神》是开一代诗风的新诗集.这就是它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一,思想内容上.《女神》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它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反抗一切旧势力的革命精神,对光明的向往等,是最强烈地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二,在艺术上,《女神》是中国浪漫主义新诗的开山之作,开拓和形成了浪漫主义新诗流派.《女神》以鲜明的浪漫主义独树一帜.它强烈的感情,唯美的艺术形象等对当时和后来的浪漫主义诗人发生重要影响.三,在诗歌形式上,《女神》是自由体诗的一个高峰,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它完全冲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诗节,诗行长短无定,韵律无固定格式.不足之处:1, 他把形式的自由强调到绝对的地步,造成有的诗一泻无遗,有的诗过于散文化.2, 有的诗用语造句属于生造,还夹入一些欧化语法.174页社会剖析小说(20世纪30年代)特点:1.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

文学评论:20世纪诗歌创作的变革与发展

文学评论:20世纪诗歌创作的变革与发展

文学评论:20世纪诗歌创作的变革与发展介绍本文将探讨20世纪诗歌创作在形式、主题和艺术手法方面所经历的重大变革与发展。

20世纪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代,这些社会和文化的转变也深刻地影响了诗歌创作。

形式变革自由诗20世纪初,自由诗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韵律和格律约束,使得诗人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内心情感和思想。

自由诗推崇个人表达和语言实验,以非结构化的形式呈现,给予了诗人更多审美上的可能性。

意象派诗意象派诗是20世纪早期一种重要的流派。

它强调通过图像和感官印象来表达情感、思想,引导读者进行直观而不是理性的体验。

意象派诗探索了语言声音、视觉元素和隐喻等手法,在形象描写上具有极高的敏感度。

抽象表达随着现代科技和社会变革的推进,抽象表达在20世纪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诗人开始以符号、象征和非线性方式来触及虚幻、隐秘之事物,并将其转化为艺术表达。

主题变革现代生活的反映20世纪是一个充满战争、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的时代,诗歌也成为了反映现代生活的重要媒介。

诗人开始关注都市生活、技术进步带来的改变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

他们试图通过诗歌来探索现代社会所带来的挑战和困惑。

个人心灵体验20世纪诗歌注重深入个人内心体验。

无论是喜悦还是痛苦,饱含情感和情绪的个人体验成为了许多诗歌创作的核心。

诗人通过直接而真实地展现自我独特的思考和感受,与读者建立起更密切的联系。

社会批判与政治意味在20世纪流行了大量具有强烈社会批判色彩或政治意味的诗歌。

诗人通过抒发对社会不公、政治压迫和战争等问题的愤怒和反思,借此来唤起读者对社会变革和公正性的关注。

艺术手法发展意象与隐喻的运用20世纪诗歌中意象与隐喻的运用比以往更加突出。

在富有感官细节的描写中,诗人通过鲜明而独特的意象来表达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或通过隐喻来暗示出某种含义。

碎片化与断裂感以现代生活为背景,20世纪诗歌常常具有碎片化和断裂感。

这种艺术手法使得诗歌表达不再线性连贯,而是通过碎片化或割裂的形式来传达信息和情感。

20年代诗歌(完整)分析

20年代诗歌(完整)分析

黄遵宪: 提倡:诗歌散文化、宋 诗化

一、早期白话诗
1、胡适与《尝试集》 1920年3月,胡适的诗集《尝试集》出版。这是中 国第一部新诗别集。现代白话诗最早的一批婴儿 。 诗歌理论:说话要明白清楚,材料要剪裁、意境要 平实、最扼要的材料用最简练的字句表现出来。 评价: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中挣脱出来
20年代新诗
学习要点



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 掌握早期白话诗、郭沫若《女 神》、湖畔诗派、、小诗体、 新月诗派、象征诗派的特点及 代表性诗人与诗作 学习现代诗歌作品鉴赏方法
第一节 20年代新诗概述
早期白话诗
郭沫若《女神》
湖畔诗派
小诗体
新月诗派
象征诗派
晚清诗界革命
梁启超: 提倡:前期:新意境+ 新语句+古风格 后期:旧风格含新意境 拒绝:对传统格律与语 法进行任何变革
在杭州成立“湖畔诗社”,出版他们的合集 《湖畔》,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 《蕙的风》,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 出版,文学史上称这四人为“湖畔诗人”。 2、特点
他们的诗是真正意义的“五四”的产儿,是
“没有沾染旧文章习气老老实实 的少年白话 诗”。他们的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都带有历 史青春期的特色:“赞颂的又只是清新,美 丽的自然,而非神秘,伟大的自然;所咏歌 的又只是质直,单纯的恋爱,而非缠绵,委 屈的恋爱。”
我冒犯了人们的指责, 一步—回头地瞟我意中人, 我怎样欣慰而胆寒呵!(汪静之)
湖畔诗人天真、开朗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对《女神》中叛逆、创造的自我抒情主人公 形象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同样是时代精神与 诗人个性的统—。
四、小诗

第二章20年代新诗

第二章20年代新诗
–“甲骨四堂” • 于立群 • 《屈原》《虎符》等六部历史剧
(二)《女神》
1、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 “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
表现”“我便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 现”。 崇尚自我
2、《女神》主要思想内容
• 爱国主义是《女神》诗魂。 – 《炉中煤》是《女神》中爱国主义思想表现 得令人耳目一新的诗篇。 • 它是用情歌、恋歌的方式来表现眷恋祖 国的情绪。 • 煤的意象新鲜、生动、恰切。
----胡适
(四)象征诗派
现代主义思潮 现代派文学
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戏剧、 魔幻现实主义等
现代派诗歌 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发展
• 象征诗派是指1925年出版李金发的《微雨》 为起点,活跃于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诗歌流 派。它的代表人物是李金发,后期创造社三诗 人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以及姚蓬子、胡也 频等,都是有影响的诗人。
• 《相隔一层纸》
不足:
• 诗意不强,诗情不深,情感和 想象力均显不足,缺少回味和 余香。
• 只注重白话与文言的区别,难 免使诗的语言失去应有的韵律 美和节奏美。
(二)小诗
“小诗流行的时代” 《繁星》《春水》 冰心的小诗集中体现了童
心、母爱、自然三个母题。
• 宗白华于1923年12 月出版《流云小诗》。
象征诗派艺术上的特点
• 运用一种象征性的意象来表现微妙 复杂的内心世界。
• 追求诗歌语言的省略法。 • 运用新奇的比喻和暗示手法。
(四)象征诗派
李金发 (1900-1976) 广东梅县人 “诗怪”
《弃妇》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 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 越此短墙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了无数游牧。

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

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

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20年代诗体诗风流变1、风行一时的小诗创作1923年1月,冰心《繁星》由商务社出版;5月,《春水》由新潮社出版1923年12月,宗白华《流云》由亚东图书馆出版1925年3月,梁宗岱《晚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20年代中期起出现的新月诗派和象征诗派。

3、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渐次兴盛及其对早期新诗的影响。

光慈《新梦》,1925年1月书店掌握早期白话诗、郭沫若《女神》、湖畔诗派、、小诗体、新月诗派、象征诗派的特点及代表性诗人与诗作学习现代诗歌作品鉴赏方法一、新诗的诞生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三、浪漫主义诗歌四、湖畔诗派五、小诗六、诗的“规化”———新月派七、纯诗概念的提出——早期象征诗派一、早期白话诗1、胡适与《尝试集》1920年3月,胡适的诗集《尝试集》出版。

这是中国第一部新诗别集。

现代白话诗最早的一批婴儿。

诗歌理论:说话要明白清楚,材料要剪裁、意境要平实、最扼要的材料用最简练的字句表现出来。

评价: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中挣脱出来理论主:作诗如作文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音节白话诗歌2、其他白话诗人半农、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大白等。

早期白话新诗的艺术特点:重实感,少想象,偏于理;大多不用韵,表现出随感情起伏自然变换节奏和句式的散文化倾向。

二、浪漫主义新诗创造社——浪漫诗派1、问题意识:针对早期白话诗缺少“诗味”、想象、激情等展开批判,开始构建新诗。

2、理论主:郭沫若: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直觉+想象+情调)+(适当的文字)3、郭沫若与《女神》(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别号鼎堂,曾用笔名沫若等,县沙湾镇人。

该诗集分为三辑:第一辑是三部历史题材的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又称为“女神三部曲”。

第二辑30首诗,属于惠特曼式的雄浑风格的诗歌,集中了郭沫若“五四”时期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诗作。

第三23首诗,主要是诗人早期受泰戈尔、海涅影响而写的小诗,以及1921年回到国写的,风格趋于冲淡、清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20年代诗体诗风流变1、风行一时的小诗创作1923年1月,冰心《繁星》由商务社出版;5月,《春水》由新潮社出版1923年12月,宗白华《流云》由亚东图书馆出版1925年3月,梁宗岱《晚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20年代中期起出现的新月诗派和象征诗派。

3、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渐次兴盛及其对早期新诗的影响。

光慈《新梦》,1925年1月书店掌握早期白话诗、郭沫若《女神》、湖畔诗派、、小诗体、新月诗派、象征诗派的特点及代表性诗人与诗作学习现代诗歌作品鉴赏方法一、新诗的诞生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三、浪漫主义诗歌四、湖畔诗派五、小诗六、诗的“规化”———新月派七、纯诗概念的提出——早期象征诗派一、早期白话诗1、胡适与《尝试集》1920年3月,胡适的诗集《尝试集》出版。

这是中国第一部新诗别集。

现代白话诗最早的一批婴儿。

诗歌理论:说话要明白清楚,材料要剪裁、意境要平实、最扼要的材料用最简练的字句表现出来。

评价: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中挣脱出来理论主:作诗如作文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音节白话诗歌2、其他白话诗人半农、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大白等。

早期白话新诗的艺术特点:重实感,少想象,偏于理;大多不用韵,表现出随感情起伏自然变换节奏和句式的散文化倾向。

二、浪漫主义新诗创造社——浪漫诗派1、问题意识:针对早期白话诗缺少“诗味”、想象、激情等展开批判,开始构建新诗。

2、理论主:郭沫若: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直觉+想象+情调)+(适当的文字)3、郭沫若与《女神》(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别号鼎堂,曾用笔名沫若等,县沙湾镇人。

该诗集分为三辑:第一辑是三部历史题材的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又称为“女神三部曲”。

第二辑30首诗,属于惠特曼式的雄浑风格的诗歌,集中了郭沫若“五四”时期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诗作。

第三23首诗,主要是诗人早期受泰戈尔、海涅影响而写的小诗,以及1921年回到国写的,风格趋于冲淡、清丽。

思想容:《女神》是五四时代精神与诗人创作个性的高度融合统一。

《女神》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格调雄浑豪放,是诗化的五四精神。

《女神》不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却是中国旧诗与新诗分野的真正的界碑。

无论容还是形式,它都是中国新诗真正的奠基之作。

1、《女神》显示了彻底破坏和大胆创新的精神。

《我是一个偶像崇拜者》《匪徒颂》;最强烈而集中地体现诗人呼唤新世界诞生的思想。

《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天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炉中煤》2、《女神》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我的崇尚和对自然的礼赞,是高扬主体的力作。

《梅花树下的醉歌》《光海》《浴海》《地球,我的母亲》。

3、《女神》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激情。

《凤凰涅槃》《炉中煤》4 、反映了劳工神圣的思想。

《匪徒颂》艺术特色:首先,《女神》中最激动人心的艺术形象,常常高大雄伟,被人格化,情绪化,充满色彩。

其次,奔放豪迈的主观抒情,气势磅礴的格调。

其三,真正实现了“诗体大解放”,创造出不拘一格的自由体诗。

4、《女神》的时代特征精神气质——破旧立新、狂飙突进中心容——表现自我诗体特征——绝端的自由5、历史评价(1)五四的自由精神+诗歌本身的艺术成就。

使得《女神》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作品。

(2)不足语言缺少提炼,过于铺直露,欧化现象也比较严重三、湖畔诗派1、诗人与作品1922年,汪静之、雪峰、漠华、应修人在成立“湖畔诗社”,出版他们的合集《湖畔》,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蕙的风》,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文学史上称这四人为“湖畔诗人”。

2、特点他们的诗是真正意义的“五四”的产儿,是“没有沾染旧文章习气老老实实的少年白话诗”。

他们的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都带有历史青春期的特色:“赞颂的又只是清新,美丽的自然,而非神秘,伟大的自然;所咏歌的又只是质直,单纯的恋爱,而非缠绵,委屈的恋爱。

”至:“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他的诗注重抒情,有自己独立的创造与贡献。

至抒情诗的最大特色是处处表现出了艺术的节制,心的激情不采取直接倾泻的方式。

他的抒情诗感情深沉含蓄,在手法上平淡中见奇巧,哀婉清丽,语言明净,大致押韵。

早期代表作品是《一条小河》、《蛇》。

四、小诗 1、特点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

小诗的出现,—方面表现了诗人对于诗歌形式的多方面的探索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表现诗人捕捉自己心世界微妙感情与感受的努力。

2、来源小诗体是从外国输入的,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

3、诗人与作品1 923年,同时出版了冰心的《繁星》与《春水》,以及宗白华的《流云小诗》。

五、新月诗派1、概念是指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活跃至30年代初期的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批诗人组成的一个新诗流派,他们以系统的理论主和鲜明的诗风对新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积极提倡并实践现代格律诗,亦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2、历史意义:郭沫若的《女神》为新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后,就迫切需要出现形式与容的严格结合和统—,可供学习、足资例的新诗作品,确守新的艺术形式与美学原则,使新诗走向“规化”的道路。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在新诗发展史所担负的正是这样的历史使命。

理论主:在新诗已经基本立足后,新月派所要做的:一是“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二是把创造的重心从早期白话诗人关注“白话”(非诗化,)转向“诗”自身,也即“使新诗成为诗”,由此,新月派举起了“使诗的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旗帜,中国的新诗创作于是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期4、徐志摩(20年代散文)5、闻一多三美六、早期象征诗派1、理论主1926年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指出:“胡适说:作诗须如作文,那是他的大错。

”“先当散文去思想,然后译成韵文,我以为是诗道之大忌”,“得先找一种诗人的思维术,一个诗的逻辑学”,“用诗的思考法去想”,用“超越”散文文法规则的“诗的文章构成法去表现”。

“诗与散文的纯粹的分界”,创作“纯粹的诗歌”。

2、诗人与作品诗人:穆木天、王独清、金发、乃超、胡也频王独清《玫瑰花》穆木天《雨后》3、金发《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等诗集。

思考题1、勾勒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新诗的流变线索,并简评不同阶段新诗潮流彼此之间的承传关系。

2、简析新月诗派对中国新诗的贡献。

3、简述象征诗派的艺术追求。

4、金发诗的艺术特色和缺失。

20年代喜剧1905年汪优游组织同学,成立中国第一个业余剧团,演出《官场丑史》。

诞生期:1、春柳社:1906年在东京成立。

主要成员有叔同、欧阳予倩等。

是中国最早的现代话剧社。

2、民众戏剧社1921年成立,成员有雁冰、振铎、大悲、欧阳予倩等。

3、戏剧协社1921年成立,成员有应云卫、谷剑尘等。

二、20年代剧作家的创作社会问题剧胡适《终身大事》是第一个在刊物上公开发表的剧作。

田亚梅:“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应该自己决断”大悲《幽兰女士》从家庭入手来分析社会问题。

3.欧阳予倩现代戏剧家、电影事业开拓者。

建国后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

这一时期戏剧代表作有《泼妇》《金莲》等创造社剧作家:1.郭沫若代表作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

2.伯奇《抗争》被洪深誉为最早显露“反帝意识”的独幕剧。

丁西林——“独幕喜剧的圣手”田汉:人。

中国现代话剧奠基人之一。

南国戏剧运动的领导者。

1920年第一个剧本四幕剧《梵峨嶙与蔷薇》。

《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夜话》《湖上的悲剧》《南归》《古潭的声音》等是代表之作。

(“两夜一死”)30年代加入左联创作话剧《梅雨》《乱钟》《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回春之曲》等.写电影剧本。

40年代代表作《秋声赋》与《丽人行》。

建国后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

改编戏曲《白蛇传》《瑶环》等作品。

1968年被迫害致死。

二、田汉剧作的特征(P107)1、新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1、新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2、逐步增强的现实主义因素,戏剧性与抒情性的互相依存。

独幕话剧《获虎之夜》,早期最优秀的独幕话剧之一。

三幕话剧《名优之死》田汉戏剧的艺术风格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融为一炉、交互辉映2、抒情性与戏剧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剧作趋向成熟。

20年代文艺思潮学习容:1.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的过程;2.外来思潮与文学社团;3.初期文学理论建设;4.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文学革命的背景和动力1、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实2、新型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3、辛亥革命后不到二十年的时间,是中国思想的“黄金时代”二、五四新文化运动1、独秀与《新青年》2、《新青年》的两项主要工作:(1)倡导思想自由,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2)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

三、五四文学革命(1)胡适与《文学改良刍议》《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1917年1月)(2)独秀与《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的第二篇宣言(1917年2月)2、文学革命的响应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半农的“双簧信”;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思想革命》《平民的文学》《每周评论》、《新潮》3、文学革命的论争1)对"国粹"派林纾的斗争(1917年-1919年(2)与“学衡派”的论辩(1922年)3)与“甲寅派”的论争(1925年)4)新文学阵营部的分化与斗争4、文学革命的实绩(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第二节五四时期外国作品的译介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一、外国作品的译介二、文学社团的兴起1、文学研究会: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

2、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浪漫3、新月社:“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第三节文学革命初期理论建设一、为文学革命寻找根据,证明其必然性与合理性。

二、胡适的理论:侧重从语言、形式方面为文学革命寻找突破口1、“白话文学”论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1918年4月《建设的文学革命论》2、“历史的文学观念”论《白话文学史》3、主采用写实主义《易卜生主义》、《谈新诗》三、周作人的理论:探讨新文学的思想建设第四节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第一个十年文学的三个阶段:1、1917-1919,文学革命初期。

创作刚刚萌芽,是准备阶段。

2、1919-1926,思想最解放,创作最活跃。

第一代重要作家登上文坛,创作流派开始形成,各种文体有了较大发展,新文学初步站稳脚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