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功能

合集下载

《正常人体功能》课件

《正常人体功能》课件
总结词
分泌胆汁促进消化
详细描述
肝脏分泌胆汁,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维持人体的正常消化功能。
肾脏功能
总结词
过滤血液、排除废物
详细描述
肾脏通过滤过作用将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排除体外 ,形成尿液,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
总结词
调节血压和血容量
详细描述
肾脏通过调节尿液的生成和排出量来调节血压和血容量 ,维持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
循环系统概述
循环系统是负责将氧气和营养输 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并将二氧化 碳和废物带走的系统。它包括心
脏、血管和血液。
血液循环
血液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在血 管中循环流动。它携带氧气和营养 物质到各个组织,并带走二氧化碳 和废物。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 动脉硬化等。这些疾病会影响血液 循环,导致心肌缺血、脑缺血、肢 体缺血等症状。
、大肠等部分。
消化过程
食物在消化系统的过程中,经过 物理和化学的分解,最终将复杂 的食物分子分解为简单的营养物 质,如氨基酸、单糖和脂肪酸,
供身体细胞使用。
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 、肝炎、肝硬化等。这些疾病会 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 消化不良、腹泻、体重下降等症
状。
循环系统
内分泌系统
01
内分泌系统概述
内分泌系统由一系列腺体组成,它们分泌激素直接进入血液,调节身体
的各种生理活动。
02
激素调节
激素通过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调节细胞功能,影响身体的代谢、生
长、发育等生理过程。
03
内分泌疾病
内分泌疾病包括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等。这些疾病会影响

正常人体功能复习题

正常人体功能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新陈代谢:机体于环境之间所进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自我更新过程程称为新陈代谢。

★2、兴奋性:活的细胞、组织或机体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3、刺激:细胞或机体感觉的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统称为刺激。

★4、反应:是指刺激引起组织或机体功能活动的改变。

★5、兴奋和抑制:兴奋是指组织或机体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加强,抑制是指组织或机体受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活动减弱。

★6、阈强度: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其值称为阈值。

★7、内环境: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8、内环境稳态:内环境中各种理化因素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

★9、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组织或机体对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0、反馈:由受控制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称为反馈。

★11、负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从而使输出变量向着与原来相反的方向变化。

★12、正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控制部分的活动,从而使输出变量向着与原来相同的方向进一步加强。

二、问答题:1.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是什么?答:人体的机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

其中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2.什么是内环境稳态?它有什么生理意义?答:内环境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①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总是在一定水平上恒定,不随外环境的变动而变化;②它是一个动态平衡、是在微小的波动中保持的相对恒定。

在正常生物体内,可在神经-体液调节下,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

内环境既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又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尾产物。

内环境的理化因素(温度、p H值、渗透压、各种物质浓度等)相对恒定是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所必需的。

正常人体功能重点笔记

正常人体功能重点笔记

正常人体功能重点笔记一、绪论。

1. 正常人体功能的研究内容。

- 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现象及其规律,包括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和吸收、能量代谢和体温、尿的生成和排出、感觉器官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内分泌和生殖等。

2. 内环境与稳态。

- 内环境。

- 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和脑脊液等。

- 稳态。

-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 细胞膜的结构。

- 液态镶嵌模型: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 物质转运功能。

- 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如O₂、CO₂等)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的过程,不需要载体和能量。

- 易化扩散。

- 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等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借助载体蛋白顺浓度差跨膜转运,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等特点。

- 通道易化扩散:离子(如Na⁺、K⁺、Ca²⁺等)借助通道蛋白顺浓度差或电位差跨膜转运,分为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等。

- 主动转运。

- 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如ATP)将物质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跨膜转运,如钠 - 钾泵(Na⁺ - K⁺泵),每分解1分子ATP,可将3个Na⁺泵出细胞,同时将2个K⁺泵入细胞。

- 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如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对葡萄糖、氨基酸的吸收。

2.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 静息电位。

- 细胞在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较膜外为负,如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约为 - 70mV。

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

- 动作电位。

- 概念: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正常人体功能实训报告

正常人体功能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入,正常人体功能的研究对于医学、体育、工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正常人体功能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加深对骨骼、肌肉、神经、循环、呼吸、消化等系统功能的认识。

二、实训内容1. 骨骼系统功能实训(1)实训目的:了解骨骼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

(2)实训内容:骨骼系统解剖学知识学习,骨骼生物力学实验,骨骼模型操作。

(3)实训结果:掌握了骨骼系统的基本结构,了解了骨骼在运动、支持、保护等方面的功能。

2. 肌肉系统功能实训(1)实训目的:了解肌肉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

(2)实训内容:肌肉系统解剖学知识学习,肌肉生物力学实验,肌肉模型操作。

(3)实训结果:掌握了肌肉系统的基本结构,了解了肌肉在运动、支持、保护等方面的功能。

3. 神经系统功能实训(1)实训目的: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

(2)实训内容:神经系统解剖学知识学习,神经传导实验,神经反射实验。

(3)实训结果:掌握了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了解了神经在感觉、运动、调节等方面的功能。

4. 循环系统功能实训(1)实训目的:了解循环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

(2)实训内容:循环系统解剖学知识学习,心脏生理学实验,血压测量实验。

(3)实训结果:掌握了循环系统的基本结构,了解了心脏在泵血、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等方面的功能。

5. 呼吸系统功能实训(1)实训目的: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

(2)实训内容:呼吸系统解剖学知识学习,肺功能实验,呼吸生理学实验。

(3)实训结果:掌握了呼吸系统的基本结构,了解了肺在气体交换、呼吸调节等方面的功能。

6. 消化系统功能实训(1)实训目的: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

(2)实训内容:消化系统解剖学知识学习,消化生理学实验,消化模型操作。

(3)实训结果:掌握了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了解了消化器官在食物消化、吸收、排泄等方面的功能。

正常人体功能

正常人体功能

正常人体功能
正常人体功能是指一个人在生理上正常运作的各种功能。

下面将列举一些常见的正常人体功能:
1. 呼吸功能:正常人体每分钟呼吸12-20次,能够通过肺部吸
入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以维持人体组织的氧供和二氧化碳排出。

2. 循环功能:正常人体心脏每分钟跳动60-100次,将氧气和
营养物质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作。

3. 消化功能:正常人体通过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器官完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身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

4. 排泄功能:正常人体通过肾脏、小便道和结肠等器官排除体内的废物和代谢产物,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5. 骨骼运动功能:正常人体的骨骼系统可以实现人体姿势调整、身体运动和支撑身体的功能。

6. 神经功能:正常人体通过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调节人体的各种感觉、思维和运动功能。

7. 感觉功能:正常人体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系统感知外界刺激,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8. 内分泌功能:正常人体的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激素来调节和控制各个器官和组织的生长、发育和代谢。

9. 免疫功能:正常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识别、攻击和清除病原体,维护身体的免疫防御功能。

10. 生殖功能:正常人体的生殖系统能够实现生殖细胞的产生和与异性的交配,从而实现繁衍后代的功能。

总的来说,正常人体功能是指一个人具备的各种正常的生理功能,这些功能相互协调、互相依赖,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作。

正常人体功能的正常与否对于人体的健康和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标准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标准

《人体解剖学》课程标准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以《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为指导,遵循《兰州科技职业学院课程标准制定原则性意见》,制定《人体解剖学》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编选教材、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考核的基本依据。

一、课程标识第一部分课程定位一、课程地位、性质正常人体功能是研究生命的化学,它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中的地位,着重生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因此,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认真学习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并能利用理论解释某些疾病的发病机理。

注意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的培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与临床课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适当联系临床内容和护理学专业内容。

二、课程理念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主导作用具有客观性和必要性,教师预先决定和设计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结果和教育质量评估方法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适时必要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其较强的知识基础和自学能力的优势,确保教学活动顺利高效的完成,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并使智力和素养得到发展,完成教学目标。

此外,在教学实践中应全程渗透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教学内容设置上,除了理解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要突出课程的前沿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设计思路《正常人体功能》课程要符合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创新思维”、“以学生为主体”“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新观念,力求构建我校新的生理学课程体系,更新、拓展课程内容。

不再局限于课堂基本理论,而是把实验教学、前沿专题讲座、网络课程教学、课外科研活动等内容纳入课程中,反映医学科学发展的新水平,丰富了生理学课程的内涵,拓宽学生知识面。

正常人体功能(生理)课程标准

正常人体功能(生理)课程标准

正常人体功能学课程标准所属系部:基础医学部适用专业:英语护理专业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一、前言(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正常人体功能学以正常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机制,属生物医学的分支。

正常人体功能学是英语护理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是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并为后续基础医学课(病理正常人体功能学、药理学、病理学等)和专业课(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的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正常人体功能学学习,使学生掌握正常机体各系统、器官的生理功能及其发生机制,理解人体不同系统、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分子水平解释临床疾病的发病机理及采取的防治措施,帮助学生分析人体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如何保持生理稳态;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医学基础课、护理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将来医学实践中疾病的分析提供理论支持。

(二)设计思路正常人体功能学作为英语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后续的基础课程如药理学、病理正常人体功能学的学习提供理论支撑。

结合基层护理工作要求以及后续基础课的授课需要,合理取舍正常人体功能学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以便更好的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服务。

在授课中注意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注重由结构到功能,由静态到动态的学科特点。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基础理论与临床护理知识进行对接。

本课程安排在第2学期,理论学时为44学时,实验学时为10学时。

二、课程培养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正常人体功能学基本概念;2.系统掌握人体的物质组成、正常的物质代谢和基因信息传递的过程、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生命活动过程中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过程、变化规律及其调节。

4.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主要功能;5.熟悉各系统间功能联系;6.了解机体与环境的统一关系;7.了解器官、系统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二)能力目标1.能运用正常人体功能学知识解释正常的生理现象;2.能进行动物基本手术操作;3.能分析不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机体的功能可能出现的变化及相应机制。

正常人体功能呼吸

正常人体功能呼吸

二、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一)肺容积和肺容量
1.肺容积
潮气量(TV): 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补吸气量(IRV): 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增加的吸入气体量。
补呼气量(ERV): 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 所能增加的呼出气体量。 残气量(RV):
最大呼气后,肺内仍残留不能呼出的气体量。
胸廓容积扩大,肺在胸膜腔内压作用下被动扩张
正常人体功能呼 吸
概述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全过程:
呼吸过程: ●肺通气 肺与外界环 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肺换气 肺泡与肺毛 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 交换。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组织换气 组织毛细 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之 间的气体交换。
第一节 肺 通 气
一、肺通气的原理 (一)肺通气的动力
①使肺总是处于扩张状态而不至于萎缩, 肺可以随胸廓的扩大而扩张。
②作用于胸腔内其他器官,如腔静脉和胸 导管等,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二)肺通气的阻力
弹 性 阻 肺力 通 气 阻 力
胸廓弹性阻力:与胸廓所处的位置有关
肺泡表面张力:2/3 肺弹性阻力 肺弹性回缩力: 1/3
非 气道阻力:与气体流动形式+气道半径有关
呼吸肌收缩舒张(原动 力)→胸廓扩大缩小→肺 扩大缩小→肺内压变化→ 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压 力差(直接动力)
1.呼吸运动
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有节律地扩大 与缩小。包括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
•型式: 按呼吸深度分: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 按动作部位分: 混合呼吸:正常成人。 腹式呼吸:婴儿、胸膜炎、胸腔积液。 胸式呼吸:严重腹水、腹腔有巨大肿块、
2.肺容量:肺容积两项或两项以上联合气体量。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标准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标准

WORD下载可编辑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性院校课程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课程标准《正常人体功能》(试用稿)适用专业:高职高专护理、助产专业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康复治疗技术教研室麦麦提江.麦苏木2012年04月本课程标准根据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计划规定,适用于高中毕业的三年制高职护理、助产专业,是进行本课程教学和考核本门课程教学质量的依据,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60学时,实验12学时。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正常人体功能》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开发的一门重要的基础优质课程,是医学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高级护理及医学相关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

它包括人体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两门学科的知识,是以生物机体的组成,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二)课程定位《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是传统课程《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有机融合,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熟悉人体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组成人体的系统、器官、细胞、生物大分子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它们的内部活动与代谢机制,了解该门科学的发展现状,学会从分子、细胞、器官、系统水平,特别是从整体水平,理解人体生理学功能的调节、机制和生物大分子、遗传物质的基本代谢过程,为后续护理专业课程服务,为认识、维护和促进健康提供基础知识,为了解疾病、有效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初步的分析能力,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熟练的操作能力等,能正确观察并分析实验结果。

此外还培养学生具有严谨求实和创新的学习精神,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具有团结协作、勇于吃苦的良好品德。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以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根据临床护理岗位所涵盖的工作任务的需要而设置,经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临床护理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和依据。

课程设计主要按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采用理实统合、教练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组合教学内容,并通过仿真实验、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实现融“教、学、做”为一体化,充分体现专业基础课程服务于专业课程的高职护理专业教育的课程定位。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标准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标准

《人体解剖学》课程标准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以《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为指导,遵循《兰州科技职业学院课程标准制定原则性意见》,制定《人体解剖学》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编选教材、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考核的基本依据。

、课程标识第一部分课程定位一、课程地位、性质正常人体功能是研究生命的化学,它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中的地位,着重生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因此,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认真学习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并能利用理论解释某些疾病的发病机理。

注意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的培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与临床课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适当联系临床内容和护理学专业内容。

二、课程理念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主导作用具有客观性和必要性,教师预先决定和设计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结果和教育质量评估方法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适时必要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其较强的知识基础和自学能力的优势,确保教学活动顺利高效的完成,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并使智力和素养得到发展,完成教学目标。

此外,在教学实践中应全程渗透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教学内容设置上,除了理解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要突出课程的前沿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设计思路《正常人体功能》课程要符合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创新思维” 、“以学生为主体” “素质教育” 的现代教育新观念,力求构建我校新的生理学课程体系,更新、拓展课程内容。

不再局限于课堂基本理论,而是把实验教学、前沿专题讲座、网络课程教学、课外科研活动等内容纳入课程中,反映医学科学发展的新水平,丰富了生理学课程的内涵,拓宽学生知识面。

正常人体功能第一章-绪论

正常人体功能第一章-绪论
正常人体功能
第一章 绪论
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机体的内环境和稳 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 熟悉: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了解:正常人体功能的研究内容与医学的关系。
第一章 绪论
一、概述 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三、机体与环境 四、人体功能的调节
第一节、概述
一、正常人体功能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兴奋性= 阈强1 度(反变关系 )
适应性
定义:机体能根据所处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身活动 以适应变化的能力。
生理性适应
行为性适应
生殖
定义:生物体发育成熟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 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任何生物个体的寿命都是有限的,只有通过生 殖活动产生新的个体才能使生命得以延续,种族得 以繁衍。所以,生殖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机体内,控制部分
反射中枢或内分泌腺
受控部分
效应器或靶细胞
概念: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活
动的过程称为反馈。
负反馈(维持机体稳定) 反馈作用
正反馈(加强生理活动)
谢谢观看!
(二)内环境的稳态
定义: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 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
意义:机体各个水平功能状态的相对稳定和相互协 调。
四、人体功能的调节
一、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一)神经调节 1.概念 :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进行的调节。 2.基本方式 ——反射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结构基础——反射弧
研究对象:人体及组成人体的各系统 组织器官 细胞和生物大分子
研究任务:阐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现象、 过程、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等。
二、正常人体功能与医学的关系

【精选】正常人体功能

【精选】正常人体功能

绪论1.内环境:机体内部细胞所直接生存的周围环境是细胞外液,生理学中将机体的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2.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反馈作用和原来的效应一致,起到加强或促进作用3.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4.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同化,异化),兴奋性(兴奋,抑制)、生殖。

5.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体液占成年人体重的60%。

6.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

内环境是细胞新城代谢的场所。

7.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稳态。

8.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神经(最重要)、体液(激素)、自身调节9.正反馈:凝血女性分娩排尿负反馈:体温血压10.血压低时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减弱,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加强,血压升高细胞的功能1.细胞膜的功能:屏障物质转运信号转导2.膜的结构:致密带透明带致密带膜的成分:①膜脂质(作用:屏障作用流动性稳定性),②膜蛋白(分表面蛋白和整合蛋白)③糖类钠通道是整合蛋白3.膜的液态镶嵌模型4.细胞膜的转运形式:被动转运分为: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5.单纯扩散: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浓度差的驱使下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转运过程6.单纯扩散:CO2、O2、NO、N2、尿素、脂肪酸7.异化扩散:有些非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借助膜蛋白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8.异化扩散包括通道转运(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和载体转运载体转运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9.载体转运的特征:①顺浓度梯度进行②饱和性③特异性④竞争性抑制10.正常情况下,每分解一个ATP分子,3个Na+外流,2个K+11.入胞中固体为吞噬,液体为吞饮血液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2.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称血细胞比容正常男性40%~50%,女性37%~48% 男性高于女性3.血量占体重的7%~8% 如果一个人60千克,则血量为4.2~4.8L4.血液的比重:和血浆相比血细胞的比重大5.渗透压:指同业中的溶质吸收水分子的能力6.渗透压分为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主要由NaCl构成——维持细胞的内外平衡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构成——调节毛细血管内外7.酸碱度:正常PH值7.35~7.45:;缓冲对NaHCO3/H2CO38.在临床上注射的是等张溶液0.9%NaCl 0.5%葡萄糖9.等张溶液一定是等渗溶液,而等渗溶液不一定是等张溶液10.血液的功能:运输、缓冲、调节体温、凝血和纤溶功能、防御保护功能11.血细胞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12.红细胞的生理特性: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渗透脆性、可塑变形性其中悬浮稳定性和可塑变形性与表面积和体积有关13.单位时间内红细胞的下沉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血浆中的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胆固醇含量增多时,叠连增加血沉速度加快;血浆中白蛋白、卵磷脂含量增多时,红细胞叠连和下沉速度减慢14.白细胞的数量正常成年人约(4.0~10.0)×109/L15.白细胞的分类: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其中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吞噬细菌作用;淋巴细胞中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16血小板的生理特征:粘附,聚集(可逆性、不可逆性)、释放、吸附、收缩17血小板的生理特性:①参与生理止血②促进凝血③维护毛细血管内皮完整性18.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呈液体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凝胶状态的纤维蛋白的酶促反应过程19.凝血因子有12种,由FⅠ—FⅩⅢ无VI因子I:纤维蛋白原;因子II:凝血酶原;因子III:组织凝血激酶;因子IV:钙离子;因子VIII:抗血友病因子20.凝血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的形成;纤维蛋白的形成分为内源性凝血:起始于凝血因子Ⅻ(12)外源性凝血:起始于凝血因子Ⅲ21.抗凝系统是指在生理情况下,集体血管损伤产生的凝血过程仅限于受损的局部,不会扩展到到全身并阻碍血液循环,体内还存在着与凝血系统相对抗的抗凝系统22.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加速:加Ca、粗糙面、加温减速:除Ca、光滑面、降温烧杯:不凝23.抗凝系统包括细胞抗凝系统、体液抗凝系统24.抗凝血酶Ⅲ与肝素结合后其抗凝作用可增加25.抗凝作用的酶:抗凝血酶III、凝血酶调节蛋白、蛋白质C、肝素26.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27.纤溶系统主要包括: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抑制物28.纤溶可分为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的降解29.正常情况下体内血液为什么不会在血管内凝固?①体内有体液抗凝系统②体内有细胞抗凝系统③血管内皮光滑④血液流动⑤有纤溶系统,促使纤维蛋白溶解30.输血原则①必须鉴定血型,同型血相输,做交叉配血试验②异型输血时,输入时的RBC(红细胞)不与受血者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输血量少,速度慢,并严密观察31.血量指人体内血液的总量。

正常人体功能第二版教学设计

正常人体功能第二版教学设计

正常人体功能第二版教学设计一、简介正常人体功能是生理学中的基础内容,是医学、生物学、运动科学、护理学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学科。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体正常功能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掌握正常人体功能相关理论知识;2.理解人体各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3.熟悉正常生理变化过程,并掌握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人体生理问题,并提出治疗方案。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总论1.人体构造与组成;2.生态平衡与稳态;3.环境适应性与疾病。

第二章细胞与组织学1.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2.组织的组成和分类;3.细胞生命周期和分裂。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1.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2.神经细胞膜的兴奋性;3.神经系统的功能与调节机制。

第四章心血管系统1.心脏的构造与功能;2.循环系统的组成和调节机制;3.循环系统的生理变化与疾病。

第五章呼吸系统1.呼吸器的结构和功能;2.呼吸系统的生理变化与疾病;3.人体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调节。

第六章消化系统1.消化道的结构和功能;2.消化系统的调节机制;3.消化系统的生理变化与疾病。

第七章感觉器官与神经肌肉系统1.眼的结构和功能;2.耳鼻喉的生理变化与疾病;3.神经肌肉系统的结构和调节机制。

第八章泌尿生殖系统1.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泌尿系统的调节机制;3.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第九章免疫系统1.免疫反应的基本概念和机制;2.免疫细胞的结构和功能;3.免疫系统的调节和疾病。

四、教学方法1.线下授课:以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2.线上教学:利用网络直播、在线交互、互动讨论等方式进行;3.实验教学:结合人体功能的生理变化和生化特征,进行实验操作。

五、教学流程1.第一周:总论;2.第二周:细胞与组织学;3.第三周:中枢神经系统;4.第四周:心血管系统;5.第五周:呼吸系统;6.第六周:消化系统;7.第七周:感觉器官与神经肌肉系统;8.第八周:泌尿生殖系统;9.第九周:免疫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阈值: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即阈强度2.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环境3.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4.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5.阈电位:能引起细胞膜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造成Na+大量内流并爆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6.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甚小的物质在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7.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转运到高浓度一侧的过程8.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9.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10.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正常人安静时心率为平均75次/分11.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12.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13.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14.窦性心律:窦房结是心脏活动的正常起搏点,由窦房结起搏形成的心脏节律15.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肺泡通气量和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16.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17.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呼气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18.吸收:经消化所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水、维生素、无机盐透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19.容受性舒张:在进食时食物对口腔、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胃头区肌肉的舒张20.胃排空:是指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21.糖异生: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22.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23.酮体:在肝细胞线粒体中,含有丰富的合成酮体的酶系,脂肪酸经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一部分进入三羚酸循环彻底氧化,一部分缩合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这三种中间代谢产物统称为酮体24.血脂:血浆中的脂类物质25.必需氨基酸:构成人体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有8种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供应26.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27.渗透性利尿:由于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小管液渗透压升高,使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和Nacl排出增多的现象28.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29.水利尿:由于大量饮用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30.视力:视敏度,是指眼分辨物体上两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也称为视锐度,即眼分辨物体细微结构的最大能力31.瞳孔近反射:当近物时,反射性引起瞳孔缩小以控制入眼的光线量,称为瞳孔近反射32.瞳孔对光反射:瞳孔的大小还可随光线强弱而改变,强光照射瞳孔缩小,弱光下瞳孔扩大,称为瞳孔对光反射33.突触传递:突触前神经元的活动经突触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活动发生改变的过程34.神经递质:油神经末梢释放,在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起信息传递作用的特殊化学物质35.胆碱能纤维:在周围神经系统,凡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36.肾上腺素能纤维:凡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纤维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37.牵涉痛:是指某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38.牵张反射:是指由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会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搜索的反射活动39.激素:有内分泌腺或散在内分泌细胞所合成的与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传递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40.应激反应: 当人体突然受到感染,中毒,缺氧,饥饿,创伤,麻醉,手术,寒冷及精神过度紧张等有害刺激时,血液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糖皮质激素的浓度急剧升高,并产生一系列非特异性全身反应成为应激反应二.填空1.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

2.机体活动调节的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主要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

3.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快、准、短;体液调节的特点是慢、广、长。

4.属于正反馈调节是排尿、排便、分娩和血液凝固。

6.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负反馈调节。

7.易化扩散根据膜上蛋白质的作用和形态不同,可以分为载体转运和通道转运两种类型。

8.钠-钾泵又称钠离子-钾离子依赖式ATP酶。

9.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

10.细胞膜外带正电荷,膜内带负电荷,两侧电位维持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称为极化。

11.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方向变化,称为去极化。

12.细胞膜去极化后,膜电位又恢复到原来静息时的极化状态,称为复极化。

13.动作电位的特点是全或无现象、不衰减性传导、脉冲式发放。

14.一个横管与两侧的终池一起合称三联管。

15.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

16.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白蛋白;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是球蛋白;参与凝血作用的蛋白质是纤维蛋白。

17.红细胞生成的原料有铁和蛋白质。

18.血小板主要的生理功能有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参与生理性止血和促进凝血。

19.ABO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

20.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时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特点形成二期平台期,是由钙离子内流和钾离子外流产生的。

22.心室肌的前负荷是心室舒张末期,后负荷是动脉血压。

23.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博出量,影响舒张压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外周阻力。

24.生成组织液的有效率过压取决于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脉压。

25.减压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感受器是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它的生理意义在于防止动脉血压发生大波动,维持动脉血压的稳定性。

26.心交感、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分别是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

27.外界空气由呼吸道出入肺的过程,称为肺通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肺换气。

28.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二型上皮细胞分泌的,其主要化学成分是DPPC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29.CO2在血液中运输,化学结合的形式主要有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

30.调节呼吸运动的外周化学感受器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31.调节呼吸运动的基本中枢位于延髓。

32.食物的消化有机械性和化学性两种形式。

33.可使胃蛋白酶原激活的物质是盐酸和胃蛋白酶。

34.保护胃黏膜免受氢离子和胃蛋白酶损伤的屏障是胃黏膜屏障。

35.缩胆囊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和胆囊收缩。

36.小肠运动的形式有紧张性收缩、分解运动和蠕动。

37.绝大部分的消化器官都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层支配。

38.糖最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为机体提供能量。

缺氧时糖酵解代谢途径加强,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主要靠有氧氧化代谢途径供能,饥饿情况下则主要靠糖异生代谢途径供能。

39.超速离心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成4种,按密度由低至高依次为CM、VLDL、LDL和HDL。

40.脂类在血浆中的存在形式和运输形式是脂肪动员,是由脂肪和类脂两部分组成。

41.成人空腹血糖正常参考范围为3.9-6.1mmol/L,降低血糖的激素是胰岛素,升高血糖的激素有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

42.尿生成的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43.肾盂或输尿管结石的情况下,囊内压升高,肾小球有效率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尿量减少。

44.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血中钠离子降低或钾离子升高使醛固酮分泌增加。

45.醛固酮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产生保水保钠排钾作用,抗利尿激素与醛固酮的作用部位相同,使小管的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

46.生物体内能量的释放、储存和利用都以ATP为中心。

47.一般情况下,机体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糖氧化分解。

48.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脑和肝脏。

49.感觉是指客观物质世界在脑的主观反映,人体主要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前庭、鼻、味蕾、皮肤。

50.眼的调节包括晶状体调节、瞳孔的调节、眼球会聚,其中以晶状体的调节最为重要。

51.视锥细胞主要分布于视网膜的中央,其功能是感受昼光觉和色觉;视杆细胞主要分布于视网膜的周边部,其功能是感受晚光觉和黑白觉。

52.暗适应的过程是视紫红质合成的过程,整个过程的完成需要25~30分钟。

53.神经元之间相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称为突触。

54.外周神经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

55.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递质是乙酰胆碱。

56.肾上腺素能受体分为α受体和β受体两种。

57.。

去甲肾上腺素与β1(心脏)受体结合后产生兴奋心脏效应;与β2受体结合后产生抑制效应。

58.牵张反射包括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59.临床上常检查某些腱反射来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60.按化学性质不同将激素分为含氮激素和类固醇激素两大类。

61.幼年时生长激素缺乏可导致侏儒症,甲状腺激素缺乏可导致呆小症。

62.主要参与应激反应的激素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糖皮质激素,主要参与应急反应的激素是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第1章1.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A.阈强度B.阈电位C.阈上刺激D.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E.动作电位的幅度2.内环境的稳态是指A.维持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不变B.维持细胞内液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不变C.维持细胞内液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相对稳定D.维持组织液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E.维持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相对稳定3.神经调节的特点是A.调节幅度小B.反应速度慢C.作用广泛和持久D.调节的敏感性差E.作用迅速、准确和短暂4.下列生理过程中,哪项是负反馈调节A.排尿反射B.排便反射C.血液凝固D.减压反射E.分娩过程第4章1.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共同特点是A.需要消耗能量B.顺浓度梯度C.需要膜蛋白帮助D.转运的物质都是小分子E.需要载体蛋白的帮助2.神经纤维膜电位由+30OmV 变为-70mV 的过程称为A.超极化B.去极化C.复极化D.反极化E.极化3.可兴奋细胞发生兴奋时的共同表现是产生A.收缩活动B.分泌话动C.静息电位D.动作电位E 局部电位4.产生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去极和复极过程)的跨膜离子移动过程属于A.单纯扩散B.载体中介的易化扩散C.通道中介的易化扩散D.主动转运E.出胞或人胞5.膜两侧电位极性倒转称为A.去极化B.复极化C.超极化D.反极化E.极化第5章三、A1型题1.正常人血浆PH 值为A.6.35-6.45B.7.05-7.15C.7.35-7.45D.7.35~ 7.75E 7.65-7.752.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A.NaClB.葡萄糖C.白蛋白D.球蛋白E.纤维蛋白原3.下列哪项是等渗溶液A.20%甘露醇溶液B.2% 葡萄糖溶液C.10% 葡都糖溶液D.0.35% NaCI溶液E O.85% NaCl溶液4.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原因是A.缺乏Fe2+B.缺乏叶酸C.内因子缺乏D.骨髓破坏E.缺乏维生素B125.急性化脓菌感染时,外周血液中显著增多的是A.红细胞B.中性粒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单核细胞E.白细胞6.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时,红细胞出现A.聚集B.黏着C.叠连D.凝集E.凝固7.唯一不存在于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是A.因子IIIB.因子VC.因子XD.因子VIIIE.因子XII8.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是A.凝血酶原形成一凝血酶形成一纤维蛋白原形成B.凝血酶原形成一凝血酶形成一纤维蛋白形成C.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一凝血酶原形成一纤维蛋白原形成D.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一凝血酶形成一纤维蛋白形成E.以上均不是第6章三、A1型题1.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是A.0 期去极化缓慢B.形成2 期平台期C.4期自动去极化D.无明显1期E.4 期为静息期2.窦房结能成为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原因是A.静息电位仅为-70mVB.國电位为-40mVC.O 期去极化速度快D.动作电位设有明显的平台期E.4 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3.心肌不会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A.心肌是功能上的合胞体B.心肌肌质网不发达,Ca2+储存少C.心肌的有效不应期较长D.心肌有自律性,会自动节律收缩E.心肌呈“全或无”收缩4.当细胞外液Ca2+浓度降低时主要引起心肌A.收缩减弱B.舒张减慢C.收缩增强D.舒张增快E.传导增快5.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A.血液依赖地球吸引力而回流B.骨路肌的挤压作用加速静脉回流C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D.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E.胸内负压促进静脉回流6.主动脉瓣关闭主要是由于A.心室肌收缩B.心房肌收缩C.主动脉瓣收缩D.主动脉压高于心室内压E.主动脉压低于心室内压7.第一心音的产生主要由于A.房室瓣开放B.房室瓣关闭C.动脉瓣开放D.动脉脚关闭E.乳头肌及腱索的振动8.出现下列哪种情况时,心输出量减少A.心肌收缩力增强B.后负荷增大C.前负荷适当增大D.心率增加到100 次/分钟E.后负荷减小9.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降低时,动脉血压的变化为A.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B.收缩压升高比舒张压升高更明显C.舒张压升高比收缩压升高更明D.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不变E.收缩压降低,舒张压不变10.站立过久出现下肢水肿的主要原因是A.下肢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B.下肢血流量增大C.下肢淋巴回流受阻D.下肢毛细血管压升高E.机体血容量增大11.某患者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肿大和双下肢水肿,最可能的心血管疾病是A.左心衰B.右心衰C.肺水肿D.高血压E.中心静脉压降低12.生理情况下,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的主要反射是A.牵张反射B.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C心肺感受器反射D.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E 容量感受器反射第7章三、A1型题1.呼吸的意义主要是为机体A.吸人O2排出CO2B.吸人CO2排出O2C.吸人O2排出N2D.吸入O2排出COE.吸入CO接出O22.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A.呼吸运劝B.肺内所与大气压之差C肺内压与气道阻力之差D.胸膜腔内压与大气压之差E.胸膜胞内压与肺内压之差3.肺通气的原动力是A.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B.肺的扩张和回缩C.肺内东与胸膜腔内压之差D.呼吸运动E.胸膜腔内压的周期性变化4.平静呼吸的特点是A.吸气与呼气都是被动B.吸气是被动、呼气是主动C.吸气与呼气都是主动D.吸气是主动、呼气是被动E.吸气有时是主动、有时是被动5.胸膜腔内等于A.大气压+肺内压B.大气压+肺回缩压C.大气-非弹性阻力D.肺内所一肺间缩力E.大气压-弹性阻力6.评价肺通气功能,下列哪个指标较好A.时间肺活量B.肺活量C.潮气量D.余气量E.功能余气量7.维持胸膜腔负的必要条件是A.吸气肌收缩B.胸膜腔密闭C.呼气肌收缩D.肺内压低于大气压E.肺内压高于大气压8.肺活量等于A.补吸气量+潮气量B.潮气量+补呼气量C.补吸气量+补呼气量D.补吸气量+潮气量+补呼气量E.补呼气量+余气量9.缺氧对呼吸的刺激主要是通过A.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B.直接刺激中枢的呼吸神经元C.刺激中枢化学敏感区D.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E.以上都不是10.正常人安静时通气/血流比值为A.0.84B.0.64C.0.94D.4.0E1.011.正常情况下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的有效刺激是A.血液中一定程度的缺氧B.血液中一定浓度的CO2C.血液中一定浓度的H+D.血液中一定浓度的N2E.以上全错12.二氧化碳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刺激A.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B.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C.肺牵张感受器D.延髓中枢化学感受器E脑桥中枢化学感受器第8章1.人唾液中的酶有A.淀粉酶和蛋白酶B.淀粉酶和脂肪酶C.淀粉酶和溶菌酶D.蛋白酶和溶菌酶E.脂肪酶和溶菌酶2.参与构成胃黏膜保护屏障的主要离子是A.ClB.HCO3~C.K+D.Na*E.H*3.不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是A.唾液B.胃液C.胰液D.小肠液E.胆汁4.胆汁中与脂肪消化密切相关的是A.胆盐B.胆色素C.卵磷脂D.胆固醇E.内因子5.消化液中最重要的是A.唾液B.胃液C.胆汁D.胰液E.小肠液6.糖、蛋白和脂肪消化产物吸收的主要部位是A.十二指肠和空肠B.空肠和回肠C.回肠D.大肠E.胃7.小肠分节运动的作用是A.蠕动的基础.B.小肠各种运动的基础C.推进食糜D.混合食糜E.可保持小肠的形状8.大肠所特有的运动形式是A.分节运动B.紧张性收缩C.集团蠕动D.容受性舒张E.蠕动第9章1.成熟红细胞的能量主要来自血中的A.葡萄糖B.脂肪酸C.酮体D.乳酸E.氨基酸2.血糖主要指血液中的A.葡萄糖B.半乳糖C.6-磷酸葡萄糖D.果糖E.蔗糖3.正常人血糖的主要来源是A.肝糖原分解产生B.脂肪转变而成C.甘油经糖异生作用转变而来D.食物中糖消化吸收E.氨基酸异生转变而来4.长期饥饿后血被中哪种物质的含量增加A.葡萄糖B.血红素C.酮体D.乳酸E.氨基酸5.血脂是指血浆中的A.类脂B.脂类C.脂肪D.磷脂E.胆固醇6.脂类在血浆中的运输形式是A.清蛋白B.糖脂C.脂蛋白D.球蛋白E.糖蛋白7.逆向转运胆固醇的脂蛋白是A.CMB.LDLC.VLDLD.HDLE.LDH8.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取决于A.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B.必需氨基酸的种类C.必需氨基酸的数量D.非必需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比例E.必需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比例9.ALT(GPT)活性最高的组织是A.心肌B.脑C.骨骼肌D.肾E.肝第10章1.有关生物氧化错误的是A.生物氧化是一系列的酶促反应B.线粒体中的生物氧化伴有ATP 的生成C.氧化过程中能量逐步释放D.三大营养物质为主要能量来源E.与体外氧化结果相同,但释放的能量不同2.ATP 生成的主要方式A.氧化磷酸B.底物水平磷酸化C.糖的有氧氧化D.肌酸磷酸化E.糖的无氧氧化3.哪种物质是解偶联剂A.一氧化碳B.氰化物C.鱼藤酮D.二硝基苯酚E.硫化物4.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直接供体是A.葡萄糖B.脂肪C.蛋白质在PD.ATPE.乙酰COAX又XXE则寒5.正常情况下也要通过糖酵解供能的是A.脑B.肝C.肌肉D.成熟红细胞E.以上都不是6.对能量代谢影响最为显著的是A.进食B.肌肉活动C.环境温度D.精神活动E.性别7.能量代谢相对稳定时的环境温度是A.20~ 30CB.30~ 40CC.5~ 10CD.10~ 15CE.15~20C第11章11章1.下列各项中,能使肾小球有效速过压降低的是A.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C.肾小囊内静水压降低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E.肾小囊内胶体渗透压升高2.与肾小球滤过无关的因素是A.血浆晶体渗透压B.血浆胶体渗透压C.肾血流量D.滤过膜的面积E.滤过膜的通透性3.肾小球滤过分数是指A.肾小球滤过率和体表面积的比值B.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C.肾血浆流量和体表面积的比值D.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比值E.肾血流量和体表面积的比值4.肾小管超滤液中葡萄糖全部重吸收的部位是A.近端小管B.髓袢降支C.髓袢升支D.远曲小管E.集合管5.正常情况下,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A.不随重吸收物质的不同而异B.不受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C.随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而增加D.随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而减少E.受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调节6.下列关于HCO,在近端小管重吸收的描述,正确的是A.重吸收率约为67%B.以HCO,~的形式重吸收C.与小管分泌H相偶联D.滞后于CI的重吸收E.与Na*的重吸收无关7.给家兔静脉注射25%的葡萄糖溶液10ml 后,尿量增加,其原因是A.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B.肾小球滤过率增加C.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D.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增高E.肾血流量增多8.主要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的内源性物质是A.醛固酮B.肾上腺素C.抗利尿激素D.血管紧张素IIE.糖皮质激素9.肾维持机体水平衡的功能主要通过对下列哪一过程的调节而实现A.肾小球的滤过量B.近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量C.髓袢降支对水的重吸收量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E.肾小管的分泌功能10.建立肾内髓部渗透压梯度的主要溶质是A.磷酸盐和NaClB.KCI 和尿素C.尿素和葡萄糖D.NaCl和KCIE.尿素和NaCl第12章1.在眼的折光系统中,折光能力最强的是A.角膜B.房水C.晶状体D.玻璃体E.视网膜2.近视发生的原因A.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弱B.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弱C.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强D.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强E.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正常但眼球前后径过短3.视杆细胞的感光物质是A.视蛋白B.视黄醛C.视红色素D.视绿色素E.视紫红质4.听觉感受器位于A.前庭膜B.基底膜C.壶腹D.椭圆囊斑E.球囊第13章.13章1.在突触传递过程中,引起递质释放的关键因素是A.兴奋传到神经末梢B.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C.Ca*进人突触前末梢D.前膜内轴浆黏度的高低E.前膜内侧负电位的大小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主要是A.K* 外流B.Ca*内流E.K* 内流C.Na* 内流D.Cl内流3.躯体运动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A.乙酰胆碱B.多巴胺C.去甲肾上腺素D.甘氨酸E.肾上腺素4.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A.乙酰胆碱B.去甲肾上腺素C.5-羟色胺D.多巴胺E 多数为去甲肾上腺素,少数为乙酰胆碱5.副交感神经节细胞膜上的受体为A.a受体B.B受体C.B2受体D.N受体E.N,受体6.导致心肌收缩加强的肾上腺素能受体为A.a受体B.B受体C.B2受体D.M 受体E.N1受体7.突触后抑制的产生是由于A.突触前膜超极化B.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C.突触后膜超极化D.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E.突触前膜去极化8.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A.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B.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C.维持醒觉D.产生嗅觉E.维持睡眠9.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是A.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B.通过丘脑特异投射而发挥作用的系统C.单突触接替的系统D.阻止巴比妥类药物发挥作用的系统E.与感觉无关的中枢神经系统10.左侧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损伤,引起躯体感觉障碍的部位是A.左半身B.右半身C.左侧头面部D.右侧头面部E.全身11.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反射是A.屈肌反射B.对侧伸肌反射C.肌紧张反射D.腱反射E.翻正反射12.前庭小脑主要A.与身体平衡功能有关B.与调节肌紧张有关C.与调节随意运动有关D.与内脏运动有关E.与内脏感觉有关13.大脑皮层运动区主要位于A.中央前回B.中央后回C.枕叶D.颞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