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七章分析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组织的变革与发展)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组织的变革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3b600b3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e2.png)
根据变革的性质和范围,可分为结构 性变革、流程性变革和文化性变革。
变革的动因与阻力
变革的动因
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部发展的需要、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等是推动组织变革的主要因素。
变革的阻力
员工对变革的抵触情绪、组织文化的惯性、利益格局的调整等是阻碍组织变革的主要因 素。
变革的过程与阶段
变革的过程
全球化背景对组织发展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崛起
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将发挥更加重要的 作用,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产业链 整合。
文化多样性的挑战
全球化使得组织面临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和客 户,如何有效管理文化多样性成为组织发展的重要 课题。
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加剧
全球化背景下,组织间的合作与竞争将更加 激烈,组织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时 寻求与其他组织的合作机会。
包括识别变革需求、制定变革计划、实施变革措施和评估变革效果等步骤。
变革的阶段
可分为启动阶段、实施阶段和巩固阶段。在启动阶段,需要明确变革目标和计 划;在实施阶段,需要落实各项变革措施;在巩固阶段,需要对变革成果进行 评估和巩固。
02
组织发展的概念与理论
组织发展的定义与内涵
组织发展是指组织通过改变其结构、文化、技术等方面,以适应外部环境 变化和提高内部效能的过程。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组织变革将更加注重 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智能化。
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数字化时代要求组织更加灵活、高效,因此组织结构将趋向于扁平 化,减少中间层级,提高决策效率和响应速度。
员工角色的转变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将改变员工的工作方式和角色定位,员工需要不 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同时承担更多创新和创造性工作。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七章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d4e2a67e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79.png)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七章本章主要介绍组织行为学的相关背景和重要性,并引入本章的主题和目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将探讨本章中的核心问题。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个体和团体在组织___和互动的学科。
在现代商业环境中,了解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原则和理论对于管理者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相关内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员工行为、组织文化、领导力和团队协作等关键因素,为有效管理和提升组织绩效提供支持。
本章的目标是在学生中引起对组织行为学的兴趣,并传授相关的理论和概念。
我们将探索员工动机、团队效能、领导风格等主题,并提供实际案例和讨论,以帮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
让我们开始探索组织行为学中引人入胜的世界吧!本章主要介绍组织文化的概念、定义和重要性,以及探讨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和绩效的影响。
同时,还讨论了不同类型的组织文化及其特点,并提供了塑造和维持组织文化的方法。
此外,还探讨了组织文化与员工行为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中共享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和符号系统的总和。
它是一个组织的核心特征,能够塑造员工的行为和决策,并对组织的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和绩效具有显著影响。
一种健康的组织文化能够促进员工积极参与、合作和创新,提高组织绩效。
不同类型的组织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如自由主义文化强调自由和个人创新,而保守主义文化则更注重规范和稳定。
塑造和维持组织文化需要领导者的积极参与和示范作用。
领导者应该根据组织的价值观和目标来塑造和展示文化,并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惯例来支持和保持文化。
组织文化与员工行为和满意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员工对组织文化的认同程度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从而影响工作表现和满意度。
因此,组织应该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并与员工共同塑造和维护。
通过深入了解组织文化的概念、定义和重要性,以及探讨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和绩效的影响,本章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组织行为学中的相关知识,在实践中取得更好的表现。
组织行为学第7章
![组织行为学第7章](https://img.taocdn.com/s3/m/d91011ce01f69e31433294d2.png)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的领导方式 (2)外部因素的影响 (3)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 (4)班组的组合 (5)与外界隔离 (6)群体的绩效 (7)群体成员的相似性 (8)群体目标达成的程度 (9)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 (10)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三.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1)提高群体成员的工作满意度 (2)有助于群体和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3)有助于群体成员的沟通 (4)正确的凝聚力引导提高群体的生产率P128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几个主要特征: 1.自然发生 2.较强的凝聚力 3.独特的群体规范 4. 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 5. 信息沟通灵敏 6. 强烈的群体意识 7. 效率较高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1.满足成员多方面的心里需求 2.成员间可以交流感情与思想 3.信息沟通的渠道 4. 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1.容易产生抵制情绪 2.容易滋生自由主义 3.容易传播谣言和小道消息
组织行为学第7章
处理政治群体成员和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关系: 1.支持和保护积极性的非正式群体 摄影协会、科研小组、球队 2.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实现组织目标 3.改造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4.关注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
组织行为学第7章
前阶段
第一阶段: 形成
第二阶段: 震荡
第三阶段: 规范
第四阶段: 执行
第五阶段: 解体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三.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1)群体规模; (2)成员的构成: 任务型角色、 关系型角色、 自我中心型角色; (3)群体规范; (4)群体目标; (5)凝聚力; (6)地位 (7)外部环境; (8)群体结构:年龄、专业、知识、职称、智力、性格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领导理论与领导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领导理论与领导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4e2b4729e2bd960590c677ce.png)
以管理者为中心的 领导方式
以下属为中心的领 导方式
管理者运用职权的程度
下属享有自主权的程度
经 理 做 出 决 策 后 向 下 属 宣布
经 向 属 “ 售 自 的 策
理 下
兜 ” 己 决
经理 向下 属报 告决 策并 欢迎 提出 问题
经 理 做 出 初 步 决 策 允 许 下 属 提 出 修 改 意见
四、领导理论的新观点
(一)魅力型领导理论 • 魅力型领导者是指具有自信并且信任下属,对 下属有高度期望,有理想化的愿望,以及使用 个性化风格的领导。 •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魅力型领导对下属产生 了实质性影响。
(二)交易型与变革型领导理论
所谓交易型领导指的是领导者主要通过在奖酬 基础上的即时交换来影响下属的努力与绩效水 平。领导者为成员确定具体目标、实现目标的 具体方式及实现目标将会得到的报酬。如果成 员偏离了特定的方式,其绩效就要受到控制, 并要采取正确的措施。 所谓变革型的领导,是指将组织中成员的个别 利益转化成组织整体的利益,同时可以对组织 成员产生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能带领成员 朝向一个明确且具体的目标前进,进一步达成 组织的需求。
豪斯等人认为,一个领导者要激励下属,必须做 到如下几点: (1)明确下属的工作目标,是下属认识到 实现工作目标与获得自身利益的关系。 (2)提高下属对实现目标的期望值,指明 下属达成工作目标的方法与途径,协助下属克 服完成工作目标中的障碍。 (3)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使下属的需要 得到满足,激励他们的工作动机。
三、领导权变理论
所谓领导权变理论就是指领导者在不同的领导 环境和条件下,根据环境条件特点选择相应的 领导方式,以达到理想的领导效果的理论。 权变理论认为,没有哪一种领导行为是最佳领 导行为,领导是一个动态过程,领导行为应随 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七章 组织中的领导行为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七章 组织中的领导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d07bda13fc4ffe473368ab18.png)
本章主要介绍领导行为的涵义、特征、类型、权威、规律、关系,以及领导成员、领导部属、领导目标、领导体制等构成要素,领导环境、领导观念、领导方略、领导效能等制约因素,领导的一般职能和主要职能等内容。
第一节领导行为概述一、领导涵义所谓领导是指在一定社会组织中,由组织赋予法定职权的领导者在领导目标的指引下,在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下,按照组织规范和领导体制的要求,通过运用相应的方式方法分层次、分系统地率领被领导者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管理过程,它是一定组织体制下领导双方的社会关系在领导过程中的本质体现,是组织管理的核心系统和组织运行的导向系统。
1.领导的属性1)一般属性——组织行为管理过程:领导行为作为组织中的一种职能行为,其性质属于组织管理的范畴,率众达标这一组织管理的核心职能是所有社会组织中的领导行为共同具有的属性。
2)本质属性——社会关系的本质体现:领导行为是组织中相关成员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在阶级社会中组织的生产关系有不同的性质,有公有制的组织,有私有制的组织,也有合营制的组织,由此就决定了组织中的领导行为在同属于管理范畴的前提下,又形成了不同性质的领导职能,而不同组织中不同性质的领导职能则正是领导属性的本质体现。
私有制组织中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的支配利用关系,其领导性质属于统治性管理;公有制组织中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分工协作关系,其领导性质属于服务性管理;合营制组织中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性质,则取决于组织控制权的性质和所在社会的性质等双重性质的作用。
2.领导的职能1)过程性职能——实现领导目标:率众达标是领导工作的基本职能,领导者的任务不是随同部属去工作,更不是代替部属去工作,而是率领部属去工作。
领导在率众达标的过程中客观上形成了双重职能,首先要实现率领部属共同工作这一领导目标,只有完成了必要的工作过程,才能产生相应的工作效果。
2)价值性职能——实现组织目标:率领部属共同工作只是领导的过程性职能,不是领导的本质职能,通过率领部属共同工作的职能过程从而实现组织的价值目标,这才是领导的本质职能,也才是领导职能的价值体现。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57eab93eeefdc8d376ee32de.png)
1. 分散注意 力
2. 改善睡眠
3. 实用放松 法
4. 推行健身 计划
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 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 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秀才问他:“其价如何?” 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 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 (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 任务情境: 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 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就走了。
5.
自主管理。
6.
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
二、构建学习型组织
7.
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
8.
领导者肩负新的使命。
9.
重视文化开放和系统思考。
二、构建学习型组织
(二)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环节
1. 树立先进的学习理 念
2. 进行五项 修炼
3. 提高领导者的素 质
联想——中国第一个学习型组织
知
识 链 接
联想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联想具有极 富特色的组织学习实践,使得联想能顺应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组织 结构、管理方式,从而健康成长。 早期,联想从与惠普(HP)的合作中学习到了市场运作、渠道建 设与管理方法,学到了企业管理经验,对于联想成功地跨越成长中的 管理障碍大有裨益;现在,联想积极开展国际、国内技术合作,与计 算机界众多知名公司,如英特尔、微软、惠普、东芝等,保持着良好 的合作关系,并从与众多国际大公司的合作中受益匪浅。 除了能从合作伙伴那里学到东西之外,联想还是一个非常有心的 “学习者”,善于从竞争对手、本行业或其他行业优秀企业以及顾客 等各种途径学习。 柳传志有句名言:“要想着打,不能蒙着打。”这句话的意思是 说,要善于总结,善于思考,不能光干不总结。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 第七章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 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28f1ca28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55.png)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七章1. 引言本章将介绍组织行为学中的第七章内容,主要涉及团队及其管理。
团队是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组织的效能和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团队的特点、类型以及团队管理的关键要素对于组织的成功至关重要。
2. 团队的概念和特点团队是由一群有共同目标、相互依赖、共同努力解决问题的成员组成的。
与个人工作相比,团队工作具有以下特点:•目标共享:团队成员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不是个人目标。
•互相依赖:团队成员相互依赖,需要合作、协调和交流才能完成任务。
•分工合作:团队成员在团队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和责任,并相互合作来完成任务。
•集思广益:团队成员可以共享不同的观点和经验,通过集思广益来解决问题。
•共同绩效:团队的绩效是由整个团队共同实现的,而不仅仅是个体的绩效。
3. 团队的类型团队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其中常见的分类包括:3.1. 功能性团队功能性团队是根据员工的技能和专业知识来组成的团队,旨在完成特定的任务和职能。
例如,技术团队、销售团队等。
3.2. 项目团队项目团队是为了完成一个特定的项目而组成的团队,它由来自不同职能部门的成员组成,并在项目完成后解散。
项目团队的成员通常在项目开始时被专门选择和组合。
3.3. 跨部门团队跨部门团队是由来自不同职能部门的成员组成的团队,它们跨越组织内的不同部门,通过合作和协调来解决组织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跨部门团队可以促进信息共享和知识传递,提高组织的绩效。
3.4. 虚拟团队虚拟团队是由分散地工作在不同地点的成员组成的团队。
他们利用科技手段如网络和远程协作工具进行交流和合作。
虚拟团队的成员通常来自不同的时区和文化背景,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来实现团队目标。
4. 团队管理团队管理是指组织通过合理的决策和有效的激励手段来管理和引导团队,以实现团队的目标。
以下是团队管理中的关键要素:4.1. 团队目标团队目标应该是明确、具体和可量化的,所有团队成员都清楚这个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51385355998fcc22bcd10ddc.png)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 2.期望理论对管理者的启发
¨ 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调动员工积极性 要正确处理以下三种关系:
¨ (1).努力与绩效的关系。 ¨ (2).绩效与奖励的关系。 ¨ (3).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激励 理论及其应用
2020/11/30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第一节 内容型激励理论
着重研究激发人们行为动机的各种因素.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 在其<<人类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这一理 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基本观点
¨ 4.对成就理论的评价
¨ 道德与享受的悖论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第二节 过程型激励理论
¨ 一. 期望理论模式
¨ 1.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的公式 ¨ 1964年<<工作与激励>>。 ¨ F=VE
¨ (1)动机激发力量(motivational force:F)是指 个人所受激励的程度。
¨ (2)效价(valence:V)是指个人对某种结果效 用价值的判断。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 (2)、赫茨伯格的满意与不满意观点
传统观点:
满意
赫氏观点:
满意 没有不满意
不满意
没有满意 不满意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3) 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
¨ 双因素论实际上是说明了对员工的 激励,可分为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
¨ 内在激励是从工作本身得到的某种 满足,如对工作的爱好,兴趣,责任感, 成就感等等。
组织行为学-C7
![组织行为学-C7](https://img.taocdn.com/s3/m/b58bd25dad02de80d4d840cb.png)
第七章 情绪管理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情绪?它和情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情绪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3.举例说明情绪和生活之间的关系。 4.简述精神分析学派的情绪理论。 5.影响情绪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6.消除紧张的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
第七章 情绪管理
7.1 情绪概述
二、情绪产生的原因
(一)身体内外的刺激 引发情绪的刺激大多来自外界。
第七章 情绪管理
7.1 情绪概述
(二)主观的认识活动 情绪总是与人的欲望、需要密切联系在 一起。不同的内外刺激,对个人的需要 能否满足、满足的程度不同,会导致一 个人对不同的刺激物产生不同的评价, 进而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即使同一个 刺激物对于怀有不同需要的人来说,也 会引发不同的情绪。
第七章 情绪管理
7.1 情绪概述
四、情绪与生活
(一)情绪对生活的影响 1.情绪与幸福的关系 2.情绪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3.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二)生活对情绪的影响 生活的状态、生活事件以及生活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本 身是情绪产生的重要原因。
第七章 情绪管理
7.2 有关情绪的理论
一、詹姆士-兰格的情绪理论
该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于某一情景的变 化引起自身状态的感觉。情绪产生的过 程是:刺激引起个体的生理反应,如循 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的变 化,由于机体反应引起情绪体验。因此, 情绪只是对于一种生理状态的感觉,是 对机体内部和外部生理变化的意识。
第七章 情绪管理
7.1 情绪概述
(二)按情绪的强度分 根据同一情绪在表现程度上的强弱,可 以将情绪划分为强烈反应情绪和轻度反 应情绪。如,高兴可以表现为愉快、喜 悦、欢乐、狂喜等;悲伤可以表现为惆 怅、忧伤、悲苦、哀痛等。
组织行为学__领导行为
![组织行为学__领导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20aa7c94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33.png)
3 改变职位权力 增加环境的有利性: ● 改进与下属的人际关系 ● 履行组织的全部权力 ● 成为一个工作上的专家 ● 收集信息 ● 要求增加权威性 减少环境的有利性:
让团队成员参与决策 分散信息 下放责任
高LPC――面向关系 低LPC――面向生产 那些处于这两个范围中间的人被称为社会
自立主义者;他们倾向于较少关心他人的评 价 他们既具有任务驱动型的某些特征;也具 有关系驱动型的某些特征
领导情境的划分
1上下级关系领导者和员工 2任务结构结构或非结构化 3职位权力
情境与领导的匹配
当面对非常有利和不利的情境时; 任务取向的领导者干得更好;而 关系取向的领导者则在中等有利 的情境;即Ⅳ Ⅴ Ⅵ型的情境中干 得更好
激励
控制
● 领导重在影响和引导;
管理重在控制和协作;
● 领导和管理都需要决策;但
管理主要是常规决策;而领
导更多是非常规决策
领导理论大体可分为三大类: 素质特质论 行为论 环境论
●素质论认为:能否成为一个领导者;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是否具备领导者的素质
●行为论认为:领导者最重要的方面不在于领导 者的个人素质;而是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领导者 做些什么;有效的领导者以他们不同的行为区别 于其他领导者
领导特质的6大方面
生理特征和背景 智力 情感和情绪 驱动力 价值与道德 领导技能
❖美日企业对领导者的素质要求
日本
使命感 决策思维能力 责任感 规划能力 依赖性 判断能力 积极性 创造能力 忠诚性 洞察能力 进取心 劝说能力 忍耐性 对人理解能力 公平性 解决问题能力 热情 培养下级能力 勇气 调动积极性能力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_群体内部互相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_群体内部互相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568b50db240c844769eaeef2.png)
三、有效沟通的障碍
(07简)
•沟通过程中的焦虑或紧张导 致的表达困难; •如员工见到上级时的语无伦 次、大型场合的冷场、忘词。
失真源
沟通焦 虑
有意操纵信息
过滤
语言
年龄、教育和文 化背景形成不同 的语言风格
有效沟 通障碍
情绪
极端情绪
选择性 知觉
接受者根据自己 的需要、喜好等 有选择的接收
四、有效的倾听-沟通:听的艺术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 “你长大後想要当甚么呀?” 小朋友天真的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 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 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 好安全带,然後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现场的观众笑的 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着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 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的林克莱 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於是林克莱特问他说: “为甚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 “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 解读:你听到别人说话时......你真的听懂他说的意思吗?你懂吗?如 果不懂,就请听别人说完吧,这就是“听的艺术” 1. 听话不要听一半。 2. 还有,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头。
它是按照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性进行沟通传递的,如组织和群体 的管理行为、例行的汇报、总结、工作任务分配等均属此列。
轮式 全通道式 链式 • 非正式沟通:除了正式的沟通渠道以外所进行的 沟通。 • 组织行为学家戴维斯认为组织的非正式沟通网络 的形式有:集束式,偶然式,留言式,单线式。
小道消息
• 小道消息的传播是非正式沟通网络的典型,对任 何群体来说,小道消息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明了一些员工认为重要的事情。 • 特点: –不受管理层控制; –大多数员工认为其比高层管理层通过正式沟通 渠道解决问题更可靠; –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人们的自身利益。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学习心得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学习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2c78bbaa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98.png)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学习心得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第七章学习心得《组织行为学》第7章基本的动机概念学习心得——臧岩兵动机就是一切。
你可以做两个人的工作,但你不是两个人。
相反,你必须充分激励另一个人,然后再让他去激励他的下属。
——李·亚柯卡一、通过改变工作环境的本质进行激励二、员工卷入方案三、奖励员工第二篇: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本学期学习了<<组织行为学>>这一课,使我受益匪浅.<<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十分实用的课程,他是管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以组织系统及其群体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之上的学科.与曾经学过的<<管理学>>有许多共同之处.经过深入学习<<组织行为学>>之后,我对人的管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只有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的高效的运用人才,改善人际关系,增加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领导管理水平,改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才有助于组织的变革和发展,使组织更加强大.学习体会:1.组织管理中管理者技能的重要性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机能.技术技能:包括应用专业知识或技术能力.通过大量的正规教育,掌握自己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当然,住哪也技术人员并不存在技能上的垄断性,这些技能也不是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或者正规培训才可以获得的.所有工作都学要一定的才干,许多技术人才都是在工作中被发掘出来的.人际技能:只无论一个人还是在群体之中,能够与人共事,理解他人激励他人的能力.这样才可以与同事伙伴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激励和授权.管理技能:管理者必须具备足够的智力和能力去分析和诊断复杂情况,看准问题,找出改正问题的各种方案,对于方案进行评估,选取最佳方案进行实施.2.激励是<<组织行为学>>的核心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理解了激励的作用和激励在组织中的重要性.激励能够鼓舞员工,提高素质,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依我个人看来,激励的目的就是在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使员工创造出更高的绩效水平.同时激励也可以增加员工的自信心,鼓励员工大胆发散思维,构建有创新,有创意的点子和想法,使组织更具有创新能力.3.<<组织行为学>>是沟通的艺术沟通是人与人心灵发生碰撞的桥梁,在沟通的时候,我们要格外注意做到四点:听,看,问,说.首先,要学会倾听,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分析对方的诉求点,使对方从心理上感觉到被尊重.其次是学会观察,仔细观察对方说话时的手势,眼神,肢体动作等.再次是懂得如何询问,从一些客观方面循序渐进的提出问题的关键点,透彻了解对方所要询问的问题.最后,在与对方进行交流时要注意语气的平和,在面对不同对象时,要学会用不同的沟通技巧.与下级沟通时,要学会平易近人,用轻松的语气与其沟通,了解其内心想要表达的想法;与平级沟通时,要平和,安静听完对方的表述在进行自己的观点陈述;与上级沟通,要做到谦卑,听完领导的意见和建议,在谦恭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作为一个个体,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想真正的融入到组织中,调整自己的心态,明确自己的喜好,和自身的利弊长短.只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认识自我,才能了解他人,认清环境,更好的掌握全局的信息,面对突发状况,可以合理,熟悉的运用组织的力量,去处理各种问题,是我们的生活学习环境变得更佳.同时也是]使我明白了,一个个体在组织中存在的重要性,不可或缺.第三篇: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东北大学MBA组织行为学学习体会学习《组织行为学》的体会我在攻读东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的过程中,我很有幸能够学习张老师主讲的这门课程。
肖兴政 组织行为学 第七章 组织行为
![肖兴政 组织行为学 第七章 组织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4bb90a000b1c59eef8c7b4fd.png)
第七章 组织行为
一组织内涵 1.组织的 定义
2.组织的 分类
3.组织的 功能
二、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的内涵 2.组织文化的内容与结构 3.组织文化的特征和功能 4.组织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的基本知识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二)企业文化的内容和结构 (三)企业文化的特性 (四)企业文化的影响因素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行为的影 (一)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 (二)企业文化的规范作用 (三)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 (四)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 (五)企业文化的创新作用 (六)企业文化的辐射作用
三、组织设计
1.组织设计的目的 2.组织结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计的程序 3.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 [阅读理解] 狗猎捕斑马
• 在非洲大草原上, 三只瘦弱的小狗正与一只高大 的斑马进行一场生死搏斗。乍一看来, 三只弱小 的小狗很难是大斑马的对手。但实际情况是, 一 只小狗咬住斑马的尾巴, 任凭斑马的尾巴如何摆 动, 也死死咬住不放; 一只小狗咬住斑马的耳朵, 任凭斑马如何摇头, 也决不松口; 一只稍显强壮的 小狗咬住斑马的一条腿, 任凭斑马如何踢弹, 一点 也不懈怠。
第七章 组织行为 本章重点 1、组织的内涵; 2、组织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与建
设; 3、组织的变革与发展。
• [管理名言]
•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雇用比我们自己 更强的人,我们就能成为巨人公司。
• 用人上一加一不等二,搞不好等于 零。
• 把复杂的事简单化了,管理的重心 是管人、用人。只有先学会很好地 欣赏别人,才会很好地用人。
• 不一会儿, 在三只小狗的齐心攻击下,“庞然大物” 斑马终于体力不支瘫倒在地, 成了三只小狗的盘 中餐。
四、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
组织行为学黄忠东七章沟通管理
![组织行为学黄忠东七章沟通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80bf01b7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94.png)
• 人际因素包括沟通双方的相互信任、信 息来源的可靠度和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 的相似程度。
组织行为学
➢(3)结构因素 • 结构因素包括地位差别、信息传递链、
组织规模和信息传递距离的空间。
➢(4)技术因素 • 技术因素主要有语言、非语言暗示、媒
介的有效性和信息过量。
7.5.3 有效沟通的实现
✓(5)沟通时不仅要着眼于现在,更要着 眼于将来
✓(6)尽可能传递有用的信息 ✓(7)应该有必要的反馈跟踪 ✓(8)非管理工作组 ✓(9)加强平行沟通,促进横向交流。
组织行为学
7.5 有效沟通
组织行为学
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必须了解沟 通的原则和沟通中经常出现的障碍。
7.5.1 沟通的原则
组织行为学
✓(1)准确性原则 ✓(2)完整性原则 ✓(3)及时性原则 ✓(4)非正式组织策略性运用原则
7.5.2 有效沟通的障碍
组织一是有选择 的接受,另一种是沟通技巧的差异。
➢(4)按信息沟通的过程是否需要第三者 的加入,可分为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5)按信息沟通时所凭借的媒介,可分 为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6)按信息沟通时发送人与接受人对信 息的需求程度,可分为主动沟通和被动 沟通
7.4 沟通网络
组织行为学
沟通网络(Communication Networks),即群体中人与人之间 的信息纵向和横向流动集合而成的 各种结构形式。
从沟通的概念可以看出,这里首先强调了传 递的概念,如果信息或想法没有被传送到, 则意味着沟通没有发生。当然,沟通并不仅 仅是“传递”这样一个动作,更重要的是被 传递的内容是否被理解了。要使沟通成功, 意义不仅要得到传递,还需要被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angchenggang
依 从
• 定义: • 个体接受他人的请求,使他人请求得 到满足的行为,称为依从。 • 依从是个体之间发生相互影响的基本 方式。
wangchenggang
•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 影响的关系,大多数不是命令-服从模式, 而是请求-依从模式。所以引发他人依从 的社会影响策略得到了广泛的注意和研究。 目前,组织行为学中诱导人们依从的社会 影响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wangchenggang
□应用:
期未考试要到了,张 无忌同学是公认的品学兼 优的好学生,并是入党积 极分子,但最近一段时间 由于做兼职,学业难免有 所荒废,不敢保证每门功 课都80分以上。而学校有 规定,如果学生单科成绩 80分以下,将不发展其成 为预备党员。这种情况下, 请你帮张同学想想办法。
瞧这群孩子, 都快把他气疯了
□参考答案:
•
•
•
• • •
第一天,范进对正在喊叫的孩子们说:“小朋友, 你们谁喊的最响,我就给谁五个钱。”孩子们拚命地 喊,范进给钱。 第二天,范进对正在喊叫的孩子们说:“小朋友, 你们谁喊的最响,我就给谁三个钱。”孩子们拚命地 喊,范进给钱。 第三天,范进对正在喊叫的孩子们说:“小朋友, 你们谁喊的最响,我就给谁一个钱。”孩子们拚命地 喊,范进给钱。 第四天,孩子们拚命地喊,范进不给钱。 第五天,孩子们还在拚命地喊,范进不给钱。 ……第N天后,因为没有钱可赚,孩子们不再喊了。 wangchenggang
•
•
•
•
• •
陈阿土是台湾的农民,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攒了半辈子的钱, 终于参加一个旅游团出了国。 国外的一切都是非常新鲜的, 关键是,陈阿土参加的是豪华团,一个人住一个标准间。这让他 新奇不已。早晨,服务生来敲门送早餐时大声说道: “GOODMORNING SIR!” 陈阿土愣住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自己的家乡,一般陌生 的人见面都会问:“您贵姓?” 于是陈阿土大声叫道: “我叫陈阿土!” 如是这般,连着三天,都是那个服务生来 敲门,每天都大声说:“GOODMORNING SIR!”而陈阿土亦 大声回道:“我叫陈阿土!” 但他非常的生气。这个服务生也太笨了,天天问自己叫什么, 告诉他又记不住,很烦的。终于他忍不住去问导游, “GOODMORNING SIR!”是什么意思,导游告诉了他,天 啊!!真是丢脸死了。 陈阿土反复练习“GOODMORNING SIR!”这个词,以便 能体面地应对服务生。 又一天的早晨,服务生照常来敲门, 门一开陈阿土就大声叫道:“GOODMORNING SIR!” 与此同时,服务生叫的是:“我是陈阿土!”
wangchenggang
□应用:
高考将近,范进正在家进 行考前冲刺,每分每秒都 十分宝贵。但他家小区有 一群十分顽皮的孩子,整 天在院子里吵吵闹闹,玩 的很尽兴,却使他受到很 大影响。范进也曾找过孩 子们的父母、找过物业、 还吓唬过他们,都无济于 事,给他们糖吃,有点效 果,但他们吃完了,喊的 更欢了……能想的办法都 试过了,还有什么办法呢? 考了这么多年,范进今年 wangchenggang 可是真想考中啊!
第一节 协同效应
• 二、社会惰化效应
• 社会惰化: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
工作不如一个人单独工作时更努力
• 三、协同效应 • 群体的潜在绩效+群体互动过程所得-群体 互动过程损失=群体的实际绩效
第二节 群体压力与从众
• 一、群体压力与从众 • 1.定义: • 群体压力:实质上是个体的一种心理 感受,不同的个体在同一群体中所感受到 的心理压力是不同的 • 2.阿希实验: • 表明:群体规范能够该群体成员形成 压力,迫使他们的反应趋向一致。
wangchenggang
• 在北美,大部分大公司正在裁员,没有被解 雇的员工则被要求承担起更重的工作量,结 果就导致了员工紧张感的增加。最近对美国 600名工人进行的抽样调查发现, 46%的员 工认为他们的工作是高度紧张的;34%的员 工说,他们的工作压力太大以至于他们想辞 职。 • 日本人创造了一个词,叫作过劳死,意思是 因工作过度引起心脏病发作或中风而暴死。 在日本,一天工作16小时的人并不罕见。专 家估计,每年因工作过度而死亡的日本人有 10 000人。
• • 1983年至1993年间,美国12个邮政业务领域 发生了12起枪击事件,有34人丧生,20人受 伤。据说在所有的事件中,工作压力是其中 一个重要原因。邮政服务行业的工会领导人 列举了邮政员工的各种压力,如要在机器上 以每秒一封信的速度分检信件;根据主管人 员确定的速度发送信件;应付独断专行的上 司等等。
• 激励理论研究 • 运用激励理论、建立激励机制
第三篇
群体行为与管理
• 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 • 群体内部互动行为
第三篇
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
• 组织结构 • 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 • 组织文化
• 群体的人际关系
• 群体间互动行为
第三篇 群体行为与管理
本篇的主要内容包括:
• 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 • 第七章 群体内部互动行为 • 第八章 群体的人际关系 • 第九章 群体间互动行为
• 过度理由效应是从费斯廷格的认知 失调理论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 • 指的是外在理由取代人们原有的内在理 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 部控制转为外部控制的现象。 • (集邮)
wangchenggang
□原理:
• 根据认知失调理论,如果个体行为本 来有充分的内在理由,则个体对其行为与 理由的认知是协调的,但如果给个体行为 以额外增加的更有吸引力的外在(过度) 理由,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会转向于 这些更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而减少或放 弃原有的内在理由。此时,个体的行为就 由原来的内部控制转向了外部控制,如果 外在的理由不复存在,个体的行为就失去 了理由,从而转向终止这种行为。(NBA)
第二节 群体压力与从众
• 二、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 (二)环境因素: • 1.群体气氛 • 2.群体的竞争性 • 3.群体凝聚力 • 4.群体成员的共同性 • 5.群体目标 • 6.群体的规模
补充资料群体行为之
从众、服从与依从Biblioteka wangchenggang
• •
个体行为并非完全是个体意志的产物。 社会影响对个体行为而言,包含很多 方面,但其中最重要的有从众、服从和依 从。
□参考答案:
• • 陈小春:我会对老师说- 谭老师,你上的《组织行为学》课我 非常爱听,一节课都没缺,我真的真的非 常喜欢上你的课,期末能不能给我免试? • 谭老师说:你还不够免试条件。 • 陈小春又说:那我肯定能及格吧? • 谭老师(沉默一会儿)说:差不多吧。
wangchenggang
三、过度理由效应与依从诱导策略
结束语:
• 语言(交际)艺术运用的背后隐藏的是 人与人之间智力的较量。 •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即使一方能够看到 这种交往的开始,也看到了交往的结果, 也是人类的悲哀。
wangchenggang
第三节 群体沟通
• 一、沟通的过程 • (一)沟通:是信息的传达和理解过程, 同时也是感情的交流过程。 • (二)沟通过程包括七个部分: • 1 、编码 2 、沟通信息源3、 信息4 、通道 5 、解码6 、接受者7、反馈 • 接受者是信息指向的客体 • 沟通过程的最后一环接是反馈回路
第七章群体内部互动行为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
• 一、协同效应
• 二、群体压力与从众
• 三、群体沟通
• 四、群体决策
第一节 协同效应
• 一、群体促进效应
• (一)群体助长或群体促进作用:一个
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厂旁观,
活动效率会提高。 • (二)群体助长效应:在别人面前绩效水 平提高或降低的一种倾向。
都是好同学, 大家帮帮忙。
wangchenggang
□参考答案:
• • • • • • 张无忌找到某科教师。 张无忌:老师,这道题怎么答? …… N次之后。 张无忌:老师,我这门课能及格吧? 老 师:你学习这么认真,像你这么用功的 学生,应该没问题。 • 张无忌:老师,我是积极分子,学校的规定 你也知道,如果这科不够80分,就没希望了。 • 老 师:对,那你好好复习吧。
□原理:
• 由于人际的相互作用,当个体拒绝了他 人的一个要求后,会愿意作出一点让步,给 他人留一个面子,使他人获得满足。 • 人际交往是个体自我价值意识最重要的来源。 他人的不愉快,正是个体不愉快的主要原因 之一。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个体会自然地倾 向于选择对交往双方都会带来最大满足的行 为,出于补偿,拒绝他人一个(较大)要求 后,接受其另一个(较小)要求的可能性会 大大增加。
wangchenggang
□原理:
个体在接受一个请求后,增强了在某个 特定问题上的投入,增强了责任意识,从 而增强了对更大要求接受的可能性。
(救人救到底,送佛送到西)
同时,个体需要在交往对象面前维持 一个一致的社会形象,一旦接受了一个要 求,拒绝他人另一个要求的困难增加。
(从而导致交往的另一方能够得寸进尺)
wangchenggang
从 众
• 定义:个体力求与大多数人在思想上和行 为上保持一致的现象。 • 原理: 1.对偏离的恐惧 2.陌生情境下,他人的行为为个体提供 了参照模式
wangchenggang
服 从
• 定义:按照他人命令行动的行为。 • 原因: 1.社会角色关系(合法权力) 2.责任转移
组 织 行 为 学
教材:《组 织 行 为 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习目标
1、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想与研究方 法 2、理解个体行为与管理的关系 3、掌握群体行为与管理的关系 4、掌握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 5、掌握激励理论并能与实践相结合 6、了解组织行为学与须知行为学的文化
组 织 行 为 学 目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