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英语系 西方文论 新批评主义

合集下载

文学批评理论与英美文学教学的新思路--以新批评和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为例

文学批评理论与英美文学教学的新思路--以新批评和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为例

Literary Criticism and the New Approach to the Methodology of Teaching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作者: 文培红
作者机构: 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出版物刊名: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4-66页
主题词: 英美文学 新批评 读者反应批评 多媒体技术
摘要:文章以文学批评理论作为依据,对英语专业的传统主干课程"英美文学"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新批评"理论所强调的以文本为基础的主张,将这种主张用于文学教学中,将有助于避免贴标签似的印象式批评,使学生通过细读原著,培养起踏实的学风,还能真正体会到文学的魅力;"读者反应批评"则强调读者在文本意义构建中的不可或缺.在文学教学中,只有使作品与学生的人生经历与人生目标紧密结合,才能真正使他们与作品产生共鸣,得到一定的人生启示;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这门传统课程焕发出新的生机.。

西方文论课程讲稿——新批评1_(2)

西方文论课程讲稿——新批评1_(2)

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英美“新批评”作为一种文学理论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经过三四年代的蓬勃发展,至20世纪中叶成为主导美国文坛和批评界的主流,“新批评”的代表人物除了兰色姆(Ransom)外,还包括理查兹(Richards)、燕卜荪(Empson)、艾略特(Eliot)、泰特(Tate)、布鲁克斯(Brooks)、沃伦(Warren)、维姆萨特(Wimsatt)、韦勒克(Wellek)等。

他们写出了许多批评名著,如理查兹的《文学批评原理》和《实用批评》,燕卜荪的《朦胧的七种类型》,布鲁克斯和沃伦的《理解诗歌》、《小说鉴赏》,布鲁克斯的《精制的瓮》,维姆萨特的《语象》,兰色姆的《新批评》,韦勒克和奥斯丁·沃伦的《文学理论》等。

50年代后期,“新批评”逐渐衰落。

一般认为,新批评的兴起的直接原因是反对实证主义批评。

然而,后殖民理论家阿什克罗夫特认为新批评的崛起,是因为作为英国的前殖民地,美国渴望获得文化独立,所以急需在文学上确立属于自己的文学经典,以对抗英国文学传统对国民的长期控制。

按照新批评的观点,曾被殖民国家的读者无须担心自己的文学在整体上受到的歧视,因为它鼓励人们从每一部作品入手去研究文学;后殖民作家无须按照欧洲的传统标准去写作,其作品也能成为英语文学的经典。

因此,新批评不仅对美国而且对其他后殖民英语国家的民族文学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新批评与形式主义文论有许多相通之处:二者都以文学的语言为头等重要的大事,认为文学是完整自足的语言结构体;都强调文本细读的重要性;都同样反对传记批评、历史考据及一切印象主义的价值判断;都把康德的理想主义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主张用纯文学的标准重新审视文学经典。

有些批评家也指出了两者的差异,如美国的文论史家里奇(Leitch):1、俄国形式主义走的是一条唯美主义的道路,它的背后缺少新批评那样一致的宗教愿景和历史观。

2、早期的形式主义遵循一种新实证主义的描述性诗学,他们充分相信科学的方法论和文学的科学性,努力回避阐释和直接的评价,而着力于建构大型的诗学理论。

什么是新批评派

什么是新批评派

什么是新批评派(1)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兰色姆在1941年《新批评》一书中称艾略特、瑞恰兹和温特斯等人为新批评家,新批评派由此得名。

(2)产生背景:①19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以实证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学批评为主导。

实证主义只注重作家个人的生平和心理、社会历史和政治等因素对文学的影响;浪漫主义只强调文学是作家主观情感的表现,热衷于谈论灵感、激情、天才、想象和个性。

这两种批评方式都忽视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

②新批评的兴起正是对这一理论倾向的反拨,它一开始就抓住了传统文学批评最薄弱的环节而以一整套完整具体操作性极强的阅读批评文学作品的方法进行批判,因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该流派在西方文论界都占据主导地位。

(3)发展历程:①新批评派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形成,30年代至50年代在美国经过长足发展达到鼎盛,60年代之后逐渐衰落。

②兰色姆和他的三个学生退特、布鲁克斯与沃伦在30年代成立了“南方集团”;维姆萨特、韦勒克、布鲁克斯、沃伦等人在40年代后期成立“耶鲁集团”;从艾略特和瑞恰兹到“南方集团”,再发展到“耶鲁集团”,体现了新批评发展的一条主线。

(4)流派特点:①极*端的文本中心主义彻底割裂了文学研究与社会历史文化、与读者、作者及社会效果等的关联。

②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较为细致深入,常常包含了某些辩证法因素。

③以语义学分析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高度重视对文学语言的研究。

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为紧密,其理论一般都能在文学批评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5)代表人物:①瑞恰兹是新批评的奠基者之一。

他的语义学理论、对诗歌语言的具体分析和细读法对新批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②艾略特是新批评的奠基者之一。

他提出的“有机形式主义”、“非个人化说”,以及强调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观点等,都对新批评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英国意象派批评家休姆是新批评派的先驱人物。

其1915年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一文宣告了浪漫主义时代的终结和新古典主义时代的来临,透露了新批评反对浪漫主义的信息,同时也为新批评派奠定下了理论基调。

自考西方文论试题及答案

自考西方文论试题及答案

自考西方文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西方文论中,“新批评”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 亚里士多德B. T.S. 艾略特C. 弗洛伊德D. 马克思2. 下列哪项不是结构主义文论的主要特点?()A. 对文本的深层结构进行分析B. 强调作者的意图在文本解读中的重要性C. 文本是一个自足的系统D. 重视语言在构建意义中的作用3. 后殖民主义文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A. 文本的美学价值B. 文化霸权与权力关系C. 文学作品的创作技巧D. 读者的接受美学4. 女性主义文论主要批判的是()A. 男性中心主义B. 文本的叙事结构C. 文学作品的现实主义倾向D.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5. 接受美学的核心观点是()A. 文本的意义由作者决定B. 文本的意义由读者的解读决定C. 文本的意义是固定的D. 文本的意义由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

2. 描述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对传统文学解读的挑战。

3. 阐述后现代主义文论的主要特征。

4. 说明女性主义文论对文学批评的贡献。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 论述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性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2. 分析新历史主义文论如何改变了我们对历史文本的理解。

四、案例分析题(20分)请选取一部你熟悉的文学作品,运用至少两种西方文论的视角进行分析,并讨论这些理论如何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该作品。

五、答案1. B2. B3. B4. A5. B简答题参考答案:1.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文本中的象征、梦境、无意识等元素的解读,以及对人物内心动机的探讨。

2.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挑战了传统文学解读中的二元对立(如结构/解构、存在/缺失等),认为文本是多义的,意义是流动的,不存在一个固定的中心。

3. 后现代主义文论的主要特征包括对宏大叙事的怀疑、对语言和意义的游戏性探索、对传统文学形式的颠覆等。

结合英美“新批评”,谈谈对文本批评的理解

结合英美“新批评”,谈谈对文本批评的理解

结合英美“新批评”,谈谈对文本批评的理解(1)文本批评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转变是批评的焦点从外部转向内部,从作家转向文本。

文本批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文本批评”是一种立足文本,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各要素的批评方法,文本成为这一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

文本批评中的“文本”指一个自主的意义客体和语言结构系统。

(2)对文本批评的理解文本批评是对西方20世纪形式主义批评的整合,包括20世纪初出现的对整个西方文论产生深刻影响的俄国形式主义、20世纪4、50年代活跃于英美并波及其他国家的新批评、20世纪50年代末在法国兴起的结构主义批评以及60年代中期在法国萌芽并于七八十年代在美国文坛发展的解构主义批评。

①俄国形式主义1915年至1930年在俄国盛行的一股文学批评思潮,其组织形式有以雅各布森为首的“莫斯科语言学会”和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

俄国形式主义是以对19世纪后期在俄国文艺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学院派挑战和反驳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它致力于建立一种新的、能把文学研究变成科学的批评理论,一开始就表现出与传统研究方法的决裂。

他们在研究中抛弃有关作者、读者和文学作品的心理内涵这些难以量化的非实证的因素,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乃至具体的概念、术语的界定上都追求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诗歌、叙事文和文学史研究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俄国形式主义可被视为20世纪文学批评的开端和源头。

②新批评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发端,30年代在美国形成,40、50年代成为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批评流派之一,50年代后期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成为文本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流派的缘起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恰兹。

从艾略特的“非个性论”、瑞恰兹的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划分,到兰塞姆提出的“本体论”的批评主张,新批评形成了以文本为中心的批评理念,再经过威姆萨特、韦勒克等人的努力,从而成功地完成了由外在研究向内在研究的转变。

20世纪西方文论New Criticism

20世纪西方文论New Criticism

Key Terms
1. Ambiguity (含混) Also called polysemy (一词多义), ambiguity arises from what William Empson calls “any verbal nuance, however slight, which gives room for alternative reactions to the same piece of language.”
非个性化诗歌理论
• 个人与传统关系(Historical Sense) 诗人必须承受历史意识,不可能脱离文学传统而真正具有个性。 • 个人情感与文学作品关系(Depersonalization)
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 诗人的“这种感情的生命是在诗中,不是在诗人的历史中,艺术的感情是非个人的”。
• Aestheticism (Oscar Wilde)
Background and History
• 1. The emergence of New Criticism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Symbolist poets experimented with poetic language(诗歌语言). Expressionists proposed externalization (外 部化)and craft/art dichotomy (技艺和艺术区分). The aestheticism insisted on the autonomous existence of art and the poetry/prose dichotomy. The European literary movement found their response in the US.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英美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英美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英美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摘要】: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 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也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个文论流派之一。

文章试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关键词】:英美;新批评;传播新批评( The New Criticism) 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新批评从来不是一个统一的批评流派,而是文论史家对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在英美的一批文学批评家所形成的一种批评倾向的概括。

在英国,以I. A. 瑞恰兹、威廉·燕卜荪、F. R.里维斯等为代表;在美国,以J . C. 兰色姆、克里恩斯·布鲁克斯艾伦·泰特、罗伯特·沃伦、W. K. 维姆塞特、R. P. 布莱克穆尔等为代表。

“新批评”这一具体称谓则得名于J . C. 兰色姆出版的一部同名论著《新批评》(1941) 。

为了有别于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有时又称之为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是20 世纪影响巨大、专注于文本的文学阅读与批评理论, 新批评源出于英国,繁荣于美国,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持续时间也最长,不但在20 世纪前半期的英语世界风靡一时,而且在东方、尤其是在40 年代和80 年代的中国也甚为引人注目。

那套成形之后便“过于局限于英语世界,几乎可以说是地方性的”理论(韦勒克语)在东亚大陆影响甚巨,在20 世纪40 年代被迅速吸收并中国化。

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具有显著特点,一是传播时间早,二是时间跨度长,三是新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瑞恰兹、燕卜荪等人曾长期在中国讲学,特别是最后一个特点,其他西方文艺批评流派难以望其项背。

1929 年华严书店就出版了新批评派早期代表人物瑞恰兹的《科学与诗》,其时新批评派正在英国兴起。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读书笔记(二)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读书笔记(二)

6语义学与新批评派1、新批评派是什么?(1)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2)新批评派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形成,30年代至50年代在美国经过长足发展达到鼎盛,60年代之后逐渐衰落。

(3)流派特点:①极端的文本中心主义。

②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较为深入细致,常常包含了某些辩证法的因素。

③以语义学分析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高度重视对于文学语言的研究。

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为紧密。

(4)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瑞恰兹“语境理论”,兰色姆“文学本体论”、“结构—肌质论”,还有艾略特、休姆、兰色姆、燕卜荪等。

(5)评价影响:①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一起对之后的结构主义文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但割裂了文学与作者、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关联,从而具有鲜明的狭隘性。

2、语义学批评是什么?(1)语义学批评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为英国文艺理论家瑞恰兹。

(2)语义学批评带有鲜明的实证主义和心理学倾向,它将文学艺术中使用的语言与科学中使用的语言严格区分开来,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手段。

(3)瑞恰兹甚至认为文学批评从根本上说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在艺术鉴赏、艺术传达和艺术价值等重要问题上,语义学批评都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阐释。

(4)语义学批评还引入了类型学和词源学,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类型研究和语词分析,达到对作品各部分相互关系的了解并进一步理解作品整体。

(5)评价:语义学对西方文论产生了极大影响,尤其是新批评派直接来源于语义学批评。

3、细读法(1)这是新批评的阅读方式。

(2)布鲁克斯认为,它的目的不是要找出诗歌的意义,而是要从诗歌的整体内在结构上来阅读和理解诗歌语言。

(3)通过这种阅读,发现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否成功地形成了一个富有张力的和谐的整体,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又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

4、细读(1)这是新批评的方法论。

(2)瑞恰兹在《实用批评》一书中称,诗有4种不同的意义:意识、情感、语气和意向,凡好诗都值得细读。

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一节 艾略特、瑞恰慈和燕卜逊
4、【客观对应物】
为了做到“逃避感情”和“逃避个性”,艾略特在《哈 姆雷特》一文中,提到了著名的“客观对应物”的观点, 认为应该寻找客观对应物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借以成为 诊治浪漫主义情感放纵的药方。
客观对应物是指,诗人寻找到的把自身情感外在转化后 的某种媒介。
艾略特提出“客观对应物”的概念,是试图克服19世纪 文学中出现的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也是浪漫主 义与现实主义的对立。
西方文学理论
英美新批评文论
概述
一、【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也被称为“本体论批评”“文本批 评”“客观主义批评”等,是20世纪20年代肇始于英国、 30年代至60年代兴盛于美国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
它将文学批评的重点由时代合作者转向作品,认为文学 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倡导对文本的形式结构和意义 进行细读,推崇“科学化的”解读和客观主义批评。
概述
四、【英美新批评的代表人物】 英国: 艾略特、瑞恰慈、燕卜荪。 美国: 兰色姆、退特、布鲁克斯。
第一节 艾略特、瑞恰慈和燕卜荪
一、非个性与客观对应物
1、【艾略特】
艾略特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诗人和批评家之一,出生于 美国,定居于英国。
注重对具体诗人的评价和鉴赏,也注重对文学全面、整 体的思考。
“张力”是新批评用来进行文本意义结构分析的一个概 念,由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提出,用来概括诗 的突出性质和考察、评价诗的意义创造。
推特所说的张力是逻辑术语,是逻辑术语的外延和内涵 去掉前缀形成的,外延和内涵原本分别指概念的适用范 围和在概念中反映出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在退特的引申 中,外延指的是诗的一项之间概念上的联系,内涵指的 是诗歌的感情色彩或联想意义等,

英文文学考研——文学理论——谈谈新批评

英文文学考研——文学理论——谈谈新批评

英文文学考研——文学理论——谈谈新批评谈谈新批评在谈谈新批评之前,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新批评所取代的批评形式——历史传记批评。

这种传记批评的方法一直主宰着十九世纪及二十世纪初的文学研究。

这种文学批评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通过研究作何的生平和年代来判定作者的意图,即作者赋予作品的意义。

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需要查作家的自传,传记和史籍,还要梳理他们的书信,日记和随笔,用这些材料来证明作者的创作意图。

这种文学批评的方法很容易走到极端,就是不会再考察文本本身,而是在考察文本的传记历史。

比如,有一位教授在讲华兹华斯的《挽歌组诗》(Elegiac Stanzas),他将会讲述诗人的个人生活和思想生涯,他的家人,朋友,情人,敌人,习惯,教育,信仰和经验。

最后,教授会说:“你们现在应该已经知道《挽歌》的意义了吧,”然而说这话之前,教室内还没有一个人打开过课本看一看这首诗。

因此,“文本本身”成为新批评的战斗口号,也就是说,新批判力图把我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文本上,让文本成为阐释证据的唯一来源。

新批评学家认为,作品的时代和当时的时代精神肯定会让文史家感兴趣,但是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不足以分析文本本身,就比如说,我们不可能给莎士比亚打电话,让他告诉我们哈姆雷特在执行父亲亡魂指示之时到底在犹豫什么。

新批判认为,文本的复杂性源于文本内部贯穿的多重复杂且经常相互矛盾的意义,这些意义主要产生于四种语言手法:悖论,反讽,含混,张力。

悖论是一种看似自相矛盾但却真实再现了食物实际情况的陈述。

例如,圣经中有一种悖论:为得到生命,你必须先失去生命。

从表面上看,这种说法是自相矛盾的:你怎么可能通过丢东西而得到东西?然而,这种说法的实际意思是,如果你放弃一种生命,即短暂的肉体生命,你将获得另一种更重要的生命:灵魂的永生,这里实际上也就是在告诉你们,直到你失去了,才会知道自己曾经得到过什么。

这种人类经验的复杂性在文学中更为清晰的体现出来。

反讽的基本形式就是一种陈述或一桩事件在它所在的语境颠覆的过程。

新批评派

新批评派

新批评派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新批评从来不是一个统一的批评流派,而是文论史家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在英美的一批文学批评家所形成的一种批评倾向的概括。

在英国,以I.A.瑞恰兹、威廉·燕卜荪、F.R.里维斯等为代表;在美国,以J.C.兰色姆、克里恩斯·布鲁克斯艾伦·泰特、罗伯特·沃伦、W.K.维姆塞特、R.P.布莱克穆尔等为代表。

“新批评”这一具体称谓则得名于J.C.兰色姆出版的一部同名论著《新批评》(1941)。

为了有别于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有时又称之为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影响巨大、专注于文本的文学阅读与批评理论,新批评源出于英国,繁荣于美国,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持续时间也最长,不但在20世纪前半期的英语世界风靡一时,而且在东方、尤其是在40年代和80年代的中国也甚为引人注目。

那套成形之后便“过于局限于英语世界,几乎可以说是地方性的”理论(韦勒克语)在东亚大陆影响甚巨,在20世纪40年代被迅速吸收并中国化。

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具有显著特点,一是传播时间早,二是时间跨度长,三是新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瑞恰兹、燕卜荪等人曾长期在中国讲学,特别是最后一个特点,其他西方文艺批评流派难以望其项背。

1929年华严书店就出版了新批评派早期代表人物瑞恰兹的《科学与诗》,其时新批评派正在英国兴起。

曹葆华译本《科学与诗》于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瑞恰兹1929-1931年应邀来清华大学讲学,燕卜荪于1937年和1947-1952年间先后来北京大学任教。

艾·阿·瑞恰兹(Ivor Armstrong Richards18931979)是英国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和诗人,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的创立者之一。

西方文论试题及答案

西方文论试题及答案

西方文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西方文论中,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主观情感的表达,这一观点属于以下哪位理论家?A. 亚里士多德B. 弗洛伊德C. 柏拉图D. 康德答案:B2. 以下哪位理论家提出了“模仿说”?A. 亚里士多德B. 尼采C. 柏拉图D. 黑格尔答案:A3. 结构主义文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结构类似于哪种语言结构?A. 口头语言B. 书面语言C. 符号语言D. 计算机语言答案:C4. 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强调的是:A. 作者的权威性B. 文本的封闭性C. 读者的主观性D. 文本的客观性答案:C5. 以下哪位理论家提出了“文学即游戏”的观点?A. 巴赫金B. 德里达C. 罗兰·巴特D. 艾略特答案:A6.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强调的是:A. 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B. 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C. 文学作品的道德教化D. 文学作品的个人情感答案:B7. 以下哪位理论家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A. 弗吉尼亚·伍尔夫B. 西蒙·波伏娃C.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D. 贝蒂·弗里丹答案:B8.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A. 作者个人情感的体现B. 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C. 作者个人经历的记录D. 文化传统的继承答案:B9.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是由谁决定的?A. 作者B. 读者C. 批评家D. 出版商答案:B10. 以下哪位理论家提出了“解构主义”?A. 罗兰·巴特B. 雅克·德里达C. 米歇尔·福柯D. 保罗·德曼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弗洛伊德的文学理论。

答案:弗洛伊德的文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潜意识欲望的表达,通过文学作品可以揭示人类深层的心理动机和冲突。

2. 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案:结构主义文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是由其内在的结构决定的,文学作品之间存在共通的符号系统和规则,通过分析这些结构可以揭示文学作品的深层意义。

北大英文系《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期末论文

北大英文系《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期末论文

20世纪西方文论期末论文对福柯作者理论的解读——从“人之死”谈起北京大学英文系 2012级XXX12000XXXXX2013年12月摘要:随着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的发展,文本研究脱离作者的权威地位成为一种趋势,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发展,这种思想最终在结构主义盛行的20世纪60年代成型,罗兰·巴特提出“作者之死”的理论。

与罗兰·巴特、德里达等解构主义批评家同时期的福柯,在其代表作《词与物》中提出“人之死”的观点,并以此为起点,在《什么是作者》中分析了作者“话语功能”的特点并且提出了“话语实践的创始者”这一概念并阐明了“话语实践”的具体条件。

关键词:福柯人之死作者理论话语功能一、福柯作者理论的逻辑起点——“人之死”继罗兰·巴特1968年发表《作者之死》后,福柯于1969年2月在法国哲学学会做了题为《什么是作者》的演讲。

演讲结束后,在与批评家吕西安·戈德曼的讨论中福柯提到:“戈德曼说对人的否定即人之死·······但这并不是断定人之死,而是从人之死(或人的消失,人被超人所取代)这一主题出发,看一看人的概念的功能的运作方式和规则·······我以同样的方式处理了作者的概念。

”①这说明了福柯论证“作者之死”的逻辑起点和论证所用的方法都源于在《词与物》中处理“人之死”这一理论的研究方法。

在《词与物》中,福柯“并不关心向客观性迈进的被描述知识,今日的科学最终在期中得到确认;设法阐明的是认识论领域,是认识型”,“这样一种事业,与其说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还不如说是一种‘考古学’”②,这个考古学探究已解释了西方文化认识型中的两个巨大的间断性:第一个间断性开创了古典时代(大约在17世纪中叶),而第二个间断性则在19世纪初标志着我们现代性的开始,“19世纪以来,完全发生变化的正是这一构型(指古典时代表象理论与语言理论、自然秩序理论和财富及价值理论之间存在着连贯性);表象理论······消失了;语言·······也随之消失了”,“但是随着物越来越变得反省的,并指示在他们自己的生成变化中探寻它们的可理解性原则,还放弃了表象的空间,人随之并且第一次进入了西方知识领域,奇怪的是,有关人的而只是在幼稚者的眼里是从苏格拉底以来最古老的研究了,人可能只是物之序中的某种裂缝······然而,①见李康、张旭据Donald F. Bouchard英译版的译作,演讲后讨论部分由张旭据法文原版译出②《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第10页,福柯著,莫伟民译想到人只是一个近来的发明,一个尚未具有200年的人物,一个人类知识中的简单褶痕,想到一旦人类知识发现一种新的形式,人就会消失,这是令人鼓舞的,并且是深切安慰的”③。

第2讲,西方文论

第2讲,西方文论

第一、本体论批评
•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 兰瑟姆的本体论批评 • 维姆萨特与比尔兹利的《意图谬误》、《情感 谬误》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depersonalization)
诗不是放纵感情, 而是逃避感情,不是 表现个性,而是逃避 个性。
《传统与个人才能》
• 整个文学是个有机整体每一部具体的作品也是一个有机整体文 学家受到文学传统的深刻影响,不可能脱离文学传统而真正具 有个性 • 文学家应当消灭个性。 “艺术家的过程就是不停的自我牺牲,持续的个性泯灭。” “艺术家越高明,他个人的情感和创作的大脑之间分离得就越 彻底”。 “在氧气和二氧化硫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酸的过程中,白金作 为催化剂,既不可或缺又本身不受任何影响。诗人创作时他的 思想犹如白金,既是创作的源泉又不介入作品中去。” • 非个人化还应当逃避文学家个人的情感。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 表现情感的, “这种感情只活在诗里,而不存在于诗人的经历中。艺术的感 情是非个人的。”
俄国形式主义
时间: • 1915-1930 两个中心: • 莫斯科语言学学会 • 诗歌语言研究会 (奥波亚兹) 历史沿革: 俄国形式主义——捷克布拉格学派——法国结 构主义
两个重要代表人物
罗曼· 雅各布森 1896-1982
Viktor Shklovsky 1893-1984
文学性(literariness)
• 诗歌语言VS.实用语言 用新的术语置换西方传统文论中形式与内容的二元对立 材料和手法 故事和情节 彻底颠覆了西方传统文论中形式与内容的二元对立。 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是形式的艺术。第一、内容不能 决定形式,内容不能创造形式;第二、形式有不受内 容支配的独立自主性;第三、形式可以决定内容,创 造内容。内容是形式的内容。

《20世纪西方文论》 第二章 英美新批评

《20世纪西方文论》 第二章  英美新批评
够使读者的心理经验得到平衡协调。 其次,经验价值有优劣之分。 最后,艺术家身上存在好的有价值的经验,
因而他们创作出的艺术作品能够协调冲动, 是使冲动达到和谐状态的最佳媒介。
二是分析文学价值的实现过程。 文学价值的实现,就是对读者的心灵施加影
响,使读者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协调,这其 实就是文学交流活动。 三是提出了文学语言的四种意义功能的理论。 瑞恰兹划分了文学语言四种不同的意义功能, 分别是“字面意义”“情感意义”“语气” 和“目的”。
其次,艾略特除了把整个的文学看作一个有 机整体之外,也把每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的 存在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
艾略特对传统的文学“有机整体观”既有继 承也有发展,充满了辩证色彩,他不仅着眼 于整个文学的历史传统,而且也具有开放性 的视野和历史性的眼光,从而推动了传统文 学理论观念的新的发展。
二、“非个性化”诗学 艾略特“非个性化”的诗学主张核心理论内
反复阅读和细致阅读。
第三节 艾略特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美国著名 诗人、评论家、剧作家、 文学理论家,英美新批评 学派的理论先驱和奠基人。
1922年创办文学评论季刊《标准》,1927年 加入英国籍,194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语义三角”理论是指分析词语(符号)、 思想(概念)和事物(所指对象)三者之间 的关系,而意义就产生于词语、思想和所指 对象的三者关系之中。
“符号—情境”理论是“语义三角”理论的 发展,它主要分析意义生成过程中,语言符 号和情境的关系。
瑞恰兹认为,词语意义的产生除了语言单纯 的指称功能以外,还存在一个语境问题。
英国文学理论家瑞恰兹在1924年出版的《文 学批评原理》则对新批评学派的方法论观念 产生重大影响,他采用20世纪的心理学的新 观念,把语义分析的方法运用于文学批评, 试图建立一种科学化的文学批评方法,后人 称作“语义学批评”。

文学批评方法论-新批评

文学批评方法论-新批评

退特:《论诗歌的张力》 (1938)
诗歌是所有意义的统一体,从最极端的外延意义 (extension) ,到最极端的内涵(intension)意义, 两者往往形成一种“张力”(tension),构成了诗 歌的内部结构。 一首优秀诗歌的内部各个部分应该达到一种平衡, 使抽象的和具体、普遍的和特殊等因素形成一个 有机的整体。 后来的批评家将“张力”理解为严肃和反讽的结 合、不同倾向的对立统一、各种矛盾的协调解决, 或者任何一种在对立中形成的稳定性。 从诗歌内部去理清各种复杂的关系,观察这些关 系怎样达到一种协调或者平衡的状态。“张力” 论后来成为“新批评”的重要的理论基础。
坚持文本的“独立性”,将其视为“自给自足” 的现象。将文本视为批评的唯一客体,反对进行 道德式的批评。 反对“二元论”文学批评将形式和内容分离开来。 认为诗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效果依赖于 各个部分的有机结合。诗歌大于它的各个部分之 和。 作为有机整体,诗歌不能分析,不能改写。正如 麦克利希所说,“诗歌不表意,只存在”。文学 批评只能在不损害其“生命”的情况下,对诗歌 进行“细读”。
布鲁克斯:《精制的瓮:诗歌结构研究》 (1947)
“可以转述的内容”不等于诗歌的意义。诗 歌的逻辑意义受到许多“不协调成分”的 “修饰、修正和发展”,诗歌的结构正是 众多不协调成分的统一。 “一首诗的整体性通常表现为各种态度被 统一在一个结构之中,且服务于一个总体 的和综合性的态度……诗歌的结论往往是 各种张力的统一,不管这些张力是通过什 么手段形成的:陈述、隐喻还是象征都无 所谓……这种统一代表了各种力量的平 衡。”
I. A. 瑞恰兹:《实用批评》(1929)
在剑桥大学文学课中进行实用批评试验, 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选择13首诗歌,去掉诗歌的作者和题目, 让学生在没有作者生平和历史背景的情况 下,对诗歌进行解读和评价。 理论总结:确定“细读”的规则,建立诗 歌批评的若干范畴。

西方文论-新批评,现象学阐释学.ppt

西方文论-新批评,现象学阐释学.ppt

• • • • • • • • •
新批评的英文是? 发源地是? 新批评的得名源自谁? 新批评有几代批评家代表?是? 新批评的起止时间是? 新批评的关键词有哪些? 新批评的主张是? 非个人化理论是谁提的?目的是反对哪种文论? 新批评的两种谬误是?分别是什么意思?
G1.理论奠基者
T.S. Eliot,1888-1965 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 生于美国,1927年加入英国籍。 1948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 《荒原》 (1922) 、 《四个四重奏》 。 在《传统与个人才能》(1917) 中,提出“非个人化理论” , 强调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 从诗人转向诗本身。这一论点 构成了新批评文论的基石 。
I.A. Richards,1893-1980 英国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和诗 人。任教于剑桥大学,美国的 哈弗大学,1930年曾在清华大 学讲学。《 文学批评原理》 (1924)他引进语义学的方法 使人们把注意力移向语言,为 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 。
G2.南方批评学派:兰瑟姆及其弟子
Allen Tate艾伦· 退特 1899-1979 “张力论” Cleanth Brooks
悖论(paradox)——布鲁克斯
• 指的是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比如“欲速则不 达”或者“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些命题听上去不合 常理,但实际上却有一定道理。 • 诗人有意地对语言加以违反常规的使用,并把逻辑上不相 干或语义上相互矛盾的语言组合在一起,使其在相互碰撞 和对抗中产生丰富和复杂的含义 • “新批评”将“悖论”视为文学作品语言的重要特征。布 鲁克斯在《精制的瓮》中说,“诗歌的语言就是悖论的语 言…… 诗人要表达的真理只能用悖论的语言来表达”。 在“新批评”的术语中,“悖论”包括所有能够引起惊异 感或反讽感的、对常理和常识的违背或抵触。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一、发展概述新批评(TheNew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新批评20世纪在英美流行,一度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

大致讲,新批评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年代,英国的T. S. 艾略特、I. A. 理查兹和威廉·燕卜荪以及美国的约翰·克罗·兰瑟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

30年代和40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种形式主义的人大量增加,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教学和课程设置。

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五人外,还有R. P. 布莱克默、科林斯·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 K.韦姆萨特等。

第三个阶段从40年代末延续到5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形成了制度化的批评模式,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原则而缺乏创新。

到50年代末,新批评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虽然在大学教学中仍被应用,但许多人认为它已经过时,开始以新的理论观念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

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目的都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一味主张经验主义阅读方式。

但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又有许多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性。

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中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背景、思想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种“有机统一”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划分的二元论观念,强调探讨作品中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其作用,并由它在语境中的地位产生意义;(4)强调对单个作品的细读,特别注意词的细微差别、修辞方式以及意义的微小差异,力图具体说明语境的统一性和作品的意义;(5)把文学与宗教和道德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因为新批评的许多支持者具有确定的宗教观而又不想把它放弃,也不想以它取代道德或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调”(tone)
这是新批评派特别标举的一个重要概念,它首先由瑞查兹 提出。瑞查兹认为,语调是文学作品中的说话人“对他的 听众所采取的态度”,“他说话的腔调能够表现出他对其听 众采取何种态度”。语调可以揭示说话者的出身、地位、 修养、个性等因素,也可以揭示说话者对听话者的出身、 地位、修养、个性等因素所作的基本假设,因而可以昭示 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语调包括许多种: 正式的与非正式的,疏远的与亲密的,隐晦的与坦率的, 文雅的与粗俗的,严肃的与幽默的,谦虚的与狂傲的,愤 怒的与平静的……新批评主张仔细辨析文学作品的语词, 特别是“面具人物”(如作品中的“我”)的语调,因为语调是 构成作品美学特征的重要因索。
“张力”(tension)
这个概念的创造者是艾伦·泰特,它是由两个英文词拼凑而 成的——泰特把内涵(intension)与外延(extension)的 前缀统统去掉就得到了“张力”这一概念。所谓内涵,指的 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也就是概念的内容;所谓 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科学概念的内 涵与外延必须是清晰明确的,否则达不到科学研究之目的; 文学用语恰恰相反,它的内涵与外延之间常常是不协调的, 充礴了对立与矛盾,这种内涵和外延的矛盾对立和相互作 用,就形成了张力,使读者获得多于和大于作品本身表达 的意义。
总结
在长期的批评实践中,新批评派还逐渐创造了一 套可以具体操作且影响巨大的批评方法。新批评 派一方面强调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差异与对立, 另一方面重视文学批评与科学活动在某些方面的 一致性。批评和科学一样,它需要建立在客观基 础之上,因此新批评派特别强调文学批评的客观 性。兰索姆在《批评公司》中说过:批评应恪守 的第一条法律……就是客观。”即使绝对的客观是 不可能的,批评家也不要气馁,应该把它作为一 个目标去努力追求。作品这个惟一合法的批评对 象为文学批评的客观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脱离 开客观的批评态度,“本体批评”就无从谈起。
维姆萨特与比尔兹利的“谬见”理论
意图谬见 感受谬见 所谓意图就是作者内心的 意图谬见在于将诗和诗的 构思或计划。 产生过程相混淆,……感 受谬见则在于将诗和诗的 原因:就衡量一部文学作品 结果相混淆。 成功与否来说,作者的构 谬误:把作品与读者对该 思或意图既不是一个适用 的标准,也不是一个理想 作品的阅读效果混为一谈, 的标准。……文学批评中, 根据读者的阅读感受来判 断一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凡棘手的问题,鲜有不是 因批评家的研究在其中受 感情式谬见、想象式谬见、 到作者„意图‟的限制而产 生理式谬见、幻觉式谬见 生的
“隐喻”(metaphor)
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 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真正对“隐喻” 进行认真研究的是瑞查兹,随后新批评派继承了这一理论 遗产。在新批评派那里,隐喻是诗篇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瑞查兹认为隐喻由“喻衣”和“喻旨”组成,这一见解为新批 评派所普遍接受。其实,“喻衣”即彼类事物,常常表现为 具体生动之物;“喻旨”即此类事物,常常表现为抽象的意 义。隐喻的存在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单个词语,如“山 脚”;也可以是独立成篇的文体.如寓言。新批评高度重 视隐喻,“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现代诗歌的技巧: 重新发现隐喻并且充分运用隐喻。” 正因此故,韦勒克才 将隐喻列为“新批评的关键词”
参考书目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2版。 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 三联书店出版1986年7月第一版。 周小仪,《从形式回到历史—20世纪西 方文论与学科体制探讨》,北京大学出 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
悖论”(paradox)
表达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悖论 这一术语源自理查兹的“拟叙述”。 “拟叙述”指与 客观、准确的科学叙述截然相对的叙述方式,但 最终由美国新批评派理论家克林斯·布鲁克斯提出。 悖论不仅是语义陈述上的特征,而且是文学结构 上的特征,特别是诗的结构上的特征。他宣称:“ 诗的语言是悖论语言。悖论正合诗歌的用途,并 且是诗歌不可避免的语言。”(诗句表面上自相矛 盾,实质上千真万确.因而属于“似非而是”之句, 即所谓的“悖论”。创造悖沧的方法有很多,但它 有一个基本的原则——违背常情地使用语言。
兰索姆
他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存在,把作品看做是封闭的客观存 在物,认为文学批评就应该研究作品的内在因素而不是文 学与各种社会现象的联系。 兰索姆提出“构架—肌质”二元论,认为一首诗可分为构 架(structure)与肌质(texture)两部分,构架是使 作品的意义得以连贯的逻辑线索,是能用散文加以转述的 东西;肌质则是无法用散文转述的部分,非逻辑的部分, 包括作品中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内涵。兰索姆认为,诗的本 质、精华,及其表现世界的本质存在的能力,都在于肌质, 而不在构架。在兰索姆看来, 构架与肌质无关,也就意味 着内容和形式无关, 内容比起形式来, 其重要性极低。所 以批评家要忘掉那些道德、哲学、伦理、功利等, 集中精 力去看到诗的肌质、诗的形式, 从而也就看到了诗的本体 性存在。
新批评常见概念
反讽”(irony)
这一术语 源于古希腊喜剧,后来演化为一种历史 悠久的修辞术.指我们的意思与我们所说的话恰 恰相反,也就是所谓的说反话,也常常指希望与 结果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对立。 新批评派赋予反讽以新的内涵,并把它作为评价 文学的一个重要尺度。瑞查兹认为诗必须经得起 “反讽式观照”——“通常互相干扰、冲突、排斥、 互相抵消的方面,在诗人手中结合成一个稳定的 平衡状态。
新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主义
兰索姆 兰索姆是新批评派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他从艾略特和瑞查兹的理论洗去了心理 学因素,从而把新批评建立在明确的文 本中心论(textual criticism)基础上。 兰索姆(John Crowe Ransom, 1888—1974)于1941年出版了《新批 评》一书,对各种“旧批评”予以检讨。 他呼唤“本体论批评家”,坚信自己所 从事的就是“本体论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