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第四纪红土地层
南方网纹红土研究概述
1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网纹红土 是我国长江 中下游地 区一种常见的地层,其分布范围在 气候上大体与北、中亚热带相一致 ;海拔 ( 除个别构造运动 比较强烈 的地区外 )一般都在5 O 0 m 一 下;地貌上 ,多属各级阶地、低山与丘陵 ( 李长安等 ,1 9 9 7 )。这种 地带性分布特点 ,揭示它与一定的地理环 境和气候 因素有关,是一定地质历史时期 的产物 ( 朱显谟,1 9 4 8 )。 2 网 纹 红土 特 征 网纹红土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 1 )多种沉积相 ,包括冲积 、残积、坡积 、洪积、风成堆积 、基 岩风化壳及一些复合相堆积物 。另外 ,一些学者认为部分网纹红土是 冰碛物经湿热气候条件下的淋溶产物; ( 2 )基质部分 ,色调 以红色为主,网纹部分为灰 白色、绿灰色或 少数为黄褐色; ( 3 )网纹个体大小不 一、稀密不均 ,大 者如粗树枝 ,小者 如蠕 虫 ;稀 疏 者 , 仅 见零 星 分布 ,密 集 者 或 者 是 网纹 占 多数 ,网 纹 面 积 大 于基质 ; ( 4 )网纹的组合形态 具有 多样化特征 ,有 网状、树枝状和条 带 状,还可见斑块状 ; ( 5 )网纹红土通常位于均质红土和砾石层之间,剖面厚度几米到 几十米不等,网纹一般 出现在整个剖面的中、下部 ,而其底部,往往 会出现铁质结核或铁盘。 早 先的研 究中 ,学者 们根据 第四系地 层对 比及 其所处 的地貌 部 位,认 为网纹 红土是 中更新世 的产物 。随着测年技术的发展,许多学 者相继开展 了网纹 红土的地层年代学研究 。前人 利用E S R( 电子 自旋 共振)测试了著名的宣城剖面 的网纹红土 ,认为其年龄为中更新 世早 期 ( 0 . 7 3 — 0 . 4 M a B P ): 乔彦松利用磁性地层 学与热释光方法 ,认为 网 纹 红土形成于0 . 7 8 M a B P 以后, 而 网纹 红 士 的母 质 一 长 江 中 下 游 的风 尘 堆积可能开始于0 . 8 5 M a B P 。对 江西修水网纹红土 的研究 ,李长安等 ( 1 9 9 7 )认为 网纹红土可 由若干个强网纹层 和弱网纹层交互构成 ,其 形成 于早更新世末 ( 约0 . 9 M a B P )至晚更新世初 ( 约O . 1 M a B P ) 。蒋 复初 等 ( 1 9 9 7 )对九江长虹大道剖面进行的研 究认为, 网纹红土最初形成 于 约1 . 2 M a B P , 约在0 . 3 9 M a B P 左右结束 ,比宣城剖面略早 。对安徽沿 江 网纹红土的研究 ,认为其年龄介于0 . 4 5 - 2 . 5 M a B P ;也就是说,网纹 红土形成 于早更新世与 中更新世的早期。但是,长江学者对星子沙 岭 砂质 网纹红土 的光释光测年认为,成熟 ( 典型)网纹红土层 的沉积时
中国南方红土环境磁学
第27卷 第6期2007年11月第 四 纪 研 究QUATERNARY SC I ENCESV o.l 27, N o .6N ove m be r ,2007文章编号 1001-7410(2007)06-1016-07中国南方红土环境磁学*卢 升 高(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杭州 310029)摘要 第四纪红土是中国南方古环境演化与气候变迁的最佳载体之一,记录了南方的古地理、古气候环境变迁信息。
典型红土剖面由现代红壤层、均质层、网纹层、砾石层或基岩层组成,均质红土磁化率值多在80 10-8~250 10-8m 3/kg ,网纹红土磁化率约低一个数量级。
红土的磁化率-温度( -T )曲线、等温剩磁获得曲线、XRD 和TE M 分析认为,成土过程产生的细粒磁性矿物(包括磁铁矿、磁赤铁矿和赤铁矿)是红土磁性的主要载体。
对红土的岩石磁学和矿物学综合分析认为,红土磁性矿物的含量、粒度、类型等可能指示其形成时期的某种环境变化,红土磁性是南方第四纪环境变迁研究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红土的物源以及受后期化学风化改造的复杂性,红土的环境磁学研究需要新的思路和方法。
主题词 红土 环境磁学 磁性矿物 古环境中图分类号 S152,P3 文献标识码 A作者简介:卢升高 男 45岁 教授 环境磁学与环境生态学专业 E-m ai:l l u s g @z j u edu c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9971044)资助 2007-06-28收稿,2007-07-20收修改稿在我国长江以南广泛分布的红土,是湿热气候环境下经强烈风化作用形成的产物,因含较多的氧化铁而呈现明显的红色,又称为 红色风化壳[1~4]。
典型的第四纪红土常由黄棕色粘土层、均质红粘土层、网纹状红粘土层和砾石层构成,由于网纹层深厚醒目,第四纪红土又多被形象地称为 网纹红土 。
红土的分布范围北起南阳-桐柏-淮河一线,经长江中下游地区,南至南岭山地,东界大体沿杭(州)嘉(兴)湖(州)-宜(兴)溧(阳)山地-安庆-淮河中下游,向东转至东南沿海海岸以及向东北延至淮河以北,向西直到成都平原。
中国南方红土研究
现了风尘和河流沉积的粒度证据[5],石英颗粒电子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这个剖面沉积物的成 因复杂,部分为北方季风带来,部分为河流相产物,且都经过强烈的后生改造作用。.其他 研究也发现, 第四纪网纹红土剖面磁组构特征说明黄棕色土层的原始沉积环境与风尘沉积环 境是一致的, 网纹层磁组构特征与风成沉积的相应特征差别显著, 但与部分水成沉积的相应 特征有近似之处,初步推断网纹层可能为早期的风积物经后期水流改造的产物[6].总体上 看,我国亚热带北部,尤其是南岭以北区域的第四纪红土有较多风成成因的证据,而南岭以 南的红土则主要与水动力的搬运沉积有关, 反映了我国更新世冬季风粉尘传输的可能影响范 围.
L
W
度愈小、压缩性愈高。利用含水比这一指标可粗略确定出红粘土地基的容许承载力。含水比 愈大, 则地基容许承载力愈低。 在Tj21一77中按含水比大小划分了红粘土的容许承载力和状 态,见表1—12、1一13。
2).不均匀性的研究 由于红粘土一班具有上硬下软、沿水平方向厚度变化大的特征, 因此在进行工 程地质勘察时。必须注意土层不均匀性的研究、 并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图层状态随深度的变化,沿深度方向土层状态常具有随深度增加而变软的现 象. 尤其在基岩表面低洼处、 因地下水的聚集、红粘土常呈软塑或流塑状态。 压缩性 增大,承载力降低。如有上述现象时,应充分利用表层较硬土层作为地基的持力层。 (2)土层厚度随基岩面起伏的变化。红粘的厚度随下卧基岩起伏而变化、特别在下 卧层有溶沟溶槽石芽的部份红粘土的厚度相差甚大.常引起地基的不均匀沉陷。 (3)注意土层中的土洞对工程的影响。红粘土绝大多数分布在碳酸岩类地区受岩溶 发育的影响,常在土层中产生土洞、 对场地的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 (4)裂隙及胀缩性的影响。红粘土常具明显的体缩持征.有的地区红粘土也具有膨 胀性、 浸水后体积增加15%、膨胀力达1.8x105 Pa。 由于反复胀缩的结果、 使裂隙增 大.对地基稳定和边坡稳定都有不利的影响,如果红粘土的膨胀量超过—定值时,应按膨胀 土考虑.
南方红土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进展
南方红土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进展刘彩彩;邓成龙【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11(018)004【摘要】南方红土是中国分布最广的第四纪土状堆积,蕴含丰富的古气候、古地理以及古人类演化的信息.然而,南方红土地区长期高温多雨的气候造成许多定年材料的缺乏,导致其年代学研究进展比较缓慢.磁性地层学方法是一种适合于中、新生代海陆相沉积物定年的快捷、有效的方法,近年来南方红土的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文中比较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南方红土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方面的进展.这些研究显示南方红土中的裁磁矿物包括赤铁矿、磁赤铁矿、磁铁矿和针铁矿,其中磁铁矿和赤铁矿是特征刺磁的主要栽体.磁性地层结果表明南方红土记录了Matuyama负极性时晚期至Brunhes正极性时早-中期的沉积,其沉积起始年龄不晚于Jaramillo正极性亚时,即早于1.1 Ma.这些磁性地层学结果为揭示南方红土记录的环境变化和中国南方亚热带地区早期人类演化提供了年代学基础.%The red soil is the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Quaternary deposit in China, which contains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on paleoclimate, paleogeography, and hominin evolution. However, because of the climatic conditions of high precipitation and warm temperature, which reduce the preservation of mammalian fossils and other dating materials, it is difficult to obtain precise stratigraphic ages in the red soil area. Magnetostratigraphy is a successful tool for dating both marine and terrestrial sediments. A series of magnetostratigraphic studies has been successfully conducted on the redsoil sequences. This paper reviews magnetostratigraphic studies of the red soil sequences in southern China, some of which bear artifact stone tools. The red soils contain four magnetic minerals of goethite, maghemite, magnetite and hematite. Magnetite and hematite were identified as the main carriers of the characteristic remnant magnetizations. Paleomagnetic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red soil sequences in southern China span a period from the late Matuyama reverse chron to the early-middle Brunhes normal chron, and that the sequences began to accumulate no later than the Jaramillo age (that is, ca. 1.1 Ma). The magnetostratigraphies have significantly refined the chronology of the terrestrial red soil sequences in subtropical southern China, thus providing a robust chronological framework for deciphering Quaternary pa-leoenvironmental processes and probing early human evolution in subtropical eastern Old World.【总页数】13页(P158-170)【作者】刘彩彩;邓成龙【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131【相关文献】1.南北方红土工程地质特性对比分析--以北方三趾马红土和南方网纹红土为例 [J], 曹福明;刘文连2.中国南方红土的研究进展 [J], 顾延生;肖春娥;章泽军;蔡述明3.河北省唐山地区丰台—野鸡坨断裂第四纪活动性——来自14C和磁性地层年代学的证据 [J], 陈宏强;专少鹏;陈超;赵华平;杨瑞;何娇月;胥勤勉4.中国南方第四纪红土研究进展 [J], 陈秀玲;李志忠;靳建辉;马鹏;李明辉5.中国南方碳酸盐岩上覆红土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J], 徐则民;黄润秋;唐正光;费维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十章 第四纪地层
第十章第四纪地层§1、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的原则与方法一、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的原则两条:生物地层学原则(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旋转式前进、全球性)、气候地层学原则(气候演化的阶段性、旋回性、全球性)。
二、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方法1、岩石学方法(颜色、岩性、结构、构造成因和风化程度)颜色:深—老,浅—新;由老到新为深红-红-红黄-黄-灰;成分:碎屑矿物含量变化(稳定矿物比例及所含稳定矿物的类型);结构与沉积构造: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分选以及形态等;特殊的标志层:沉积层、构造界面等。
2、古生物学方法(很难找到具有一定数量的具有鉴定价值的化石)方法:利用哺乳动物化石,其他化石作为辅助手段。
3、地貌学方法:要考虑高程、沉积物的岩性、结构构造和风化程度等。
接触关系:a、切割(老的被切);b、掩埋(老的被);c、过渡(同时异相)4、年代学方法:物理年代法、同位素年代法、其他。
5、古气候学方法:气候旋回—间冰期与冰期。
干湿地层的划分:a、植物化石:草本为干,木本为潮湿温暖;b、沉积物:黄土为干,红土风化壳、石钟乳、冲积层为潮湿;c、化学元素:CaCo3含量高为干,低为潮;AiO2/AlO3比值越小越湿热。
6、构造地质学的方法: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地层的褶皱和断裂等。
7、古人类与考古学方法: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古人类化石和古文化特点;8、其他方法以岩性记录为基础,以各种年代学方法为必要条件,气候、古环境古气候为补充。
§2、中国第四纪地层一、中国第四纪地层基本特征与分区1、基本特征:南方地区洞穴地层发育,华北地区以河湖相地层为主,黄土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发育较多冰碛地层,东部沿海发育海相地层。
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东部的构造下沉区地层多为整合接触,变化弱;西部第四纪地层内部出现了角度不整合且强烈。
2、分区:华北-东北区、西北区、青藏高原区、华东-华南区、西南区和东部海区。
二、华北-东北区第四纪地层1、华北亚区:(1)下更新统泥河湾组(Qp1n)a、地点: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泥河湾村;b、岩性:一套河湖相砂砾、砂、粘土沉积物;c、哺乳动物群:泥河湾动物群(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d、时代:Qp1,早更新世。
中国南方红土年代地层学与地层划分问题
第 四 文章编号 1001-7410(2008)01-01-13中国南方红土年代地层学与地层划分问题*袁宝印¹夏正楷º李保生»乔彦松¼顾兆炎¹张家富º 许 冰¹ 黄慰文½ 曾荣树¹(¹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 510631;¼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½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 100044)摘要 南方红土是我国热带、亚热带以各类岩石和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为母质发育的红色风化壳,也是我国分布最广的第四纪土状堆积。
本文在探讨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上红色风化壳的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根据风化壳发育程度将其划分为砖红土风化壳、红壤土风化壳和红化土风化壳3种类型。
南方地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主要有河流相沉积、滨海相海滩砂和海岸风成砂)))/老红砂0以及以下蜀土为主的风尘堆积。
近年来在上述沉积物中多处发现旧石器遗址,促进了南方红土的地层年代学研究。
根据前人及近期对南方红土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南方红土的年代地层学问题,提出了以风化壳岩性特征为基础的岩石地层单位初步划分框架:老红砂划分为中更新统北海组、晚更新统晋江组;风尘堆积划分为中更新统宣城组、晚更新统下蜀组;河流相沉积只划出中更新统白沙井组,晚更新统留待以后研究再划出。
主题词 南方红土 红色风化壳 网纹红土 地层划分中图分类号 P534 文献标识码 A第一作者简介:袁宝印 男 69岁 研究员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 E-m ai:l yby16888@si n a 1com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471139和40472088)资助 2007-07-12收稿,2007-11-11收修改稿1 引言南方红土是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广泛分布的第四纪土状堆积,它蕴含了丰富的地质、环境、气候和旧石器文化信息,其重要性可与北方黄土相提并论。
第四纪地质的主要研究进展
第四纪地质的主要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主要从中国的黄土、红土以及冰川等方面来介绍第四纪地质在我国的研究中的进展概况。
随着各种新型的、精准的测年等技术的应用使得第四纪的研究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关键词:第四纪红土黄土冰川测年技术从第四纪这门学科的发展史来追溯,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即萌芽期(古代到中世纪)和发展期(中世纪至今)。
第四纪这个名字是由法国学者德努瓦耶(J.Desnoyers)于1829年提出,1893年英国著名地质学家莱伊尔(C.Lyel)又提出更新世一名。
所以第四纪是一门较古老的学科。
尤其是北半球各国,在第四纪研究方面都程度不同地取得了一些成就。
六十年代初以来,由于与第四纪有关的学科深入发展,各种测试技术的应用及研究领域的扩大(如陆架区和深海区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大大促进了第四纪学科的发展;经典的理论正在经受着考验和挑战,某些传统的内容也正在不断更新。
一、第四纪红土研究进展中国南方红土是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广泛分布的第四纪土状堆积,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第四纪以来季风气候环境下的产物,是中国南方古环境演化与气候变迁的重要陆相沉积载体.该红土沉积通常由三部分岩性层组成,一般包括上部的下蜀黄土,中部的网纹红土层以及下部的均质红土层。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我国南方第四纪红土的物质来源、地层学特征、土壤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磁学特征、生物特征等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对我国南方红土的成因、年代学、古气候学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很多丰硕的成果。
1.红土的成因近年来很多学者致力于中国南方红土的成因研究,但我国南方红土的物质来源和成因类型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目前对我国南方红土物质来源有冲积、洪积、风积、坡麓堆积风化等不同看法。
一些学者在肯定红土水成说的同时,提出我国南方局部地区网纹红土可能与冰川、生物和砾石风化作用有关。
但是,我国亚热带南部和北部的红土物质来源可能是不同的.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南岭以南的第四纪红色粘土系全新世前的水成沉积物,是高处古土壤和古风化壳被流水冲刷而下在河谷或低平处的堆积物.很多学者认为,我国南部广东省、华南地区的红土母质主要是水成的。
长江中下游红土剖面中1.4nm过渡矿物的成因及气候环境意义
长江中下游红土剖面中1.4nm过渡矿物的成因及气候环境意义在全球变化研究中,气候变化框架的构建主要基于对海洋沉积物研究的基础上。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逐步深入,陆地第四纪气候变化的研究引起了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而利用古土壤对气候环境信息的记录来研究全球变化问题,已成为当前地球科学研究的前缘课题。
中国北方黄土高原分布的黄土-古土壤序列精确的记录了第四纪多旋回的气候环境信息,与深海同位素揭示的古气候信息十分吻合,引起了国内外古气候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中国位于典型的季风控制区,冬季风为中国南方输送了大量粉尘物质,而湿热的夏季风也对南方气候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南方第四纪研究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分布着更新世沉积物。
作为对湿热气候的响应,土壤发育逐渐向南迁移。
中国南方的风成沉积经历强烈的风化-沉积改造,掩盖了风成沉积的痕迹,严重影响了沉积物中气候及环境信息的解译。
中国南方的第四纪沉积属于典型的加积型沉积,能有效揭示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的同沉积成土作用。
中国南方发育的第四纪沉积物主要为红土,而西北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具有清晰的颜色和组构,两者存在明显的区别。
尽管近年来,中国南方沉积物古气候及环境的重建备受土壤学家和地质学家的关注,红土气候意义的揭示仍存在争议。
长江中下游地区宣城剖面红土的氧化铁含量及有机碳同位素结果显示,红土为强烈成土作用改造的风成物质,形成时代可能与中国西北地区的黄土沉积基本一致。
然而,由于红土和黄土在磁化率、氧化铁含量及有机碳同位素的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还不是很明确。
另外,两者在成土强度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成土改造确实掩盖了蕴含在红土中的气候及环境演变信息,然而成土过程中会产生与当时气候环境相适应的粘土矿物。
因此,南方第四纪红土形成时的气候及环境信息有效的保存在粘土矿物组分中。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磁性地层、有机碳同位素及粒度分析等方面,而红土中的粘土矿物学研究较为缺乏。
第二章 中国第四纪地层
第二章中国第四系第一节中国第四系的划分中国第四系的划分目前还有争议,本教材采用的划分方案以2.48Ma为第四纪下限,即2.48Ma、0.73Ma、0.13 Ma、0.01 Ma方案一、中国第四系的划分依据1、据法国对维拉弗朗阶(Villafranchian)的研究可分为三层:上维拉弗朗阶的K-Ar法年龄为1.3×106a。
中维拉弗朗阶的K-Ar法年龄为1.8~2.6×106a。
下维拉弗朗阶的K-Ar法年龄为3.4×106a。
维拉弗朗阶的中、上部哺乳动物群属于更新统,而下维拉阶则属下上新统。
中国泥河湾组分可为上、下两部份,上部泥河湾动物群与维拉朗动物群中上部相当,下部泥河湾动物群与维拉弗朗下部相当。
2、在第18次国际地质会议(IGC)上曾提出以“示冷性”Hyalinea lalihica动物群的出现作为第四纪的开始。
在北京东郊顺义钻孔深436米处海相层中出现Hyalinea ba lthica 动物群,约2.30Ma (Li 1979,Wang & He 1982、Lin 1983)。
3、中国黄土开始沉积于2.50Ma BP (Friedrich Heller & Liu 1982, Liu & Ding 1982, yue 1982)。
4、中国喜马拉雅山冰川地区测得第四纪下限,贡巴砾岩中部为松山/高斯极性时的界面,约2.40Ma B.P. (Wang & Li1982)。
二、中国第四系的划分方案下更新统:1、中国黄土L8~黄土底界(约2. 48~0.73Ma B.P.)午城黄土(L15~黄土底界;2.45~1.15M a),早更新世早、中期黄土地层。
午城黄土的标准命名地点在山西隰县午城柳树沟,位于一砾石层之上,未见午城黄土直接与上新世三趾马红土层接触。
命名地点在山西隰县午城剖面的午城黄土并不完整,仅包括黄土-古土壤序列L15-L30。
第四纪红土名词解释
第四纪红土名词解释
第四纪红土是指由于第四纪冰川运动所产生的一种土壤类型。
它主要由冰川作用下的砾石、沙土和碎石组成,表面呈红色或有斑块状红色。
这种红土通常富含铁氧化物和有机质,具有较强的保水保肥能力。
第四纪红土通常分布在冰川地貌区域,如山地、高原和盆地。
它的形成与第四纪冰期期间的冰川运动有关,冰川搬运了大量的岩石碎屑并沉积在地表,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淋滤作用,形成了这种红土。
第四纪红土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通气性,有利于植物的根系生长和水分的渗透。
它还具有较强的保水能力,可以在干旱季节提供一定的水分供给。
同时,红土中的有机质和铁氧化物对土壤肥力有很好的保持作用,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第四纪红土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可作为肥料或土壤改良剂使用,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同时,由于其红色特点,还广泛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中,增加了场地的美观性和艺术感。
第四貌及第四纪地质学第四纪地层划分详解演示文稿
(3)年代地层学方法(最可靠的)
根据第四纪堆积物及其所含生物残骸的同位素年龄资 料,按年龄关系划分出时间(地质年龄)地层单位,并
建立起一种地层顺序的方法。由于它不涉及具体岩性,
有利于洲际间的地层对比,由于这种资料依赖于测年 资料(同位素法),测年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对比的精
目前二十八页\总数七十二页\编于七点
地层:第四系各统发育齐全,沉积物富含钙质
或碱性成分,沉积物呈白、灰白及黄色,以黄 土堆积为主,西北部分区有冰川、湖泊及山麓 -冲积等。
下更新统为泥河湾组(午城黄土)及其同 期沉积;中更新统为周口店组(离石黄土)及 其相当地层;上更新统为丁村组(马兰黄土) 及其相当地层;全新统为近代堆积层。
还有:冰水沉积(fgl)、火山堆积(β)、人工堆积(a)、冰 湖堆积(lgl)、化学堆积(ch)
目前二十二页\总数七十二页\编于七点
1.3 中国第四纪地层
23 个省
4 个直辖市(北京、天津、
上海、 重庆) 5 个自治区(广西、 内蒙古、
西藏、宁夏、 新疆)
2 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 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 区)
•上段为浅红、黄棕、浅绿、灰白色砂层及粘土层,
称黄泥河湾组。含三趾马―真马动物群及大量软体 动物化石,第三纪动物少量残留,如长鼻三趾马、
板齿犀等,第四纪属种大量出现,如马、 野牛、象、 步氏大角鹿等,森林草原环境。
目前三十一页\总数七十二页\编于七点
比值(δ18O)是一重要参数。18O的丰度是沉积时水温的 一个函数,低温时的碳酸盐中18O含量比高温时沉积的略 为大一些。
此外还有古地磁法、古土壤地层学法、海面地层顺 序法等。
目前十一页\总数七十二页\编于七点
我国南方红壤的特征及其对生产的影响
我国南方红壤的特征及其对生产的影响红土是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第四系在内的各类掩饰和松散沉积物上法语的红色富铝化风化壳,亦可称南方红土,南方红色风化壳或第四纪红色粘土。
分布范围其长江两岸,南起南海诸岛,东起台湾,澎湖列岛,西达云贵高原及横断山脉,包括广东、广西、附件、台湾、贵州、浙江全省以及安徽、湖北、四川、江苏及西藏南面的一部分,涉及十四个省区,面积超过14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第四纪土状堆积物。
南方是我国的重要的农业产区,困扰南方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南方土壤多为红壤,呈酸性,不适合植物生长,因而难以扩大农田面积,难以扩大农作物产量,因而,对于南方土壤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南方的土壤资源的特典与合理规划农业生产等相关问题提供科学材料,并应用于生产实际当中去。
红土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最典型的陆相堆积物。
分布区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年降水量1200-2500mm,年均温15-28摄氏度)是红土中的原生硅酸盐矿物受强烈风华而分解破坏,分解过程中产生的K、Na、Ca、Mg等易溶元素的氧化物因睡得渗透、溶解而迁移,Si的氧化物性质较稳定,仅在强风化作用下发生迁移,但Al、Fe因流动性小则显相对富集。
因此,我国南方红土受高温多雨气候下-风化作用的影响而呈现出明显的脱硅富铝化特征。
入我国红土中K、Na、Mg 的迁移量在80-90%间,Ca则几乎完全迁移,Fe的富集量为7-25%,Al达10-20%。
由资料可知,红土作为我国热带-亚热带的典型陆相沉积物,其发育状况受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年龄的自然因素的控制,在不同因素的组合下将会形成各种风化壳。
其中母质是风化壳的形成的物质基础,风化壳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母质的性质,不同母质在同等外力作用下课发育成不同类型的风化壳。
气候则直接影响风化壳的水热情况。
生物对风化壳则有物理风化作用和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地形则主要通过不同地形部位水热条件的差异简介影响风化壳的发育。
工程地质基础知识之第四纪地质与地貌
单斜山
2020/12/13
14
常见地貌类型
㈢常见地貌类型
⒈山岭地貌: ⑴特点: ①有山顶、山坡(<15°微坡;16°~30°缓坡;
31°~70°陡坡、>70°垂直坡。)、山脚等形态要 素; ②有一定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坡度。
2020/12/13
15
山岭地貌成因类型
⑵成因类型:
①构造变动形成: 单面山——单斜岩层沿走向延伸 褶皱山——由褶皱岩层构成 断块山——由断裂变动形成。逢沟谷必断 褶皱断块山——由褶皱、断裂构造组合形成
定第四纪地质年代具有重要意义。
2020/12/13
10
二、地貌(geomorphology)
㈠概念
⒈地貌:在地质作用下,地壳表面形成不同成因、
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起伏形态。是评价公路等工程 地质条件的主要内容之一。
⒉地形与地貌的关系:
地形——地表现状的外部特征,如高低起伏(用等高 线表示于图上)、坡度、空间分布等,不涉及其地质 结构、成因和发展。
2土状堆积: 黄土堆积—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成因复杂,有洪积、
坡积、冲积、风积等; 红土堆积—主要分布在南方 ④河流、洪流堆积: 南方主要分布于长江、珠江流域,广泛分布着早中更
新世的河流相砾石堆积;西北主要为山区的洪流相砾 石堆积,堆积层厚度大,达数百至上千米厚。
4
(二)中国第四纪地层的主要特征
1、沉积类型复杂 ⑴海相沉积: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⑵陆相沉积:受地质构造、古地理条件、古气候影响,
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 ①湖相沉积:更新世(Q1~Q3)湖相地层,此时期广为
分布如晋、豫、冀、云等 ②洞一隙堆积:在华南地区广为分布(更新世各时
期),北方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北京等地。
福建东南部第四纪红土沉积粒度特征及成因分析
1 区 域 概 况 和 研 究 方 法
1 1 研 究 区与 剖 面 概 况 .
研 究 区位 于福 建 东 南部 , 近 东 南沿 海 , 理 靠 地
坐标 为 2 。00 . 2。92 . 172 03~ 4l 4 4~ 52 7 1N,1。42. , 1
积 后 生 变 化 , 建 古 地 理 环 境 方 面 具 有 重 要 意 重
特 征 , 与 我 国 北 方 黄 土 、 亚 热 带 和 南 亚 热 带 并 北
红 土粒 度 特征 进 行 对 比 , 此 探 讨 福 建 第 四纪 红 据 土 成 因及 其沉 积 环境 .
义 l. l 因此 , 度分 析 方 法广 泛 应用 于 第 四 纪沉 积 粒 物成 因类 型 、 沉积 环境判 别和 区域古气 候环境 变迁 序列 的重建 . 刘东 生 等 对 我 国北 方 黄 土 的粒 度
造运动密 切相关 , 录了 中国南方第 四纪环 境变迁 记
的 重 要 信 息 . 国 南 方 红 土 的 成 因 可 划 分 为 风 化 残 我
积 型 、 积 型 和 沉 积 一 风 化 型 3类 , 风 化 、 积 、 沉 有 冲
育剥 蚀丘 陵和河 谷 盆地 , 地势 比较低 平. 里 属于 这 南 亚热带海 洋 性季 风 气 候 , 年平 均气 温 1 ~2 ℃ , 9 2 年平 均 降水 量 10 0 16 0mm,~9月受 台风影 0 0 7 响, 降水较 多. 带性 植 被类 型为 南 亚热 带 季 风常 地 绿雨林 , 地带 性土 壤 为赤 红 壤 , 矿 物 的富铝 化 程 其
含 量 u . O ~ 2 . 0 , 粒 6 5 ~ 】 . 3 . ) 度频 率 曲 线 以 多 峰 为 主并 有 明 显 变 化 , 剖 9 8 4 粘 .1 8 0 2 粒 各 面 第 一众 数 在 4 7 , 之 间 ,第 二众 数 在~ 1/ m 1 ~7 6 第 概
中国南方更新世红土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物源研究
中国南方更新世红土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物源研究在近2.6 Ma以来,第四纪以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为特征,伴随着全球海平面的升降旋回、人类的出现和进化、现代生物的演化及近现代地质地貌的形成,对如今的地球环境格局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全球环境变化及区域气候相应研究成为了当今地球科学领域重点关注的课题。
第四纪期间,以青藏高原多期次隆升主导的“新构造运动”造就了我国“西高东低”的三大阶地地理格局,由此导致的海陆热力差异使得古季风形成、季风环流逐渐增强。
东亚地区大气环流模式从早第三纪的行星风系逐步发展为与第四纪非常相似的现代季风环流,中亚内陆的干旱化与季风活动的共同作用,使得风成物质在中国内陆的堆积、黄土高原开始形成。
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典型第四纪沉积物,黄土-古土壤沉积物分布范围广、厚度大、沉积连续、层序完整,精确记录了第四纪多旋回的古气候环境信息,与深海氧同位素所解释的第四纪全球变化新十分吻合,与深海沉积物、极地冰芯并列成为研究全球第四纪变化的三大支柱。
近年来,有关风成黄土-古土壤沉积物的成因、物源、分布特征及其与新构造运动、东亚季风演化、中亚内陆干旱化进程等重大古环境变化时间的研究,为构筑全球第四纪气候演化框架提供了关键的证据。
与西北部黄土-古土壤沉积物相对应,中国南方特别是长江、珠江流域作为第四纪季风气候响应的敏感地区,其区域内广泛发育着第四纪红土沉积物,是我国中、低纬度地区受第四纪季风气候影响下形成的特征沉积物。
其分布、成因、来源及理化特征与新构造运动的发展、东亚季风系统的建立及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的纬度效应有着潜在的耦合关系。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季风三角”南缘,是中国北方黄土-古土壤沉积物与南方红土的“交锋地带”,红土发育模式、风成黄土“南侵”边界及沉积物来源与东亚冬-夏季风盛衰变化耦合机制等问题的研究尚不全面。
同时,第四纪特别是更新世以来中国南方湿热气候导致的强化学风化作用,使得红土的原始沉积学信息在成土过程中被显著改变。
中国第四纪地层 ppt课件
冰川研究的地质学家在研究阿尔卑斯地区第四纪冰川而得出的结论。(A.彭 克, W. 彭克父子俩)
a.第四纪全球有四个大冰期,最早的恭兹冰期(G)为70万年,G冰期预示着寒冷气
候的出现,因此,认为G冰期是第四纪的底界。
b.同时在古地磁表里,73万年时,出现了松山反向极性时与布容正向极性时,
古地磁此时发生了倒转,表示了重大地质事件的发生。 c.30~40年代该学派占优势。 d.把70万年以来叫短更新世年表。
该观点已被放弃。
原因有三条: ①即在阿尔卑斯地区也有比“恭兹冰期”更老的冰期(多瑙冰期 ),已得到较多人的公认; ②在阿拉斯加地区南部,有证据表明存在270和360万年前的冰碛 层,甚至有距今800万年的上新世(N)山地冰川作用的证据。 ③深海有孔虫分析表明,大约在200万年前就已反映出明显的气候 寒冷。
第一节一定的阶段性,形成一系列层状地貌,利用分 布于这些不同高程地貌的沉积物的研究,可进行第四纪地层的 划分。
•该方法主要适应于湖、海岸、溶洞以及河谷、阶地比较发育 的地区。
•在利用这种方法时,不仅要考虑高程,还要综合分析沉积物 的岩性、结构构造和风化程度,将可能出现的洞穴高度与其中 堆积物时代不协调和沉积物间断的现象排除。
第一节 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2、气候地层学
•第四纪全球性气候波动的重要特征是冷与暖、潮湿与干旱的 多次节奏性的波动变化。这种气候的波动可以引起植物群的迁 徙和古地理沉积环境的巨大变化。环境的改变和自然界一系列 环境因素的连锁反映,在第四纪地层中留下诸多气候因素的烙 印,因此,利用气候标志划分第四纪地层可行又可信。
第一节 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第二章 中国第四纪地层
第二章中国第四系第一节中国第四系的划分中国第四系的划分目前还有争议,本教材采用的划分方案以2.48Ma为第四纪下限,即2.48Ma、0.73Ma、0.13 Ma、0.01 Ma方案一、中国第四系的划分依据1、据法国对维拉弗朗阶(Villafranchian)的研究可分为三层:上维拉弗朗阶的K-Ar法年龄为1.3×106a。
中维拉弗朗阶的K-Ar法年龄为1.8~2.6×106a。
下维拉弗朗阶的K-Ar法年龄为3.4×106a。
维拉弗朗阶的中、上部哺乳动物群属于更新统,而下维拉阶则属下上新统。
中国泥河湾组分可为上、下两部份,上部泥河湾动物群与维拉朗动物群中上部相当,下部泥河湾动物群与维拉弗朗下部相当。
2、在第18次国际地质会议(IGC)上曾提出以“示冷性”Hyalinea lalihica动物群的出现作为第四纪的开始。
在北京东郊顺义钻孔深436米处海相层中出现Hyalinea ba lthica 动物群,约2.30Ma (Li 1979,Wang & He 1982、Lin 1983)。
3、中国黄土开始沉积于2.50Ma BP (Friedrich Heller & Liu 1982, Liu & Ding 1982, yue 1982)。
4、中国喜马拉雅山冰川地区测得第四纪下限,贡巴砾岩中部为松山/高斯极性时的界面,约2.40Ma B.P. (Wang & Li1982)。
二、中国第四系的划分方案下更新统:1、中国黄土L8~黄土底界(约2. 48~0.73Ma B.P.)午城黄土(L15~黄土底界;2.45~1.15M a),早更新世早、中期黄土地层。
午城黄土的标准命名地点在山西隰县午城柳树沟,位于一砾石层之上,未见午城黄土直接与上新世三趾马红土层接触。
命名地点在山西隰县午城剖面的午城黄土并不完整,仅包括黄土-古土壤序列L15-L30。
网纹红土概述
对第四纪网纹红土的概述10级地理科学1班江馨 1007072026摘要: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网纹红土是第四纪中一个重要的地层单元, 在区域第四系对比和环境变化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江西境内在第四纪网纹红土的主要的分布区,而网纹红土成为庐山第四纪冰川地貌的重要的证据。
综合当今关于网纹红土资料。
第四纪网纹红土的类型、岩层的划分以及网纹红土形成的时空进行概述。
关键词:网纹红土均质网纹红土非均质网纹红土网纹红土,又称蠕虫状红土。
带有白色如指状、管状、虫状或黄白色交织网纹的红色粘土。
由于干湿气候的交替,红色粘土层长期受氧化还原交替作用的影响。
还原部分粘土层中的铁质沿裂隙下移而使这部分粘土褪色成白色,部分粘土层中的铁质发生水化使这部分粘土变成黄色,因而见白色及黄色网纹夹杂于红色粘土层中。
网纹红土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广泛分布。
我国土壤、地质和地理学家曾在网纹红土的物质组成、成因、分布规律、形成时代、土壤类别等方面作过大量研究, 提出过许多重要见解。
对于南方第四纪红粘土的成因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看法: 有人认为第四纪红粘土是第四纪初期的红色松散沉积物,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成土作用的特征, 所以称为古红土;有人称之为第四纪红色风化壳, 认为是整个第四纪时期沉积与风化的产物; 也有人提出, 第四纪红粘土是全新世以前高处古土壤和古风化壳被流水冲刷到河谷或低平处形成的堆积物, 其上具有红色风化壳。
首先,网纹红土的类型从质地上可分为均质类网纹红土和非均质类网纹红土。
均质类网纹红土的粒度组成以粉砂( 5~ 50 Lm )和粘粒( < 5 Lm )为优势粒级, 砂( > 50 Lm ) 含量很小, 不足3%;均质类网纹红土的理化特征体现了风成沉积的特性和风化成土作用的显著影响, 可称之为加积型网纹红土。
非均质类网纹红土发育自冲洪积相、坡积相沉积物或基岩风化壳红土, 土体粉砂含量明显减少, 多小于50%, 砂含量大大增加,显示其经历了较为强烈和稳定的风化作用。
中国第四纪地层
1、国际第四纪下限
(1)、0.70~0.80Ma BP
第一节 第四纪下限及其划分方案
一、 第四纪下限 二、 第四纪划分方案
国际第四系划分:更新统Q1、全新统Q2
中国第四系划分:下Q1、中Q2、上更新统Q3、全新统Q4 建议(中国第四纪委员会秘书长):更新统QP 、全新统Qh
下QP1、中QP2、上更新统QP3、全新统Qh
Pleistocene
Holocene
1972年方案:
时代 海相
陆相
Q 卡拉布里阶
上、 中维拉坊组(冷维拉坊)
~~~~ ~~~~~~~~~ ~~ 180万年 ~~~~~~~~~~~~~~~~~~~
N 阿斯蒂阶
下维拉坊组(暖维拉坊)
1972 年的方案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将180万年作为第四纪下限称为“长 更新世年表”。
1982年,国际第四纪联合会的N/Q界限小组委员会根据对意大利地中海沿 岸另一地点海相地层弗利卡剖面的研究,建议以喜冷底栖有孔虫波罗地饰 带透明虫、浮游有孔虫厚壁新方抱球虫(左旋)与可可石类的大洋桥石等 的大量涌现和超微钙质化石盘星藻类的大量绝灭层位作为N/Q分界,此分界 位于古地磁极性的奥都维亚时附近,为1.7~1.8Ma BP。 从上述资料来看, 1982年的方案与1972年的方案无实质性的改变,只是海相地层弗利卡剖面 研究可能更为详细而已。
第一节 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2、气候地层学
•第四纪全球性气候波动的重要特征是冷与暖、潮湿与干旱的 多次节奏性的波动变化。这种气候的波动可以引起植物群的迁 徙和古地理沉积环境的巨大变化。环境的改变和自然界一系列 环境因素的连锁反映,在第四纪地层中留下诸多气候因素的烙 印,因此,利用气候标志划分第四纪地层可行又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