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合集下载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只有正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正确判断我过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正确判断我过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从而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意,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理论的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后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目标模式。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理论的奠基人。

江泽民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并在党的十四大的得到确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和内涵。

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是经济手段。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借鉴了国外的有益经验;吸收了我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精华综观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重大理论的提出,都有它赖以形成的经济思想来源,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现实经济发展环境的需要等方面的条件。

1科学发展观是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不懈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8大特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0102030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对外开放日益扩大050607082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二是坚持把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三是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六是把发现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七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八是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四是坚持把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九是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集合起来五是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十是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十个结合”3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思想,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观、发展观、工作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一、科学发展观的起源科学发展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开放初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国开放事业的推进,经济发展迅猛,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增长,同时也暴露出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利用不合理、分配不公等一系列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对传统发展观进行反思、探索新的发展观成为时代的要求。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1.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策的重要转折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策是中国开放的新起点,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重要契机。

这次会议提出“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重要内涵,强调把经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核心地位。

2.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明确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会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发展经济社会事业的中心任务放在发展生产力上,坚持把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等重要论断。

3.在十六大报告中确立的科学发展观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原始形态,强调了科学发展观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4.在中共十七大中科学发展观的正式确立中共十七大是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会议提出了“坚定不移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践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等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针。

三、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强调发展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全面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发展要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相协调,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创新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有着密切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需要有一种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为了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实践创新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传统的发展观念已经不能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人民的根本利益,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对传统发展观念的一种创新和突破。

三、历史条件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也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条件有关。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仍然相对薄弱,资源环境压力较大,人民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

因此,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四、国际背景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也受到国际背景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越来越高,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发展观强调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五、文化传统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还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儒家文化强调和谐、仁爱、中庸,这些传统价值观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创新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它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答案】一、第一阶段(2003年-2004年)形成在抗击非典疫情和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2004年3月,胡锦涛(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标准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二、第二阶段(2005年-2006年)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中不断充实丰富。

三、第三阶段(2007年-2012年)成熟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

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写入党章。

扩展资料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根据党的十七大部署,中央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党的指导思想,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形成条件:1、实现基础(国内)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2、历史依据(国内)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党带领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探索、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3、国际背景(国外)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指出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指出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指出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

只有在物质生产力相对发达、生产关系相对进步的社会条件下,科学才能成为一种可以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2. 科技进步的推动。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离不开科技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科学方法的应用日益广泛,为形成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 文化传统的积累。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需要建立在丰富的文化传统基础之上。

传统文化中的经验智慧、思想观念等都会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产生影响。

4. 社会需求的变化。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需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的变化。

只有科学发展观能够解决当下社会面临的问题,并能够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才能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广泛应用。

5. 政治权力的引领。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需要政治权力的引领和支持。

只有政治权力能够明确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推动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和持续发展。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发展阶段提出的一种重要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国际形势的变化: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在全球化和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科技进步的背景下进行的。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赖日益加深,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起着决定性作用。

2. 中国国情的变化: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进行的。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现在正面临着迈向创新驱动型国家的重要阶段。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发展理念,适应了中国国情的需要。

3. 政治制度的优势: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中国共产党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稳定的执政地位,能够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需要政府的引领和支持,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够为其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4.社会意识的转变: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共识和支持。

随着中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意识的逐步转变,人们对于经济发展的追求不再仅仅局限于数量上的增长,而是更加注重质量和可持续性。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原则,符合了社会意识的需求。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是多方面的,包括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国情的变化、政治制度的优势和社会意识的转变。

这些条件共同作用,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环境。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不仅反映了时代的需求,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精神和领导能力。

简述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条件。

简述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条件。

简述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条件。

答:科学发展观的形成需要以下几个条件:
1、发展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实施是以发展为中心,倡导人们以科学和理性的思维方式,把发展的观点和方法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社会观念和发展方式。

2、保持客观: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有良好的发展思想,还要以客观的态度看待发展问题,要从整体上看,不能被局部目标所左右,更不能偏离社会的真实情况,要以科学的角度分析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不能对客观事实进行狭隘的把握。

3、调整发展方式:在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同时,需要对社会发展的方式进行调整,坚持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原则,保持改革的定力,把握发展的节拍,以及把握好在改革中的平衡。

4、建立新机制:要实施科学发展观,还需要建立新的政策、制度和机制,即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让政策更有针对性,可持续发展。

毛概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毛概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软件全部是自主开发
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 标准占84%
整体设计以及车体、牵 引、网络等关键技术, 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案例:加快自主创新,再铸新时代大国重器
为了让中国高铁全面走向 世界,中国必须拥有一款 完全知识产权的产品,这 样有利于中国高铁更快的 走出去,这也体现中国高 铁挑战极限的精神。
这是我们党的文件 中第一次提出科学 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2 丰富完善阶段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 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 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 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 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2005年 10月 , 党的十六届五 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 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 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 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 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视频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综观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重大理论的提出, 都有它赖以形成的经济思想来源,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 以及现实经济发展环境的需要等方面的条件。
科 的学 形发 成展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 借鉴了国外的有益经验 吸收了我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精华
案例
综合起来看,相对于传统发展观,新的发展观念主要实现了 三个方面大的转变:
一是从以工业化为目标的“增长第一”的经济发展导向转 到提倡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
二是从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转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三是从不惜以破坏资源、环境、生态为代价追求经济的一 时繁荣,转到主张可持续发展。 伴随着人们对发展问题在认识上的逐步深入,以人为中心 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观念得以在实践中 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所推崇。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ppt课件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ppt课件

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活力显著增强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4
时代背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 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把发展归结为物质财 富的积累,把国内生 产总值看作是评判发 展的标准。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案例:西方旧工业化道路的弊端
案例:信仰之本——《共产党宣言》
毛泽东:《共产党宣言》“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刘少奇:“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共产党是干什么的” 周恩来:“在赴法国之前,我从译文中读过《共产党宣言》” 邓小平:“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诞生地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大 广场上的白天鹅咖啡馆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改 革 开 放 前
改 革 开 放 后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成功应对 国际金融危机
战胜突如其来 的非典疫情
成功举办北京奥运 会、残奥会和上海
世博会
抗击汶川特大地震 和灾后重建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3 根本依据: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人民生活总体小康 协调发展成绩显著
中文首译全本
中文再版
•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 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 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 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 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
• 1848年2月21日在伦敦第一 次以单行本问世
•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 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 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3 发展成熟阶段

7.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7.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现实依据•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这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十七大报告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有:•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第二,改革空间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第三,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第四,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第五,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一系列新课题;•第六,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高。

2.实践基础•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这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这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过程近年来,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等革命先驱就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中国面临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然而,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开始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念。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出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思想,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继承。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儒家思想强调的“仁爱”、“和谐”等价值观念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科学发展观倡导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与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有着相似之处,都强调平衡与和谐。

国际上的发展理论也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结合自身国情,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是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领导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稳定和谐。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2007年我国人均GDP为2460美元,世界排名104位 (2005年143位,2006年128位)。

6
发展的成就 我国的持续快速增长追平了日本保持的世界纪录


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在10%。 经济学家刘伟说:二次大战以后,日本保持了29年的 9%的增长率,创造了世界记录。此外,亚洲的四小都 有一个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韩国是26年,新加坡23年, 我国台湾20年,香港地区18年。我国从改革开放到今 天的高速增长,追平了日本保持的世界纪录。
由此,各国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和发展转变 为实现经济、社会、自然、人的协调发展;可 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已成为当今人类发展 的主流思想和先进的发展理念。
28
资料:
“为谁发展?”
“拉美化”现象— 现代化陷阱
“拉美化” 是国际公认的现代化失败的典型, 是一种病态的现代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当中,人均GDP或许不低, 但是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富差距过于悬殊”

我国的人均GDP


2000年中国人均GDP为7078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为约 856美元 2002年我国人均GDP为1132美元 2006年,我国已经实现人均GDP2000美元 2007年,我国人均GDP约合2460美元(比2002年翻一 番还多) 按照十七大提出的目标(2000年到2020年实现翻两 番),到时候人均GDP应该达到3500美元左右
37
问题点拨
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深刻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 的问题; 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回答了 “为了谁”和“依 靠谁”发展的问题;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创造性地回答了
“怎样发展”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大家还一定要多做梳理,查漏补缺,放眼全局,把复习过以及没复习到的地方梳理一遍,下面传媒研考小编整理了“2021考研政治毛中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一)含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形成背景和条件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

我们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同时,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过这个实际。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要借鉴。

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证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协调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就决定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三)提出和发展过程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一个在实践中逐渐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经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

毛概第七章

毛概第七章

毛概论第七章知识点科学发展观第一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1.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2.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这些经验集中体现为十七大概括的“十个结合”:一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二是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三是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四是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五是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六是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七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八是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九是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十是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条件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条件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有三个条件:1,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基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因此,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必须经历漫长的历史阶段。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根据邓小平的思想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强调我们的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离开社会主义。

同时,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们必须从这一现实出发,不要超越这一阶段。

2,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进入新世纪的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改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整体生产率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的结构矛盾和广泛的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影响发展的体制和制度障碍依然存在,改革面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而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并未得到根本扭转。

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城乡贫困和低收入人口,要考虑到利益的方方面面更加困难;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未变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观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参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速经济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为经济增长创造了空前的成就。

但是,由于一些国家社会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它们只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没有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而忽视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结果,世界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问题。

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发展观。

它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吸收了世界各国在发展认识和实践方面所取得的积极成就。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中国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一、中国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演变: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将科学发展观列为国家战略。

1979年,中央开始提出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构想,宣扬强化科学技术工作的思想,加强科技改革,并提出实行以科技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实施以技术创新和技术带动发展的政策。

2、1984年,党中央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年科学技术发展计划》,提出要实施科技兴国战略,把科技事业放在国家经济发展的首位。

3、1994年,党中央提出了把科学和教育作为国家建设的首要任务,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五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二、基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中国科学发展观”
1、2010年,党的十八大开幕式上,胡锦涛主席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实施科学发展战略,把科学发展放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中心位置,号召全党全社会全面坚持和实施科学发展观。

2、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强调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国家战略高度,深入推行以科学技术
为支点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中国科学发展观”。

三、实施“中国科学发展观”的实践
1、要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以
提升全民素质为宗旨,深入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科
技兴国事业继续发展。

2、要引导全社会重视科研创新,促进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有机结合,
提高创新能力,形成更加部署科技发展,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建设。

3、要全面推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更有力的科学发展机制,加强
社会组织参与科技创新的能力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中国科
学发展观”。

2018版毛概新教材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2018版毛概新教材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 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进入2005年,“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制 定“十一五”规划的任务提上日程。
2018版毛概新教材第七章 科学发展 观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 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 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 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 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 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018版毛概新教材第七4章 科学发展 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1.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 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还要看到,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 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深化改革开放,加 快发展步伐;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 企稳回升;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 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 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 到新的发展阶段。
2018版毛概新教材第七章 科学发展 观
2.科学发展观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中不断充实 丰富。
2004年初,胡锦涛结合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新经验及时阐 发对科学发展观的新认识。
2004年5月,胡锦涛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指出:“科学发展观总 结了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揭示 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 识。科学发展观对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指导 意义。只有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基本实现现代化。”

简述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条件。

简述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条件。

简述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条件。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要求改革开放,扩大对外开放,把改革开放的目标融入到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中,以推动科技创新,加快科技进步,拓宽科技发展的前景。

二、资源配置:科学发展观要求科技资源应该得到合理的配置,科技产业的发展也应该受到有力的支持,在科技资源配置中,要考虑社会的实际情况,力争在满足基础科技和应用科技需求的同时,把握资源投入的合理性和效率。

三、发展管理: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科技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实行综合考虑的科学发展方案,以及灵活有效的科技创新、资源开发和知识收集规划,在政府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着力实施科技发展的规划和管理。

四、技术改革:科学发展观要求实行技术改革,以有效的方式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改进社会经济结构,加强经济发展的坚实性,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班级:xxxx 作者:xxxxx首先给科学发展观的定性、定位: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qualitative, positioning: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s the party's three generation of central collective leadership of the important thoughts on development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 theory, is about the development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embodied, with Marx Lenin, Mao Zedong thought,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Three Represents " the important thought is come down in one continuous line and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scientific theory, is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important guiding principles, i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ust adhere to and implement the major strategic thinking.The report pointed out: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s based o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is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 summarizes our country to develop the practice, draw lessons from foreign development experience, to meet new requirements of development put forward.")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原因:形势所迫(国内现状),形势所逼(国际形势)行动自觉(执政理念)形势所迫?是天灾还是人祸?而资源、环境、灾害其实是直接动因,基本国情便是现实依据。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的发展既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各种突发性灾害等方面的巨大压力,成绩与问题同时存在。

一是在创造和积累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出现了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的问题;(资源环境问题)二是在克服平均主义的同时出现了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差距问题)三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

(社会发展问题)[The situation? Is the natural or man-made? Resource, environment, calamity is the direct cause, fundamental national condition is the realistic basis.Along with the economic system reform, profound changes of social structure, deep adjustment of intereststructure, profound changes of ideas,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has huge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development space, have endured from the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all kinds of sudden disaster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enormous pressure,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exist at the same time. One is in the created and accumulated huge material wealth and the waste of resources and de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re serious problem; (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 two in overcoming equalitarianism while appeared urban and rural difference, area difference and gap of income of partial society member is too large; ( GAP ) three is fast in economy at the same time the growth of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has lagged behind the question. ( Community Development )]据数据统计“二高,多难低”是原因所在之一。

高投入:建国50多年来,GDP增加了10多倍,资源消耗了40多倍。

“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每增加一亿元GDP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1.8亿元、2.15亿元、1.6亿元、4.49亿元和4.99亿元;高消耗:我国资源消费水平明显偏高。

每万美元GDP消耗的钢材、铜、铝、铅、锌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6、4.8、4.9、4.9、4.4倍;高排放:我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

多占地:土地成本上升。

2006年10月31日,国土资源部公布了全国耕地面积是18.27亿亩,18亿亩是红线,不能突破。

难循环:全世界钢产量的1/3、铜产量的1/2、纸制品的1/3来自于循环使用。

一些发达国家在17个产业部类的生产中,水资源的消耗速率已达零增长。

而我国能源利用率为3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55%,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个、25个和20个百分点。

低效率:我国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46、日本的1/41、法国的1/34、德国的1/32。

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3、日本的1/18、法国的1/16、德国的1/12、韩国的1/7。

我国重点煤矿原煤生产效率是每人每天3.4吨。

而美国是44吨,德国为11吨,俄罗斯为9吨。

由于传统发展模式的粗放,其能耗资源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

2007年,中国生产了全球5%的GDP,却消耗了全球7.8%的石油、40%的煤、32%的粗钢、20%的氧化铝和48%的水泥。

这种高消耗,显然是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背道而驰的。

在创造和积累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出现了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的问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巨大的发展成本、低工资、低福利。

清华大学胡鞍钢说道:“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担负着历史上最空前的资源消耗和经济活动,面临着历史上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挑战。

”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五到十年内,基础资源枯竭与环境成本加大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增长。

”(On the cre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enormous material wealth and the waste of resources and de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re serious problem; the extensiv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vestment and exports, mainly the huge development cost, low wages, low welfare. Tsinghua University, Hu Angang said:" China is a history of the most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aring on the history most of the population, loading history theunprecedented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y, facing history on the most promin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Vice Minister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an Yue:" five to ten years, basic resources exhaustion and environmental cost and will seriously restrict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有统计显示,中国近三分之一的国土被酸雨污染;70%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3亿农村人口难以获得清洁的饮用水;4亿城市人口每天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全世界受污染最为严重的20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境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