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中国文化概观》课程考核册作业讲评答案(1-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观》课程作业讲评(1)

一、名词解释

1.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送人郑樵的主张。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

二、简答题

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文化具有复杂的含义,以致许多文化研究者们感到无从下手。为了研究的便利,人们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文化。

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说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

2.简述汉语的特点。

(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3)语法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1)讲究对称,这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而四字格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

(2)数字上的对偶和结构上的对称,还有音律上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

(3)汉民族的言语习惯,四字格是汉语言语习惯之一,从原始歌谣到《诗经》再到秦汉散文,大多都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表达。

三、论述题

1.请简要论述文化的特性。

(1)普遍性

人是以社会化形式存在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化产物,是人类长期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2)时代性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进行的,因此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

(3)地域性

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自然就具有地域的特点。

(4)民族性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2.简要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1)语言是文化的基石。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2)语言记录并保存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同社会有密切关系。

(3)文化影响语言的发展。语言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能够记录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同时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发展影响语言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作业讲评(2)

一、解释:1、礼:P38 ;2、吉礼;P44 ;3、嘉礼:P60 ;4、三论学:P 79 ;

4;律学:是研究律制构成与应用的科学。

二、简答题

1.简述“三礼”的主要内容。

《周礼》、《仪礼》、《礼记》被后世合称为“三礼”。

《周礼》主要内容为周王室的管制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制度。

《仪礼》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冠、昏、丧、燕等礼仪制度。

《礼记》是对《仪礼》进行解释说明的儒家思想资料汇编,为战国至秦汉年间的儒家学者所作,作者主要为孔子的学生,各篇形成时间不一。

2.简述10世纪后半期,新兴的佛教具有哪些特点。

(1)它逐渐成为抗拒伊斯兰教、稳定封建统治的支柱;

(2)权贵进入僧侣阶层,为后来全藏的“政教合一”体制奠定了基础。

3.简述全真教鼎盛期的表现。

(1)道门兴旺、门徒众多,多知名道士。如丘处机弟子尹志平、李志常等,都曾经是全真教的掌门人。(2)修建了大批的宫观。以燕京为中心,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甘肃等地,都建有全真教的宫观。

(3)大约花费了6—8年的时间,重修金代编纂的《大金玄都宝藏》。这是全真教以一派之力来进行的,在道教史上是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显示了全真教当时的实力。

三、论述题:

1、简要论述全真教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P96

2、中国回族是怎样形成的?P101

四、分析题

1.为什么宋徽宗即位后,是北宋第二个崇道的高潮。

(1)托称“天神下降”而兴道。宋徽宗以道教教主自居,道教几成国教。

(2)大兴宫观。先后修建了长生宫、玉清、阳宫等,继唐代之后,宫观又盛极一时。

(3)为神仙人物加封赐号,仿照朝廷官吏的品秩,设立道官道职。

(4)提倡学习道经,并设立道学制度和道学博士。

(5)编修道教历史,访求道经和编修《道藏》。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作业讲评(3)

一、解释:1、左传P 106 ;2、画像石P145 ;3、吴门四家P160;4、清初‘四僧’163 ;

5、燕乐:P201

二、简答题

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

魏晋南北朝集中出现了一批专谈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于是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阶段。志怪小说的兴盛,是受了民间巫风、道教及佛教的刺激。现存志怪小说中,干宝的《搜神记》是保存最多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它的内容,大部分只是简略记录各种神仙、方术、灵异等事迹,在虚幻的形态中反映了人们的现实关系和思想感情。“志人”这个名目,为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所设立,与“志怪”相对而言。其代表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容主要记述自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文字简洁隽永,笔调含蓄委婉。寥寥几笔,却能表现出相当生动的人物形象。

2、简述“唐宋派”的核心文学理论。

唐宋派:中国明代中叶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该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因为拟古主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使当时的文学作品渐渐流于仿古、抄袭。他们主张的“胸臆”、“心源”,指的是道学家的内心世界。茅坤说:“世之文章家当于六籍中求其重心者之至而深于其道,然后从而发之为文。”(《复陈五岳方伯书》)可见他们把道看成是文的源泉,道盛则文盛。这种观点束缚了创作。同时也削弱着他们文学主张的影响力,唐宋派基于自身弱点,虽也指出了复古派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