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极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

课时:1 课型:新授

教学设计思路: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辩论、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制作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回答,让学生分好小组讨论学生阅读课本找出答案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提炼材料和概括历史史实、用辩证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重点: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两极格局的形成。

教学难点:冷战政策的表现和影响。

本节课重点讲述二战后新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形成以及美苏在新的格局形成中的地位、关系和作用;本节在学习世界现代史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历史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可以了解二战以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原因,以加深对当今世界格局的理解。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历史学习基础较差,在教课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掌握,适当增强学生归纳历史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以及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两极格局的建立等史实的分析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二战后国际关系演变的过程和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的实力;联合国的成立反应了经过战争后的人民要求建立一个和平和安全世界的愿望。

4.教学准备

理清教学思路,制作ppt,搜集与课题相关的图片,组织学生分成小组。

5.板书设计

以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为线索

二战前以欧洲为中心

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

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两极格局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6.教学过程设计

一、追问历史——两极格局的形成原因探究

提问:二战后,在国际舞台上几个大国的力量和地位发生巨大变化,具体表现在在哪些方面?(让学生阅读课本,找出答案;以培养其归纳历史事实的能力;学生回答后;老师再从德日、西欧、美国和苏联四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1、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2、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是根本原因。

(1)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将苏联视为称霸障碍。

(2)苏联极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

4、丘吉尔铁幕演说为冷战兴起推波助澜。

5、世界力量发生变化,美苏成为世界强国,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6、美苏实力相当不敢发动战争,世界人民呼吁和平

二、走进历史——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

这方面的内容,教师要让学生记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他们形成的时间和成员国。

(二)“冷战”中的“热战”:(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1950-1953)中国抗美援朝,中美关系彻底破裂;冷战从欧洲扩展到亚洲。

2、越南战争:(1961年—1975年)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军事实力大体赶上美国。

三、审视历史——两极格局的影响

消极影响:两大军事集团开展军备竞赛,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

积极影响: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从对方借鉴了经验教训,推动了世界发展。亚非拉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课下探究思考题:

(1)二战后,美苏两国为何由合作变成了对抗?

(2)二战后,美国的霸权主义表现为两种形式,在欧洲是“冷战”,在亚洲是“热战”。什么是冷战,在欧洲,美苏之间怎样冷战的?“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发展有何影响?

(3)在亚洲,它为什么采取“热战”方式?有何表现?结果如何?

(4)冷战结束后,冷战思维还在当今世界有何表现?

7.资源及多媒体的应用

教师利用网络查找与课题相关的史料及图片,并根据教学设计方案的要求事先制作好上述内容的课件,以供教学之用。既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准备,又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和对话打下基础。运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既比用言语导入新课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也更加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并充分凸显学习内容的特点。

8.教学设计后记

本内容的设计遵循了教材理念,并结合教材原有内容深入的进行展开和知识的扩充。在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恰当而巧妙地提出了相关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