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美;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学习古诗的阅读和理解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勤奋、坚韧、乐观等。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学习并理解《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的内容、意境和韵律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美。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正确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生活实际联系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情境。
2. 朗读古诗:学生自读、齐读、个别读,注意读音、停顿、语气、节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逐句解读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古诗的意境。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点评、引导、总结。
5. 背诵古诗:学生自由背诵、齐背,巩固记忆,加深理解。
6. 拓展延伸:介绍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创作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诗人:杜牧、苏轼、叶绍翁3. 古诗:《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4. 重点词语:寒山、石径、白云、深处、霜叶、停车、坐爱、枫林、晚霞、橙黄、橘绿、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渔灯、思客、故园、篱落、一灯明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部编三年级上语文《17 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17 古诗三首【教材分析】《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诗人通过一系列动词“开”“回”“出”“来”,把天门山景物的壮观表现得淋漓尽致。
“开”----展现了楚江不可阻遏的气势;一个开字,把澎湃的江流那不可阻挡的气势,表现得形神俱足。
“回”----展现了江流激荡的雄姿;一个回字,既映衬出山势的险峻,又展示了江流的雄姿。
由“开”到“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把长江流经天门时的壮观景象生动逼真、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
“出”----展现了蔚为壮观的景象;一个出字,把两山隔江对峙,争奇斗胜得景象写活了,给我们展现了蔚为壮观的动人景象:江水湍急,舟行轻快,两岸青山双双对对出来迎接,真是情意殷殷啊!“来”----展现了轻舟飞驶的动态。
“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山高水险,水流湍急,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飞驶而来,令人体察到乘舟人此时此地的畅快之感和愉悦之情。
诗人从“日边来”,带着满腔豪情而来。
这首诗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
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 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共三课时)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共三课时)第六单元壮丽河山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与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通过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诗中描写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作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教师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一)初读全诗,学习字词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圈出课后生字,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自学情况,给予评价。
(3)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2.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指名读生字新词。
3.教师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孤”字中“瓜"的竖提;“楚”字上边的“林"要写得扁些,捺变为点。
)4.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汇报→教师归纳)(1)中断:指天门山被江水隔断。
至:到。
回:回旋。
相对:互相面对着。
出:挺立,一种呼之欲出的动态。
孤:单独。
日边来:从太阳旁边驶来。
(2)诗意: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由东流到这儿回旋汹涌。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出现在眼前,一叶孤舟从太阳那边驶来。
(二)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划分节奏,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庐山谣》、《临江仙·滁州送范倩》和《静夜思》这三首古诗的基本信息;2.能够理解句子的意义,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3.能够朗读诗歌,并理解其中的情感;4.发展学生的语感,培养对文学的欣赏能力。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熟悉并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思,并能够流畅地朗读出来;2.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1.3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5分钟)请学生阅读教材P44页《庐山谣》和P46页《临江仙·滁州送范倩》两首古诗。
然后,请学生说出自己对于古诗的理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诗歌的欣赏和理解中来。
讲解(15分钟)1.介绍《庐山谣》和《临江仙·滁州送范倩》两首古诗的基本信息,引导学生了解其作者、内容、背景等;2.解释古诗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如“帆影”、“汀洲”等;3.对比这两首古诗,指出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练习(15分钟)1.请学生对比这两首古诗,写下自己的感想;2.让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这两首古诗,强化对古诗的感性理解。
课堂练习(5分钟)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庐山谣》和《临江仙·滁州送范倩》的意思,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诗歌的情感和寓意。
第二课时导入(5分钟)请学生阅读教材P48页《静夜思》这首古诗,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说出自己对于“夜”的看法和感受。
讲解(15分钟)1.介绍《静夜思》这首古诗的作者李白和内容;2.结合诗歌的情感和寓意,解释古诗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3.讲解古诗的声调和音乐性,并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练习(15分钟)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首古诗,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诗的语调和音乐性;2.让学生分组,自由创作以“夜”为主题的小诗,并对彼此进行欣赏和点评,提高学生对于文学欣赏和创作的能力。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教案)引言:本教案主要围绕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展开。
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加深对古文化的理解和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教案将从预习准备、教材篇目、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预习准备1. 课前导入:通过问答、音乐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古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给学生分享相关的古诗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自行阅读一些古诗作品,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二、教材篇目1. 学习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古诗三首》。
分别是《孤竹寄片》、《题西林壁》、《蜻蜓》三首古诗,内容生动有趣,字句优美动人。
2. 教材特点:这三首古诗既有反映大自然的景物,又有抒发作者个人情感的诗意。
学习这些古诗,可以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教学设计1. 目标要求:a.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及作品背景。
b.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感受古诗的美。
c.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欣赏能力。
2. 教学步骤:a.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音乐欣赏呈现与古诗相关的景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互动讨论古诗与生活的联系。
b.讲授:逐句讲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美感和情感,注重诗句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c.朗读:教师朗读整首古诗,模范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感。
d.理解:通过提问和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古诗中比喻、象征等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e.开展朗诵比赛,让学生自愿参与,展示个人的表达能力。
f.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并写一篇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教师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诵和解读,引导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共同探索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7《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古诗三首》的字词句,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讲解,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节奏,掌握古诗的鉴赏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静夜思》:介绍作者李白,解析诗句,理解诗人在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感。
2. 《登鹳雀楼》:介绍作者王之涣,解析诗句,理解诗人登高远望,胸怀天下的情怀。
3. 《望庐山瀑布》:介绍作者李白,解析诗句,理解诗人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感悟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古诗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三首古诗的作者、背景、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的韵律美。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课堂小结:总结三首古诗的特点,强调古诗的鉴赏方法。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三首古诗,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
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作者:李白、王之涣3. 诗句:《静夜思》、《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作业设计1. 背诵:背诵三首古诗。
2. 写作: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字数不限。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古诗的基本知识,是否能够理解诗意,感受诗的韵律美。
2. 教学方法: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方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2024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第六单元古诗三首 优质版教案
课17古诗三首主备教师题【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言运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重在指导方法。
理解诗意时,可以运用猜读、图文对照、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
思维能力: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整体感受古诗的韵味。
审美创造:想象诗人面对美景时的表现,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入情入境地朗读。
【课前解析】关注朗读:要将朗读贯穿于古诗教学的整个过程,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韵味。
教师可以范读,学生可以自由读、个人展示读、小组比赛读、配乐朗读等。
教师也可以用手势提示诗句朗读的节奏起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整体感受古诗的韵味儿。
关注诗意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意,重在指导方法。
理解诗意时,可以运用猜读、图文对照、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
关注想象:在朗读和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也可以想象诗人面对美景时的表现,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入情入境地朗读。
在想象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进行朗读的指导。
【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课件;学习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电子版教案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饮、初”等8个字。
2.想象《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描绘的景色。
课题
17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育人目标:感受诗歌的特点,热爱祖国山河美景。
教学重点
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策略
直观式教学、情境式教学。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庭”字,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
(1)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引导学生从古诗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体会等不同方面谈收获。
3.总结引领。
设计意图:学生字教学中分类指导有代表性的字,一字带多字是高效写字教学的策略,重点范写“银、磨”,是因为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两个字不容易写好,也容易写错,这是关注学情使然。
板书设计
17古诗三首
作业设计
书写本课课后生字歌3遍并组词。
教学反思
4.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研究《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义。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研究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四、练习背诵古诗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断)楚江(开)碧水(回)青山(出)孤帆(来)红日第二课时:研究《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创新教案】《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想】独立学习文中的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学会默写。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导入课题。
1.鼓励学生回忆交流积累的苏轼的诗,指名多人背诵。
2.课件出示苏轼的几首诗,学生阅读积累。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了解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4.谈话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古诗,识字解词。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文中的生字,试着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标出自己学不会的地方。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2)检查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师评议,多媒体课件出示:①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②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空蒙:迷茫的样子。
④亦:也。
⑤奇:奇妙。
⑥西子:指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⑦欲:想要。
⑧淡妆浓抹:素淡的妆容或是浓重华丽的打扮。
⑨相宜:合适。
⑩总相宜:都非常合适。
三、理解大意,质疑解难。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诗的大意,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想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是素淡的妆容或是浓重华丽的打扮,都非常合适。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题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学习重难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作用。
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教师应充分尊重并利用。
教学辅助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语文要素1.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祖国河山”。
本单元围绕“祖国河山"这一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有描写山水美景的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有表现海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富饶的西山群岛》;有描绘南国美丽风光的《海滨小城》;还有展现北国四季迷人景色的《美丽的小兴安岭》。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美丽的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导语,饱含着对祖国的赞美与深情,配合表现壮美景色的插图,能引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2.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关键句在文中一般起总起、过渡、总结的作用,多出现在一段话的开头、中间或结尾。
借助关键句,能帮助我们理解一段话的大意。
本单元的习作要素是“写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
这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阅读方法在习作中的运用,形成了“由读到写"的学习路径。
3.新课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大家的喜爱。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古诗。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1课时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
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语文《17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语文《17 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第六单元本单元的课文包括四篇精读课文、一个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
除了《古诗三首》介绍了天门山、西湖、洞庭湖三处风光之外,其他三篇课文都是介绍了一处风光,分别是西沙群岛、小兴安岭、海滨小城。
这些都是我国有名的景点,其山水、阴晴无不令人着迷;其丰富的物产,迷人的风光无不令我们叹为观止。
我们深入地感受到了我国的地大物博,河山壮美。
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四个版块的内容。
课题内容简说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写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描写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欢之情。
《望洞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富饶的西沙群岛本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优美的风景、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海滨小城作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绘了海滨小城的美景,突出了这座海滨小城的整洁与美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
美丽的小兴安岭课文描绘了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和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1.认识43个字,会写51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潋滟、空蒙、西子、相宜、成群结队、各种各样”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默写《望天门山》。
3.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我国地大物博的特点。
4.初步学会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湖光山色的美。
理解西沙群岛、小兴安岭、海滨小城的物产和风光,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1.掌握本单元的字词,积累词语。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技巧。
3.进一步理解祖国的壮美河山。
17.《古诗三首》………………………………………………………………… 3~4课时 18.《富饶的西沙群岛》………………………………………………………… 2~3课时 19.《海滨小城》………………………………………………………………… 2~3课时 20.《美丽的小兴安岭》………………………………………………………… 2~3课时习作·语文园地…………………………………………………………………… 4~5课时学习古诗,要引导学生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内容。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详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望天门山》教学要求: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知道哪些祖国山河的美景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祖国壮丽的山河吧!(课件播放天门山的视频)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的天门山,你们看了这个视频之后都有什么感受呢?2.学生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3.过渡: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或风光秀丽,或雄伟壮阔。
自古以来,许多诗人为我国的壮丽山河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唐代诗人李白在25岁那年,便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课件出示天门山相关链接,板书课题)天门山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因李白《望天门山》一诗而天下闻名。
天门山系“夹江对峙”的东梁山、西梁山之并称。
天门二山中以东梁山最为陡峭,突兀江中,如刀削斧砍,巍巍然砥柱中流,令一泻千里的长江折转北去,形成“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奇特景象。
千百年来,以其独有的山形水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历代名流、墨客来遨游题咏。
4.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学生理解诗歌题目含义。
望:从远处看。
5.过渡:诗人从远处看天门山,都看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作者的相关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2.指名学生对诗歌进行朗读,检查学生对朗读的预习情况。
3.对学生朗读的字音等进行纠正。
4.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根据范读,画出课文停顿的地方。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重点)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重难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天门山》课时目标1.识记“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思。
3.体会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引导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展现祖国山水的视频,激发学生情感。
导语:神州大地,地大物博,青山碧水,美不胜收。
不管是巍峨俊秀的名山大川、奔流不息的江河湖海,还是一望无垠的沙漠戈壁、圣洁无瑕的雪域高原,处处都有无尽的宝藏。
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纵横四海,去领略祖国各地的美丽风光,去感受古今文人骚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深情。
2.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李白的诗歌,集体吟诵。
3.出示诗人简介及写作背景。
4.出示课题《望天门山》,齐读诗题,理解诗题。
预设:引导学生做一做“望”的动作,从而理解诗题。
“望天门山”,就是说这首诗的内容是诗人远望天门山见到的景象。
全诗都是围绕这个“望”字来写的。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默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
学生跟读,齐读。
相机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播放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轻重音。
教师指导断句。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检查,看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5.指名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最后齐读诗歌。
三、品读古诗,理解诗意1.再读古诗,小组讨论。
(1)大声诵读并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2)圈出不明白的地方,与同学交流。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和收获?
-对今后的古诗学习,有什么期待和建议?
4.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古诗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课三首古诗的学习将更加深入。学生对于古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同时,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此外,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年龄阶段,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本课三首古诗的内容及主题,分别是《山行》、《枫桥夜泊》和《夜书所见》。
2.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准确读写,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如“远上”、“寒山”、“石径”、“夜半”、“江枫”等。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中所描绘的山水画面,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古诗的美,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音乐和动画,让学生沉浸于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为理解古诗的情感打下基础。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总览【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围绕“祖国河山”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古诗三首安排了《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三首古诗,描写了祖国山水的美景,表现了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富饶的西沙群岛》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美丽的景色和富饶的物产,表达了对祖国海江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海滨小城》主要描写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海滨小城的热爱之情;《美丽的小兴安岭》以季节变换的顺序,介绍了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本单元课文旨在引领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导语“祖国,我爱你。
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
”饱含着对祖国无限的赞美与深厚的感情,配合表现祖国壮美景色的插图,能引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2.单元重点:(1)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的泡泡语“我发现这段话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提示学生关注关键语句,了解总分的构段形式。
《海滨小城》的课后题引导学生从段落中找出关键语句,启发学生根据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重点讨论、梳理关键语句在段落中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作用,鼓励学生在习作的时候也学着这样写;“词句段运用”安排了围绕一个句子说一段话的练习,引导学生在运用中了解关键语句的位置和作用。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运用关键语句。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习作的时候,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
这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阅读方法在习作中的运用,形成了“由读到写”的语文教学中的大循环。
【学情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绝不仅仅是教材中的课文,而应该指向未来生活,注重学生阅读情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他们需要掌握的是喜欢阅读的态度和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
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阅读方法比知道阅读答案更加的重要。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使阅读更有效,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教法建议】1. 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
本单元课本中,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有一幅或几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形式不同,风格各异,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更是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辅助材料。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地阅读,引导学生适时借助文中的插图,鼓励学生对照插图理解段落的意思,效果相当明显。
2. 阅读与习作相结合。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处身边的美景,与本单元课文的阅读教学关联非常紧密,因此,要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领悟围绕关键语句把一段话写具体的表达方法,在课堂上相机指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或小练笔,并在习作教学时,以课文的典型段落作为范例进行引路,使学生有章可循、有例可依,降低习作难度,提高习作质量。
3. 培养修改习作的习惯。
教材中对习作的修改和交流提出了具体建议,在改正错别字时引导学生继续使用学会的修改符号进行修改,提高学生运用修改符号和发现、改正错别字的能力。
把习作读给同学们听,分享各自描写的美景,目的是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习作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4.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17古诗三首(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五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十三个生字。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词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关键能力必备品格【课时目标】1.学会会认字和会写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大意,背诵古诗。
(重点)3.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难点)【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一、导入新课导入类型:了解背景,导入诗题。
教师口述:同学们,请欣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
图片展示的是张家界永定区的一座海拔最高的山,古称云梦山、嵩梁山,北距城区8公里,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最早被记入史册的名山。
主峰1518.6米,1992年7月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
素有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誉,千百年来,“天门洞开、天门翻水、天门转向、野拂藏宝、鬼谷显影、天门瑞兽”六个难解之谜的相继涌现,更为这里增添了灵异的奇趣。
展示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天门山)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图上的景色?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过渡:这么美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写作背景: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诗风雄奇豪放。
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
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
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
(板书: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
理解题目:“望”,看。
“天门山”,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也因天门洞而蜚声世界,被誉为“湘西第一神山”、“武陵之魂”和“张家界之魂”。
【设计意图:课件播放图片,让学生观看天门山美景,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山太阳:红色课后反思成功之处:由欣赏天门山图片和了解天门山引出今天要学的诗,然后,安排自学,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自由发挥的空间,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查阅资料理解诗意。
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读永远都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自由读,再分节奏读,再试着用气势雄伟的语气读前两句,用高兴的心情读后两句,接着让学生比赛读,齐读,背诵。
学生很自然地掌握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熟读成诵。
不足之处:课件的运用较少。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看、去听、去想、去悟,效果会更好。
例如,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句诗句的意思时,课件出示长江动感的视频及配乐的解说,这样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了解长江水的特点。
当学生理解第二句时,继续播放长江水击打天门山的声音的音频,让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了解天门山的高,陡峭的特点。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会认、会写生字。
2.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大意,背诵古诗。
(重点)3.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难点)【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课题: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描写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课题。
苏轼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
二、了解作者,介绍西湖。
1.了解作者: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2.介绍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是中国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也是中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
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设计意图:通过对西湖的介绍,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初步的感受,拉近了学生与西湖的空间距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4. 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3.检查初读情况(1)认读生字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雨亦奇淡妆浓抹相宜②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2)(4)(5)(6)(7)(8—9)初:衤上点靠右,横撇起笔稍向上拉、撇要长,右边中间有短撇和点并相连。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鼓励交流,理解诗题。
(1)学生齐读诗题。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通过读题目,你读懂了什么呢?(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①通过读题目,知道了天气: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
(“初晴后雨”)②通过读题目,知道了地点:西湖的小舟上。
(“湖”)③通过读题目,知道了诗人在做什么:饮酒聊天,欣赏美景。
(“饮”)4.谈话激趣:诗人苏轼曾经在杭州做过地方官员,他非常喜欢西湖,经常到西湖来观赏美景,有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刚开始的时候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