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性障碍

合集下载

应激性障碍

应激性障碍

应激性障碍应激性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通常在个体经历创伤性事件后出现。

这种心理障碍表现为对创伤性事件产生的强烈情绪反应,包括恐惧、焦虑和回忆。

本文将探讨应激性障碍的原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应激性障碍的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创伤性事件,如战争、自然灾害、暴力事件、性虐待等。

这些事件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刺激,导致情绪反应失控,进而发展为应激性障碍。

应激性障碍的主要症状包括回忆和梦魇,个体会不断经历创伤性事件的回忆和梦境。

这些回忆和梦境会让个体感觉恐惧和无法控制情绪。

此外,个体还可能出现避免刺激的行为,如避免与相关的人或地点接触,以避免刺激和情绪失控。

其他症状还包括持续的愤怒、易激惹、集中困难和睡眠问题等。

诊断应激性障碍通常需要专业心理学家或精神医生的帮助。

专业人员会对个体进行详细的询问和评估,以确定是否符合应激性障碍的诊断标准。

这些标准通常包括创伤性事件的存在、强烈的情绪反应、持续的回忆和避免行为等。

治疗应激性障碍通常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包括心理疗法和药物治疗。

心理疗法通常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曝光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个体理解和调整对创伤性事件的思维和行为反应,以减轻焦虑和恐惧。

曝光疗法则是通过逐渐回忆和面对创伤性事件,帮助个体逐渐消除恐惧和回忆。

药物治疗通常包括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个体控制情绪,减轻焦虑和恐惧的症状。

然而,药物治疗通常需要有资质的医生进行监督和调整。

除了心理疗法和药物治疗,个体还可以尝试一些自我帮助的方法来缓解应激性障碍的症状。

例如,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练习深呼吸和放松技巧,保持良好的睡眠和饮食习惯,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交关系等。

总之,应激性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通常是由创伤性事件引起的。

诊断和治疗应激性障碍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包括心理疗法和药物治疗。

此外,个体还可以尝试一些自我帮助的方法来减轻症状。

接受适当的治疗和支持可以帮助个体恢复并重建健康的生活。

应激性心理障碍PTSD

应激性心理障碍PTSD

应激性心理障碍PTSD应激性心理障碍(PTSD)是一种由于遭受或目睹严重创伤事件而产生的心理障碍。

这种心理障碍可以在事发后立即出现,也可以在一段时间后才出现。

PTSD通常会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包括工作、学习、感情和社交生活。

了解PTSD的症状、原因和治疗方法对于帮助患者实现康复至关重要。

PTSD的症状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类别:复杂创伤后应激反应、创伤记忆与想法、创伤相关情感与理解的改变,以及身体反应与固守行为。

复杂创伤后应激反应包括回忆、幻觉、噩梦等正面症状,也包括诱发创伤回忆和绕过创伤的逃避行为。

创伤记忆与想法是患者对创伤事件的不愉快回忆的体验或重复性梦境。

创伤相关情感与理解的改变包括对创伤事件的负面评价和消极情绪反应。

身体反应与固守行为包括失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身体症状,以及对潜在再次创伤的固执注意。

PTSD的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事件,包括战争、性侵犯、车祸、自然灾害以及持续的滥用或虐待。

这些事件可能导致患者对创伤事件的恐惧和痛苦的过度认知,从而触发PTSD的症状。

此外,个体的心理健康史、个人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强度以及复原能力等因素也可能影响患上PTSD的风险。

治疗PTSD的方法可以从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来进行。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处理创伤事件,提高应对创伤的能力,减少对创伤的过度恐惧和回避行为。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眼动脱敏再处理(EMDR)以及主导-认识疗法(PCT)。

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睡眠问题,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安眠药。

因为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个体情况定制。

除了心理和药物治疗外,生活方式的调整也对于PTSD的康复非常重要。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均衡的饮食、适度的运动以及良好的社交支持都对于改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此外,避免过度使用酒精和药物也很重要,因为这些物质可能会加重PTSD的症状。

总之,PTSD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可以极大地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应激性精神障碍的应急预案

应激性精神障碍的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应激性精神障碍是指个体在遭遇突发性、强烈性或持久性的应激事件后,出现的精神活动功能障碍。

为有效预防和应对应激性精神障碍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全社会对应激性精神障碍的认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 建立健全应激性精神障碍预防、预警、救治和康复体系。

3. 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三、组织机构成立应激性精神障碍应急指挥部,负责统筹协调、指挥调度、应急处置等工作。

1. 指挥长: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

2. 副指挥长:由市卫生健康、公安、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负责人担任。

3. 成员:由市卫生健康、公安、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宣传、交通运输、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及有关专家组成。

四、预防措施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心理健康素养。

2. 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为有需求的人群提供心理疏导和干预。

3. 建立心理健康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和预警应激性精神障碍。

4. 加强社会心理支持,为受应激性精神障碍影响的人群提供关爱和支持。

五、预警措施1. 建立信息收集和报告机制,及时发现和报告应激性精神障碍相关情况。

2. 加强监测,对重点人群、重点区域进行重点监控。

3.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做好应对准备。

六、应急处置1. 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处置小组,迅速开展救援工作。

2. 采取紧急救治措施,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3. 加强心理干预,帮助患者度过危机。

4. 维护社会稳定,防止事态扩大。

七、康复措施1. 开展康复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心理健康。

2. 加强家庭和社会支持,帮助患者融入社会。

3. 定期开展康复评估,及时调整康复措施。

八、责任追究1. 对未履行职责、延误救援工作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2. 对因工作失职、玩忽职守导致事故发生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九、预案修订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遇重大变化,由应急指挥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

应激障碍

应激障碍

张理义,男,江苏涟水县人。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学历。现任全军心理疾病防治中心主任,全军医 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常州市解放军第一○二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第二军医大学及江苏大学硕 士生导师。兼任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IACMSP)专业委员、国家卫生部心理卫生咨询专家、中华临床医 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中华医学杂志》、《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等11个杂志的编委。从事医学心理学、精神医学37年,擅长心 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先后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心理测量技术7项。共获得科技进步奖31项、其中 省级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颂、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6项。主编或参与著书《临床 心理学》、《心理医生手册》等26音B,发表论文300余篇。先后被南京军区表彰为“科技干部”、“科技英才”、 “医学专家”等;1996年被国家表彰为“全国百名科技之星”,是我国心理学领域唯一的获得者;1997年获“比 利时保罗、吴阶平医学研究二等奖”,是部队中唯一的获得者;先后在部队荣立三等功3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个体易感性:上述应激源的存在无疑是发病的关键所在,但事实上,遭受应激的大多数人并不出现精神障 碍。这表明个体的易感性在发病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易感性包括:病前个性、躯体状况、年龄等。
研究历程
应激障碍又称应激反应综合症,是伴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而出现的病,直到近些年才受到世界各国的注意。这种 病不仅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有关,更与长期反复出现的心理紧张有关,如因怕解聘、怕被淘汰、怕不受重视不得 不承受的工作、生活压力和心理负担等,再加上家庭纠葛和自我期望过高。至于失眠、疲劳、情绪激动、焦躁不 安、爱发脾气、多疑、孤独、对外界事物兴趣减退、对工作产生厌倦感等,则是应激反应综合症的先兆。

应激性心理障碍的表现有什么

应激性心理障碍的表现有什么

应激性心理障碍的表现有什么应激性心理障碍患者通常都具有意识障碍、定向障碍、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持续性回避等症状,可并发抑郁障碍与焦虑障碍。

按患病类型的不同,如急性应激障碍还可有情绪迟钝、目光呆滞、茫然、话多、动作增加等症状。

还可能会并发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等疾病。

1、急性应激障碍:本病起病急骤,一般在遭受超强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后几分钟出现症状,临床表现在不同的患者上有较大的差异。

但大体分为以下几类:(1)以意识障碍为主的表现:患者多表现为定向力障碍,注意狭隘、言语缺乏条理、动作杂乱、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有人格解体,偶见冲动行为,有的可出现片段的心因性幻觉。

患者事后常对发病情况出现部分遗忘。

(2)以伴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为主的表现:患者表现为目光呆滞,表情茫然,情感迟钝,行为退缩,少语少动,甚至出现麻木,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的木僵状态。

此型历时较短,一般不超过1周。

有的可转入兴奋状态。

(3)以伴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为主的表现:患者表现为激越兴奋,活动过多,有冲动、毁物行为。

(4)部分患者可伴有严重的情绪障碍,如焦虑、抑郁;也可同时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如大汗、心悸、面色苍白等。

2、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表现为闯入性(闪回)症状、持续性回避、持续性存在受到威胁的感受以及认知与心境的负性改变、反应性敏感与警觉性增高。

(1)闯入性(闪回)症状:非自愿、反复地在脑海中闪回和呈现创伤性事件的痛苦经历和体验;反复做相关的伴有痛苦情绪的梦;感觉与行为表现似乎创伤性事件又重现在眼前;对象征或类似创伤性事件的信息产生触景生情的、强烈的精神痛苦和脸色苍白、心悸、发抖等明显的生理反应。

(2)持续性回避:持续性竭力回避有关痛苦体验的思绪、感受和记忆;竭力回避能够想起创伤性事件及其痛苦体验的相关的人、对话、物体场所、情景和活动等。

(3)持续性存在受到威胁的感受:当前仍有遭受威胁性、灾难性创伤性事件的感觉和体验,创伤性事件的影响持续地存在。

应激性相关障碍及习题

应激性相关障碍及习题
13
应激相关障碍—概述
• 应激相关障碍(Stress-related Disorders):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
(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导致 的精神障碍,也称反应性精神障碍。 • 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 生理障碍,及各种非心因性精神病性障 《CCMD-3》 41 应激相关障碍[F43] 41.1 急性应激障碍[F43.0急性应激反应]
又称急性反应性精神病(Acute Reactive Psychosis),是 急性应激障碍的一个亚型。由相当强烈并持续一定时 间的心理创伤性事件直接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以明 显的妄想或严重的情绪障碍为主,症状内容与应激源 密切相关,较易被人理解。 ➢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 经适当治疗,预后良好,一般在一个月内恢复正常, 一般无人格缺陷。
• 心理学研究还表明,过度的压力会影响智能, 使人思维狭窄、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压 力越大,认知效能越差。
• 个体在压力状态下的心理反应存在很大差异, 这取决于个体对压力的知觉和解释以及处理压 力的能力。
5
战斗或逃跑时,身体内到底发生 了什么变化
• 行为反应: • 直接反应:指直接面对引起紧张的刺激时,为
• 早在18世纪,人们就开始对它的研究。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Cannon提出,动物和 人类最主要的身体反应之一便是应激— —战斗或逃跑的反应。
• 一只小狗的领地如果遭遇大狗的进犯, 本能反应一定是逃之夭夭,而当它遇到 同样弱小的同类挑衅,就会选择战斗, 拼它个你死我活。
3
战斗或逃跑时,身体内到底发生 了什么变化?
41.11 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急性反应性精神病] 41.2 创伤后应激障碍 [F43.1] 41.3 适应障碍 [F43.2] 《ICD-10》F43 严重应激反应,适应障碍 43.0急性应激反应 43.1创伤后应激障碍 43.2适应障碍 43.8其它严重应激反应 43.9严重应激反应,未待定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性精神病:在遭受强烈或灾难性事件后,出现严重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甚至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
应激相关障碍的临床表现
03
创伤后应激障碍:对创伤事件的回忆和闪回
02
抑郁: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不足
01
焦虑:对未知或潜在威胁的恐惧和担忧
04
适应障碍:对新环境的适应困难,情绪和行为异常
2
应激相关障碍的病因
应激相关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应激相关障碍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应激相关障碍的治疗方法: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
应激相关障碍的预防措施: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需要进一步研究
未来研究方向
2019
应激相关障碍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01
2020
应激相关障碍的早期识别和干预研究
治疗方法
B
D
A
C
药物治疗:使用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药物进行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调整生活方式,如改善睡眠、增加运动等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心理干预
社会支持:寻求家人、朋友等社会支持,帮助患者度过难关
预后与预防
预后:应激相关障碍的预后通常较好,多数患者在数周或数月内恢复
预防: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压力,加强社交支持,提高应对应激事件的能力
02
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应对压力事件的方式不同
03
社会支持:家庭、朋友、同事等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04
社会因素
社会压力: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等压力可能导致应激相关障碍
社会环境:战争、自然灾害等社会环境可能导致应激相关障碍
社会支持:缺乏社会支持可能导致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障碍课件

应激障碍课件

病人自诉睡眠差,恶梦频频,有时常在噩梦 中惊醒,脑于里经常控制不住的浮现战友被 炸死时的那一幕幕惨景。病人不愿看有关战 争的电影或电视,甚至听到放鞭炮声都紧张 不安。曾多次就诊精神科,服用过阿米替林、 地西泮、阿普唑仑等多种药物,症状反复不 定,现仍未结婚,受单位照顾从事工厂绿化 工作。
–诊断:创伤后应激障碍
第二节 应激相关障碍
•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组由心理社 会因素所致的精神疾病。一般认为,决 定本组精神障碍的发生、临床表现与病 程的因素有:
–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 –社会文化特点 –个体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生活
态度、信念及当时的躯体功能状况等。
• 国内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 (1982)
–精神运动性兴奋与抑制
• 表现为不协调的精神运动性兴奋 • 激越,喊叫,过度乱动或情感爆发 • 话多,内容常涉及心因与个人经历 • 部分病人表现为运动性抑制,情感迟钝、麻木,
行为退缩,少语少动,近亚木僵状态。
–创伤性经历常因想象、考虑、梦境、闪回 (flash-back)、触景生情等多种途径引发个 体反复重新体验,而个体则对能勾起痛苦回 忆的刺激尽量回避。
–慢性焦虑症对自身健康过于忧虑,躯体主诉 较多,甚至有疑病倾向,而常无严重精神创 伤史。
• 典型病例
–某男,41岁,机械厂工人。退伍军人,1979 年参加自卫反击战,当时作为先遣部队深入 敌占区。途中,有彝隹战友田踩地雷被炸死, 其中有两位是他的好朋友。亲眼目睹战友被 炸得血肉横飞,其中一战友的一条血淋淋的 大腿就落在他的眼前,惨不忍睹,他自己也 负轻伤。其后,敌军反击,经过浴血奋战, 我方部队死亡过半。后退守到一掩蔽区,
• 诊断
–有明显的生活事件为诱因,尤其是生活环境 和社会地位(如移民、出国、退休、人伍等)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stress related disorders),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指一组主要有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

一、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是一种由强烈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事件直接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

属于“急性应激障碍”的亚型,症状和应激源密切相关,以妄想和情感症状为主,多能被人理解。

起病呈急性或亚急性,经适当治疗,可在短期恢复(仅个别病人超过一个月),且预后良好。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如遭受酷刑、被强奸、目睹他人车祸或受到迫害等)引起的延迟出现并长期持续的应激相关障碍。

次障碍的潜伏期从几周到几个月不等(很少超过六个月),病程波动,多数患者可恢复,少数患者可表现为多年不愈的慢性病程,或转化持久的人格改变。

三、适应障碍是一种因长期存在应激源或困难处境,加上病人有一定的人格缺陷而产生以烦恼、抑郁等情感障碍为主,同时可有适应不良的行为障碍(如不注意卫生、生活不规律、
退缩等)或生理功能障碍(如睡眠障碍、食欲不振、体虚乏力等)的慢性应激障碍。

本障碍的发生与应激源和个体的易感性有关,通常在应激事件或困难处境发生后一个月内起病,病程较长,但一般不会超过六个月。

如应激源持续存在,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随时间的流逝、刺激的消失,患者经过调整可形成新的适应,症状也会随之缓解,一般预后良好。

应激性障碍

应激性障碍

应激性障碍应激性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通常由个体经历或见证了一系列创伤性事件造成的。

这种心理障碍会给患者带来长期的身体和精神上的负担,严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

本文将深入探讨应激性障碍的定义、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应激性障碍的定义。

应激性障碍是一种由于个体遭受了极度创伤性事件,例如战争、严重意外事故、性侵犯、自然灾害等,导致精神创伤的心理障碍。

这些创伤事件会引发个体的紧张、恐惧和无助感,进而导致一系列症状。

应激性障碍的症状通常分为三大类:反应性症状、避免行为和负性认知。

反应性症状包括闪回、噩梦、强迫性回忆和剧烈的焦虑。

避免行为常表现为回避与创伤事件相关的事物和场景,以避免再次触发痛苦的记忆。

负性认知则包括负罪感、自责、自卑、对未来缺乏信心等自我负面评价。

为了确诊应激性障碍,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进行评估。

诊断的主要依据是满足《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

这些标准包括创伤性事件的经历、持续的重-experiencing症状、避免行为、负性认知和情绪调节的困难等。

对于应激性障碍的治疗,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方法。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眼动减少和重编程治疗(EMDR)以及支持性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性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轻症状。

眼动减少和重编程治疗则通过在回忆创伤性事件时进行眼球运动来减轻情绪困扰。

支持性治疗则提供情感支持和应对策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

药物治疗通常可以辅助心理治疗的效果。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辅助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并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应激事件。

除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可以尝试一些自我管理的方法来缓解症状。

例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进行身体活动、学习放松技巧和寻找支持团体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身心的平衡。

总的来说,应激性障碍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心理障碍,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许多困扰。

《应激性精神障碍》课件

《应激性精神障碍》课件

结论和展望
应激性精神障碍是一个严重的精神健康问题,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理解。希望通过本次课程,大家能 够对该疾病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学会应对和预防压力对精神健康的影响。
人际关系
亲密关系的问题、社交压力和 家庭纷争等。
经济压力
财务困境、债务累积和就业不 稳定等。
病因与发病机制
应激性精神障碍的病因复杂,包括遗传、环境和心理因素。发病机制涉及神经递质失衡、神经激素异常 和心理反应等。
临床表现和诊断
焦虑和紧张
持续的焦虑和紧张感,难以放松和入睡。
身体不适
头痛、胸闷、胃痛等身体不适症状。
情绪波动
情绪波动大,易怒、抑来进行诊断。
治疗方法和原则
1
心理治疗
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解决问题疗法等。
2
药物治疗
使用抗焦虑药物和抗抑郁药物来缓解症状。
3
生活调整
改善生活习惯、增加运动和社交活动等。
预防与控制
预防应激性精神障碍的关键在于有效管理压力和提高心理韧性。建立健康的 生活方式、寻求支持和寻找自我放松的方法都是重要的控制措施。
《应激性精神障碍》PPT 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课程!在本次PPT课件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应激性精神 障碍,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压力对精神健康的影响。
病症定义和特点
应激性精神障碍是一种因长期或剧烈的心理压力而导致的精神疾病。其特点 包括情绪波动、焦虑、抑郁和身体不适等。
常见应激源
工作压力
高强度的工作、职业竞争和不 良的办公环境等。

应激反应障碍的症状和心理影响

应激反应障碍的症状和心理影响

应激反应障碍的症状和心理影响应激反应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是由于遭遇创伤事件或极端压力引发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异常所引起的。

这种心理疾病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并严重干扰其日常生活。

本文将介绍应激反应障碍的症状及其心理影响。

一、症状描述应激反应障碍患者常常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在遭受创伤事件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时间长短因人而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症状描述:1. 回忆与闪回:患者会反复回忆起创伤事件,或在实际生活中出现闪回。

这可能包括记忆片段、噩梦或幻觉,导致他们无法摆脱创伤的影响。

2. 强烈的情感反应:患者可能感到情绪波动剧烈,情绪脆弱,并常常出现对潜在威胁不适宜的过度恐惧或愤怒。

3. 焦虑和恐惧:患者可能感到持续不安、担心和恐惧,对平常事物的看法变得极具负面。

他们可能经常遭受紧张和神经质的状态。

4. 睡眠障碍:患者可能遭受失眠、多梦或噩梦的困扰。

他们睡眠质量下降,或者无法保持正常的睡眠模式。

5. 注意力与记忆问题:患者可能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下降。

这种注意力和记忆问题可能影响到他们正常的工作和学习能力。

6. 焦虑地避免触发因素:患者可能对引起创伤事件回忆的人、地点或活动产生过度焦虑,从而选择性地避免与这些因素有关的环境。

二、心理影响应激反应障碍的心理影响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影响:1. 社交障碍:患者可能因为焦虑、抑郁和病态恐惧感而回避社交场合。

这种障碍可能导致他们与他人的关系疏远,使其感到孤独和孤立。

2. 工作和学习困难:应激反应障碍患者可能无法集中精力,并且记忆力下降,使得他们在工作和学习上遇到困难,丧失了原有的能力和效率。

3. 负面情感:患者可能陷入抑郁、愤怒和悲伤的情绪中,对生活失去乐趣和兴趣。

他们可能变得非常敏感,易怒和情绪不稳定。

4. 自我身份认同问题:由于创伤的影响,患者可能感到对自己的身份和人格有一种疏离感。

他们可能在重新建立对自身的认同方面遇到困难。

应激障碍名词解释

应激障碍名词解释

应激障碍名词解释应激障碍是指个体在经历重大心理或生理压力后,出现一系列心理、行为和生理反应,通常表现为情绪不稳、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以及行为异常、睡眠障碍、饮食障碍等。

应激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发生与个体的心理素质、生活经验、应对能力等因素有关。

应激障碍的症状表现多样,包括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应。

情绪反应方面,患者常常感到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有时会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

行为反应方面,患者可能会出现逃避、酗酒、药物滥用等不良行为,以及攻击性行为或暴力行为。

生理反应方面,患者可能会出现睡眠障碍、饮食障碍、身体不适等症状。

应激障碍的病因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和个体内部因素。

外部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灾害、人际关系问题、工作压力等。

个体内部因素包括个体的心理素质、生活经验、应对能力等。

在面对压力时,个体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越强,越能够有效地应对压力,避免应激障碍的发生。

应激障碍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心理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治疗应激障碍的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社会支持等。

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等,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改变不良行为模式和增强应对能力。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可以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和身体症状。

社会支持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社区支持等,可以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

应激障碍的预防措施包括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社会支持和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等。

对于经历过重大心理或生理压力的人,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避免应激障碍的发生。

同时,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应激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发生与个体的心理素质、生活经验、应对能力等因素有关。

症状表现多样,包括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应。

病因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和个体内部因素。

应激性精神障碍的应急预案

应激性精神障碍的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应激性精神障碍是指在个体遭受突发性、急剧性的精神创伤或持续性的心理压力下,出现的精神活动功能性障碍。

为有效预防和及时应对应激性精神障碍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公众对应激性精神障碍的认识,降低发病率。

2. 及时发现和干预应激性精神障碍患者,减轻其心理痛苦。

3. 保障患者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应激性精神障碍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指挥应急处理工作。

2. 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下设以下工作组:(1)宣传教育组:负责开展应激性精神障碍的宣传教育活动。

(2)心理干预组:负责对疑似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干预和治疗。

(3)医疗救治组:负责对患者进行医疗救治和康复治疗。

(4)社区管理组:负责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关爱和帮扶。

(5)信息报送组:负责收集、汇总、上报应急处理相关信息。

四、应急预案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普及应激性精神障碍相关知识,提高公众识别和应对能力。

2. 建立监测机制:对重点人群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疑似患者。

3. 心理干预与治疗:(1)对疑似患者进行心理评估,确定病情程度。

(2)针对不同病情,采取心理疏导、认知行为治疗等方法进行干预。

(3)必要时,转诊至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4. 医疗救治:(1)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

(2)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3)关注患者康复情况,定期进行随访。

5. 社区管理:(1)对疑似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关爱和帮扶,提供生活、心理支持。

(2)加强对患者的动态管控,预防复发。

(3)与患者家属保持良好沟通,共同关注患者病情。

6. 信息报送与处理:(1)及时收集、汇总、上报应急处理相关信息。

(2)对相关信息进行保密处理,确保患者隐私。

五、应急响应程序1. 发生应激性精神障碍事件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召开紧急会议,分析事件原因,制定应对措施。

应激性心理障碍

应激性心理障碍

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PTSD患者家族史中精神疾病发病率是经历同样事件未发病或无此经历者的3倍,所患 精神疾病以焦虑症、抑郁症、重性精神病和反社会行为为主。
2.神经内分泌研究表明,PTSD患者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降低,且与患者父母患 PTSD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3.神经生化对灾难性事件记忆的建立与氨基丁酸(GABA)系统的下调有关。
PTSD的心理治疗可分为三大类: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治疗各个时期PTSD最常见的选择。根据患者症状特点,选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剂、抗焦虑剂、 抗惊厥药物、锂盐等。除非患者有过度兴奋或暴力行为,一般不主张使用抗精神病药物。
PTSD的首选治疗尚无一致意见,比较肯定的是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的效果更佳。
适应障碍
其中,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应激相关障碍中临床症状最严重、预后最不好、可能有脑损害的一类应激障碍。
易感因素
应激相关障碍的易感因素可分为个体内在的 (如遗传特征、年龄、性别、HPA轴功能异常、前额叶和杏仁核 或海马的神经可塑性异常、精神障碍的家族史或既往史、躯体健康状况不良、不良的心理应对方式等)与个体外在 的因素(如社会支持系统不良、童年的精神创伤、创伤前后其他负性生活事件的叠加作用等)。
应激性心理障碍
功能性精神障碍
目录
01 易感因素
03 创伤后应激
02 急性应激障碍 04 适应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是指由于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社会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的一组功能性精神障碍。该组疾病的特点 是:心理社会因素是直接原因;临床表现与精神刺激因素密切相关;病因消除或改变环境后,大多数患者精神症 状应相继消失;预后良好,无人格方面的缺陷等。应激相关障碍分为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与适应障碍 三大类。

应激障碍感悟心得体会(3篇)

应激障碍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压力和挑战,这些压力和挑战可能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应激障碍这一心理健康问题。

以下是我对应激障碍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认识应激障碍应激障碍是指在生活事件或心理创伤的刺激下,个体出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和行为反应。

应激障碍主要包括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等类型。

应激障碍的产生与个体的心理素质、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应激障碍的成因1. 生活事件:生活中的重大变故,如亲人离世、失业、婚姻破裂等,都可能成为应激障碍的诱因。

2. 心理素质:心理素质较差的人更容易受到应激事件的冲击,从而产生应激障碍。

3. 应对方式:面对压力和挑战,个体采取的应对方式不同,产生的心理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消极的应对方式容易导致应激障碍。

4. 社会支持:缺乏社会支持的人更容易产生应激障碍。

家庭、朋友、同事等社会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三、应对应激障碍的措施1. 提高心理素质: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学会面对压力和挑战。

可以通过阅读、锻炼、参加心理辅导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2. 改善应对方式: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例如,遇到困难时,可以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逃避。

3. 寻求社会支持:与家人、朋友、同事等保持良好的沟通,分享自己的心理压力。

同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拓展人际关系。

4. 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这些都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减轻心理压力。

四、我的感悟1. 应激障碍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应对。

面对压力和挑战,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2.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学会关爱自己,关爱身边的人。

3. 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应激障碍

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s) 又称急性应激反应 , 是指以急剧严重的精 神打击为直接原因,对创伤性事件反应 的短暂状态。急性应激反应的症状在创 伤事件后立即(1小时之内)发生,一般 几天至 1 周之内消失,通常在 1 月内缓解。
临床表现
最初的“茫然”状态、意识清晰度下降、 激越或活动过度、退缩、焦虑症状(如 出汗,心跳加快,脸红)、注意力狭窄、 定向力障碍、抑郁、健忘。 急性应激性精神病 以妄想、情感障碍 为主,症状内容与应激源密切相关。
第五阶段:暴露于填补性体验
PTSD患者几乎没有空间来承受全新的令人满意的 体验并以此来帮助他们修复过去的伤害。患者需 要勇气使他主动暴露于能带给其掌握感和愉快感 的体验。从事身体活动,例如体育运动或是野外 探险;令人感到愉快的躯体体验,例如按摩;或 是由患者所培养的这种没有被创伤影响的艺术创 作体验,可以起到一种令人体验到新鲜,愉快的 核心作用。
适应障碍 应激源没有 PTSD 严重。不象 PTSD 那样对不愉快的经历有鲜明的重复 体验感。 急性应激障碍 通常以症状持续的时间来 区分。在创伤后立即出现症状应诊断急性 应激障碍,而在创伤后一个月或更长时间 内出现症状的则为PTSD,PTSD可同时伴 抑郁。
PTSD的治疗
PTSD 是一种严重的障碍,治疗非常困难。 建仪转诊给在 PTSD 方面有专长的医生治疗。 有效的治疗为帮助患者系统地面对与创伤事 件有关的体验、记忆和情境。这种治疗会导 致对创伤性的记忆有强烈的情绪反应,需要 相当的治疗技巧。
诊断:ICD-10
当有下列情况时可诊断急性应激反应: 患者暴露于创伤事件中
在创伤事件后1小时内出现症状 符合相应的症状标准 症状在2天之内开始消退 这种反应不伴有任何其他精神或行为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激性障碍
1、PTSD症状
①创伤事件的再体验,以闪回、侵蚀性思维,对创伤的记忆以及暴露与创伤事件回忆的生理和疾病反应出来(消失最早)。

②对相关刺激的回避和一般反应的麻木感,包括认知、行为等反面。

③持续的高唤醒状态,易激惹、易惊吓
案例
A患者曾暴露于创伤性事件
①患者来自体验、目睹或暴露于某一件涉及几乎导致死亡或严重损伤或者自己及他人躯体完整性遭到威胁性事件。

②患者有强度的害怕、恐惧和无助反应。

B长时间反复地再体验创伤性事件
①不由自主地反复痛苦回忆ex表象、思想、知觉
②突然发生的情感体验或行为
③反复出现关于创伤性事件的梦境
④病人在遇到象征性或类似该创伤事件某方向的内在或外在线索时,产生强烈的生理反应。

推荐电影《天堂五分钟》
⑤----------------------------------------------------------------------------------时,产生强烈的精神痛苦。

C持续的回避、普遍反应迟钝或麻木
①努力避免有关创伤性回忆
②努力避免从事或接触可以引起痛苦的事
③不能回忆:失忆或痛苦,压抑性遗忘
闯入性记忆的特点:①自发地②短暂的、片段的③现时性,生理、精神痛苦
D警觉性痛苦
①难以入睡
②过分警觉
③过分的惊跳反应
④易怒
2、解离
对通常意识、记忆对环境知觉的整体功能的解离
解离症:当事人以解离的心理作用,将存在于个人记忆中的痛苦或将可能出现在意识中的观念与不为社会认可的冲动解离出来,但却形成自我统觉的混乱,最终导致行为异常的发生。

①人格解离障碍包括感到从自己的身体中抽离和解离出来
②解离性遗忘:包括心因性的、临床上的明显记忆不能现象
成因:①童年痛苦经验、被压抑在潜意识中②遭遇困难时,为避免困难事件所导致的心理压力的痛苦,学习到一种以伪装来对付现实困难。

3、身心症状
①身心障碍:身体和心理症状②转换障碍:有影响神经系统以及躯体症状发现的随意运动或感觉功能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