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最新高三题库 上海交大附中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交大附中高三语文期中试卷

交大附中高三语文期中试卷

一、基础知识与语言运用(30分)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B.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

C. 她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业,还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D. 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大家精神面貌非常好。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B. 为了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他加班加点,连续奋战了三天三夜。

C. 他被老师批评了一顿,感到十分沮丧。

D. 那位领导的工作态度非常严谨,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是一位有经验的教师,对教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B. 那位作家的文笔优美,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C. 面对困难,我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应对。

D. 这位运动员的跳高成绩达到了2米,创下了我国运动员的新纪录。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由于天气原因,航班延误了三个小时。

B. 他的演讲非常精彩,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C. 那个故事让我深受感动,至今仍记忆犹新。

D.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要从小事做起,比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B. 那个地方风景优美,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C. 他的书法作品在展览会上获得了好评,被誉为“书法新星”。

D. 由于雨势太大,交通受到了严重影响,许多车辆无法正常行驶。

二、现代文阅读(4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在岁月的河流中,有些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淡去,而有些东西,却像恒星一样,永远熠熠生辉。

我国的历史文化就是这样,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世人所敬仰。

(一)历史文化的传承1.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我国历史文化传承的特点。

(4分)2. 文章中提到的“恒星”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2019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试题

2019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试题

2019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试题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xxxx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吟诵陈向春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试题吟诵是什么?或者,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吟诵是什么?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初次接触到吟诵的人们,新奇之后,往往会问:古人是这么“吟”的么?这是原汁原味的古调子么?事实上,现在所有古典诗词的吟调,包括出自那些已经八九十岁、曾经接受过私塾教育的老人之口的吟调,都非古调。

理由很简单,一是数千年语音变迁,所谓的“正宗”古音并不存在。

其次,古人吟诵皆口耳相授,声音实况没有记载。

古调绝响,无从谈起。

但是,语音变迁之中,仍有不变的因素。

比如“入声”被认为是一种“原生态”,华东、华南、西南以及台湾地区的方言就有入声,还保留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当地一些八九十岁老人还能以此为我们传递唐诗宋词微妙的声情韵味。

吟诵这个词,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或者两者兼有,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

吟诵合称,表明至少有两种方式,即吟和诵。

从有利于传承的角度说,概念或者叫法还是统一为好。

台湾统一叫吟唱,大陆统一叫吟诵。

吟诵的叫法,好在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来的。

吟唱的“唱”也并非一般的歌唱,是从吟读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且不受固定乐谱束缚的自由唱。

或许,比较方便简单的分类有三:诵、吟、唱。

这当中,“诵”为基础,“吟”是结果,“唱”是升华。

一个现代人,要想达到古人那种自由吟诵的境界,一是要吟出自己的调,二是要随“调”随出,想吟就吟,三是音情并茂,韵味十足。

其实吟诵的根并不是一般说的古诗词文,而是传统蒙学【注】经典。

传统蒙学的本意在于“播种于心,求其日后自己发芽”,用“经典”打底,扎根在童心之内,故所读所诵必为精挑细选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

上海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有答案)

上海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有答案)

上海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有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默写1.按要求填空。

(1):“吾与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星垂平野阔,。

(杜甫《旅夜书怀》)(3),安禅制毒龙。

(王维《过香积寺》)(4)《阿房宫赋》中“,”两句,以夸张的比喻表现当时宫人对掠夺来的珍宝珠玉毫不珍惜的态度。

二、名著阅读2.按要求作答。

(1)以下回目名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荣国府收养林黛玉B.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C.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D.第五回: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立新场情传幻境情(2)《红楼梦》出现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以下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主题上来说,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呼唤真善美。

B.从人物上来说,塑造了许多非黑即白、性格突出的经典形象。

C.从情节上来说,突破了大团圆的结尾套路,以悲剧作结。

D.从语言上来说,创造了整散结合、雅俗相谐的语言风格。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加速”的休闲时间①最近,“电子榨菜”的说法很火。

用榨菜下饭是国人一贯用以解决食物乏味的办法,只要有一包榨菜,这顿饭的味道就会好上许多。

同理地,电子榨菜指涉的是年轻人吃饭时用来“下饭”的视频。

在风格上,电子榨菜的特点是___________,哪怕观众一边分心吃饭也丝毫不影响他们对视频信息的接收。

②年轻人选择下饭的电子榨菜,重点不在于学习知识、品味经典,而在于在极短的时间里抓紧获取信息、抓紧放松。

所以,那些影视解说的基本特点是信息直给、观众可以无门槛地接受与理解。

譬如很多电影在解说后都被简化成“小美与小帅的故事”:男主角叫“小帅”,女主角叫“小美”,警察叫“佛波勒”,反派叫“丧彪”……影视解说榨干了镜头、调度、意象、蒙太奇、隐喻,将所有的影视剧都变成了“故事会”。

2019年最新高三题库 上海交大附中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英语含答案)

2019年最新高三题库 上海交大附中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英语含答案)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学期高一英语期中试卷(满分100分,100分钟完成,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答题纸上)第I卷(共79分)I.Listening Comprehension (24%)Section A Short Conversations (1% * 10 = 10%)Directions:In Section A, you will hear ten short conversations between two speakers. At the end of each conversation, a question will be asked about what was said. The conversations and the questions will be spoken only once. After you hear a conversation and the question about it, read the four possible answers on your paper, and decide which one is the best answer to the question you have heard.1. A. He is lost. B. He needs an apartment.C. He will not move.D. He doesn’t know what he will do.2. A. He is seven years old. B. He is seventeen years old.C. He is twenty-four years old.D. He is thirty-one years old.3. A. The man and the woman are having lunch now.B. The man will call the woman to arrange for lunch.C. The man and the woman have lunch at the same time.D. The woman does not want to have lunch with the man.4. A. The students watched the football game in the stadium.B. Only half the students watched the football game.C. The students watched the football game at 10:30.D. They only watched half of the football game.5. A. She’s two hours late. B. She’s too worried to be patient.C. The woman can stand two hours.D. The man tells the woman not to worry.6. A. $3,184. B. $5,264 C. $3,264 D. $5,1847. A. She’s going to the town. B. She’s going to the department store.C. She’s going to the hotel.D. She’s going to the stadium.8. A. They’re going to be very late.。

上海市2019-2020届高三语文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上海市2019-2020届高三语文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⑥顾景舟的关键字,是“素”:吃的素,穿的素,人也是个素心人:白天他静心做壶,晚上就是在灯下写大字,读古书,养蓄着他的采菊心情,连收到他信件的客户,都称他的文字,从文采到书法,俱是古风盎然。人的气质,就是佛学中所说的“天香”,生命中本然的气息,它会在各个细节中渗出……人格养出了壶格,顾景舟做壶,也是以洗练无藻饰的光素器为主,不喜欢雕琢甜俗的花器,宁可出水芙蓉,不愿镂金错彩,恰恰是这种壶对精确度要求最高。他的设计图稿比例精准,必须使用“顾氏手法”来拍,否则,一步错,步步错。
⑧为什么这些远离了历史真实的故事能够如此受到追捧?因为现实需要偶像。现实并不完美,现实本身具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偶像恰恰弥补了现实的不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作为一对艺术偶像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尽管这种理想只是一种神话,但是这种神话的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
⑨历史文献往往具有多义性。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也为传播历史带来了神化与丑化的现实可能。特别是“文君夜奔”的多义性更加丰富:第一,浓烈的自由爱情与自由婚姻;第二,不以贫富论婚姻;第三,才子与佳人的完美结合;第四,女儿的慧眼与父亲婚恋观的冲突等等。事件本身的多义性为“解读的历史”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化琴挑。丑化和神化一样是对“记录的历史”的另类解读。出于某种现实诉求,传播的历史也会出现神化的反面——丑化。
(11)可见,人们接受的历史不一定是“记录的历史”,更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对历史的阐释有时会大大超过“历史”对历史的阐释。“真实的历史”、“记录的历史”不一定会为人信服,“传播的历史”反倒大受追捧,某些曲意传播的“历史”甚至可以成为“接受的历史”的唯一模式。特别是当下,利用大众传媒的工具,譬如电影、电视剧等,对历史的传播力量更为强大,由此不得不引起我们更深远的思考。

最新上海市2019年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最新上海市2019年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微文学:传统文学与现代技术的新融合李存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媒介、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短信、微博、微信为主要载体的传播手段逐渐普及,衍生出了微文学这种崭新的文学样式。

从范围上它包括短信文学、微博文学、微电影文学、微图文文学等众多文学子类,从内容上它承继了传统文学道义担当、弘扬真善美的精神品格,又呈现出了快捷、互动、多样的技术特质,更容易为广大受众所接受。

基于技术上对“微”的要求,微文学作品一般语言都高度凝结精练、情感表达直率自然,较少用华丽的辞藻。

从内容类别上看集中在哲理类、社会类等愉情喻理的主题范围,这些主题贴合大众的情绪需求,容易用简练的语句取得较好的效果,类似于佛教中用“顿悟”的方式以一个微小的细节瞬间引发受众的共鸣。

因此微文学特别强调“炼字”,强调言简而意浓。

这种对语言提炼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当代一些文学作品尤其是网络文学作品等的码字、注水现象。

微文学的“微”是一把双刃剑,体量的“微”很容易造成思考的浅薄和言说的局限,不能很好地表达深刻的思想。

与此同时,技术上的“微”却又有效地克服了这种“浅言说”的缺陷。

作为微文学载体出现的微博、微信等传播方式的便捷、多样,以及数码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微文学可以通过多样化、炫目化的技术方式实现内容的“深表达”。

微文学作品中大量的内容是作者即时发布的、亲身感知的真实事件,在以往许多难以被捕捉、只能通过文学作品假想的现实故事也能够即时地呈现,而这种真实的现实一旦呈现,在一定意义上就比刻意创作的小说更深刻、更震撼,从而具备了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只能进行阅读、评价,很难有效地参与创作、修改。

微文学能很好地克服这种缺点,微博、微信本身群体化或部落化的特征,使其对微文学作品评论、转发十分便利,读者与作者联系沟通的交互性强,这在很大程度上最终改变了微文学作品的初始形态,使其呈现出了新的面貌。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练习试题三(含解析)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练习试题三(含解析)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练习试题三(含解析)一、基础知识1.阅读语段,完成题目要求: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青黄,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

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xǐ lín,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

(1)请给加点的字词注音:花苞.()(2)请根据拼音写出词语:xǐ lín()【答案】(1). bāo (2). 洗淋【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考生要依据语境、词义来分析读音和字形。

第一小题,“花苞”的“苞”应读bāo,是对植物花朵的蓓蕾期的称呼;第二小题,“xǐ lín”,结合“春雨”可知,这里是说春雨对花苞的冲洗,应为“洗淋”。

2.根据语境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这个战场,没有硝烟;这场战争,尚未停歇。

早在一百多年前,林则徐就以虎门销烟的壮举,发出了中国人禁烟护国的强音;一百多年之后的今天,禁毒工作仍然。

面对毒品的危险,谁都不能袖手旁观。

为了自己,为了民族,为了整个人类,我们必须对罪孽深重的毒品大声说“不”!这声音,气贯长虹;这决心,!A. 由于所以绵绵不绝众口一词B. 尽管但是任重道远众志成城C. 既然那么纷至沓来众望所归D. 尚且何况数不胜数众所周知【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词语的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结合上下文可知第二三句为转折关系,因为前面说早在一百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开展禁烟活动,后面说一百多年之后的今天,这个工作依然存在,应选择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即“尽管……但是”;第三处,“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绵绵不绝”,绵绵不绝指连续不断的样子;“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语境是表示 100 多年之后的今天仍然有毒品现象的存在,强调打击毒品工作的难度,所以选“任重道远”;第四处,“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众口一词”,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众望所归”,形容某人威望很高,受到大家敬仰和信赖;“众所周知”,意指大家都知道的;语境是形容禁毒的决心,应使用“众志成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卷(满分100分,120分钟完成,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11分)。

①谎言都是虚构的,但虚构的未必就是谎言,就如这世界的艺术舞台上最伟大的悲剧、喜剧大多是虚构的,但它们恰恰因为“虚构”才更有震撼人们灵魂、启迪人们心智的伟大力量。

因为这样的虚构是概括了千头万绪的社会表象之后而从中结晶出来的本质。

②几日前,央视的科学教育频道报道,史学界有专家对秦王朝的阿房宫真实性提出了有根有据的否定。

基本上已认定,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到的“阿房宫”为子虚乌有,即便往大了说,也仅仅认为那是个没有完工的“烂尾工程”。

③听到这个消息真让我好伤心,我伤心的倒不是司马迁的“造假”,而是我们当今的史学专家们,千嘛非要戳穿这个比真实都更真实的谎言呢。

阿房宫在中国朝野的所有人心中就是秦王朝暴敛民脂民膏的见证,阿房宫就是秦始皇行淫寻乐的天堂,阿房宫就是秦王朝走向灭亡的墓穴。

④因为有了司马迁笔下的阿房宫,才让历代的王朝在夺得江山后大兴土木、兴建宫殿的狂欲有所收敛。

司马迁告诫历代王朝,强大的秦王朝覆灭,虽然不全是阿房宫惹的祸,但在这祸水之中,绝对有阿房宫的一瓢水,这己让历代帝王和谏官们都深信不疑,并成了一个王朝在巩固自己的地位、教导徒孙们的一面镜子了。

⑤到了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这篇文学作品使司马迁那寥寥的笔墨一下了就丰润饱满了,这篇作品的史学警诫价值远远大于它的文学审美意义。

⑥杜牧凭着他的文学天赋,极力铺叙阿房官建造的豪华,“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能有这么密的建筑吗?)“廊腰缦回,檐牙高啄”,“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太夸张了),从骊山一直建到咸阳,遮蔽了天空和太阳。

一天之内,一座宫殿里,竟有不同的气候。

杜牧这样竭尽笔力渲染阿房宫的奢华,其目的就是要告诫后人,这样穷凶极恶地暴殄天物,就是为自己掘墓。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这才是杜牧写《阿房宫赋》的目的。

⑦别小看了这两篇虚构的文字,它们在某些时候真能起整个封建王朝想大兴土木时的一个“诽谤木”作用了。

这可不仅仅是几句简单的告诫,因为那伟大的文字后边,还有个强大王朝的覆灭作了注脚。

哪个皇帝都不怕诅咒和谩骂,但哪个皇帝不怕自己的江山动摇呢?所以中国的历代封建皇帝在建造宫殿时,没人再敢超过那个虚构的阿房宫了。

这不仅是皇帝宝座的万幸,也是老百姓的万幸,伟大的虚构如此看来也是有力量的。

因为虚构的是细节,真实的却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否则谎言怎么会有力量呢。

⑧中国的儒家文化中没有忏悔的宗教性质内存,为了限制皇权的无边,调控人的欲望膨胀,文人们便美好地虚构了许多神话、寓言,来拐弯抹角地劝诫帝王,甚至包括平民。

虚构的阿房宫,我想就是其中的一个范例吧。

⑨这个虚构的“寓言”性质的作品,就成了封建社会里帝王们大兴土木之前的一个“舆论监督”的报警器。

专制暴政的帝王,当然不会从老百姓的角度考虑自己的行为,但他们不能不从自身的利益上来思考历史上的教训。

⑩如今再打破这个“虚构的阿房宫已不会让更多的人悲哀和痛心了,因为我们现代的政治体系中已有了相对能彼此制约一下的力量了。

否则谁要先戳穿阿房官这个“虚构的谎言”,那一定会遭到众人更多的咒骂。

[诽谤木]:也叫“谤木”“华表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树立木牌让人在上面写谏言。

1、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2分)A.世界艺术舞台上伟大的悲剧、喜剧有震撼灵魂、启迪心智的伟大力量的原因就是“虚构”。

B.史学家根据现有的确凿证据,否定了司马迁、杜牧笔下的阿房宫的真实性。

C.杜牧写《阿房宫赋》极力虚构阿房官的奢华,目的是为了告诫后人不要重蹈秦王朝灭亡的覆辙。

D.现代政治体系中具有能彼此制约的力量,已不再需要只依靠“虚构”来起到警戒作用。

2、最符合文意的标题是()(2分)A.《虚构》B.《虚构的阿房宫》C.《阿房宫的启示》D.《虚构的力量》3、作者认为,历史上“虚构阿房官”的具体作用是 (3分)4、文章中说世界艺术舞台最伟大的悲剧、喜剧因为虚构而有着“伟大力量”, 请举出一部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说说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100字左右)(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5-9题(14分)。

万里写入胸怀间屈小强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既是古代士子的一种自激自励,亦是他们对人生美好目标的一种憧憬和期盼。

因为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实在不易;它往往受到诸多社会条件和个人条件的制约。

不过,在唐代,特别是盛唐时代,这样的目标却几乎是触手可及的事。

那时的诗人们,虽不敢说都能达到“读万卷书”的境界,可是,“行万里路”却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他自己愿意去这么做。

这是前朝诗人从来没有做过、甚至连想也没敢想过的。

甲②盛唐的诗人尤喜漫游旅行,最为浪漫的李白也堪称最能漫游的大师。

他25 岁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直到62 岁病逝于安徽当涂。

李白自述“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及黄河上下、长江南北。

他用豪迈的个性、飘逸的灵气,将盛唐诗人的精神洒遍他漫游过的山山水水,将盛唐诗人勃发的自主、自立、自强、自尊意识和独立不羁、纵横天地的气慨铭刻于蜀道天梯上,高写在长江孤帆上,融化入庐山瀑布间,烙印进峨眉山月里……③盛唐诗人尽管都怀有强烈的思乡情结,但大多以四海为家而终老异乡,王维前半生宦游四方,写了许多气势雄阔、充满激情的优秀诗章,运笔雄健苍劲,用情热烈豪迈,令人意气激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作为布衣的孟浩然,长期隐居襄阳,又曾北上关中中州,南下潇湘桂海,东去吴会故郡,西涉巴蜀之地。

笔下的诗歌就像他的为人,淡墨浸染,浑然无迹,却韵味悠长,醇如美酒。

他的诗以冲澹恬适为基调,也不时会以“壮逸之气”作“兴象”、“高唱”。

然而无论他们以什么面目示人, 都始终漫溢出一种时代精神——那是唐代诗人特别是盛唐诗人所具备的傲然高洁的风骨、坦荡如砥的胸襟和包容宇宙的情怀。

④杜甫也是一个漫游大家。

他在开元十九年刚20 岁出头就开始“壮游”之举,在15年间三次漫游大河上下,长江南北,饱览祖国大好山,在经历了十年的困守长安和三年的蹇滞敌营、为官华州的日子后,又向着相对安宁的巴蜀“作远游”。

杜甫人生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旅途中、在漂泊中度过的。

祖国秀丽的山川、壮美的景观和沿途的风土人情都一一融化于脑海,倾注于笔端。

他将自己的人生理想、生命忧患,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考,对故乡亲朋的眷念以及得意与失落,回顾和前瞻……通通融入进笔下的洪波高岸、青松碧天之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及“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诗句,让人们读到一个高朗峻拔、心胸开阔而又似水柔情的杜甫,读到一个忧国忧民却又多姿多彩的杜甫,读到一种作为唐代诗人所拥有的积极进取,万难不屈的文化精神。

乙⑤盛唐诗人因其文化精神的冥冥左右,在大统一的大唐帝国的辽阔版图上风尘仆仆,往来穿行,北及大漠,南至岭表,西越葱岭,东涉海右。

唐代诗人的漫游在脚底下是行万里路,在思想上是神游太虚,魂飘八极,在血脉里涌动的是对祖国、理想、人生、人民及大自然炽热的感情。

丙⑥盛唐诗人有一个好传统,就是虚怀若谷,不拘一格提携新人。

张九龄提携王维,而他自己则是被张说提携的。

张说还提携了贺知章等三十余名文人、诗人入朝做官,或升官晋爵,放到重要地位。

贺知章则对李白一见如故,称他为“谪仙人”,将身上的金龟解下来换酒,与李白共饮;还促成唐玄宗在金銮殿接见这位布衣诗人,是漫游,开阔了诗人的心胸,也带给青涩诗人以机遇。

⑦盛唐诗人之间也少见传统的文人相轻、相妒的毛病。

彼此间互相尊敬,互相唱和,达成忘形之交者众。

如王之涣、王昌龄、高适“旗亭画壁”故事,王孟为至交故事;李杜、杜甫和岑参的亲密友谊,“酒中八仙”的风流轶事等等,都是通过漫游产生的,是无间壁、无阻碍的诗人大漫游、大串联拉近了素未谋面的诗人的距离,让他们得以认识和亲近对方,并最终形成诗友,结成挚友,从而才有励情励志的故事传世。

丁⑧“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的每况愈下为诗人们的漫游笼罩上一片阴影。

兵燹竞起,关河阻断,诗人们的心绪纷乱。

但路在脚下,生活还得照常进行,人生还得去努力拼搏……虽然历经国家政治的时悲时喜,生活的时好时坏,但他们继续向着北国的大漠边关、南国的绿野碧水、西部的莽莽群山、东部的朗朗平川仗剑出游,负笈远行,一路风尘一路诗……尽管不时有忧郁惆怅袭上心头,但哀怨之中仍有希望,仍有灵气,仍有旷达,仍有自由自在,有“白日地中出, 黄河天外来”、“但使故乡三户在, 彩丝谁惜惧长蛟”这样的雄阔激进之吼。

(有删改)5、李白,字太白,号,世称。

(1分)6、“唐代诗人的漫游活动应是同大唐帝国空前的统一、强盛、文明、富庶相关联的,但也并非绝对如此”一句是从原文中摘出来的,请将这句话还原到正确的位置()(2分)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7、选出对文章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4分)A、盛唐时代诗人的“行万里路”出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盛极一时、多彩多姿的繁荣局面。

B、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的诗歌风格虽然各自不同,但又都体现了盛唐时代的文化精神。

C、安史之乱之后,因战争影响造成交通阻断,所以诗人的漫游平添了许多惆怅和哀怨之情。

D、本文紧密围绕唐代诗人的漫游,旁征博引,举例丰富,给人以纵横捭阖之感。

E、本文多用排比、对偶手法,句式骈散交错,文章语言风格华丽,富有感染力。

F、本文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主要是为了赞美盛唐社会强盛的气象和唐代文人积极进取的精神。

8、根据全文内容,分条概括漫游对唐代诗人产生的影响。

(3分)①②③9、本文第②段划线句说李白“将盛唐诗人的精神”、“将盛唐诗人勃发的自主、自立、自强、自尊意识和独立不羁、纵横天地的气慨”,“洒遍他漫游过的山山水水”,请以李白的具体诗歌为例阐述这一观点。

(4分)三、默写(5分)。

10. 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⑵使其中坦然,,?⑶借书满架,,,万籁有声。

⑷三五之夜,明月半墙,,,珊珊可爱。

⑸,一水中分白鹭洲。

⑹不忍登高临远,,。

⑺,尽西风,季鹰归未?⑻,澄江一道月分明。

⑼万里归船弄长笛,。

⑽是处红衰翠减,。

四、诗歌鉴赏(6分)。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①谢将军:谢尚镇守牛渚时,偶遇家贫的袁宏,十分欣赏,彻夜长谈,袁宏从此名声大振。

11、本诗从题材上看是诗。

(1分)12、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诗的一开头,便写出夜晚江面上的辽阔空明,为引发融通古今的情思做好了铺垫。

B.诗人夜泊牛渚,想起了谢尚,对袁宏在贫寒中被谢尚赏识的际遇非常羡慕。

C.望秋月而思古人,诗人不由得发出高亢的呐喊,呼唤那赏识自己旷世才华的伯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