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带下病、带下过多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下量多,清冷,终日淋漓不断;肾阳虚,不能下暖膀胱,故小 便频数清长;不能上温脾阳,故大便溏薄;肾为腰外之府,肾虚 失养,故腰酸如折;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胞宫,则小腹有冷感。 舌淡,苔白润,脉沉迟,为肾阳不足之征。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方药:内补丸(《女科切要》)。(鹿茸菟丝内补丸, 芪桂苁蓉附紫菀; 潼白蒺藜桑螵蛸,温肾培元止带专)
方解:重用白术、山药——健脾止带; 人参、甘草——补气扶中; 苍术——燥湿健脾; 柴胡、白芍、陈皮——疏肝解郁,理气升阳; 车前子——利水除湿; 黑芥穗——入血分祛风除湿。 全方脾、胃、肝三经同治,具有健脾益气,升阳除
湿之功。
加减:若肾虚腰痛者——加杜仲、菟丝子以固肾气; 寒凝腹痛者——加香附、艾叶以温经止痛; 若带下日久,滑脱不止者——加金樱子、龙骨、芡
鹿茸、菟丝子、潼蒺藜、黄芪、肉桂、桑螵蛸、
肉苁蓉、制附子、白蒺藜、紫菀茸、
方解: 鹿茸、肉苁蓉——温肾阳,生精髓,益血脉; 菟丝子——补肝肾,固任脉; 黄芪——补气; 肉桂、附子——温命门,补真火; 潼蒺藜——温肾止腰痛; 白蒺藜——疏肝泄风; 紫菀茸——温肺益肾; 桑螵蛸——收涩固精。 全方有温肾壮阳,益精固涩之力。
3.检查:
(1)妇科检查:可有阴道炎、宫颈炎或盆腔炎性疾病的 体征。
(2)其他检查:阴道、宫颈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见大量 白细胞,或滴虫、白色念珠菌、假丝酵母菌等病原体 。可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必要时阴道镜或宫颈活组织 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
鉴别诊断
1.赤带与漏下、经间期出血鉴别: 漏下是指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止; 经间期出血是在两次月经中间出现少量周期性出血,一般3~7天
带下色淡(白、淡黄),质稀,或有腥气者——多属虚、 寒。
久病阴液耗损,湿邪黏着缠绵,可致虚实错杂,或虚者 更虚。
治则:以除湿为主。 治脾宜运、宜升、宜燥; 治肾宜补、宜固、宜涩; 湿热宜清、宜利; 局部症状明显者可配合外治。
1.脾虚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如涕如唾 ,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白光)白或萎黄,四肢不 温,精神疲倦,纳少便溏,两足浮肿。舌淡苔白或腻, 脉细缓。 证候分析: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下注,伤及任带,使任
实、乌贼骨固涩止带。 若湿蕴化热者,症见带下黏稠色黄——治宜清热利
湿止带,方用易黄汤(《傅青主女科》见经断复来) 。
2.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清冷,质稀如水 ,终日淋漓不断 ;腰酸如折,小腹冷感,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大 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证候分析: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封藏失职,阴液滑脱而下,故
西医学之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疾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所致带下 异常可参照本病治疗。
病因病机
主要病因:感受湿邪。 内湿: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外湿:感受湿热毒虫之邪。
主要病机: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1.脾虚——饮食不节,劳倦过渡,或忧思伤脾、损伤脾 气,或素体脾虚,或肾虚不能温煦脾土或肝郁乘脾。 均可导致脾失健运,湿邪内生,湿邪流注下焦,伤及 任带,致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为带下。
能自行停止。均出自胞宫。 赤带出自阴道、子门,为赤白色黏液,似血非血,月经周期正常
。 2.白带与白浊鉴别:
白浊出自尿窍,混浊如米泔。 带下出自阴道。 3.黄带与阴疮鉴别: 阴疮阴户红肿热痛,或有结块,破溃时排出脓性液体。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根据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异常辨寒热虚 实。
带下色深(黄、赤、青绿),质黏稠,臭秽者——多属 实、热;
第一节 带下过多
概念
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 部症状者。 古代有“白沃”、“赤白沥”、“下白物”等名称。 《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带下候》明确提出了“带 下病”之名。 《校注妇人良方》认为“病生于带脉,故名带下”。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对其临床表现作了较为具体的描 述:“如其太多,或五色稠杂及腥秽者,斯为病候。” 《傅青主女科•带下》将带下病列为首卷,根据带下颜 色的变化,详细分析了白、黄、赤、青、黑五色带下 的论治,认为“带下俱是湿证”,并创立完带汤、易 黄汤、清肝止淋汤。
2.肾阳虚——素体肾气不足,下元亏损,或房劳 多产,或久病伤肾,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任 带失约;或肾气不固,封藏失职,精液滑脱而 下均可导致带下过多。
3.阴虚挟湿——素体阴虚,或年老体虚,或久病 失养,肾阴亏虚,相火偏旺,阴虚失守,复感 湿邪,伤及任带,约固无力,而为带下病。
4.湿热下注——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摄生不 慎,湿热内犯;久居阴湿之地,或经行产后涉 水淋雨,湿邪乘虚而入,蕴而化热,伤及任带 而致;或因肝郁化热,肝气乘脾,脾虚失运, 肝火挟脾湿流注下焦,伤及任带两脉,发为带 下病。
第九章 带 下 病
概念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 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带下量明显增多指带下过多。 带下量明显减少指带下过少。 带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带下:泛指经、带、胎、产、杂等妇科疾病而言; 狭义带下:是指妇人阴道内的分泌物。有生理和病理之 分。健康女子自青春期开始,阴道内即有少量白色或 无色透明无臭的粘性液体分泌,其量不多,但每逢经 期前后、月经中期及妊娠期量增多,以润泽阴户,防 御外邪,此为生理性带下,不做病论,本节讨论病理性 带下。
脉不固,带脉失约而为带下异常;脾虚中阳不振,则面色不荣而 呈(白光)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精神疲乏;脾虚失运,则纳少 便溏,两足浮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细缓,为脾虚中阳不振之象 。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药: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 、柴胡、车前子
加减: 若便溏者——去肉苁蓉,加补骨脂、肉豆蔻温脾肾。
5.湿毒蕴结——房事不洁,或手术损伤,湿热乘 虚而入,酿而成毒;或宿有痼疾,正气不足以 御邪,邪毒直中子门、胞宫,损伤任带,而为 带下病。
诊断要点
1.病史:经期、产后余血未净,摄生不洁,或不禁房 事,或妇产科手术后感染邪毒史。
2.临床表现:带下量增多,色、质、气味异常,可伴 有阴部瘙痒、灼热、疼痛等症。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方药:内补丸(《女科切要》)。(鹿茸菟丝内补丸, 芪桂苁蓉附紫菀; 潼白蒺藜桑螵蛸,温肾培元止带专)
方解:重用白术、山药——健脾止带; 人参、甘草——补气扶中; 苍术——燥湿健脾; 柴胡、白芍、陈皮——疏肝解郁,理气升阳; 车前子——利水除湿; 黑芥穗——入血分祛风除湿。 全方脾、胃、肝三经同治,具有健脾益气,升阳除
湿之功。
加减:若肾虚腰痛者——加杜仲、菟丝子以固肾气; 寒凝腹痛者——加香附、艾叶以温经止痛; 若带下日久,滑脱不止者——加金樱子、龙骨、芡
鹿茸、菟丝子、潼蒺藜、黄芪、肉桂、桑螵蛸、
肉苁蓉、制附子、白蒺藜、紫菀茸、
方解: 鹿茸、肉苁蓉——温肾阳,生精髓,益血脉; 菟丝子——补肝肾,固任脉; 黄芪——补气; 肉桂、附子——温命门,补真火; 潼蒺藜——温肾止腰痛; 白蒺藜——疏肝泄风; 紫菀茸——温肺益肾; 桑螵蛸——收涩固精。 全方有温肾壮阳,益精固涩之力。
3.检查:
(1)妇科检查:可有阴道炎、宫颈炎或盆腔炎性疾病的 体征。
(2)其他检查:阴道、宫颈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见大量 白细胞,或滴虫、白色念珠菌、假丝酵母菌等病原体 。可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必要时阴道镜或宫颈活组织 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
鉴别诊断
1.赤带与漏下、经间期出血鉴别: 漏下是指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止; 经间期出血是在两次月经中间出现少量周期性出血,一般3~7天
带下色淡(白、淡黄),质稀,或有腥气者——多属虚、 寒。
久病阴液耗损,湿邪黏着缠绵,可致虚实错杂,或虚者 更虚。
治则:以除湿为主。 治脾宜运、宜升、宜燥; 治肾宜补、宜固、宜涩; 湿热宜清、宜利; 局部症状明显者可配合外治。
1.脾虚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如涕如唾 ,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白光)白或萎黄,四肢不 温,精神疲倦,纳少便溏,两足浮肿。舌淡苔白或腻, 脉细缓。 证候分析: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下注,伤及任带,使任
实、乌贼骨固涩止带。 若湿蕴化热者,症见带下黏稠色黄——治宜清热利
湿止带,方用易黄汤(《傅青主女科》见经断复来) 。
2.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清冷,质稀如水 ,终日淋漓不断 ;腰酸如折,小腹冷感,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大 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证候分析: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封藏失职,阴液滑脱而下,故
西医学之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疾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所致带下 异常可参照本病治疗。
病因病机
主要病因:感受湿邪。 内湿: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外湿:感受湿热毒虫之邪。
主要病机: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1.脾虚——饮食不节,劳倦过渡,或忧思伤脾、损伤脾 气,或素体脾虚,或肾虚不能温煦脾土或肝郁乘脾。 均可导致脾失健运,湿邪内生,湿邪流注下焦,伤及 任带,致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为带下。
能自行停止。均出自胞宫。 赤带出自阴道、子门,为赤白色黏液,似血非血,月经周期正常
。 2.白带与白浊鉴别:
白浊出自尿窍,混浊如米泔。 带下出自阴道。 3.黄带与阴疮鉴别: 阴疮阴户红肿热痛,或有结块,破溃时排出脓性液体。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根据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异常辨寒热虚 实。
带下色深(黄、赤、青绿),质黏稠,臭秽者——多属 实、热;
第一节 带下过多
概念
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 部症状者。 古代有“白沃”、“赤白沥”、“下白物”等名称。 《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带下候》明确提出了“带 下病”之名。 《校注妇人良方》认为“病生于带脉,故名带下”。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对其临床表现作了较为具体的描 述:“如其太多,或五色稠杂及腥秽者,斯为病候。” 《傅青主女科•带下》将带下病列为首卷,根据带下颜 色的变化,详细分析了白、黄、赤、青、黑五色带下 的论治,认为“带下俱是湿证”,并创立完带汤、易 黄汤、清肝止淋汤。
2.肾阳虚——素体肾气不足,下元亏损,或房劳 多产,或久病伤肾,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任 带失约;或肾气不固,封藏失职,精液滑脱而 下均可导致带下过多。
3.阴虚挟湿——素体阴虚,或年老体虚,或久病 失养,肾阴亏虚,相火偏旺,阴虚失守,复感 湿邪,伤及任带,约固无力,而为带下病。
4.湿热下注——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摄生不 慎,湿热内犯;久居阴湿之地,或经行产后涉 水淋雨,湿邪乘虚而入,蕴而化热,伤及任带 而致;或因肝郁化热,肝气乘脾,脾虚失运, 肝火挟脾湿流注下焦,伤及任带两脉,发为带 下病。
第九章 带 下 病
概念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 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带下量明显增多指带下过多。 带下量明显减少指带下过少。 带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带下:泛指经、带、胎、产、杂等妇科疾病而言; 狭义带下:是指妇人阴道内的分泌物。有生理和病理之 分。健康女子自青春期开始,阴道内即有少量白色或 无色透明无臭的粘性液体分泌,其量不多,但每逢经 期前后、月经中期及妊娠期量增多,以润泽阴户,防 御外邪,此为生理性带下,不做病论,本节讨论病理性 带下。
脉不固,带脉失约而为带下异常;脾虚中阳不振,则面色不荣而 呈(白光)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精神疲乏;脾虚失运,则纳少 便溏,两足浮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细缓,为脾虚中阳不振之象 。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药: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 、柴胡、车前子
加减: 若便溏者——去肉苁蓉,加补骨脂、肉豆蔻温脾肾。
5.湿毒蕴结——房事不洁,或手术损伤,湿热乘 虚而入,酿而成毒;或宿有痼疾,正气不足以 御邪,邪毒直中子门、胞宫,损伤任带,而为 带下病。
诊断要点
1.病史:经期、产后余血未净,摄生不洁,或不禁房 事,或妇产科手术后感染邪毒史。
2.临床表现:带下量增多,色、质、气味异常,可伴 有阴部瘙痒、灼热、疼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