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法》(第3编)课件
知识产权法课件(完整)
![知识产权法课件(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1629099f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c8.png)
03 04
法国1791《表演权法》,1793《作者 权法》,使著作权法离开了“印刷”, “出版”的基点,成为名副其实的保护
作者权的法律
170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首部 著作权法:《为鼓励知识创作而授 予作者及购买者就其已印刷成册的 图书在一定时期内之权利法》,即 《安娜法》
05
第一章 著作权法
1910年清政府颁布的《大清著作权律》 是我国历部著作权法。
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
一
力创造成果。单纯的思想或情感本身不能成为著作权客体。 保护条件为独
创性+有形形式复制;
类别:1、文字作品;2、口述作品;3、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
作品;4、美术、建筑作品;5、摄影作品;6、电影和以类似制作电影的方法创
二
作的作品;7、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
目录
第一章 著作权 第二章 专利权 第三章 商标权 第四章 其他知识产权 第五章 知识产权国际公约
第一章 著作权
第一章 著作权——课程框架(体系、思维导图)
1、原始主体 2、继受主体 3、特术作品 3、计算机软件
客体
1、人身权: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 保护作品完整性; 2、财产权:复制权、发行权、展览权、 广播权等 3、著作权保护期限
美术作品
指作者隐去姓名,其中包括不具名或不写明其真实姓名的作品(作者身份不明)。 该类作品由作品原件的合法持有人行使除署名权以外的著作权。作者身份确定 后,由作者或其继承人行使著作权。如匿名作品是公民所作,作者死亡后,其 继承人或受遗赠人有权保护其署名权、修改权和维护作品完整权。
匿名作品
第一章 著作权
知识产权法(第三版)课件
![知识产权法(第三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878fe3f6bd97f192279e993.png)
全书目录
第一章 知识产权概述 第二章 著作权法概述 第三章 作品 第四章 著作权的内容、取得和消灭 第五章 著作权的主体和归属 第六章 邻接权 第七章 著作权的利用 第八章 著作权的限制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十章 专利的种类 第十一章 专利法律关系的主体 第十二章 专利权产生的实质条件 第十三章 专利权产生的程序
四、《TRIPS协议》
《TRIPS协议》是世界贸易组织下的一个国际条约, 是《与贸易(包括冒牌商品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的缩写。该协议于1993年底形成最后文本,是在原关 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形成的世界贸易 组织成立的一系列协定中的知识产权分协定。在乌拉 圭回合谈判结束时的1994年4月,世界贸易组织同时 诞生,该协议逐渐转为世界贸易组织下的知识产权协 议。 《TRIPS协议》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该协议在实体权利的规定上还有一个特点,即大量援 引既有的国际公约
知识产权法所保护的对象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直接 相关,这些保护对象恰恰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基础。因 此人类现代文明进步的每一个脚印都将直接反映在知 识产权法的发展史上。这就是说,知识产权在内容上 将紧跟人类文明的脚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 丰富。 在微观上,知识产权法与某一具体领域的技术间总是 从不协调或者不适应向协调和适应过渡。知识产权制 度。在宏观上总是落后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总 处在不断适应科技发展的状态 知识产权法也就必须紧跟随技术发展的脚步,对这些 问题予以回答。这个过程将永远持续下去。知识产权 制度的进步将永远以科技发展进步为推动力
练习题
1.名词解释知识产权
第3章 著作权概述 《知识产权法》PPT课件
![第3章 著作权概述 《知识产权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12c3f68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86.png)
3.2著作权的特征
单点效力
指著作权所有人依法享有的著作权所具有之效力,只 能及于自己创作的作品,有权禁止他人未经许可擅自 使用其版权作品],也有权许可他人以某种方式利用其 作品,但不能阻止他人对其独立创作的作品依法享有 著作权,也不能禁止他人对其独立创作的作品正常地 行使其版权
双面形象
著作权的这一个性特征也称为“一体两权”,即著作 权包括财产权和人身权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3章 著作权概述
3.1著作权概念解析 3.2著作权的特征 3.3著作权制度的沿革 3.4著作权制度在我国
3.1著作权概念解析
著作权,亦称版权,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文 学、艺术或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的总 称
“著作权”是日本学者对“Copyright”一词翻译而成的, 并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
为了履行1903年中美条约的义务,1910年 清政府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著作权法—— 《大清著作权律》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民国成立, 但《大清著作权律》未被明令废除,一直 沿用到1915年,才被北洋政府颁布的《著 作权法》所替代
3.4.2新中国的著作权制度
1950年9月,在全国召开的第一次出版工作会议 上,通过了《关于改进和发展出版工作的决议》, 该决议对于保护著作权作了一些原则规定
法国早在1777年由国王路易十六颁布了6项关于 印刷出版方面的法令,确认作者有权出版和销售 自己的作品
美国在独立战争之前,尚处于殖民地时代,各州 一直沿用英国版权法
日本于1899年制定了该国历史上第一部著作权法 俄罗斯联邦1993年颁布《著作权和邻接权法》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著作权事务中占有不可忽视的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兼顾国家、单位和个 人的利益
知识产权法完整教学课件
![知识产权法完整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f50bab5b52acfc788ebc949.png)
二 章
•(一)思想与表达的含义
•(二)思想与表达相区分原则
著
• 1、含义
作
权
➢著作权法只保护作品中属于表达的部分,而不保 的
护思想。
客
• 2、思想和表达的分界
体
➢方法:汉德法官的“层次摘要法”
“层次摘要法”
第
二
章
著 作 权 的 客 体
3、思想、表达相区分原则的例外:
合并理论与场景理论
第
二
章
•合并理论:当某种思想只有一种或有限的几种表
二 章
汇编,而且使用者可以通过电子或其他
手段使用其中的数据。
著 作
➢数据库与汇编作品的关系
权
的
•(二)数据库的保护
客
➢ 保护的必要性
体
➢ 保护方式的立法例:(1)汇编作品
(2)特殊权利
➢ 我国保护现状
六、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
第
二
• 思想
章
• 操作方法、技术方案及实用功能
著
• 事实及对事实无独创性的汇编
品的著作权
• (二)汇编作品
第
二
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
章
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
著
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
作
• 分类:
权 的
集合作品、事实汇编
客
•(三)汇编作品的独创性及保护内容
体
•(四)汇编作品著作权的归属与行使
• (一)关于“数据库”
第
➢是指对作品、数据或其他材料的系统
• (三)知识产权的政策工具属性 • 从公共政策角度进行的研究 • 利益平衡的基本原则 • 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产权法(第三版)课件
![知识产权法(第三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70a5bd4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3c.png)
知识产权法(第三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知识产权法(第三版)》教材的第五章,主要内容包括:知识产权的定义、种类和特点,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规定。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知识产权的定义、种类和特点,理解知识产权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规定。
3.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产权知识保护自己权益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知识产权的定义、种类和特点,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规定。
难点:知识产权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和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案例,让学生了解知识产权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讲解知识产权的定义、种类和特点,以及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规定。
3. 例题讲解:通过几个典型的例题,让学生理解知识产权的具体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知识产权相关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法。
7. 板书设计:将课堂重点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
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知识产权的定义、种类和特点。
答案:知识产权是指权利人对其创作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
知识产权的种类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
知识产权的特点包括无形性、专有性、时间性和地域性。
2. 作业题目:请解释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规定。
答案:著作权是指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专有权利。
专利权是指发明人对其发明创造的专利享有的独占权利。
商标权是指商标注册人对其注册的商标享有的专用权利。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引入、知识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知识产权的定义、种类和特点,以及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规定。
知识产权法__课件第三编专利法
![知识产权法__课件第三编专利法](https://img.taocdn.com/s3/m/5538564c77232f60ddcca16a.png)
第二次修改的内容主要包括: 取消了不同经济性质主体对专利权“持有” 和“所有”的区分; 引进了对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权归属的契约化 原则。 明确了对职务发明人应当给予奖励和报酬; 规定专利权人有权禁止他人未经其允许进行 许诺销售行为; 增加了即发侵权的救济措施; 明确了专利纠纷的司法最终裁决权等规定。
文法学院 主讲 :魏纪林
6、明确发明专利申请公布的时间。
7、将审核前后的异议程序改为授权后的撤销
程序。
8、延长专利权的期限。
9、取消了不同经济性质主体对专利权“持有”
和“所有”的区分。
10、引进了对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权归属的契
约化原则。
文法学院 主讲 :魏纪林
第二章 专利权的主体
第一节 专利权主体类型及专利权归属 一、自然人
专 利 法主讲Biblioteka :魏纪林第一章 专利法概述
第一节
一、专利
1、专利的涵义 ---对技术发明成果授予的独占权利 2、专利的特点 ---“垄断”性和“公开”性
文法学院 主讲 :魏纪林
专利、专利权与专利法
二、专利权 1、专利权的涵义
专利权是法律赋予发明创造成果的 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在一定期限内
对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垄断的专 有权。
一、专利权人的权利
1、人身权利 ①专利的署名权 ②标记权 ③放弃权
文法学院
主讲 :魏纪林
2、财产权利
(1)独占权
(2)许可实施权 (3)转让权
3、禁止权是一种无形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文法学院
主讲 :魏纪林
二、专利权人的义务
1、缴纳专利年费的义务。 2、不得滥用专利权的义务。 3、接受国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的义务。 4、接受强制许可的义务。 5、公开专利内容的义务。 6、给予职务发明的发明人或者设 计。人奖励和报酬的义务。
2024年度知识产权法(第三版)课件
![2024年度知识产权法(第三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60ed447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11.png)
发明
实用新型
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03
02
01
12
2024/3/24
对产品的整体或者局部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
外观设计
有权申请并取得专利权的单位和个人。
商标权的限制
商标权的行使受到一定限制,包括合理使用、先用权抗辩、权利穷竭等。商标注册人申请商标注册前,他人已经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先于商标注册人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人无权禁止该使用人在原使用范围内继续使用该商标,但可以要求其附加适当区别标识。
25
2024/3/24
著作权合同
是著作权人与他人就著作权的行使达成的协议。包括著作权转让合同和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在合同中,双方应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如转让或许可使用的权利种类、地域范围、期间以及违约责任等。
10
2024/3/24
03
CHAPTER
专利权法律制度
11
2024/3/24
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专利权的客体
01
02
03
04
保障创作者的合法权益,鼓励创作和创新。
在保护创作者权益的同时,也要平衡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
推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6
2024/3/24
02
CHAPTER
著作权法律制度
7
2024/3/24
指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包括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美术、建筑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计算机软件等。
人文社科-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第3版)教材精讲(总论)【圣才出品】
![人文社科-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第3版)教材精讲(总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74cb47f0c5da50e2534d7f8e.png)
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第3版)教材精讲(总论)【圣才出品】第一编总论1.1 本章要点■知识产权的性质和特征■知识产品的基本特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基本特征1.2 重点难点导学一、知识产权的概念和范围1.知识产权的概念特征(1)知识产权是区别于传统所有权的另类权利,是产生于精神领域的非物质化的财产权。
(2)以知识产权名义所统领的各项权利并非都是来自知识产权领域。
从权利来源看,知识产权主要产生于智力创造活动和工商业经营活动。
从权利对象看,则由创造性成果、经营性标记、信誉以及其他知识信息所构成。
(3)知识产权是法定之权,其产生一般须由法律认可,并非所有的知识产品都可以成为知识产权的客体。
2.概念与范围知识产权是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1)广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邻接权、商标权、商号权、商业秘密权、地理标记权、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各种权利。
(2)狭义的知识产权,即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含邻接权)、专利权、商标权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狭义的知识产权可以分为两个类别:①文学产权,包括著作权及与著作权有关的邻接权;②工业产权,主要是专利权和商标权。
在当代信息社会里,知识产权的范围有向“信息产权”扩充的趋势。
二、知识产权的性质和特征1.性质知识产权是一种新型的民事权利,是一种有别于财产所有权的无形财产权。
(1)权利本体的私权性是知识产权归类于民事权范畴的基本依据知识产权是一种界定知识财产权利形态的制度安排,它以私权的名义强调了知识财产私人所有的法律性质。
①知识产权是“私人”的权利,国家即使在某种情况下作为权利主体出现,也与其他民事主体处于相互平等的关系。
②知识产权是“私有”的权利,即采取私人占有的产权形式。
(2)权利客体的非物质性是知识产权区别于财产所有权的本质特性知识产权的客体即知识产品(或称为智力成果),是一种没有形体的精神财富。
20.马工程课件-《知识产权法》第三章
![20.马工程课件-《知识产权法》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6cddcb8fda38376bae1fae05.png)
第一节 著作人身权
四、保护作品完整权
保护作品完整权是指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保护作品完整权包括 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作品本身遭受了改动;其二,作品本身并未改变,但 对作品进行了其他使用,从而损害了作者的名誉与声望。如果作品本身没有遭 受改动,在认定某行为是否侵犯了保护作品完整权时,应当以该行为损害了作 者的名誉或者声望为要件。
第二节 著作财产权
二、发行权(续)
与发行权密切相连的是“发行权穷尽”原则,“发行权穷尽”原则又称为 “首次销售”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指著作权人将作品的原件或复制件提供给公众 后,著作权人即失去了对这些原件或复制品的控制权,他人可以自由地再次出售, 而不构成对著作权人的侵权。德国、美国、奥地利等国著作权法对此都有规定。 我国著作权法对此虽没有明文规定,但应作如此解释。
第一节 著作人身权
著作人身权指的是作者依法享有的以人身利益为内容 的权利,与著作财产权相对。其对应的英文为“moral rights” 或者“personal rights”。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规定了发 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四项内容。
第一节 著作人身权
一、 发表权
发表权是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即作者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 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公之于众的权利。
知识产权法学
第三章 著作权的内容
目录
第一节 著作人身权 第二节 著作财产权 第三节 著作权的保护期
本章导语
1. 本章教学目的:介绍著作权的基本内容,包括著作人身权及著作财产权;介 绍著作权的保护期限。
2.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著作人身权及著作财产权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了解著作 权的保护期限。
3.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不同著作人身权及著作财产权内容间的区别和界 限,理解著作权内容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知识产权法第三编专利权法律制度
![知识产权法第三编专利权法律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5d88eb31711cc7930b7169d.png)
二、专利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一)专利制度的起源 专利制度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 (二)专利制度的发展 英国专利制度的产生标志着现代专利制度步入发展阶 段。
第三节 我国专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我国专利制度的产生和形成 二、新中国专利制度的发展 三、1992年对《专利法》的修改 (一)1992年《专利法》修改的背景 (二)1992年《专利法》修改的内容 四、2000年对《专利法》的修改 (一)2000年《专利法》修改的背景 (二)2000年《专利法》修改的主要内容
2、外观设计的目的是利用美学原理达到美感效果 ,而不重视技术效果;实用新型作为一种技术方案,旨 在实现一定的技术效果。
3、外观设计把产品作为载体仅对其外表进行独特 设计;实用新型的创造性方案与产品本身融为一体,体 现于产品本身。
4、外观设计产品既可以是立体的,也可以是平面 的;实用新型产品必须以固定的立体形态存在。
第二节 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一、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概念和特征 发明人是指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完成人,即对产品、 方法或者其改进提出新技术方案的人。
设计人是指外观设计的完成人。 特征: 1、是自然人且不受行为能力的限制 2、是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
二、共同发明人或者共同设计人
共同发明人或者共同设计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对同一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共同作出了创造性贡献 的人。
第二编 著作权法律制度
第一章 专利权法律制度概述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专利、专利权与专利法 第二节 专利权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 我国专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 专利制度的作用
第一节 专利、专利权与专利法
一、专利 二、专利权:法律赋予专利权人对其获得专利的发 明创造在一定范围内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1、专利权具有鲜明的独占性。 2、专利权的客体具有公开性。 3、专利权具有法定授权性。 4、专利权的效力具有局限性。
知识产权法3-PPT文档资料
![知识产权法3-PPT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6ae7a6c33687e21ae45a908.png)
可专利主题的明确排除
• 第25条 - 对下列各项,不授予专利权: 1. 科学发现 2. 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算法、记忆法、比赛 规则、统计、会计方法、商业方法 3.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人道主义;以人体或 动物体为实施对象;产品不排除 4. 动物或植物品种:微生物不排除;生产方法可 专利,实质生物学方法排除 5. 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 6. 对平面印刷品的图案、色彩或二者的结合,作 出的主要起标识作用的设计
4
2. 实用新型(utility model, UM)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例子:开瓶器 • 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其结合提出的、适于 实用的新技术方案 • 技术方案 • 针对产品的形状或构造或其结合:面粉/液体 • 新的:初步审查(查重) • 实用性较强,创造性不高(与发明专利相比) • 不能是方法 • 产品具有一定独立性,可自由移动等
Lesson 3,IP Law
第3章 专利权的客体与主体
1
I.专利权的客体
• 一般指发明 • 在我国: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发 明创造”;“发明”仅指发明 • 被公开的、记载在专利文件中的、由Claims( 或图片) 限定的发明创造 • 关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未必是专利权, 可能是专门权利(sui generis)或版权 • 美国:实用专利(utility patent)、植物专利 (plant patent)、设计专利(design patent)
14
外国人
• 第18条: 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营业所的外国人… 在中国申请专利的,依照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 议或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依互惠原则,根据本 法办理 • 第19条: 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所的外国 人…在中国申请专利和办理其他专利事务的,应当 委托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指定的专利代理机构办理。 中国单位或个人在国内申请专利和办理其他专 利事务的,可以委托专利代理机构办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 专利权的客体
第一节 专利的种类 第二节 授予专利的条件 第三节 专利保护的排除客体
《知识产权法》(第3编)
第一节 专利的种类
一、发明专利 1. 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
术方案。 2. 发明的分类 • 产品发明和方法发明 • 首创发明、改进发明、组合发明、应用发明与选择
• 新颖性的时间标准 :申请日 • 新颖性的地域标准 :分为出版物公开、使用公开、
其他方式
(二)创造性
• 创造性的标准: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 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 性特点和进步。
• “现有技术”是指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为公众所知的 技术 。
《知识产权法》(第3编)
第二节 我国《专利法》的修改
三、《专利法》第三次修改 • 2008年12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专利法》,自 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四、对我国专利制度的评价 (1)立法评价 (2)实施评价 (4)执法评价 (3)应用评价
《知识产权法》(第3编)
一、旧中国的专利制度 二、新中国专利制度的建立 三、1985年《专利法》及其特点
1. 实行单一专利保护制度 2. 三种专利形式集于一法保护 3. 早期公开、延迟审查制和登记制并存 4. 计划许可与强制许可并存 5. 行政执法与司法共同处理专利纠纷 6. 既符合国情又具有国际化特点
《知识产权法》(第3编)
《知识产权法》(第3编)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专利 二、专利法 • 专利法是调整因发明创造的产生、利用与保护
等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之法律规范的总称。 三、专利权 (1)专有性 (2)地域性 (3)时间性 (4)法定性
《知识产权法》(第3编)
第二节 专利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专利法的产生 二、专利法律制度的普遍建立 三、专利制度的作用 四、对专利制度的讨论
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 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 • 外观设计专利应具备的条件
《知识产权法》(第3编)
第二节 授予专利的条件
一、 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授权条件 (一)新颖性 (二)创造性 (三)实用性
《知识产权法》(第3编)
(一)新颖性
• 新颖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不属于现有技术; 也没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就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 型在申请日以前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 并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或者公告 的专利文件中。
《知识产权法》(第3编)
第三节 专利法的基本理论
一、自然权利论 二、非物质财产论 三、专利契约论 四、防止不正当竞争论 五、利益平衡论 六、产业政策论
《知识产权法》(第3编)
第十一章 我国专利立法及修改
第一节 我国专利法的历史演进及特点 第二节 我国《专利法》的修改
《知识产权法》(第3编)
第一节 我国专利法的历史演进及特点
合作出的主要起标识作用的设计。
《知识产权法》(第3编)
第二节 授予专利的条件
三、丧失新颖性的例外
• 在中国政府主办或者承认的国际展览会上首次展出的 发明创造,在展出之日起6个月内申请专利的,可认为 不丧失新颖性。
• 在规定的学术会议或者技术会议上首次发表的发明创 造,在发表后6个月内申请专利的,不丧失新颖性。
《知识产权法》(第3编)
(三)实用性
1. 实用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 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
2. 具有实用性的条件:
• 工业实用性 • 重复再现性 • 有益性
《知识产权法》(第3编)
第二节 授予专利的条件
二、外观设计专利的授权条件 • 与现有的外观设计不相同。 • 与现有的外观设计不相近似。 • 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 • 不得是对平面印刷品的图案、色彩或者二者的结
单位。 • 发明人或设计人享有署名权、获得奖励权和获得报
酬权。
《知识产权法》(第3编)
第一节 专利权主体的类型及 专利权归属
二、 专利申请人 (一)非职务发明创造 • 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设计人。 (二)职务发明创造 • 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设计人所在的单位。 (三)合作与委托发明创造 • 一般应当在协议中约定申请专利的权利。如果没有约
《知识产权法》(第3编)
第十三章 专利权的主体及权利归属
第一节 专利权主体的类型及专利权归属 第二节 专利权人的权利与义务
《知识产权法》(第3编)
第一节 专利权主体的类型及 专利权归属
一、 发明人与设计人 • 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是发
明人或设计人。 • 发明人或设计人只能是自然人,不能是法人或其他
第三编 专利权
第十章 专利制度概述 第十一章 我国专利立法及修改 第十二章 专利权的客体 第十三章 专利权的主体及权利归属 第十四章 专利的申请与审批 第十五章 专利的复审、无效及终止 第十六章 专利权的内容与限制 第十七章 专利权的保护
《知识产权法》(第3编)
第十章 专利制度概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专利法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专利法的基本理论
• 他人未经申请人同意而泄露发明创造内容的,申请人 于泄露之日起6个月内申请专利可认为不丧失新颖性。
《知识产权法》(第3编)
第三节 专利保护的排除客体
不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可分为:
1. 有“公共秩序”问题的发明
2. 不属于发明的项目 科学发现 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 某些特定技术领域的发明 动物和植物品种 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 利用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
发明。
《知识产权法》(第3编)
第一节 专利的种类
二、实用新型专利 1. 定义
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 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2. 特征 3. 不能申请实用新型的情形
《知识产权法》(第3编)
第一节 专利的种类
三、外观设计专利 • 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
第二节 我国《专利法》的修改
一、我国《专利法》第一次修改 • 1992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二十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 利法〉的决定》,1993年1月1日起施行。 二、《专利法》第二次修改 • 2000年8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 专利法〉的决定》,于2001年7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