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后高师学科教学论课程内容设计以数学学科为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职后高师学科教学论课程设计应体现这一阶段的性质 、 目标、 特点和任务。 文章在对职后阶段要素
分析的基础上, 进行学科教学论课程内容设计, 提出相应的课程设置原则, 并以数学学科为例予以具体说明 。 【关键词】 职后; 学科教学论; 课程内容; 数学 【中图分类号】 O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8794 ( 2012 ) 02 - 0111 - 02
表
之前设计不足 课程 目标
在前面的论述中, 我们针对职后社会需求的变 化和教育对象的发展特征分析, 设计了主要针对新 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 包括学科教 新课程、 学科教育研究共三个模块。 育理论、 在数学学科中, 结合学科具体特点, 设计各模 块的具体内容如下: 模块一。数学教育理论, 含三个分支, 分支一 数学教育基本理论: 一般教育理论对数学教育的影 响;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 波利亚的解题理 ; “目标教学 ” 论; 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理论 理论与 “双基 ” 数学教育。 分支二数学课 中国高考; 中国的 程理论: 课程的基本概念; 数学课程理论研究概说; 古代外国数学课程概况; 中国古代数学课程概况与 突出成就; 欧洲数学课程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中学 : “学习 ” 数学课程的演变。分支三数学学习理论 与 “数学学习 ” 概说; 基于行为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 基于认知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 基于人本主义的数 学学习理论; 基于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 模块二。数学新课程, 含三个分支, 分支一数 学课程标准解读: 中外数学课程改革简史; 教学大 纲与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 数学课 程 标 准 解 读。 分 支 二 新 课 程 典 型 课 例 分 析—兼谈新课程数学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阶段课堂 教学观摩与评析( 研讨) ; 高中阶段课堂教学观摩与 评析( 研讨) ; 课程资源开发; 来自学员的案例研讨; 数学教学设计。 分支三高中数学选修 3. 4 专题选 讲: 关于高中数学选修 3. 4 的认识; 选修 3 专题选 讲; 选修 4 专题选讲。 模块三。数学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 含三个分 支: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数学教育研究简介 ( 优秀 数学教育研究介绍) ; 数学教育论文写作。
( 三) 课程内容设置原则 ( 二) 课程内容设计与说明
职后高师“学科教学论 ” 的课程内容设置应遵 循以下几条原则: 1. 贴近时代脉搏, 体现新课程要求 职后高师“学科教学论 ” 的课程内容设置必须 敏感于时代对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 也就是要“与
— 111 —
课程内容设计框架
。 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 时俱进” 就是 要关注新课程、 反映新课程、 体现新课程。 2. 关注学习者, 突出职后特点 任何课程设计如果脱离学习者的具体特点 , 都 很难较好地实现课程内容的适切性。 教师学习是 成人学习的一种, 既有成人学习的一般共性, 又有 在课程内容选择、 呈 教师学习的专业特性。 因此, 现方式、 评价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应对 此特点做出回应。 3. 重难攻坚, 把握教师专业化发展薄弱环节 职后学习作为教师继续教育诸多形式中的一 种, 必须依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 针对 薄弱环节, 设计、 选择、 实施学科教学论课程, 把握 教师职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要素, 在课程内容选择 为教师的职后学习搭建适宜平台, 很好 和设计上, 地起到专业提升与引领作用。 二、 职后高师数学教学论课程内容设计
【收稿日期】 2011 - 09 - 03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为 11544105 【作者简介】 孙文英( 1972 - ) , 女, 黑龙江巴彦人, 本科, 讲师, 主要从事成人教育研究 。
要和真实困境, 增设相应的辅助课程。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 这些教师急需与 新课程紧密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学习 。 具体 是针对新课程的学科教育理论的深入学习和 而言, 实践技能领域的充实完善。 基于上述分析, 设计主要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背景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 , 包括学科 新课程、 学科教育研究三个模块。 教育理论、 各模块具体内容如下: 学科教育理论模块包括 学科教学理论、 学科课程理论、 学科学习理论; 新课 新课程典型课例分 程模块 包 括 课 程 标 准 解 读、 — —兼谈 新 课 程 学 科 教 学 设 计、 新课程专题研 析— 究; 学科教育研究模块包括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 学科教育研究简介、 优秀学科教育研究介绍、 教育 论文写作。 这三个模块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课程功 能。其中, 学科教育理论实现在职教师理论素养的 提高, 学习本学科领域的教学理论、 课程理论和学 习理论; 新课程模块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 提出的新要求而设计, 旨在使教师领会新课程标准 提升相应的学科教学设计能 中蕴涵的 课 改 理 念, , “新课程专题研究” 力 环节依据新课程中增设的学 科专题开设, 帮助教师解决在新增学科内容方面带 来的困难; 学科教育研究是在职教师普遍感到困难 的薄弱环节, 也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 在经过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以及多年教学实践的 这一环节的具体内容设计对有效教学将起 磨练Biblioteka Baidu, 到极大的专业提升和引领作用。
2012 第 2 期 ( 总第 301 期)
成人教育
ADULT EDUCATION
No. 2 2012 Total No. 301
职后高师学科教学论课程内容设计
— — — 以数学学科为例 孙文英
(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成人教育分院,哈尔滨 150080 )
( 一) 社会要求与学员发展特征分析
一、 职后阶段高师学科教学论课程内容设计
1. 社会要求分析 与职前阶段的要求不同, 社会对职后阶段的培 养要求是具有一定从业经验的教师, 在已有从师素 质和能力上的进一步提升。 不是要求能从事基本 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 而是能在原有的知识与能力 基础上有新的飞跃,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挥中 坚作用。 2. 学员特征分析 与职前阶段几乎毫无社会工作经验的学生不 职后阶段的学员一般都具有几年或多年从教经 同, 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 他们对于教育 历, 以及教学工作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也有各自不同 的教育哲学观念。 这一阶段的学员学习具有自己 独特的特点, 即具有教师学习的本质和一般特征 。 许多相关研究已对此讲述得很清楚, 如教师学习是 主体自主和平等民主的教学关系下的主体建构性 学习, 是问 题 中 心、 知 行 结 合、 即刻应用的行动学 习; 是基于经验和反思的研究性学习。 在近现代研 教师既是研究者, 也是反思者。 由研 究更是认为, 究到反 思, 是 教 师 的 成 长 之 路。 建 构 主 义 学 习 理 论, 更进一步把教师界定为建构主义的高级学习者 。 这种情形下, 对这些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 学科教学论课程设置需要减少一般意义上的理论 学习和针对于新手教师的实践技能培养内容 , 而是 通过科学合理地分析他们在专业成长上的实际需
分析的基础上, 进行学科教学论课程内容设计, 提出相应的课程设置原则, 并以数学学科为例予以具体说明 。 【关键词】 职后; 学科教学论; 课程内容; 数学 【中图分类号】 O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8794 ( 2012 ) 02 - 0111 - 02
表
之前设计不足 课程 目标
在前面的论述中, 我们针对职后社会需求的变 化和教育对象的发展特征分析, 设计了主要针对新 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 包括学科教 新课程、 学科教育研究共三个模块。 育理论、 在数学学科中, 结合学科具体特点, 设计各模 块的具体内容如下: 模块一。数学教育理论, 含三个分支, 分支一 数学教育基本理论: 一般教育理论对数学教育的影 响;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 波利亚的解题理 ; “目标教学 ” 论; 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理论 理论与 “双基 ” 数学教育。 分支二数学课 中国高考; 中国的 程理论: 课程的基本概念; 数学课程理论研究概说; 古代外国数学课程概况; 中国古代数学课程概况与 突出成就; 欧洲数学课程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中学 : “学习 ” 数学课程的演变。分支三数学学习理论 与 “数学学习 ” 概说; 基于行为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 基于认知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 基于人本主义的数 学学习理论; 基于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 模块二。数学新课程, 含三个分支, 分支一数 学课程标准解读: 中外数学课程改革简史; 教学大 纲与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 数学课 程 标 准 解 读。 分 支 二 新 课 程 典 型 课 例 分 析—兼谈新课程数学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阶段课堂 教学观摩与评析( 研讨) ; 高中阶段课堂教学观摩与 评析( 研讨) ; 课程资源开发; 来自学员的案例研讨; 数学教学设计。 分支三高中数学选修 3. 4 专题选 讲: 关于高中数学选修 3. 4 的认识; 选修 3 专题选 讲; 选修 4 专题选讲。 模块三。数学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 含三个分 支: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数学教育研究简介 ( 优秀 数学教育研究介绍) ; 数学教育论文写作。
( 三) 课程内容设置原则 ( 二) 课程内容设计与说明
职后高师“学科教学论 ” 的课程内容设置应遵 循以下几条原则: 1. 贴近时代脉搏, 体现新课程要求 职后高师“学科教学论 ” 的课程内容设置必须 敏感于时代对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 也就是要“与
— 111 —
课程内容设计框架
。 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 时俱进” 就是 要关注新课程、 反映新课程、 体现新课程。 2. 关注学习者, 突出职后特点 任何课程设计如果脱离学习者的具体特点 , 都 很难较好地实现课程内容的适切性。 教师学习是 成人学习的一种, 既有成人学习的一般共性, 又有 在课程内容选择、 呈 教师学习的专业特性。 因此, 现方式、 评价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应对 此特点做出回应。 3. 重难攻坚, 把握教师专业化发展薄弱环节 职后学习作为教师继续教育诸多形式中的一 种, 必须依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 针对 薄弱环节, 设计、 选择、 实施学科教学论课程, 把握 教师职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要素, 在课程内容选择 为教师的职后学习搭建适宜平台, 很好 和设计上, 地起到专业提升与引领作用。 二、 职后高师数学教学论课程内容设计
【收稿日期】 2011 - 09 - 03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为 11544105 【作者简介】 孙文英( 1972 - ) , 女, 黑龙江巴彦人, 本科, 讲师, 主要从事成人教育研究 。
要和真实困境, 增设相应的辅助课程。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 这些教师急需与 新课程紧密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学习 。 具体 是针对新课程的学科教育理论的深入学习和 而言, 实践技能领域的充实完善。 基于上述分析, 设计主要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背景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 , 包括学科 新课程、 学科教育研究三个模块。 教育理论、 各模块具体内容如下: 学科教育理论模块包括 学科教学理论、 学科课程理论、 学科学习理论; 新课 新课程典型课例分 程模块 包 括 课 程 标 准 解 读、 — —兼谈 新 课 程 学 科 教 学 设 计、 新课程专题研 析— 究; 学科教育研究模块包括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 学科教育研究简介、 优秀学科教育研究介绍、 教育 论文写作。 这三个模块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课程功 能。其中, 学科教育理论实现在职教师理论素养的 提高, 学习本学科领域的教学理论、 课程理论和学 习理论; 新课程模块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 提出的新要求而设计, 旨在使教师领会新课程标准 提升相应的学科教学设计能 中蕴涵的 课 改 理 念, , “新课程专题研究” 力 环节依据新课程中增设的学 科专题开设, 帮助教师解决在新增学科内容方面带 来的困难; 学科教育研究是在职教师普遍感到困难 的薄弱环节, 也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 在经过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以及多年教学实践的 这一环节的具体内容设计对有效教学将起 磨练Biblioteka Baidu, 到极大的专业提升和引领作用。
2012 第 2 期 ( 总第 301 期)
成人教育
ADULT EDUCATION
No. 2 2012 Total No. 301
职后高师学科教学论课程内容设计
— — — 以数学学科为例 孙文英
(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成人教育分院,哈尔滨 150080 )
( 一) 社会要求与学员发展特征分析
一、 职后阶段高师学科教学论课程内容设计
1. 社会要求分析 与职前阶段的要求不同, 社会对职后阶段的培 养要求是具有一定从业经验的教师, 在已有从师素 质和能力上的进一步提升。 不是要求能从事基本 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 而是能在原有的知识与能力 基础上有新的飞跃,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挥中 坚作用。 2. 学员特征分析 与职前阶段几乎毫无社会工作经验的学生不 职后阶段的学员一般都具有几年或多年从教经 同, 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 他们对于教育 历, 以及教学工作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也有各自不同 的教育哲学观念。 这一阶段的学员学习具有自己 独特的特点, 即具有教师学习的本质和一般特征 。 许多相关研究已对此讲述得很清楚, 如教师学习是 主体自主和平等民主的教学关系下的主体建构性 学习, 是问 题 中 心、 知 行 结 合、 即刻应用的行动学 习; 是基于经验和反思的研究性学习。 在近现代研 教师既是研究者, 也是反思者。 由研 究更是认为, 究到反 思, 是 教 师 的 成 长 之 路。 建 构 主 义 学 习 理 论, 更进一步把教师界定为建构主义的高级学习者 。 这种情形下, 对这些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 学科教学论课程设置需要减少一般意义上的理论 学习和针对于新手教师的实践技能培养内容 , 而是 通过科学合理地分析他们在专业成长上的实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