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抗菌药题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合成抗菌药

重点:喹诺酮类抗菌作用机制、临床应用、TMP与SMZ的协同抗菌机制及临床应用。一、喹诺酮类药物

第一代:萘啶酸第二代:吡哌酸。仅用于泌尿道和肠道感染

第三代:氟喹诺酮类主流药第四代:新氟喹诺酮类—“呼吸道喹诺酮类药物”

【药理作用】

1.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对G+、G-、铜绿假单胞菌、结核、支原体、衣原体、厌氧菌、军团菌等各种菌均有作用。

2.药动学特性好:吸收迅速完全,分布广,浓度高,可杀菌,t1/2长。

3.细菌对本类药物与其他抗菌药物之间无交叉耐药性。

4.临床应用广:呼吸道、尿路、骨关节及皮肤软组织。

5.不良反应少、轻微:恶心、光敏性皮炎和骨关节病。

【抗菌作用机制】

1.抑制DNA回旋酶:这是该类药物抗革兰阴性菌的主要机制。通过形成DNA回旋酶-DNA-喹诺酮三元复合物,抑制回旋酶切口和封口功能,从而阻止DNA复制。此类药物对人体内的拓扑异构酶II影响较小。

2.抑制拓扑异构酶IV(解链酶) :这是该类药物抗革兰阳性菌的主要机制。喹诺酮通过抑制其解旋活性,干扰DNA复制。

3.其他:诱导DNA错误复制及抗生素后效应等。

【耐药机制】交叉耐药,故两种喹诺酮药不能交替使用。与其他类别药无交叉耐药。

1.酶与药物亲和力下降;

2.细菌细胞膜孔蛋白通道改变或缺失,使细菌对药物的通透性降低,进入菌体的药物减少;

3.药物外排增加。

【临床应用】

1.泌尿生殖道感染:首选环丙沙星、氧氟沙星、β-内酰胺;铜绿假单胞菌:环丙沙星

2.呼吸道: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与万古霉素联用;代替大环内酯类治疗支原体、衣原体肺炎、军团病。

3.肠道与伤寒:志贺菌痢疾、胃肠炎、伤寒、副伤寒

4.旅行性腹泻

【不良反应】胃肠反应、中枢神经系统毒性:CNS兴奋表现、皮肤反应及光敏反应、幼年动物软骨组织损害、肝、肾功能损害、跟腱炎、心脏毒性

常用药物:

诺氟沙星(norfloxacin):用于泌尿系和肠道感染。

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应用广,是体外抗菌活性最强的药物,用于革兰阴性菌、耐药菌株感染。

氧氟沙星(ofloxacin)和左氧氟沙星(左旋体):用于全身感染左氧氟沙星活性更强,不良反应更小。

二、磺胺类药物(对氨基苯磺酰胺衍生物)广谱抑菌药。曾广泛应用于临床,不良反应使应用受限。

1.用于全身感染的磺胺类(易吸收):磺胺嘧啶(SD)、磺胺甲恶唑(SMZ)。

2.用于肠道感染的磺胺类(难吸收):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SASP) 治疗非特异性结肠。

3.外用磺胺药:磺胺嘧啶银(SD-Ag)用于烧伤、创伤伴铜绿感染。磺胺醋酰(SA-Na) 用于眼部感染。

【抗菌作用机制】磺胺类药物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相似,与PABA竞争菌体二氢

叶(?)酸合成酶,阻碍二氢叶酸合成,影响核酸合成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抗菌谱】广谱、抑菌对G+、G-及衣原体、原虫,放线菌、铜绿假单胞菌有效,对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病毒无效。

【临床应用】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首选SD

2.泌尿道、消化道、呼吸道感染:SMZ+TMP

3.溃疡性结肠炎:SASP

4.烧伤或大面积创伤后的创面感染:SD-Ag

5.眼部感染:磺胺醋酰

【不良反应】

1.肾损害:易在尿中沉积(尤其是中性或酸性环境下)引起结晶尿、尿痛、血尿、无尿导致肾脏损害。防治措施:①服等量NaHCO3,以碱化尿;②多饮水,加速排泄

2.过敏反应:交叉过敏。

3.血液系统反应: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4.其它:CNS反应、肝损害。

甲氧嘧啶(trimethoprim, TMP)磺胺增效剂

作用机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阻碍四氢叶酸合成,阻止细菌核酸合成而抑制细菌生长繁殖。易耐药,不单用

TMP不良反应:TMP毒性低,但长期用可致四氢叶酸缺乏,可同服叶酸对抗。

磺胺类药物与甲氧嘧啶合用:协同作用,双重阻断细菌叶酸的合成代谢。①增强抗菌作用;

②扩大抗菌谱;③延缓耐药性。

TMP不良反应:TMP毒性低,但长期用可致四氢叶酸缺乏,可同服叶酸对抗。

三、其他合成类抗菌药

呋喃妥因(呋喃坦叮,nitrofurantoin):治疗泌尿道感染,酸性环境中作用增强

呋喃唑酮(痢特灵,furazolidone):口服不吸收,治疗肠炎和痢疾

甲硝唑:对厌氧菌,阿米巴、阴道滴虫、都有效。

SD —流脑首选SD +TMP(10:1)—双嘧啶片

SMZ—泌尿道、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与甲氧苄啶合用SMZ+TMP(5:1)—复方新诺明片TMP与SMZ的协同抗菌机制及临床应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重点: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抗菌谱、适应症、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抗菌机制】:

1.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酶(青霉素结合蛋白)

2.触发细菌自溶酶活性

【耐药机制】:.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

1.酶与药物牢固结合,“牵制机制”

2.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

3.胞壁或外膜通透性改变

4.增强药物外排

5.缺乏自溶酶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

(一)、窄谱青霉素类

青霉素G(penicillin G)有机酸,易被酸、碱、醇、金属离子破坏,不耐热,干燥粉末稳定,可放数年,溶于水后极不稳定,易降解失效,故应临用现配。常用其钠盐或钾盐。剂量用国际单位U表示,其他青霉素均以mg为剂量单位。

【体内过程】不宜口服。通常作肌内注射,吸收迅速且完全。能广泛分布于全身各部位。剂型:水溶液、混悬剂和油剂。

【抗菌作用】抗菌作用很强,在细菌繁殖期有高度抗菌活性:

①球菌G+: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

球菌G-: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

②杆菌G+:如白喉棒状杆菌、炭疽杆菌、产气杆菌、荚膜杆菌、破伤风杆菌、乳酸杆菌;少数G-:百日咳杆菌;

③螺旋体: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

④放线菌。

【临床应用】

1.G+球菌和杆菌:

①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蜂窝织炎、扁桃体炎、丹毒、猩红热、心内膜炎等;

②肺炎球菌所致的大叶肺炎、支气管肺炎、脓胸等;

③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

④敏感金葡萄球菌引起的疥、痈、败血症;

⑤白喉、破伤风、急性坏疽和产气荚膜梭菌所致的菌血症。

2.G-球菌:

①淋球菌引起的淋病;

②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3.放线菌及螺旋体:放线菌病、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等的治疗。

【不良反应】

1.变态反应:皮肤过敏及过敏性休克

防治措施:①严格掌握适应证;②详细询问过敏史;③给药前做皮试;④现用现配;⑤每次注射后严密观察30分钟;⑥初次使用、间隔3天以上及换批号重新皮试⑦备好抢救药品及器材。⑧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首先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0.5~1.0mg,同时采用其他急救措施。

2.赫氏反应(Herxheimer reaction):梅毒、钩体病时用青霉素治疗可能出现症状加剧现象。表现: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咽痛、心动过速、休克等

治疗:氢化可的松静滴或地塞米松静注

3.其他:局部刺激(肌肉注射局部可发生周围神经炎),高血钾,高血钠

(二)、耐酸青霉素类

药物:青霉素V 特点:耐酸,不耐酶,抗菌谱≈PG,较PG弱。易被青霉素酶水解,故对大多金葡萄球菌无效。

(三)、耐酶青霉素类

通过改变侧链空间位置障碍作用使β-内酰胺环不被水解。

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氟氯西林等

【抗菌特点】耐酸、耐酶,可口服。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有一定作用。(四)、广谱青霉素类

药物: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羟氨苄西林)、匹氨西林

共同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