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新闻传播学研究(1998-20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力丹新闻传播学研究情况
陈力丹最近每年都会撰写综述性的文章,总结每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情况。将他从1998年到2005年的综述文章读下来,对近十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发展情况就能有个大致了解。摘录其要点如下:
《2005年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
10个较为集中的话题:
1、传媒与构建和谐社会:角色、责任与效能
2、新闻伦理与职业规范:热点新闻引发的思考(付费采访、记者职业行为的边界、匿名信源的使用)
3、新闻与法治:权利冲突与权界限定(知情权与隐私权、知情权的内容)
4、媒介内容:我们会娱乐致死吗?(媒介内容的过度娱乐化)
5、危机传播:渐入成熟应对之道
6、政治传播:法治化的管理观念在先(新闻执政,发言人制度,政府形象传播)
7、公信力研究:扩展基础理论研究(媒介公信力标准,受众对传媒的内容偏好与公信力评价)
8、跨文化传播:碰撞中各得其所
9、媒介教育:媒介素养和改革新闻教育(提高公众的媒介批判精神—普及媒介知识和提高公众的媒介使用能力:中西方媒介素养理论提出的不同追求)
10、新媒介研究:从分类到集聚(媒介的融合式发展)
《2004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
2004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研究领域的专门化和深化是基本特点。
1、新闻理论研究第一,较多地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对新闻学理论的传统命题进行回顾和解读,重构传统命题得以产生的历史环境。(全党办报、用事实说话)第二,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梳理和重构(新闻话语中的原型沉淀、新闻文本的个性特征分析)。另外,关注新闻学的体系建构,对学术话语依附政治话语体系
的评判,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出,亦是今年学界关注的问题。
2、传播学研究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该理论创始人之一唐纳德•肖应邀来人大作学术交流),对批判学派的关注(对文化研究学派的发展过程的梳理,),电子-数字化信息时代呈现真实被模拟取代和消解的趋向。但科技同时也为人们更接近现实世界提供了手段。区域内传媒和社会发展的实证研究明显增多
3、新闻法治研究媒介审判和司法公正、新闻采访权、新闻侵权与诉讼、“真实性”证明(举证程序)
4、传媒产业研究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媒介产业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基于现象描述的实证研究,另一个部分是引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方法对作为经济实体的传媒产业进行解读和剖析。在微观层面的媒介产业研究中,“新闻线人”是这年一个新鲜的话题。
5、新闻史和传播史研究这年的新闻史研究最显著的进展,是在吸收引进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中国近代新闻史的一些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再探讨。
6、广播电视研究广播研究中,讨论广播语言的文章居多。关于电视,微观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研究中央电视台一些品牌节目、频道的特色。南京零距离”电视新闻被称为“民生新闻”,引起学界关注。宏观上,电视产业的发展是这年关注的重点。
《2003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
年内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相当多地涉及到传媒,进而也激发起新闻传播学界的研究热情。论证的话题有:
一、“非典”疫情的蔓延引发信息披露制度改革的研究(流言止于公开,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确立,非典报道中对人的生命权的漠视)
二、伊拉克战争引发当代整合新闻传播的研究(我国新闻媒体报道观念和模式的改进,各种新媒体参与的整合新闻传播,第五媒体,DV,BLOG)
三、越来越多的传媒非职业行为引发新闻专业主义讨论(繁峙矿难,受贿无闻,职业意识调查,职业角色与利益的冲突,以自律求自由,更正制度)
四、一系列传媒结构的调整再次促动新闻改革的研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报刊
整顿,管办分离)
五、一系列舆论监督和反监督事件引发采访权和新闻职业规范的研究(采访权:权利?权力?隐性采访)
六、新闻理论的研究进展(纵向选取新闻定义探究传播观念、用事实说话的讨论,新闻与宣传的内涵差异,新闻价值讨论,反新闻价值的新闻选择标准,新闻真实性,新闻与新闻传播业)
七、新闻史研究(新闻史的研究架构:更加重视主体,突出新闻史的个性)
八、传播学研究(全球化对传媒及传媒文化的影响,批判学派的各种观点,“公共领域”“第三人效果”“信息的适度冗余”,后现代传播理论)
《200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
一、媒介经济研究(传媒发展的体制性“瓶颈”,媒体核心竞争力,媒体的同质化传播,编营分离,制播分离,传媒消费主义)
二、新闻法治及职业道德研究(隐性采访的继续讨论,新闻损害,消息来源匿名,采访权的法律依据)
三、新闻理论研究(新闻真实性,新闻价值,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
四、传播学研究(传播学本身如何深入成为重要话题,符号学角度的研究,“公共领域”“编码/解码”模式,议程设置在中国的实证研究)
五、广播电视研究(广播:窄播化,变及时性为即时性,打造电台的品牌。电视:频道专业化,电视集团化,电视节目形态研究,电视节目质量评估,西部电视)六、网络研究(关于网络传播的文章,比往年有所减少,但仍然拥有相当的数量。对“第四媒体”的再质疑,网络对整合舆论的破坏性)
《2001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
一、媒介经济(媒体投资,媒介资本,广电媒体集团化,零售市场,有效发行,媒介市场细分,假日市场)
二、网络传播(话题开始呈多样化、具体化,除了抽象的网络性质的研究外,其他话题均较为具体,例如网络新闻的发布、网络传播伦理、网络受众及网络调查方法、虚拟社交、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关系、媒体网站建设、网络文学和个人出
版、电子商务等等。)
三、广播电视研究(涉及的方面广泛,但是学术性的宏观研究和深化的专题研究文章少,讨论具体节目的微观技术问题占了大多数。不过,这些技术性讨论有了明显的深化。例如广播和电视频道专业化、节目主持人、电视新闻、谈话节目、广电管理、电视批评、电视纪录片、电视剧、娱乐节目等话题,文章较多,也较以往的论述深化了)
四、新闻法治(老问题还是新闻侵权与诉讼、隐性采访的注意事项等;较新的问题有:隐匿权、媒体如何面对企业的新闻策划、记者采访权的法律依据、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
五、新闻理论(主要涉及的话题有:媒介本质、新闻事实、独家新闻、真实性、新闻价值、客观性、新闻自由与责任、新新闻主义、比较新闻学等。最为集中的新闻理论话题是新闻的真实性。)
六、传播学研究(所讨论的问题涉及传播的本质、新闻叙事、议程设置、议题融合、传媒生态、跨文化传播、性别与传播、各批判学派代表人物思想研究、健康传播、媒介批评、大众传播第三人效果、泛传播观念、媒介权力、广告与流行、普世伦理的广告心态、形象与传播、知识沟、社会变迁中的受众、舆论形成等。新引介的两种传播学理论,第三人效果理论、议程融合论)
七、新闻史(这年的新闻史研究较前一年活跃,出现一些论述新闻史研究的文章;另外,鉴于世纪之交,有一些关于中国和世界20世纪十件大事、百年新闻等等的文章,烘托起新闻史研究的复兴征兆。)
八、西部大开发宣传
九、大众文化(对媒体承载的大众文化予以批评和分析的较多,特别是关于电视娱乐节目的评论增多)
十、世纪之交对新闻传播的回顾和展望
十一、WTO与中国的新闻传播
十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十三、大众传播量化调查和分析
《2000年中国新闻学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