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中庸思想对现代教学方法的启示-2019年精选作文

合集下载

孔子的中庸思想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启示

孔子的中庸思想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启示

孔子的中庸思想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启示【摘要】孔子的中庸思想既是一种道德准则又是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论。

作为一种方法论,中庸要求我们的一切言行要做到不偏不倚,把握分寸,恰如其分。

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不准以及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种种失衡现象,需要运用中庸的思想去把握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教授系统知识与开发创造性思维、放与收以及课前设计与课堂生成之间的平衡,才能使新课程教学顺利有效地开展。

【关键词】中庸平衡教学“中庸”一词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见于《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云“至德”,曰:“至德,谓德之至极,无以复加者也。

”可见孔子将“中庸”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

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孔子的中庸思想。

在价值观层面,把“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准则,把中庸视为德之极致,在孔子看来,要能够做到中庸不仅需要有公平正义之心,还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极高的智慧,极少人能把握好尺度,做到恰到好处。

在方法论层面,把中庸作为一种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中庸不是调和主义,也不是折中主义,它是含有辨证思想的方法论,孔子提出了“扣其两端”“执两用中”“过犹不及”“择乎中庸”,适度权变而“时中”的命题。

孔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双方,要全面地来看待事物,抓住事物的两个方面,才有可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执其一端,片面行事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孔子把事物正确、合理的内在规定性视为“中”,“过”与“不及”是人的思想行为的两端,“过”与“不及”都超出了保持“中”的量的界限,都偏离了“中”,因而都应该注意防止和避免,只有“无过无不及”才合乎中庸。

而在这个择取“中庸”的过程中,要把握中庸的标准,但这个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灵活多变的,要权衡轻重缓急和利弊得失,因时因地因事而灵活处理,并能与时偕行,不断求得至当,即要灵活把握事物的度。

小学教师抄中庸心得体会

小学教师抄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圣人之道,中庸而已矣”。

作为一位小学教师,我有幸研读了《中庸》这部经典,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智慧。

以下是我对《中庸》心得体会的总结。

首先,《中庸》让我明白了教育的真谛。

在《中庸》中,孔子提出了“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也要追求这种“中庸之道”。

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品德的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其次,《中庸》让我认识到了教育的目标。

在《中庸》中,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先从修身开始,进而影响家庭、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次,《中庸》让我学会了教育的态度。

在《中庸》中,孔子提倡“温故而知新”,即通过回顾过去,总结经验,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此外,《中庸》还让我明白了教育的艺术。

在《中庸》中,孔子说:“不教而善,谓之善政;不教而能,谓之善教。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真理的过程。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

以下是我在学习《中庸》过程中的一些具体体会:1. 在班级管理中,我学会了“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对待学生,既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又要严格要求他们的行为,使之在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2.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优势。

3. 我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4.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论文: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现代启示

论文: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现代启示

论文: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现代启示引言儒家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对中国社会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古以来,中庸被认为是一种兼容并蓄、平衡和谐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道德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探讨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并展示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 中庸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中庸思想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自于孔子及其后学的思考与实践。

《中庸》是一篇短小精炼的文章,集中体现了儒家关于人与道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观点。

其主要内容包括道的认识与追求、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个方面。

1.1 道的认识与追求中庸将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本原则,强调人的修养应当与其追求道理相统一。

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追求道德的完美,秉持善良、诚实和公正的原则。

1.2 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提出了一个完整的人际关系体系,从个人修身到家庭和社会治理,再到国家和天下的治理,强调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来维护社会的平衡和谐。

人们应当注重品德修养,做到心地纯良、言行一致,以及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2. 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价值与意义传统儒家中庸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社会治理和道德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2.1 社会和谐与稳定中庸思想倡导平衡发展和和谐相处的原则,注重个人和社会的平衡,以及合理的利益分配。

这种思想对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维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2.2 个人道德规范的塑造中庸思想要求每个人追求道德的完美,并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

这种思想促使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进行反思,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从而使人们更加注重道德修养。

2.3 政府治理和道德教化中庸思想对政府的治理及道德教化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政府应当秉持公正、诚实和公正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和社会,同时应当通过道德教化的方式来引导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3. 中庸思想的现代启示传统儒家中庸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为我们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中庸的思想总结和感悟怎么写

中庸的思想总结和感悟怎么写

中庸的思想总结和感悟怎么写中庸是一种充满智慧和理性的思想,它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理论体系。

中庸思想强调了人的平衡与和谐,追求内外的统一与合一。

在我对中庸思想的学习和思考中,我得出了一些总结和感悟,下面我将以1000字为限,对这些总结和感悟进行叙述。

首先,中庸思想强调了个体的内外平衡。

中庸认为人应该在内心保持平衡,不偏向极端,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这种平衡可以使人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理智,从而采取适当的行动。

同时,中庸也强调了个体与外界的平衡。

一个人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利益,还要考虑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这种内外平衡使人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次,中庸思想强调了道德与行为的统一。

中庸认为人的行为应该与道德准则相一致,即要做到仁义礼智信这些道德价值的实践者。

只有在实践中,道德才能变得有价值,真实和有效。

中庸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品质,也是个体在社会中的道德行为,以及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中庸思想告诉我们,在道德和行为之间要取得平衡,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的标准,并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此外,中庸思想还强调了知行合一。

中庸认为,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实践的价值。

知识是为了指导行动的,只有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取得实际效果。

中庸思想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将我们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并通过实践来验证知识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只有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最后,通过对中庸思想的学习和思考,我还有了一些个人的感悟。

首先,我深深地感受到人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存在。

我们既有天性的善良和正直,同时也有贪婪和自私的一面。

中庸思想教导我们要抑制自己贪婪和自私的一面,追求道德和行为的统一。

其次,我认识到中庸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我们需要保持平衡和和谐,追求道德与行为的统一,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中庸思想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中庸思想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中庸思想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中庸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历史进程。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的开放,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艰巨。

通过对中庸思想的积极扬弃,将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能够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启示。

标签:中庸;思想政治教育;启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不断挖掘各种有效资源,积极汲取各种先进文化的精神养料,而中庸思想正是博大精深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的鉴别与提炼,可以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积极借鉴。

虽然中庸思想中存在保守、避世等落后思想,但其“折两用中”“致中和”“时中”等所蕴含的辩证思维仍有其合理性,可以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

一、坚持“折两用中”,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度“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

”意即人要正确认识事物的两面性,运用最为适合的“中庸之道”。

这里“折两用中”绝不是指没有原则、没有标准,只想做随大流、两边倒的老好人,这种人正是孔子就批判过的“乡愿,德之贼也”;也不是不求最好,不想最坏,只愿安稳度日、保持中游,而是在处理事情时要把握好度,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及,只有全面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才能够确定这个度。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正确理解“折两用中”思想的内涵,并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

第一是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的把握。

一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教育力度不能太轻,如果其思想与行为出现偏差,教育者因为怕麻烦,只想做老好人,听之任之,后果将越来越严重;也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流于表面,仅仅是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没有多方面配合,更没有及时掌握相关反馈,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如同隔靴搔痒,起不到真正的效果。

另一方面,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教育力度太重,过于频繁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味进行强制灌输,就容易造成教育对象产生厌烦的情绪,甚至出现逆反心理。

所以要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度,防止“过”与“不及”,避免发生“左”或“右”的错误。

儒家中庸思想及其对当前学校教育的启示

儒家中庸思想及其对当前学校教育的启示

2020年第!期(总第847期)丈敖冬‘科儒家中庸思想及其对当前学校教育的启示饶志祥(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32)摘要:在儒家思想体系中,中庸思想占有重要地位。

当前学校教育正经历改革与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儒家中庸思想,对当前学校教育具有启示意义:一是批判注入式教学法,坚持以人为本;二是教师坚持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学生相结合;三是区别对待学生学习负担;四是建立新型的因材施教观,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中庸思想学校教育教育启示―、儒家中庸思想中庸是中国认识史上的一个古老概念,由孔子提出,经孟子、子思、程朱等不断发展,在儒家文化中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庸一词合在一起在《论语•雍也》中有记载:“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古代,中庸被誉为"至德”,很少人能够达到,但是“中庸”的含义一直众说纷纭,连孔子也没有明的,众家对“中”“庸”的含义作了%朱在《中庸》下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庸,平也。

”(&'中庸》)说:“中庸者,以其记中之为也%庸,也%”(&文》及《记正义》)又说:“庸,也%中为也%”(《记冲庸》)程说:“不偏之中,不易之庸%中者,下之,庸者,下之%”(《程 '》)者认为朱的解%代语词中“不偏不倚”的解释为:不偏 一,中立%也不偏不,中%人中不偏一不一是(程)%中庸是达到中的,中和是中庸的的%者程中庸的%中,不偏,,不偏;庸,不(不),合,%者认为中庸是人的、其、合合%中庸“义”(合)“过”“不及”的的,到中庸%在A下是不合的,在B下也是合理的。

“不援,是也%不,也;,援之者,也”(《孟子'上》)%孟子“不”的论体了这一%中庸为一种,通称为中庸之%中庸之不是折中主义%折中主义平均平等,平均力的;中庸之强调灵活变通,时中的,即在境中,具体问具体析%孟子中庸的强调“”应“义”制%子:君子之下也,无也,无莫也,义之比%君子下的,没要怎样干,也没不要怎样干,只要干合,便怎样干%此外,中庸之社会主义代化建设仍有启发意义%今社会,“而不同”依然是决矛盾的基本式之一,矛盾是通过包面、在矛盾双之间寻中介这种中庸式加解决的%当前社会革发展遇到的问,在的前提下,顺应时,灵活置,尤其具有现实意义%二、对当前学校教育的启示儒家中庸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具有重要的代价%前学校教育正在提倡“课堂革命”,借鉴中庸思想的精华,能够合地前学校教育面临的多问,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更好地成“三元合力”的育人模式%(一)批判注入式教学法,坚持以人为本。

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儒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耐人寻味。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进儒家思想家提出了很多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并赋予实施。

这些新方法、新实践改变了当时传统落后的教育模式,影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开创了教育的新纪元。

儒家教育思想内容丰富,不仅在当时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其优秀部分对现代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对于学生的启示对于学生来说,尊师重道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素质。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作为接受者,学生应该懂得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

在尊重老师的前提上要学会主动思考,孟子曰:“君子引而不发。

”孔子亦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独立主动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

对于教师的启示提到教师,不得不提到孔子。

孔子作为教师,真正做到了“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渊博的知识是前提。

其次,应有“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教书的过程亦是学习的过程,反思自己,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素质。

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

只有热爱才有精神,只有热爱才有奉献。

对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启示虽然儒家教育思想中的大部分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了,但是其中不乏仍有极大意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1)孔子倡导的启发式教学对现在就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

在孔子之前一直是教师灌输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甚至现在都还有这种教学方法。

这种强硬的教学方法不符合人类认识和发展规律,结果可想而知。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他改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人主导地位,使学生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者,活跃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闻一知十”“举一反三”,促进了学生学习和思想上的进步。

(2)“因材施教”思想更是对现代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性格、优缺点、兴趣爱好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差异教学”。

教师要充分观察学生间的差别,然后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可以发展自我。

孔子的中庸思想对现代教学方法的启示-2019年精选作文

孔子的中庸思想对现代教学方法的启示-2019年精选作文

孔子的中庸思想对现代教学方法的启示《中庸》历来被理解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孔子的中庸思想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庸思想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灵魂。

“中庸”这一古老的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不仅维系了封建社会的稳定与秩序,而且作为一种观念,曾以一种超越时代的力量,渗透于人们日常的观念、习俗、思维方式之中,并对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中庸思想的起源中庸思想萌发于中国古代时期,它来自于当时人们对大自然的推崇。

在我国古代的弓箭文化中,旗帜是军队的标志,代表了军队中的指挥权;“中”是旗杆之正,人们以旗为号召,在人们的聚集之地,旗帜常常在人们集体活动的中心,所以“中”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在先秦时期的典籍中,“中”有三重含义,“中礼、时中、适中”,“中礼、时中、适中”,中庸的“中”正是把上述几种意思抽象、提炼、升华而得来。

使得“中”从一开始就具有了规则、标准的意义。

二、孔子中庸思想的基本观点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生活时期正经历着“礼崩乐坏”的社会剧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及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孔子对中庸做了“过犹不及”、“和而不同”的表述,这说明中庸兼有哲学的方法论意义。

孔子中庸思想的一个来源是“尚中”的观念,这个概念在氏族社会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孔子总结了前人的“中和”、“尚中”、“和同”的思想,将“中”与“庸”联系起来,提出了“中庸”的思想,中庸思想便由此产生。

“中庸”最早出现于《论语?雍也》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孔子把中庸视为最高的道德境界。

在《论语?先进》中,孔子对中庸概念做了“过犹不及”的解释。

孔子认为保持平衡是事物发展的关键所在,从而提出对待事物必须坚持适度、合宜的原则和方法。

“中庸”就是“执中两用”,要求人们言行符合礼节。

结以上各种解释,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始终坚持。

孔子的中庸思想是一种方法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孔子的言论对你的启迪和影响作文

孔子的言论对你的启迪和影响作文

孔子的言论对你的启迪和影响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从孔子的话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重要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哦!首先,孔子说过:"有教无类"。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因为出身或身份而歧视别人,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孔子还说"有友皆自益矣"哦,他的意思是说,交朋友要注意选择对象,跟好朋友在一起能让自己受益。

孔子语重心长地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意思就是,只是知道做一件事情的道理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真心喜欢,然后才能全心全意投入,学有所乐。

孔子还有不少关于品德修养的箴言。

比如他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君子是指品行高尚的人,他们总是先反省自己,而不是把错误归咎于别人。

再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就不要去伤害别人。

还有"君子无所争"的教诲,君子应该谦逊有理有节,不会为一些小事与人争执不休。

孔子也教导我们要好学上进、刻苦努力。

他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意思是只是死记硬背没有思考是很危险的,但光是思考不去学习知识也是不行的。

再比如"温故知新"的名言,就是告诉我们要继续钻研已学过的旧知识,才能开拓新的领域。

最难能可贵的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哦!孔子希望我们每天都能有新的进步。

孔子还教导我们要以宽容、正直、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

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提醒我们不要伤害他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是,自己想获得成就,就要帮助别人也获得成就。

再比如"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

通过比喻和例子来说明道理,就显示了对他人的关爱之心。

总之,孔子的言论给了我太多宝贵的启迪和教诲,使我从中获益良多。

孔子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探析(五篇材料)

孔子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探析(五篇材料)

孔子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探析(五篇材料)第一篇:孔子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探析孔子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探析崔日韦(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孔子思想体系的始终。

中庸精神赋予了孔子的仁、礼等思想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透过中庸精神,孔子天人贯通的圣人气象得以呈现。

孔子的中庸精神在两千余载后仍值得我们细细体味并付诸实践。

关键词:孔子;中庸;现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080(2007)03-0043-02一、中庸的内涵“中庸”一词始见于《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虽然“中庸”一词在《论语》二十篇、一万一千言中仅出现了一次,盖孔子思“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故罕言中庸,但中庸之道却彰显于《论语》的字里行间。

窃以为中庸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执两用中。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孔子称赞舜能把握事物的两个极端而用中庸之道去引导人们,这也是舜能够成圣的原因。

“大知”的圣贤待人处事能不偏不倚,不枉不纵,无过不及,而取其中。

“不及”固然是不好的,但是“过”亦不足取。

如“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过”和“不及”都偏离了中道,故两者都不可取。

为了恪守中道,就要反对两个极端,而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论语》中诠显中庸思想的语言比比皆是,又如子夏为宰于莒父而问政于孔子,“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处理事情怠慢拖拉不行,过于求快亦是很有害的,要成就大事就要执守“中庸之道”,不快不慢,恰到好处,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儒家文化对现代教学方式的启发-现代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儒家文化对现代教学方式的启发-现代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儒家文化对现代教学方式的启发-现代教育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儒家文化是人类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儒家崇尚师道、尊师重教,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孔子是历史上第一个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观点纳入到教学过程的大教育家。

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对现代教育教学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一、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雏形是从孔子开始的,他主张“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即看学生的所作所为,了解学生的经历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

他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性格、爱好、智力等方面的不同,有的放矢,循循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说教[1]。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在《论语》中出现了66次,却没有完全相同的解释。

对同样一个“何为仁”的问题,孔子根据学生的资质和性情给予不同的回答。

对颜渊这个得意门生问“仁”,他答:“克己复礼为仁”,并解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仲弓也是孔子心中的好学生,他鞭策仲弓要掌握“仁”的精髓:“已所不,勿施于人”,力求“邦”“家”“无怨”(《论语颜渊》)。

对于樊迟这个朴实之人,孔子答“仁”时仅说“爱人”(《论语颜渊》),“居则恭,执事敬,与人忠。

”[2]因材施教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要注意学生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时要因人而异。

因为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多种:遗传、环境、教育,等等,所以学生的兴趣、爱好、智力、能力是有区别的,这就要求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时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措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健康发展。

即使对学生进行批评也要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方式,例如对调皮捣蛋的男生批评时可以采用刚柔结合、直接批评的方式;但对容易羞涩的女生进行批评时就要含蓄委婉一些,既起到批评的效果又没伤害到其自尊。

论语中庸大学读后感3篇

论语中庸大学读后感3篇

论语中庸大学读后感3篇论语中庸大学读后感1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必须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

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

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

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日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

异常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

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我们明白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资料: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

仅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我个人认为今日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景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一样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能够语上也;中人以下,不能够语上也。

”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经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

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中庸教育哲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浅析

中庸教育哲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浅析

中庸教育哲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浅析【摘〓要】《中庸》是儒家关于对世界、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的为人处世的伦理道德观和思想方法论,是中国代社会的指导思想。

其教育思想往往为人们所忽视。

但蕴涵了深刻的教育哲学思想。

这些教育哲学思想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天命人性和谐《中庸》是论人性修养境界的一部专着,《中庸》开篇就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意思就是,上天所赋予的叫作性,遵循人性行事叫作道,把道加以修明和推广叫作教育。

很明显,《中庸》的教育思想,或者说修养论,是建立在天赋人性论之上的。

这就是人的本性,循性而行就叫道,修治此道谓之教。

《中庸》中的天命思想来源于传统宗教中的“帝”、“天”等观念。

“命”的最初含义是命令之命,而后发展出宗教性的天命,再发展出客观必然性的命运。

此外还可以指一般性的道德法则,向具体个体上的凝结。

例如,《左传·成公十三年》中刘康公的一段话“吾闻之,民受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

是以有动作礼仪威仪之则,以定命也。

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之以祸。

”但此处的“哲”,只是人的生命的一部分,还不能把它归结为人的本质,也就是说不能把它看成是人之为人的“性”。

《中庸》并没有点出人的本性是什么,不过既然讲要“率性”,自然表明了人的本性中含有某种积极的或良性的潜质,否则如荀子所主张的“人性本恶”,必须“化性起伪”,就不能提倡“率性”了。

我们知道思孟学派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孟子正是在《中庸》的基础上对人性的内涵作了发挥和扩充,明确指出人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中庸》上承孔子思想,并加以发展扩充。

虽然在《中庸》的时代,天的地位进一步失堕,但《中庸》仍把人德性的超越、形上的基础建立在“天”或“天命”之上。

孔子的思想对现在的影响小作文

孔子的思想对现在的影响小作文

孔子的思想对现在的影响小作文孔子的思想对现在的影响可大了,简直就像是一部“千古不朽”的教科书。

他的思想观念,不仅在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也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孔子强调“仁爱”、“诚信”等道德观念,这些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说,我们现在经常听到“以人为本”、“诚信经营”等口号,这些都是孔子思想的体现。

而且,孔子还提倡“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不过分追求极端,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也同样适用。

比如说,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既要考虑到自己的利益,也要考虑到他人的利益,不能只顾自己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

孔子注重教育和学习。

他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取得进步。

在现代社会也是如此。

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而且,孔子还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制定教育方案。

这种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孔子强调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和万事兴”,只有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在现代社会也是如此。

我们要注重家庭教育,培养良好的家风家训;也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孔子的思想对现在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他的思想观念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孔子思想中的优秀传统,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奋斗!。

孔子言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作文

孔子言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作文

孔子言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作文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言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孔子言论对我们的启示:
1. 注重修身齐家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个人品德修养是基础,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进而治理国家。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个人修养,以正直善良的品行影响家人,进而影响社会。

2. 重视教育和学习
孔子说过:"有教无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他倡导教育平等,强调学习与思考并重的重要性。

当今时代,我们应该终身学习,勤于思考,不断更新知识,全面发展自我。

3. 强调仁爱互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名言阐明了互相尊重、仁爱待人的道理。

只有用同理心对待他人,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以善意友爱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

4. 崇尚中庸之道
孔子提出"中庸之道",主张一切都应该适度,不走极端。

这符合现代人追求均衡发展的需求。

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人际交往,我们都应该保持适度,避免偏执。

孔子的思想理念博大精深,具有永恒的价值。

我们应该学习孔子的睿
智言论,以此启迪智慧,规范自身行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中庸之道心得优秀作文

中庸之道心得优秀作文

中庸之道心得优秀作文中庸之道心得1上学的时候读《中庸》,根本读不懂;听老师讲,反而更加糊涂。

现在在《师资建设》工作了,渐渐的领悟了其中的一些道理。

中庸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最高思想境界和思想方式。

中,不偏不倚,庸,平常。

既不过分也无不足。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

“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

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这是《中庸》里面最为重要的一句话,实际上把所有儒学都讲完了。

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个什么状态?关键是“未”字,表明了古人修养不是在错误的观念和思想到来之后再进行修正,而是在思绪纷飞之前便能清明自觉。

而一旦心念之前便自觉,那么随后思绪所及无不是自然合乎规矩道德。

道理说起来不难,理解也不难,只是做起来难。

我们大多习惯于跟自己的思维打交道,思维要起未起之前的那一段心态,不是很容易抓住。

可知“中”的本身并非喜怒哀乐,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就是说对喜怒哀乐等情欲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控制,过度的喜不叫喜,过度的乐也不叫乐。

朱熹注释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

无所偏倚,故谓之中。

平时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

因为效果的“和”决定于方法的“中”,所以程颐解释中庸一词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不易说的是不可更易,不是别的不可更改,而是“中”的原则的不可更易。

今天也没有人骂你,所以不怒;今天也没有中一百万给你,所以你也没有喜;今天没有伤心的事,所以没有悲哀;今天也没有爱国奖券中了那么高兴,平平淡淡,此心不动。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精选作文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精选作文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精选作文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是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研究孔子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的现今的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概括起来,孔子的教育思想是:第一,学生必须端正学习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学习态度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行,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已。

”(《雍也》)也就是对吃穿住行这些身外之物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认真地做事,谨慎言论,要向有学问的人学习。

这样才算是好学。

[1]光是好学还不够,还要爱学,因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雍也》)(2)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

有人盲目的骄傲自满,孔子认为这样的人很难保持操守和仁道原则的。

孔子要求学生能够虚心的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却不觉得羞耻。

(3)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孔子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

看待问题要客观,不能只凭自己主观的随意猜想,这样才能求得世间的真理。

[2]第二,作为一个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也就是说,老师既要了解过去的知识又要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现在的问题。

因为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所以既要注重继承也要注重探索创新。

[3]他还进一步分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所谓“学而不厌”是说老师本身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

“诲人不倦”是讲教师对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以教为乐,对学生要有耐心、要循循善诱。

“以身作则”孔子认为对于学生不光要有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自己言行一致了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如果自己的言行都不端正又如何能教导别人言行端正呢?孔子认为对待自己的学生要多多关心,充满信心,抱着乐观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即爱护学生。

孔子中庸思想对当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孔子中庸思想对当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孔子中庸思想对当前家庭教育的启示中庸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观和思想方法论是由孔子率先提出来的,它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年。

当时,新旧制度交替,宗法制处于礼崩乐坏之时,整个社会失去了赖以维系的准则,出现了“失中”现象。

孔子认为,这种局面是由于“天下之无道也久已”①造成的。

这里所说的“无道”,指的就是无中庸之道。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②孔子把中庸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看成是规范人们思想行为方法的最高准则,旨在通过人性修养实现太平和合的理想社会。

中庸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涵集中体现在执中、时中与中和等三个方面。

深刻领会并汲取孔子中庸思想的精华,对于指导和改进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工作,特别是解决家庭教育的“失中”问题和促进和谐家庭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执中:行家庭教育之“中道”孔子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③所谓“执其两端”,就是把握两端的意思。

因为离开了两端,“中”也就不存在了。

所谓“用中”,指的是“中立而不倚”④。

“执其两端”不是用其两端,而是要用两端之中,即“允执其中”⑤。

在孔子看来,只有公允地执掌“两端”,才有可能找出正确的”中”来,才不会走极端。

“执中”并没有走中间路线的意思,更不是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

从思维方法上来看,“执中”指的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的统一;从认识论上来看,“执中”是集思广益后的科学判断;从实践行为上来看,“执中”又是照顾各群体利益的异中求同。

“执中”体现了孔子中庸思想的本质内涵。

“过犹不及”⑥,则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孔子的“执中”理念。

孔子主张“执中”,反对偏激,认为“过”与“不及”都是事物的极端化倾向,或者说是两种错误倾向,都不足取。

他曾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⑦在这里,狂者“过”,狷者“不及”,狂、狷都不得“中行”,只有“无过无不及”才符合“中行”。

孔子还把“过犹不及”分成两类:一类是“小过”与“小不及”。

孔子启发式教学带给现代教学的启示,教育理论范文.doc

孔子启发式教学带给现代教学的启示,教育理论范文.doc

孔子启发式教学带给现代教学的启示,教育理论范文.doc孔子启发式教学带给现代教学的启示,教育理论-【摘要】孔子的教学思想一直以来对中国及外国的教育事业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对现代教学具有更大的启发作用,本文主要从注重学生学习方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和重视道德修养四方面进行阐述。

孔子实在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之高超至今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

以著名的“启发式教学法”为例,孔子不仅一贯坚持启发式教学,而且“启发”式这个名称本身也是由孔子所创造。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只有八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

孔子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

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二种矛盾且无法解决时,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显然孔子的启发式有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所以,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八个字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

《中庸》读后感400字小学生作文精选5篇2019

《中庸》读后感400字小学生作文精选5篇2019

《中庸》读后感400字小学生作文精选5篇2019《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庸》读后感400字小学生作文精选5篇2019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庸》读后感400字小学生作文精选5篇2019(一)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义,意思很难理解。

虽然不尽理解,却也能从中感悟到一些人生的道理。

《中庸》的解释是不偏不倚之谓中,不易不更之谓庸。

中庸即中和。

中庸说来简单,实际上我们是很难做到的,我们的言行举止往往失之偏颇。

过于追求物质,或者过于理想主义,都一样,过犹不及。

特别是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为了达到一定的分数,有时会牺牲掉学生的休息时间,或者让他们被动地接受一些所谓的知识,打击了学生学习兴趣。

中庸就可以帮我们克服急功近利的做法,从而使我们做到知足常乐,慢慢学习,对待每一个细枝末节都能全心全意。

有一句话很流行;细节决定成败。

许多人缺乏中庸的素质,往往不能做到处处小心谨慎,不能从头到尾保持一颗平常心,他们常常在事情的最后关头因为某一个细节没有注意到而功亏一篑。

总之,读过中庸之后,我对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一定能受用终身。

《中庸》的核心之一是“则”,则即是标准。

这个标准,其实是对己对人统一的标准。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是说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得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

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

如果能做到“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的境界,将心比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就会避免很多矛盾,处世也会更加简单。

《中庸》读后感400字小学生作文精选5篇2019(二)做生意,是为了求利,求利就很难做到不报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中庸思想对现代教学方法的启示
《中庸》历来被理解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孔子的中庸思想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庸思想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灵魂。

“中庸”这一古老的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不仅维系了封建社会的稳定与秩序,而且作为一种观念,曾以一种超越时代的力量,渗透于人们日常的观念、习俗、思维方式之中,并对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中庸思想的起源
中庸思想萌发于中国古代时期,它来自于当时人们对大自然的推崇。

在我国古代的弓箭文化中,旗帜是军队的标志,代表了军队中的指挥权;“中”是旗杆之正,人们以旗为号召,在人们的聚集之地,旗帜常常在人们集体活动的中心,所以“中”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在先秦时期的典籍中,“中”有三重含义,“中礼、时中、适中”,“中礼、时中、适中”,中庸的“中”正是把上述几种意思抽象、提炼、升华而得来。

使得“中”从一开始就具有了规则、标准的意义。

二、孔子中庸思想的基本观点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生活时期正经历着“礼崩乐坏”的社会剧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及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孔子对中庸做了“过犹不及”、“和而不同”的表述,这说明中庸兼
有哲学的方法论意义。

孔子中庸思想的一个来源是“尚中”的观念,这个概念在氏族社会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孔子总结了前人的“中和”、“尚中”、“和同”的思想,将“中”与“庸”联系起来,提出了“中庸”的思想,中庸思想便由此产生。

“中庸”最早出现于《论语?雍也》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孔子把中庸视为最高的道德境界。

在《论语?先进》中,孔子对中庸概念做了“过犹不及”的解释。

孔子认为保持平衡是事物发展的关键所在,从而提出对待事物必须坚持适度、合宜的原则和方法。

“中庸”就是“执中两用”,要求人们言行符合礼节。

结以上各种解释,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始终坚持。

孔子的中庸思想是一种方法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孔子认为要做到中庸,就要遵循因时、因事而变通的原则,即做到“时中”。

意思是处理事情要审时度势,随事情的变化而改变方法,做到适中、适宜。

中庸思想的最终目的就是“致中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达,即达到了和谐的状态。

中庸思想极力推崇“至诚之道”,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实事求是。

孔子的中庸思想就是哲学意义上的“度”,要求人们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做事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这也是中庸思想所追求的意义。

三、孔子的中庸思想对现代教学方法的启示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
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直接决定着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教师面对许多挑战: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新型教学手段的尝试,师生代沟拉大,日益难以应付的改变以及快节奏的工作方式等,都在激励者教师去做出调整。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当好学生的带头人。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种种失衡现象,例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运用不当,使得教学目的难以达成,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处理课程教学中的关系、把握课程,不断完善自身、开拓创新、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中庸思想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一)把握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平衡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促进者、引导者、鼓励者,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教学模式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心模式转变。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维护学生主体地位,同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很难的,也就是说要把握一个“度”,遵循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原则,否则就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也可能导致教师的主导作用无法发挥或者忽视学生的现象出现。

教师一方面要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等的对待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的创造性充分的发挥出来,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实现教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教师要以
科学的教学方法为指导,精心设计教学,把理论付诸于实践。

(二)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四个字则明确告诉我们,教师的人格必须是高尚的。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榜样示范,教给学生做真正的人、做正直的品德高尚的人的道理。

孔子的中庸思想强调通过“慎独”的方法实现“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勉强,言顾行,行顾言”的修养目标。

就是要求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警惕不正当的情绪,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这就说明教师要做到自我反省、自我约束、通过实际行动去锻炼自己的品格。

在实际上做到好学笃行,在修养方法上重视发挥主动性、经验的学习与实践的作用。

中庸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对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积极重要的价值。

(三)在教学工作中做到实事求是,因材施教
孔子中庸思想要求人们掌握和运用的灵活性,必须因时而宜,根据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情况和矛盾的具体情况而灵活的加以运用。

所以在教学工作中,中庸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富有情趣,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的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对学生的要求和愿望要合理,不能盲目的追求分数,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教师的语言、动作要形象、直观、生动,富有启发性,用学生较易理解的语言解释抽象的概念,力
争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学习结论,教学形式力求灵活多变,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化发展。

(四)运用中庸思想协调师生关系,共同发展
在协调师生关系这一方面,中庸思想给教师的启示是要合理的处理师生关系,使得师生关系融洽,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处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的问题上,教师要以礼和义、和而不同为原则,既要能和睦相处,又要能保持独立的见解,坚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使自己的修养得到提高和完善;学生与老师之间互相体谅、互相关心,在自己谋求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发展,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利益来实现自己的发展,只有坚持中庸之道,才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中庸思想的最终目的是致中和,“和”是指不同事物、不同方面的共存,通过相互补充达到整体上的协调。

所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做到追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地方,同时又要追求和谐。

和而不同是一种智慧,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法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