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船的研究》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船的原理和制作过程,了解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对浮力、密度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乐于参与实践活动。

但在团队合作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协作不积极等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并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制作船的过程中,如何保证船的稳定性和载重能力。

3.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沟通。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运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如船模型、浮力计、密度计等。

2.划分学习小组,确保每组成员在数量、能力上相对均衡。

3.教师提前学习相关知识,做好教学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船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船的形状、大小、用途等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力和密度在船的原理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浮力计、密度计等仪器,测量不同材料的浮力和密度,探究船的载重能力和稳定性。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明白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在船的原理中的重要性。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设计一艘既能载重又能稳定行驶的船?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并进行展示。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课。

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对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回答的出来,是因为地球在自转.但是不是只有地球的自转才能造成昼夜的交替实际上,引起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可能性有好几种,虽然结合生活的实际,一些昼夜交替的解释是不合理的,但只从地球自转这个角度来阐述昼夜的交替显然也是不客观,不科学的.但要清楚地解释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还要运用到地球的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

《昼夜交替的解释》中的"解释"是指学生要根据自己对各种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不同运动方式可能引起昼夜交替的不同假设,设计模拟实验对自己假设进行验证后,根据验证结果做出的解释.这样目的是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地球运动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对地球上昼夜交替的解释有很多种,并不是只有地球自转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经历小学五年系统化的学习后,思维发展开始逐步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经过两年多的科学探究学习后,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可以进行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

对地球运动也有初步的认识,大多数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很少,甚至会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月球的运动也会使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不清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等。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证据;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课《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2022新版)2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课《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2022新版)2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课《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2022新版)2一. 教材分析本课《热在水中的传递》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5课,主要讲述了热在水中的传递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探究热水和冷水混合后的温度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活中的热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热在水中的传递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温度变化的概念和方法有所了解,但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热在水中的传递现象,知道热传递的原理。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热在水中的传递现象及其原理。

2.热水和冷水混合后的温度变化及其规律。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热在水中的传递现象。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热水、冷水、温度计、烧杯、搅拌棒等。

2.教学课件:热在水中的传递动画、实验操作步骤等。

3.教学素材:相关的生活案例、疑问解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烧水、洗澡等,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吗?热是如何在水中的传递的?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热在水中的传递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热在水中的传递过程。

同时,教师讲解热传递的原理,让学生明白热是如何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的。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热水和冷水混合后的温度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热水和冷水混合后的温度变化规律是什么?热是如何在水中的传递的?拓展(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让资源再生》教案6(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让资源再生》教案6(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让资源再生》教案6(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让资源再生》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资源再生的概念,以及如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实现资源的再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资源再生的重要性,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他们对资源再生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实施资源再生,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环保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资源再生的概念,认识到资源再生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资源再生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 教学重难点1.资源再生的概念和意义。

2.如何在生活中实施资源再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资源再生的重要性。

2.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学会在生活中实施资源再生。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在生活中的资源再生实践经验。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关于资源再生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实物: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可再生资源,如废旧报纸、塑料瓶等。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组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资源再生的实例,如废旧报纸回收、塑料瓶再利用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资源再生?为什么我们要进行资源再生?2.呈现(10分钟)讲解资源再生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明白资源再生的重要性。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如何实施资源再生,如垃圾分类、废旧物品再利用等。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每组选定一个组长,组长带领组员讨论自己在生活中的资源再生实践经验,分享如何实施资源再生的方法。

动手实践:根据讨论结果,每组选择一种资源再生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如废旧报纸回收、塑料瓶再利用等。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时间的测量》单元第4课《我的水钟》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时间的测量》单元第4课《我的水钟》

《我的水钟》说课稿乐清市建设路小学叶小琴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时间的测量》单元第4课《我的水钟》。

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学生、教学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说教材:1.说教材分析:《我的水钟》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时间的测量》单元第四课,本课是研究用水计时的总结汇报课,通过前一课《用水测量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两种水钟的构造及特点,经历了滴漏实验的研究,学生对滴漏能作为计时工具有了新的理解,有了制作水钟的欲望和基础。

这一节课,他们将要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能计时10分钟的水钟,并用图画结合文字的形式对自己设计的水钟进行描述。

还要在实验中检验自己的水钟是否计时准确,并对自己的水钟进行改进。

在这节课中,学生将要经历设计方案——实验制作——修正方案的科学活动过程,这也是一个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2.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2、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制作水钟的方案。

2、利用剪刀、塑料瓶等简单工具和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水钟。

3、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对自己的方案进行改进。

4、经历思考方案一制定计划一实施方案一检验成果一寻找原因一改进实验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科学制作带来的乐趣。

2、体会到在科学研究中分工、合作,和谐的开展探究是重要的。

3、体验到完成一个科学制作需要不断重复实验,在实验中逐步完善。

3. 教学重点:设计制作水钟4. 教学难点:控制漏水速度5. 教学准备:为每个小组准备一把美工刀、两个塑料瓶、一个时钟(或者手表)、一支记号笔和尺子。

教师自己准备一个医院输液用的管子。

二. 说学情经历了关于“用水测量时间”的研究,学生已经有了制作水钟的欲望和理论基础。

在制作之前我要求学生先设计一个制作的计划,要先想好要制作的水钟的类型、式样、材料、操作步骤等事项。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的课题。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于环境污染这一问题,他们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对于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实验和图片等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污染的问题,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保护环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2.如何保护环境。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保护环境。

3.讲授法:教师讲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污染物样本、显微镜、实验盘等。

2.图片资料:环境污染的图片。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环境污染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环境污染的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污染物样本,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保护环境,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环境的措施。

5.拓展(10分钟)教师展示环境保护的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并撰写一篇短文。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时间在流逝》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时间每时每刻都伴随这我们,孩子们对时间是熟悉的,但又模糊不清的,通过本科教学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时间是可以被感受、估计和计量的。

学生将通过感受1分钟、10非中来感知时间的长短,并且意识到我们的实际行为很容易使自己估计时间是发生偏差,因此需要准确地、客观地计量时间。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过程和方法1.运用各种方法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2.根据估计一分钟时长的经验,比较合理地估计10分钟持续的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只凭主观感受,有时是不正确的。

2.我们要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感受1分钟的长短【教学难点】如何更准确地估计一分钟的长短【教学准备】课件、记录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揭示新课(2分钟)1、猜谜语,引入时间概念。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谜语,大家来猜一猜吧!课件出示: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脚,但能跑。

每天匆匆过,从来不回头。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时间)课件出示:师:时间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上课时,它在我们专心致志的听讲中不知不觉地过去;玩耍时,它在我们兴高采烈的游戏中悄悄溜走;睡觉时,它随着我们的美梦一去不复返……2、小结揭题。

时间真的很宝贵,时刻伴随着我们,很容易从身边流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在流逝”。

(板书课题:时间在流逝)二、探究时刻,体验时长活动一:现在几点了(5分钟)1、同学们,如果不看钟表,你能知道现在几点钟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超过8点)2、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估计现在几点了?(分组讨论估计的方法。

)(提示学生分室外和室内)3、汇报、交流估计方法。

可能会有:野外:晴:观察太阳高度、炊烟、广播、人影长短。

室内:现在是第几节课,离上课过了多久来估计,然后再看表误差多少?4、请看看钟表,现在几点了?(出示时钟)你们小组谁估计的最接近?5、要准确、具体地知道时间,该怎么办?(看钟表)活动二:认识钟表(3分钟)时钟对于同学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下面让我们再来认识它。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的一节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也对热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2.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数据的处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热水,冷水,气球,塑料瓶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气球在热水中会变大,在冷水中会变小,引发学生对热现象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操作,观察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5分钟)让学生通过PPT或者黑板,将实验数据进行呈现,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实验中用到的材料,还有哪些物体会出现热胀冷缩现象,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拓展。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掌握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热胀冷缩现象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8.板书(5分钟)在黑板上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结论,方便学生进行复习和记忆。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3课《液体的热胀冷缩》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3课《液体的热胀冷缩》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3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乐清市建设路小学叶小琴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3课《液体的热胀冷缩》。

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学生、教学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液体的热胀冷缩》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3课的内容。

这节课承接了前一节课《给冷水加热》的内容,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研究,同时本课结论的得出又为后面《空气的热胀冷缩》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使学生不仅获得了液体的热胀冷缩这样的认识,而且使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段改进实验方法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4.教学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胶带,放大镜二.说学情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具有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热胀冷缩”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会去研究,更不会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三.说教法和学法根据《新课程标准》,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课程性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在教的方面,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式教学,同时综合运用发现法,谈话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完整版)新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完整版)新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新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一、本册内容概要五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是由“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

在“沉和浮”单元里,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在“热”单元里,将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在“时间的测量”单元里,感受时间的长短,了解古时候人类计时仪器,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认识钟摆及其原理并制作简单的计时工具。

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在“地球的运动”单元里,让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现象,让学生认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二、各单元概述第一单元《沉和浮》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

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

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描述的语言可能和科学家精确的定义不很相同,但通过这些探究可以修正或完善他们的想法,使他们在理解上得以提高。

这个探究过程会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也可以弄明白事物的规律。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有关物质的密度,它是物质固有的特性之一。

密度是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它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本单元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具体概念:当把物体放人一种液体,相同体积下物体与液体重量的不同将决定作用在物体上的浮力的大小。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 造一艘小船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二单元热1热起来了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7 传热比赛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7 做一个钟摆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共7课)(2022新版)2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共7课)(2022新版)2

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1.地球——宇宙的奇迹【教材分析】本课是科教版科学五下《环境与我们》单元的第一课,即是单元的起始课。

本节课从宏观入手,感知地球是人类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是宇宙的奇迹。

本节课聚焦问题“地球有什么独特之处?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了哪些生存所必需的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梳理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

探索环节,通过资料、视频、绘图等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化的表达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了解地球的四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恰到好处地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研讨环节,通过思考问题“为什么要珍惜地球家园”以及“设计空间站”强化学生科学概念的理解,同时进一步感受地球是宇宙的奇迹,培养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情感。

【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我们的地球家园》、三年级《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和五年级《地球表面的变化》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和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知道地球上的空气、水等为生命生存提供了必要条件,但对地球的独特性缺乏系统性认识,即地球的四大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恰到好处地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的视频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地球存在生命的必要条件,再通过绘图强化学生的认知。

学生认识到地球的独特性,才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为什么要珍视、爱护地球。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2.地球为生命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3.海洋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多种资源。

[科学探究目标]1.交流、讨论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必要条件。

2.探讨宇宙空间站要为宇航员提供哪些生存条件。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2.感受地球的神奇以及生存环境的珍贵。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地球的独特性,认识到人类对环境的依存关系,知道珍视、爱护我们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交流、探索、记录地球为生命生存提供了哪些必要条件。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船的研究》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船的浮力原理和船的设计与制作。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浮力原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船的设计和制作方面可能缺乏实践经验,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

此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培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船的浮力原理,知道船的设计和制作的基本知识。

2.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浮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船的设计和制作技巧。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船的浮力原理和设计制作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实验器材(如船模型、浮力计、水等)。

2.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船模型和相关的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各种船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船的形状和结构,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船模型,提问:“你们观察到了船的哪些特点?船是如何浮在水上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船的浮力原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船的浮力原理和设计制作方法。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艘更稳定的船?如何提高船的速度?”让学生发挥创新意识,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船的浮力原理和设计制作方法。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书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书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书科学是一门让我们了解世界的学科,而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书则是我们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工具。

本教科版科学书涵盖了五年级下学期的各个科学知识点,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在本文中,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书的内容和重点。

这本科学书主要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昆虫的世界”、“绿化我们的家园”、“科学实验”和“科学调查”。

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重点和学习目标,下面我将逐一介绍。

第一个单元是“昆虫的世界”,它带领我们进入昆虫的奇妙世界。

我们将学习到昆虫的基本特征、昆虫的分类和昆虫的生存方式等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将了解到昆虫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通过学习昆虫,我们将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的意识。

第二个单元是“绿化我们的家园”,它教会我们如何绿化环境并保护自然资源。

我们将学习到植物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到植物是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的,以及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同时,我们还将学习到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和无性繁殖,了解到不同的植物繁殖方式的特点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第三个单元是“科学实验”,它培养我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学习到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科学实验的规律。

通过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我们将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并提出合理的结论。

这将帮助我们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让我们对科学更加感兴趣。

最后一个单元是“科学调查”,它教会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的观察和调查。

我们将学习到观察的方法和技巧,了解到科学调查的重要性和步骤。

通过进行一系列的科学调查,我们将学会提出科学问题、设计科学实验和收集、分析数据。

这将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加科学地思考和行动。

综上所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书是一本涵盖了五年级下学期科学知识点的重要教材。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们将了解到昆虫的世界、绿化我们的家园、科学实验和科学调查等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一、教材的主要内容和设计思路1、“运动和力”单元: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围绕小车的运动展开的探究和制作活动。

研究不同的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重力、弹力、反冲力)研究小车载重以及摩擦力研究控制小车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动力大小、小车重量和摩擦力的大小对小车运动的影响)设计和制造一辆小车,举办一个赛车会2、“时间”单元:循着人类计量时间的技术发展史的轨迹,引领学生感受时间并对不同类型的计时器展开充分的探索。

估算时间活动探究时钟发明之前人类白天和夜间的计时方法研究蜡烛钟、水钟、摆钟的计时原理从摆钟的计时原理深入研究重力摆运动快慢的规律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加深认识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变化来测量时间,还会认识到一些有规律运动和变化的装置也可以计量时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时器的计时准确性在不断提高。

3、“生物与环境”单元:侧重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从观察一处花丛开始,从花丛里动物的食物入手,研究生物之间的联系,探讨不同生物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从建造和观察生态瓶、改变生态瓶条件的观察活动,发展到探讨整个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初步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的认识。

4、“地球的运动”单元:引领学生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问题。

从不同侧面对昼夜和四季现象进行探究和思考,运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和逻辑推理的工具,认识和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了解人类为认识这个客观事实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从以上内容看出,本册教材的内容已从前出几册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物体、物质的特性以及变化过渡到重点指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动规律方面。

如:相互关系:小车的运动速度和小车质量、摩擦力、动力大小的关系;生物和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重力摆的摆动快慢和摆线长短的关系;昼夜和四季变化和生物之间的关系;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运动规律:太阳和影子的变化规律及其利用;重力摆运动的规律以及利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二、科学概念1、改变物体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影响着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质的质量(载重)也影响着运动。

2、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计时工具准确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技术的改进。

3、动植物的生存与环境有关,包括这个环境中其他动植的种类和数量,可以得到的食物和资源以及空间、水和空气等。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有些植物和动物可以幸存和繁衍,有些则死亡或迁移到其他地方。

4、地球具有自己的运动规律。

人类认识这个客观事实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变化。

昼夜和四季变化影响着地球生物的生长节律和生活习性。

三、探究能力1、随着研究对象的变化,探究活动中获取信息的手段从较多地通过直接观察到较多地通过人为控制条件下的观察,实验活动增多。

本册教学中除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外,还根据探究内容的需要增加了学习模拟实验的内容。

(1)指导学生继续学习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加深对其在科学探究中作用的理解。

着重指导学生确定改变什么因素,怎样改变这个因素,要保持哪些因素不变,怎样保持这些因素不变。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实验的公平性,进行“公平测试”。

并让学生逐步体会到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是验证假设、寻求因果关系最常用的科学方法。

(2)学习用模拟实验研究自然物体的运动规律及自然现象的成因。

“地球的运动”单元的实验基本上都是模拟实验。

生物与环境中的制作、观察、改变生态瓶的活动也是一种模拟自然界池塘群落的模拟实验。

2、发展学生运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运用数据对现象进行解释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环节。

判断和结论必须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假设和猜想必须得到事实和数据的证明。

正确对待“非正常”的事实和数据,不要轻率得出结论,实验数据,是不能随便涂改的,如果对自己的实验数据有怀疑,只能检查实验的各个环节,重新获取。

(不单纯是重复实验)发展根据事实和数据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实验结果不等于结论,科学概念不能自动地从数据和孤立的分析中产生。

必须对实验中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分析和符合逻辑的推理,在事实和结论之间建立必然的逻辑联系。

如:对昼夜成因的探究,仅通过模拟实验,学生并不能找到地球上发生昼夜变化的真正原因。

要知道原因,还必须指导学生根据我们已知的常识对实验结果进行推理和计算,并再次通过事实的验证。

在科学上既要大胆想象、重证据,还要善于思考和符合逻辑。

3、融入有关的科学发展史内容,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科学和技术、社会的关系。

(1)融入有关的科学发展史的内容,让学生从科学发展史中获得对科学和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和科学探究的更多的理解。

如在“时间”和“地球的运动”单元中重演历史上人类认识时间、研制计时器的过程和探究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

(2)为进一步扩大学生与科学、技术接触的机会,强化他们对科学、技术的理解,提高他们技术设计的能力,教材还提供了大量设计、制作活动。

下面我们主要讲一讲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的教材内容。

《时间》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结构教材活动主线1、时间的流逝估算时间计2、在时钟发明之前太阳钟时3、夜间计时器蜡烛钟器4、用水测量时间的5、做一只水钟水钟科6、用摆计时的钟学7、测量摆的快慢发8、调整钟摆摆钟展9、保持时间统一总结史10、寻找时间的痕迹“看到”时间二、单元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获得关于太阳钟、滴漏、水钟、摆钟等计量时间工具的直接认识。

提高对时间的感知和计量的能力。

2、指导学生经历一些基本的探究和制作活动过程:经历一个“设计——制作——验证——反思——改进”计时器的实践过程。

经历制作太阳钟、蜡烛钟、水钟的活动过程。

经历一个完整的研究“摆”的活动过程(观察-提出问题-假设-制订研究方案-控制变量的实验-结论)。

经历用各种方法寻找时间留下的痕迹的活动过程。

3、学生在制作记时器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和探索过程,从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并认识到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变的速度缓缓流逝的。

三、各课时说明1、《时间在流逝》探究活动:略活动结构:某个时刻的估计——某个时间段的估计——上课时间的估计——认识时间没有快慢活动目标:感受时间的存在,意识到时间流逝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时间以不变的速度流逝,我们要珍惜时间。

2、《在时钟发明之前》探究活动:略活动结构:在时间发明之前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用太阳来计时——用光阴来计时——制作一个太阳钟试试看——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问题?活动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在时钟发明之前,人们利用自然现象和生物特征来计时,以及理解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补充知识:现代的每二个小时是古代的一个时辰。

十二时辰换算成现代的钟3、《夜间计时器》探究活动:略活动结构:夜间怎样计时?——蜡烛钟——怎么做?——试试看——发现问题找原因——改进活动价值: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成果的产生是一个不断的改进过程。

4、《用水测量时间》探究活动:略活动结构:思考古代的水钟是怎样报时的?——做个滴漏试试看——认识到流水能计时活动价值:通过活动认识到流水也能计时,理解水钟计时道理。

为后面制作水钟提供科学依据。

5、《做一只水钟》探究活动:略活动结构:思考方案——制定计划——实施方案——检验成果——寻找原因——改进成果活动价值:体会到一项科学成果的完成,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需要不断得思考和改进,逐步完善。

6、《用摆计时的钟》探究活动:略活动结构:摆钟是怎样来计时的?——做个摆试试——怎么每个小组的摆摆动次数不一样?——与什么有关?——制定一个研究计划活动价值: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科学问题和思考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

7、《测量摆的快慢》探究活动:略活动结构:学生发现问题,想出证实的方法(上节课)——运用测量的方法,对推测进行验证——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活动价值:培养学生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充分研究的过程认识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建立摆的等时性。

为后面做个钟摆提供科学依据。

8、《调整钟摆》探究活动:略活动结构:做一个每分钟摆动60次的钟摆——摆绳要多长呢?——试一试——制作一个钟摆活动价值:培养学生测量一个精确的实验数据而不断进行研究的科学态度。

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9、保持时间的统一探究活动:略活动价值:使学生了解现在时间精确度的发展程度,以及更小计量时间精确度单位的产生。

是对前面9课的一个总结、也是对前面8课学习的一个升华。

10、《寻找时间的痕迹》探究活动:略活动价值:认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事物也正悄悄地发生变化。

要珍惜时间的教育。

《地球的运动》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编写思路本单元从地球运动所引起的昼夜和四季的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让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和发现昼夜和四季成因的过程,发展他们的探究意识、精神和能力。

科学课程有责任帮助小学生获得有关这方面的正确认识,促进他们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这不仅对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还对宣传科学、传播科学、破除迷信、抵制邪说,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单元教学内容“地球的运动”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属“地球和宇宙”方面的内容。

“地球和宇宙”共包括地球的物质、地球的变化、天空中的星体三方面。

前面几册已经出现过:地球的物质:水、土壤、空气、岩石、矿物地球的变化:天气变化,地表的变化(岩石风化引起的地貌变化)本单元指导学生研究由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所引起的昼夜和四季的变化。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共有十课,除最后一课“昼夜、四季与动植物”是本单元的拓展,涉及到生物和环境的内容。

其他九课的每个话题基本上都从地球运动所引起的自然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可以归结到“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两个方面。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放在“地球的自转”这个内容,编排了1~7课。

地球的公转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比较难以理解,所以只编排了“极地的白天为什么那么长”(自转到公转的过渡)、“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两课。

三、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认识地球仪,了解有关世界时区的常识,知道北京时间的由来。

2、理解地球上昼夜交替、各地存在着时差,都是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各地面向太阳的先后不同形成的。

3、知道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倾斜方向和角度保持不变。

4、建立初步的相对运动的概念。

理解太阳东升西落只是一种视运动,实际上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形成的。

5、知道地球上的四季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阳光直射点和移动造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