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购统销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统购统销与票证制度
列政策对工农业产品交换中采取的剪刀差政策迅速积累发展工
田锡全 系统梳理了票证制度在河南的实施历史,认为票证
业所需要的资金,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工业的发展,也就是说,以 制度在保证统购统销政策的贯彻实施的同时也成为了统购统销
牺牲农业来换取了工业的发展。如张培刚、方齐云《工业化进程 制度的一部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粮食购销倒挂等弊端出现,
(五)统购统销对农业和农民的影响
农民与市民的制度分野》等。
关于统购统销对于农业和农民的影响,各方学者的看法基本
值得注意的是,崔小黎 从分析经济基础入手,深入解剖了新
一致,认为这一政策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基础,挫伤了农民 中国的城乡关系,认为“新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主线是工业化与
的积极性。
城市化”,但是不能“单纯地从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需求”和“经验不
中的中国农业》、巴志鹏《建国后我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分 粮票逐渐成为“第二货币”,进而沦为不法分子投机的对象,同时
析》、范子英《工业偏向、食物获取权与饥荒》、焦金波《统购统销: 票证也是统购统销时期城乡隔离的标志之一。
中国工业化资本积累的主要形式》、许经勇《对我国工业化过程中
万典武 认为虽然票证制度的实行在当时来起了稳定物价和
小黎《粮食购销体制变迁与改革》、兰录平《中国粮食流通政策分 体制与城乡一体化道路》、武力《1949-2006 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
析》、陈国庆《建国初期粮食流通体制的探讨》、李延东《建国初期 史分析》、肖冬连《中国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历史考察》、谢敬《五
我国粮食统购统销粮食供应体制研究》等。
十年代城乡隔离的背景》、周作翰、张英洪《城乡二元体制的建立:
高,中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始终可以兼顾农业”。武力 通过对 本身进行制度性安排,另外,票证制度对人民的生存状态、思想意
剪刀差的历史追溯和具体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从 1953 年到 90 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年代初,“国家通过剪刀差从农民手中拿走的农业剩余也没有许
焦连志 以票证社会来指称中国传统社会主义社会,认为票
动投入形成有效的激励,从而证明了统购统销制度对农业和农民 度、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城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
的损害。
共同构成了中国城乡的二元结构。他认为中国社会城乡二元格
张军 认为,“国家和农民的利益从根本上是一致的,但也有 局的形成是特定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的必然选择。
冲突的地方”,粮食统购是国家与农民间的利益博弈的产物,但由
汤水清 也认为粮食计划供应制度是城乡二元社会制度形成
于这一政策的实行依靠的是国家强制力,因此,其结果只能是导 的关键因素,这一制度切断了城乡之间的市场联系,动员农民回
致农民的不幸。
乡,第一次从制度上确立了城乡之间的身份差别,并最终导致了
(六)统购统销与工业化
城乡二元社会制度化的分离。
相当部分学者认为,建国初,政府通过统购统销为主的一系
彻实行论述了陈云的粮食统购统销思想,王瑞芳 的《陈云与粮食 指出虽然“统购统销的逻辑起点与意识形态无关”,决策者之所以
统购统销》通过对陈云粮食统购统销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的系统 实行这一政策,是力图在“国计”与“民生”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但
叙述也对以上观点表示认同。
其最终的结果却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农民,导致这一结果的真正
·经济与法·
统销与农村社会重构——以 1953-1957 年湖南省醴陵县为研究 个案》、思宇《四川桐油购销简史》、汤水清《上海粮食计划供应制 度的建立(1953-1956)》、徐腊梅《1953 年-1955 年江西实行粮食统 购统销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曾伟《统购统销制度在广东历史的 所起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张闯《1953-1955 年河北省粮食统 购统销述论》、朱丹《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在湖北的实施及其影响》 等为我们展示了各地统购统销的实行情况。
多人估计的那样多”,农民收入增长过慢和收入水平太低的主要 证制度导致了对中国传统社会主义的制度性和体制性的修正和
原因是“国家限制了农民的农业生产自主权和发展非农产业”。 对社会关系的型塑,票证社会的维系与运转依赖于制度安排下特
(七)统购统销与城乡二元化社会
有的资源提取与分配机制和意识形态,因其本身固有内在困境导
(四)统购统销与粮食流通体制
但是政策在具体执行过程当中发生了偏差,最终导致了一系列问
关于统购统销政策对粮食流通体制的影响,学者们大多认为
作者简介:程源,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07 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93
·经济与法·
统购统销政策严格控制了粮食的流通,一方面推动了工业化的发 程,并且带来了极其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至今这个影响还存
认为有必要对迄今为止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并对其形成初步的认识。
关键词 统购统销 研究概况 总体评价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2-093-03
一、统购统销研究现状与文件综述
题的出现。
(一)统购统销制度的形成
刘兴周 认为实行统购统销的同时也要讲究价值规律。
陈云同志 作为建国初国家财经工作的领导人和统购统销制
刘洋 认为,统购统销政策更多的是“当时领导人全面掌握农
度的重要决策人之一,在其文选中多篇文章涉及统购统销制度的 业生产,掌握农村资源,管理和控制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统治经济
形成,如 1953 年的《实行粮食统购统销》、1954 年《关于计划收购 思想”,而非完全为了工业发展积累资金。
且与当时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背道而驰,与社会主义路线背道而 时国家领导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有
驰,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制止之。对陈云思想的研究者们也从不同 着密切的关系。
方面证实了这一点,如唐文起结合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在江苏的贯
张学兵 梳理了 1953-1958 年统购统销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展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另一方面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严重 在于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优先发展
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提高,是一把双刃剑。这方面的 重工业、军事工业,以及计划经济。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刘星航
专著和论文主要有:陈廷煊《建国以来粮食流通体制的演变》、崔 《粮食统购统销与户籍制度的联系》、佟明中《论我国的城乡二元
田锡全 通过对河南省唐河县的资料研究,从一个特定角度 原因是“政策失误、制度僵化”。
展现了统购统销形成的历史。罗平汉 通过票证勾勒了统购统销
徐勇 认为,“将土地、产品和劳动等经济资源赋予国家特性,
的历史。
并由此构造国家和农民的关系是国家整合乡土社会的基础性机
但也有一些从其他侧面来分析统购统销政策形成原因的观 制。”但是,国家的强制性整合很难持续,相反,农民自发的行为最
资金积累问题的深层思考》、杨桂红利用经济学理论以云南省为 社会的作用,但其一直持续了 30 年,所带来的弊端也是十分明显
例对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数量进行研究等都支持了这 的,比如背离价值规律,损害农民利益,影响粮棉油加工厂的积极
一观点。
性,在城市影响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机构臃肿,并引发
高瑛、李岳云 认为,国家使用行政力量导致粮食价格长期扭 足”的角度解释,而应着眼于当时建立的超前的生产关系。这为
曲,市场机制在粮食供需调节上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得粮食 我们从更深层次上认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城乡关系演变进程提
产销各主体间利益关系严重失衡,影响了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 供了更加开阔的思路。
购统销是一种偏向性制度设计,具有对农村的强制性和对城镇的 政治动员与国家社会一体化走向(1950—1955)》等,同时,他们还
保障性两个方面的特征,同时成为了 1959-1961 年农村饥荒的重 认为,基层组织的组织和推动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家和社会的
要制度诱因。
一体化 。
而大多数学者认为,统购统销制度本身的出发点是正确的,
点。徐建青 认为,建国前期国家运用市价和牌价的市场机制来 终改变了国家制度。
保障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市价与牌价的并存又导致了运营成本
(三)统购统销与基础组织
的抬高,同时,各个利益群体的存在及其市场行为与国家计划目
有部分学者对统购统销实施过程中的政治因素作了梳理和
标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也增加了国家在市场管理和市场交易中的 分析,认为基层党政机构组织的成功政治动员时保证政策实施的
注释: 陈云.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克服统购包销中的弊病.陈云文
选(一九四九——一九五六).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02-216、254-263、319-326.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王瑞芳.陈云与粮食统购统销.当代国史研究.2005.12(4).55-63. 田锡全.国家、省、县与粮食统购统销制度:1953-1957.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 10 年 2 月(上)Leabharlann Baidu
·经济与法·
国内统购统销研究综述
程源
摘 要 1953 年开始实行的统购统销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粮食流通、票证制度、户籍制度等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
和文化都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甚至在改革开放 30 多年后的中国,这些影响还随处可见。因此,对于统购统销制度及其
相关的制度的研究也从未停止过。为了使相关的研究者对统购统销相关制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作进一步的研究,本文
二、对统购统销政策的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于统购统销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和 带来的一系列弊端有着比较统一的看法,学者们在肯定统购统销 对于稳定社会,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促进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方 面曾经起过巨大的作用的同时,都认识到由于当时国家对经济基 础认识上的有限性和对体制设置的不完善,导致了计划经济对价 值规律的长期背离,对城乡发展的长期阻隔,并最终阻碍了经济 与社会的正常发展。 对于统购统销政策,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不能一味地 强调其负面后果,应该综合考虑中国共产党人在进行决策时所处 的环境、决策的出发点、以及政策对国家发展、人民安定所起到的 巨大作用,同时,在中国共产党今后的决策中,应该从统购统销制 度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为今后作出更为科学的决策提供参考。
农民惜售、粮贩哄抬粮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消费量增大和 的联系。张树新、费迅 也认为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促成了我国计
工业发展需要等因素是导致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主要原因。而 划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
且,粮贩哄抬物价不仅是人为导致粮食供求矛盾的主要原因,而
阎伟杰 认为,统购统销政策不完全是为了工业积累,更与当
和计划供应》、1956 年《克服统购包销中的弊病》等。薄一波同志
卢锋 认为统购统销是新中国初期工业化需要与当时经济环
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也对统购统销制度的形 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对合作化高潮的形成及其向集体化运动的
成作了详尽的叙述。官方的观点认为,1953 年前后的自然灾害、 转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有着不可分割
进而对我国的长期粮食安全造成了威胁。
刘应杰 运用社会学的结构功能分析方法来研究建国以来城
陆云航 则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政府通过统购统销制度将集体 乡关系的演变过程,认为二元经济结构与二元社会结构相互依
化农业内部的余粮都收购了以后,以很难在集体化农业内部对劳 存,社会结构以经济结构为基础,又对经济结构有反作用,户籍制
成本,因此,从制度选择上来说,国家必须选择统购统销制度来保 重要因素,如黄金魁《从党的社会动员能力看统购统销政策顺利
障国家计划的执行。
实施的原因》、田锡全《基层党政机构、社会组织与粮食统购统销
(二)对统购统销制度的研究和评价
政策的推行——以 1953-1957 年的河南唐河县为中心》、徐向东
葛玲 通过对政策演进过程中的统购统销制度分析,认为统 《建国初期粮食统购统销中的政治动员》、张济顺《上海里弄:基础
但也有不同的声音。崔小黎 认为,从 1953 年前后的文献资 了其他票证的兴起和持续。
料和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的统购统销政策首先不同于苏联的义务
张学兵 认为,票证制度的确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
交售制,而且并没有为工业积累超额资金,由于城市化水平并不 过票证对统购统销进行制度安排,二是通过各种规章对票证制度
学者们大多认同统购统销政策不仅改变了我国的粮食流通 致了人民的抵制,因此票证社会最终必然解体。
体制,而且造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体制,这种在保障人民生
(九)统购统销制度在各地的实施情况
活名义下产生的制度,最终却导致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城市化进
陈漓林《从湖南看粮食统购统销政策》、黄耿阳、陈益元《统购
94
20 10 年 2 月(上)